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鮮最優秀長篇小說
Ⅰ 韓國有哪些著名的經典文學作品
韓國(更確切地說是朝鮮半島地區)最經典的文學作品應數《春香傳》,該作品以封建時期的少女春香與公子李孟龍的愛情故事,表達了當時朝鮮人民對自由婚姻的追求與對暴政的不滿,故事最早於16世紀左右成型,在上世紀初成為正式的書面作品。
Ⅱ 朝鮮16世紀之前的文學的典型特徵是什麼
朝鮮文學的成文作品,約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在此之前,已經流傳著古代神話傳說和口頭歌謠。其原始藝術活動,見於中國的《史記》、《漢書》、《三國志》和朝鮮的《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史書中,內容大抵同祭祀和農功事畢的歡慶活動相結合,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生產活動和原始宗教信仰。
朝鮮文學概述
朝鮮文學的成文作品,約出現在公元前1世紀左右。在此之前,已經流傳著古代神話傳說和口頭歌謠。其原始藝術活動,見於中國的《史記》、《漢書》、《三國志》和朝鮮的《三國史記》、《三國遺事》等史書中,內容大抵同祭祀和農功事畢的歡慶活動相結合,反映了古代人們的生產活動和原始宗教信仰。現存最古老的四言詩《箜篌引》和《迎神歌》,可能是使用文字後記錄的口頭歌謠。《箜篌引》出自中國漢樂府,據西晉人崔豹《古今注》的記述,被認為是古朝鮮人所作。朝鮮最古老的神話傳說,以《檀君神話》為代表,敘述神人檀君建立古朝鮮國的故事。朝鮮傳入漢文後,始有書寫文學。近兩千年來,他們借用漢字書寫官方文書,著書立說,進行文學創作。1444年,李朝世宗時創制了朝鮮文字,國語文學日漸普及,至李朝末期,漢文文學始趨衰微,終於為國語文學所代替。朝鮮文學分以下4個時期。
三國時期的文學
1世紀前後,朝鮮形成百濟、新羅2個國家。朝鮮史學界一般都認為此時已進入封建社會。三國之間,相互攻伐,戰爭頻仍,至 7世紀由新羅實現了統一三國。後又有後三國的紛爭。10世紀初,高麗王朝興起,建立了穩固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儒、釋、道三教都傳入三國。佛教在新羅最盛,並創造出燦爛的佛教文化。但影響最大的,仍然是儒家思想。高句麗首先使用漢文。她保有最早的四言詩《黃鳥歌》;後又有定法師的《孤石》和乙支文德的《遣隋將宇仲文》等五言詩。其他著作方面,高句麗還有前後兩次的史書《留記》和《新集》(已佚)的編纂。百濟的文化也很發達。285 年,學者王仁東渡日本講授《論語》,第一次把儒學和漢文傳到日本。4世紀, 學者高興著國史《書記》。百濟除成忠的《獄中上書》和興首的《上義慈王文》個別文章外,沒有多少文學作品留給後世,連古老的《書記》一書也早已泯滅不存了。新羅在統一半島之後,出現強首、金仁問、金大問、良圖、薛聰、慧超等散文家和崔致遠、王巨仁、朴仁范、崔匡等詩人。他們的著作多數只存其名,書已失傳。7世紀中葉, 真德女王織在錦緞上送給中國唐太宗的五言排律《太平頌》,在中國有一定影響,被收入《全唐詩》。《唐詩品匯》評為「高古雄渾,可與初唐諸作相頡頏」。薛聰的寓言《花王戒》、慧超的《往五天竺國傳》殘本和金後稷的《諫獵文》,是至今能夠看到的為數不多的新羅散文。崔致遠是這個時期乃至整個朝鮮文學史上最有影響的詩人和作家。他在中國留學,回國時值新羅末季,因不滿現實,隱居伽山,不知所終。他的作品散失不少,但有一部完整的詩文集《桂苑筆耕》(20卷)和散見於其他選集與史書中的詩作流傳至今。