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寫古代政治小說必備資料

寫古代政治小說必備資料

發布時間: 2025-02-08 18:11:02

① 想寫一篇古代小說,提供點歷史背景材料

這個太多了還是要你自己篩選的你可以直接在網路里搜各個朝代呀。
春秋戰國有《春秋》《戰國策》《東周列國志》《左轉》等等
秦朝可以看看史記漢朝有《漢書》等等
另外除了《二十四史》這一類正史外可以看看野史。

② 寫唐朝小說該了解什麼

玄宗簡介
唐朝第7位皇帝,政治家。唐太宗曾孫,武則天的孫子,唐睿宗李旦第三子, 母昭成竇皇後(竇德妃)。玄宗通音律、歷象之學,多才多藝。小名:阿瞞(同曹操)。 685年9月8日(八月初五)唐玄宗李隆基出生。 神龍元年(705年)中宗李顯即位,重建唐國號,但政柄卻旁落在皇後韋氏手中。中宗去世後,韋後立溫王李重茂為帝,是為少帝。 710年7月21日(景龍四年六月二十日),臨淄王李隆基與太平公主(唐高宗與武則天之女)聯合發動宮廷政變,殺韋後與安樂公主等,擁其父唐睿宗李旦復位,被其父立為太子。 712年(延和元年)八月,睿宗傳位太子,退為太上皇。李隆基即位,改元先天,是為玄宗。不久太平公主又欲發動宮廷政變以廢玄宗,李隆基乃與郭元振、王毛仲、高力士等人於先天二年(713)先發制人,賜太平公主死,盡誅其餘黨,改元「開元」。 玄宗開元年間,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後人稱這一時期為開元盛世。唐玄宗晚年昏聵無知,貪圖享樂,揮霍無度,寵愛楊貴妃,重用奸相李林甫,不明華夷之辯,唐朝軍權多落入異族胡人之手。終於導致安史之亂發生,拉開了後世藩鎮割據,軍閥混戰的序幕,唐朝由盛而衰。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

相關數據
7000萬 這是唐玄宗統治的天寶(742-755)年間全國人口數。官方留下的天寶十三載(754)全國人戶約962萬戶、人口約5288萬口,學者們綜合各方面史料推測,公元8世紀中葉,唐朝全國實際人戶超過一千三四百萬戶,實際人口超過7000萬。 那麼,當時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人口是多少呢?8世紀的時候,東法蘭克福王國從塞納河到萊茵河之間的人口是200-300萬。而直到16世紀,地中海地區的人口才5000萬至6000萬。北非的人口是300萬。在農業經濟為主的時代,人口就是生產力。唐玄宗時期人口繁盛,反映了當時中國總的經濟實力是獨步於世界民族之林的。 6.6億畝 這是唐玄宗時期全國耕地面積。唐朝的版圖,比之於漢代,有新的拓展;大運河把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更密切地聯系在一起,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增長。史稱:「開元、天寶之際,耕者益力,高山絕壑,耒耜亦滿」。根據現有史料推算,當時全國實際耕地面積約八百五十萬頃,摺合今畝達6.6億畝(當下的中國為18億畝),人均佔有達9畝多。遠遠超過我國今日的平均數(1.4畝)。 70餘國 這是《唐六典》列舉的開元時期前來朝貢的蕃國數。這些蕃國,從東亞的日本、朝鮮到東南亞地區的諸國,從今日中國邊疆少數民族政權到中亞、西亞乃至地中海地區的一些國家,都對唐朝中央政府建立了一種朝貢的政治關系。開元時代,長安、揚州、廣州等城市,雲聚著從海陸絲綢之路來華的胡商蕃客,成為溝通中外經濟、文化與政治聯系的重要渠道。亞洲各國留學生來華留學,絡繹於途。前不久在西安發現了井真成的墓誌,這位日本國的留學生就是開元年間來華學習的,還有與李白結下深厚友誼的晁衡,也是一位日本留唐學生。不少外國人在唐玄宗的朝廷任職。 中國化的佛教——禪宗的真正創建人慧能和尚,在玄宗即位那年圓寂,此後,在玄宗統治的四十多年時間里,禪宗迅速興起,儒佛道合流成為歷史的潮流,玄宗就曾親自為《孝經》、《老子》、《金剛經》作注。所謂三夷教,即祆教、景教、摩尼教,也在華得到傳播。正是這樣一個開放的社會,使唐朝在社會風氣上顯得雍容大度,李白充滿自信的詩句「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就是那個時代精神的寫照。 53915卷 這是開元年間整理國家圖書館的藏書數。玄宗時代,唐朝的文教事業也有很大發展。今天我們所常說的四部(四庫)圖書分類,正式被國家官方圖書館所採納,就是在唐代。「藏書之盛,莫盛於開元,其著錄者,五萬三千九百一十五卷,而唐之學者自為之書,又二萬八千四百六十九卷。嗚呼,可謂盛矣!」(《新唐書》卷五十七《藝文志一》)詩聖杜甫、詩仙李白都主要生活在這個時代。舉幾件文化建設上的典型事例。第一件事,唐玄宗曾組織鴻儒碩學,在集賢書院校讎四部圖書;第二件事,開元二十年編訂《大唐開元禮》,是最完備的禮制建設,稍候不久又完成《大唐六典》的編纂,是最完備的行政法典性質的文件;第三件事,大力提倡教育,廣泛設立公私學校。開元二十一年(733)五月敕:「許百姓任立私學,欲其寄州縣受業者亦聽。」(《唐會要》卷35《學校》)開元二十六年下令天下州縣,每鄉都要設置學校一所,以教授學生。這樣推行政教的結果是:「於時垂髫之倪,皆知禮讓。」(《舊唐書》卷九《玄宗本紀下》)可以說教化大興! 最能形象說明開元時期的繁榮局面的是杜甫的那首《憶昔》詩: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具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狼,遠行不勞吉日出。 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

