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古代小說 » 古代小說戲曲專題形成性考核

古代小說戲曲專題形成性考核

發布時間: 2025-02-14 13:00:33

A. 古代小說戲曲專題簡答題王實甫雜劇《西廂記》中的鶯鶯形象具有哪些性格特點

《西廂記》的曲詞華艷優美,富於詩的意境,可以說每支曲子都是一首美妙的抒情詩。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通過林黛玉的口,稱贊它「曲詞警人,余香滿口」。
《西廂記》是我國古典戲劇的現實主義傑作,對後來以愛情為題材的小說、戲劇創作影響很大,《牡丹亭》、《紅樓夢》都從它那裡不同程度地吸取了反封建的民主精神。

《西廂記》是我國家喻戶曉的古典戲劇名著,它敘述了書生張君瑞和相國小姐崔鶯鶯邂逅相遇、一見鍾情,經紅娘的幫助,為爭取婚姻自主,敢於沖破封建禮教的禁錮而私下結合的愛情故事,表達了對封建婚姻制度的不滿和反抗,以及對美好愛情理想的憧憬和追求。幾百年來,它曾深深地激勵過無數青年男女的心。即使在今天,作品中的主題思想和藝術形象,仍然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封建禮教罪惡本質的認識。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小說《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小說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艷,是唐代傳奇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漢族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其長篇巨制《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沖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斗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復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顯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度,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沖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沖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沖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沖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宏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B. 電大開放本科考試資料 中國古代文學專題(2)

元明戲曲部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l《 》是元代雜劇作家關漢卿的歷史劇代表作,劇中突出了關羽豪邁無畏的英雄氣概,並借關羽之口抒發了深沉的歷史滄桑之感。

2.元代劇作家 創作的《趙氏孤兒》是一部著名的歷史悲劇,劇中表現了屠岸 賈的殘暴奸詐,突出了程嬰等義士赴湯蹈火的犧牲精神。

3.元明的雜劇傳奇很多改編自唐傳奇,如石君寶的《曲江池》就改編自白行簡的 《 》。

4.明代劇作家 的「漁陽三弄」,借張建封、楊慎、杜默三人的遭遇,表現了對個性和自我的追求。

5.明代劇作家 的雜劇《繼母大賢》和元代關漢卿的雜劇《 》都寫了兄弟爭死,繼母保全前妻之子的故事,這是當時民間流行的一個題材。

6.明代是中國戲曲理論發展的重要時期,著名劇作家 的《南詞敘錄》就是第一部南戲概論性質的專著。

7.明代很多劇作家追隨湯顯祖謳歌真情,如孟稱舜的劇作《 》就歌頌了伍子胥滅楚復仇之孝和申包胥借兵復楚之忠。

8.明代作家——的劇作很注意對灰諧的追求,他的《博笑記》就是一部演「可喜、可怪之事」,「俱可絕倒」的作品。

9.明代很多劇作取材於《水滸傳》,如李開先創作的《 》就描寫了林沖被逼上樑山的故事。

二、簡答(每題10分,共20分)

1.試分析四大南戲所體現的南戲的發展變化。

2,試分析鄭光祖愛情劇的道德色彩。 .

三、論述題(兩題必選一題回答,共20分)

1.試析《牡丹亭》中杜麗娘的形象。

2.試分析《西廂記》的藝術成就。

明清小說部分

一、簡答(每題10分,共30分)

1.應該怎樣評價《紅樓夢》後四十回?

2,試析《杜十娘怒沉百寶箱》所體現的「情」與「理」的矛盾及其時代意義。

3.舉例說明《水滸傳》人物塑造的獨特成就。

二、論述(兩題必選一題回答,共20分)

1.試結合作品,分析《聊齋志異》的意境美。

2.試分析孫悟空的形象及其所體現的時代精神。

試題答案及評分標准

元明戲曲部分

一、填空(每空1分,共lo分,有錯別字不得分)

1.單刀會

2.紀君祥

3.李娃傳

4.沈自徵

5.朱有墩 蝴蝶夢

6.徐渭

7.二胥記

8.沈瓊

9.寶劍記

二、簡答(每題10分,共20分)

1.答案要點:(1)創作上,四大南戲有三部有傳說的作者,說明文人對劇本寫定的作用;

(2)內容上,既貼近民間,又有文人滲透的痕跡。(3)藝術表現上,情節安排、人物塑造、語言都取得了很大成就,對後世南戲、傳奇創作影響深遠。(參考《元明戲曲》169—172頁)

