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说教学设计
『壹』 九年级《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集《呐喊》中的一篇小说,也是该篇小说的主人公。这篇小说是鲁迅在五四运动前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接下来我为大家编辑整理了九年级《孔乙己》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与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了解全文精巧的布局。
三、从认识孔乙己的性格特征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坑害读书人的社会丑恶的现象。
教学设想
一、边点评边研讨,从小说的三要素上组织安排教学全过程。
二、重点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征和典型环境之间的关系。
三、准备《孔乙己》录音磁带。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介绍时代背景,了解故事情节,理解环境描写。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复习第三册教材附录中《谈谈小说》,掌握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二、板书课题,介绍时代背景。
19.世纪末期,清朝政府腐 败,民不聊生,隋唐以来的科举制度仍在盛行。少数读书人爬上统治地位,但大多数下层知识分子穷困潦倒。小说《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鲁迅先生笔下的这样一个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称帝,复辟势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窃夺。五四运动前后,科举制度虽被废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处昏沉、麻木状态。
1917年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列主义。中国革命的知识分子李大钊等领导和策动了新文化运动,向封建文化教育进行猛烈抨击。为了愤怒讨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为了“描绘社会上的或一种生活,请读者看看”以“引起疗救的注意”,鲁迅先生继《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冬创作了小说《孔乙己》。
三、听《孔乙己》全文录音。(无条件者可由教师、学生共同带表情朗读)
四、学生略读课文,完成下列内容:
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笋(sǔn)荐(jiàn)绽(zhàn)
屑(xiè)涨(zhàng)红哄(hōng)笑
间(jiàn)或附和(hè)门槛(kǎn)
2.分析、讨论故事情节(结合板书)。
五、学生精读课文第一部分,研讨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交待了几个内容?
2.这一部分对全篇有什么作用?
讨论归纳结合板书进行
这一部分主要是社会环境描写。通过描写,表现了当时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人和人之间冷酷的关系。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不但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依据,为情节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而且预示了情节发展的结局、人物的悲剧命运。
六、小结:
小说这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孔乙己》这篇小说选取了5个生活片断,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会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会及其科举制度。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解题。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说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创作出来的,“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节课学习重点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画人物的手段。
研讨作者为什么给主人公取名为“孔乙己”并以此为题?
讨论后小结:“孔乙己”是从“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来的。这六个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缩写,“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话”。用“孔乙己”作为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号,并作为小说的题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对培养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视和讽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说批判的对象。因此,这个题目既表现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采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征。
1.阅读《谈谈小说》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2.精读课文,在文中点批。
3.展开研讨。
师生共同概括出特征
三、讨论本文精巧的艺术构思。以课后练习线索,学生结合课文思考后回答。
明确:
1.这篇小说选取了一个独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称“我”——12岁的小伙计的口吻来写,使全文显得真实可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量。“童言无忌”,一个12岁的小伙计的眼光来看待一切人和事,没有偏见,没有顾忌,因而行文比较自由,便于表达作者冷峻而热烈的思想感情。
2.“当时”——1918年,封建科举制度已经废除,孔乙己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人物,以及表现人物的故事情节就无法展开。写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现主题,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3.开头两段,描写了人物活动的环境——咸亨酒店,然后让主人公孔乙己出场,这样安排的好处是:
(1)使人物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活动,故事情节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展开。这样,全文结构严密,情节集中。
(2)这样一个势利、冷酷、虚伪的社会环境,为我们渲染了一种冷漠的社会气氛,预示着人物悲剧的必然性。
这样一种阶级对立十分严重的社会环境,为既穿“长衫”又“站着”喝酒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场作了有力的铺垫。
4.这里写的是无数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几件典型事例来写,既节省笔墨,又能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侧面描写孔乙己的死,就会显得太平白、太直露,没有给读者回味、思考的余地,那么,表现主题思想的深度和广度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小结:
作者的精巧构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为文章的主题思想服务。
四、引导答疑。
1.孔乙己是“大约”还是“的确死了”?作者这样结尾,用意何在?
2.《孔乙己》是一幕悲剧,然而全文没有一个“悲”字出现,贯穿全文的一个字是什么?作者这样安排线索用意何在?
