有声小说修真之金丹大道
Ⅰ 谁知道有关剑仙的事啊
燕长风先生的一篇剑仙学文章
剑仙学,是祖国传统文化之精粹,它代表着武学的最高层次,同时也是养生学之巅峰。吕洞宾真人御俨飞空的神迹,“口吐剑光取人首级于千里之外”的记载,激励着多少有志之士为之心驰神往!然而,因为历史的及其自身的运化规律等方面的原因,剑仙学的全体面貌一直不为世人所知,只有灿烂瑰丽的传说留传人间。而今,道运宏升,在我中华步入21世纪之际,作为炎黄传统学术受益者的我,亦当顺应时运,将数十年潜修密炼的绝世之学——道家剑仙学颂于世,以飨仙学与武学的爱好者。
一、剑仙学的历史
依据本门历代传承之秘典《最上乘剑仙心法》之记载,剑仙之学,可向上追溯到远祖轩辕黄帝“作神剑利器十五,以镇九州”之时。其大兴于战国时期的燕国,成熟于唐宋时期,完善于明。到清代,道家人才辈出,如李涵虚、柳华阳、黄元吉、闵小艮等,皆为不世仙才。于是乎道家学术,大行于世,剑仙学亦随之而渐露端倪。依周易之理,此时学术处于“地雷复”卦之时期。尔后经民国至今,正当三阳开泰之“地天泰”卦之时期。可以预言,在今后的三五百年内,最具自然科学色彩而宗教、哲学之色彩较淡的道家文化,必能代表中国本土文化,先于儒、释二教与西方文明相融汇,互通有无,成其光明盛大之景象。剑仙学,也必将随之大放异彩。有心以学术济世者,不可不留意于此,未可数典忘宗,妄自菲薄也。
二、剑仙学的地域性
剑仙之学,其发祥地是战国时期之燕国。因为“燕人慷慨好义,兼雅爱神仙之学”(司马迁语),可以说仙风与侠骨并具是该地区人群的共同属性。加之当时燕国君主好道,遂造成了一种兴旺发达的学术氛围。于是,如同达摩祖师远观中国“有大乘气象”而渡东海来、传法少林一样,当时的高人异士、剑侠丹客云集燕国,授徒讲学,剑仙学遂生焉。南怀瑾先生在研究道家文化时亦说燕国是中国神仙学术与技击术的发祥地。后来北风南渐又传入山西、四川、。山西有谌姆派女丹道术,即以剑仙学为务,但后来式微不彰。惟有蜀地剑仙,在明清两代,如日月中天、神迹屡出,及使天下人皆知世有剑仙矣。
三、燕地剑仙学的传承
笔者缘分所至,自幼得蒙恩师龙在天的指点,研习剑仙学。开始时对之半信半疑,后来功修入妙,体悟渐深,并核之近代高等物理学,一一印证,方知剑仙学是一门目前尚不为人们所知的自然科学。它有理有法有效,真实不虚,只有严谨的科学性,决无荒诞的宗教性与苍白的哲学性。恩师深入道海,学识广博,早年留学研究科学,中岁入道,曾为法忘躯,深入山西、湖北,青城山、中条山、武当山中,均曾长往,与高隐藏之士相互参证,并不存门户之见,每将医理、武理与治道、自然科学之理相互发明,巧加指点,自觉受益菲浅。剑仙学的传承,不限年龄、性别,只重德性,有“四大德规”:“一曰惩恶锄*不惜剑;二曰仗义疏财不吝啬;三曰清刚自持不淫邪;四曰兴贤进能不妒嫉。”凡贪财好色、贪生怕死、嫉贤妒能之辈,皆不足以入剑仙门中。
四、燕国剑仙学的学理
