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言小說對編劇的意義
❶ 學習中國古代文學意義和體會
祝你學業輝煌!第一部分我們祖國的歷史是悠久的。在漫長的歲月里產生了許許多多的偉大的和優秀的作家和詩人,他們留下了大量的珍貴遺產。我們今天想了解和鑒賞古代文學,就必然要和這些遺產接觸,打打交道。一般說來,文學遺產主要是古人寫的作品,包括詩文集子,小說劇本,和一些記錄作家的生平事跡的書。但有些文物也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作品,如山西洪趙縣的道覺鄉明應王廟內,正殿四壁繪有的彩色壁畫即是。在那上面繪有元代演戲的情況,有演員忠都秀的扮相,還有吹笛打鼓的樂工。據今人研究說畫的是元人雜劇《須賈大夫誶范叔》的第四折。而從橫題帳額上「大行散樂忠都秀在此作場」,還可以知道當時有一種流動性的劇團。 學習古代文學,主要是學習作家作品。這些作家和作品是古代的,不是當代的。當代作家的生活容易弄清楚,古代就不那麼容易。沒有記載,沒有材料,這是經常碰到的。當代的作品也容易找到,古代就不同了,有的已經散失了,沒有流傳下來。所以我們有些沒有作品的作家,如《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既死,楚有宋玉、唐勒、景差之徒者,皆好辭而以賦見稱。」唐勒、景差的作品,今天已經看不到了,有一篇《大招》,傳說是景差作的,還靠不住。西漢有個嚴助,他的作品也沒流傳下來,所以他們都成了沒有作品的作家。有些作家,作品雖然傳下來了一些,但是散失很多。南宋四大詩人,尤(袤)楊(萬里)范(成大)陸(游),尤袤的作品傳下來的就很少,和「大詩人」的名號很不相稱。所以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同當代文學比較起來,就材料說困難是較多一些。 自然,不僅材料困難,還有語言文字上的困難。文學作品就其內容說是社會生活通過作家的認識反映出來,或者說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流露。而用以反映生活和表達情感的工具是語言文字。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社會生活,經常變化的。語言文字變化雖然慢一些,但古今不同還是十分顯著的。韓愈說:「周誥湯盤,佶屈聱牙。」就是因為語言變了,很不好讀。甲骨文許多人都不認識了,也是由於文字起了變化。不單字形字音有變化,字義也有變化。如同「煩」字,《說文》解釋是「熱頭痛也」,是生病的現象,我們現在說「煩」,已經沒有病的意思了。這種由於語言文字古今改變而帶來的困難,就是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首先要解決的問題。 當然,我們今天所見到的古人作品,手稿是極少的,一般都是傳抄的,宋代以後有刻印,但仍舊有人抄寫。抄錯了,刻錯了,總是難免的。有一篇很有名的文章,陶淵明的《桃花源記》其中有一句「聞之,欣然規往。」蘇軾抄本和後來的一些刻本都作「親往」,只有一個宋刻本作「規往」。的確,親往比規往好懂,但下面接著說:「未果,尋病終。」既然「親往」就是去了,怎麼又說「未果」,不是自相矛盾嗎?看來「親」是錯字,應該作「規」。「規往」就是打算去。古人作品中這樣的錯字是不少的。我上大學時,有位老師講《莊子》,他說《莊子》中有一句「而今乎婦女」,有本哲學史就這一句話,大談莊子對於婦女的看法,如何如何。其實這句話里有錯字,應是「而今安歸」,「女」字屬下句讀,根本就沒有「婦女」這兩個字,抄錯了,刻錯了,坑害了人。看來,對待古人作品中的錯字處理不好,妨礙對於作品思想內容的正確理解。有時錯字還破壞了我們對作品的藝術美的享受。如《九歌·湘君》中有一句「美要眇兮宜脩」,聞一多先生在《楚辭校補》中說:「宜脩是宜笑之誤,脩笑聲近而訛。」宜笑即笑時稍微露出雪白的牙齒,和《山鬼》中「既含睇兮又宜笑」,意思差不多。描寫的是一種人的姿態美,非常形象化。若依王逸注釋說「脩」作「飾」解,宜脩就是宜飾,很抽象,那就索然寡味了。 應該採取什麼態度對待古人作品中的錯字呢?明朝人刻書,碰到不懂的地方,就任意校改,很多人都不滿意這種做法。我們當然不能採用這個辦法。不能隨心所欲,想改就改。即使是錯字,改時也要說明改動的原因。事實上古人作品,特別是文學作品,錯字問題有時是很復雜的,不僅只是通順不通順,易懂不易懂,而且有一個美好問題。大家熟悉的王勃《滕王閣序》中有一句「舸艦迷津」,這個迷字,有的本子作連字,有的本子作彌字。作連字和彌字都好懂,只有作迷字不好懂。但從文學欣賞角度看,恰恰是這個不太好懂的字,反而叫人覺得美。究竟作者手稿上是個什麼字,實在很難判斷。 中國字實際包括形聲義三個方面,這里連字和迷字形體相近,彌和迷,聲音相同,究竟原稿是什麼字,如何錯法,不易弄清楚。但也可能本來是一個連字。溫飛卿《送陳嘏之保侯官兼簡李常侍》詩說:「春服照塵連草色,夜船聞雨滴蘆花。」連一作迷,可見連迷二字形體近似,容易弄錯。錯成迷字後,有些費解,因之有人以聲讀相同又改為彌。自然,這只是一種推測,一種可能而已。 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除開可能遇到一些抄錯刻錯的字外,最主要還是字義的解釋。古今字義發生了變化,文言脫離口語,就不好懂。宋朝有一個文人把」夜夢不祥,書門大吉。」寫成「宵寐匪貞,札闥宏庥。」就是利用古今字義變化才那樣寫的。一翻開《詩經》就會看到「窈窕淑女」四個字。什麼叫「窈窕淑女」呢?很不好理解,如果換成「苗條的穩重的少女」就十分明白了。古今字義的變化,還有典章制度,事物名稱的改變,固然可以找工具書,查字典,但有時字典也不靈。舉例說吧,《紅樓夢》中烏進孝的那份交租單上「龍豬二十個」,什麼叫「龍豬」,字典上是查不出來的,到現在紅學家也大都搞不清楚,這真是讀書不易。讀書遇到難字,不認識;難詞,不了解,這是常有的事。就是認識、解釋起來也不那麼簡單。《詩經·伐檀》中有一句「不素餐兮」,沒有難字吧!可是「素餐」如何解釋?解放前有位大學教授把「素餐」講作「吃素」「吃白飯」,結果給解聘了。因為「素餐」歷來就解釋為「白吃飯」,所謂「仕有功乃肯受祿」。龔自珍寫詩也說:「我有素餐責,誠愧伐檀人。」其實,「吃白飯」也好,「白吃飯」也好,都是錯的。