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古代政治小说必备资料
① 想写一篇古代小说,提供点历史背景材料
这个太多了还是要你自己筛选的你可以直接在网络里搜各个朝代呀。
春秋战国有《春秋》《战国策》《东周列国志》《左转》等等
秦朝可以看看史记汉朝有《汉书》等等
另外除了《二十四史》这一类正史外可以看看野史。
② 写唐朝小说该了解什么
玄宗简介
唐朝第7位皇帝,政治家。唐太宗曾孙,武则天的孙子,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母昭成窦皇后(窦德妃)。玄宗通音律、历象之学,多才多艺。小名:阿瞒(同曹操)。 685年9月8日(八月初五)唐玄宗李隆基出生。 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即位,重建唐国号,但政柄却旁落在皇后韦氏手中。中宗去世后,韦后立温王李重茂为帝,是为少帝。 710年7月21日(景龙四年六月二十日),临淄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唐高宗与武则天之女)联合发动宫廷政变,杀韦后与安乐公主等,拥其父唐睿宗李旦复位,被其父立为太子。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传位太子,退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发动宫廷政变以废玄宗,李隆基乃与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于先天二年(713)先发制人,赐太平公主死,尽诛其余党,改元“开元”。 玄宗开元年间,社会安定,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唐玄宗晚年昏聩无知,贪图享乐,挥霍无度,宠爱杨贵妃,重用奸相李林甫,不明华夷之辩,唐朝军权多落入异族胡人之手。终于导致安史之乱发生,拉开了后世藩镇割据,军阀混战的序幕,唐朝由盛而衰。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相关数据
7000万 这是唐玄宗统治的天宝(742-755)年间全国人口数。官方留下的天宝十三载(754)全国人户约962万户、人口约5288万口,学者们综合各方面史料推测,公元8世纪中叶,唐朝全国实际人户超过一千三四百万户,实际人口超过7000万。 那么,当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纪的时候,东法兰克福王国从塞纳河到莱茵河之间的人口是200-300万。而直到16世纪,地中海地区的人口才5000万至6000万。北非的人口是300万。在农业经济为主的时代,人口就是生产力。唐玄宗时期人口繁盛,反映了当时中国总的经济实力是独步于世界民族之林的。 6.6亿亩 这是唐玄宗时期全国耕地面积。唐朝的版图,比之于汉代,有新的拓展;大运河把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更密切地联系在一起,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增长。史称:“开元、天宝之际,耕者益力,高山绝壑,耒耜亦满”。根据现有史料推算,当时全国实际耕地面积约八百五十万顷,折合今亩达6.6亿亩(当下的中国为18亿亩),人均占有达9亩多。远远超过我国今日的平均数(1.4亩)。 70余国 这是《唐六典》列举的开元时期前来朝贡的蕃国数。这些蕃国,从东亚的日本、朝鲜到东南亚地区的诸国,从今日中国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到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地区的一些国家,都对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种朝贡的政治关系。开元时代,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成为沟通中外经济、文化与政治联系的重要渠道。亚洲各国留学生来华留学,络绎于途。前不久在西安发现了井真成的墓志,这位日本国的留学生就是开元年间来华学习的,还有与李白结下深厚友谊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学生。不少外国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职。 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真正创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圆寂,此后,在玄宗统治的四十多年时间里,禅宗迅速兴起,儒佛道合流成为历史的潮流,玄宗就曾亲自为《孝经》、《老子》、《金刚经》作注。所谓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华得到传播。正是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使唐朝在社会风气上显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满自信的诗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就是那个时代精神的写照。 53915卷 这是开元年间整理国家图书馆的藏书数。玄宗时代,唐朝的文教事业也有很大发展。今天我们所常说的四部(四库)图书分类,正式被国家官方图书馆所采纳,就是在唐代。“藏书之盛,莫盛于开元,其著录者,五万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学者自为之书,又二万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呜呼,可谓盛矣!”