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古代小说 » 中国古代小说论纲是几本

中国古代小说论纲是几本

发布时间: 2024-07-03 21:50:15

Ⅰ 谭帆的学术论文

《小说学论纲――兼谈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4期。 《金圣叹戏曲人物理论刍议》《文学遗产》1987年2期。 《类型化:古典戏剧人物理论的逻辑趋向》《文学遗产》1992年4期。 《论中国古代小说评点之类型》《文学遗产》1999年4期。 《“演义”考》《文学遗产》2002年2期。 《漫谈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研究之“缺失”》《文学遗产》2006年1期。 《稗戏相异论――古典小说戏曲“叙事性”与“通俗性”辨析》《文学遗产》2006年4期。 《中国古典小说文法术语考论》(谭帆、杨志平) 《文学遗产》2011年3期。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价值系统》《文学评论》1998年1期。 《小说学的萌兴――先唐时期小说学发覆》《文学评论》2004年6期。 《“俗文学”辨——兼谈20世纪中国俗文学研究的逻辑进程》《文学评论》2007年1期。 《“小说”考》(谭帆、王庆华) 《文学评论》2011年6期。 《中国古代曲论研究的历史回顾与展望》《文艺研究》2000年1期。 《术语的解读:中国小说史研究的特殊理路》《文艺研究》2011年11期。 《水浒传的版本流变》《文汇报·学林》1996年10月2日。 《四大奇书:明代小说经典的生成》《文汇报·每周讲演》2007年1月14日。 《刘勰与钟嵘文学批评方法的比较》《学术月刊》1985年4期。 《金圣叹戏曲文学创作论的逻辑结构》《学术月刊》1986年6期。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的文本价值》《学术月刊》1996年12期。 《清后期小说评点麈谈》《学术月刊》2000年12期。 《中国古代戏曲理论的逻辑演进》(齐森华、谭帆)《社会科学战线》1987年2期。 《关于中国古典剧论的两点思考》《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6期。 《论儒林外史评点的源流和价值》《社会科学战线》1996年6期。 《论明代小说学的基础观念》《中山大学学报》2008年2期。 《论我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几种主要模式》《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4期。 《论元代历史剧的虚构艺术》《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5期。 《中国戏剧叙事学渊源考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2期。 《中国古代曲学源流考析》《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4期。 《论宋代神庙剧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6期。 “奇书”与“才子书”――关于明末清初小说史上一种文化现象的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6期。 《比较诗学方法论断想》《文艺理论研究》1986年2期。 《对古代文论研究思维的思考》《文艺理论研究》1987年2期。 《试析古代文论中的价值观念》《文艺理论研究》1991年4期。 《小说评点的萌兴――明万历年间小说评点述略》《文艺理论研究》1996年6期。 《中国古代小说评点形态论》《文艺理论研究》1998年2期。 《小说评点的解读》《文艺理论研究》2000年2期。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流变研究论略》(谭帆王庆华)《文艺理论研究》2006年3期。 《中国古代编剧理论的宏观体系》《戏剧艺术》1986年2期。 《论<西厢记>的评点系统》《戏剧艺术》1988年3期。 《清代金批<西厢>研究概览》《戏剧艺术》1990年