大事年表
唐天後垂拱元年(685)一歲 八月五日生於洛陽.睿宗李旦第三子,母昭成順聖皇後竇氏.李旦"溫恭好學,通詁訓,工草隸書'',竇氏出身名門. 垂拱二年(686年)二歲 正月,武則天下詔還政於睿宗,不敢受. 二月,新羅請《禮記》等書,賜之. 三月,武則天置銅甌受密奏,高密之風大起. 四月,鑄大儀,置北闋. 六月,蘇良嗣,韋待價韋文昌左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 九月,以狄仁傑為冬官侍郎. 垂拱三年(687年)三歲 閏正月,封為楚王. 五月,殺劉之 七月,突厥寇朔州,遣李多祚破之. 十一月,罷御史監軍之制.本年天下大飢,山東關中尤甚 垂拱四年(688年)四歲 二月毀乾元殿,做明堂,以薛懷義為使,凡役數萬人. 五月,武則天加號聖母神皇. 六月,狄仁傑奏廢淫祠. 八月,琅琊王李沖,越王李貞起兵謀匡復唐室失敗而死. 九月,武則天大殺唐皇室. 十二月,明堂成,號萬象神宮. 永昌元年(689年)五歲 九月,遣薛懷義兩次討伐突厥,皆大敗 十一月,始用周正.武則天自名曌,改詔為制,除唐室屬籍. 周天授元年(690)六歲 正月,武承嗣,岑長倩為左右相,同鳳閣鸞台三品 二月,策貢士於洛城殿,殿試從此開始. 七月,頒沙門撰<<大雲經>>,令諸州建大雲寺. 八月,大殺唐宗室. 九月,改國號為周,改元天授,以豫王李旦為皇嗣,賜姓武,封武氏外戚為王. 天授二年(691年)七歲 四月,令佛教在道教前,僧尼位於道士前.七月移關內雍,同等七州民十萬於洛陽. 八月,狄仁傑為相. 十月,制官人咸令自舉. 如意元年(692年)八歲 長壽二年(693年)九歲 正月,皇嗣妃劉氏,德妃竇氏(李隆基生母),被武則天暗害,痤於宮中,不自在何處啊 十二月,降封為臨淄王。 延載元年(695年)十歲 正月,突厥可汗骨篤祿卒,其子幼弟默啜自立可汗,寇靈州。三月,以薛懷義等十八將軍討默啜,大敗。本年摩尼教始傳入中國。 證聖元年(695年)十一歲 天冊萬歲二月,薛懷義被殺。 四月,大周萬口頌德天樞成。 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十二歲 萬歲登封九月,吐蕃請和,令山東近諸州置武騎團兵 令天下繫囚及士庶家奴驍勇者,官償其值,發以擊契丹。 十月,契丹攻陷冀州 神功元年(697年)十三歲 四月,鑄九鼎,共用銅五十六萬零其百餘斤。 聖歷元年(698年)十四歲 三月,召廬陵王李哲於房州 聖歷二年(699年)十五歲 七月,武則天令太子李顯,相王李旦與梁王武三思,定王武攸止等立誓於明堂 久視元年(700年)十六歲 閏七月,唐休璟打破吐蕃。 十月,控鶴監張易之引富商宋霸子入宮侍宴同博。 大足元年(701年)十七歲 長安元年十月,武則天還長安,賜宅於興慶坊,亦與兄弟五人住,號稱五王宅 長安二年(702年)十八歲 正月,初設武舉 十二月,置北亭都護府於庭州 長安三年(703年)十九歲 四月,吐蕃遣使獻馬千匹,金二千兩求婚 長安四年(704年)二十歲 史載隆基「儀范偉麗,有非常之表」。歷右衛郎將尚輦奉御。 神龍元年(705年)二十一歲 正月,武則天病重,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尚書台右丞敬暉、司刑少卿桓彥范、相王府司馬袁恕己等共擁太子李顯為帝 姚元之出為亳州刺史。 五月,封張柬之、崔玄暐、桓彥范、敬暉、袁恕己為王,皆罷知政事,朝歸武、韋。 六月,河南,河北十八州大水。 十一月,武則天崩年八十二。本年戶六百十五萬,口計三千七百十四萬。 神龍二年(706年)二十二歲 閏正月,太平、安樂等公主,並開府置官屬。敬暉、桓彥范、袁恕己出為滑、洛、豫三州刺史。 三月,又左遷敬暉、崔玄暐、桓彥范、袁恕己為朗、均、亳、郢州刺史。 大置員外官凡二千餘人。超受閹官七百以上。 四月,黃門侍郎宋璟貶為檢校貝州刺史。 十二月,突厥入寇靈、原、會州掠牧馬數萬。 七月,敬暉等長流嶺南,旋被武三思遣人矯制虐殺。 景龍三年(710年)二十六歲 九月,太平公主,安樂公主各樹朋黨,中宗患之。 本年冬,中宗祀南郊,隆基離潞州(山西長治)入京參加大典。禮畢,復居長安。時皇室多故,隆基常陰引材之士以助。 景雲元年(710年)二十六歲 正月,金城公主赴吐蕃成親。 六月,韋後與安樂公主毒死中宗,韋後臨朝稱制,改元唐隆。李重茂即皇帝位,年十六,以外戚韋溫總知內外守提兵馬事。時韋後擬篡位.深忌相王旦及太平公主.密與安樂公主、韋溫及私黨宗楚客、武延秀等謀除之。臨淄王隆基乃與太平公主及公主子衛尉卿薛崇簡、范總監鍾紹京、前朝邑尉劉幽求、利仁府折沖麻嗣宗等密謀誅除韋黨。萬騎果毅葛福順、陳玄禮、李仙兔等皆參與密謀。 庚子夜,隆基七百殺韋後、安樂公主、宗楚客、韋溫等。 七月,以洛州長史宋嫌檢校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 八月,罷斜封官數千人。 