毛傳說:「素,空也。」空可以解作空乏,《論語·先進》孔子講到顏回說「其庶乎屢空」的那個「空」字就作「空乏」解,「不素餐兮」就是「不愁沒有飯吃」。「彼君子兮,不素餐兮!」也就是說:「那些老爺呀,不愁沒有飯吃!」言談之下,自然是說伐木者都是愁衣愁食的。 總之,讀書,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首先得把古人寫的詩文翻譯成和今天當代人寫的一樣,能夠很容易看懂,這就得學一學校勘和訓詁。校勘主要是解決衍文錯字脫誤等問題,我上大學時,曾經從許維遹先生學過。有一次劉文典先生對我說:「聽許先生說,你跟他學校勘,這很好。校勘嘛,從前人只校經史,後來有人校子書,至於集部就不好辦,因為校勘充其量只能解決文字通不通,不能解決好不好。有一種人搞校勘,說什麼擇善而從,那是最要不得的。」當然,劉先生的意見可能有點偏,但什麼叫「擇善」?隨便改字罷了。對於校勘學來說是不足為訓的。至於訓詁,清代有一個學者說:「宋儒不明訓詁之學,朱子稍知之而不甚精。」要求很高。我上大學時,聽過羅常培先生講訓詁,沒有學好,至今還是一個門外漢。聞一多先生當年教我們讀書,讀古人詩文,要讀白文,不要一開始就看注釋。這就是說,要用校勘訓詁的知識直接去讀白文,不要依靠注釋,矮子觀場,隨人喜怒。當然,注釋對於一個初學的人,還不失為一塊敲門磚,不過要解放思想,不要迷信權威。 上面講的只是閱讀古代文學作品的第一步,克服語言文字的難關。但闖過這一關後,問題還多著呢,比如說,這個作品的作者是誰?他生平做了些什麼事?他的作品是不是反映了時代的面貌?當時人喜歡他的作品嗎?他的作品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都是真實的嗎?他和我們生不同時,為什麼他寫的作品今天還能給我們一種美感的享受?諸如此類,只要你肯想,問題多起來,理解就會更深入。讀書不能光靠眼睛看,而是要用頭腦思索,學而不思是不能對文學作品做出正確的評價,從其中吸收有益的養份,讓精神生活豐富而高尚起來的。 所以闖過語言文字關以後,閱讀和學習古代文學作品還要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對所閱讀的作品進行分析批判和評價。由於我們閱讀的是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而這些作品大都是產生在階級社會中的。魯迅說:「文學有階級性,在階級社會中,文學家雖自以為『自由』,自以為超了階級,而無意識底地,也終受本階級的階級意識所支配,那些創作,並非別階級的文化罷了。」魯迅這里只是簡明扼要的講講文學創作和階級的關系,事實上文學作品的階級分析是很復雜的。有那麼一股風,懷疑文學在階級社會里有階級性,他們以山水詩為例,極力否定文學的階級特點。又提出人有共性,即人性。人嗎,一是生存,二是生活。各個階級雖有不同的生活,但求生存是共同的。所謂「食色性也」,愛與死是文學中永久和普遍的主題。這裡面沒有什麼新的東西,只是把梁實秋等人的老調重彈而已。當然,馬克思主義者也並不認為一個人吃飯睡覺,一舉一動,一開口,每句話里都塞滿了階級性。但在階級社會中,人是有階級性的。作者對他所描寫的生活現象總要流露出肯定或否定,愛或憎,也就是說表現作者的傾向性,這傾向性就體現著作品的階級性。階級性總要通過作者對作品中所描寫的人或事的某種態度,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流露出來。所以,我們閱讀古代文學作品,必須注意作家贊揚什麼,譴責什麼。我們切勿去趕「人性論」的時髦,以超階級的觀點去看待文學遺產,那樣是不可能真正認識它們的價值的。 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方法去閱讀古代文學作品,還要把文學現象作為客觀存在於一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它的存在不是孤立的,而是存在於和其它事物的互相聯系之中。這樣,就得注意文學和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科學藝術的關系,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如果不弄清楚八世紀中國唐代的社會政治經濟情況和宗教藝術,就很難認識杜甫詩歌描畫現實的深刻性。「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不是空話,而是生活真實。要讀《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不了解當時藝壇狀況,大概只能停留在似懂非懂的階段。同樣,不熟悉中唐歷史社會,對韓愈的《原道》《師說》的理解就不能透徹。魯迅在寫給徐懋庸的一封信上說:「文學與社會之關系,先是它敏感的描寫社會,倘有力,便又一轉而影響社會,使有變革。這正如芝麻油原從芝麻打出,取以浸芝麻,就使它更油一樣。」文學作品不僅是客觀的反映社會生活,如果作品揭露了社會生活中的不合理現象,引起人們對現實不滿,從而起來要求改變不合理的社會,使之合理,改造社會生活。文學作品在這種情況下,成了「引導國民精神的前途的燈火」。過去有些農民起義的領袖讀《三國志演義》,從其中學習到許多斗爭的策略,用以戰勝敵人。《水滸傳》被封建地主統治階級禁止閱讀,他們認為這本小說「誨盜」,怕人讀後,起來造他們的反。《西廂記》也被他們認為「誨淫」的書,怕人讀後爭取「有情人都成眷屬」,破壞了他們提倡的禮教。我們中國人讀書,向來主張學以致用。學習和閱讀古代文學作品,也應從其中吸收一些有益的東西,做一些有益於人民的事。文學作品是精神食糧,學習古代文學也同樣要使自己成為一個有理想、有道德,精神高尚而純粹的人。當然,古代文學作品中有不少是糟粕,需要批判的。 對於古代作家,我們經常說有時代局限和階級局限。由於古代作家大都出身地主階級,即使在思想和政治方面是進步的,也只是要求消除社會的弊病,以便保障他所屬的那個階級社會的生存。他同情農民的貧困,而不贊成農民造反。元朝末年就有一批文人寫詩同情民生疾苦,而一提起農民造反就破口大罵。《水滸傳》的作者或者編者,一面同情人民反抗貪官惡霸的壓迫,一面又贊揚封建政權對農民起義的鎮壓,還頌揚一批「改邪歸正」的人為封建統治者效犬馬之勞。