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言小说对编剧的意义
❶ 学习中国古代文学意义和体会
祝你学业辉煌!第一部分我们祖国的历史是悠久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的和优秀的作家和诗人,他们留下了大量的珍贵遗产。我们今天想了解和鉴赏古代文学,就必然要和这些遗产接触,打打交道。一般说来,文学遗产主要是古人写的作品,包括诗文集子,小说剧本,和一些记录作家的生平事迹的书。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赵县的道觉乡明应王庙内,正殿四壁绘有的彩色壁画即是。在那上面绘有元代演戏的情况,有演员忠都秀的扮相,还有吹笛打鼓的乐工。据今人研究说画的是元人杂剧《须贾大夫谇范叔》的第四折。而从横题帐额上“大行散乐忠都秀在此作场”,还可以知道当时有一种流动性的剧团。 学习古代文学,主要是学习作家作品。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当代的。当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么容易。没有记载,没有材料,这是经常碰到的。当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经散失了,没有流传下来。所以我们有些没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说:“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辞而以赋见称。”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经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传说是景差作的,还靠不住。西汉有个严助,他的作品也没流传下来,所以他们都成了没有作品的作家。有些作家,作品虽然传下来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南宋四大诗人,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尤袤的作品传下来的就很少,和“大诗人”的名号很不相称。所以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同当代文学比较起来,就材料说困难是较多一些。 自然,不仅材料困难,还有语言文字上的困难。文学作品就其内容说是社会生活通过作家的认识反映出来,或者说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达情感的工具是语言文字。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经常变化的。语言文字变化虽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还是十分显著的。韩愈说:“周诰汤盘,佶屈聱牙。”就是因为语言变了,很不好读。甲骨文许多人都不认识了,也是由于文字起了变化。不单字形字音有变化,字义也有变化。如同“烦”字,《说文》解释是“热头痛也”,是生病的现象,我们现在说“烦”,已经没有病的意思了。这种由于语言文字古今改变而带来的困难,就是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当然,我们今天所见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极少的,一般都是传抄的,宋代以后有刻印,但仍旧有人抄写。抄错了,刻错了,总是难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其中有一句“闻之,欣然规往。”苏轼抄本和后来的一些刻本都作“亲往”,只有一个宋刻本作“规往”。的确,亲往比规往好懂,但下面接着说:“未果,寻病终。”既然“亲往”就是去了,怎么又说“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吗?看来“亲”是错字,应该作“规”。“规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这样的错字是不少的。我上大学时,有位老师讲《庄子》,他说《庄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妇女”,有本哲学史就这一句话,大谈庄子对于妇女的看法,如何如何。其实这句话里有错字,应是“而今安归”,“女”字属下句读,根本就没有“妇女”这两个字,抄错了,刻错了,坑害了人。看来,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处理不好,妨碍对于作品思想内容的正确理解。有时错字还破坏了我们对作品的艺术美的享受。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闻一多先生在《楚辞校补》中说:“宜脩是宜笑之误,脩笑声近而讹。”宜笑即笑时稍微露出雪白的牙齿,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描写的是一种人的姿态美,非常形象化。若依王逸注释说“脩”作“饰”解,宜脩就是宜饰,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应该采取什么态度对待古人作品中的错字呢?明朝人刻书,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满意这种做法。我们当然不能采用这个办法。不能随心所欲,想改就改。即使是错字,改时也要说明改动的原因。事实上古人作品,特别是文学作品,错字问题有时是很复杂的,不仅只是通顺不通顺,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个美好问题。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阁序》中有一句“舸舰迷津”,这个迷字,有的本子作连字,有的本子作弥字。作连字和弥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但从文学欣赏角度看,恰恰是这个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觉得美。究竟作者手稿上是个什么字,实在很难判断。 中国字实际包括形声义三个方面,这里连字和迷字形体相近,弥和迷,声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么字,如何错法,不易弄清楚。但也可能本来是一个连字。温飞卿《送陈嘏之保侯官兼简李常侍》诗说:“春服照尘连草色,夜船闻雨滴芦花。”连一作迷,可见连迷二字形体近似,容易弄错。错成迷字后,有些费解,因之有人以声读相同又改为弥。自然,这只是一种推测,一种可能而已。 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除开可能遇到一些抄错刻错的字外,最主要还是字义的解释。