燕国剑仙学有“术剑”与“道剑”之分。术剑者,有形有象之剑,以特殊方法制成,用以抵御外侮;道剑者,先天一气也,为无形无象、生养天地的太和元气。道人以法凝结此浩然刚大之气,以之透金石、贯鱼鲁,沛然莫之能御。这既是武学之“神勇”至境,又是仙学“神仙”之地步。近代仙学倡导者陈樱宁先生说,学剑仙者所修只是后天金气,其人尸解之后,剑术遂告无用,若能向上一步,参透造化,采取先天金气,就又回到金丹大道的正途上来了云云。殊不知这是一种无伤大雅的误会。后天金气,“术剑”也;先天金气,“道剑”也。真正剑仙学术,早已突破了打打杀杀的“杀手”层次,服食元和,驭天地六和之正,飘然世外焉。否则只是一“剑客”尔,不足以语“仙”也。黄元吉真人在《道德经注释》及《乐育堂语录》中所说“铸剑”之论,潜合“道剑”之理,尤为高见。恩师曾借用佛家术语说:“剑仙之剑,是后天有形之剑,是小乘语,不了义语;是先天无形之剑,是最上乘语,了义语。” 五、燕地剑仙学“神剑飞仙换质秘要”刍议 “神剑飞仙换质秘要”,为本门入门筑基要术,分换精、换气、换神三层功夫,旨在通过修炼,使学者后天重浊之体由量变到质变,换为清灵之仙体,脱胎换骨,超凡入圣。 “换精法”:该法分站、坐二式,配以相应手印,口诀相同,以产生“神水”改变一身液态结构为目的。 “神水”有诸多提法名目,以表述其在医武道诸方面的不同作用。曰“神水”,是说其形态为液态,而区别于寻常体液也;又曰“大药”,言其治病疗疾,使绝症逢生之效也,人体通过修炼而合成的“大药”,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疗疴妙药,远非寻常中西医制煞费苦心可比,无任何毒性,通过以往的经验来看,对癌症、结石等疑难杂症有奇效;又曰“神仙粮”、“天人粮”,言其区别于寻常饮食,为修炼人所独有也。通过修炼,开启了人体小宇宙之“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系统”,神水服之不竭,其营养价值远右面平常世间饮食可比,自然为思饮食,辟谷休粮也。这区别于“假辟谷”,即明明有饥饿之感,却硬撑面子,以惊人视听耳目。又曰“千斤坠”、“水银劲”,言其在技击上之效果也。
恩师在《剑仙温谈》一书中有妙论:“内家上乘武学,讲究‘内劲’;但内劲究属何手,是何形态,则多茫然,即使为师者亦少有知者。或有强作解人,以神经反射说者,以受力分析说者,此皆细枝末节之谈,末到根本立足之实地也。不知内劲之物质基础,即‘神水’也。内劲在身,如水银在皮袋中,此其性状也。修持为本为体,技击为末为用:修持乃蓄内劲,积‘神水’,如向皮袋中灌注水银;技击乃发劲,运动‘神水’,如使水银在皮袋中动荡,以打击外物也。修持至宴席水生,其质清凉甘甜,其性沉重异常,远过寻常体液,吞入丹田,一路“咚咚”有声如雷。此步剑仙学谓之‘水银灌体’。久之一身液态结构尽为水银样神水取代,则觉全身如一大皮囊,内中盛满水银样液体,谓之‘(水银)真汞满体,内劲充足’。
此时节举手一投足,身中如翻江倒海,水银演地,汹涌澎湃之状,毁物伤人,易如反掌。剑仙学谓之为‘先天水银劲’(或真汞劲),非如常人体内空空,以后天血气之力为能也。“笔者据此以观当代武学名师之论,惟王芗斋先生“身中有物”及“精满浑元身”之说,庶几近之。又曰“真精”,以之可补年老体弱者肾亏之症,又是仙学“炼精化气,马阴藏相”之基础。此时学者当以元神之火(亦称“三味真火”)煅此水银样“真精”化为气态之物,阳关一闭,方入于剑仙之门矣。否则仍是一凡夫,世上哪有漏精行房之仙!但常人至此,便浅尝辄止,不思进取,以此“水银”劲去技击,不将之化为更高级之物。更可悲者,不戒房事,将辛辛苦苦修持得来之“真精”外走,反说有益健康。如王安平先生即持此论,是为贤者立言之过矣。