這就突出的表明了這些作者身上的階級局限性,雖然古今時代不同,「情」有可原,但是對其中在今天社會上產生不好的影響的地方,還是要批判。批判不等於對一個作家或作品的全盤否定,我是這樣想的,也是這樣做的。 第二部分一、過好古文閱讀關要學好中國古代文學,必須首先過好古文閱讀關,即能夠讀懂文言文。如果我們對文言文讀不懂,或者理解不確切,那麼,我們所做的對作品的分析評論,好像建築在沙灘房屋,是很容易倒塌的。 要讀懂文言文,主要依靠多讀多看。多讀作品,選擇一部分好作品反復熟讀。通過多讀多看,才能逐步掌握文言文的豐富詞彙和文法規律。在大量閱讀的過程中,可以結合看一些介紹古漢語規律的書籍,幫助我們提高閱讀能力。 現在有不少喜歡古代文學的青年同志,常常是從愛好唐詩、宋詞開始的。唐詩、宋詞中的許多優秀篇章,的確是我國古代文學的精華,應該誦讀和研究。但是,為了培養古文閱讀能力,必須多讀些散文;因為,散文的文法結構比詩詞更正規,不像詩詞那樣多倒裝、省略等現象,從打基礎講,多讀些散文效果更好。閱讀散文,可以先讀一些比較淺近的作品,像《唐宋傳奇》、《聊齋志異》等,再進一步,就可以看《古文觀止》、《史記》、《漢書》、《春秋左傳》等書,古文閱讀能力可以說是基本解決了。 要培養好古文閱讀能力,如同學習外語一樣,一定要下苦功,要花幾年的時間多讀多看,現在七八十歲的老先生,他們年輕時古書讀得多,所以根底好;現在的青年同志們,由於條件不同,一般古書念得較少,甚至很少,因此根底淺薄。如果你今後准備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那就得下定決心,安排時間,集中精力,多讀一些作品和有關文獻資料,過好古文閱讀關。 二、注意幾個關系學習和研究古代文學,需要注意處理好幾個關系。 一是點和面的關系。中國古代文學是一個大范圍的面,它可以分為先秦、兩漢、魏晉南北朝、唐宋、元明清等各個歷史時期,每個歷史時期又有詩歌、散文、小說等各種體裁的作品。對這個大范圍的面,我們可以找一兩部中國文學史和歷代作品選讀翻閱,對各時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有一個大概的了解。這是應當具有的古典文學常識。在中國古代文學中,舉例說,初唐詩、盛唐詩等等是局部縮小的面。至於李白、杜甫、王維等,那就是一個個點了。要深入理解點,理解某一些重要作家作品,必須放在他所處時代的文學環境中去考察,還要放在文學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去考察;因此,不能孤立地研究一個個的點,必須把點和面結合起來。 二是左右前後的關系。所謂左右關系,就是指一個作家同時代的與之比較密切的人物,他們在創作上常常互相啟發,互相影響,應當把他們聯系起來研究。例如白居易,他與元稹、張籍、劉禹錫等詩人友誼很深,具有某些共同的創作傾向,就應當聯系起來研究創作上關系密切的作家,經常形成一個流派,我們要把研究單個作家和他所屬的那個流派放在一起來考察。所謂前後關系,是指某個作家對前代文學的繼承和對文學的影響。比較說來,了解與前代文學的關系尤為重要;因為我們評價作家的一個重要標准,就是看他比過去時代的文學家多提供了什麼新的東西,如果對過去的文學家不了解,我們就不能在這方面作出判斷。我在研究李白詩歌以前,曾經有一個時期研究漢魏六朝文學,仔細閱讀了《昭明文選》和《樂府詩集》,因此對李白詩歌如何繼承了漢魏六朝文人詩作和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並有所發展,就理解得比較清楚。 三是博覽和精讀的關系。閱讀古代作品和有關文獻資料,必須區別博覽和精讀,不能平均使用力量。重要的書籍要多下功夫仔細讀、反復讀,一般的可以採取瀏覽的方法略觀大概。研究時必須把主要精力放在這些重點書上。我研究樂府詩時,仔細讀了《樂府詩集》,因而對樂府詩的分類、體制、源流等獲得比較清楚的認識,彷彿抓到了綱,許多問題就容易識別和掌握了。《樂府詩集》許多小序、題解,內容翔實,引證豐富,我反復讀了多遍,並根據它們提供的線索再去查閱有關資料,對樂府詩的理解就逐步得以深入。博覽也很重要。許多同研究的點有關的面上知識必須了解。瀏覽的面要廣些,但可以讀得快一些、粗一些,中國遇有同研究對象關系密切的問題就要仔細推敲。 三、擴大文化知識領域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閱讀的面應該廣一些。 首先要多讀些歷史書。中國歷來文史二者的關系一直非常密切。文學作品在一定的歷史環境中產生,其內容反映了各種各樣的歷史社會現象;要能比較深入地了解文學作品的思想內容,必須熟悉歷史。像杜甫、白居易、陸游、辛棄疾那些偉大詩人的許多作品,與當時國家大事緊密相關,閱讀時尤非熟悉歷史不可。我在大學學習時,初讀《昭明文選》,感到很難懂;畢業工作以後,系統地讀了《漢書》、《後漢書》、《晉書》、《南史》,對漢魏六朝的歷史有了較為具體的認識,回過頭來再讀《昭明文選》,在理解方面就有了很大的進展。應當系統地讀幾部史書,對一個時期的歷史現象有比較完整的認識;這樣,閱讀文學作品時,對它們產生的歷史背景,在腦中就浮現出具體的印象。多讀歷史,特別像《史記》、《漢書》、《後漢書》等,不但可以豐富歷史知識,而且對培養古文閱讀能力也有很大幫助。《史記》、《漢書》等不但文章寫得好,語言比較規范化,有助於我們掌握古漢語規律,而且包含了大量為後世經常使用的典故,熟悉這些典故,對掃除古文閱讀障礙也是一個重要條件。 四、找好向導,掌握武器我國古代集部書數量非常豐富,在這浩瀚的典籍面前,我們必須讀一點目錄書,好比找到一位向導,便於找到需要閱讀的資料。在目錄書方面,《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是根本,必須精讀。今人編寫的讀書指導一類讀物,像《要籍解題及其讀法》(梁啟超)、《群經概論》(周予同)、《經子解題》(呂思勉)、《中國古代史籍舉要》(張舜徽)等,都是較好的入書,有助於我們認識和學習原著。此外,可以找一兩本今人編寫的工具書使用法一類書看看,作為向導。 我們分析評價古代作家作品,必須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武器。要認真讀一些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著作,特別是關於歷史唯物論和文藝理論的著作。