古今字义发生了变化,文言脱离口语,就不好懂。宋朝有一个文人把”夜梦不祥,书门大吉。”写成“宵寐匪贞,札闼宏庥。”就是利用古今字义变化才那样写的。一翻开《诗经》就会看到“窈窕淑女”四个字。什么叫“窈窕淑女”呢?很不好理解,如果换成“苗条的稳重的少女”就十分明白了。古今字义的变化,还有典章制度,事物名称的改变,固然可以找工具书,查字典,但有时字典也不灵。举例说吧,《红楼梦》中乌进孝的那份交租单上“龙猪二十个”,什么叫“龙猪”,字典上是查不出来的,到现在红学家也大都搞不清楚,这真是读书不易。读书遇到难字,不认识;难词,不了解,这是常有的事。就是认识、解释起来也不那么简单。《诗经·伐檀》中有一句“不素餐兮”,没有难字吧!可是“素餐”如何解释?解放前有位大学教授把“素餐”讲作“吃素”“吃白饭”,结果给解聘了。因为“素餐”历来就解释为“白吃饭”,所谓“仕有功乃肯受禄”。龚自珍写诗也说:“我有素餐责,诚愧伐檀人。”其实,“吃白饭”也好,“白吃饭”也好,都是错的。毛传说:“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论语·先进》孔子讲到颜回说“其庶乎屡空”的那个“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没有饭吃”。“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就是说:“那些老爷呀,不愁没有饭吃!”言谈之下,自然是说伐木者都是愁衣愁食的。 总之,读书,阅读古代文学作品,首先得把古人写的诗文翻译成和今天当代人写的一样,能够很容易看懂,这就得学一学校勘和训诂。校勘主要是解决衍文错字脱误等问题,我上大学时,曾经从许维遹先生学过。有一次刘文典先生对我说:“听许先生说,你跟他学校勘,这很好。校勘嘛,从前人只校经史,后来有人校子书,至于集部就不好办,因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决文字通不通,不能解决好不好。有一种人搞校勘,说什么择善而从,那是最要不得的。”当然,刘先生的意见可能有点偏,但什么叫“择善”?随便改字罢了。对于校勘学来说是不足为训的。至于训诂,清代有一个学者说:“宋儒不明训诂之学,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要求很高。我上大学时,听过罗常培先生讲训诂,没有学好,至今还是一个门外汉。闻一多先生当年教我们读书,读古人诗文,要读白文,不要一开始就看注释。这就是说,要用校勘训诂的知识直接去读白文,不要依靠注释,矮子观场,随人喜怒。当然,注释对于一个初学的人,还不失为一块敲门砖,不过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权威。 上面讲的只是阅读古代文学作品的第一步,克服语言文字的难关。但闯过这一关后,问题还多着呢,比如说,这个作品的作者是谁?他生平做了些什么事?他的作品是不是反映了时代的面貌?当时人喜欢他的作品吗?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都是真实的吗?他和我们生不同时,为什么他写的作品今天还能给我们一种美感的享受?诸如此类,只要你肯想,问题多起来,理解就会更深入。读书不能光靠眼睛看,而是要用头脑思索,学而不思是不能对文学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从其中吸收有益的养份,让精神生活丰富而高尚起来的。 所以闯过语言文字关以后,阅读和学习古代文学作品还要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所阅读的作品进行分析批判和评价。由于我们阅读的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大都是产生在阶级社会中的。鲁迅说:“文学有阶级性,在阶级社会中,文学家虽自以为‘自由’,自以为超了阶级,而无意识底地,也终受本阶级的阶级意识所支配,那些创作,并非别阶级的文化罢了。”鲁迅这里只是简明扼要的讲讲文学创作和阶级的关系,事实上文学作品的阶级分析是很复杂的。有那么一股风,怀疑文学在阶级社会里有阶级性,他们以山水诗为例,极力否定文学的阶级特点。又提出人有共性,即人性。人吗,一是生存,二是生活。各个阶级虽有不同的生活,但求生存是共同的。所谓“食色性也”,爱与死是文学中永久和普遍的主题。这里面没有什么新的东西,只是把梁实秋等人的老调重弹而已。当然,马克思主义者也并不认为一个人吃饭睡觉,一举一动,一开口,每句话里都塞满了阶级性。但在阶级社会中,人是有阶级性的。作者对他所描写的生活现象总要流露出肯定或否定,爱或憎,也就是说表现作者的倾向性,这倾向性就体现着作品的阶级性。阶级性总要通过作者对作品中所描写的人或事的某种态度,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流露出来。所以,我们阅读古代文学作品,必须注意作家赞扬什么,谴责什么。我们切勿去赶“人性论”的时髦,以超阶级的观点去看待文学遗产,那样是不可能真正认识它们的价值的。 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阅读古代文学作品,还要把文学现象作为客观存在于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于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联系之中。这样,就得注意文学和政治经济、哲学宗教、科学艺术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纪中国唐代的社会政治经济情况和宗教艺术,就很难认识杜甫诗歌描画现实的深刻性。“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不是空话,而是生活真实。要读《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不了解当时艺坛状况,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阶段。同样,不熟悉中唐历史社会,对韩愈的《原道》《师说》的理解就不能透彻。鲁迅在写给徐懋庸的一封信上说:“文学与社会之关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写社会,倘有力,便又一转而影响社会,使有变革。这正如芝麻油原从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样。”文学作品不仅是客观的反映社会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会生活中的不合理现象,引起人们对现实不满,从而起来要求改变不合理的社会,使之合理,改造社会生活。文学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成了“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过去有些农民起义的领袖读《三国志演义》,从其中学习到许多斗争的策略,用以战胜敌人。