從本年始.於各地陸續設鹽池、漕運、租庸、戶口等專使。 十月.太平公主忌太子英武.欲久固已權,徽布流言說:「太子非長,不當立。」又派人偵察太子活動,事無巨細密報睿宗。 景雲二年(711 年)二十七歲 正月.任太僕卿娜元振、中書侍郎張說井同平.事。因為太平公主要陷害太子,宋璟與姚元之建議將太平公主遷出東都。張說建議令太子監國以杜流言。二月, 令太平公主徙居蒲州。 太子監國。復斜封育。左右萬騎與左右羽林為北門四軍,令葛福順統率。四月制,「凡雙事皆取太子處分。」初於河西設節度使。五月,太子請召太平公主回京,睿宗准奏。六月,設十道按察使。 十一月.令百姓二十五歲當府兵,五十五歲免。 太極元年(712 年)二十八歲 延和元年正月,改元太極 先天元年五月,改無延和 六月.幽州大都怪孫佺奚襲契丹.唐軍覆沒。 七月,制傳位於太子李隆基。魏知古密告太平公主將於六月初四作亂。前一天.玄宗與薛王業、歧王范、宰相郭元振、龍武將軍王毛仲、殿中監姜皎、尚乘奉御王守一、內給事高力士、果毅李守德等發兵,殺蕭至忠、岑羲,竇懷貞自殺。四日,太上皇浩:「自今軍國刑政,一皆皇帝處分。」太平公主賜死於家中。初九日,賞功臣郭元振等。以高力士知內侍省事,為右監門將軍。此後宦官勢力顯著上升。十五日,以左丞張說為中書令。 八月,太子隆基稱帝,即唐玄宗。尊睿宗為太上皇。三品以上官除授及大刑政仍決於上皇。改元先天.立妃王氏為皇後。劉幽求與張暐謀以羽林兵除太平公主, 密言於玄宗,玄宗同意。後來張暐泄其謀於侍御史鄧光賓,玄宗大俱.幾天後.處劉幽求、張暐、鄧光賓流刑。開元元年( 713 年)二十九歲 正月,府兵改為二十五歲點兵,五十歲免。二月.京城大開城門燃燈,夜以繼日.凡月余。左拾遺嚴挺之諫.乃止。刺以嚴挺之忠直宣示百官,厚賞之。六月,時太平公主依上皇之勢擅權用事.宰相七人.四齣其門.文武大臣一半附之。王琚、張說、崔日用等促玄宗速除之。 十月,玄宗在驪山閱兵.以軍容不整罪貶兵部尚書郭元振。以同州刺史姚元之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元之建議十事.作為開元改革的政綱。十二月.改革開元.改尚書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中書省為紫微省.門下省為黃門省.侍中為監。以姚元之為縈徽令.元之為避開元年.復名崇。張說因文通親王.貶相州刺史.右右卜射、同中書門下三品.劉幽求貶太子少保。 開元二年(714 年)三十歲 正月,關中久早.人多飢乏,遣使賑給。沙汰僧尼二萬餘人。 三月,毀天樞及韋後所建天街石台。 五月,悉罷員外官試官、檢校官。 六月.以長兄宋王成器、次兄申王成禮、從兄幽王守禮出任外州刺史。 七月,提倡儉約.下制銷毀宮內金銀器玩、珠玉錦綉.令後妃以下勿得服珠玉錦綉。禁鑄佛、寫經。建興慶宮。歧王范、薛王業出京任刺史。 八月,選後宮無用者送還家。時吐蕃攻臨跳,從此連年犯邊。 九月,令各州修常平倉法。 十二月.立次子郢王嗣謙(後改書瑛)為太子。本年任周玄慶為安南市舶使(即海關).中國海關從此開始。置隴右節度大使、又置幽州節度經略、鎮守大使。 開元三年(715 年)三十一歲 正月.御史大夫宋璟貶睦州刺史。 二月.突傲十姓降者二千餘帳。 五月,山東大蝗.吏民不敢捕殺,姚祟奏遣御史督州縣捕而埋之。 九月,以馬懷素、褚無量為侍讀。 十一月,張孝騫定西域,大食等八國請降。崔子嵩等暴,旋敗。 開元四年(716 年) 三十二歲 正月,王皇後妹丈長孫昕等,以私憤毆御史大夫李傑,玄宗敕令於朝堂杖殺,以謝百官。諸王開始遙領節度等使。 五月.山東大蝗又起.姚崇又命捕殺之。 玄宗廷試縣官.退四十五人。 六月.睿宗崩,年五十五歲。回絕、同羅、奮、拔也固、仆固五部來降。 十一月,姚崇辭職薦廣州都份宋璟自代。 十二月,宋璟正式任相。是月.罷十道按察使。 開元五年(717 年)三十三歲 三月,收復營州等十二州,重建營州都份府於柳城。 九月,中書省、門下省及侍中皆恢復舊名。恢復貞觀時諫官、史官參加宰相議率會議。 十一月詔訪遺書,秘書監馬懷素奏請編校群書。本年日本的吉備真備入唐.回國後仿漢字作日本假名(日本文字)。 開元六年(718 年)三十四歲 正月,禁用惡錢,京城騷動,資易幾絕。 八月,始加稅以增官俸. 是年規定府兵六年簡點一次。 開元七年( 719 年)三十五歲 三月,渤海郡王大祚榮卒,子大武藝襲位。是年.置劍南節度使,領益、彭等二十五州。 開元八年(720 年)三十六歲 正月,宋璟、蘇頲罷相,以源乾曜為黃門侍郎.張嘉貞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 二月,遭使括逃戶。枚以府兵役重.六十乃免,宜限以歲晚使百姓輪番負擔。 五月,又置十道按察使。以源乾曜為侍中.張嘉貞為中書令。