馬克思、恩格斯關於歷史唯物的信、馬克思的《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恩格斯的《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普列漢諾夫的《沒有地址的信》等著作,對我們如何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文化提出了重要的原則和範例,應當認真學習。毛澤東同志的《新民主主義論》、《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等著作中提出的對待古代文化和文藝的原則和態度,也非常重要,應當好好領會。 總的說來,要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必須做到:要找得到材料,能讀得懂材料,能分析批判材料。懂得目錄學,熟悉古代文獻的門類和淵源,是為了能夠順利地找到材料。多讀些古文,多讀些古代歷史和其它有關文獻,主要是為了懂得這些材料,把研究對象放在具體歷史條件中來理解。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掌握思想武器,是為了能夠對古代文學進行正確的分析和評價。
❷ 文言文的藝術
1. 簡述中國古代文言小說語言藝術的特色
小說是語言的藝術,它是用語言敘述情節、塑造人物、描繪各種生汪鋒活場景。
古代小說語言精煉傳神,氣韻飛動;雅俗困陸晌有致,變幻多姿;語言和內容水 *** 融,和諧統一。這使得中國古代小說以獨特的姿態在文學的殿堂散發出馨香,透露出勃勃生機,讓我們探索不已,玩味再三。
一、言簡義豐 ,意境優美,富有神韻 小說家們重視豐富的語言積累,盡力挖掘群眾語言的豐厚資源,在二者之中尋找最佳的切合點,力求大語言的表現力,做到煉字煉句,語言生動傳神,意味深長。 二、雅俗有致,搖曳生姿,趣味盎然 我國的古代小說對語言的運用,大體上可以看出,一是文言小說漸趨白話話、通俗化。
二是白話小說漸趨文學化。在小說的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它們相互影響,相互燭照,使得它們更真實的反映了社會萬象,貼近大眾。
三、文質統一,文白錯落,水 *** 融 我國古代小說的語言雖然沒有達到盡善盡美的地步,但一些優秀的作品的語言,從整體上說,小說的語言風格和它的內容是相適應的。這主要表現:第一,在人物的語言恰當的表現了人物的身份、性格和環境;第二,語言的形式的選用適應內容的需要。
2. 怎樣可以記住中國古文的藝術特點
一 把要求背誦的中國古文的藝術特點先分類,用紙進行列印下來,每天記住幾個,到晚上臨睡覺前在腦海中過一遍,堅持下去。
二 重點把每個朝代的詩人分類好,比如唐代有名的詩人,就歸類一次,依次類推。
注重系統化記憶!~ 三 互動學習記憶古詩文,因為你畢竟也有玩的好的同學,你們倆抽空時相互進行提問,這樣的話相信效率會提高上來的。 以上是我以前高考所採用的方法,通過幾輪的復習鞏固,相信都可以記住的。
所以我覺得:任何事情,只要你有認真去做,就一定會有收獲的,因為——一份耕耘,一份收獲。
3. 語文的藝術手法是什麼 藝術手法有哪些
藝術手法就是藝術作品的作者為表達自己的思想情感而採取的一系列的藝術形式或表現手法。文學作品的藝術手法從廣義上來講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辭和表達思想感情時所使用的特殊的語句組織方式.文學作品藝術手法是多種多樣的,分析一篇作品,具體地可以由點到面地抓它的特殊表現方式。語句修辭、句段作用、結構安排、情節設置等均可算作藝術手法。不同文體的作品,整體藝術手法既有區別,又有相通之處。這里主要講散文的藝術手法。
整體表現:
抒情散文:一線串珠、畫面組接;托物言志、象徵取譬;
抑揚結合、烘托對比;借古諷今、借題發揮;
寫景散文:移步換景、定點取景、時空交叉、點面結合。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動靜結合、虛實相生。
敘事散文:首尾照應、畫龍點睛、點面結合、詳略得當;
敘議結合、正側相映。白描細節、生動傳神;
群像個體、烘雲托月;伏筆照應、懸念釋念;
明線暗線、花開兩朵。巧用修辭、生動傳神。
哲理散文:引經據典、取譬設喻;逆向求異、正反對比;
層層剝筍、逐層深入;步步緊逼、環環相扣;
開闔抑揚、起承轉合;小中見大、言近旨遠;
類比推理、嚴謹周密;即事明理、敘議結合;
設問反問、引人深思。理中染情、情理交融。
局部表現:
寫作手法 寫作手法屬於藝術表現手法(即:藝術手法和表現手法,也含表達手法(技巧)),常見的有:誇張,對比,比喻,擬人,懸念,照應,聯想,想像,抑揚結合、點面結合、動靜結合、敘議結合、情景交融、襯托對比、伏筆照應、托物言志、白描細描、鋪墊懸念、正面側面比喻象徵、借古諷今、卒章顯志、承上啟下、開門見山,烘托、渲染、動靜相襯、虛實相生,實寫與虛寫,托物寓意、詠物抒情等。表達方式就是常見的敘述、描寫、悉行抒情、議論和說明。(其實也屬於藝術表現手法)。 修辭方法簡說 常見的修辭方法,高考規定為8種:比喻、比擬、借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 1.比喻:比喻的結構一般由本體、喻體和比喻詞構成。比喻的本體和喻體必須是不同的事物,但相互之間有相似點。運用比喻可以化平淡為生動,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
加油哈
❸ 文言文的巔峰之作
1. 我國古代文言文小說的高峰之作
.蒲松齡的《聊齋志異》是我國古代文言文小說的高峰之作. 《聊齋志異》,清代短篇文言小說集,是蒲松齡的代表作,在他40歲左右時基本完成,此後不斷有所增補和修改。
「聊齋」是他的書齋名,「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指奇異的故事,指在聊齋中記述奇異的故事。多數作品通過談狐說鬼的手法,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願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
