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小說張良的故事
1. 誰知道司馬遷筆下真實的張良是什麼樣的人
張良在劉邦稱帝後被封為侯爵的143位功臣中,排行為第62,但司馬遷卻把他列在《史記》的"世家"中,所謂"世家"就是有封爵、有領地可以世代相傳的家族。劉邦功臣有幸列入"世家"的只有五個人,即蕭何、曹參、張良、陳平、周勃。張良在功臣中的排名如此靠後,而司馬遷寫《史記》卻對張良如此重視,將他排在陳平、周勃之前,這裡面體現了司馬遷對張良所起的作用以及其思想人格的特別認識與特別評價。 張良一生活動、一生事業的軌跡,可以這樣說:1,幫著劉邦與秦朝斗;2幫著劉邦與項羽斗;3幫著劉邦與功臣斗;4,還要留著一份心思與劉邦、呂後斗。一,張良的歷史功勛。 張良的功勛很大,但與蕭何、韓信等不同,蕭何、韓信的功勞有目共睹,張良的功勞多數不為人知。因為他的一生就是跟在劉邦身邊出主意,出點子。也就是司馬遷所說的"制勝於無形","圖難於易,為大於細",因而也就"無知名,無勇功"。對於這種人,尊重的說他是"運籌帷幄",是"帝王師";不尊重的說他是搞陰謀、耍手腕,大家的看法會很不同,所以張良的排名上不去。 (一)張良幫著劉邦與秦朝斗的顯著事例是嶢關、藍田之戰: 張良跟著劉邦從洛陽一帶一路向南打,中間所打的硬仗甚多,不多述,單說嶢關、藍田一戰,可以看出張良運用謀略之精良。他先是虛張聲勢,令敵恐懼;再金錢收買,分化敵人內部;最後趁敵鬆懈而擊之。於是一戰結束了秦王朝,其功勛真是輝哉煌哉。 說到張良的謀略,我們必須注意一個名詞:"黃老哲學"。"黃老哲學"就是把老子學說用於政治、軍事,用於治國平天下的一種學說。其主要點是"講究清靜無為","通過無為達到無不為",講究"以柔克剛",講究"後發發人",講究"吃小虧佔大便宜"等等。 (二)張良幫著劉邦與項羽斗的第一個顯著事例是鴻門宴。 在鴻門宴上,劉邦一方的每個人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是張良事先安排好的:諸如劉邦見項羽時說話的那種謙卑、恭謹;樊噲闖帳時說話的那種正義凜然。樊噲這套話的基本意思,第一次是劉邦在頭天晚上對項伯講的,項伯回去已對項羽說了一遍;次日一早劉邦來到鴻門,一見項羽又表達了一遍;而後到宴會上又讓樊噲大噪門地當眾說了一遍。於是項羽已被爭取得處於中立狀態。剩下地就只有集中力量對付范增了。 張良所導演的劉邦集團應對項羽集團的策略,最主要是就是"以柔克剛",當前的形勢對我不利,我們就得隱忍,要設法保存實力,要在隱忍的過程中顯示自己一方的正義性,以爭取名路諸侯,乃至項羽陣營中一部分人的同情、支持,從而積蓄力量,以求日後的反攻。以今天的"無為"達到日後的"無不為"。 (三)張良幫著劉邦與項羽斗的第二個重要事例,是劉邦在彭城慘敗的關頭,張良向劉邦推薦了韓信、彭越、黥布三將。 彭越原是一支獨立大隊,並不屬於劉邦,他的活動地區是在河南與山東交界的一帶地方。他與田榮首先舉旗反項羽,已經給劉邦的趁勢取關中幫了大忙。如果能緊緊團結、利用彭越,就等於在項羽後方開辟了一條新的戰線。事實上劉邦正是這樣做的,他派劉賈等人率軍進入彭越地區,聯手發動運動戰、游擊戰,牽得項羽像救火隊一樣地東線、西線兩頭跑; 韓信是劉邦剛得到不久的將領,拜為大將後,在收復關中的決策與實際指揮上起了重要作用。但在乘虛進攻彭城時,劉邦沒有任用韓信,而是把韓信留在了後方,這與劉邦對韓信的擔心與使用原則有關。在彭城慘敗的時刻,張良重新提出韓信,對劉邦派韓信開辟北方戰場的戰略決策有重要影響,從此韓信以每年滅兩個國家的效率報效劉邦,第一年滅了西魏與代;第二年滅了趙國、燕國;第三年滅了齊國,大破齊楚聯軍。並最後在垓下指揮劉邦全軍徹底消滅了項羽。 黥布是項羽的猛將,被項羽封為九江王,在今天安徽省的江淮地區,張良提出要利用他與項羽的矛盾,使其矛盾激化,並設法將他挖過來。這樣首先是削弱了項羽的力量,減輕了正面戰場和壓力,反過來則是給項羽的左翼構成威脅;黥布在那裡集合舊部,策反項羽的名臣良將,逐漸形成了劉邦的南方面軍,從而對項羽形成了戰略上的四面合圍。 張良的這一套思想指導了劉邦戰略相持階段的由弱轉強,並為最後消滅項羽鋪平了道路。 (四),張良幫著劉邦與功臣斗 1,韓信平定齊國,先已自己稱王,而後請求劉邦照準,劉邦發怒,張良及時阻止,示意他要隱忍,不要因局部利益而壞大事。勸劉邦答應韓信的請求,這是非常符合時宜的,符合劉邦長遠利益、根本利益的。 2,鴻溝之約後,劉邦與韓信、彭越約定共擊項羽於固陵,韓信、彭越違約,劉邦失敗。一個帝王,受制於握有強兵的大臣,不聽指揮,為個人利益居然向帝王討價還價,這是不能容忍的。