射箭选夫是什么古代白话小说
㈠ 小说古时候叫什么:演绎,传奇,词话 他们分别是什么时候使用的
演义:一般来说明清朝比较多。如《三国演义》(明)《封神演义》(明)《隋唐演义》(清)等。
传奇:主要是唐代。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词话:应该是话本,主要是宋元时期。
中国古代小说,经过漫长的道路,直到唐代才真正地具备了小说要素。
1.先秦两汉——古代小说的萌芽时期。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史记》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它改变了以往以编年体或国别体记叙史事的传统,以人物为中心,通过人物的历史性的活动来说明历史。就对小说的影响而论,除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外,还在于曲折细致地描写妙趣横生的故事场面,惟妙惟肖地表现人物的身份、性格。故事生动、人物逼真,富于戏剧性和小说意味,不仅为后来的小说提供了丰富的题材,更重要的是为小说文体的形成直接提供了编写故事情节和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经验。
中国古代小说与宗教迷信传说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它们结下了不解之缘,以致形成了古小说中语怪与纪异两大类别。先秦时代的宗教形式主要表现为巫教。
2.魏晋南北朝——古代小说的童年期。此时出现了“志人”“志怪”小说,合称笔记小说。这一时期,我国小说初具规模,刘义庆《世说新语》(志人)干宝《搜神记》(志怪),这些小说在艺术上还不够成熟,只是“粗陈梗概”:描写人物不能写出一个完整的形象,所写故事,大多是实录性质,缺乏艺术上的虚构,作者们只是搜奇记轶,而不是有意识地进行小说创作,但它对后世小说戏剧的影响是巨大的。
3.唐代——古代小说的成熟期。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代传奇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典小说的成熟。较之童年期的作品,唐人小说有长足的进步:有意识地做小说,从鬼神灵异、奇闻逸事走向现实生活,在艺术上有了很大的创造和提高。著名的唐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话本产生。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也称“话本小说”。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小说依然存在,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从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作品描写的对象由封建士子转向平民,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发生了变化;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的基础。代表作有《错斩崔宁》、《三国志平话》。
5.明代——白话小说蓬勃发展。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体制、形式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寻夫》、《杜十娘怒沉百宝箱》等。明代是白话小说蓬勃发展的时代。著名的作家作品:洪楩《清平山堂话本》、冯梦龙“三言”(《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常取一个或两个中心事件为一回,每回篇幅大致相等,情节前后衔接,开头、结尾常用“话说”“且听下回分解”等口头语,中间穿插诗词韵文,结尾故设悬念吸引读者。这一时期,我国古代小说发展到顶峰,产生了一大批不朽的名著。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短篇小说为主。“四大奇书”在所属的各类题材的小说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是小说史上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作品,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吴承恩)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小说,也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小说。
6.清代——长篇小说创作的高潮。清代的《儒林外史》(吴敬梓)和《红楼梦》(曹雪芹)的问世,把长篇小说的创作再一次推向高潮。此时的文言短篇小说著名的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成低谷状态,至晚清才又繁荣起来,晚清长篇小说有一千种以上,著名的有“晚清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吴沃尧《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篇小说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两种短篇小说双线发展,明代开始,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我国古代小说的特点: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练,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叙事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中国古典名著诗:
东西三水桃花红,官场儒林爱金瓶。三言二拍赞今古,聊斋史书西厢镜。
附解:东——(清)蔡元放《东周列国志》;西——(明)吴承恩《西游记》;三——(明)罗贯中《三国演义》;水——(明)施耐庵《水浒传》;桃花——(清)孔尚任《桃花扇》;红——(清)曹雪芹《红楼梦》;官场——(清)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儒林——(清)吴敬梓《儒林外史》;金瓶——(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三言——(明)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二拍——(明)凌蒙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今古——抱瓮老人辑的明代话本选集《今古传奇》;聊斋——(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史书——(西汉)司马迁《史记》;西厢——(元)王实甫《西厢记》;镜——(清)李汝珍《镜花缘》。
㈡ 有谁知道中国小说的发展史啊从古代到当代的。
中国小说的发展史
中国古代小说,晚熟于诗歌、散文,略早于戏曲。在长期的封建社会里,小说一向受到封建正经统文人的鄙视。我们似乎可以这样认为:中国古代小说,是在封建正统文人“每訾其卑下”的歧视眼光下发展繁荣起来的。这也是一种“逆反”。