學史上,它是一部著名短篇小說集。全書共491篇,內容十分廣泛,多談狐仙、鬼妖、 *** ,以此來概括當時的社會關系,反映了17世紀的中國的社會面貌。
2. 【閱讀題+書齋——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答案】
(一)書齋——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 凝 石 在中國傳統宅院中,除祖堂外,另一個重要的精神場所便是書齋,但祖堂大多和中堂合一,所以,大體上書齋是民居之中唯有的精神場所.書齋一般位於宅院的僻靜之處,如有後花園,必與之相鄰,這是營造書齋高雅恬淡的良好環境的重要因素.書齋是文化傳承的匯集點.書籍是前人社會絕行經驗的總結,書籍是民族歷史文化的結晶.書齋的主體——讀書人或學問人,在這里藏書,在這里讀書,在這里思索.文化在這里匯集,文化在這里傳承.之所以有「秀才不出門,全知天下事」之說,就是因為以往優秀的文化,在這里以研讀、考證、校注、闡發的方式得以傳承,中華民族的文明之光在這里化整為零,熊熊燃燒,然後又影響社會的發展和進程,使文化得到最好的傳承和發展.可以這樣比喻:因為當時國家沒有社會科學院,而許多個體存在並發段高揮作用的書齋聯合起來,實際上就起到了社科院的作用,而且國家不用投資.諸葛亮的「茅廬」,造就了蜀國鞠躬盡瘁的宰相.劉備「三顧茅廬」,獲得了人才和天下大計,才豐富了經天緯地、威武雄壯、扣人心弦、傳播不息的「三國演義」.同時,許多民族的文化經典在這里得到了繼承和弘揚.書齋又是個性創造的發酵池.書齋是個人的領地,在封建社會,無論是官場還是社會,乃至家庭,一定要遵循「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三綱五常的約束.當一個知識分子回到書房,雖然仍有強大的封建社會的倫理規范融合在書籍的字里行間,但軀體和大腦畢竟屬於自己,書齋的主人得到了個性施展的空間,於是,他們的創造力得以迸發,從而產生出新的思想,創造出新的藝術.可以說,知識分子在繼承前人精華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現實經歷,加上自己的文學藝術創造,在書齋里融合、發酵,最後,醞釀出嶄新的、清醇的、甘洌的美酒.這些美酒不斷地融進整體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發展的鏈條上,不斷有閃動的靈光.如王維在「輞川山莊」寫就的如畫詩歌、黃公望開山水畫之宗的《江山萬里圖》、曹雪芹的堪稱網路全書的《紅樓夢》、嚴復啟迪國人的《握宏尺天演論》、魯迅振聾發聵的《狂人日記》、徐悲鴻歌頌民族精神的《愚公移山》,真是不勝枚舉.(選自2007年第2期《新華文摘》,有刪節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語文論壇 8.閱讀全文,說說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說明「書齋是中國文人的精神家園」的.(2分) 5 9.細讀文中畫線的語句,聯繫上下文作答.(6分)Xd+N|h ①文明之光「熊熊燃燒」的含義是 .②在書齋里「融合、發酵」的「原料」是 、和 ; 「美酒」指的是 .10.知識分子在書齋里「創造力得以迸發」的原因是什麼?(3分) 11.文章結尾說:「這些美酒不斷地融進整體的民族文化,使得文化發展的鏈條上,不斷有閃動的靈光.」請從王維、曹雪芹、魯迅三個例子中任選一個,談談他的作品在文化發展的鏈條上閃動著怎樣的靈光.(3分) 一)8.書齋是文化傳承的匯集點;書齋又是個性創造的發酵池 或:書齋是文人匯集文化傳承文化的地方;書齋是文人施展個性的地方(2分,每點1分.) 9.①比喻優秀文化在書齋里匯集並不斷地得到傳承、發展和弘揚.②前人的精華 自己的經歷 自己的創造 新的思想和藝術,或文藝作品(6分.第①題2分;第②題4分,每格1分.) 10.因為書齋是個人的領地,不受三綱五常的約束,利於個性施展.(3分.答出個性施展得2分,其餘1分.) 11.例如:王維寫就的山水田園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中國詩壇享有崇高的地位.曹雪芹的《紅樓夢》,是中國最具文學成就的古典小說,是中國長篇小說創作的巔峰之作,堪稱網路全書.魯迅的《狂人日記》,是我國第一篇白話小說,它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一座里程碑.(3分.說出大致意思即可.)。
❹ 文言小說在明清時期的發展
要弄清唐傳奇流傳到明清時期有多少,這就首先要弄清什麼叫傳奇,即對唐傳奇體裁做一個相對准確的界定。周愣加先生說:「故事雖均系有發生年代,內容卻大半處於幻設和虛構」[2],符合這兩個條件的,才是名副其實的傳奇小說。按此標准,即使像韓愈《毛穎傳》之類作品,也應納入唐傳奇小說之列。唐傳奇到底有多少,已無從得知;究竟有多少流傳了下來,至今也少有人關注。據筆者不完全統計,明清兩朝
文言小說總集達200種之多,其中就有三分之一左右全部或部分收錄唐傳奇,再加上其它一些叢書和類書所收錄的,此間流傳的唐傳奇,數量相當可觀。現僅以此期文言小說總集為例,試作分析論述。
(一)傳奇小說在唐代的基本概況
考察相關資料獲知,唐傳奇單篇流傳至今的有100多篇,多為名篇;而曾以集子形式流傳的大約50種左右(今所見皆屬後人輯佚),其中裴鉶《傳奇》、陳翰《異聞集》、張說《梁四公記》、唐晅《唐晅手記》、李枚《纂異記》、鍾軻《前定錄》、袁郊《甘澤謠》、康駢《劇談錄》、皇甫梅《三水小牘》、佚名《燈下閑談》諸集,是專門輯錄唐傳奇小說的,影響較大。其餘各集均系傳奇、志怪兼收,所收篇數不等,或多篇或十數篇乃至數十篇,如牛肅《紀聞》、戴孚《廣異記》、張薦《靈怪集》、陳劭《通幽記》、牛僧孺《玄怪錄》、李復言《續玄怪錄》、李德裕《幽怪錄》、盧肇《逸史》、薛漁思《河東記》、張讀《宣室志》、皇甫氏《原化記》、李隱《大唐奇事記》、柳祥《瀟湘錄》、杜光庭《神仙感遇傳》、沈汾《續仙傳》、盧肇《逸史》、溫庭筠《乾月巽子》、段成式《酉陽雜俎》、杜光庭《仙傳拾遺》、鄭還古《博異志》等,皆屬此類,也是很有名的集子。在上述諸集所收作品中,除去本來就單篇流傳以及同名而反復出現的篇目外,另外還有不少於百篇的傳奇小說。這樣看來,唐傳奇在當時流傳的數量大約在200篇左右。
