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里的侯爺是幾品
① 古代侯爺的封號有哪些
魏其候、武安侯、冠軍侯、關內侯、絳候、留侯、條候、穰侯、平津侯、淮陰侯、宣平侯、枳候、、、封號多不勝數,一部史記記載無數
② 古代王爺和皇帝的兒子們的官職大小是怎麼樣的
這些其實各個朝代時略有不同,皇帝都是自稱『朕』王爺的自稱就多了:『本王』『孤王』『孤』『寡人』一般古代除了皇帝外的其他人都是他的臣民,但是在稱呼上他的老子要是沒死(太上皇)和他的母親例外。王爺也叫皇帝『皇上』『陛下』『皇兄』但是異姓藩王不叫『皇兄』
後宮妃嬪都自稱『哀家』皇後太後自稱『本宮』
太子一般也自稱『本宮』王子自稱『本王』或『小王』
古代官職分朝廷和地方兩部分,一般都是沿襲秦始皇時李斯的三公九卿
(1)丞相,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處理政務,同時負責對文武百官的管理。 (2)太尉,最高軍政長官,負責管理全國軍事事務,但他平時沒有軍權,戰時也要聽從皇帝的命令,而且要有皇帝的符節才能調動軍隊,軍權實際上也是掌握在皇帝手裡。 (3)御史大夫,執掌全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負責監察百官的,也是副丞相。 秦之九卿: (1)奉常,掌管宗廟禮儀,地位很高,屬九卿之首; (2)郎中令,掌管宮殿警衛; (3)衛尉,掌管宮門警衛; (4)太僕,掌管宮廷御馬和國家馬政; (5)廷尉,掌管司法審判; (6)典客,掌管外交和民族事務; (7)宗正,掌管皇族、宗室事務; (8)治粟內史,掌管租稅錢谷和財政收支; (9)少府,掌管專供皇室需用的山海池澤之稅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極地方長官,總攬一省的軍事、吏治、刑獄等事,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