中国古代小说起于何时,源于何书?我们似不可拘泥于一时一书,因为小说在叙写技法上,虽不似戏剧那样要求各种文学艺术的高度融合,但较之诗歌、散文要求却更多更高,非一时所能形成,更非一书所能标志,只宜概而言之。我们把先奏两汉看作是中国小说的萌芽时期,实际上是基于我们并不认为这一漫长的历史时期已经产生符合小说文体基本条件的小说作品。就实际情形而论,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等,都孕育着小说艺术的因素,为小说文体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呈露出了中国小说童年时期便已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别的端倪。不过中国古代早期的小说与历史传记难以截然分开来,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事实。
从后汉至唐代以前,是中国小说的童年时期,或者说是中国小说初步形成的时期。鲁迅先生把唐以前的小说称为“古小说”,这是为了与唐人小说和唐以后的小说区别开来。因为唐人小说是公认的中国文言短篇小说完全成熟的标志,而“粗陈梗概”的六朝小说,显然是不成熟的。可以认为,“童年期小说”与“古小说”就是相似相通的。这一时期的小说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强调事物的“真实”而非强调艺术的真实。作品大都不作“幻设语”,作者所写的是作者所相信实际存在的,因此作品大致带有“传景”性质。就志怪小说而论,不是像后来的作者借非人类的故事来反映人世间事,而是确信“阴阳残殊途,人鬼乃皆实有”。从根本上讲,作者还不知怎样做小说,更非“有意为小说”。这种带有原型状态的小说,无疑表现了童年时期的特点。童年期小说以刘义庆《世说新语》为代表的志人小说和以干宝《 神记》为代表的志人小说两大类别的兴起,既与时代文明氛围和社会习尚有密切的关系,又是萌芽期所孕育倾向的发展的不然,对尔后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与分流奠定了基础,甚至对某些长篇小说的创作也产生了影响。
“小说亦如诗,至唐而一变”。从中国小说发展史的角度来审视,唐人小说是一次质的飞跃。唐人小说,仅《太平广记》一书收录的单篇就有四十余篇,专集四十余部,约在千篇之数,大体分为两类:一为传奇,一为志怪。唐人小说繁荣发达的原因,除对童年小说创作经验的继承发展外,与当时的政治昌明、文化发达以及科举“行卷”、“温卷”之风有直接关系。
小说发展到宋代,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就是话本的产生。从此,以文言短篇小说为主流的宋以前小说史,从宋代开始,逐渐转为以白话小说为主流的小说史;同时文言短篇小说的沿着它的轨迹发展。这样中国小说史自此由文言、白族 两条线索交互发展,它们既有各自的特点,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高潮迭起在中国文学史上小说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地位也越来越高。
就文言短篇小说发展的这一条线,至宋,文言短篇小说大体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传奇体,这是唐人小说的余绪;二是笔记体短篇小立,它是童年期志人小说的演化;三是志怪体,这是童年期志怪小说的延续。宋人传奇小说的成就远不如唐人。“唐人大抵写时事;而宋人则多讲古事,唐人小说少教训;而宋则多教训”。“大概唐时讲话自由些,虽写时事,不至于得祸;而宋时则忌讳多,所以文人便设法加避,去讲古事。加之宋时理学盛极一时,因为小说也多理性化了。”总之,宋代传奇多与历史题材,总体成就不高,但也不乏散金碎玉之作,如奏醇的《谭意歌伟》、无名氏的《李师师外传》等。宋人笔记特多,为以前所不曾有过之现象。其中不少为说或近似小说。北宋初期,多记唐五代事,如孙光宽的北梦琐言;北宋中期以后,多记本朝事,如司马光的《涑水纪闻》;而南宋人则多记北宋旧年,如周辉的《清波杂志》等。宋代的志怪小说,“平实而乏文采”,其成就还不如记历史琐闻的笔记,但也有几部颇有影响的作品,如洪迈的《夷坚志》、吴淑的《江淮异闻录》等。宋人的文言短篇小说的成就虽不甚高,然数量与种类繁多,在小说史上应占有一席之地。而宁人对文言小说的最大贡献,在于编辑了一部卷帙浩繁的《太平广记》,北宋初年以前的许多文言短篇小说,多赖以保存下来。
金元时期的文言短篇小说,无论数量或质量都未超过宋代水平。但发展线索未断,且有一些较有影响的集子,如元好问的《续夷坚志》、刘祁的《归潜志》、淘宗仪的《南村辍耕录》等。
明代的文言短篇小说虽不能与同时代的白话长、短篇比肩,但在文言小说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著名的传奇、志怪、清言小说集有:瞿佑的《剪灯新话》、李祯的《剪灯余话》、邵景詹的《觅灯因话》、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何良俊的《何代语林》等。这些集子中有许多文情并茂的作品。另外,有些散文大家如宋濂、刘基、马中锡的文休中,亦间有日干小说名篇。
以宋初至明末的六百多年间,文言短篇小说大多晋唐,然又无一能逾越于唐。至清代而大变,文言短篇小说高度繁荣,产生了具有世界意义和影响的《聊斋志异》,把文言短篇小说的发展推向了最高峰。“用传奇法而以志怪”(鲁迅),概括了《聊斋志异》写作与内容两方面的基本特征。《聊斋》的“志怪”与六朝的“志怪”的根本区别在于:蒲松龄的“志怪”而不信“怪”,六朝人则“志怪”而信“怪”;六朝人“志怪”是有竟无意地宣扬“怪”,而蒲松龄的“志怪”乃是有意寓托于“怪”。《聊斋志异》有云:“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聊斋》一出,作出蔚起,虽无一能与之颉颃,但亦各有自己的成就。甚影响较显者有:王士祯《池北偶谈》、袁枚《子不语》(即《新齐谐》)、沈起凤《谐锋》、满人和邦额《夜谭随录》、曾衍东《小豆棚》等。之后, 时治至光绪年间有王韬的《遁窟谰言》、《松隐漫录》、《淞滨琐话》和宣鼎的《夜雨秋录》等。鲁迅评后几种集子云:“其笔致又纯为《聊斋》者流一时传布颇广远,然所记载则已狐渐稀,百烟花粉黛之事盛矣。”另有程趾祥《此中人语》和贾名的《女聊斋》等。可见《聊斋》的影响及信作之盛况。《聊斋》风行百余年后,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相继问世。纪的对《聊斋》颇有微词,谓其为“才子之笔,非著书者之笔”。“訾
(zhǐ底毁)其有唐人传奇之详,又杂以六朝志怪者之短”。(鲁迅语)鲁迅赞评《阅微》,谓其“隽思妙事,时足解蒉;间杂考辨,亦有灼见。叙述雍容淡雅,天越盎然,故后无人能夺其席。”但《阅微》侧重记事以明理,故事情节不够丰富,人物形象不够丰富,且议论过多,因而缺乏《聊斋》那样浓厚的小说意味,其学述价值高于文学价值。《阅微》之后,信者亦夥。清人笔记盛况空间,在文言短篇小说中,笔记小说所占比重最大。但笔记中普非全为小说,只是笔记中有不少符合小说要求的作品。它有待我们去鉴别与整理。
我们再从宋代谈谈白话小说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宋人话本的产生带有革命的性质。其积极意至少有以下几点:①由文言到白话,既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又扩大了读者面,因而提高了小说的社会功能。②作品描写的对象由表现封建士子为主转向了平民,尤其是市民,因而作品的思想观点美学情趣随之发生了变化。③奠定了白话短篇和长篇小说的基础。枕头人话本的兴起,“实在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鲁迅语)