(二)明清時期選錄唐傳奇的概況
明代100多種文言小說總集,其中就有一半以上全部或部分收錄唐傳奇小說,而上述唐時的單篇和多篇傳播形式在此期幾乎全部網羅殆盡,但所收具體篇目卻遠遠超過唐時流傳的數目。此期收錄唐傳奇數量比較多的集子要算陸楫的《古今說海》。《古今說海》輯錄傳奇作品65種,除《煬帝海山記》《煬帝迷樓記》《煬帝開河記》三種系宋代作品外,其餘62種均屬唐五代時期的傳奇小說,且多為流傳較廣的篇章。如《吳保安傳》《昆侖奴傳》《鄭德璘傳》《李章武傳》《趙合傳》《聶隱娘傳》等都是人們所熟知的。其次要算冰華居士《合刻三志》(實為《七志》),它收錄傳奇小說55種,且多為同期其它總集不多見者,這就擴大了唐傳奇傳播的數量。如韓愈《怪道人傳》、許棠《怪男子傳》、陸龜蒙《三異人傳》、杜光庭《豪客傳》、李延壽《狂奴傳》、孫頠《神女傳》、王嘉《麗姝傳》、牛希濟《妖妄傳》、段成式《夜叉傳》、牛僧儒《冥遇傳》、陳鴻《見鬼傳》、包何《賣鬼傳》、姚合《中山狼傳》、白居易《琵琶婦傳》、杜牧《杜秋傳》之類,難以遍舉,其中絕大多數為傳奇小說。汪雲程《逸史搜奇》分十集共收小說93篇,其中唐傳奇54篇,所收數量僅次於《合刻三志》,但作品皆屬習見者,可與其它總集參看。
而陸氏《虞初志》則不同,在收錄數量上雖不及《古今說海》,只有29種(單篇),但它們全為唐五代作品,且多為名篇,如《離魂記》《虯髯客傳》《柳毅傳》《紅線傳》《長恨傳》《周秦行記》《枕中記》《南柯記》《無雙傳》《謝小娥傳》《李娃傳》《東城老父傳》《鶯鶯傳》《霍小玉傳》《任氏傳》《東陽夜怪錄》《白猿傳》等,無一不是有名且影響較大的小說。另外還收有兩個小說集(即《續齊諧記》和《集異記》),內中也有數篇傳奇,可見《虞初志》的編選在提升唐傳奇的文學地位和知名度方面達到了很好的傳播效果,從而擴大了唐傳奇在當時和後世的影響。
廣羅唐傳奇名篇的還有王世貞《劍俠傳》、鄧喬林《廣虞初志》以及佚名《文苑楂橘》(按:似系朝鮮人所輯)。據《古今逸史》本,《劍俠傳》收有《老人化猿》《扶余國主》《嘉興繩技》《車中女子》《僧俠》《京西店主人》《蘭陵老人》《聶隱娘》《荊十三娘》《紅線》《昆侖奴》等篇;《文苑楂橘》收有《虯髯客》《紅線》《昆侖奴》《義倡汧國夫人》《崔鶯鶯》《趙飛燕》《裴諶》《韋鮑生》《柳毅》等篇;而《廣虞初志》除《中山狼傳》外,多為唐人傳奇名篇。
在收名家名篇之外,又有按專題編選流傳的,其中以梅鼎祚《青泥蓮花記》為代表。此集專錄以女性為作品主人翁形象,且全系地位低下的女藝人的傳奇,如《李娃傳》《霍小玉傳》《太原妓》《張建封妾盼盼》《楊倡傳》《段東美》《歌者婦》《舞娥異》《蕊珠》《常州樂妓》《吳二娘》《薛濤》等,將此類作品匯為一編進行傳播,不僅體現了編選者對廣大女藝人的崇敬和憐惜,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文化人的社會觀、文化觀和婦女觀正在發生著變化。
此期大型的小說總集還有《五朝小說·唐人小說》和《五朝小說大觀·唐人百家小說》。二書所收,除少數篇目各異外,絕大多數篇目基本相同。但有一種現象值得注意,即其書名都明明白白打著「唐人小說」,而書中卻將後世公認的宋代傳奇名篇的《迷樓記》《海山記》《開河記》《楊太真外傳》以及《梅妃傳》[4]都收錄在內,只是「大觀本」少收了《楊太真外傳》一種。這種現象並直接影響到後來清代的《唐代叢書》《唐人說薈》《唐開元小說六種》,因為它們亦將上述宋人名篇收錄在內。
其它若干明代文言小說總集,諸如馮夢龍《太平廣記鈔》、自好子《剪燈叢話》、王世貞《艷異編》《劍俠傳》、鄒之麟《女俠傳》、陸樹聲《宮艷》、顧元慶《顧氏文房小說》、袁褧《四十家小說》、黃魯曾《漢唐三傳》、周近泉《萬選清談》以及王穉登《虎苑》等,由於它們輾轉收錄,輾轉翻刻,作品交錯互見,而又互為補充,幾乎將流傳到此期的唐傳奇小說網絡殆盡,這不能不說是明人對唐傳奇的一個突出貢獻。
到了清代,刊刻出版業仍舊非常發達,選編出版的文言小說總集的數量也相當多,但所收作品的具體情況與明代有著明顯的不同,如絕大多數都是筆記或筆記小說,即使也有專選傳奇小說的,又多屬當代作品,像張潮《虞初新志》之類。此期選有唐傳奇小說的總集只有少數幾種,諸如《唐人說薈》《唐代叢書》《無一是齋叢鈔》《晉唐小說暢觀》《龍威秘書》等,其中《唐人說薈》《唐代叢書》兩種規模最大。然而《唐人說薈》與《唐代叢書》之間的關系,就像兩個「五朝」小說總集一樣,除少數篇目各異外,其它絕大多數基本相同;而所選作品在時代上也像兩個「五朝」小說總集一樣張冠李戴,將宋代傳奇名篇誤作唐代名篇收錄書中,真可謂亦步亦趨。
二、唐傳奇文本在明清傳播過程中的幾個問題釋疑
一是部分作品的時代問題。前面說過,《五朝小說大觀·唐人百家小說》《五朝小說·唐人小說》《唐代叢書》《唐人說薈》《唐開元小說六種》等書名都明明白白地打著「唐人小說」的招牌,而書中又將後世公認的宋傳奇名篇收錄在內。當然,像《迷樓記》《開河記》《海山記》均題[唐]韓偓撰,而《楊太真外傳》則明確地題署[宋]樂史撰,《梅妃傳》均題[唐]曹鄴(但今人魯迅則題[宋]闕名)。題署唐人的,到底是它們妄題妄署,還真是唐人,這幾乎是一樁難以扯清的公案,但《楊太真外傳》作為宋人作品則是沒有問題的,這種明顯的矛盾或錯誤,只要留心,並不難發現。然而一些不打「唐人」招牌的選集,出現同樣的問題就難以發現了。如顧元慶《顧氏文房小說》和袁褧《四十家小說》以及清代的《無一是齋叢鈔》都是這樣。它們作為通代總集而選錄了宋人作品,那本來就無可厚非,但問題出在它們的排列位置。從它們前後所列作品來看,其目次均以時代為序,而這幾種宋人小說竟夾雜在唐人作品之間。由此可以推斷,這些總集,無論打不打「唐人」招牌,也無論是選編斷代還是選編通代,其編選者都把這幾篇宋傳奇名篇誤作唐傳奇小說而收入其中了。
到底如何看待這幾種混入唐傳奇中的宋傳奇名篇的小說集?究竟是真的誤入還是另有原因?這也值得思考和推敲。筆者以為,對於書名《唐人小說》可有兩種理解。一是各篇作者皆為唐人,另一是具體作品中人物為唐人。若第二種理解符合編選者本意,那又有新的問題出來,因為故事中人物不盡是唐人,而趙飛燕即漢代人;否則,那幾篇所謂宋人作品產生的時代需要重新認定,因為作者或本為唐人也未可知。但不管怎樣,梅妃、楊貴妃是唐人,且為唐代有影響的人物(唐朝皇妃)是毫無疑問的。而編選者有意無意間將它們混入其中,在客觀上有擴大唐傳奇影響的作用。
