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教學設計
『壹』 九年級《孔乙己》教學設計
《孔乙己》是魯迅小說集《吶喊》中的一篇小說,也是該篇小說的主人公。這篇小說是魯迅在五四運動前繼《狂人日記》之後寫的第二篇白話小說。接下來我為大家編輯整理了九年級《孔乙己》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一、理解社會環境描寫與對刻畫人物形象的作用。
二、了解全文精巧的布局。
三、從認識孔乙己的性格特徵上認識封建科舉制度坑害讀書人的社會丑惡的現象。
教學設想
一、邊點評邊研討,從小說的三要素上組織安排教學全過程。
二、重點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徵和典型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准備《孔乙己》錄音磁帶。
教學時數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介紹時代背景,了解故事情節,理解環境描寫。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復習第三冊教材附錄中《談談小說》,掌握小說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節、環境描寫。
二、板書課題,介紹時代背景。
19.世紀末期,清朝政府腐 敗,民不聊生,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仍在盛行。少數讀書人爬上統治地位,但大多數下層知識分子窮困潦倒。小說《孔乙己》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魯迅先生筆下的這樣一個典型。
1911年辛亥革命後,袁世凱稱帝,復辟勢力猖獗,革命成果被竊奪。五四運動前後,科舉制度雖被廢除,但封建文化和封建教育仍然根深蒂固,封建教育仍以其他方式推行,人民仍處昏沉、麻木狀態。
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中國革命的知識分子李大釗等領導和策動了新文化運動,向封建文化教育進行猛烈抨擊。為了憤怒討伐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為了「描繪社會上的或一種生活,請讀者看看」以「引起療救的注意」,魯迅先生繼《狂人日記》後,於1918年冬創作了小說《孔乙己》。
三、聽《孔乙己》全文錄音。(無條件者可由教師、學生共同帶表情朗讀)
四、學生略讀課文,完成下列內容:
1.自查字典,正音正字。
亨(hēng)筍(sǔn)薦(jiàn)綻(zhàn)
屑(xiè)漲(zhàng)紅哄(hōng)笑
間(jiàn)或附和(hè)門檻(kǎn)
2.分析、討論故事情節(結合板書)。
五、學生精讀課文第一部分,研討下列問題:
1.這一部分交待了幾個內容?
2.這一部分對全篇有什麼作用?
討論歸納結合板書進行
這一部分主要是社會環境描寫。通過描寫,表現了當時社會嚴重的階級對立,人和人之間冷酷的關系。這樣一個社會環境,不但為人物的活動提供了依據,為情節的發展奠定了基礎,而且預示了情節發展的結局、人物的悲劇命運。
六、小結: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展示人物性格,表現中心思想。《孔乙己》這篇小說選取了5個生活片斷,展示了生活在畸形社會中的孔乙己的畸形性格,有力地批判了黑暗社會及其科舉制度。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教學內容和步驟
一、解題。
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說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作出來的,「雜取種種人,合成一個」,具有典型性、代表性。本節課學習重點是分析主人公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及刻畫人物的手段。
研討作者為什麼給主人公取名為「孔乙己」並以此為題?
討論後小結:「孔乙己」是從「上大人孔乙己」截取下來的。這六個字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已」的縮寫,「已」改作「己」,因此成了一句叫人「半懂不懂的話」。用「孔乙己」作為滿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人物的雅號,並作為小說的題目,既切合人物身分,又是對培養孔乙己式人物的封建教育制度的蔑視和諷刺,巧妙地暗示了小說批判的對象。因此,這個題目既表現了人物性格,又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二、分析塑造孔乙己形象採用的.手段及人物性格特徵。
1.閱讀《談談小說》中「塑造人物手段」的部分。
2.精讀課文,在文中點批。
3.展開研討。
師生共同概括出特徵
三、討論本文精巧的藝術構思。以課後練習線索,學生結合課文思考後回答。
明確:
1.這篇小說選取了一個獨特的角度,用第一人稱「我」——12歲的小伙計的口吻來寫,使全文顯得真實可信,產生強烈的感染力量。「童言無忌」,一個12歲的小伙計的眼光來看待一切人和事,沒有偏見,沒有顧忌,因而行文比較自由,便於表達作者冷峻而熱烈的思想感情。
2.「當時」——1918年,封建科舉制度已經廢除,孔乙己賴以生存的社會環境不復存在,人物,以及表現人物的故事情節就無法展開。寫20年前的故事能更好地表現主題,以「引起療救的注意」。
3.開頭兩段,描寫了人物活動的環境——咸亨酒店,然後讓主人公孔乙己出場,這樣安排的好處是:
(1)使人物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活動,故事情節在一個特定的環境里展開。這樣,全文結構嚴密,情節集中。
(2)這樣一個勢利、冷酷、虛偽的社會環境,為我們渲染了一種冷漠的社會氣氛,預示著人物悲劇的必然性。
這樣一種階級對立十分嚴重的社會環境,為既穿「長衫」又「站著」喝酒這一特殊身分的孔乙己的出場作了有力的鋪墊。
4.這里寫的是無數次喝酒的情形。作者是取生活中幾件典型事例來寫,既節省筆墨,又能刻畫人物,表現主題。
5.要是再用一段文字,側面描寫孔乙己的死,就會顯得太平白、太直露,沒有給讀者回味、思考的餘地,那麼,表現主題思想的深度和廣度將受到嚴重的影響。
小結:
作者的精巧構思、作品的布局安排,都為文章的主題思想服務。
四、引導答疑。
1.孔乙己是「大約」還是「的確死了」?作者這樣結尾,用意何在?