假如学者只求技击强身则可,若追求“剑仙”之上乘,则须禁欲,否则仍是停留在“欲界定”层次上之凡夫,非“剑仙”也!安平先生常以“剑仙”自许,但观其在“修真心语”中之玉照,乃水不济火、阳盛阴衰之“亢阳”之相,先生在书中亦自言每日口渴,饮水极多。此非“气化掉了”,乃修持原理有偏之故。请细味丹经,再求进步,方可有望进入“剑仙”之域。 其余“换气”、“换神”诸层次之理法,“口吐剑气击人”、“神通显现”之效,限下篇幅,不能详述,容后再论。
梁海滨先生入山炼剑事 王隐
杂书言剑仙之事甚多,所云白光一道,百步刺人,若囊中探物者。初以为小说家之伪言也。去年秋,学太极拳于蕲水陈微明先生,得闻剑仙确有其事。先生在北平,尝见二人,皆朴鲁类乡愚。盖有道者决不愿以术眩人,栖隐岩阿,与天为徒而已。一日于朋辈座上,遇某名士,谈及剑仙,谓闻诸朱古薇侍郎。其言曰:“上海七浦路,有圆应道人者,所交多异人。有友梁海滨,粤人也。治玄门之学,炼剑数年,只得小乘,因求师于武当山。四五日后,方自山麓至师所。石室俨然,巉岩插天,洵仙境也。师知其来意,便令跏趺服气,及炼剑之法。十四日后,忽见白光一道,自室中飞出,其师已立其前,曰:汝剑已成,可下山矣,然此乃术也,非术也,道在丹籍中求之耳。梁坚请学道,不愿下山。师曰:仙有仙骨,亦有仙缘,骨非药所能换,缘亦非情好所能结。必积功累德,而后列名于仙籍,仙骨以生,真灵自尔感通,仙缘乃能凑合。汝于世尚有一番事业,功德未立,即志在清虚,必无成也。梁遂辞下山,凡二日已在山下。盖师授以辟谷导引之术,十数日未尝进食矣。前年广州不靖,时梁适在某村阖境安谧,未遭锋镝。” 王隐曰:余素喜剑仙之术,苦于不得其门而入。今见某书局有出版之书末尾,载有此一段文章,知梁君乃现代之入,实有其事,并非空中楼阁。特照原文抄录,投稿于贵刊,与众共见。且欲借此宣传之广,以访求其人,海内同志,幸勿吝赐教。 圆顿按:梁君前几个月,尚滞于沪上,现在又到别处云游去了。听说是先到青岛,后到终南,未知确否?但此文章,所记载的事实,仅得其真相十分之一,尚有十分之九,未曾说出。梁君在武当山石洞中,住过两三年,后方下山。此篇言在山中只有十四日,就炼成功,那有这样便宜的事。我想做文章的先生们,都是在酒席筵前得到的消息,抓起笔来瞎写一阵,所以弄得牛头马嘴。奉劝诸位撰稿的先生,以后下笔要慎重一点,这是记实人实事的文章,须要打听清楚,不可任意捏造。又按此篇言七浦路圆应道人与梁君为至交,又错了。此人名叫圆虚,不叫圆应,也是广东人。尚有一位叫做通邃道人,原籍江西樟树镇,与梁君亦称莫逆。梁君别号懒禅,于是圆虚、通邃、懒禅三人,结为道侣。就中推懒禅年最长,现已近八十矣。圆虚在沪战之前,早已回到广东去,不知此刻是如何情形。通邃学问渊博,天文地理,无不精晓,常自言年龄快到七十,身中真铅真汞之气已衰。若用南派栽接之法,奈为境遇所因,力不从心;若用北派清静之法,又因年龄关系,未必能收速效,不得已学一种投胎夺舍的功夫,居然被他做成功了。前年坐化于上海河南路永昌泰五金店楼上之吕祖坛隔壁静室中,其时正值华灯初启,高朋在坐,谈笑甚欢。通邃君突蹙额曰:“吾去矣”。遂斜*于西式围椅上,笑容渐敛,声息全无。店主人程兰亭先生,急乘汽车,赶至敝寓,促余往视,已无及矣。通邃君以前屡屡自言:“我尚有五年寿命”。余等闻之皆不乐。今果符合预言之数,但多出一年耳。其实,梁海滨先生正在广东,有要务勾留,未获诀别,闻之颇怅怅也。关于通邃与海滨的异迹甚多,他日当出专著,今无暇备述,谨约略附记于此。