(《新唐书》卷五十七《艺文志一》)诗圣杜甫、诗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这个时代。举几件文化建设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组织鸿儒硕学,在集贤书院校雠四部图书;第二件事,开元二十年编订《大唐开元礼》,是最完备的礼制建设,稍候不久又完成《大唐六典》的编纂,是最完备的行政法典性质的文件;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广泛设立公私学校。开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许百姓任立私学,欲其寄州县受业者亦听。”(《唐会要》卷35《学校》)开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县,每乡都要设置学校一所,以教授学生。这样推行政教的结果是:“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旧唐书》卷九《玄宗本纪下》)可以说教化大兴! 最能形象说明开元时期的繁荣局面的是杜甫的那首《忆昔》诗: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具丰实。 九州道路无豺狼,远行不劳吉日出。 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大事年表
唐天后垂拱元年(685)一岁 八月五日生于洛阳.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顺圣皇后窦氏.李旦"温恭好学,通诂训,工草隶书'',窦氏出身名门. 垂拱二年(686年)二岁 正月,武则天下诏还政于睿宗,不敢受. 二月,新罗请《礼记》等书,赐之. 三月,武则天置铜瓯受密奏,高密之风大起. 四月,铸大仪,置北阕. 六月,苏良嗣,韦待价韦文昌左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九月,以狄仁杰为冬官侍郎. 垂拱三年(687年)三岁 闰正月,封为楚王. 五月,杀刘之 七月,突厥寇朔州,遣李多祚破之. 十一月,罢御史监军之制.本年天下大饥,山东关中尤甚 垂拱四年(688年)四岁 二月毁乾元殿,做明堂,以薛怀义为使,凡役数万人. 五月,武则天加号圣母神皇. 六月,狄仁杰奏废淫祠. 八月,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谋匡复唐室失败而死. 九月,武则天大杀唐皇室. 十二月,明堂成,号万象神宫. 永昌元年(689年)五岁 九月,遣薛怀义两次讨伐突厥,皆大败 十一月,始用周正.武则天自名曌,改诏为制,除唐室属籍. 周天授元年(690)六岁 正月,武承嗣,岑长倩为左右相,同凤阁鸾台三品 二月,策贡士于洛城殿,殿试从此开始. 七月,颁沙门撰<<大云经>>,令诸州建大云寺. 八月,大杀唐宗室. 九月,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以豫王李旦为皇嗣,赐姓武,封武氏外戚为王. 天授二年(691年)七岁 四月,令佛教在道教前,僧尼位于道士前.七月移关内雍,同等七州民十万于洛阳. 八月,狄仁杰为相. 十月,制官人咸令自举. 如意元年(692年)八岁 长寿二年(693年)九岁 正月,皇嗣妃刘氏,德妃窦氏(李隆基生母),被武则天暗害,痤于宫中,不自在何处啊 十二月,降封为临淄王。 延载元年(695年)十岁 正月,突厥可汗骨笃禄卒,其子幼弟默啜自立可汗,寇灵州。三月,以薛怀义等十八将军讨默啜,大败。本年摩尼教始传入中国。 证圣元年(695年)十一岁 天册万岁二月,薛怀义被杀。 四月,大周万口颂德天枢成。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十二岁 万岁登封九月,吐蕃请和,令山东近诸州置武骑团兵 令天下系囚及士庶家奴骁勇者,官偿其值,发以击契丹。 十月,契丹攻陷冀州 神功元年(697年)十三岁 四月,铸九鼎,共用铜五十六万零其百余斤。 圣历元年(698年)十四岁 三月,召庐陵王李哲于房州 圣历二年(699年)十五岁 七月,武则天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与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止等立誓于明堂 久视元年(700年)十六岁 闰七月,唐休璟打破吐蕃。 十月,控鹤监张易之引富商宋霸子入宫侍宴同博。 大足元年(701年)十七岁 长安元年十月,武则天还长安,赐宅于兴庆坊,亦与兄弟五人住,号称五王宅 长安二年(702年)十八岁 正月,初设武举 十二月,置北亭都护府于庭州 长安三年(703年)十九岁 四月,吐蕃遣使献马千匹,金二千两求婚 长安四年(704年)二十岁 史载隆基“仪范伟丽,有非常之表”。历右卫郎将尚辇奉御。 神龙元年(705年)二十一岁 正月,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崔玄暐与尚书台右丞敬晖、司刑少卿桓彦范、相王府司马袁恕己等共拥太子李显为帝 姚元之出为亳州刺史。 五月,封张柬之、崔玄暐、桓彦范、敬晖、袁恕己为王,皆罢知政事,朝归武、韦。 六月,河南,河北十八州大水。 十一月,武则天崩年八十二。本年户六百十五万,口计三千七百十四万。 神龙二年(706年)二十二岁 闰正月,太平、安乐等公主,并开府置官属。敬晖、桓彦范、袁恕己出为滑、洛、豫三州刺史。 三月,又左迁敬晖、崔玄暐、桓彦范、袁恕己为朗、均、亳、郢州刺史。 大置员外官凡二千余人。超受阉官七百以上。 四月,黄门侍郎宋璟贬为检校贝州刺史。 十二月,突厥入寇灵、原、会州掠牧马数万。 七月,敬晖等长流岭南,旋被武三思遣人矫制虐杀。 景龙三年(710年)二十六岁 九月,太平公主,安乐公主各树朋党,中宗患之。 本年冬,中宗祀南郊,隆基离潞州(山西长治)入京参加大典。礼毕,复居长安。