“话本”原是说话人的底本。“说话”就是讲故事。作为一种伎艺,起源于唐而盛于宋究其渊源则很久远。唐以前的“说话”活动仅限于士大光之间,多半供统治阶段娱乐消遣。到了唐代“说话”作为一种伎艺,有向“市民文学”发展的趋势。因唐人的文言小说、变文等,无论内容和形式,对话本都有影响。
宋代“说话”十分发害遍及瓦子、勾栏、茶楼、酒肄、街头巷尾、宫廷寺庙、府第乡村。这样,便出现了一批专业化的“说话人”,还有编写话本的团体,有“说话人”的行会。“说话人”有专业上的分工叫做“家数”;在“家数”中,影响最大者是“小说”与“讲史”二家,尤其是“小说”这一家。从“说话”到话本小说,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初期,作为“说话人”底本的话本,不是供人阅读,而是为了师徒传授和讲给人听的;编写话本,不是基于文学的目的,而是由于职业的需要。随着市民对文化要求的提高和印刷事业的发达,供“说话人”使用的底本——话本逐渐被加工润色,印刷流传供人阅读坑味了。话本—经公开流传,白话小说也便随这诞生了。从此,也使这种伎艺和话本在一定意义上分了家。
宋元时代,话本多是单篇流传、多出于民间艺人之手,流传于市井之间几乎无一署名,致使不少作品至今弄不清写作的具体年代,尤其是宋元两代更难分辨。于是治小说的人只好把它们眼就一起,统称为“宋元话本”。“宋元话本”到底有多少,至今尚无精确统计,当代学者认为,小说话本共67篇,其中以宋代居多。“讲史”[又称“平话”(或“评话”)]话本。多出自元代,据《永乐大典》目录卷四六记载,共26篇(惜多已失传,今仅存《编五代史平话》、《全相平话五种》、《大宋宣和遗事》和“讲经”话本只是近似小说而非小说,只是对章回小说的形成有着积极的影响。
宋代“说话”伎艺的勃兴,与当时都市经济的畸形繁荣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从《东京梦华录》、《都城纪胜》、《西湖老人繁胜录》、《梦梁录》和《武林旧事》诸种笔记可以清楚地得到说明。
明代是白话小说谎蓬勃发展的时代。就白话短篇小说而言,明人从三个方面作出了贡献:一是加工润色宋、元、明三代艺术上有缺陷忍气吞声话本,二是搜集整理话本小说集,三是创作了大量的拟话本。明代白话小说(短篇)最繁荣的时期是在万历以后,尤其是南方,都市经济发达,市了阶层形成士大夫生活日趋放诞,因而以反映市民生活为主要内容的白话短篇小说日益蓬勃地发展起来。最有代表性的集子是洪缏biān(木名)的《清平山堂话本》和冯梦的“三言”(《喻世明言》、《醒世通言》、《醒世恒言》)及凌蒙初的“二拍”(《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
《清平山堂话本》原分六集共收话本60篇,总名《60家小说》。仅存27篇。书中多宋元旧作,未加润饰;少数为明人作品。“三言”共收白话小说谎百开篇,其中有经冯梦龙加润饰的话本,也有他创作的拟话本,以明代作品居多。“二拍”则全为凌蒙初创作的拟话本。 冯梦龙是一位“全能”通俗文学家,对通俗小说理论也有卓越的见解。他编的“三言”题材广泛、佳作颇多、涉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艺术上多所创造。从中可以看出宋元明话本的突出成就。 “二拍”是与“三言”同时的最早的拟话本集,共收作品80篇。凌蒙初的思想远不及冯梦龙进步,书中糟粕较“三言”严重得多。但在艺术上“抒情写景,如在耳目”。(孙楷第语)
请初“抱瓮老人”从“三言”、“二拍”精选出四十篇作品,定名为《今古奇观》,在“三言”、“二拍”一度失传的情况下,赖此书我们得以了解明代白话小说的基础情况,这个选集在广大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明末清初,在“三言”、“二拍”的影响下,出现了拟话本创作热潮,集子有四十余部。它们的思想与艺术性虽不及“三言”、“二拍”,但去相存精,也还有些作品值得一读,如崇祯年间出版的“天然知叟”的《石点头》、明末清初李渔的《十二楼》、“元亨主人”的《照世杯》、周清源的《西湖二集》、“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清乾嘉以降,考据之风盛行,士大夫不热衷于小说,直到清末,这种现象才发生变化,小说又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明初,《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又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阶段。从此,中国小说史以短篇小说为主转而进入到了以长篇小说为主的新时期。虽然短篇文言、白话小说一直在按照身的规律发展前进,并且时有佳发,时有高潮,但总体说来,其成就与规模则无法与长篇小说相比拟。“四大奇书”在所属各类题材中独占鳌头:《三国演义》既是历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的典范;《水浒传》既是第一部全面描写农民起义的巨著,也是一部英雄传奇的典范;《西游记》既是第一部长篇神魔小说,也是一部神魔小说的典范;《金瓶梅》既是第一部写世情的长篇小说又是第一部由文人独力创作的成功的长篇小说。它们各自开创了一个长篇小说的创作领域。“四大奇书”的巨大成就深刻地影响着长篇小说的创作,以至形成了长篇小说创作的几个系列:《三国》系列、《水浒》系列,《西游》系列,《金瓶梅》系列,也影响着整个社会、影响着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这种巨大的潜移默化的力量是难以估量的。
清代乾隆年间,《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两部长篇巨著问世,两世之前,中国小说史上虽不乏讽刺之作,但却没有一部称得上讽刺小说的样板,所以鲁迅对《儒林小史》的好评特多:“《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 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蹙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三篇)《儒林外史》在“四大奇书”之外,另辟了一条蹊径。它不仅直接影响了晚清谴责小说的创作,也影响后来鲁迅的杂文。至于《红楼梦》的成就和影响就无庸多言了。无论其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是中国小说史和文学史上的巅峰,也是世界文学中的名著。它的巨大成就,可视为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现实主义创作艺术的光辉总结。如果说《三国》、《水浒》、《西游》在民间影响极大,而《儒林》、《红楼》的影响则在士大夫之间。尤其是《红楼》的读与讲,则早在士大夫中成为了一种习尚和时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相互理解在。”这说明在清代知识阶层中不仅有一股“《红楼梦》热”,而且还把是否通《红楼梦》当成了衡量一个人学识高低的标准。在《红楼梦》尚未西世时就有人评点,两百多成来,评论者比肩接踵,续作汗牛充栋,其研究者之多,研究成果之富,在中国小说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对《红楼梦》的研究,早已形成一种学派——“红学”,而今已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这是中国的人骄傲。