③ 寫古代的小說常用的詞語,短語,以及一些常識

官品各個朝代不同的

清分九品,每品有正、從之分,共十八級。

正一品——(文)太師、太傅、太保、大學士。(武)領侍衛內大臣。

從一品——(文)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各總督、各部院尚書、都察院右都御史、左都御史。(武)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文)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省總督、各部院左、右侍郎。(武)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文)各省巡撫、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各省布政使。(武)副將。

正三品——(文)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左副都御史、通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各省按察使。(武)參將。

從三品——(文)光祿寺卿、太僕寺卿、各省鹽運使。(武)游擊。

正四品——(文)通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鴻臚寺卿、太僕寺少卿、各省道員。(武)都司。

從四品——(文)翰林院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內閣侍讀學士、各省知府。(武)城門領

正五品——(文)左右春坊左右庶子、光祿寺少卿、欽天監監正、六科給事中、各部院郎中、各府同知、直隸州知州。(武)守備。

從五品——(文)鴻臚寺少卿、各道監察御史、翰林院侍讀、各部員外郎、各省知州。(武)守御所千總。

正六品——(文)國子監司業、內閣侍讀、左右春坊左右中允、各部院主事、京府通判、京縣知縣、各省通判。(武)門千總、營千總。

從六品——(文)左右春坊左右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直隸州州同、州同。(武)部千總。

正七品——(文)翰林院編修、各部院七品筆帖式、順天府學教授、訓導,京縣縣丞外縣縣長、各府學教授。(武)把總。

從七品——(文)翰林院檢討、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國子監博士、直隸州州判、州判。(武)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文)太醫院御醫、各部院八品筆帖式、外府經歷、外縣縣丞、州學正、縣教諭。(武)外委千總。