二是明清時期流傳的唐傳奇篇目超出唐代的數量。通過對相關文獻書目與具體篇章內容的對照考察發現,明清時期流傳的唐傳奇篇目竟超出唐代流傳的數量。產生這種情況有多方面的原因,如上文提及的一些它書不多見的篇目,其中有的屬一篇多名,特別是人們不大熟悉的篇什,一篇多名則往往讓人產生多篇的感覺,像韓愈的《怪道人傳》在《合刻三志》中為此名,而在其它書中則又有《軒轅彌明傳》《石鼎連句詩序》《崔汾傳》等名稱出現,人們便容易誤以為是多篇。這種情況為數不少,諸如《李章武傳》又題《碧玉槲葉》,《吳保安傳》又題《奇男子傳》,《煙中仙解題敘》又題《煙中仙》、《仙中怨解》或《解題敘》,《南部煙花錄》又題《大業拾遺錄》和《隋遺錄》等,難以遍舉,特別是像《碧玉槲葉》《奇男子傳》這樣生僻的名稱,人們很難想像到它們就是《李章武傳》和《吳保安傳》。
除一篇多名造成篇目數量增多外,就是由諸多同類故事集合成編而用的書名,這樣的書名在感官上也造成篇目數量增多。換句話說,即如明清時期的編選者將唐時某一作家的某一類作品選錄成編,或將唐人選集的某一類作品重新刊刻,並自題新名來概括。其名稱看起來似一篇之名,實際上是一類之名,亦即類聚化的名稱。如《奇鬼傳》署[唐]杜青荑撰,共5條,皆為奇鬼故事。《雷民傳》署[唐]沈既濟撰,共6條,皆為雷事。《幻影傳》署[唐]薛昭蘊撰,共8條,皆道術故事。《賣鬼傳》署[唐]包何撰,共5條,首篇為宗定伯賣鬼事。《仙吏傳》署[唐]太上隱者輯,共4條,皆神仙為官事。《英雄傳》署[唐]雍陶撰,共4條,皆唐代英雄事跡。《豪客傳》署[唐]杜光庭撰,共3條,皆為豪客事。諸如此類還有數十種之多,如《屍媚傳》《妖巫傳》《狂奴傳》《異僧傳》《神女傳》《夜叉傳》《妖妄傳》等亦屬此類。
同一篇名或書名卻題署不同時代不同作者也是造成篇目增多的原因。如《才鬼記》既有[明]梅鼎祚的,而在《合刻三志》里又有題[唐]鄭蕢的,在重編《說郛》里又題[宋]張君房。今檢梅氏《才鬼記》,收歷代傳奇小說,系傳奇小說選集;而重編《說郛》和《合刻三志》皆取自梅書,而又妄題撰人,以充古書,昭然若揭。再如《劍俠傳》,《四庫全書總目》存目著錄二卷,舊題唐人,不著姓名。《合刻三志》《重編說郛》《五朝小說》《唐人說薈》《龍威秘書》等皆題[唐]段成式撰。今通行四卷本題[明]王世貞撰。據余嘉錫考訂,四卷本為王世貞輯,共33篇,其中20篇出自《太平廣記》,《僧俠》《京西店主人》《蘭陵老人》《盧生》4篇出自段成式《酉陽雜俎》。還有《中山狼傳》既有題[唐]姚合的(見《合刻三志》),又有題[宋]謝良的(見《五朝小說》),而《古今說海》則不題撰人,實則系[明]馬中錫所撰,因為《東田文集》卷五有《中山狼傳》。如此之類,為數不少,不復一一列舉。
三是部分名篇不為當時眾多編選者看重。現以明朝《虞初志》《太平廣記鈔》《顧氏文房小說》《四十家小說》《五朝小說大觀》《五朝小說》《逸史搜奇》《劍俠傳》《古今說海》《合刻三志》《清尼蓮花記》等小說總集為例,對它們所收錄的情況進行對照分析。上文說過,明清兩朝編選唐傳奇小說,有些名篇不僅單篇在流傳,而且還在眾多選集中流傳,呈現出交錯互見,互為補充的編纂特點。它們的交錯互見,在上述11個總集中,多的達到一篇同見於8種總集。如《虯髯客傳》(又名《扶余國主》)竟被《虞初志》《太平廣記鈔》《顧氏文房小說》《四十家小說》《五朝小說大觀》《五朝小說》《逸史搜奇》《劍俠傳》共同收錄。再如《紅線傳》也見於《虞初志》《太平廣記鈔》《五朝小說大觀》《五朝小說》《劍俠傳》諸書。像這樣盛傳的還有《柳毅傳》《周秦行記》《廣陵妖亂志》《南嶽魏夫人傳》《無雙傳》《東城老父傳》《李娃傳》《高力士外傳》《冥音錄》《任氏傳》《霍小玉傳》《鶯鶯傳》《白猿傳》《趙合傳》《柳參軍傳》《馬自然傳》《吳保安傳》《昆侖奴傳》《聶隱娘傳》《袁氏傳》《李林甫外傳》《蔣子文傳》《杜子春傳》《鄴侯外傳》等20多種。然而另有一些作品在今人看來是較有名的,卻受到當時編選者的冷落,如《枕中記》《南柯記》《古鏡記》《楊娼傳》《李章武傳》只有兩種選集收錄。另外還有一些名篇是孤本獨傳,如《飛煙傳》《東陽夜怪錄》《嵩岳嫁女傳》《崔少玄傳》《蔣琛傳》《謝小娥傳》《長恨傳》《韋安道傳》《離魂記》等,僅見《虞初志》收錄;《藍采和》《廬江馮媼》《裴沆》僅見《太平廣記鈔》;《次柳氏舊聞》《卓異記》僅見《顧氏文房小說》;《劉賓客嘉話》僅見袁褧《四十家小說》;《老人化猿》《嘉興繩技》《車中女子》《僧俠》《京西店主人》《蘭陵老人》《荊十三娘》僅見王世貞《劍俠傳》;《鄭德璘傳》《崔煒傳》《靈應傳》《洛神傳》《夢游錄》《遼陽洛神傳》《韋自東傳》《蚍蜉傳》《板橋記》《玉壺記》《姚生傳》《李衛公別傳》僅見《古今說海》。清代情況與之基本相似,故此不贅。
從受冷落的篇目來看,基本上是單篇流傳的作品;除了《謝小娥傳》《鄭德璘傳》《枕中記》《南柯記》《古鏡記》《離魂記》《長恨傳》《楊娼傳》《李章武傳》《東陽夜怪錄》幾篇影響較大外,其餘基本上屬二流作品。基於這種情況,此期眾多編選者不再選刊它們,或免重復,或趨時尚,抑或疏漏也未可知。像《謝小娥傳》《鄭德璘傳》《枕中記》《南柯記》這樣影響較大的篇目不被采錄,很大可能是文人趨尚喜好使然,同時也不排除疏漏的可能性,因為像《聶隱娘傳》《昆侖奴傳》這樣影響頗大而又在明代盛傳的作品,竟在清代亦受冷落,未見《唐代叢書》《唐人說薈》采錄,足見亦有疏漏。
三、唐傳奇文本在明清時期傳播的社會時代背景和文化意義
中華民族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古老文明、豐厚文化遺產的民族,在這樣一個有著優秀民族文化傳承的國度里,歷代君王都非常重視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發掘,如宋編「四大書」、明編《永樂大典》、清編《四庫全書》就是典型的例子。唐傳奇作為文化遺產的一部分,能在明清時期得到廣泛傳播,這首先是得力於宋代經濟的發達和印刷技術的進步以及宋人對文學遺產的重視。在宋編「四大書」中,《太平廣記》就是李昉等人奉敕編纂的大型類書,它遍搜博採唐及唐以前小說,使得唐及唐以前的小說能極大限度地被保存下來。今所見唐人小說,其中絕大部分就是從《廣記》中輯出。《廣記》之外,就是曾慥《類說》和朱勝非《紺珠集》,二書也選錄不少唐人傳奇小說,其中有些作品能補《廣記》之缺。不過二書刪削較大,難見全貌,且引書不注出處,這客觀上降低了其文獻價值,給後世研究者帶來了諸多麻煩,同時也從此埋下了明人作偽的種子。但盡管如此,它們在保存中華民族優秀文化遺產方面的功勞是不能抹殺的。