《红楼梦》之后,由于时代的原因,小说创作走向了低谷,至晚清,小说才又繁荣起来。由于清廷的极端腐败,社会处于了大变革昀时期;小说理论高度发达,众多杂志创刊问世,印刷事业也发达兴旺,是为小说提供了创作面世的便利条件。据近人粗略统计,晚清长篇小说当在千种以上。“四大小说家”(李伯元、吴 yiàn(足企也)人、刘鹗、曾朴)中,仅李伯元、吴 (这个字打不出来)人二就创作了长篇小说数十种。晚清小说不论内容还技法,都有许多新因素,体现了变革时期的特点。对晚清小说的研究与整理,阿英(钱杏顿)先生贡献最大,魏绍昌先生也作了许多基础性的工作。从总体上讲,较之明代和前清小说的研究,似乎显得还很薄弱。可以纪的是“四大谴责小说”: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 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
综前所述,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历史大体是:宋代以前,是文言短简小说的单线发展;宋元时代,文言、白话、长篇、短篇、多线发展,呈现出多资多彩的状态。
㈢ “说”是古代文体,一般短小精悍,以什么表达方式为主
古代文体知识
古人喜欢在文题上表示出体裁。古代文体大致如下。
一、论说类
1、疏 又称奏疏。臣子向君主陈述意见。分条陈述。畅于春秋,成于两汉。
2、表 又称奏疏、奏议。臣向君主陈述意见或有所请求的一种文体。重情。
3、论 直接阐明自己观点的一种文体。分史论(人物论、专题论)、文论(评论文章)、策论(起源于写在简册上以对答用,发展成策论)
4、说 用来阐述关于某一事物、问题的道理的文章。教材注解说,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发表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例如《师说》《捕蛇者说》。
5、原 推究。对一种理论、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加以探索、考察。《 原君》
6、订 评议。对某一人事物论定功过,品评优劣,常含力排众议而独抒新见之意。因而行文有力,慷慨激昂。订,论。《订鬼》
7、序 是用来评介作品内容的。有自序、他序。位置在一本书的开头或结尾。例如《指南录后序》唐宋以来,送别赠言也称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
二、记叙类
1、纪传体 司马迁首创,以本纪、列传为人物传记中心。本纪记叙帝王事迹,世家记叙诸侯王和辅汉功臣的事迹,列传是名人事迹。
2、记 记事、记言、记物、记人,应用广泛,不拘一格。《核舟记》《岳阳楼记》《病梅馆记》《游褒禅山记》《记王忠肃公翱事》《书博鸡者事》
3、志 记事的文章。《三国志》
4、游记 我国古代记叙文的一大分支。以轻快的笔调和生动的描写,记述旅途中的见闻,某地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和山川景物、名胜古迹等,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5、逸事 也称轶事。散失没有流传的事迹。《左忠毅公逸事》
6、笔记 内容五花八门,篇幅短小精悍。有历史掌故,遗闻逸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品,志怪杂录等。刘义庆的《世说新语》,沈括的《梦溪笔谈》
7、寓言 寓,寄也。借助于比喻或故事来说明某一深刻哲理。《愚公移山》
8、小说 “演义”,根据历史或传说,敷衍成长篇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
有“志人小说”,还有“志怪小说”。
——以上可总称为“散文类”。
三、韵文类
1、铭 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颂功德的文字叫铭,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陋室铭》 “墓志铭”,追记死者生前事迹的文字。“志”,类乎传记;“铭”,类乎诗歌。《五人墓碑记》,有志而无铭。
2、赋 介乎诗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赋讲求字句的整齐和声调的和谐,主要特点总在于铺叙事物。描写的部分总是淋漓尽致,极尽铺叙夸张之能事;结尾的部分则往往发一点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
3、骈文 骈,两马并驾。骈文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特殊文体,介乎韵文和非韵文之间。相对散文来说,它讲求对偶;而相对韵文来说,它不讲求压韵。南北朝时期,骈文盛行。骈文的主要特点是讲究对仗,要求通篇句子两两相对。句子的结构、词性、平仄都要合乎对仗要求。骈文中以四字句、六字句最多,故骈文又称“四六”、“四六句”。
4、诗 “诗言志,歌咏言”。歌,比诗自由、奔放、土气。行,铺张本事而歌称“行”。
5、词 一种抒情诗体,和乐而歌的韵文。萌于南朝,成于唐,盛于宋。
6、曲 一种韵文,可泛指秦汉以来各种可入乐的诗歌,通常指宋以来的南曲、北曲。
古代文体
论。论是一种论文文体,按《韵术》:“论者,议也”。《昭明文选》所载:“论有两体,一曰史论,乃忠臣于传末作议论,以断其人之善恶。如《史记》后的太史公曰……。二曰政论,则学士大夫议论古今时世人物或评经史之言,正其谬误。”如《六国论》、《过秦论》等。
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叫“铭”。刻在碑上,放在书案右边用以自警的铭文叫“座右铭”。如刘禹锡的《陋室铭》。刻在石碑上,叙述死者生平,加以颂扬追思的,叫“墓志铭”。如韩愈的《柳子厚墓志铭》。
游记。游记是描写旅行见闻的一种散文形式。游记的取材范围极广,可以描绘名山大川的秀丽瑰奇,可以记录风土人情的诡异阜盛,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面貌,也可以记下一国的重大事件,并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文笔轻松,描写生动,记述翔实,给人以丰富的社会知识和美的感觉。游记有带议论色彩的,如《岳阳楼记》、《游褒禅山记》;有带科学色彩的,如郦道元的《三峡》;有带抒情色彩的,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原。推究本源的意思,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这种文体是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从根本上考察、探讨,理论性较强。如韩愈的《原毁》、黄宗羲的《原君》。
赠序。文体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的,称为赠序。如韩愈《送石处士序》:“于是东都诸人士……遂名为歌诗六韵,遣愈为之序云。”其后凡是惜别赠立的文章,不附于诗帙也都叫赠序,内容多推重、赞许或勉励之辞。我们学过明代文学家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
祭文。在告祭死者或天地山川等神时所诵读的文章。体裁有韵文和散文两种。内容是追念死者生前的主要经历,颂扬他的主要品德和业迹,寄托哀思,激励生者。如袁枚的《祭妹文》。