從八品——(文)翰林院典簿、府、州、縣訓導。(武)委署驍騎尉。

正九品——(文)各部院九品筆帖式、縣主薄。(武)外委把總。

從九品——(文)翰林院侍詔、邢部司獄、州吏目、巡檢。(武)額外外委。

未入流——(文)京、外縣典史、驛丞、河泊所所官(武官未入流)。

這里的太師、太傅、太保……只是對大臣的一種榮譽加銜,或死後所贈。右都御史是總督的加銜;右副都御史是巡撫的加銜;總督和巡撫是地方最高長官,兼了都御史的頭銜,就可以有彈劾權。這些都是空銜而不是實職。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

科舉是中國古代讀書人的所參加的人才選拔考試。它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於採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代開始實行,到清光緒二十七年舉行最後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一千三百多年。

隋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起源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隋朝統一全國後,為了適應封建經濟和政治關系的發展變化,為了擴大封建統治階級參與政權的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於是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收歸中央,用科舉制代替九品中正制。隋煬帝大業三年開設進士科,用考試辦法來選取進士。進士一詞初見於《禮記·王制》篇,其本義為可以進受爵祿之義。當時主要考時務策,就是有關當時國家政治生活方面的政治論文,叫試策。這種分科取士,以試策取士的辦法,在當時雖是草創時期,並不形成制度,但把讀書、應考和作官三者緊密結合起來,揭開中國選舉史上新的一頁。唐玄宗時禮部尚書沈既濟對這個歷史性的變化有過中肯的評價:"前代選用,皆州郡察舉……至於齊隋,不勝其弊……是以置州府之權而歸於吏部。自隋罷外選,招天下之人,聚於京師春還秋住,烏聚雲合。"

唐朝--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完備

推翻隋朝的統治後,唐王朝的帝王承襲了隋朝傳下來的人才選拔制度,並做了進一步的完善。由此,科舉制度逐漸完備起來。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兩類。每年分期舉行的稱常科,由皇帝下詔臨時舉行的考試稱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種。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為人重視。俊士等科不經常舉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後來漸廢。所以,明經、進士兩科便成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後進士科尤為時人所重。唐朝許多宰相大多是進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兩個來源,一個是生徒,一個是鄉貢。由京師及州縣學館出身,而送往尚書省受試者叫生徒;不由學館而先經州縣考試,及第後再送尚書省應試者叫鄉貢。由鄉貢入京應試者通稱舉人。州縣考試稱為解試,尚書省的考試通稱省試,或禮部試。禮部試都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闈也就是考場的意思。
明經、進士兩科,最初都只是試策,考試的內容為經義或時務。後來兩種考試的科目雖有變化,但基本精神是進士重詩賦,明經重帖經、墨義。所謂帖經,就是將經書任揭一頁,將左右兩邊蒙上,中間只開一行,再用紙帖蓋三字,令試者填充。墨義是對經文的字句作簡單的筆試。帖經與墨義,只要熟讀經傳和注釋就可中試,詩賦則需要具有文學才能。進士科得第很難,所以當時流傳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稱"權知貢舉"。進士及第稱"登龍門",第一名曰狀元或狀頭。同榜人要湊錢舉行慶賀活動,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園探采名花,稱探花使。要集體到杏園參加宴會,叫探花宴。宴會以後,同到慈恩寺的雁塔下題名以顯其榮耀,所以把又把中進士稱為"雁塔題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後》詩:"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朝看遍長安花。"所以,春風得意又成為進士及第的代稱。常科登第後,還要經吏部考試,叫選試。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職。唐代大家柳宗元進士及第後,以博學宏詞,被即刻授予"集賢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試落選,只能到節度使那兒去當幕僚,再爭取得到國家正式委任的官職。韓愈在考中進士後,三次選試都未通過,不得不去擔任節度使的幕僚,才踏進官場。
唐代取士,不僅看考試成績,還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薦。因此,考生紛紛奔走於公卿門下,向他們投獻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確實使有才能的人顯露頭角,如詩人白居易向顧況投詩《賦得原上草》受到老詩人的極力稱贊。但是弄虛作假,欺世盜名的也不乏其人。
武則天載初元年二月,女皇親自"策問貢人於洛成殿",這是我國科舉制度中殿試的開始,但在唐代並沒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於武則天長安二年,公元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於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馬射、步射、平射、馬槍、負重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類升"。