时皇室多故,隆基常阴引材之士以助。 景云元年(710年)二十六岁 正月,金城公主赴吐蕃成亲。 六月,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死中宗,韦后临朝称制,改元唐隆。李重茂即皇帝位,年十六,以外戚韦温总知内外守提兵马事。时韦后拟篡位.深忌相王旦及太平公主.密与安乐公主、韦温及私党宗楚客、武延秀等谋除之。临淄王隆基乃与太平公主及公主子卫尉卿薛崇简、范总监钟绍京、前朝邑尉刘幽求、利仁府折冲麻嗣宗等密谋诛除韦党。万骑果毅葛福顺、陈玄礼、李仙兔等皆参与密谋。 庚子夜,隆基七百杀韦后、安乐公主、宗楚客、韦温等。 七月,以洛州长史宋嫌检校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 八月,罢斜封官数千人。 从本年始.于各地陆续设盐池、漕运、租庸、户口等专使。 十月.太平公主忌太子英武.欲久固已权,徽布流言说:“太子非长,不当立。”又派人侦察太子活动,事无巨细密报睿宗。 景云二年(711 年)二十七岁 正月.任太仆卿娜元振、中书侍郎张说井同平.事。因为太平公主要陷害太子,宋璟与姚元之建议将太平公主迁出东都。张说建议令太子监国以杜流言。二月, 令太平公主徙居蒲州。 太子监国。复斜封育。左右万骑与左右羽林为北门四军,令葛福顺统率。四月制,“凡双事皆取太子处分。”初于河西设节度使。五月,太子请召太平公主回京,睿宗准奏。六月,设十道按察使。 十一月.令百姓二十五岁当府兵,五十五岁免。 太极元年(712 年)二十八岁 延和元年正月,改元太极 先天元年五月,改无延和 六月.幽州大都怪孙佺奚袭契丹.唐军覆没。 七月,制传位于太子李隆基。魏知古密告太平公主将于六月初四作乱。前一天.玄宗与薛王业、歧王范、宰相郭元振、龙武将军王毛仲、殿中监姜皎、尚乘奉御王守一、内给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发兵,杀萧至忠、岑羲,窦怀贞自杀。四日,太上皇浩:“自今军国刑政,一皆皇帝处分。”太平公主赐死于家中。初九日,赏功臣郭元振等。以高力士知内侍省事,为右监门将军。此后宦官势力显著上升。十五日,以左丞张说为中书令。 八月,太子隆基称帝,即唐玄宗。尊睿宗为太上皇。三品以上官除授及大刑政仍决于上皇。改元先天.立妃王氏为皇后。刘幽求与张暐谋以羽林兵除太平公主, 密言于玄宗,玄宗同意。后来张暐泄其谋于侍御史邓光宾,玄宗大俱.几天后.处刘幽求、张暐、邓光宾流刑。开元元年( 713 年)二十九岁 正月,府兵改为二十五岁点兵,五十岁免。二月.京城大开城门燃灯,夜以继日.凡月余。左拾遗严挺之谏.乃止。刺以严挺之忠直宣示百官,厚赏之。六月,时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势擅权用事.宰相七人.四出其门.文武大臣一半附之。王琚、张说、崔日用等促玄宗速除之。 十月,玄宗在骊山阅兵.以军容不整罪贬兵部尚书郭元振。以同州刺史姚元之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姚元之建议十事.作为开元改革的政纲。十二月.改革开元.改尚书左右仆射为左、右丞相.中书省为紫微省.门下省为黄门省.侍中为监。以姚元之为萦徽令.元之为避开元年.复名崇。张说因文通亲王.贬相州刺史.右右卜射、同中书门下三品.刘幽求贬太子少保。 开元二年(714 年)三十岁 正月,关中久早.人多饥乏,遣使赈给。沙汰僧尼二万余人。 三月,毁天枢及韦后所建天街石台。 五月,悉罢员外官试官、检校官。 六月.以长兄宋王成器、次兄申王成礼、从兄幽王守礼出任外州刺史。 七月,提倡俭约.下制销毁宫内金银器玩、珠玉锦绣.令后妃以下勿得服珠玉锦绣。禁铸佛、写经。建兴庆宫。歧王范、薛王业出京任刺史。 八月,选后宫无用者送还家。时吐蕃攻临跳,从此连年犯边。 九月,令各州修常平仓法。 十二月.立次子郢王嗣谦(后改书瑛)为太子。本年任周玄庆为安南市舶使(即海关).中国海关从此开始。置陇右节度大使、又置幽州节度经略、镇守大使。 开元三年(715 年)三十一岁 正月.御史大夫宋璟贬睦州刺史。 二月.突傲十姓降者二千余帐。 五月,山东大蝗.吏民不敢捕杀,姚祟奏遣御史督州县捕而埋之。 九月,以马怀素、褚无量为侍读。 十一月,张孝骞定西域,大食等八国请降。崔子嵩等暴,旋败。 开元四年(716 年) 三十二岁 正月,王皇后妹丈长孙昕等,以私愤殴御史大夫李杰,玄宗敕令于朝堂杖杀,以谢百官。诸王开始遥领节度等使。 五月.山东大蝗又起.姚崇又命捕杀之。 玄宗廷试县官.退四十五人。 六月.睿宗崩,年五十五岁。回绝、同罗、奋、拔也固、仆固五部来降。 十一月,姚崇辞职荐广州都份宋璟自代。 十二月,宋璟正式任相。是月.罢十道按察使。 开元五年(717 年)三十三岁 三月,收复营州等十二州,重建营州都份府于柳城。 九月,中书省、门下省及侍中皆恢复旧名。恢复贞观时谏官、史官参加宰相议率会议。 十一月诏访遗书,秘书监马怀素奏请编校群书。本年日本的吉备真备入唐.回国后仿汉字作日本假名(日本文字)。 开元六年(718 年)三十四岁 正月,禁用恶钱,京城骚动,资易几绝。 八月,始加税以增官俸. 是年规定府兵六年简点一次。 开元七年( 719 年)三十五岁 三月,渤海郡王大祚荣卒,子大武艺袭位。是年.置剑南节度使,领益、彭等二十五州。 开元八年(720 年)三十六岁 正月,宋璟、苏颋罢相,以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张嘉贞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 二月,遭使括逃户。枚以府兵役重.六十乃免,宜限以岁晚使百姓轮番负担。 五月,又置十道按察使。以源乾曜为侍中.张嘉贞为中书令。
③ 写古代的小说常用的词语,短语,以及一些常识
官品各个朝代不同的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从之分,共十八级。