《水浒传》被封建地主统治阶级禁止阅读,他们认为这本小说“诲盗”,怕人读后,起来造他们的反。《西厢记》也被他们认为“诲淫”的书,怕人读后争取“有情人都成眷属”,破坏了他们提倡的礼教。我们中国人读书,向来主张学以致用。学习和阅读古代文学作品,也应从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东西,做一些有益于人民的事。文学作品是精神食粮,学习古代文学也同样要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精神高尚而纯粹的人。当然,古代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糟粕,需要批判的。 对于古代作家,我们经常说有时代局限和阶级局限。由于古代作家大都出身地主阶级,即使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是进步的,也只是要求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他所属的那个阶级社会的生存。他同情农民的贫困,而不赞成农民造反。元朝末年就有一批文人写诗同情民生疾苦,而一提起农民造反就破口大骂。《水浒传》的作者或者编者,一面同情人民反抗贪官恶霸的压迫,一面又赞扬封建政权对农民起义的镇压,还颂扬一批“改邪归正”的人为封建统治者效犬马之劳。这就突出的表明了这些作者身上的阶级局限性,虽然古今时代不同,“情”有可原,但是对其中在今天社会上产生不好的影响的地方,还是要批判。批判不等于对一个作家或作品的全盘否定,我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第二部分一、过好古文阅读关要学好中国古代文学,必须首先过好古文阅读关,即能够读懂文言文。如果我们对文言文读不懂,或者理解不确切,那么,我们所做的对作品的分析评论,好像建筑在沙滩房屋,是很容易倒塌的。 要读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读多看。多读作品,选择一部分好作品反复熟读。通过多读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丰富词汇和文法规律。在大量阅读的过程中,可以结合看一些介绍古汉语规律的书籍,帮助我们提高阅读能力。 现在有不少喜欢古代文学的青年同志,常常是从爱好唐诗、宋词开始的。唐诗、宋词中的许多优秀篇章,的确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精华,应该诵读和研究。但是,为了培养古文阅读能力,必须多读些散文;因为,散文的文法结构比诗词更正规,不像诗词那样多倒装、省略等现象,从打基础讲,多读些散文效果更好。阅读散文,可以先读一些比较浅近的作品,像《唐宋传奇》、《聊斋志异》等,再进一步,就可以看《古文观止》、《史记》、《汉书》、《春秋左传》等书,古文阅读能力可以说是基本解决了。 要培养好古文阅读能力,如同学习外语一样,一定要下苦功,要花几年的时间多读多看,现在七八十岁的老先生,他们年轻时古书读得多,所以根底好;现在的青年同志们,由于条件不同,一般古书念得较少,甚至很少,因此根底浅薄。如果你今后准备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那就得下定决心,安排时间,集中精力,多读一些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过好古文阅读关。 二、注意几个关系学习和研究古代文学,需要注意处理好几个关系。 一是点和面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大范围的面,它可以分为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又有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对这个大范围的面,我们可以找一两部中国文学史和历代作品选读翻阅,对各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这是应当具有的古典文学常识。在中国古代文学中,举例说,初唐诗、盛唐诗等等是局部缩小的面。至于李白、杜甫、王维等,那就是一个个点了。要深入理解点,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须放在他所处时代的文学环境中去考察,还要放在文学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去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个个的点,必须把点和面结合起来。 二是左右前后的关系。所谓左右关系,就是指一个作家同时代的与之比较密切的人物,他们在创作上常常互相启发,互相影响,应当把他们联系起来研究。例如白居易,他与元稹、张籍、刘禹锡等诗人友谊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创作倾向,就应当联系起来研究创作上关系密切的作家,经常形成一个流派,我们要把研究单个作家和他所属的那个流派放在一起来考察。所谓前后关系,是指某个作家对前代文学的继承和对文学的影响。比较说来,了解与前代文学的关系尤为重要;因为我们评价作家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他比过去时代的文学家多提供了什么新的东西,如果对过去的文学家不了解,我们就不能在这方面作出判断。我在研究李白诗歌以前,曾经有一个时期研究汉魏六朝文学,仔细阅读了《昭明文选》和《乐府诗集》,因此对李白诗歌如何继承了汉魏六朝文人诗作和乐府民歌的优秀传统并有所发展,就理解得比较清楚。 三是博览和精读的关系。阅读古代作品和有关文献资料,必须区别博览和精读,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的书籍要多下功夫仔细读、反复读,一般的可以采取浏览的方法略观大概。研究时必须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些重点书上。我研究乐府诗时,仔细读了《乐府诗集》,因而对乐府诗的分类、体制、源流等获得比较清楚的认识,仿佛抓到了纲,许多问题就容易识别和掌握了。《乐府诗集》许多小序、题解,内容翔实,引证丰富,我反复读了多遍,并根据它们提供的线索再去查阅有关资料,对乐府诗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博览也很重要。许多同研究的点有关的面上知识必须了解。浏览的面要广些,但可以读得快一些、粗一些,中国遇有同研究对象关系密切的问题就要仔细推敲。 三、扩大文化知识领域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阅读的面应该广一些。 首先要多读些历史书。