童话。儿童文学的一种。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人物,反映生活,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童话的语言通俗、生动、形象,情节离奇曲折,富于趣味性,对自然景物往往作拟人化的描写,能适应儿童的心理、情趣,激发人们的想象,便于他们接受和转化。选入教材的童话有: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叶圣陶的《古代英雄的石像》。
序跋。序也作“叙”或称“引”,有如今日的“引言”、“前言”。是说明书籍著或出版意旨、编次体例和作者情况的文章。也可包括对作家作品的评论和对有关问题的研究阐发。“序”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也有列在后面的,如《史记·太史公自序》),列于书后的称为“跋”或“后序”。这类文章,按不同的内容分别属于说明文或议论文,说明编写目的、简介编写体例和内容的,属于说明文。对作者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的属于议论文。我们学过的“序言”有:《〈呐喊〉自序》、《〈农村调查〉序言》、《〈指南录〉后序》、《伶官传序》等。
辩。“辩”即辩是非,别真伪,这种文体的特点是批驳一个错误论点,或辨析某些事实。如韩愈的《讳辩》、柳宗元的《桐叶封弟辩》。
杂记。包括: (1)山川、景物、人事杂记。描写山川、景物和人事的,如《小石潭记》、《登泰山记》。 (2)笔记文。以记事为主,它的特点是篇幅短小,长的千字左右;内容丰富,有历史掌故、遗文遗事、文艺随笔、人物短论、科学小说、文字考证、读书杂记等五花八门。《世说新语》、《梦溪笔谈》就是这种文体。
奏议。古代臣属进呈帝王的奏章的统称。它包括奏、议、疏、表、对策等。《文章有体序说》:“七国以前,皆称上秦初改书曰奏。汉定礼议,是有四品:一曰章,以谢恩;二曰奏,以按劾;三曰表,以陈情;四曰议,以执议。”
民间故事。群众口头创作口头流传,经过很多人不断地修改加工而形成的文学形式。民间故事的特点:故事性强,情节生动;口语化,朴素明快;想象奇特丰富;常用夸张、比喻,艺术感染力强。内容上它来自民间,反映的多是民间生活。有的民间故事常有神化式的幻想情节,充满神奇色彩。例如:《渔夫的故事》、《牛郎织女》等。
说。古代议论说明一类文章的总称。它与“论”无大异所以后来统称说理辨析之文为论说文。《文章辨析序说》:“说者,释也,解释义理而以己意述之也。”我们学过的这种体裁的文章有:《师说》、《马说》、《少年中国说》、《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
赠序文:文体一种。古代送别各以诗文相赠,集而为之序,称为赠序。例如《送东阳马生序》。这类文多为颂赞勉励之辞。
书说文:“书”指一般书信。“说”指阐明事物、问题的义理文。把二者归为一类里,是因为“书”在内容上往往同“说”相同,辨析事物,解释义理,二者常常在叙述中表明观点、见解的,具有很大的灵活性。例如《捕蛇者说》、《黄生借书说》、《答李翊书》、《报刘一丈书》等。
传状文:记述个人生平事迹的文章。一般来说多为记述那些在历史上较有影响而事迹突出的已死的人物生平事迹。多采取叙述、描写等手法,展示人物的生平风貌。这种文体,贯用于史书。诸如《苏武传》、《张衡传》、《海瑞传》等。
论辩文:是古代的一种论文文体。有“原……”、“……论”、“……辩”等文题形式。这种文体是作者对某种理论、主张、政治制度或社会习俗等,从根本上考察、探讨,辨是非,别真伪,表明看法、观点、澄清对错的文体。援事引例,引经据典,或论其事实,或批驳谬误,语言富有论辩力,逻辑性强,又颇具文彩。如《原毁》、《过秦论》、《讳辩》等。
杂记文:杂记文是除传状、碑志以外的一切记叙文章,它包括较广,有人物记事、山川草木自然之景。文化名胜古迹、历史掌握、遗文遗事、社会风俗杂谈、读书杂记等。这类文章手法灵活,构思巧妙,形式多样。如《桃花源记》、《项脊轩志》《梅花岭记》等。
小说:就其古代散文来说,小说是早已有之的,下面再介绍一下小说。 小说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它以刻划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 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上古到先秦两汉,这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酝酿和萌生时期。主要是先秦的“神话”、“寓言”。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等。
2、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志怪”、“志人”小说,统称为笔记小说。这一时期,小说初具规模。其作品主要有张华的《博物志》,干宝的《搜神记》等。
3、唐代出现了唐传奇。唐传奇的出现,标志古典小说的成熟。著名传奇有蒋防《霍小玉传》、元稹《莺莺传》、李朝威《柳毅传》、白行简《李娃传》。
4、宋代出现了白话小说——“话本”。至此,才以小说作为故事性文体的专称。话本的出现是“小说史上一大变迁”,它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代表作有《三国志平话》。
5、明代出现了“拟话本”,即明代文人模仿话本的体制、形式进行创作的小说。如《玉堂春落难逢夫》、《杜十娘怒深百宝箱》、《沈小霞相会出师表》。
6、明清出现了章回体小说。此时期,古代小说发展到了顶峰,产生了一批伟大不朽的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等。 按着不同标准,小说可分为不同种类: 按篇幅及容量可分为长篇、中篇、短篇及微型小说。 按写作体制分为章回体、日记体、书信体、仙传体。 按内容分为历史小说,公案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传奇小说。 按语言形式分为文言文小说和白话小说。 我国古代小说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展示人物形象。情节曲折,故事完整。语言准确简炼,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叙述方式明显带有说书人的印记。
㈣ 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竟回体长篇白话小说,它的作者是谁
作者:施耐庵(或包括罗贯中)
水浒传
(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一)
编辑
《水浒传》,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全书描写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108位好汉在梁山起义,以及聚义之后接受招安、四处征战的故事。
《水浒传》也是汉语文学中最具备史诗特征的作品之一。[1] 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用白话文写成的章回小说之一。版本众多,流传极广,脍炙人口,对中国乃至东亚的叙事文学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水浒传》是一部以描写古代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它形象地描绘了农民起义从发生、发展直至失败的全过程,深刻揭示了起义的社会根源,满腔热情地歌颂了起义英雄的反抗斗争和他们的社会理想,也具体揭示了起义失败的内在历史原因。