朝鮮歷代文人都奉他為朝鮮漢文文學的奠基人。借用漢字標記朝鮮語的新羅鄉歌,是用本國語言進行創作的最初嘗試,也可以說是朝鮮國語文學的發端。它和純粹的漢文作品相比,是個進步,然而仍有極大的局限性,不懂漢文的人依然無法理解它。現存的新羅鄉歌只有14首。這個時期漢文還不普及。三國文學的主流還是大量的口頭歌謠和被文學史家統稱為「說話」的各類傳說故事。這些「說話」大致可分為建國說話、英雄說話和民間說話三類。三國開國的始祖,功勛卓著的將軍,機智勇敢、秉性善良的平民百姓,多是傳說中的主人公;故事生動,帶有奇異的神話色彩,對後世的敘事文學有深遠影響。三國的民間歌謠,著名的有高句麗的《來遠城歌》、百濟的《井邑詞》和新羅的《會蘇曲》等。被記錄為鄉歌形式的《薯童謠》和《風謠》,也屬民謠范疇。從內容上看,有勞動歌謠、抒情歌謠和愛國歌謠。
高麗時期的文學
繁榮的起始
高麗於 918年建國,1392年滅亡,歷474年。朝鮮文學的繁榮,始於這個時期。繼新羅鄉歌之後,產生了高麗歌謠、景幾何體和時調等多種樣式的國語詩歌。高麗歌謠長期流傳民間,又稱俗謠和長歌,內容無貴族士大夫氣,敢於大膽地表現愛情。景幾何體詩歌因段末附有朝鮮語氣詞「景幾何如」而得名;由於第一篇作品題名《翰林別曲》,又稱翰林別曲體。最早創作於13世紀,內容充滿貴族的生活情趣,文字是用漢字標記朝鮮語的「鄉札」和漢文的混用。它上承鄉歌,下啟時調和歌辭,在國語詩的發展過程中起了橋梁作用。時調在高麗末期出現,是只有三行的短詩。出現後經久不衰,後來行於李朝一世。忠於高句麗的幾個大儒多採用這一形式表白忠節,為高麗王朝唱著輓歌。高麗歷代國王都重視文教,獎勵學問。935年太建祖王興設學校;975年採用留居朝鮮的中國後周人雙冀的建議,以科舉取士;990年在西京(今平壤)設修書院;992年設國子監,並選拔優秀生徒送中國留學;又在文臣中行月課法,命京中和地方文臣每月上詩三篇,賦一篇。穆宗時,有「海東孔子」之稱的崔沖第一個創立私學;隨後又有不少儒學者效法。朝鮮的漢文在此基礎上得到了普及。
12世紀
12世紀初,金富軾完成他的《三國史記》的編纂;13世紀僧一然的私家史書《三國遺事》問世。兩部書中運用文學筆法撰寫的人物傳記、神話故事和民間傳說,顯示了高麗散文的成就。這時期文學的主流是漢文詩歌。11世紀出現了朴寅亮、金富軾、鄭知常、金黃元、高兆基、鄭襲明、郭輿等一批有才華的詩人。他們以清新的風格、濃厚的抒情色彩,開一代詩風。12世紀末,統治階級內部發生了以鄭仲夫為首的武臣之亂,形成長期的武臣專政。文人遭到殘酷鎮壓,有的被殺,有的遭流放,有的遁跡山林。他們和當權者處於對立地位,組織一些文人小團體,通過創作發泄心中的憤怨。同時,由於有了廣泛接觸現實生活的機會,看到了民間的疾苦,所以和前一時期相比,不僅作品的題材范圍擴大,而且明顯地表現出批判現實的傾向。另一方面,遁世的隱逸思想開始抬頭,隨之也出現了一些田園詩歌。李仁老、林椿等「海左七賢派」詩人,代表著這個時期的文學潮流。著名詩人李奎報對貧苦無告的農民充滿了同情,對殘害百姓的富豪、酷吏、貪官給以無情的揭露和鞭撻。統治階級的巧取豪奪、貧富的不均、外敵的入侵,都在他的詩中有所反映。他寫京城權勢之家,財寶山積,在農民「飢仆不自救」的時候,竟用珠玉般的白米飼馬喂狗,指出這是「假人手上勞,妄謂能自富」(《聞國令禁農餉清酒白飯》)。而一些詠史、詠物和抒懷之作,也無不有所指而發。李奎報的創作為朝鮮現實主義詩歌奠定了基礎。
程朱理學傳入