2.答案要點:鄭光祖愛情劇的道德色彩較強,表現為:(1)《謅梅香》中白敏中和小蠻早有婚約,二人私會被撞見,小蠻未曾失身以及最後白敏中奉旨成婚等情節的安排;(2)《倩女離魂》中靈魂私奔的情節以及王文舉對倩女私奔自己的指責。(參考《元明戲曲》64—66頁)

三、論述題(兩題必選一題回答,共20分)

1.答案要點:杜麗娘是一個具有至情、執著理想的女子:(1)杜麗娘的生活環境令人窒息,這也是那個時代現實中女性的困境;(2)對愛情的大膽主動追求,因情而死,因情而生;這體現了湯顯祖的至情觀,即情可以超越現實,超越時空,(3)杜麗娘對父母的牽念掛懷,這代表了她對現實社會的禮義的回歸。(參考《元明戲曲》194—20l頁)

2.答案要點:(1)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劇中的張生確立了中國古代小說戲劇愛情故事中痴情的多情多感多愁多病的書生形象。(2)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第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3)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成為一種重要的人物類型,影響著後來的創作與生活。(4)對矛盾沖突的設計足以示範後人。(5)才子佳人相會後花園,歷盡磨難終成眷屬的故事模式,對後世小說戲曲的創作產生了巨大影響。(參考《元明戲曲》56—62頁)

明清小說部分

一、簡答(每題10分,共30分)

1.答案要點:(1)貢獻在於根據前八十回的線索,完成了寶黛愛情悲劇的結局,使《紅樓夢》成為一部完整的小說,而且基本保持了前八十回的悲劇氣氛,矛盾沖突的發展和人物處理,也大致符合曹雪芹原意。(2)缺點在於寶黛性格有與前八十回不符的地方;而賈府家道復初的結局也與曹雪芹構思的「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凈」不合,藝術上也較為遜色。(參考《明清小說》266頁)

2.答案要點:「情」與「理」的矛盾是杜十娘悲劇的真正社會根源。(1)李甲貴族公子的身份使他從一開始就面臨著封建禮教和與杜十娘的愛情之間的矛盾沖突。(2)杜十娘與孫富的沖突,實際上是孫富藉助以李布政為代表的封建禮教取得了勝利。(3)這種「情」與「理」的矛盾,是明代中後期帶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思想矛盾和社會矛盾。(參考《明清小說>)170—176頁)

3.答案要點:(1)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表現手法;(2)能夠從社會環境和人物關系出發,去把握人物的思想性格,寫出人物性格的發展變化。(參考《明清小說》74—日2頁) 二、論述(兩題必選一題回答,共20分)

1.答案要點:《聊齋志異》的詩情濃郁的意境美表現在:(1)作者將他所歌頌的人和事物加 以詩化。特別是那些花妖狐魅的女性形象,作者更是賦予她們詩的特質。(2)通過環境氣氛的渲染烘托來表現一種詩意美。(3)對那些美麗動人的花妖狐魅形象,作者一般不作精雕細刻的外形描寫,而注意描繪其內在的風神。(參考《明清小說>)213—215頁)

2.答案要點:孫悟空形象是一個超凡人聖的理想化英雄的形象,表現為:(1)他是一個來歷不凡、神通廣大的人物;(2)他是一個蔑視皇權和封建等級觀念的反抗性極強的人物;(3)他是一個積極樂觀、勇敢無畏的人物;(4)他是一個善惡是非觀念十分鮮明的人物。孫悟空形象中的時代精神:(1)孫悟空「強者為尊」的思想,是帶有新的時代特色的市民意識的表現;(2)孫悟空要求自由自在的生活,要求對人和人的才能的尊重,與當時出現的對人的個體價值與人格的肯定的自覺意識有關。(參考《明清小說》96—103頁)