宋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改革時期

宋代的科舉,大體同唐代一樣,有常科、制科和武舉。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為減少,其中進士科仍然最受重視,進士一等多數可官至宰相,所以宋人以進士科為宰相科。宋呂祖謙說:"進士之科,往往皆為將相,皆極通顯。"當時有焚香禮進士之語。進士科之外,其它科目總稱諸科。宋代科舉,在形式和內容上都進行了重大的改革。
首先,宋代的科舉放寬了錄取和作用的范圍。宋代進士分為三等:一等稱進士及等;二等稱進士出身;三等賜同進士出身。由於擴大了錄取范圍,名額也成倍增加。唐代錄取進士,每次不過二、三十人,少則幾人、十幾人。宋代每次錄取多達二、三百人,甚至五、六百人。對於屢考不第的考生,允許他們在遇到皇帝策試時,報名參加附試,叫特奏名。也可奏請皇帝開恩,賞賜出身資格,委派官吏,開後世恩科的先例。
宋代確立了三年一次的三級考試制度。宋初科舉,僅有兩級考試制度。一級是由各州舉行的取解試,一級是禮部舉行的省試。宋太祖為了選拔真正踏實於封建統治而又有才乾的人擔任官職,為之服務,於開寶六年實行殿試。自此以後,殿試成為科舉制度的最高一級的考試,並正式確立了州試、省試和殿試的三級科舉考試制度。殿試以後,不須再經吏部考試,直接授官。宋太祖還下令,考試及第後,不準對考官稱師門,或自稱門生。這樣,所有及第的人都成了天子門生。殿試後分三甲放榜。南宋以後,還要舉行皇帝宣布登科進士名次的典禮,並賜宴於瓊苑,故稱瓊林宴,以後各代仿效,遂成定製。宋代科舉,最初是每年舉行一次,有時一、二年不定。實英宗治平三年,才正式定為三年一次。每年秋天,各州進行考試,第二年春天,由禮部進行考試。省試當年進行殿試。
從宋代開始,科舉開始實行糊名和譽錄,並建立防止徇私的新制度。從隋唐開科取士之後,徇私舞弊現象越來越嚴重。對此,宋代統治者採取了一些措施,主要是糊名和譽錄制度的建立。糊名,就是把考生考卷上的姓名、籍貫等密封起來,又稱"彌封"或"封彌"。宋太宗時,根據陳靖的建議,對殿試實行糊名制。後來,宋仁宗下詔省試、州試均實行糊名制。但是,糊名之後,還可以認識字畫。根據袁州人李夷賓建議,將考生的試卷另行譽錄。考官評閱試卷時,不僅僅知道考生的姓名,連考生的字跡也無從辨認。這種制度,對於防止主考官徇情取捨的確發生了很大的效力。但是,到了北宋末年,由於政治日趨腐敗,此項制度也就流於形式了。宋代在考試形式上的改革,不但沒有革除科舉的痼疾,反而使它進一步惡化。
宋代科舉在考試內容上也作了較大的改革。宋代科舉基本上沿襲唐制,進士科考帖經、墨義和詩賦,弊病很大。進士以聲韻為務,多昧古今;明經只強記博誦,而其義理,學而無用。王安石任參知政事後,對科舉考試的內容著手進行改革,取消詩賦、帖經、墨義,專以經義、論、策取士。所謂經義,與論相似,是篇短文,只限於用經書中的語句作題目,並用經書中的意思去發揮。王安石對考試內容的改革,在於通經致用。熙寧八年,神宗下令廢除詩賦、貼經、墨義取士,頒發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和論、策取士。並把《易官義》、《詩經》、《書經》、《周禮》、《禮記》稱為大經,《論語》、《孟子》稱為兼經,定為應考士子的必讀書。規定進士考試為四場:一場考大經,二場考兼經,三場考論,最後一場考策。殿試僅考策,限千字以上。王安石的改革,遭到蘇軾等人的反對。後來隨著政治斗爭的變化,《三經新義》被取消,有時考詩賦,有時考經義,有時兼而有之,變換不定。