高麗末期,中國程朱理學傳入朝鮮。文壇的中心人物李齊賢、李谷、李穡等對程朱理學均有很深的造詣。李齊賢是和李奎報齊名的詩人,二人被認為是高麗文學的雙璧。他在中國住了26年,一生寫了大量的詩文,並創作了一些在朝鮮絕少有人措手的詞和樂府詩。他同情善良,指斥不義,在不少借古喻今、感事抒懷的作品裡,飽含著深厚的愛國情感。李谷也是一個同情人民的詩人,他的長詩《橡栗歌》描繪了農村一幅悲慘景象,揭示了當時尖銳的社會矛盾。活躍在這個時期的詩人,還有崔瀣、鄭樞、李崇仁、元天錫等。鄭樞原是諫官,因直言犯上被貶。他的詩大膽抨擊時弊,暴露黑暗;其七言詩《蛙夜鳴》和五言詩《污吏》,是政治腐敗、民不聊生的高麗末葉社會的真實寫照。
稗說文學
在朝鮮古典文學中,稗說文學佔有重要地位。它始於高麗,盛於李朝。從12世紀起,先後有李仁老的《破閑集》、李奎報的《白雲小說》、崔滋的《補閑集》和李齊賢的《櫟翁稗說》出現。這一體裁,有類於中國的筆記文學,史話、詩文評論、人物軼事、民間傳說等內容,莫不包羅其中。帶頭創作的都是當時第一流的作家,他們打破風靡一時的駢體文的束縛,在散文領域開拓出一個新的境地。至李朝,這一體裁得到發展,促進了小說的產生。
李朝時期的文學
14世紀
14世紀李朝開國,實行「斥佛尊儒」政策,確立程朱理學的絕對權威,這不能不對李朝一代的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正統的道學家們睥睨詞章之學,對新興的小說尤為深惡痛絕。18世紀的一次所謂「正祖文體反正」運動,便是採用自上而下的強制手段,禁止小說的創作和流傳。李朝文學可以說是在和道學家的激烈斗爭中向前發展的。1444年朝鮮文字的創制,是社會生活和文化上一件劃時代的大事,為朝鮮文學開辟了廣闊的發展道路,也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貴族階級長期對文化的壟斷。首先是國語詩歌獲得了長足的發展。高麗末期出現的時調,至此已成為普遍的詩歌形式之一。有以孟思誠、周世鵬、李為代表的粉飾太平、宣揚人倫世教的「道學詩歌」和「江湖詩歌」,也有以金宗瑞、南怡為代表的愛國時調和黃真伊等平民、婦女反映世俗人情、男女愛情的作品。尹善道以其時調形式的完美和內容的豐富而成為這一體裁的代表作家。18世紀時調開始普及到庶民階層。金天澤、金壽長領導的「敬亭山歌壇」在這方面起了推動作用。歌辭體詩歌是李朝時代的首創,在音律、格式上都更為自由,沒有長短、行數的限制;抒情、敘事均能運用自如。鄭澈、朴仁老兩人的創作成就,為這一體裁贏得了在文學史上的重要地位。鄭澈的歌辭以描寫山河的壯麗和感情的真切取勝,朴仁老則用來歌頌反侵略戰爭,擴大了它的表現領域。後來的「紀行歌辭」和「閨房歌辭」更具有廣泛的群眾性。
李朝的漢詩已不能獨步詩壇。但是,文人中寫漢詩的仍屬多數,其成就也超越了前代。隨著李朝政權的鞏固和新貴族集團的形成,土地兼並之風又烈,從而加重了對農民的壓迫和剝削,燕山君、光海君的暴政,1592年壬辰和1636年丙子兩次大規模外敵入侵,給人民帶來更為深重的災難。文人也生活在激烈的政治動盪中,連續不斷的「士禍、黨爭」幾乎把他們都卷了進去。政治的黑暗,戰爭的破壞,各種社會矛盾的激化,決定了李朝漢詩的深刻的現實主義內容。第一批有成就的詩人,以李石亨、徐居正、姜希孟、成侃、金時習、南孝溫以及被稱為「海東江西派」的朴、李荇、申光漢等為代表。他們一反前期的鄭道傳、權近、卞季良歌功頌德派的詩風,把權貴勢力的驕奢淫逸、富人的貪得無厭、下層人民慘遭迫害的痛苦,攝入作品之中,表現了對人民的同情。徐居正的《老牛嘆》、李石亨的《呼耶歌》、李荇的《記事》和成侃的一些詩,描繪出李朝社會民生凋敝的一幅幅凄慘的畫面。成侃的愛情詩,姜希孟的田園詩,也很有特色。
16世紀中葉