劉邦的發怒當然有理。但眼下的局勢卻不容他發怒。因為韓信、彭越一旦不來,項羽就沒法打垮,日後天下到底歸誰,就又成了問題。故而張良還是說服劉邦,眼下必須隱忍,小不忍就要壞大事。長期受張良薰陶的劉邦,自然能心領神會。於是劉邦給韓信、彭越、黥布等劃出地盤,令其戰後上任。"使者至,韓信、彭越皆報曰:'請今進兵。'"於是有垓下之戰的決定性勝利。 劉邦說張良是"運籌帷幄之中,決策千里之外",是一個以謀略見稱的人,但張良的謀略又是集兵家與道家的智慧於一身的帶有神秘色彩的人物。司馬遷筆下的張良,對後代小說、戲劇中的"軍師形象"系列的形成(諸葛亮、吳用、徐茂公、劉伯溫)有重要的影響。 二,張良的神奇謀略,曾受高人指點撥。 張良最初反秦是個人行動,刺秦不成,"乃更名姓,亡匿下邳"。有一個被人稱為"黃石公"的老人,故意把鞋子甩到橋下讓張良揀,是看他有無忍耐性;當張良通過他的考驗後,他送張良一編書,叫《太公兵法》。"太公"就是姜子牙,想當年周武王能推翻殷朝,就是靠著姜子牙的法力與謀略。今天的圖書館里有《太公兵法》其書,大約是戰國時代的人編的,被歷代用為考試武將的基本教材之一。黃石公預知十年後,反秦的戰爭將會湧起,張良也將參加。張良如能精通此書,就能成為帝王的軍師。並說反秦戰爭將於三年後結束,你將會路過濟北郡的谷城山。到時你會看到山下有一塊黃石頭,那就是我。 這個故事當然是張良發達起來以後編造的,目的是神化張良與其主子劉邦。但這里有一個重要情況應該注意:張良開始是一個血氣方剛,對秦朝充滿仇恨、點火就著的魯莽漢子,後來怎麼會成了一個半人半仙、運籌帷幄、料事如神的手搖羽毛扇的人物,這中間必須要有一種契機、要經過一場托胎換骨的大變化。司馬遷如何表現張良的這種變化過程,他很聰明地借用了流行於當時社會市井的生動傳說。 三,張良的自我防護謀略。 張良是黃老哲學的化身,黃老哲學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講究養生,講究如何保護自己。張良是如何地留著一份心思與劉邦、呂後斗。其主要表現如下: 在權力面前他處處退避,常把"為韓報仇"掛在嘴上,不爭權、不謀利,從不引起劉邦的猜猜疑與擔憂。他總與劉邦保持一定距離,保持一種"半朋友、半賓客、半臣子"的可進可退的狀態。劉邦一生誰都罵(包括呂後、蕭何),一張嘴就是"你爸爸"、"你老子";但從來沒有罵過張良,對張良總是客氣地稱"子房"、稱"先生"。 在封賞面前也盡力退讓,這與其他文臣武將的相互爭奪、相互攀比形成對照。 張良給劉邦提意見、提建議,多是後發制人,讓別人先說,看情況決定是否跟著補充;即使說,也是點到為止,從不過分堅持,不惹劉邦討厭。 在第一次打入咸陽,劉邦貪戀咸陽宮里的金銀珠寶、婦女眾多,就想住在咸陽宮里,當時先有樊噲出來勸說,於是張良又跟著勸,劉邦採納,退回了霸上兵營。 劉邦扭不過眾將,想建都洛陽,婁敬出面勸阻,提出建都關中,於是張良跟著出來勸,劉邦立即拍板定案。 當劉邦攻下彭城,進入項羽的宮殿時,"收其貨寶美人,日日置酒高會。"情景與當初攻入咸陽時一樣,那時有樊噲先勸,張良隨後跟著勸,從而使危機得以解決;這一次為什麼沒有人勸了?樊噲是否在場,一時查不清楚,但張良卻分明在劉邦身邊。他是沒有勸?還是勸了劉邦不聽?兩種情況都是嚴重的。根據張良的秉性,大概是他看到不可勸,於是也就不勸了。 儒家講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講究堅持原則、守死不移;講究"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等等,夏朝有龍逢、商朝有比干、春秋時吳國有伍子胥,等等,都為了勸諫君主送了命。道家是不這樣的,他們所看重的是生命,如果連生命都沒有了,那還有什麼別的可講呢? 結束語 對於張良,前人有兩種評價,一種說張良是個善於玩弄權術的陰謀家;另一種說張良是個清高出世,不考慮任何個人利益的聖賢,其實都不是。 張良是"黃老"的化身,他運用"黃老"應付一切問題的能力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別人看來,"先幫著劉邦與秦朝斗;又幫著劉邦與項羽斗;又幫著劉邦、呂後與功臣斗;同時還要留一份心思與劉邦、呂後斗",這一輩子不是活得太累了嗎?別人是覺得累,但張良運作起來卻游刃有餘、如魚得水。至於晚間躺在床上思前想後,是否也有時內心感到對於某些事情的愧疚呢?那就只有他個人知道了。司馬遷對於張良,我覺得是敬畏有餘,而缺少感情上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