正一品——(文)太师、太傅、太保、大学士。(武)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文)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总督、各部院尚书、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总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文)各省巡抚、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将。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参将。
从三品——(文)光禄寺卿、太仆寺卿、各省盐运使。(武)游击。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鸿胪寺卿、太仆寺少卿、各省道员。(武)都司。
从四品——(文)翰林院侍读学士、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内阁侍读学士、各省知府。(武)城门领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禄寺少卿、钦天监监正、六科给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隶州知州。(武)守备。
从五品——(文)鸿胪寺少卿、各道监察御史、翰林院侍读、各部员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文)国子监司业、内阁侍读、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县知县、各省通判。(武)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直隶州州同、州同。(武)部千总。
正七品——(文)翰林院编修、各部院七品笔帖式、顺天府学教授、训导,京县县丞外县县长、各府学教授。(武)把总。
从七品——(文)翰林院检讨、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国子监博士、直隶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医院御医、各部院八品笔帖式、外府经历、外县县丞、州学正、县教谕。(武)外委千总。
从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县训导。(武)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笔帖式、县主薄。(武)外委把总。
从九品——(文)翰林院侍诏、邢部司狱、州吏目、巡检。(武)额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县典史、驿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这里的太师、太傅、太保……只是对大臣的一种荣誉加衔,或死后所赠。右都御史是总督的加衔;右副都御史是巡抚的加衔;总督和巡抚是地方最高长官,兼了都御史的头衔,就可以有弹劾权。这些都是空衔而不是实职。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
科举是中国古代读书人的所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它是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科举制从隋代开始实行,到清光绪二十七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起源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为了扩大封建统治阶级参与政权的要求,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用科举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炀帝大业三年开设进士科,用考试办法来选取进士。进士一词初见于《礼记·王制》篇,其本义为可以进受爵禄之义。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分科取士,以试策取士的办法,在当时虽是草创时期,并不形成制度,但把读书、应考和作官三者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中国选举史上新的一页。唐玄宗时礼部尚书沈既济对这个历史性的变化有过中肯的评价:"前代选用,皆州郡察举……至于齐隋,不胜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权而归于吏部。自隋罢外选,招天下之人,聚于京师春还秋住,乌聚云合。"
唐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完备
推翻隋朝的统治后,唐王朝的帝王承袭了隋朝传下来的人才选拔制度,并做了进一步的完善。由此,科举制度逐渐完备起来。在唐代,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宋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改革时期