中国历来文史二者的关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学作品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中产生,其内容反映了各种各样的历史社会现象;要能比较深入地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必须熟悉历史。像杜甫、白居易、陆游、辛弃疾那些伟大诗人的许多作品,与当时国家大事紧密相关,阅读时尤非熟悉历史不可。我在大学学习时,初读《昭明文选》,感到很难懂;毕业工作以后,系统地读了《汉书》、《后汉书》、《晋书》、《南史》,对汉魏六朝的历史有了较为具体的认识,回过头来再读《昭明文选》,在理解方面就有了很大的进展。应当系统地读几部史书,对一个时期的历史现象有比较完整的认识;这样,阅读文学作品时,对它们产生的历史背景,在脑中就浮现出具体的印象。多读历史,特别像《史记》、《汉书》、《后汉书》等,不但可以丰富历史知识,而且对培养古文阅读能力也有很大帮助。《史记》、《汉书》等不但文章写得好,语言比较规范化,有助于我们掌握古汉语规律,而且包含了大量为后世经常使用的典故,熟悉这些典故,对扫除古文阅读障碍也是一个重要条件。 四、找好向导,掌握武器我国古代集部书数量非常丰富,在这浩瀚的典籍面前,我们必须读一点目录书,好比找到一位向导,便于找到需要阅读的资料。在目录书方面,《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是根本,必须精读。今人编写的读书指导一类读物,像《要籍解题及其读法》(梁启超)、《群经概论》(周予同)、《经子解题》(吕思勉)、《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张舜徽)等,都是较好的入书,有助于我们认识和学习原著。此外,可以找一两本今人编写的工具书使用法一类书看看,作为向导。 我们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必须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武器。要认真读一些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特别是关于历史唯物论和文艺理论的著作。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的信、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恩格斯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普列汉诺夫的《没有地址的信》等著作,对我们如何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提出了重要的原则和范例,应当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的《新民主主义论》、《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著作中提出的对待古代文化和文艺的原则和态度,也非常重要,应当好好领会。 总的说来,要学习和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必须做到:要找得到材料,能读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懂得目录学,熟悉古代文献的门类和渊源,是为了能够顺利地找到材料。多读些古文,多读些古代历史和其它有关文献,主要是为了懂得这些材料,把研究对象放在具体历史条件中来理解。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掌握思想武器,是为了能够对古代文学进行正确的分析和评价。
❷ 文言文的艺术
1. 简述中国古代文言小说语言艺术的特色
小说是语言的艺术,它是用语言叙述情节、塑造人物、描绘各种生汪锋活场景。
古代小说语言精炼传神,气韵飞动;雅俗困陆晌有致,变幻多姿;语言和内容水 *** 融,和谐统一。这使得中国古代小说以独特的姿态在文学的殿堂散发出馨香,透露出勃勃生机,让我们探索不已,玩味再三。
一、言简义丰 ,意境优美,富有神韵 小说家们重视丰富的语言积累,尽力挖掘群众语言的丰厚资源,在二者之中寻找最佳的切合点,力求大语言的表现力,做到炼字炼句,语言生动传神,意味深长。 二、雅俗有致,摇曳生姿,趣味盎然 我国的古代小说对语言的运用,大体上可以看出,一是文言小说渐趋白话话、通俗化。
二是白话小说渐趋文学化。在小说的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它们相互影响,相互烛照,使得它们更真实的反映了社会万象,贴近大众。
三、文质统一,文白错落,水 *** 融 我国古代小说的语言虽然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但一些优秀的作品的语言,从整体上说,小说的语言风格和它的内容是相适应的。这主要表现:第一,在人物的语言恰当的表现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环境;第二,语言的形式的选用适应内容的需要。
2. 怎样可以记住中国古文的艺术特点
一 把要求背诵的中国古文的艺术特点先分类,用纸进行打印下来,每天记住几个,到晚上临睡觉前在脑海中过一遍,坚持下去。
二 重点把每个朝代的诗人分类好,比如唐代有名的诗人,就归类一次,依次类推。
注重系统化记忆!~ 三 互动学习记忆古诗文,因为你毕竟也有玩的好的同学,你们俩抽空时相互进行提问,这样的话相信效率会提高上来的。 以上是我以前高考所采用的方法,通过几轮的复习巩固,相信都可以记住的。
所以我觉得:任何事情,只要你有认真去做,就一定会有收获的,因为——一份耕耘,一份收获。
3. 语文的艺术手法是什么 艺术手法有哪些
艺术手法就是艺术作品的作者为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而采取的一系列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手法。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文学作品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语句修辞、句段作用、结构安排、情节设置等均可算作艺术手法。不同文体的作品,整体艺术手法既有区别,又有相通之处。这里主要讲散文的艺术手法。
整体表现:
抒情散文:一线串珠、画面组接;托物言志、象征取譬;
抑扬结合、烘托对比;借古讽今、借题发挥;
写景散文:移步换景、定点取景、时空交叉、点面结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动静结合、虚实相生。
叙事散文:首尾照应、画龙点睛、点面结合、详略得当;
叙议结合、正侧相映。白描细节、生动传神;
群像个体、烘云托月;伏笔照应、悬念释念;
明线暗线、花开两朵。巧用修辞、生动传神。
哲理散文:引经据典、取譬设喻;逆向求异、正反对比;
层层剥笋、逐层深入;步步紧逼、环环相扣;