明朝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鼎盛時期

元代開始,蒙古人統治中原,科舉考試進入中落時期,但以四書試士,卻是元代所開的先例。
元朝滅亡後,明王朝建立,科舉制進入了它的鼎盛時期。明代統治者對科舉高度重視,科舉方法之嚴密也超過了以往歷代。
明代以前,學校只是為科舉輸送考生的途徑之一。到了明代,進學校卻成為了科舉的必由之路。明代入國子監學習的,通稱監生。監生大體有四類:生員入監讀書的稱貢監,官僚子弟入監的稱蔭監,舉人入監的稱舉監,捐資入監的稱例監。監生可以直接做官。特別是明初,以監生而出任中央和地方大員的多不勝舉。明成祖以後,監生直接做官的機會越來越少,卻可以直接參加鄉試,通過科舉做官。
參加鄉試的,除監生外,還有科舉生員。只有進入學校,成為生員,才有可能入監學習或成為科舉生員。明代的府學、州學、縣學、稱作郡學或儒學。凡經過本省各級考試進入府、州、縣學的,通稱生員,俗稱秀才。取得生員資格的入學考試叫童試,也叫小考、小試。童生試包括縣試、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由各省學政主持,學政又名提督學院,故稱這級考試為院試。院試合格者稱生員,然後分別分往府、州、縣學學習。生員分三等,有廩生、增生、附生。由官府供給膳食的稱廩膳生員,簡稱廩生;定員以外增加的稱增廣生員,科稱增生;於廩生、增生外再增名額,附於諸生之末, 稱為附學生員,科稱附生。考取生員,是功名的起點。一方面、各府、州、縣學中的生員選拔出來為貢生,可以直接進入國子監成為監生。一方面,由各省提學官舉行歲考、科考兩級考試,按成績分為六等。科考列一、二等者,取得參加鄉試的資格,稱科舉生員。因此,進入學校是科舉階梯的第一級。
明代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鄉試是由南、北直隸和各布政使司舉行的地方考試。地點在南、北京府、布政使司駐地。每三年一次,逢子、午、卯、酉年舉行,又叫鄉闈。考試的試場稱為貢院。考期在秋季八月,故又稱秋闈。凡本省科舉生員與監生均可應考。主持鄉試的有主考二人,同考四人,提調一人,其它官員若幹人。考試分三場,分別於八月九日、十二日和十五日進行。鄉試考中的稱舉人,俗稱孝廉,第一名稱解元。唐伯虎鄉試第一,故稱唐解元。鄉試中舉叫乙榜,又叫乙科。放榜之時,正值桂花飄香,故又稱桂榜。放榜後,由巡撫主持鹿鳴宴。席間唱《鹿鳴》詩,跳魁星舞。
會試是由禮部主持的全國考試,又稱禮闈。於鄉試的第二年即逢辰、戍、未年舉行。全國舉人在京師會試,考期在春季二月,故稱春闈。會試也分三場,分別在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由於會試是較高一級的考試,同考官的人數比鄉試多一倍。主考、同考以及提調等官,都由較高級的官員擔任。主考官稱總裁,又稱座主或座師。考中的稱貢士,俗稱出貢,別稱明經,第一名稱會元。
殿試在會師後當年舉行,時間最初是三月初一。明憲宗成經八年起,改為三月十五。應試者為貢士。貢士在殿試中均不落榜,只是由皇帝重新安排名次。殿試由皇帝新自主持,只考時務策一道。殿試畢,次日讀卷,又次日放榜。錄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第一名稱狀元、鼎元,二名榜眼,三名探花,合稱三鼎甲。二甲賜進士出身,三甲賜同進士出身。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通稱進士。進士榜稱甲榜,或稱甲科。進士榜用黃紙書寫,故叫黃甲,也稱金榜,中進士稱金榜題名。
鄉試第一名叫解元,會試第一名叫會元,加上殿試一甲第一名的狀元,合稱三元。連中三元,是科舉場中的佳話。明代連中三元者僅洪武年間的許觀和正統年間的商輅二人而已。
殿試之後,狀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編修。其餘進士經過考試合格者,叫翰林院庶吉士。三年後考試合格者,分別授予翰林院編修、檢討等官,其餘分發各部任主事等職,或以知縣優先委用,稱為散館。庶吉士出身的人升遷很快,英宗以後,朝廷形成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局面。
明代鄉試、會試頭場考八股文。而能否考中,主要取決於八股文的優劣。所以,一般讀書人往往把畢生精力用在八股文上。八股文以四書、五經中的文句做題目,只能依照題義闡述其中的義理。措詞要用古人語氣,即所謂代聖賢立言。格式也很死。結構有一定程式,字數有一定限制,句法要求對偶。八股文也稱制義、制藝、時文、時藝、八比文、四書文。八股文即用八個排偶組成的文章,一般分為六段。以首句破題,兩句承題,然後闡述為什麼,謂之起源。八股文的主要部分,是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四個段落,每個段落各有兩段。篇末用大結,稱復收大結。八股文是由宋代的經義演變而成。八股文的危害極大,嚴重束縛人們的思想,是維護封建專制治的工具,同進也把科舉考試制度本身引向絕路。明末清初著名學者顧炎武憤慨地說:"八股盛而《六經》微,十八房興而二十一史廢"。又說:"愚以為八股之害,甚於焚書。"

清代 -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的滅亡

清代的科舉制度與明代基本相同,但它貫徹的是民族歧視政策。滿人享有種種特權,做官不必經過科舉途徑。清代科舉在雍正前分滿漢兩榜取士,旗人在鄉試、會試中享有特殊的優特,只考翻譯一篇,稱翻譯科。以後,雖然改為滿人、漢人同試,但參加考試的仍以漢人為最多。
科舉制發展到清代,日趨沒落,弊端也越來越多。清代統治者對科場舞弊的處分雖然特別嚴厲,但由於科舉制本身的弊病,舞弊越演越烈,科舉制終於消亡。
回答者:音花名偵探 - 見習魔法師 二級 11-13 12:00