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进士一等多数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进士科为宰相科。宋吕祖谦说:"进士之科,往往皆为将相,皆极通显。"当时有焚香礼进士之语。进士科之外,其它科目总称诸科。宋代科举,在形式和内容上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举放宽了录取和作用的范围。宋代进士分为三等:一等称进士及等;二等称进士出身;三等赐同进士出身。由于扩大了录取范围,名额也成倍增加。唐代录取进士,每次不过二、三十人,少则几人、十几人。宋代每次录取多达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对于屡考不第的考生,允许他们在遇到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叫特奏名。也可奏请皇帝开恩,赏赐出身资格,委派官吏,开后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确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级考试制度。宋初科举,仅有两级考试制度。一级是由各州举行的取解试,一级是礼部举行的省试。宋太祖为了选拔真正踏实于封建统治而又有才干的人担任官职,为之服务,于开宝六年实行殿试。自此以后,殿试成为科举制度的最高一级的考试,并正式确立了州试、省试和殿试的三级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以后,不须再经吏部考试,直接授官。宋太祖还下令,考试及第后,不准对考官称师门,或自称门生。这样,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门生。殿试后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后,还要举行皇帝宣布登科进士名次的典礼,并赐宴于琼苑,故称琼林宴,以后各代仿效,遂成定制。宋代科举,最初是每年举行一次,有时一、二年不定。实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进行考试,第二年春天,由礼部进行考试。省试当年进行殿试。
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从隋唐开科取士之后,徇私舞弊现象越来越严重。对此,宋代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誉录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贯等密封起来,又称"弥封"或"封弥"。宋太宗时,根据陈靖的建议,对殿试实行糊名制。后来,宋仁宗下诏省试、州试均实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后,还可以认识字画。根据袁州人李夷宾建议,将考生的试卷另行誉录。考官评阅试卷时,不仅仅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这种制度,对于防止主考官徇情取舍的确发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于政治日趋腐败,此项制度也就流于形式了。宋代在考试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没有革除科举的痼疾,反而使它进一步恶化。
宋代科举在考试内容上也作了较大的改革。宋代科举基本上沿袭唐制,进士科考帖经、墨义和诗赋,弊病很大。进士以声韵为务,多昧古今;明经只强记博诵,而其义理,学而无用。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后,对科举考试的内容着手进行改革,取消诗赋、帖经、墨义,专以经义、论、策取士。所谓经义,与论相似,是篇短文,只限于用经书中的语句作题目,并用经书中的意思去发挥。王安石对考试内容的改革,在于通经致用。熙宁八年,神宗下令废除诗赋、贴经、墨义取士,颁发王安石的《三经新义》和论、策取士。并把《易官义》、《诗经》、《书经》、《周礼》、《礼记》称为大经,《论语》、《孟子》称为兼经,定为应考士子的必读书。规定进士考试为四场:一场考大经,二场考兼经,三场考论,最后一场考策。殿试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苏轼等人的反对。后来随着政治斗争的变化,《三经新义》被取消,有时考诗赋,有时考经义,有时兼而有之,变换不定。
明朝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鼎盛时期
元代开始,蒙古人统治中原,科举考试进入中落时期,但以四书试士,却是元代所开的先例。
元朝灭亡后,明王朝建立,科举制进入了它的鼎盛时期。明代统治者对科举高度重视,科举方法之严密也超过了以往历代。
明代以前,学校只是为科举输送考生的途径之一。到了明代,进学校却成为了科举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国子监学习的,通称监生。监生大体有四类:生员入监读书的称贡监,官僚子弟入监的称荫监,举人入监的称举监,捐资入监的称例监。监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别是明初,以监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员的多不胜举。明成祖以后,监生直接做官的机会越来越少,却可以直接参加乡试,通过科举做官。