16世紀中葉以後,興起學唐詩風,白光勛、崔慶昌、李達倡導最力,時號「三唐詩人」。由於身世際遇的不佳,他們的作品都流露著明顯的不滿現實的傾向。被稱為「四大家」的申欽、李廷龜、張維、李植,基本上也是推重唐詩的,都寫了一些反映現實的較好的作品。李植力倡詩歌的醇正之風和「溫柔敦厚」的詩教,受儒家思想影響較深。他們主要以文章出名。詩歌創作成就突出的還有崔、車天輅、柳夢寅、魚無跡、權等人。權是李朝的重要詩人,一生不與統治者妥協,終因寫詩譏諷當權者而遭殺害。在這個時期,愛國主義詩歌放射出了異彩。李舜臣的 《閑山島》、 西山大師的《過王將軍墓》、李安納的《從軍行》,表現了愛國將士的壯志凌雲的氣概。女詩人李玉峰以及鄭澈、趙憲、林悌、朴仁老、金德齡、郭再、金尚憲等都寫出了一些愛國的漢詩。
實學派思想
18世紀實學派思想的盛行,在某些方面也可以說是一次接近於近代思想的啟蒙運動。實學派代表作家對程朱理學提出了大膽的挑戰,反對空談性理,提倡「利用厚生」的學問,主張實行強國富民的社會改革。在文學上,反對模仿和形式主義,鄙薄「擬摹仿象」的作品,要求創新。朴趾源和丁若鏞是實學派文學的兩個高峰。朴趾源以辛辣諷刺的筆法揭露種種腐敗現象和弊端的漢文小說,丁若鏞廣泛而深刻地反映農民苦難的漢詩,不論是揭露的深度和廣度,還是批判的尖銳性,都達到了新的水平。繼承實學派文學傳統的有18世紀末和19世紀的洪良浩、李德懋、柳得恭、朴齊家、李書九、李家煥、李學逵、申緯、金正喜等一批名重一時的作家。洪良浩的詩《流民怨》,反映了由天災、官租和統治階級奢侈享受所造成的人民無衣無食、流離失所的慘狀,很有代表性。
小說
小說這一體裁,至15世紀才出現,是從以成的《慵齋叢話》為代表的大量涌現的稗說文學的基礎發展而來的,也有中國小說的影響。新興市民階層的出現和愛國精神的高漲,是促使小說繁榮的的社會原因。金時慣用漢文創作的《金鰲新話》是小說體裁的嚆矢。幾十年以後,有林悌的寓言小說《鼠獄說》、《花史》等問世。不久,又出現了許筠的國語小說《洪吉童傳》。後三部小說都取材社會生活。《洪吉童傳》不但更具備小說的特點,而且是一部直接描寫人民反抗的作品。據說許筠在寫作之前熟讀過中國小說《水滸》。愛國主義的小說也已出現。反映壬辰戰爭的《壬辰錄》和反映丙子戰爭的《朴氏夫人傳》、《林慶業傳》,塑造了一系列抗擊外敵的、愛國的人物形象。另一方面,也流傳著《天君衍義》、《忠孝錄》和《彰善感義錄》之類的炫耀榮華富貴、進行封建倫理說教的作品。金萬重是朝鮮最著名的小說家,寫了兩部長篇小說《謝氏南征記》和《九雲夢》。前者寫貴族家庭的沖突,影射宮廷內部的黑暗和傾軋,有一定的暴露意義;後者的愛情描寫,雖然流露出一定程度的反封建傾向,但是也表現了作者對一夫多妻制的欣賞態度,作品還流露出人生如夢的消極虛無思想。金萬重的傑出貢獻,主要在於他堅持用國語寫作,並將中世紀的長篇小說形式發展到成熟階段。
繁盛期
18世紀是朝鮮小說文學的繁盛期,而屬於個人的創作卻少了起來。著名的三大傳《興夫傳》、《沈清傳》、《春香傳》以及《兔子傳》、《孔菊與潘菊》、《薔花紅蓮傳》等作品,都是經過民間長期流傳而逐漸加工、潤色成書的。描寫普通平民的生活,反映他們的愛憎和理想,成為這些作品的共同特點。《春香傳》是朝鮮文學史上的名著,書中所歌頌的男女主人公忠貞不渝的愛情,是通過反對封建門第、身份觀念和殘暴勢力的淫虐表現出來的,也就具有更為深刻的社會意義。春香這一藝術形象,已成為美麗、貞節的象徵,為朝鮮家喻戶曉。李朝末期,小說繼續繁榮不衰,多數是寫愛情的所謂「艷情小說」。佚名作品《彩鳳感別曲》通過一對青年男女爭取婚姻自由的斗爭,揭露了李朝社會的黑暗和封建官吏賣官鬻爵的丑惡行為。這部小說在形式上也有所突破,初步擺脫了中世紀小說的框框,接近近代的新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