开阖抑扬、起承转合;小中见大、言近旨远;
类比推理、严谨周密;即事明理、叙议结合;
设问反问、引人深思。理中染情、情理交融。
局部表现:
写作手法 写作手法属于艺术表现手法(即:艺术手法和表现手法,也含表达手法(技巧)),常见的有:夸张,对比,比喻,拟人,悬念,照应,联想,想象,抑扬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叙议结合、情景交融、衬托对比、伏笔照应、托物言志、白描细描、铺垫悬念、正面侧面比喻象征、借古讽今、卒章显志、承上启下、开门见山,烘托、渲染、动静相衬、虚实相生,实写与虚写,托物寓意、咏物抒情等。表达方式就是常见的叙述、描写、悉行抒情、议论和说明。(其实也属于艺术表现手法)。 修辞方法简说 常见的修辞方法,高考规定为8种: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设问、反问。 1.比喻: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喻体和比喻词构成。比喻的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间有相似点。运用比喻可以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加油哈
❸ 文言文的巅峰之作
1. 我国古代文言文小说的高峰之作
.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文小说的高峰之作. 《聊斋志异》,清代短篇文言小说集,是蒲松龄的代表作,在他40岁左右时基本完成,此后不断有所增补和修改。
“聊斋”是他的书斋名,“志”是记述的意思,“异”指奇异的故事,指在聊斋中记述奇异的故事。多数作品通过谈狐说鬼的手法,对当时社会的腐败、黑暗进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会矛盾,表达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夹杂着一些封建伦理观念和因果报应的宿命论思想。
学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说集。全书共491篇,内容十分广泛,多谈狐仙、鬼妖、 *** ,以此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17世纪的中国的社会面貌。
2. 【阅读题+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答案】
(一)书斋——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 凝 石 在中国传统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个重要的精神场所便是书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体上书斋是民居之中唯有的精神场所.书斋一般位于宅院的僻静之处,如有后花园,必与之相邻,这是营造书斋高雅恬淡的良好环境的重要因素.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籍是前人社会绝行经验的总结,书籍是民族历史文化的结晶.书斋的主体——读书人或学问人,在这里藏书,在这里读书,在这里思索.文化在这里汇集,文化在这里传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之说,就是因为以往优秀的文化,在这里以研读、考证、校注、阐发的方式得以传承,中华民族的文明之光在这里化整为零,熊熊燃烧,然后又影响社会的发展和进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传承和发展.可以这样比喻:因为当时国家没有社会科学院,而许多个体存在并发段高挥作用的书斋联合起来,实际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国家不用投资.诸葛亮的“茅庐”,造就了蜀国鞠躬尽瘁的宰相.刘备“三顾茅庐”,获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计,才丰富了经天纬地、威武雄壮、扣人心弦、传播不息的“三国演义”.同时,许多民族的文化经典在这里得到了继承和弘扬.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书斋是个人的领地,在封建社会,无论是官场还是社会,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纲五常的约束.当一个知识分子回到书房,虽然仍有强大的封建社会的伦理规范融合在书籍的字里行间,但躯体和大脑毕竟属于自己,书斋的主人得到了个性施展的空间,于是,他们的创造力得以迸发,从而产生出新的思想,创造出新的艺术.可以说,知识分子在继承前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现实经历,加上自己的文学艺术创造,在书斋里融合、发酵,最后,酝酿出崭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如王维在“辋川山庄”写就的如画诗歌、黄公望开山水画之宗的《江山万里图》、曹雪芹的堪称网络全书的《红楼梦》、严复启迪国人的《握宏尺天演论》、鲁迅振聋发聩的《狂人日记》、徐悲鸿歌颂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胜枚举.(选自2007年第2期《新华文摘》,有删节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语文论坛 8.阅读全文,说说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说明“书斋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家园”的.(2分) 5 9.细读文中画线的语句,联系上下文作答.(6分)Xd+N|h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烧”的含义是 .②在书斋里“融合、发酵”的“原料”是 、和 ; “美酒”指的是 .10.知识分子在书斋里“创造力得以迸发”的原因是什么?(3分) 11.文章结尾说:“这些美酒不断地融进整体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发展的链条上,不断有闪动的灵光.”请从王维、曹雪芹、鲁迅三个例子中任选一个,谈谈他的作品在文化发展的链条上闪动着怎样的灵光.(3分) 一)8.书斋是文化传承的汇集点;书斋又是个性创造的发酵池 或:书斋是文人汇集文化传承文化的地方;书斋是文人施展个性的地方(2分,每点1分.) 9.①比喻优秀文化在书斋里汇集并不断地得到传承、发展和弘扬.②前人的精华 自己的经历 自己的创造 新的思想和艺术,或文艺作品(6分.第①题2分;第②题4分,每格1分.) 10.因为书斋是个人的领地,不受三纲五常的约束,利于个性施展.(3分.答出个性施展得2分,其余1分.) 11.例如:王维写就的山水田园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中国诗坛享有崇高的地位.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是中国长篇小说创作的巅峰之作,堪称网络全书.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3分.说出大致意思即可.)。