Ⅱ 郭英德的论文

《浅谈元杂剧三国戏的艺术特征》,《三国演义研究集》(四川省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年12月)
《漫谈中国古代对戏剧审美功能的认识》,《福建戏剧》1984年第3期。
《也说“衙内”》(与长胜合作),《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985年第1期。
《明清时事剧概述》,《江苏戏剧》1985年第2期。
《明清之际时事剧的思想艺术特色》,《中州学刊》1985年第2期。
《论〈水浒传〉的思想意义》,《水浒争鸣》第4辑。
《论元杂剧的戏剧冲突》,《戏曲研究》第15辑。
《元杂剧作家身分初探》,《晋阳学刊》1985年第4期。
《元杂剧与元代文艺思潮》,《光明日报》1985年7月16日。
《福建戏史录补遗二则》,《福建戏剧》1985年第5期。
《古典戏曲脚色漫谈》,《福建戏剧》1985年第6期。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义山诗意蠡测》,《名作欣赏》1986年第1期。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古代戏剧家的戏曲虚实论》,《戏曲艺术》1986年第2期。
《论元杂剧的时代精神》,《河北师范学院学报》1986年第2期。
《“戏剧之道,出之贵实,而用之贵虚”——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一》,《福建戏剧》1986年第3期。
《“剧场即一世界,世界只一情人”——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二》,《福建戏剧》1986年第4期。
《寄讽实无,雪耻或有——〈琵琶记〉创作意图之疑案》,《古典文学知识》1986年第4期。
《关于元杂剧兴盛的社会原因的争议》,《文史知识》1986年第8期。
《论元杂剧中的喜剧性类型形象》,《中华戏曲》第2辑。
《无奇不传,无传不奇——中国古代戏曲美学散论之三》,《福建戏剧》1987年第1期。
《“异物之情也有人道”——〈任氏传〉的任氏形象》,《古典文学知识》1987年第1期。
《蒋士铨〈临川梦〉传奇漫议》,《名作欣赏》1987年第3期。
《“一夫不笑是吾忧”——李渔〈风筝误〉传奇的喜剧特征》,《名作欣赏》1987年第4期。
《画出潇湘水墨图——元杂剧雨景描写赏析》,《陕西电大》1987年第5期。
《论晚明清初才子佳人戏曲小说的审美趣味》,《文学遗产》1987年第5期。
《论元杂剧作家的基本思想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
《论汤显祖文化意识的悲剧冲突》(与李真瑜合作),《戏曲研究》1987年12月。
《半世清狂,一生情种——谈沈起凤〈才人福〉中张幼于和祝希哲形象》,《古典文学知识》1988年第1期。
《“偌大乾坤无处住”——谈尤侗的〈钧天乐〉传奇》,《名作欣赏》1988年第1期。
《浅谈元杂剧善恶观的性质》,《语文学刊》1988年第3期。
《“才人福分从来少”——沈起凤〈才人福〉传奇的审美趣味》,《名作欣赏》1988年第4期。
《古代文学研究的两难心理与多元选择》,《文学遗产》1988年第5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理想人格范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第2辑。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创作方法》,《戏曲研究》第28辑1988年.12月。
《四十年古典小说研究道路批评》,《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
《古典戏曲理想人格论》,《戏剧文学》1989年第7期。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明清浪漫思潮与〈长生殿〉的“至情观”》,《文史知识》1989年第7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时代主题》,《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5期。
《关剧文化意蕴发微》,《戏曲研究》第30辑。
《论古代戏曲文学的文体特性》,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学术之声》1989年第6辑。
《丁耀亢生平及其剧作》(与郝诗仙合作),《齐鲁学刊》1989年第6期。
《蒋士铨传奇本事考略》,《文献》1990年第1期。
《艺术精神的传承与文化精神的变异——戏曲艺术出路断想》,《戏剧文学》1990年第1期。
《蒲松龄文化心态发微》,《文史哲》1990年第2期。
《明清文人传奇的历史演进》,《文学遗产》1990年第2期。
《“最怜儿女又英雄,才是人中龙凤!”——〈儿女英雄传〉的“人情天理”观新诠》,《民族文学研究》1990年第2期。
《论〈水浒传〉作家的创作思想》,《语文学刊》1990年第3期。
《“因情成梦,因梦成戏”——明清文人传奇作家文学观念散论》,《中国文学研究》1990年第3期。
《是“风教”还是“风情”——明清文人传奇作家的文学观念散论》,《中州学刊》1990年第4期。
《抄本〈一合相〉传奇作者考》,《文献》1990年第4期。
《论明清文人传奇的忠奸斗争主题模式》,《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
《“等为梦境,何处生天”——〈南柯梦〉、〈邯郸梦〉荒诞意识谈》,《文史知识》1990年第12期。
《元曲与少数民族文化》(署名张应),《民族文学研究》,1991年第1期。
《贾宝玉和宋江——浅谈〈水浒传〉对〈红楼梦〉的影响》,《福建教育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论〈水浒传〉作者的创作思想》,《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1年第2期。
《佳园结构类天成——〈红楼梦〉网状艺术构思的特征》,《红楼梦学刊》1991年第4期。
《中西戏剧观念的当代形态》,《戏剧文学》1991年第8期。
《中国古书的价值》,《大学生》1991年第9期。
《浅谈元杂剧的市民意识》,《北京师范大学学报增刊》1991年。
《漫谈明清文学中的才子佳人》,《名作欣赏》1992年第1期。
《两宋酬和词述略》,《中国文学研究》1992年第1期。
《关于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的思考》(与傅璇琮、谢思炜合作),《文学评论》1992年第3期。
《明代文人结社说略》,《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4期。
《漫谈中西戏剧形象创造的审美规律》,《戏剧文学》1992年第8期。
《启功先生的治学之道》,《文献》1993年第1期。
《书圣原是大诗人》,《跨世纪》1993年第2期。
《典籍的现代阐释和文化传统》,《光明日报》1993年7月7日。
《中西戏剧文体的本质特征》,《戏剧文学》1993年第8期。