内容简介编辑
明刻本《水浒传》插图 (16张)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古白话文写成的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版块结构小说,以宋江领导的起义军为主要题材,通过一系列梁山英雄反抗压迫、英勇斗争的生动故事,暴露了北宋末年统治阶级的腐朽和残暴,揭露了当时尖锐对立的社会矛盾和“官逼民反”的残酷现实。按120回本计,前70回讲述各个好汉上梁山,后50回主要为宋江全伙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以及被奸臣所害。
其他现存版本中,起源较早的百回本内无征田虎、王庆部分,简本(文简事繁本)系统中的征田虎王庆部分与《水浒全传》不同(一般认为“全传”本是根据简本改编),金圣叹评本(70回本)无大聚义后情节。
书中共出现数百之多的人物,是世界文学史上人物最多的小说之一。按照现存版120回的《水浒全传》计,全书情节可以分为如下几个部分:
一、鲁智深、林冲、武松等好汉上梁山前的个人经历;
二、宋江在发配途中与各路好汉的奇遇以及最终上梁山的经历;
三、宋江带领梁山进行的几场战役,招降一些好汉上梁山;
四、原首领晁盖去世后,宋江确立梁山首领地位以及大聚义的故事;
五、大聚义后与官军的战斗以及受招安;
六、受命征讨对宋朝构成威胁的辽国;
七、征讨田虎、王庆;
八、征讨江南的方腊并死伤2\3以上,全书在悲剧性且引人深思的氛围中结束。
主要角色编辑
座次
星宿
诨名
姓名
1
天魁星
呼保义
宋江
2
天罡星
玉麒麟
卢俊义
3
天机星
智多星
吴用
4
天闲星
入云龙
公孙胜
5
天勇星
大刀
关胜
6
天雄星
豹子头
林冲
7
天猛星
霹雳火
秦明
8
天威星
双鞭
呼延灼
9
天英星
小李广
花荣
10
天贵星
小旋风
柴进
11
天富星
扑天雕
李应
12
天满星
美髯公
朱仝
13
天孤星
花和尚
鲁智深
14
天伤星
行者
武松
15
天立星
双枪将
董平
16
天捷星
没羽箭
张清
17
天暗星
青面兽
杨志
18
天祐星
金枪手
徐宁
19
天空星
急先锋
索超
20
天速星
神行太保
戴宗
21
天异星
赤发鬼
刘唐
22
天杀星
黒旋风
李逵
23
天微星
九纹龙
史进
24
天究星
没遮拦
穆弘
25
天退星
插翅虎
雷横
26
天寿星
混江龙
李俊
27
天剑星
立地太岁
阮小二
28
天平星
船火儿
张横
29
天罪星
短命二郎
阮小五
30
天损星
浪里白条
张顺
31
天败星
活阎罗
阮小七
32
天牢星
病关索
杨雄
33
天慧星
拚命三郎
石秀
34
天暴星
两头蛇
解珍
35
天哭星
双尾蝎
解宝
36
天巧星
浪子
燕青
座次
星宿
绰号
姓名
37
地魁星
神机军师
朱武
38
地煞星
镇三山
黄信
39
地勇星
病尉迟
孙立
40
地杰星
丑郡马
宣赞
41
地雄星
井木犴
郝思文
42
地威星
百胜将
韩滔
43
地英星
天目将
彭玘
44
地奇星
圣水将
单廷珪
45
地猛星
神火将
魏定国
46
地文星
圣手书生
萧让
47
地正星
铁面孔目
裴宣
48
地辟星
摩云金翅
欧鹏
49
地阖星
火眼狻猊
邓飞
50
地强星
锦毛虎
燕顺
51
地暗星
锦豹子
杨林
52
地轴星
轰天雷
凌振
53
地会星
神算子
蒋敬
54
地佐星
小温侯
吕方
55
地佑星
赛仁贵
郭盛
56
地灵星
神医
安道全
57
地兽星
紫髯伯
皇甫端
58
地微星
矮脚虎
王英
59
地慧星
一丈青
扈三娘
60
地暴星
丧门神
鲍旭
61
地然星
混世魔王
樊瑞
62
地猖星
毛头星
孔明
63
地狂星
独火星
孔亮
64
地飞星
八臂哪吒
项充
65
地走星
飞天大圣
李衮
66
地巧星
玉臂匠
金大坚
67
地明星
铁笛仙
马麟
68
地进星
出洞蛟
童威
69
地退星
翻江蜃
童猛
70
地満星
玉幡竿
孟康
71
地遂星
通臂猿
侯健
72
地周星
跳涧虎
陈达
73
地隐星
白花蛇
杨春
74
地异星
白面郎君
郑天寿
75
地理星
九尾龟
陶宗旺
76
地俊星
铁扇子
宋清
77
地乐星
铁叫子
乐和
78
地捷星
花项虎
龚旺
79
地速星
中箭虎
丁得孙
80
地镇星
小遮拦
穆春
81
地羁星
操刀鬼
曹正
82
地魔星
云里金刚
宋万
83
地妖星
摸著天
杜迁
84
地幽星
病大虫
薛永
85
地伏星
金眼彪
施恩
86
地僻星
打虎将
李忠
87
地空星
小霸王
周通
88
地孤星
金钱豹子
汤隆
89
地全星
鬼睑儿
杜兴
90
地短星
出林龙
邹渊
91
地角星
独角龙
邹润
92
地囚星
旱地忽律
朱贵
93
地藏星
笑面虎
朱富
94
地平星
铁臂膊
蔡福
95
地损星
一枝花
蔡庆
96
地奴星
催命判官
李立
97
地察星
青眼虎
李云
98
地恶星
没面目
焦挺
99
地丑星
石将军
石勇
100
地数星
小尉迟
孙新
101
地阴星
母大虫
顾大嫂
102
地刑星
菜园子
张青
103
地壮星
母夜叉
孙二娘
104
地劣星
活闪婆
王定六
105
地健星
险道神
郁保四
106
地耗星
白日鼠
白胜
107
地贼星
鼓上蚤
时迁
108 地狗星 金毛犬 段景住
作品赏析编辑
主题
《水浒》以它杰出的艺术描写手段,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中农民起义的发生、发展和失败过程的一些本质方面。
《水浒》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于深刻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及统治阶级的罪恶,说明造成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官逼民反”。
《水浒》的艺术成就,突出表现于人物塑造上,全书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水浒》之所以成为我国文学史上影响巨大的作品,不仅在于它思想内容的丰富,而且也由于它艺术的成熟。《水浒》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
前70回表现了北宋末年以宋江为首的梁山农民起义的酝酿、形成和发展过程,深刻反映广阔的社会生活。小说把高俅“发迹”和徽宗宠信他的故事,放在故事的开端来写,以示“乱自上作”,体现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思想。《水浒》在揭露贪官污吏的残暴腐败时,也歌颂梁山好汉的英雄气概。
《水浒传》暴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残暴和腐朽,揭示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反映了市民阶层的人生向往。故事情节曲折,语言生动有力,人物性格鲜明具有很高的艺术成就;但又鼓吹“忠义”,表现出作者的思想局限。
手法
《水浒》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环境中,紧扣人物的身份、经历、遭遇,成功地塑造了李逵、鲁智深、林冲、武松等众多鲜明的英雄形象。
而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总是把人物置在生死存亡的关头,以其行动和语言显示其性格特点。如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通过石秀几个异常敏捷动作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