❹ 文言小说在明清时期的发展
要弄清唐传奇流传到明清时期有多少,这就首先要弄清什么叫传奇,即对唐传奇体裁做一个相对准确的界定。周愣加先生说:“故事虽均系有发生年代,内容却大半处于幻设和虚构”[2],符合这两个条件的,才是名副其实的传奇小说。按此标准,即使像韩愈《毛颖传》之类作品,也应纳入唐传奇小说之列。唐传奇到底有多少,已无从得知;究竟有多少流传了下来,至今也少有人关注。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明清两朝
文言小说总集达200种之多,其中就有三分之一左右全部或部分收录唐传奇,再加上其它一些丛书和类书所收录的,此间流传的唐传奇,数量相当可观。现仅以此期文言小说总集为例,试作分析论述。
(一)传奇小说在唐代的基本概况
考察相关资料获知,唐传奇单篇流传至今的有100多篇,多为名篇;而曾以集子形式流传的大约50种左右(今所见皆属后人辑佚),其中裴铏《传奇》、陈翰《异闻集》、张说《梁四公记》、唐晅《唐晅手记》、李枚《纂异记》、钟轲《前定录》、袁郊《甘泽谣》、康骈《剧谈录》、皇甫梅《三水小牍》、佚名《灯下闲谈》诸集,是专门辑录唐传奇小说的,影响较大。其余各集均系传奇、志怪兼收,所收篇数不等,或多篇或十数篇乃至数十篇,如牛肃《纪闻》、戴孚《广异记》、张荐《灵怪集》、陈劭《通幽记》、牛僧孺《玄怪录》、李复言《续玄怪录》、李德裕《幽怪录》、卢肇《逸史》、薛渔思《河东记》、张读《宣室志》、皇甫氏《原化记》、李隐《大唐奇事记》、柳祥《潇湘录》、杜光庭《神仙感遇传》、沈汾《续仙传》、卢肇《逸史》、温庭筠《乾月巽子》、段成式《酉阳杂俎》、杜光庭《仙传拾遗》、郑还古《博异志》等,皆属此类,也是很有名的集子。在上述诸集所收作品中,除去本来就单篇流传以及同名而反复出现的篇目外,另外还有不少于百篇的传奇小说。这样看来,唐传奇在当时流传的数量大约在200篇左右。
(二)明清时期选录唐传奇的概况
明代100多种文言小说总集,其中就有一半以上全部或部分收录唐传奇小说,而上述唐时的单篇和多篇传播形式在此期几乎全部网罗殆尽,但所收具体篇目却远远超过唐时流传的数目。此期收录唐传奇数量比较多的集子要算陆楫的《古今说海》。《古今说海》辑录传奇作品65种,除《炀帝海山记》《炀帝迷楼记》《炀帝开河记》三种系宋代作品外,其余62种均属唐五代时期的传奇小说,且多为流传较广的篇章。如《吴保安传》《昆仑奴传》《郑德璘传》《李章武传》《赵合传》《聂隐娘传》等都是人们所熟知的。其次要算冰华居士《合刻三志》(实为《七志》),它收录传奇小说55种,且多为同期其它总集不多见者,这就扩大了唐传奇传播的数量。如韩愈《怪道人传》、许棠《怪男子传》、陆龟蒙《三异人传》、杜光庭《豪客传》、李延寿《狂奴传》、孙頠《神女传》、王嘉《丽姝传》、牛希济《妖妄传》、段成式《夜叉传》、牛僧儒《冥遇传》、陈鸿《见鬼传》、包何《卖鬼传》、姚合《中山狼传》、白居易《琵琶妇传》、杜牧《杜秋传》之类,难以遍举,其中绝大多数为传奇小说。汪云程《逸史搜奇》分十集共收小说93篇,其中唐传奇54篇,所收数量仅次于《合刻三志》,但作品皆属习见者,可与其它总集参看。
而陆氏《虞初志》则不同,在收录数量上虽不及《古今说海》,只有29种(单篇),但它们全为唐五代作品,且多为名篇,如《离魂记》《虬髯客传》《柳毅传》《红线传》《长恨传》《周秦行记》《枕中记》《南柯记》《无双传》《谢小娥传》《李娃传》《东城老父传》《莺莺传》《霍小玉传》《任氏传》《东阳夜怪录》《白猿传》等,无一不是有名且影响较大的小说。另外还收有两个小说集(即《续齐谐记》和《集异记》),内中也有数篇传奇,可见《虞初志》的编选在提升唐传奇的文学地位和知名度方面达到了很好的传播效果,从而扩大了唐传奇在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广罗唐传奇名篇的还有王世贞《剑侠传》、邓乔林《广虞初志》以及佚名《文苑楂橘》(按:似系朝鲜人所辑)。据《古今逸史》本,《剑侠传》收有《老人化猿》《扶余国主》《嘉兴绳技》《车中女子》《僧侠》《京西店主人》《兰陵老人》《聂隐娘》《荆十三娘》《红线》《昆仑奴》等篇;《文苑楂橘》收有《虬髯客》《红线》《昆仑奴》《义倡汧国夫人》《崔莺莺》《赵飞燕》《裴谌》《韦鲍生》《柳毅》等篇;而《广虞初志》除《中山狼传》外,多为唐人传奇名篇。
在收名家名篇之外,又有按专题编选流传的,其中以梅鼎祚《青泥莲花记》为代表。此集专录以女性为作品主人翁形象,且全系地位低下的女艺人的传奇,如《李娃传》《霍小玉传》《太原妓》《张建封妾盼盼》《杨倡传》《段东美》《歌者妇》《舞娥异》《蕊珠》《常州乐妓》《吴二娘》《薛涛》等,将此类作品汇为一编进行传播,不仅体现了编选者对广大女艺人的崇敬和怜惜,同时也反映了当时文化人的社会观、文化观和妇女观正在发生着变化。
此期大型的小说总集还有《五朝小说·唐人小说》和《五朝小说大观·唐人百家小说》。二书所收,除少数篇目各异外,绝大多数篇目基本相同。但有一种现象值得注意,即其书名都明明白白打着“唐人小说”,而书中却将后世公认的宋代传奇名篇的《迷楼记》《海山记》《开河记》《杨太真外传》以及《梅妃传》[4]都收录在内,只是“大观本”少收了《杨太真外传》一种。这种现象并直接影响到后来清代的《唐代丛书》《唐人说荟》《唐开元小说六种》,因为它们亦将上述宋人名篇收录在内。
其它若干明代文言小说总集,诸如冯梦龙《太平广记钞》、自好子《剪灯丛话》、王世贞《艳异编》《剑侠传》、邹之麟《女侠传》、陆树声《宫艳》、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袁褧《四十家小说》、黄鲁曾《汉唐三传》、周近泉《万选清谈》以及王穉登《虎苑》等,由于它们辗转收录,辗转翻刻,作品交错互见,而又互为补充,几乎将流传到此期的唐传奇小说网络殆尽,这不能不说是明人对唐传奇的一个突出贡献。
到了清代,刊刻出版业仍旧非常发达,选编出版的文言小说总集的数量也相当多,但所收作品的具体情况与明代有着明显的不同,如绝大多数都是笔记或笔记小说,即使也有专选传奇小说的,又多属当代作品,像张潮《虞初新志》之类。此期选有唐传奇小说的总集只有少数几种,诸如《唐人说荟》《唐代丛书》《无一是斋丛钞》《晋唐小说畅观》《龙威秘书》等,其中《唐人说荟》《唐代丛书》两种规模最大。然而《唐人说荟》与《唐代丛书》之间的关系,就像两个“五朝”小说总集一样,除少数篇目各异外,其它绝大多数基本相同;而所选作品在时代上也像两个“五朝”小说总集一样张冠李戴,将宋代传奇名篇误作唐代名篇收录书中,真可谓亦步亦趋。
二、唐传奇文本在明清传播过程中的几个问题释疑