梁海滨先生入山炼剑事实详记 吴彝珠
余读《扬善刊》总号第三十九期王隐君投稿,所记梁先生之事,颇嫌缺略,今特补述于后:梁先生原字櫈叟,别号海滨懒禅,乃广东省南海县泮塘乡人。民国十三年,梁正在沪,尝与黄邃之、李圆虚二君同游。黄君原籍江西省樟树镇,别号通邃道人,与圆顿子为忘形之交。圆虚道人乃梁之同乡,曾住沪悬牌行运气按摩不药疗病之术,颇著神效。通邃道人长于内外丹法,并阴阳术数。梁先生则专学炼剑,三人道虽不同,而交情甚厚。彼时余设诊所于法租界民国路,医务之暇,辄与通邃道人于密室中扶乩请仙以为乐,每星期日,并招待一班道友,谈玄说妙,如此者历十有余年。圆虚固常辱临,而海滨从未一至,故余等徒闻其名,不能识其面。梁君本与通邃道人有约,共赴徽州黄山,隐居习静,已择期启期矣。某门梁君自外返寓,忽见案有一书,拆阅之,乃其师之笔迹,令其勿往黄山,急须赶到湖北均州武当山下相见。梁君遂临时改变方针,由水道直趋汉口,此乃民国十四年事。直到民国十六年,余等方知其已回广东乡里。十七年由圆虚道人处间接得许多消息,因伊等不时有函往返也。另有一长函,叙入山情景甚详,余得之于敝戚沈敬仲君转抄而来。后以问圆虚,据云不误。余收藏此信,已八年于兹矣。今见《扬善刊》王隐君一段文章,触动鄙怀,遂将原函公开发表,以证明此事,其实不虚。
海滨懒禅复圆虚道人书 梁海滨
圆虚先生老同道伟鉴:与君握别,两年又半,再入尘寰,恍如隔世。捧读手书,殷勤垂念,深感无已。询及行藏,乌容缄默,谨为足下约略陈之。己丑八月廿四,与君揖别,溯江抵汉皋,折而西北行。以九月十八日至均县城外一客店,此处距武当仅二十里。方拟明晨入山,乃其夜吾师亦至。命余安顿行李,仅挈绵衣两三事,乘笋舆前往。自是皆崎岖山路。蜿蜒迤逦,所经琳宫绀宇甚多,俱未暇观览,末后至一处,长林丰木,蓊郁蔽天。西日已垂暮,觅得两三茅屋,乃下舆借宿。天未明即起,遣舆夫回。遂将所提衣服,作一小包裹负于背,随师徒步,行行重行行,不知历几许峰峦岩壑。已而樵踪断绝,路尽毛荆。斜日黄昏,径转阴翳。既抵山之探处,于悬崖峭壁下得一洞,宛转如屋,而石几石磴,参差陈列,益古隐君子潜修之所也。师曰:“姑止此,慎毋恐,山中多灵草,食之可疗饥。”乃导余各处采择,无非山果草根,储于洞内,倚为粮糗。已而授余诸秘诀,井传火观法以御寒计,濒行又曰:“慎毋恐,我固卫汝也”,语毕遂去。嗟夫!当此之时,余藐然一身,窜居寒荒幽绝之境,耳所闻者,鸟兽声;目所接者,峻险狰狞之山势;扑入眉睫,则其惝恍惴栗之状,又当如何?微特万念全灰,即此一身,亦复不知所在。然既来此,将奈何?只有置一切于度外,从师所命,冥心密(耳丐),块然与顽石枯木同偶而已。夫苦乐本无定相,心以为苦则苦矣。习而安之,与苦相忘则随处皆乐地。余山居除汲泉解渴,摘果充饥而外,长日唯端坐,绝无所思。【圆顿按:自己功夫,如何做法,不能对外人言,只得以此等话头搪塞而已。圆虚与梁君至交,尚且如此,泛泛者,简直可以不必问津,免得徒劳心力。这种事,只许师寻弟子,不许弟子寻师。向例如此,非自今日始也。北平王显斋君之口尤紧,丝毫不承认有此事。惟黄通邃君知之耳。别人去访他,大都饷以闭门羹。况地址又常常迁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