《审美趣味的多元化走向──论明清文人传奇的丑的形象》,《中华戏曲》第14辑(1993年8月)。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史的对象、任务和方法》,《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第4期。
《沈璟传奇本事考略》,《文献》1993年第4期。
《近代古典文学研究方法的更新》,《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4年第4期。
《蒲松龄与孩子王》,《人民政协报》1993年10月7日。
《(1992年)元明清戏曲小说研究综述》,《中国文学年鉴(1993)》。
《艺术与淫秽: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中国消费者报》1995年1月7日。
《禅宗的三重境界》,《中国消费者报》1995年3月18日。
《元明文学史观散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
《中国现代话剧的形成及其启示》,《戏剧文学》1995年第7期。
《叙事性:古代小说与戏曲的双向渗透》,《文学遗产》1995年第4期。
《中西传统戏剧观念辨异》,《戏剧文学》1995年第11期。
《桃花扇底系兴亡——〈桃花扇〉的历史意识》,《名作欣赏》1995年第6期。
《第一印象·第二视力·第三只眼(评〈宁宗一小说戏剧研究自选集〉》,《文学遗产》1996年第2期。
《刺世伤时,显微阐幽——论苏州传奇的文化内涵》,《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人集团论纲》,《中国文化研究》1996年夏之卷。
《论明代的文学流派研究》,《求是学刊》1996年第4期。
《中国古典小说史的理论思考——读杨义的〈中国古典小说史论〉》,《人民日报》1996年5月16日。
《明清传奇的价值》,《文史知识》1996年第8期。
《稗官为传奇蓝本——论李渔小说戏曲的叙事技巧》,《文学遗产》1996年第5期。
《建构中国叙事学的操作规程——评杨义〈中国古典小说史论〉的方法论》,《文学评论》1996年第5期。
《向后倒退的革新——论明末清初的求实文学观念》,《湖北大学学报》1996年第6期。
《古籍校勘原则之我见》,《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6年第6期。
《论清前期的正统派传奇》,《文学遗产》1997年第1期。
《情的探险——从汤显祖到曹雪芹》(与过常宝合作),《红楼梦学刊》1997年第1期。
《传奇戏曲的兴起与文化权力的下移》,《中国社会科学》1997年第2期。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理论品格》,《文学评论》1997年第4期。
《论明代传奇剧本体制的规范化》,《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4辑。
《论元明清小说戏曲中的雷同形象》,《明清小说研究》1997年第4期。
《论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现代阐释》,《殷都学刊》1997年第4期。
《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聂石樵教授七十寿辰学术纪念文集》。
《论“知人论世”的古典范式》,《中国古典文学学术史研究》,1997年。
《我们比王国维多走了多远——二十世纪中国古典戏曲研究随想》,《文艺报》1997年10月23日。
《正史以外的补充——简评〈珍本中国古代历史演义小说丛书〉》,《中国图书商报》1997年10月24日。
《详备精细,益智启思——评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中华读书报》1998年1月21日。
《“温情与敬意”的国史学——谈钱穆的几部著作》(与李山、过常宝合作),《书品》1998年第1期。
《如何突破文学史写作的三大传统——〈明清传奇史·后记〉》,《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1期。
《雅与俗的扭结——明清传奇戏曲语言风格的变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论先秦儒家的叙事观念》,《文学评论》1998年第2期。
《学术研究范式的嬗变轨迹——关于二十世纪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研究的谈话》(与刘勇强、竺青合作),《文学遗产》1998年第2期。
《〈宝剑记〉:忠奸剧的定型──〈明清传奇史〉选载之一》,《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2期。
《〈浣纱记〉:历史剧的新篇——〈明清传奇史〉选载之二》,《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3期。
《〈鸣凤记〉:时事剧的发轫──〈明清传奇史〉选载之三》,《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年第4期。
《在感性与知性之间——评叶嘉莹的文学研究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1998年第3期。
《江湖奇人写真录——清初传记文选注》(与陈洁合作),《中华活页文选》,1998年。
《说诗说稗自风流——评陶尔夫、刘敬圻〈说诗诗稗〉》,赵仁珪、郭英德,《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
《论“知人论世”古典范式的现代转型》,《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夏之卷。
《论明清传奇剧本长篇体制的演变》,《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4期。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宋元明思想史纲〉、〈清代思想史纲〉读后》(与李山合作),《师大周刊》1999年6月25日。
《话剧是演给谁看的?》,《戏剧文学》1999年第1期。
《文学研究与文学史研究》,《人民政协报》1999年1月20日第4版。
《元杂剧:中国古典戏曲艺术的奇葩》,《中国教育报·文化周刊》1999年4月27日;《光明日报》1999年5月10日。
《元明的文学传播与文学接受》,《求是学刊》1999年第2期。
《困境和出路:古典文学研究的现代化历程》(与过常宝合作),《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明清小说的文化意蕴》,《高校理论战线》1999年第3期。
《悬置名著——明清小说史思辨录》,《文学评论》1999年第2期。
《长时间远距离的姿态检讨历史——谈黄仁宇的几部历史著作》(与过常宝、李山合作),《书品》1999年第2期。
《文学史著作的读者》,《师大周报·文化增刊》1999年4月23日。
《挑战自我超越极限——〈杨义文存〉读后》,《中国社会科学通讯》1999年4月27日。
《论戏曲角色的文化内涵》,《戏剧文学》1999年第9期。
《经典文献的诗学读法——评介杨义〈楚辞诗学〉》,李山、郭英德,《文学遗产》1999年第5期。
《论顾炎武的遗民心态》,《新国学》第一卷,巴蜀书社,1999。