--------------------------------------------------------------------------------

評價已經被關閉 目前有 1 個人評價

100% (1) 不好
0% (0)

對最佳答案的評論
唐代科舉考試的實質只是上層社會內部的權力再分配,是上層社會中的庶族從豪族手裡分權,遠不是真正的「廣開才路」,在全會社范圍內挑選人才。所謂「為國選才」幾乎只是一句空話。 唐代的科舉考試主要是在社會上層中選拔人才, 中層的都很少,更不用說下層了。
評論者: leo1234 - 童生 一級

--------------------------------------------------------------------------------

亂呀
評論者: joedie4444 - 助理 二級

--------------------------------------------------------------------------------

簡潔些會更好了
評論者: joedie4444 - 魔法學徒 一級

--------------------------------------------------------------------------------

更多>>

其他回答 共 3 條

四書五經
不知道啊,有的人背呀,考一輩子也考不上
普通的?十幾年吧.
科舉害人啊!它是封建統治的工具!!!!1
回答者:himtuipd - 童生 一級 11-13 11:33

--------------------------------------------------------------------------------

科舉簡史

隋朝的科舉情況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後,廣大中小地主的勢力得到加強,要求做官參政的願望也愈加強烈。科舉制度不但能滿足這種願望,而且能更廣泛地發掘、籠絡人才,因此成為政府選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的科舉情況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舉制度開始系統和完善起來。

在政府各級學館學習的生徒和不在學館的普通讀書人都可參加科舉,此外還有現任官員參加的科考等。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明經、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科,稍後又開設了制舉和武舉。

考中進士只是具備了做官的資格,下一步還要經過吏部選試合格,才被授予官職。

宋朝的科舉情況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舉制度有了進一步的變化、發展。

科舉考試中,常見的科目有進士科、制科、詞科、明經、三史、明法、童子、武舉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進士、明經等科考試一般分為州試、省試、殿試三級。省試、殿試通過以後,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職。

元朝的科舉情況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統治者實行的科舉制度帶有明顯的民族歧視色彩。

科舉考試每三年舉行一次,分為鄉試(行省考試)、會試(禮部考試)、御試(殿試)三級。在鄉試、會試時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數民族只考兩場,而漢人則須考三場。御試時,雖然考生都考策問一道,但前兩種人僅限五百字以上,而漢人必須在千字以上。在考試內容上,漢人的題目也比較難。

明朝的科舉情況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舉考試以進士科考試最為重要。考生通過縣試和府試後稱為童生,就可以參加進士科的正式考試,考試中必須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試是國家科舉正式考試的最初一級,在府城或直屬省的州治所舉行。院試之後是鄉試,在京城及各省省城舉行,三年考試一次,鄉試取中的稱舉人,已經具備了做官的資格。

會試和殿試是最高一級的考試。會試由禮部主辦,在京城的貢院舉行,一般在鄉試的第二年。會試被錄取的人,稱為貢士,第一名叫做會元。貢士還要參加名義上由皇帝親自主持的殿試,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賜進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狀元、榜眼、探花。中了進士,功名就到了盡頭。

清朝的科舉情況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舉基本上沿襲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試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慶典時,還額外有加科鄉試,叫做恩科。二甲、三甲的進士殿試以後還要進行一次考試,叫朝考。

清朝科舉考試中也必須用八股文作文章。乾隆年間考試內容增加了詩賦,以後院試、鄉試、會試都必須考詩,稱為試帖詩。

④ 有深度,有一定政治認知,最好是有一定政治經驗的人寫出來的歷史小說,不要小白文。 最好是明代或者唐代,

謀天下
這本書是寫戰國時期,秦王嬴政統一六國的經過,他不僅有強悍的部隊,更重要的是他有一支特殊的隊伍,他們是一些奇人異士組成的,使用各種手段從各國的高官甚至國王那獲取情報。

熱點內容
記得十幾年前看過的一本小說 發布:2025-02-23 19:59:12 瀏覽:366
作者灰小石最新小說大全 發布:2025-02-23 19:49:25 瀏覽:480
有武俠有仙俠的小說推薦 發布:2025-02-23 19:49:23 瀏覽:103
有個武俠小說主角從小是刺客 發布:2025-02-23 19:44:36 瀏覽:521
女主吃炒飯的小說 發布:2025-02-23 19:44:27 瀏覽:947
小說遇見傅先生全文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23 19:29:13 瀏覽:75
中國古代小說里的愛情 發布:2025-02-23 19:23:28 瀏覽:865
主角葉晨小說免費閱讀最新章節 發布:2025-02-23 19:19:58 瀏覽:140
以前修真小說在那軟體 發布:2025-02-23 19:00:00 瀏覽:66
男主穿越女主毛利蘭同人小說 發布:2025-02-23 18:58:29 瀏覽: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