C. 中國古代小說戲曲專題:筒析《牡丹亭》的文化意義


湯顯祖的《牡丹亭》「因情成夢,因夢成戲」,「奇氣鬱勃,博辯縱橫」,其中的獨特人生感受是常人難以體會的。他自己說:「玉茗堂開春翠屏,新詞傳唱《牡丹亭》。傷心拍遍無人會,自掐檀痕教小伶」。時人也說,「由於作者早歲以詩文鳴於時,又是一位屬於泰州學派的思想家,喜歡議論時政,所以人們對待他的劇作往往不肯『就戲論戲』,總認為戲劇形象中藏著許多機鋒,尋味不盡」(《昆劇演出史稿》陸萼庭著趙景深校上海文藝出版社1980年59頁)。怎樣認識昆劇《牡丹亭》的文化意義?我想,首先是要看戲、看劇本,但是讀一下英文譯本,看看外國人的說法,也許會有所啟發。再說,因為人類學的描述方法是接近於文學的,因此人類學家就可以象文學批評家一樣,「解讀」劇本。「人類學者的工作就是選擇一項引起他注意的文化事業,然後以詳盡的描述去充實它並賦於說明性,以便告訴他的讀者理解他所描述的文化的意義」(《作為文化批評的人類學-一個人文學科的實驗時代》(馬爾庫斯費徹爾著三聯書店1998年52頁)。
莎翁和湯顯祖屬於同一時代,兩人都是1616年逝世的。《牡丹亭》的譯者白也(CyrilBirch)說,湯顯祖的「題詞」寫於1598年,和地球另一面莎士比亞寫《羅蜜歐與朱麗葉》近於同時。更為相似的是湯顯祖的《牡丹亭》應了西人的一句諺語,說不盡的莎士比亞。這兩位大戲劇家不僅活在同一歷史時期,而且思想也是相通的。至今,不僅中國人說不盡,外國人也說不盡。「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Without visiting this garden,how could Iever have realized this splend or of spring!)這也可以是一種暗隱:不能理解古典昆劇藝術,是沒有文化的表現。美國波士頓Cheng&Tsui出版公司自稱「驕傲」地出版了全本55出的《牡丹亭》(英文ThePeonyPavilion或拼音MudanTing),並且被評為美國1981年的傑出學術著作。譯者用的是徐朔方、楊笑梅的《牡丹亭》校注本。書封面的介紹寫得簡明扼要,「產生於16世紀晚期的明王朝的這本古典戲劇故事,說的是杜麗娘夢到了一個理想的愛人;但沒有希望再遇到他,於是不平靜地死去。她好象死了,如鬼一樣不斷地尋找她的夢中的愛人,直到這個愛人最後發現了她自畫象;這個愛人也夢到了她,愛使她神奇地活了過來」。
譯者的「前言」首先引用了湯顯祖的「題詞」:「天下女子有情,寧有如杜麗娘乎!夢其人即病,病即彌連,至手畫形容,傳於世而後死。死三年矣,復能溟漠中求得其所夢者者而生」。湯顯祖知道這種「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世人是不相信的,「形骸之論也」。所以他辯解說,故事是有本源的,而且「人世之事,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恆以理相格耳!第雲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這是強詞奪理,但因為我們讀了書,看了昆劇《牡丹亭》後,深深地感動而原諒他了。在湯顯祖來說,「情」是偉大的,它來自內心,不可抑制,是對冷冰冰的封建理性的勝利。
的確,湯氏的官場情盡,借《牡丹亭》的男女之情表現個性解放之情,自由之情,「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杜麗娘不僅是少女的懷春,而且暗喻著個性解放的自由思想:「至情」可以「還魂」。「作家感到人民的痛苦,青年的受壓,以及知識分子的才能無所用,這種時代和社會的苦悶和渴望出路的希冀凝聚有作家的筆端,折射在杜麗娘的性格之中」(《昆劇藝術》創刊號64頁)。明人王思任說,「情不可以論死,死不足以盡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則情莫深於阿麗者矣」。嵇康在《釋私論》中說,「越名教而任自然」,人的自然本性與封建倫理道德觀念之間有著深刻的矛盾。《游園》、《尋夢》二場,集中地表達了崇尚自然的思想,「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自然」是畫龍點睛之句。古人寄情於戲劇,以美女來寄託自已的政治理想,這是自屈原《離騷》以來的傳統,「美人香草,皆忠臣孝子之寓言」。這需要不斷地領悟和反思。連偉大的毛澤東都說,讀了幾次《離騷》,又有新的體會。吳梅說,《牡丹亭》「在生死之際」,前五折「由生之而死」,後五折「自死而之生」(《吳梅戲曲論文集》王衛民編中國戲劇出版社1983年156頁)。杜麗娘死了再生,確實是此戲的中心,是作者希望的理想不滅。封建主義可以死灰復燃,民主主義為什麼不能如杜麗娘一樣「月落重生燈再紅」呢?
譯者又說,在湯顯祖時代,南戲到達了它普及的高峰。它的特點是青年男女之戀,遇到阻力,但最後是大團圓。杜麗娘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最值得崇拜的女英雄之一。戲有一種閑散的優雅的味道。在優美的氣氛中,用詩一樣的語言,分析了戲中生死間主要的各種角色,作出了「深刻的哲學論斷」。又說,在充滿陽光的星期天的草地上,中國大陸和台灣的大學生讀此書,也可以做一個好夢。而且,青春少女杜麗娘,有著一般性的特點。潘光旦老先生說,「尋常在結婚以前守身如玉的青年容易做白日夢」。他以古書為證:「有二八佳人,端立於上,......艷麗無匹,徐乃作回風之舞,如履平地,婉轉裊娜,百媚橫生,兩袖惹雲,不粘不脫」(性心理學靄理士原著潘光旦譯注生活讀書新知出版社1988年172頁)又有宋代一女,年十七卒,「每當疏雨垂簾,落英飄砌,對鏡自語,泣下沾襟。疾且篤,強索筆自簪花小影,旋視良久,一慟而絕」(同上179頁)。明代杭州有女伶名商小玲,以色藝稱,善演湯顯祖《牡丹亭·還魂記》,後因片面相思,鬱郁成病,終死在紅氍毹上。這些古書上的描寫,和杜麗娘何其相似乃爾。李漁的朋友蘇州人尤侗作《鈞天樂》。此劇嘻笑怒罵,攻擊科場黑暗。又與《牡丹亭》相通,主人翁「為情而死,死可以復生」。近代何其芳《畫夢錄》中也寫過一個農家十六歲小女的早夭。「現在我夢里是一片荒林,木葉盡脫。或是在巫峽旅途間,暗色的天,暗色的水,不知往何處去。醒來,一城暮色恰像我夢里的天地」(《畫夢人生》何其芳美文何乃光編花城出版社1992年1頁)。