一是部分作品的时代问题。前面说过,《五朝小说大观·唐人百家小说》《五朝小说·唐人小说》《唐代丛书》《唐人说荟》《唐开元小说六种》等书名都明明白白地打着“唐人小说”的招牌,而书中又将后世公认的宋传奇名篇收录在内。当然,像《迷楼记》《开河记》《海山记》均题[唐]韩偓撰,而《杨太真外传》则明确地题署[宋]乐史撰,《梅妃传》均题[唐]曹邺(但今人鲁迅则题[宋]阙名)。题署唐人的,到底是它们妄题妄署,还真是唐人,这几乎是一桩难以扯清的公案,但《杨太真外传》作为宋人作品则是没有问题的,这种明显的矛盾或错误,只要留心,并不难发现。然而一些不打“唐人”招牌的选集,出现同样的问题就难以发现了。如顾元庆《顾氏文房小说》和袁褧《四十家小说》以及清代的《无一是斋丛钞》都是这样。它们作为通代总集而选录了宋人作品,那本来就无可厚非,但问题出在它们的排列位置。从它们前后所列作品来看,其目次均以时代为序,而这几种宋人小说竟夹杂在唐人作品之间。由此可以推断,这些总集,无论打不打“唐人”招牌,也无论是选编断代还是选编通代,其编选者都把这几篇宋传奇名篇误作唐传奇小说而收入其中了。
到底如何看待这几种混入唐传奇中的宋传奇名篇的小说集?究竟是真的误入还是另有原因?这也值得思考和推敲。笔者以为,对于书名《唐人小说》可有两种理解。一是各篇作者皆为唐人,另一是具体作品中人物为唐人。若第二种理解符合编选者本意,那又有新的问题出来,因为故事中人物不尽是唐人,而赵飞燕即汉代人;否则,那几篇所谓宋人作品产生的时代需要重新认定,因为作者或本为唐人也未可知。但不管怎样,梅妃、杨贵妃是唐人,且为唐代有影响的人物(唐朝皇妃)是毫无疑问的。而编选者有意无意间将它们混入其中,在客观上有扩大唐传奇影响的作用。
二是明清时期流传的唐传奇篇目超出唐代的数量。通过对相关文献书目与具体篇章内容的对照考察发现,明清时期流传的唐传奇篇目竟超出唐代流传的数量。产生这种情况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上文提及的一些它书不多见的篇目,其中有的属一篇多名,特别是人们不大熟悉的篇什,一篇多名则往往让人产生多篇的感觉,像韩愈的《怪道人传》在《合刻三志》中为此名,而在其它书中则又有《轩辕弥明传》《石鼎连句诗序》《崔汾传》等名称出现,人们便容易误以为是多篇。这种情况为数不少,诸如《李章武传》又题《碧玉槲叶》,《吴保安传》又题《奇男子传》,《烟中仙解题叙》又题《烟中仙》、《仙中怨解》或《解题叙》,《南部烟花录》又题《大业拾遗录》和《隋遗录》等,难以遍举,特别是像《碧玉槲叶》《奇男子传》这样生僻的名称,人们很难想象到它们就是《李章武传》和《吴保安传》。
除一篇多名造成篇目数量增多外,就是由诸多同类故事集合成编而用的书名,这样的书名在感官上也造成篇目数量增多。换句话说,即如明清时期的编选者将唐时某一作家的某一类作品选录成编,或将唐人选集的某一类作品重新刊刻,并自题新名来概括。其名称看起来似一篇之名,实际上是一类之名,亦即类聚化的名称。如《奇鬼传》署[唐]杜青荑撰,共5条,皆为奇鬼故事。《雷民传》署[唐]沈既济撰,共6条,皆为雷事。《幻影传》署[唐]薛昭蕴撰,共8条,皆道术故事。《卖鬼传》署[唐]包何撰,共5条,首篇为宗定伯卖鬼事。《仙吏传》署[唐]太上隐者辑,共4条,皆神仙为官事。《英雄传》署[唐]雍陶撰,共4条,皆唐代英雄事迹。《豪客传》署[唐]杜光庭撰,共3条,皆为豪客事。诸如此类还有数十种之多,如《尸媚传》《妖巫传》《狂奴传》《异僧传》《神女传》《夜叉传》《妖妄传》等亦属此类。
同一篇名或书名却题署不同时代不同作者也是造成篇目增多的原因。如《才鬼记》既有[明]梅鼎祚的,而在《合刻三志》里又有题[唐]郑蒉的,在重编《说郛》里又题[宋]张君房。今检梅氏《才鬼记》,收历代传奇小说,系传奇小说选集;而重编《说郛》和《合刻三志》皆取自梅书,而又妄题撰人,以充古书,昭然若揭。再如《剑侠传》,《四库全书总目》存目著录二卷,旧题唐人,不著姓名。《合刻三志》《重编说郛》《五朝小说》《唐人说荟》《龙威秘书》等皆题[唐]段成式撰。今通行四卷本题[明]王世贞撰。据余嘉锡考订,四卷本为王世贞辑,共33篇,其中20篇出自《太平广记》,《僧侠》《京西店主人》《兰陵老人》《卢生》4篇出自段成式《酉阳杂俎》。还有《中山狼传》既有题[唐]姚合的(见《合刻三志》),又有题[宋]谢良的(见《五朝小说》),而《古今说海》则不题撰人,实则系[明]马中锡所撰,因为《东田文集》卷五有《中山狼传》。如此之类,为数不少,不复一一列举。
三是部分名篇不为当时众多编选者看重。现以明朝《虞初志》《太平广记钞》《顾氏文房小说》《四十家小说》《五朝小说大观》《五朝小说》《逸史搜奇》《剑侠传》《古今说海》《合刻三志》《清尼莲花记》等小说总集为例,对它们所收录的情况进行对照分析。上文说过,明清两朝编选唐传奇小说,有些名篇不仅单篇在流传,而且还在众多选集中流传,呈现出交错互见,互为补充的编纂特点。它们的交错互见,在上述11个总集中,多的达到一篇同见于8种总集。如《虬髯客传》(又名《扶余国主》)竟被《虞初志》《太平广记钞》《顾氏文房小说》《四十家小说》《五朝小说大观》《五朝小说》《逸史搜奇》《剑侠传》共同收录。再如《红线传》也见于《虞初志》《太平广记钞》《五朝小说大观》《五朝小说》《剑侠传》诸书。像这样盛传的还有《柳毅传》《周秦行记》《广陵妖乱志》《南岳魏夫人传》《无双传》《东城老父传》《李娃传》《高力士外传》《冥音录》《任氏传》《霍小玉传》《莺莺传》《白猿传》《赵合传》《柳参军传》《马自然传》《吴保安传》《昆仑奴传》《聂隐娘传》《袁氏传》《李林甫外传》《蒋子文传》《杜子春传》《邺侯外传》等20多种。然而另有一些作品在今人看来是较有名的,却受到当时编选者的冷落,如《枕中记》《南柯记》《古镜记》《杨娼传》《李章武传》只有两种选集收录。另外还有一些名篇是孤本独传,如《飞烟传》《东阳夜怪录》《嵩岳嫁女传》《崔少玄传》《蒋琛传》《谢小娥传》《长恨传》《韦安道传》《离魂记》等,仅见《虞初志》收录;《蓝采和》《庐江冯媪》《裴沆》仅见《太平广记钞》;《次柳氏旧闻》《卓异记》仅见《顾氏文房小说》;《刘宾客嘉话》仅见袁褧《四十家小说》;《老人化猿》《嘉兴绳技》《车中女子》《僧侠》《京西店主人》《兰陵老人》《荆十三娘》仅见王世贞《剑侠传》;《郑德璘传》《崔炜传》《灵应传》《洛神传》《梦游录》《辽阳洛神传》《韦自东传》《蚍蜉传》《板桥记》《玉壶记》《姚生传》《李卫公别传》仅见《古今说海》。清代情况与之基本相似,故此不赘。
从受冷落的篇目来看,基本上是单篇流传的作品;除了《谢小娥传》《郑德璘传》《枕中记》《南柯记》《古镜记》《离魂记》《长恨传》《杨娼传》《李章武传》《东阳夜怪录》几篇影响较大外,其余基本上属二流作品。基于这种情况,此期众多编选者不再选刊它们,或免重复,或趋时尚,抑或疏漏也未可知。像《谢小娥传》《郑德璘传》《枕中记》《南柯记》这样影响较大的篇目不被采录,很大可能是文人趋尚喜好使然,同时也不排除疏漏的可能性,因为像《聂隐娘传》《昆仑奴传》这样影响颇大而又在明代盛传的作品,竟在清代亦受冷落,未见《唐代丛书》《唐人说荟》采录,足见亦有疏漏。
三、唐传奇文本在明清时期传播的社会时代背景和文化意义