在塑造人物时,作者既植根於现实,又把自己的爱憎感情熔铸在人物身上,如吴用的机智过人,李逵的赤胆忠心,以及对武松打虎、鲁智深倒拔垂杨柳[4] 等夸张的描写,结合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写作手法。
《水浒》的情节生动曲折,大小事件都写得腾挪跌宕,引人入胜。有一些段落,集中了很多人物、精彩的场面,如“智取生辰纲”[6] 、“三打祝家庄”等。而每一组的情节又往往是人物的性格发展史,如“景阳冈打虎”、“斗杀西门庆”[8] 、“醉打蒋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情节,使人不期然想起武松。
在塑造人物时,作者亦多用对比手法。如在武松斗杀西门庆的事件中,何九叔与郓哥恰恰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何九叔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处处预留退步,表现其世故机变而怯懦的性格;郓哥则好管闲事,反映其年轻好胜、幼稚天真而又抱打不平的态度。
《水浒》的语言,以北方口语为基础,经过加工,故其语言特色,明快、洗练。如写鲁达三拳打死「镇关西」郑屠,第一拳“正打在鼻子上,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既通俗,又生动。《水浒》的语言生动准确,富有表现力。如写鲁智深打店小二时,“鲁达大怒,扎开五指,去那店小二脸上只一掌……”用“大怒”和“一掌”还不足表现鲁达之愤怒,而用了一个“开”字,表现出其神韵。
《水浒》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地显示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全书巨大的历史主题,主要是通过对起义英雄的歌颂和对他们斗争的描绘中具体表现出来的。因而英雄形象塑造的成功,是作品具有光辉艺术生命的重要因素。在《水浒》中,至少出现了一二十个个性鲜明的典型形象,这些形象有血有肉,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在人物塑造方面,最大特点是作者善于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
诚然,全书几乎没有什么具体的社会环境的介绍,但通过对各阶层人物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描绘,一幅北宋社会生活的图景便非常逼真、清晰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以及受压迫人民“撞破天罗归水浒,掀开地网上梁山”的愿望,则是组成这幅历史图景的经纬。
书中的人物性格,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和成长起来的。林冲、鲁达、杨志虽同是武艺高强的军官,但由于身分、经历和遭遇的不同,因而走上梁山的道路也很不一样,作者正是这样表现了他们不同的性格特征的。
禁军教头的地位,优厚的待遇,美满的家庭,使林冲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安于现实,怯于反抗的性格,对统治阶级的逼害一再隐忍;同时这种经历,又使他结交了四方好汉,形成了豪爽、耿直、不甘久居人下的品德。因此林冲的隐忍不同于逆来顺受。在他“忍”的性格中,蕴藏著“不能忍”的因素,聚集著复仇的怒火。
最后,他被逼上梁山,正是这种怒火的总爆发,是他性格发展的必然结果。与林冲相比,鲁达并未遇到那样的不幸,但他在和统治阶级长期周旋中,看透了他们荒淫腐朽的本质,加之他一无牵挂的身世,形成了他酷爱自由,好打不平的性格。这种性格和当时黑暗的现实,存在著不可调和的矛盾。
因此,鲁达是向整个封建统治阶级挑战而主动地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三代将门之后”的杨志,走上梁山的道路更为曲折。“一刀一枪,博个封妻荫子”是他的生活目的。为了实现这个目的,他可以委曲求全。
失陷“花石纲”并没有动摇他追求“功名利禄”的意愿,高俅的排斥也未能把他从这条路上拉回来,在充军得到梁中书的青睐后,追求名利的欲望也更加炽烈了。
在比武场上的斗狠逞能,护送生辰纲时的兢兢业业,都充分表现了这一点。直到“生辰纲”被劫,不仅功名的道路被截断了,而且有落入牢狱的危险,他才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上了梁山。
此外在对招安的不同态度上,来自社会底层的李逵等人是坚决反对的;封建文人出身的吴用主张有条件的招安;来自官军的绝大部分的将领则是殷切地盼望著招安。这种不同的态度,可以从他们各自的身分、经历中找到充分的根据。
水浒图片 (4张)
在人物塑造上,《水浒》总是把人物放在阶级斗争的激流中,甚至把人物置于生死存亡的关头,以自己的行动、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特征。
在“劫法场石秀跳楼”一回中这样描写:“楼上石秀只就一声和里,掣出腰刀在手,应声大叫:‘梁山泊好汉全夥在此!’……石秀楼上跳将下来,手举钢刀,杀人似砍瓜切菜,走不迭的,杀翻十数个;一只手拖住卢俊义投南便走。”
只此寥寥数笔,通过对石秀几个异常敏捷激活的白描,把他当机立断,临危不惧的性格表现得入木三分。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内心的复杂活动,紧紧地交融在一起,虽无静止的心理描写,却能准确、深刻地揭示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样以劫法场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扯住卢俊义便走。
在他被捕后大骂梁中书时,道出了梁山大军即将临城的形势,这才使梁中书不敢杀害他们。透过石秀果断的行动,机智的语言,又看到了他细微的内心活动。
小说中类似这样的精彩的描写是很多的,像当林冲抓住高衙内提拳要打而又未敢下落时的微妙心理,像宋江吟反诗时流露出的那种壮志未酬,满腔郁闷的心情,都是通过行动、语言来表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并进一步深化了人物性格。[21]
《水浒》的版本可以分为繁本、简本两大系统:繁本描写比较细腻,在大聚义以后为征辽、平方腊等情节;简本文简事繁,文字比较粗略,却比繁本多出平田虎、平王庆两大情节。简本曾在明清时的中下层读者中流行,但进入20世纪后迅速没落,并成为版本演变史的研究材料;繁本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容与堂百回本和袁无涯120回本;简本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是评林本(水浒志传评林)和刘兴我本。以上几种版本皆出版于明代后期。
此外又有明末清初人金圣叹据繁本(一般认为是根据120回本)删节、润色而成的70回,他将原一百回的第一回作为楔子,正文70回,所以这个70回的本也可以称为71回本。这个本子只到大聚义为止,然后让卢俊义做了一个108将全部被俘的噩梦。金圣叹本在客观上保留了《水浒》的精华部分,经他修改、润饰过的文字水平更高,得到了文人阶层的很大推崇,流传很广。[33]
作品影响编辑
文学影响
《水浒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长篇小说,开创了白话章回体小说的先河。明代时被列入“四大奇书”。近现代以来,“四大奇书”演变为古典小说“四大名著”,《水浒传》为其中之一。《水浒传》的文风、构思和理念,都对后世的中国乃至东亚小说,产生了重大的影响。[34]