The Cult of Passions though The Image of Beauties in Ming and Qing Literature,Ming QingYanjiu(《明清研究》)1999,Napoli-Roma,1999。
《论古典文学研究的“私人化”倾向》,《文学评论》2000年第4期。
《黄宗羲明文总集的编纂与流传——兼论清前期编选明代诗文总集的文化意义》,《郑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独白与对话──论明清传奇戏曲的抒情方式》,《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5期。
《沿袭与创新的互动──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读后》,《中国图书评论》2001年第1期。
《至情人性的崇拜——明清文学佳人形象诠释》,《求是学刊》2001年第2期。
《雪泥鸿爪——从我的博士论文写作谈起》,《古典文学知识》2001年第4期。
《小说史的叙述视角、叙述体例和叙述方法──兼评陈大康〈明代小说史〉》,《文学遗产》2001年第5期。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学论略》,《求索》2001年第5期。
《文学传统的价值与意义》,《中国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
《浅谈中国文学史研究者的知识结构》,《求是学刊》2002年第5期。
《论宋江形象的人格内蕴》,《昌吉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
《光风霁月:宋型文学的审美风貌》,《求索》2003年第3期。
《〈水浒传〉的三重寓意》,《文史知识》2003年第9期。
《清切平淡宛陵诗》,《古典文学知识》2003年第5期。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史写作的思考》,《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
《对中国传统文学观念的重新审视——简评王齐洲〈呼唤民族性——中国文学特质的多维透视〉》,郭英德、李文洁,《学术界》2003年第5期。
《自成一家山谷体》,《古典文学知识》2004年第1期。
《20世纪明代文学研究方法述评》,郭英德、王丽娟,《人文杂志》2004年第1期。
《明清传奇戏曲叙事结构的演化》,《求是学刊》2004年第1期。
《论历代〈文选〉类总集的分体归类》,《中国文化研究》2004年第3期。
《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学术研究》2005年第1期
《由行为方式向文本方式的变迁——论中国古代文体分类的生成方式》,《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中国古代通俗小说版本研究刍议》,《文学遗产》2005年第2期。
《明人自传文论略》,《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论“文选”类总集文体排序的规则与体例》,《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中国古代文体分类学刍议》,《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3期。
《中国古典戏曲文学文献整理刍议》,《戏曲研究》2005年第1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献学》,《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5期。
《启功先生与中国古典文学》,《古典文学知识》2006年第2期。
《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的文学教育研究》,《文学遗产》2006年第2期。
《〈词林一枝〉、〈八能奏锦〉编纂年代考》,郭英德、王丽娟,《文艺研究》2006年第8期。
《古代中国文学教育的基本特点》,《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牡丹亭〉传奇现存明清版本叙录》,《戏曲研究》2006年第3期。
《古代文学教育与当代社会文化》,《和谐·创新·发展——首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2007年4月。
《稀见明代戏曲选本三种叙录》,《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
《明清女子文学启蒙教育述论》,《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4期。
《论明人传状文的文体特性与文化内涵》,《人文杂志》2007年第5期。
《明清文学教育与戏曲文学的生成》,《学术研究》2008年第3期。
《传统戏剧表演艺术传承人的特性与功能》,《天津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新视域下的新成果——评〈汤显祖与晚明戏曲的嬗变〉》,郭英德、范红娟,《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3期。
《艺术幻境与审美魅力——上昆〈长生殿〉观后》,《艺术评论》2008年第6期。
《明清时期女子文学教育的文化生态述论》,《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论傅惜华戏曲目录著作的史学价值》,《戏曲研究》2008年第2期。
《真实的“假人”:宋江之“好汉”行径》,《文史知识》2008年第9期。
《真实的“假人”:宋江之人生选择》,《文史知识》2008年第10期。
《真实的“假人”:宋江之阴暗品性》,《文史知识》2008年第12期。
《病梅〈琵琶记〉蔡伯喈形象的文化人格》,《中华戏曲》2008年第2期。
《学而不厌:明清成年女子的家庭文学教育》,《社会科学研究》2009年第2期。
《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提要(2003-2008)》,林舒俐、郭英德,《戏曲艺术》2009年第2期。
《垂艳流芳:女子文学教育的效果》,《文化学刊》2009年第3期。
《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博士学位论文述评(1998-2008)》,《文艺研究》2009年第9期。
《海外汉学的“中国趣味”》,《人民日报》2009年12月8日。
《中国古典戏曲研究英文论著目录(1998-2008),林舒俐、郭英德,《戏曲研究》2009年第3期、2010年第1期。
《小题目含蕴大境界》,《中国文化报》2010年1月25日。
《“中国趣味”与北美地区中国古典戏曲研究》,《戏剧艺术》2010年第1期。
《论剧作家李渔的文学教育》,《文学遗产》2010年第3期。
《论明代论辨文的时代特征》,《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Ⅲ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区别是什么