参加乡试的,除监生外,还有科举生员。只有进入学校,成为生员,才有可能入监学习或成为科举生员。明代的府学、州学、县学、称作郡学或儒学。凡经过本省各级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通称生员,俗称秀才。取得生员资格的入学考试叫童试,也叫小考、小试。童生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个阶段。院试由各省学政主持,学政又名提督学院,故称这级考试为院试。院试合格者称生员,然后分别分往府、州、县学学习。生员分三等,有廪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给膳食的称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定员以外增加的称增广生员,科称增生;于廪生、增生外再增名额,附于诸生之末, 称为附学生员,科称附生。考取生员,是功名的起点。一方面、各府、州、县学中的生员选拔出来为贡生,可以直接进入国子监成为监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学官举行岁考、科考两级考试,按成绩分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参加乡试的资格,称科举生员。因此,进入学校是科举阶梯的第一级。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是由南、北直隶和各布政使司举行的地方考试。地点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驻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举行,又叫乡闱。考试的试场称为贡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闱。凡本省科举生员与监生均可应考。主持乡试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调一人,其它官员若干人。考试分三场,分别于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进行。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第一名称解元。唐伯虎乡试第一,故称唐解元。乡试中举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放榜后,由巡抚主持鹿鸣宴。席间唱《鹿鸣》诗,跳魁星舞。
会试是由礼部主持的全国考试,又称礼闱。于乡试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举行。全国举人在京师会试,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称春闱。会试也分三场,分别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举行。由于会试是较高一级的考试,同考官的人数比乡试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调等官,都由较高级的官员担任。主考官称总裁,又称座主或座师。考中的称贡士,俗称出贡,别称明经,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在会师后当年举行,时间最初是三月初一。明宪宗成经八年起,改为三月十五。应试者为贡士。贡士在殿试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试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时务策一道。殿试毕,次日读卷,又次日放榜。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称三鼎甲。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称传胪。一、二、三甲通称进士。进士榜称甲榜,或称甲科。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叫黄甲,也称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
乡试第一名叫解元,会试第一名叫会元,加上殿试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合称三元。连中三元,是科举场中的佳话。明代连中三元者仅洪武年间的许观和正统年间的商辂二人而已。
殿试之后,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编修。其余进士经过考试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后考试合格者,分别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其余分发各部任主事等职,或以知县优先委用,称为散馆。庶吉士出身的人升迁很快,英宗以后,朝廷形成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局面。
明代乡试、会试头场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决于八股文的优劣。所以,一般读书人往往把毕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的文句做题目,只能依照题义阐述其中的义理。措词要用古人语气,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格式也很死。结构有一定程式,字数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对偶。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时艺、八比文、四书文。八股文即用八个排偶组成的文章,一般分为六段。以首句破题,两句承题,然后阐述为什么,谓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四个段落,每个段落各有两段。篇末用大结,称复收大结。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经义演变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极大,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是维护封建专制治的工具,同进也把科举考试制度本身引向绝路。明末清初著名学者顾炎武愤慨地说:"八股盛而《六经》微,十八房兴而二十一史废"。又说:"愚以为八股之害,甚于焚书。"