2.《孔乙己》是一幕悲劇,然而全文沒有一個「悲」字出現,貫穿全文的一個字是什麼?作者這樣安排線索用意何在?
3.如何理解各種人對孔乙己的取笑?
4.文中幾處交待了孔乙己的地位?
五、討論本文的中心思想。
討論後歸納:這篇小說,通過對孔乙己後半生幾個悲慘生活片斷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封建末世備受科舉制度摧殘的下層知識分子的形象,控訴了封建制度的罪惡,揭示了國民當時的昏沉、麻木狀態。
六、完成課文後「理解·分析」一、三和「揣摩·運用」五。
『貳』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
《三顧茅廬》初中語文教學設計篇1
教學目標
1. 初步了解《三國演義》,把握整體內容。
2. 掌握小說中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徵。
3. 體會烘托這一寫作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4. 體會小說情節發展的特點。
教學重點
1. 劉備和諸葛亮的形象特徵。
2. 小說情節發展的特點。
教學難點
烘托手法在文中的使用。
課時安排
3課時。
課前准備
學生方面:了解《三國演義》的相關知識及「三顧茅廬」故事梗概。
教師方面:准備電視劇《三國演義》中「三顧茅廬」影音資料片段;閱讀《三國演義》中關於「三顧茅廬」這一情節的前後內容,查閱關氏判於劉備及諸葛亮的評價,以便給學生以適當的指導和補充。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片段「三顧茅廬」。
二、研讀課文。1. 朗讀,教師可安排學生以分角色的形式進行朗讀。強調加點字字音。2. 學生概括主要情節,要求說出每一個情節的主要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事件。
三、作業。熟讀課文,分析諸葛亮、劉備二人的形象。
第二課時
一、繼續研讀課文。1. 結合文章具體內容分析劉備、諸葛亮的形象特徵及作者塑造人物採用的手法。2. 文中詩詞對於表現殲搏改諸葛亮的形象起到了什麼作用?3. 小說在塑造諸葛亮這一人物形象時情節是如何變化的?有什麼特點?4. 怎樣理解崔州平的一番話?5. 分析司馬徽所言「卧龍雖得其主,不得其時,惜哉」的深意?6. 概括歸納文章主題。
二、作業。課下查找諸葛亮、劉備以及其他自己感興趣的三國人物及故事,下一節課同學間進行交流。
第三課時
一、拓展探究。1.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諸葛亮的故事?怎樣評價諸葛亮出山以及他後來的失敗?2. 你還知道哪些關於劉備的故事?怎樣評價劉備?3. 司馬徽說「卧龍、鳳雛,兩人得一可安天下」,劉備後來得此二人,蜀國為什麼最終還為晉所滅?4. 介紹你喜歡的《三國演義》中的其他人物和事件,談談你對這些人物的認識。5. 教師補充其他重點知識,如《三國演義》的作者、思想內容、藝術成就等等,給學生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二、總結。《三國演義》是我國古典名著之一,走進其中,不僅能讓人認識一個個鮮活的形象,更能從中認識到歷史的規律和進程。人只有把握了事物發展的規律並按規律辦事,才能真正地走向成功。希望同學們能認真品讀《三國演義》,品讀名著,做一個認真的人、清醒的人、有能力的人、成功的人。
『叄』 關於《空城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自學理解積累文中字詞。
2、了解《三國演義》及諸葛亮這一光輝人物形象,加深對「智慧」的內涵的理解。
3、了解小說的基本知識及基本閱讀方法,即通過情節分析理解人物形象。
4、能通過細節描寫體驗人物的思想感情,能聯系生活實際對小說中的人物事件發表自己的看法。
過程與方法
1、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重視學生與老師、與學生、與文本的「對話」,並在合作學習中體驗到學習的快樂。
2、重視學生在閱讀中的情感體驗,注重感悟,開拓其思維,培養其創新精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了解我國古代小說的藝術成就,領略我國古代先賢們的超人智慧,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2、培養學生在生活中積極思索和敢於創新的精神,激發學生獻身祖國的思想。
教學重點
1、通過情節分析人物形象的小說閱讀方法。
2、加深學生對「智慧」內涵的理解。
教學難點
理解細節描寫對表現人物形象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激情導趣
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引發學生對三國歷史的興趣。
師生共同欣賞《三國演義》主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
通過歌曲,引出三國故事,激發學生探索三國的興趣。
二、作品介紹、課堂練習
介紹《三國演義》,了解其作為中國第一部歷史小說的地位和影響。
學生討論最喜歡的角色及其特徵,討論對智慧的理解。
學習《空城計》篇章,理解其中的策略。
了解「三十六計」中的相關內容,對《空城計》策略有更全面的了解。
欣賞三國人物圖片,加深對角色形象的記憶。
介紹作者羅貫中,強調其文學成就。
完成課堂練習,如三國知多少、猜猜他是誰、妙聯等。
三、課文分析
分析《空城計》的故事情節,重點探討諸葛亮和司馬懿的性格特徵。
分析諸葛亮的「三笑」及其意義,理解其智謀和策略。
對比分析諸葛亮與司馬懿的角色,凸顯諸葛亮的智慧與膽識。
四、課堂總結
總結《空城計》如何通過情節和人物塑造展現智慧和策略。
五、作業布置
閱讀《三國演義》,收集《三十六計》資料,完成相關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