1、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中国社会内部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条件下,广泛接受外国文学影响而形成的新的文学。

它不仅用现代语言表现现代科学民主思想,而且在艺术形式与表现手法上都对传统文学进行了革新。

建立了话剧、新诗、现代小说、杂文、散文诗、报告文学等新的文学体裁,在叙述角度、抒情方式、描写手段及结构组成上,都有新的创造,具有现代化的特点。从而与世界文学潮流相一致,成为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文学。

2、中国古代文学史讲的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中华民族文学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历史悠久,其起源,约略同中华文明的起源同步。漫长的历史上曾经产生出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数不清的优秀作品,出现了多姿多彩的体裁、题材、风格、流派,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文学现象、文学潮流和文学理论, 内容极其丰富。

这是一笔无比宝贵的文化遗产。在世界民族文学之林,我国古代文学以自己无比辉煌的成就虚扮和无比鲜明的独特风貌,占有重要的地位。


(3)中国古代小说论纲是几本扩展阅读:

中国现代文学概念:

1,“现代”作为一个时间闷誉宽概念

①传统分法:1917—1949 。多数学者。如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程光炜等《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等。

②现代分法:包括当代文学,南方不少学者。如朱栋霖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下,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上即指1917—1949,下指1949至今。

另外,还有一种把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都包括进去的说法: 20世纪中国文学。

不过,上限又推到1898至今。如孔范今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上,下,山东文艺出版社1993,黄修己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上,下,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刘明馨,赵金钟主编《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论纲》上,下,河南人民出版社1995,等。

2,“现代”作为一个性质概念

《三十年》"序言":"所谓'现代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

①语言上,白话文代替文言文。

②文学形式上,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内涵和地位古今均一样。

③创作方法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并重。

④内蚂亮容上,真正属于"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审美心理,审美标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劳工神圣,儿童崇拜,妇女解放。

最关键一点,个人的出现——现代意义上的个人的出现。于是,一切思想,情感 和审美心理均从个人出发,皆因个人变化。特别是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和出现。