中华民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古老文明、丰厚文化遗产的民族,在这样一个有着优秀民族文化传承的国度里,历代君王都非常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掘,如宋编“四大书”、明编《永乐大典》、清编《四库全书》就是典型的例子。唐传奇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能在明清时期得到广泛传播,这首先是得力于宋代经济的发达和印刷技术的进步以及宋人对文学遗产的重视。在宋编“四大书”中,《太平广记》就是李昉等人奉敕编纂的大型类书,它遍搜博采唐及唐以前小说,使得唐及唐以前的小说能极大限度地被保存下来。今所见唐人小说,其中绝大部分就是从《广记》中辑出。《广记》之外,就是曾慥《类说》和朱胜非《绀珠集》,二书也选录不少唐人传奇小说,其中有些作品能补《广记》之缺。不过二书删削较大,难见全貌,且引书不注出处,这客观上降低了其文献价值,给后世研究者带来了诸多麻烦,同时也从此埋下了明人作伪的种子。但尽管如此,它们在保存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方面的功劳是不能抹杀的。
到了明代,特别是永乐年间,皇帝为笼络知识分子,消除他们对建文帝之怀思,不仅仿宋修四大书故例,命解缙等人修《永乐大典》,而且还于十六年诏修郡县志书,又遣官遍访郡县,博采事迹及旧志书。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明代刻书业很发达,内府、南北国子监及部院都刻书,地方官也因好名而出资刻书。清代王士祯《居易录》云:“明时御史、巡盐茶、学政、部郎、榷关等差,率出俸钱刊书。今亦罕见。”他们还把刻书作为馈赠礼品,称为“书帕本”,至嘉靖、万历而极盛;且明代书籍皆可私刻,无元代逐级审核手续,只要有钱,就可任意刊刻,而刻字工资低廉,又纸墨易得,故刻书出版成为一时风尚。加上明代经济繁荣,新兴市民阶层大量出现,他们对娱乐消遣书刊需求量甚大,当时社会上流传着“卖典集不如卖时文,卖时文不如卖小说”的民谚,书商们见刻小说有利可图,于是大量刻印小说,有的反复翻刻,多达几十版,故明代编选小说总集的风气特盛。
清朝是满人治天下,虽文禁森严,但仍文化日开,文学日盛,这主要是由于其列祖列宗稽古右文,圣祖尤聪明天亶,著述宏富,足以拨振儒风,且信任汉人,重用汉儒臣;康熙丙午又开博学宏词科,网罗天下才俊之士,而明之遗老像孙奇逢、顾炎武诸儒虽隐逸山林,而此时又复勤于撰著,模范后学。又特设秘府,广搜天下奇书藏于是,并建七阁分贮,嘉惠士林。亦仿宋明编修大型典籍故例而命纪昀等人纂修《四库全书》,所以清代历二百六十八年,“一朝文学之盛,能轶明超元,上驾宋唐,追踪两汉”[4],可见此期文学之盛实前所未有。在这样的大文化背景下,大量选编小说书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但众所周知,作为文学之一的小说,到了明清时期,已经是白话登上巅峰的时代,话本和章回小说异常兴盛繁荣,成为文学的主流;而唐传奇作为文言小说已经成为历史的陈迹,相对于明清盛行的白话通俗小说的“俗”来说,唐传奇可算是“雅”,其文词婉转典雅,是雅小说的代表。但在小说尚“俗”的明清时代,唐传奇文本为什么能得到如此盛传?其答案恐怕不仅仅是保存遗产那么简单。对此,笔者以为,它除保存文化遗产的目的之外,还可能有其它方面的目的。因为作为优秀文化遗产的唐传奇,只有当它在后代不断发挥作用的时候,才能体现它的价值;否则,就只能被人们当作一堆垃圾来处理。
(一)众望所归的时代气息
社会时代的生生气息是文学艺术得以繁荣兴盛的大环境、大气候。历史上,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曾创下了千秋基业,铸造了华夏历史的辉煌;特别是唐代,其社会的发展、经济的繁荣、民族间的和睦、举国上下所呈现的昂扬向上、繁荣兴旺的景象,为后世人们所瞩目、所向往。而与之相匹的是,历代文人学士铸逸响伟辞,歌盛世太平,留下了许多不朽的篇章;而盛唐气象的沃土更孕育了气势豪迈、气象万千的盛唐文化,特别是盛唐诗歌,历代盛赞不已;能与盛唐文化之主流的诗歌相媲美且并称“一代之奇”的唐传奇,也像唐诗一样,为后世人们所乐道。明清时代,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继续繁荣以及民族的进一步融合,需要像盛唐那样的人文环境和社会氛围,而官私选家和出版商广选博采唐传奇,并反复翻刻,广为传播,则深寓着他们向往盛唐、追慕前贤、鼓舞士气斗志、激发人们创造奇迹伟业的美好动机;同时,上追汉唐,标榜汉唐盛世更是最高统治者的思想。
(二)不同体裁小说间的相互融合
任何社会、任何时代,其文学不可能是单一的发展,应该是百花竞妍,众鸟和鸣。中国文学发展史告诉我们,各种文学样式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明清时代的小说创作虽然白话占主流,但它并不排斥文言小说的继续创作。事实上在明清白话小说异常兴盛的情况下,文言小说也是在继续迈着前进的步伐,并在清代出现了创作的高峰,即产生了双峰并峙的杰作《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中国古代小说无论是文言还是白话,能在明清登上顶峰,这也得力于各体文学之间的相互借鉴,特别是对唐传奇的借鉴。如《聊斋志异》,不仅许多故事的题材直接取材于唐传奇,而且许多具体的篇章也是“用传奇法以志怪”。这还只是文言小说之间的继承和借鉴;其实话本与章回小说也同样吸收了唐传奇的营养,特别是历史题材的章回小说,其结构特点和以诗代景的描写手段以及文中所穿插议论的特点,皆借鉴唐传奇的写法;即使是伟大的言情巨制《红楼梦》,人们也常以“史才、史笔、议论”加以概括。可见小说创作已达到了文白相间、雅俗共赏的美学境界,实现了文学自身的大融合。明清官私选家和出版商广选博采唐传奇,并反复翻刻,广为传播,是因为唐传奇“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史笔、议论”,对不同题材、不同样式文学间的彼此渗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唐传奇能在后世广泛流传,并对文学特别是对小说艺术的丰富和提高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这除了它所具有特立的文学价值和文化意义外,就是宋、明、清三朝的选家和官私出版商选录、刊刻、出版的功劳了。因为有了他们的广泛选录、反复刊印才使得传奇小说能极大限度地流传。不管他们是出于何种目的,尽管他们在选录过程中存在着不够严谨甚至作伪的现象,但他们的所为,客观上保存了优秀的文学遗产,播扬了中国文化的精髓。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盛唐气象对后人有着莫大的感召力,而在外国人眼中,“唐”则是中国的代名词,是中华民族的代名词。明清两朝大量选刻唐传奇,并予以广泛传播,这不只是对唐代文化的贡献,实际上也是对中国文化的贡献。
注释:
[1]本文所谓唐传奇,实则包括五代的作品在内。
[2]周愣加辑注《裴铏传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10页。
[3]薛洪勣《传奇小说史》,《中国小说史丛书》,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7页。
[4]徐仲可《清稗类钞·文学最盛之原因》,商务印书馆1917年版。
原载:《明清小说研究》2009年第1期(总第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