譯者的另一本精心之作是《中國人的舞台-明代精英戲劇》(《》)一書。它的主題是介紹明朝精英和舞台的關系。他曾在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學習和教授中文。這個學院,我是去過的,裡面的中文圖書館據說是英國之最,裡面的外國留學生特別多,黑人很多,牆上還掛了大幅的中國傳統山水畫,只是我在學院的食堂里吃過的一頓洋飯倒不敢恭維了。
只是無巧不成書,白也教授此書開頭有一段與我的一次看戲的現場覺特別相似。這位美國老專家說,昆劇產生於17世紀轉折期,這是中國戲劇的黃金時代。設想「四百年前,一些外國人訪問了大運河邊的蘇州古城」,「其中一些人被邀請參加中國人私人住宅的社交活動」;「今天是我們的朋友江蘇省總督的生日,我們和一個小群體一起慶賀。總督的衙門比通常安靜」,「在寬敞的住宅里有大型的活動」。他還說,這是一個春天的日子,牡丹花也開了,竹林里的路也掃干凈了;廚房裡准備了太湖的魚;在新建的大廳里有些冷;看戲的廳堂十分高大,裝飾精美。最主要的是有戲,家班和樂隊已經在台側等候了,點的戲是「輕松的喜劇,對話充滿智能,唱腔如詩如畫」。白也老先生介紹的背景和我們今天看戲的背景何其相似,博物館古戲台就是在昔日的總督(實際上是巡撫)府內,後面是拙政園。
台上王芳扮演的杜麗娘正唱著: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
便賞心樂事誰家院
台上基本上是一人一桌一椅一燈。但在長達一個半小時的演出中,卻把觀眾帶進了藝術境界之中。這折由「傳」字輩和張繼青老師等教的《牡丹亭》,「幽深艷異之致,為古今諸曲所不能到」,可以說是我國傳統戲曲中藝術表現手法的典範。如果演員缺乏足夠的功力,是決不能勝任演出的。台下,觀眾沉浸於崑曲的美之中,唯恐曲終人去。崑曲是最能表現中國傳統抒情的一種藝術,它把歌、舞、詩、戲合成那樣精緻的一種形式。西方一些歌劇似是有歌無舞,一味地唱,遺憾的是近來炒得很紅的京劇《中國貴妃》倒有些象外國歌劇了。崑曲卻能以最簡單樸素的舞台,表現出最優美的情感。在現代全球商業文化一統天下的情況下,蘇州還是有這樣傳統文化的精品,實在是蘇州人的驕傲。現在要繼續保持這個地位,就得一代一代傳下去。
案頭本子再好,劇本再縮編,如果沒有舞台的發揮,影響是不會這樣大的。傳統的幾百年留下的演出手法,是世世代代的老一輩演員傳下來的,是非常珍貴的。的確,不少傳統摺子戲經過數百年來的創造性勞動,演員的不斷加工處理,演員的表演經驗使之顯得更加光彩動人。如蘇州清代集秀班是「蘇班之最著者,其人皆梨園父老,不事艷冶,而聲律之細,體狀之工,令人神移目往,如同古會。非第一流不能入此」。清代金德輝擅演閨門旦(昆班叫五旦),《尋夢》是其代表性演出。他的演出,「冷淡處別饒一種哀艷」。令人想起古人的詩:「氍毹祗隔紗屏綠,茗爐相對人如玉」,「當筵喚起老臨川,玉茗堂中夜深魄」(《鴛湖主人出家姬演〈牡丹亭〉歌》,《明詩紀事》辛卷二十二)。這是多麼動人呵!
蘇州昆劇《牡丹亭》是到文革以後,重振旗鼓的。這時人們才重新承認了昆劇的崇高地位。這是當時張繼青演出的意義。長期以來,昆劇沒有這樣的地位了。張繼青的這段歌舞:「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十分精彩,據說是超過「傳」字輩,也超過梅蘭芳(僅就此而言:在59年代的記錄片上,作為老年男性的梅再演花旦,自然是不及青年女子美麗了)。張繼青中年時表演也不凡。雖然,台下是一個普通的婦女樣,但台上可以表現出一個年輕的小姑娘,仍「喉若雛鶯靜女」。正如古人所說,「清柔而婉折,一字之長,延至數息」,運氣自如。她並以寧靜的舞姿表現憂郁的心情,有時略開笑顏,搖扇舞袖,與飛燕啼鶯共游園。傳統的《牡丹亭》就是這樣朴質無華,「本色清言、尋常茶飯、絕俗離世」。