Ⅳ 黄霖的科研成果

主要著作《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1982年初版,1990.8二版《古小说论概观》上海文艺出版社1986.6《金瓶梅漫话》 学林出版社 1986.12《金瓶梅考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0《金瓶梅大辞典》(主编) 巴蜀书社 1991.10《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中国历代小说辞典》宋元明卷(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3《中国古代小说网络全书》小说理论卷(主编)中国大网络出版社1993.4《中国文论选·近代卷》(选注合作)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11《中国文学史》(主编明代部分)第四卷第1 至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8《原人论》(合作) 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0.2《中国小说研究史》浙江古籍出版社2002.8《文心雕龙汇评》,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6《黄霖说〈金瓶梅〉》 中华书局 2005.9《古代小说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4《追求科学与创新》 (合作编著)中国文联出版社 2006《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主编) 东方出版中心 2006《中国历代文论选新编》(主编)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7《归有光与嘉定四先生研究》(主编)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7《金瓶梅讲演录》 广西师大出版社 2008《<文心雕龙>导读、集评》 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金瓶梅鉴赏辞典》(合作)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8《<金瓶梅>与临清》(编集) 齐鲁书社 2008《中国古代小说叙事三维论》(合作) 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9《中国历代小说批评史料汇编校释》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2009《金瓶梅研究 》(第九辑)(主编) 齐鲁书社 2009《云间文学研究》(主编)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世博梦幻三部曲》(校注) 东方出版中心 2010《微澜集——黄霖序跋书评选》凤凰出版社 2011《人间词话鉴赏辞典》(合作)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2
主要文献整理《儒林外史选粹》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11《金瓶梅资料汇编》中华书局1987.3《日本研究金瓶梅论文集》(翻译,合作)齐鲁书社1989.10《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校点,合作)浙江古籍出版社1991.8《金瓶梅词话注释》(合作) 香港梦梅馆出版社1993.3《水浒传》(校点)浙江古籍出版社1993.10《三国演义》(选评、校点)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4《脂研斋评批红楼梦》,齐鲁书社1994.7
主要论文《诗话杂谈》《书林》1979.1《<金瓶梅>原本无秽语说质疑》《复旦学报》1979.4《简论〈文概〉》《新闻战线》1979.5《一种值得注目的〈水浒〉古本》《复旦学报》1980.4《谈金圣叹〈沉吟楼诗选〉》《复旦学报》增刊《古典文学论丛》《明清小说理论中的现实主义问题》《学术月刊》1980.11《略谈资产阶级革命派小说》《书林》1981.2《清末革命小说家琐记》《复旦学报》1981 5《评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书林》1981.6《略谈魏晋志怪小说》《书林》1982.1《〈水浒全传〉李贽评也属伪托》《江汉论坛》1982.1《宋末元初人施耐庵及“施耐庵的本”》《复旦学报》1982.4《〈忠义水浒传〉与〈金瓶梅词话〉》《水浒争鸣》第一辑1982.4《姚莹与桐城派》《江淮论坛》1982.5《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评点初探》《成都大学学报》1983.1《金瓶梅作者屠隆考》《复旦学报》1983.3《评〈水浒〉研究中的市民说》《水浒争鸣》第二辑1983.8《有关毛本〈三国演义〉的若干问题》《三国演义研究集》1983《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续》《复旦学报》1984.4《金瓶梅与古代世情小说论》《江汉论坛》1984.6《略谈明代的小说理论》《语文学习》1884.11《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刍议》四川《社会科学研究》1985.1《论〈金瓶梅词话〉的政治性》《学术月刊》1985.1《金圣叹“庠姓张”辨》《江海学刊》1985.1《论姚门四杰》《江淮论坛》1985.2《金瓶梅作者屠隆考答疑》《杭州大学学报》1985.2《试论晚清革命派的小说观》1986.6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古典小说戏曲论集》《张竹坡及其〈金瓶梅〉评本》1985.7复旦大学出版社《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一辑《曾朴》1985.5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古代文学家评传》第六卷《金瓶梅成书问题三考》《复旦学报》1985.4《〈三国〉与古代历史小说论》1985.11中州古籍出版社《三国演义论文集》《卓然一家光彩照人--读朱东润先生〈中国文学论集〉的感想》 ,《文汇报》1985.12.10.《怎样阅读金瓶梅》《文艺学习》1986.2《吴趼人小说论》《明清小说研究》第三辑1986.4《李毛两本诸葛亮形象比较论》《三国演义学刊》第二辑1986.8《我国暴露文学的杰构〈金瓶梅〉》人民文学出版社《金瓶梅论集》1986.11《〈开卷一笑〉与〈金瓶梅〉作者》《复旦学报》1987.4《金圣叹》(合作)中州书社《中国古代文论家评传》《〈金瓶梅〉流变零拾》《中国古典文学丛考》第二辑1987.11《关于上海图书馆藏两种〈新刻绣像批评金瓶梅〉》,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动态》第二号1988.10《金瓶梅续书三种前言》齐鲁书社《金瓶梅续书三种》卷首1988.8《〈儒林外史〉对〈金瓶梅〉的继承和发展》《儒林外史学刊》第一辑1988.10《略论林昌彝的文学思想》《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研究》第十四辑1988.《天下才子必读书序》《河北师院学报》1989.4《太平天国的文化政策及洪仁玕的文学思想》《复旦学报》1989.5《王国维曲论与梁廷楠曲话》《学术月刊》1990.5《梁启超》上海古籍出版社《十大散文家》1990. 7《关于〈金瓶梅〉崇祯本的若干问题》《金瓶梅研究》第一辑1990.9《略论黄人的〈中国文学史〉》《复旦学报》1990.9《三国演义前言》齐鲁书社《三国演义》卷首1991.1《近代文论史上的桐城派》《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第一辑1991.10《近代宋诗派的“不俗论”》《中国语言文学研究的现代思考》1991.10《再论笑笑生是屠隆》《复旦学报》1992.2《Motes on A Tangle of Emotions (I-PIEN CHING)》《THE CEST LIBRARY JOURNAL》1992.2《今古奇观前言》岳麓书社版卷首1992.11《西游记前言》上海美术出版社版1993.3《再谈“刘金吾”与屠隆及冯梦龙》《文学遗产》1993.2《试论〈一片情〉》《社会科学战线》1993.2《水浒传前言》 浙江古籍出版社版1993.10《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3《关于明清的艳情小说》 《文汇读书周报》1994.1.1.