衍生小说
从明清时代开始,就有许多作家为不同版本的《水浒传》水浒传创作续书。
其中有代表性的包括:明末清初陈忱的《水浒后传》、青莲室主人的《后水浒传》,这两本作品都是续百回本水浒的代表,而清代钱彩所著《说岳全传》中也有不少承接百回本《水浒》的人物和内容;清代俞万春的70回本续书《荡寇志》是站在梁山好汉对立立场上的续书中的典型作品;而清末西泠冬青的《新水浒》和陆士谔的《新水浒》则借水浒故事表达了对社会变革的认识,近现代的著名续书,则有程善之描写梁山好汉分崩离析的《残水浒》、张恨水讲述梁山好汉抗金的《水浒新传》,以及姜鸿飞构思独特的《水浒中传》等。此外还有被部分研究者认为是古本的《梅氏藏本水浒传》(又称“古本水浒传”)等。而20世纪下半叶以后作者所作续书中,代表作包括袁阔成的评书《水泊梁山》,以及根据该书节选改编的《大闹大名府》《巧破乾坤楼》《大闹神州擂》等;王中文规模浩大的《水浒别传》、巴孤讲述梁山好汉与三国群雄争霸的《贼三国》、林冲(作者笔名)“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作之身”的《结荡寇志》、诗词天下无双讲述水浒人物在阴间的故事的《贼水浒》等。[35]
此外,近现代作家褚同庆有从头改写的《水浒新传》一部,日本著名小说家吉川英治有《新水浒》,其他日本作家如柴田炼三郎、北方谦三等都有重撰的水浒题材小说。
另外,明代兰陵笑笑生的名著《金瓶梅》也是衍生自《水浒传》武松故事的一部小说。[35]
各国译本
瑞典文版《水浒传》(马悦然 译) (2张)
《水浒》的日文译本最早在18世纪就已出现,影响较大。其对东亚各国的小说艺术产生极深远的影响,朝鲜最早的小说之一《洪吉童传》和日本曲亭马琴的著名史诗小说《南总里见八犬传》均是受《水浒》影响产生的。
19世纪开始传入欧美,最早的德文译名是《强盗与士兵》,法文译名是《中国的勇士们》。英文译本有多种,最早的70回译本定名为《Water Margin》(“水边”的意思),由于出现最早和最贴近原名的原因这个译名往往被认为是标准译名,美国女作家、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赛珍珠在将它翻译成英文时就定名为:《All Men Are Brothers》(即《四海之内皆兄弟》),70年代末中国籍美国翻译家沙博理的百回本的名字是《Outlaws of the Marsh》(水泊好汉),后来还有人把120回本也译成英文。而据传,还有某外国版本叫《105个男人和3个女人的故事》。[36]
意大利把《水浒》中花和尚鲁智深的故事取出译成《佛牙记》。后来,德国人又把《佛牙记》翻译成了德文,译名成了《鲁达上山始末记》。德国还翻译了《水浒》中杨雄和潘巧云的故事,译名是《圣洁的寺院》。而《水浒》中武大郎与潘金莲的故事,德国人则译成了《卖炊饼武大的不忠实妇人的故事》。德国人还翻译了《水浒》中晁盖、吴用等人智取生辰纲的故事,译名有两个:《黄泥冈的袭击》、《强盗们设置的圈套》。英国翻译了《水浒》中林冲的故事,译名是《一个英雄的故事》。[37]
国际评价
赛珍珠的诺贝尔奖获奖演说《中国小说》,以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史作为主要内容,其中有较大的篇幅介绍了《水浒传》的创作、演变及流传过程。演说中也评价《水浒传》是“中国生活伟大的社会文献”。[38]
阿根廷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专门撰文对《水浒》进行过点评,他认为《水浒》的情节有“史诗般的广阔”,并认为其与西班牙17世纪的“流浪汉小说”有异曲同工之妙。[39]
法国作家、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曾自称很早就读过《水浒》,他认为《水浒》“记录了那个遥远年代人的基本生存状态”。[40]
水浒画作
从明朝以来,梁山一百单八将就经常成为中国画家喜爱创作的题材。其中明代画家陈洪绶的《水浒叶子》和杜堇的《水浒人物全图》是现存最早的代表作品。清代的水浒人物画代表作者则有任薰、陆谦(与小说中同名人物无关)等。[33]
20世纪以来,传世的水浒人物画则更多,如张光宇、黄永玉、戴敦邦、叶雄、孙景全、于文龙等人的作品都较有影响。作为深受中国古典文学影响的国家,日本从19世纪开始也有大量画家创作水浒人物画,江户时代的浮世绘名家葛饰北斋、歌川国芳等都画过水浒人物。[41] 而现代则有日本著名插画家正子公也的《绘卷水浒》中油画风格的人物图。连环画之中,刘继卣的《武松打虎》堪称经典之作。[42] 而漫画中则有蔡志忠的水浒漫画和当代漫画家黑背的《梁山》系列,以轻松诙谐的方式表现水浒故事。此外还有梁伟家和日本横山光辉等人的漫画画册都较为著名。
㈤ 鍏鑹猴紝涔愬簻鍙岀挧锛屼笁瑷涓夋媿鍒嗗埆鎸囦粈涔
鍏充簬鍏鑹猴細
锛1锛夊剴瀹舵墍璋撶殑绀(绀间华)銆佷箰(闊充箰)銆佸皠(灏勭)銆佸尽(椹捐溅)銆佷功(璇嗗瓧)銆佹暟(璁$畻)绛夊叚绉嶆墠鑹
锛2锛 鍙や唬绉般婅瘲銆嬨併婁功銆嬨併婄ぜ銆嬨併婁箰銆嬨併婃槗銆嬪拰銆婃槬绉嬨嬪叚绉嶇粡涔︺備篃娉涙寚鍚勭嶇粡涔
锛3锛夌帇鑾芥椂鍏绉嶅瓧浣撱傚嵆鍙ゆ枃(鎴樺浗鏃堕氳屼簬鍏鍥界殑鏂囧瓧)銆佸囧瓧銆佺瘑涔︺佸乏涔︺佺吉绡嗐侀笩铏涔
鍏充簬涔愬簻鍙岀挧锛
姹変箰搴溿婂瓟闆涓滃崡椋炪嬪拰鍖楁湞姘戞瓕銆婃湪鍏拌緸銆
鍏充簬涓夎█浜屾媿锛
鈥滀笁瑷浜屾媿鈥濇槸鏄庝唬鍐姊﹂緳锛1574-1646锛夌殑鈥滀笁瑷鈥濓紙鍗炽婂柣涓栨槑瑷銆嬨併婅︿笘閫氳█銆嬪拰銆婇啋涓栨亽瑷銆嬶級鍜屽噷钂欏垵 锛580-1644锛夌殑鈥滀簩鎷嶁濓紙鍗炽婃媿妗堟儕濂囥嬪垵鍒诲拰浜屽埢锛夌殑鍚堢О銆
鈥滀笁瑷鈥濇墍鏀跺綍鐨勪綔鍝侊紝鏃犺烘槸瀹嬪厓鏃х瘒锛岃繕鏄鏄庝唬鏂颁綔鍜屽啹姊﹂緳鎷熶綔锛岄兘绋嬪害涓嶅悓鍦扮粡杩囧啹姊﹂緳澧炲垹鍜屾鼎楗般傝繖浜涗綔鍝侊紝棰樻潗骞挎硾锛屽唴瀹瑰嶆潅銆傛湁瀵瑰皝寤哄畼鍍氫笐鎭剁殑璋磋矗鍜屽规g洿瀹樺悘寰疯岀殑璧炴壃锛屾湁瀵瑰弸璋娿佺埍鎯呯殑姝岄傚拰瀵硅儗淇″純涔夈佽礋蹇冭屼负鐨勬枼璐c傛洿鍊煎緱娉ㄦ剰鐨勶紝鏈変笉灏戜綔鍝佹弿鍐欎簡甯備簳鐧惧撶殑鐢熸椿銆傚傘婃柦娑︽辰婊╅槞閬囧弸銆嬨併婅拫鍏村摜閲嶄細鐝嶇彔琛銆嬨併婃潨鍗佸樻掓矇鐧惧疂绠便嬨併婂崠娌归儙鐙鍗犺姳榄併嬬瓑銆傚湪杩欎簺浣滃搧閲岋紝寮鸿皟浜虹殑鎰熸儏鍜屼汉鐨勪环鍊煎簲璇ュ緱鍒板皧閲嶏紝鎵瀹f壃鐨勯亾寰锋爣鍑嗐佸氬Щ鍘熷垯锛屼笌灏佸缓绀兼暀銆佷紶缁熻傚康鏄鐩歌繚鎮栫殑銆傝繖鏄鍏呮弧鐢熷懡娲诲姏鐨勫競姘戞濇兂鎰忚瘑鐨勪綋鐜般傗滀笁瑷鈥濅腑鐨勪紭绉浣滃搧锛屾棦閲嶈嗘晠浜嬪畬鏁达紝鎯呰妭鏇叉姌鍜岀粏鑺備赴瀵岋紝鍙堣皟鍔ㄤ簡澶氱嶈〃鐜版墜娈碉紝鍒荤敾浜虹墿鎬ф牸銆傚畠鐨勫垔琛岋紝鎺ㄥ姩浜嗙煭绡囧皬璇寸殑鍙戝睍鍜岀箒鑽o紝鏍囧織鐫涓鍥界煭绡囩櫧璇濆皬璇寸殑姘戞棌椋庢牸鍜岀壒鐐瑰凡缁忓舰鎴愩
鈥滀簩鎷嶁濈殑鏈変簺浣滃搧鍙嶆槧浜嗗競姘戠敓娲诲拰浠栦滑鐨勬濇兂鎰忚瘑銆傚傘婅浆杩愭眽閬囧阀娲炲涵绾銆嬪啓鍟嗕汉娉涙捣缁忓晢浜嬶紝鍙浠ョ湅鍑烘槑鏈鍟嗕汉浠杩芥眰閽辫储鐨勫己鐑堟叉湜銆傘婁箤灏嗗啗涓楗蹇呴叕銆嬨併婂彔灞呭囩▼瀹㈠緱鍔┿嬬瓑閲嶈嗗晢涓氭弿鍐欙紝鍦ㄤ互寰鐨勭煭绡囧皬璇翠腑闈炲父缃曡併傛湁浜涗綔鍝佹彁鍑哄湪鐖辨儏濠氬Щ鐢熸椿涓瑕佹眰鐢峰コ骞崇瓑鐨勮傜偣銆傚傘婃潕灏嗗啗閿欒よ垍銆嬶紝鎻忓啓浜嗗垬缈犵繝鍜岄噾瀹氬繝璐炰笉娓濈殑鐖辨儏銆傚厛鏄缈犵繝杩浣跨埗姣嶆斁寮冣滈棬褰撴埛瀵光濈殑涔犱織闄堣勮屽拰閲戝畾缁撳悎锛屽悗缈犵繝琚鏉庡皢鍐涜檹鍘讳綔濡撅紝閲戝畾鍙堝巻灏借壈杈涳紝缁堜簬鎵惧埌浜嗙繝缈犮備絾杩浜庡皢鍐涙潈鍔匡紝涓嶅緱浠ュか濡荤浉璁わ紝鏈鍚庝互鍙屽弻娈夋儏鏉ヨ〃绀轰粬浠涔嬮棿鐨勮嚦姝讳笉娓濈殑鎰熸儏銆傗滀簩鎷嶁濆杽浜庣粍缁囨儏鑺傦紝鍥犳ゅ氭暟绡囩珷鏈変竴瀹氱殑鍚稿紩鍔涳紝璇瑷涔熻緝鐢熷姩銆備絾浠庢荤殑鑹烘湳榄呭姏鏉ヨ达紝瀹冩瘮鈥滀笁瑷鈥濆樊寰楀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