3.如何理解各种人对孔乙己的取笑?
4.文中几处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五、讨论本文的中心思想。
讨论后归纳:这篇小说,通过对孔乙己后半生几个悲惨生活片断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控诉了封建制度的罪恶,揭示了国民当时的昏沉、麻木状态。
六、完成课文后“理解·分析”一、三和“揣摩·运用”五。
『贰』 《三顾茅庐》初中语文教学设计
《三顾茅庐》初中语文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 初步了解《三国演义》,把握整体内容。
2. 掌握小说中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3. 体会烘托这一写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 体会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重点
1. 刘备和诸葛亮的形象特征。
2. 小说情节发展的特点。
教学难点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方面:了解《三国演义》的相关知识及“三顾茅庐”故事梗概。
教师方面:准备电视剧《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影音资料片段;阅读《三国演义》中关于“三顾茅庐”这一情节的前后内容,查阅关氏判于刘备及诸葛亮的评价,以便给学生以适当的指导和补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段“三顾茅庐”。
二、研读课文。1. 朗读,教师可安排学生以分角色的形式进行朗读。强调加点字字音。2. 学生概括主要情节,要求说出每一个情节的主要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作业。熟读课文,分析诸葛亮、刘备二人的形象。
第二课时
一、继续研读课文。1. 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刘备、诸葛亮的形象特征及作者塑造人物采用的手法。2. 文中诗词对于表现歼搏改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么作用?3. 小说在塑造诸葛亮这一人物形象时情节是如何变化的?有什么特点?4. 怎样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话?5. 分析司马徽所言“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的深意?6. 概括归纳文章主题。
二、作业。课下查找诸葛亮、刘备以及其他自己感兴趣的三国人物及故事,下一节课同学间进行交流。
第三课时
一、拓展探究。1.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诸葛亮的故事?怎样评价诸葛亮出山以及他后来的失败?2. 你还知道哪些关于刘备的故事?怎样评价刘备?3. 司马徽说“卧龙、凤雏,两人得一可安天下”,刘备后来得此二人,蜀国为什么最终还为晋所灭?4. 介绍你喜欢的《三国演义》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谈谈你对这些人物的认识。5. 教师补充其他重点知识,如《三国演义》的作者、思想内容、艺术成就等等,给学生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
二、总结。《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名著之一,走进其中,不仅能让人认识一个个鲜活的形象,更能从中认识到历史的规律和进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发展的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品读《三国演义》,品读名著,做一个认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叁』 关于《空城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理解积累文中字词。
2、了解《三国演义》及诸葛亮这一光辉人物形象,加深对“智慧”的内涵的理解。
3、了解小说的基本知识及基本阅读方法,即通过情节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过细节描写体验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联系生活实际对小说中的人物事件发表自己的看法。
过程与方法
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重视学生与老师、与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并在合作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2、重视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注重感悟,开拓其思维,培养其创新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我国古代小说的艺术成就,领略我国古代先贤们的超人智慧,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积极思索和敢于创新的精神,激发学生献身祖国的思想。
教学重点
1、通过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说阅读方法。
2、加深学生对“智慧”内涵的理解。
教学难点
理解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趣
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引发学生对三国历史的兴趣。
师生共同欣赏《三国演义》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
通过歌曲,引出三国故事,激发学生探索三国的兴趣。
二、作品介绍、课堂练习
介绍《三国演义》,了解其作为中国第一部历史小说的地位和影响。
学生讨论最喜欢的角色及其特征,讨论对智慧的理解。
学习《空城计》篇章,理解其中的策略。
了解“三十六计”中的相关内容,对《空城计》策略有更全面的了解。
欣赏三国人物图片,加深对角色形象的记忆。
介绍作者罗贯中,强调其文学成就。
完成课堂练习,如三国知多少、猜猜他是谁、妙联等。
三、课文分析
分析《空城计》的故事情节,重点探讨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分析诸葛亮的“三笑”及其意义,理解其智谋和策略。
对比分析诸葛亮与司马懿的角色,凸显诸葛亮的智慧与胆识。
四、课堂总结
总结《空城计》如何通过情节和人物塑造展现智慧和策略。
五、作业布置
阅读《三国演义》,收集《三十六计》资料,完成相关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