《中国近代文学批评研究的几个问题》《文学评论》 1994年第3期。《说〈二十世纪大舞台〉》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一期,1995.1.1《〈杜骗新书〉与晚明世风》《文学遗产》1995年第1期。《论中国文学批评的近代化》,《首届中国近代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7《清末戏剧改良运动》 台湾《复兴剧艺学刊》第十二期 1995.4.1《我国古代文论中的“动心论”》 《中西学术》第一辑《意象系统论》 《学术月刊》1995年第七期《关于〈三国〉钟惺与李渔评本两题》,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一号1995.6.30出版《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上),《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文学创作心境论--虚静与怨愤》(下),《长沙水电学院社会科学学报》 1996年第一期《元代戏曲小说史上的双璧》《古典文学知识》1996年第二期《中国古代的文学迹化论》《中国文学研究》1996年第3期《关于明清〈三国〉的评点》,“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新刊”本《三国演义》的《前言》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4《古代小说研究的大势与近观》春风文艺出版社《稗海新航》 1996.7《关于〈西游记〉的作者和主要精神》《复旦学报》1998年第2期《中国古代文论研究的民族性与现代转换问题》——二十世纪中国古代文论三人谈 陈伯海 黄霖 曹旭《文学遗产》1998年第3期《略谈丁耀亢的戏曲观》 中州古籍书社 《丁耀亢研究》1998.10《〈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五卷第132-169页《关于古小说〈香螺卮〉》,1999年第3期《明清小说研究》第174-180页(人大复印资料转载)《日本早期的中国文学史著作》 1999年第5期《古典文学知识》《〈文心雕龙〉批本评语汇辑》(下)上海远东出版社《学术集林》第十六卷《盐谷温对于中国小说史的研究》1999年第6期《复旦学报》《二十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的几个问题》,1999.12.10《韩国中国小说学会创立10周年纪念国际学术发表会论文集》《〈金瓶梅词话〉与杭州》 日本《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第5号 1999.12.20日《中国古代的文学批评史学》,北京大学出版社《文化的馈赠——汉学研究国际会议论文集》(语言文学卷) 2000.8《二十世纪起步的是与非——以梁启起的“文界革命”为中心》,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卷第三期 2000.9《还〈沧浪诗话〉以本来面目》——《沧浪诗话》据“玉屑本”校订献疑》,周兴陆 朴英顺 黄霖 《文学遗产》2001年第3期《追求崇高》 香港《黄世仲与辛亥革命》 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1.8《再论〈金瓶梅〉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从消解走向重构——世纪之初古文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2002年第1期《论容与堂本<李卓吾先生批评西厢记>》 《复旦学报》2002年第2期《20世纪起步的是与非》 《中国大学学术讲演录2002》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清末民初的通俗文学与风陵文库》,日本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中国文学研究》第二十七期 2001.12《〈焚书〉原本的几个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期转载《再论〈金瓶梅〉崇祯本各本之间的关系》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人大复印资料》第3期转载《关于明中叶文学“走向近代化变革”的问题》《文学遗产》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4期转载《笑笑生笔下的女性》 张宏生编《明清文学性别研究》 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10《百余年来日本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纪略》,复旦大学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编《中国文学研究》第六辑,2002.2《中国小说现代化的一大关戾——纪念〈新小说〉创刊100周年》《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11期《中国小说评点研究》 台湾中央研究院《中国文学研究集刊》第22期,2003年3月《近百年来的金圣叹研究》,《明清小说研究》总第68期,2003年第2期;《“演义”辨略》,《文学评论》2003年第6期,《新华文摘》2004年第3期摘载,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2期《时调中的清末民初世界》,《文史新澜》,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11月。《〈闺艳秦声〉与“易性文学”》,《文学遗产》2004年第1期。《最早的中国戏曲评点本》,《复旦学报》2004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年第7期。《20世纪的“中国小说史”编纂》,《东岳论丛》2004年第3期。《谈谈“三言”“两拍”》,《上海作家》2004年第2期。《二十八宿研斋、蛾术轩与〈文心雕龙〉》,《藏书家》第9辑,2004年8月《红楼梦案——弃园红学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集刊》第24期,2004年3月。《晚明女性主体意识的萌动及其悲剧命运——以〈金瓶梅〉为中心》,王瑷玲主编《明清文学与思想中之主体意识与社会》,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出版,2004年12月《杂谈红学史的编纂》,《明清小说研究》2004年第4期《徐奋鹏及其〈诗经〉与〈西厢记〉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论丛》第八辑,2005年1月《谈谈1900年前后的三部〈中国文学史〉著作》,《古典文学知识》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4期《中国“写人论”的古今演变》(合作),《文史哲》2005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5年第7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5年第2期《近百年来“中国小说史”的编纂》,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文哲研究通讯》第十五卷第一期,2005年3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百年反思》,《复旦学报》2005年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5。