清代 -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的灭亡
清代的科举制度与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贯彻的是民族歧视政策。满人享有种种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途径。清代科举在雍正前分满汉两榜取士,旗人在乡试、会试中享有特殊的优特,只考翻译一篇,称翻译科。以后,虽然改为满人、汉人同试,但参加考试的仍以汉人为最多。
科举制发展到清代,日趋没落,弊端也越来越多。清代统治者对科场舞弊的处分虽然特别严厉,但由于科举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举制终于消亡。
回答者:音花名侦探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11-13 12:00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1 个人评价
好
100% (1) 不好
0% (0)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唐代科举考试的实质只是上层社会内部的权力再分配,是上层社会中的庶族从豪族手里分权,远不是真正的“广开才路”,在全会社范围内挑选人才。所谓“为国选才”几乎只是一句空话。 唐代的科举考试主要是在社会上层中选拔人才, 中层的都很少,更不用说下层了。
评论者: leo1234 - 童生 一级
--------------------------------------------------------------------------------
乱呀
评论者: joedie4444 - 助理 二级
--------------------------------------------------------------------------------
简洁些会更好了
评论者: joedie4444 - 魔法学徒 一级
--------------------------------------------------------------------------------
更多>>
其他回答 共 3 条
四书五经
不知道啊,有的人背呀,考一辈子也考不上
普通的?十几年吧.
科举害人啊!它是封建统治的工具!!!!1
回答者:himtuipd - 童生 一级 11-13 11:33
--------------------------------------------------------------------------------
科举简史
隋朝的科举情况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的科举情况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
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
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的科举情况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元朝的科举情况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只考两场,而汉人则须考三场。御试时,虽然考生都考策问一道,但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必须在千字以上。在考试内容上,汉人的题目也比较难。
明朝的科举情况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后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进士科的正式考试,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试是国家科举正式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院试之后是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贡士还要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清朝的科举情况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举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试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二甲、三甲的进士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
清朝科举考试中也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乾隆年间考试内容增加了诗赋,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
④ 有深度,有一定政治认知,最好是有一定政治经验的人写出来的历史小说,不要小白文。 最好是明代或者唐代,
谋天下
这本书是写战国时期,秦王嬴政统一六国的经过,他不仅有强悍的部队,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支特殊的队伍,他们是一些奇人异士组成的,使用各种手段从各国的高官甚至国王那获取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