到了明代,特別是永樂年間,皇帝為籠絡知識分子,消除他們對建文帝之懷思,不僅仿宋修四大書故例,命解縉等人修《永樂大典》,而且還於十六年詔修郡縣志書,又遣官遍訪郡縣,博採事跡及舊志書。在這樣的大文化背景下,明代刻書業很發達,內府、南北國子監及部院都刻書,地方官也因好名而出資刻書。清代王士禎《居易錄》雲:「明時御史、巡鹽茶、學政、部郎、榷關等差,率出俸錢刊書。今亦罕見。」他們還把刻書作為饋贈禮品,稱為「書帕本」,至嘉靖、萬曆而極盛;且明代書籍皆可私刻,無元代逐級審核手續,只要有錢,就可任意刊刻,而刻字工資低廉,又紙墨易得,故刻書出版成為一時風尚。加上明代經濟繁榮,新興市民階層大量出現,他們對娛樂消遣書刊需求量甚大,當時社會上流傳著「賣典集不如賣時文,賣時文不如賣小說」的民諺,書商們見刻小說有利可圖,於是大量刻印小說,有的反復翻刻,多達幾十版,故明代編選小說總集的風氣特盛。
清朝是滿人治天下,雖文禁森嚴,但仍文化日開,文學日盛,這主要是由於其列祖列宗稽古右文,聖祖尤聰明天亶,著述宏富,足以撥振儒風,且信任漢人,重用漢儒臣;康熙丙午又開博學宏詞科,網羅天下才俊之士,而明之遺老像孫奇逢、顧炎武諸儒雖隱逸山林,而此時又復勤於撰著,模範後學。又特設秘府,廣搜天下奇書藏於是,並建七閣分貯,嘉惠士林。亦仿宋明編修大型典籍故例而命紀昀等人纂修《四庫全書》,所以清代歷二百六十八年,「一朝文學之盛,能軼明超元,上駕宋唐,追蹤兩漢」[4],可見此期文學之盛實前所未有。在這樣的大文化背景下,大量選編小說書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但眾所周知,作為文學之一的小說,到了明清時期,已經是白話登上巔峰的時代,話本和章回小說異常興盛繁榮,成為文學的主流;而唐傳奇作為文言小說已經成為歷史的陳跡,相對於明清盛行的白話通俗小說的「俗」來說,唐傳奇可算是「雅」,其文詞婉轉典雅,是雅小說的代表。但在小說尚「俗」的明清時代,唐傳奇文本為什麼能得到如此盛傳?其答案恐怕不僅僅是保存遺產那麼簡單。對此,筆者以為,它除保存文化遺產的目的之外,還可能有其它方面的目的。因為作為優秀文化遺產的唐傳奇,只有當它在後代不斷發揮作用的時候,才能體現它的價值;否則,就只能被人們當作一堆垃圾來處理。
(一)眾望所歸的時代氣息
社會時代的生生氣息是文學藝術得以繁榮興盛的大環境、大氣候。歷史上,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曾創下了千秋基業,鑄造了華夏歷史的輝煌;特別是唐代,其社會的發展、經濟的繁榮、民族間的和睦、舉國上下所呈現的昂揚向上、繁榮興旺的景象,為後世人們所矚目、所嚮往。而與之相匹的是,歷代文人學士鑄逸響偉辭,歌盛世太平,留下了許多不朽的篇章;而盛唐氣象的沃土更孕育了氣勢豪邁、氣象萬千的盛唐文化,特別是盛唐詩歌,歷代盛贊不已;能與盛唐文化之主流的詩歌相媲美且並稱「一代之奇」的唐傳奇,也像唐詩一樣,為後世人們所樂道。明清時代,社會的不斷發展,經濟的繼續繁榮以及民族的進一步融合,需要像盛唐那樣的人文環境和社會氛圍,而官私選家和出版商廣選博採唐傳奇,並反復翻刻,廣為傳播,則深寓著他們嚮往盛唐、追慕前賢、鼓舞士氣鬥志、激發人們創造奇跡偉業的美好動機;同時,上追漢唐,標榜漢唐盛世更是最高統治者的思想。
(二)不同體裁小說間的相互融合
任何社會、任何時代,其文學不可能是單一的發展,應該是百花競妍,眾鳥和鳴。中國文學發展史告訴我們,各種文學樣式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又互相促進,共同發展的。明清時代的小說創作雖然白話佔主流,但它並不排斥文言小說的繼續創作。事實上在明清白話小說異常興盛的情況下,文言小說也是在繼續邁著前進的步伐,並在清代出現了創作的高峰,即產生了雙峰並峙的傑作《聊齋志異》和《閱微草堂筆記》。中國古代小說無論是文言還是白話,能在明清登上頂峰,這也得力於各體文學之間的相互借鑒,特別是對唐傳奇的借鑒。如《聊齋志異》,不僅許多故事的題材直接取材於唐傳奇,而且許多具體的篇章也是「用傳奇法以志怪」。這還只是文言小說之間的繼承和借鑒;其實話本與章回小說也同樣吸收了唐傳奇的營養,特別是歷史題材的章回小說,其結構特點和以詩代景的描寫手段以及文中所穿插議論的特點,皆借鑒唐傳奇的寫法;即使是偉大的言情巨制《紅樓夢》,人們也常以「史才、史筆、議論」加以概括。可見小說創作已達到了文白相間、雅俗共賞的美學境界,實現了文學自身的大融合。明清官私選家和出版商廣選博採唐傳奇,並反復翻刻,廣為傳播,是因為唐傳奇「文備眾體,可以見史才、史筆、議論」,對不同題材、不同樣式文學間的彼此滲透、相互融合、共同發展有著極大的促進作用。
綜上所述,唐傳奇能在後世廣泛流傳,並對文學特別是對小說藝術的豐富和提高產生極大的促進作用,這除了它所具有特立的文學價值和文化意義外,就是宋、明、清三朝的選家和官私出版商選錄、刊刻、出版的功勞了。因為有了他們的廣泛選錄、反復刊印才使得傳奇小說能極大限度地流傳。不管他們是出於何種目的,盡管他們在選錄過程中存在著不夠嚴謹甚至作偽的現象,但他們的所為,客觀上保存了優秀的文學遺產,播揚了中國文化的精髓。唐代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盛唐氣象對後人有著莫大的感召力,而在外國人眼中,「唐」則是中國的代名詞,是中華民族的代名詞。明清兩朝大量選刻唐傳奇,並予以廣泛傳播,這不只是對唐代文化的貢獻,實際上也是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注釋:
[1]本文所謂唐傳奇,實則包括五代的作品在內。
[2]周愣加輯注《裴鉶傳奇》,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第9-10頁。
[3]薛洪勣《傳奇小說史》,《中國小說史叢書》,浙江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6-157頁。
[4]徐仲可《清稗類鈔·文學最盛之原因》,商務印書館1917年版。
原載:《明清小說研究》2009年第1期(總第9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