6摘载,《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期《〈金瓶梅〉是姓“金”》,《文汇读书周报》2005年12月23日《一部有特色的近代文学研究史》,《文艺报》2006年1月3日3版。《〈金瓶梅〉词话本与崇祯本刊印的几个问题》,《河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5期《我看〈金瓶梅〉》,《文史知识》2006年第5期《中国与日本:〈金瓶梅〉研究三人谈》,《文艺研究》2006.6《“人”在〈金瓶梅〉中》,《上海大学学报》2006.7 第13卷第4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2期《〈万宝全书〉是座宝库》,《文汇读书周报》2006.8.18《中国古代小说与当今世界文学》,《文汇报》2006.8.27,《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11期《作为文学新起点的经济视角》,《学术月刊》2006年第9期,《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7年第2期《由“史”而“论” 由“论”而“史”——黄霖先生文学批评史研究访谈录》,《中文自学指导》2006/9/18《辨性质 明角度 趋大流——略谈古代小说的分类》,《明清小说研究》2006/9/30《论震川文章的清人评点》,《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1/25《汤显祖《四书》评语一百五十则》,《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07/4/30《“笑学”可笑吗——关于<金瓶梅>作者研究问题的看法》,《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7/6/15《文学地理学的理论创新与体系建构——评梅新林新著<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形态与演变>》,《文学评论》,2007/9/15《“中国文学批评近现代转型研究”论纲》,《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9/27《中国古代写人论中的“态”范畴及其现代意义》,《学术月刊》2007/11/20《李时珍与<金瓶梅>》 ,《文史知识》,2008/6/1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要追求“化境”——兼评李桂奎<中国小说写人学>》,《明清小说研究》2008/7/15《<唐僧取经图册>探考》,《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15《<文心雕龙>:中国第一部写作心理学论著》,《河北学刊》2009/1/20《清末民初小说话中的几个理论热点》,《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5《<张竹坡与《金瓶梅》研究>序》,《昆明学院学报》2009/3/31《大众国学、世代累作及其他——读<在书场与案头之间>有感》,《学术研究》2009/5/20《特约评论人语》,《文史哲》2009/7/15《清末民初时调研究现状概述》,《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9/7/25《另辟蹊径论钟惺——<钟惺评点研究>序 》,《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9/15《百年前的强国梦与世博会——读陆士谔的<新中国>》,《文史知识》 2010/1/1《“中国也有今日么!”——世博会前重读<新石头记>》, 《天津社会科学》 2010/1/23《评饶龙隼<上古文学制度述考>》,《文学评论》 2010/3/15《明道之要,学术之宗——<中国古代诗文名著提要>窥见》,《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5/20《民国初年“旧派”小说家的声音》,《文学评论》2010/9/15《关于编写中国文学学史的几个问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5《覃思精研,继往开来》,《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1/2/20《关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三点感想》,《河北学刊》2011/3/1《<西厢记>、<琵琶记>、<牡丹亭>汇评述略》,《戏曲研究》 2011/4/30《<西厢>名句为题之八股文的文论价值》,《文艺研究》 2011/7/10《中国文学名著汇评本的价值》,《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25《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三十年回顾与前瞻》,《中国文学研究》2012/7/31《“金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追念魏子云先生》,《中国文学研究(辑刊)》2012/12/31《<诗经>评点与<诗经>传播——以晚明时期为中心》,《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1/24
获奖情况《金瓶梅漫话》学林出版社1986.12获全国图书金钥匙奖《金瓶梅考论》辽宁人民出版社1989.10获第五届北方十五省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中国历代小说论著选》(合作)江西人民出版社 上册1982,下册1985.5,541990.8 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著作奖《金瓶梅大辞典》(主编)巴蜀书社1991.10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三等奖《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2 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二等奖,作为 《中国文学批评通史》之一,获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特等奖等。《中国文学史》(明代部分主编)第四卷第1 — 232 页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8月;获国家图书奖、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特等奖、教育部优秀教材一等奖。《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三卷主编,撰写其中第一卷《原人论》复旦出版社2000年5月,获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演义”辨略》,获2004年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论文三等奖《文心雕龙汇评》,获2006年华东地区古籍图书二等奖

热点内容
主人公会无极神功的武侠小说 发布:2024-07-06 18:29:37 浏览:42
都市修真类小说完本排行榜 发布:2024-07-06 18:18:44 浏览:355
武侠系列yy肉戏多点的小说 发布:2024-07-06 18:18:06 浏览:198
香港伧理小说全集 发布:2024-07-06 18:05:28 浏览:160
女主叶轻颜的小说 发布:2024-07-06 17:48:33 浏览:164
武侠小说快餐文学 发布:2024-07-06 17:23:04 浏览:106
龙慕辰顾汐小说免费阅读 发布:2024-07-06 17:07:52 浏览:475
武侠小说开头素材 发布:2024-07-06 17:05:01 浏览:687
穿成修真文里恶毒女配的小说 发布:2024-07-06 17:03:38 浏览:70
好看的小说修真类似于最强弃少 发布:2024-07-06 16:58:03 浏览:3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