在忠王府古戲台的演出方式,一如舊制,包括出將入相、檢場等,燈光也用的是大白光,突出的是演員的表演。朱家溍老人尤其欣賞這出戲的伴奏方式,僅用南弦(即三弦)和月琴。他說:「何必非要加大提琴、大貝司呢?崑曲,就是要聽她清雅的風味,配樂如果搞得太濃艷,有時會破壞古典的韻致和意境」;「並不是外國有的樂器,都可以搬進昆劇里來的,關於這一點,我們的前輩早就注意到了。那麼多的中外樂器,為什麼都沒『引進』崑曲呢」?朱先生強調說:「古人不是傻子。他們知道崑曲應以怎樣的風貌示人。其實,崑曲的配樂經過好幾代人的磨洗,已經找到了和諧的結合方式,如一般用兩根笛子和三弦、月琴,生旦戲加笙,凈丑戲加嗩吶等」。
外國人也來「游園」了,現在有不同版本的全本《牡丹亭》演出,這是全世界的熱潮。一是由美國華裔導演陳士爭執導的全本55出《牡丹亭》,我在網上,看到了陳士爭執導的全本55出《牡丹亭》廣告。後來,還看到了全本的錄象。另一是上海昆劇團自排的《牡丹亭》。香港學者古兆申,也有意新編《牡丹亭》。他說,我的原則只有兩條:第一、改編本必須充分發揮原著的題旨;第二,必須保留昆劇舞台藝術的優點和特色。我想,再下去,也許要有一種新的改編,可參考西方大片英國《莎翁情史》,將莎士比亞的事跡與《羅蜜歐和朱麗葉》的情節穿插在一起,但這種創作方法在清代蔣士銓的《臨川夢》一劇中早有表現,湯顯祖和杜麗娘都在舞台上出現。蘇州仍需要一個比較全的本子。顧篤璜整理過《牡丹亭》一個本子,已經試演過。現在還有他人,加工演出。劇本縮編是一項本事。蘇州作為發源地,在堅持傳統特色上應當做得更好些。

D. 電大古代小說戲曲專題復習題牡丹亭的藝術成就表現在哪些方面

(1)濃郁的浪漫主義色彩,通過夢幻和鬼魂的形式,表現理想與現實之 間的矛盾。
(2)以寫詩的手法寫戲,善於用抒情詩描寫人物內心情感。
(3)人物性格鮮明突出。
(4)曲詞優美,婉轉精麗而又潑辣動盪。

熱點內容
有沒有像縹緲之旅這樣的修真小說 發布:2025-02-23 11:53:19 瀏覽:803
找一本小說女主叫陳蓉 發布:2025-02-23 11:49:06 瀏覽:99
元曲女主的小說 發布:2025-02-23 11:43:22 瀏覽:636
主人公身懷小刀的小說 發布:2025-02-23 11:40:58 瀏覽:960
楚天成小說免費閱讀 發布:2025-02-23 11:40:48 瀏覽:473
提亞拉之淚同人小說 發布:2025-02-23 11:40:48 瀏覽:520
都市長篇修真小說帶金丹元嬰的 發布:2025-02-23 11:40:02 瀏覽:671
罪魘小說全集 發布:2025-02-23 11:38:30 瀏覽:362
小說女主綠瞳 發布:2025-02-23 11:32:57 瀏覽:635
翠樓吟武俠小說閱讀 發布:2025-02-23 11:29:07 瀏覽: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