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古代小說書評
❶ 三重門讀後感800字
三重門讀後感800字範文
【篇一:三重門讀後感】
韓寒的長篇小說《三重門》剛一問世,就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中學生中更是捧客如雲。
讀了這部小說之後,我為韓寒豐富的學識與超時代的文學素養深深折服。但我認為,同他那精彩萬分,無懈可擊的雜文《杯中窺人》,《穿著棉襖洗澡》相比,《三重門》實在是大為遜色。韓寒的知識應該是豐富的,所以他的小說隨手拈來就有很多東西。只是,一涉及到社會場面的描寫,多少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飯館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節。用了大段的文字來描寫雙方如何互丟"生煎",寫得索然無味且毫無真實感。
或許是到最後他自己也寫得無趣,於是趕緊把筆鋒一轉,讓主人公逃離現場——呵,什麼都解決了。韓寒在《三重門》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識來代替生活閱歷的不足。但我認為,閱歷方面的東西是永遠無法替代的。所以,稍加留心就可以發現,在韓寒的小說中凡涉及到現實社會的情節,多是零星幾筆,不敢多作停留。韓寒的書中充滿了智慧的語言,讓人忍俊不禁,卻又引人深思。
可惜這種風格沒能堅持到最後,當小說過半後,寫到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起,也許是作者的智慧已經用盡了,也許是這段故事與他當時的處境太相近了,以致他無法如上帝般遠距離地看著書中的人生。沒有了距離,太貼近的故事似乎使韓寒寫的時候施展不開,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幾個人物,如和主人公同為體育生的幾個同學,都無力再深入寫下去了——隆重的出場,卻無力的退出。韓寒的小說中還有相當重的模仿痕跡,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
感覺上,韓寒似乎是邊看著《圍城》邊琢磨著如何下筆的——韓寒寫林雨翔,說他的獲獎作文是從旅遊手冊中翻過來的,說他評論著那首卧梅詩時候的尷尬,說他想爭奪文學社社長時的處心積慮……一點情面也不給,把主人公一點一點地剝了皮,揭出他內心的軟弱,無能和虛偽來——明明白白的錢氏風格。即使是小說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滿了方鴻漸的影子,沒有了自己獨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後,韓寒終於不忍心再對小說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讓女主人公Susan愛上了他,結尾的那幾個電話,真是壞了他的風格。
即使是差的小說,裡面有一個人物形象鮮明一些,也會讓這部小說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寫著「輕舞飛揚」的小說。
【篇二:三重門讀後感】
青年作家韓寒,是個響當當的人物。我初次知道他的事跡,乃是在看中央電視台的節目的時候。此後,我又多次在網站上讀到有關他的報道。他的長篇小說《三重門》一書的名字,我知道得更早。
一年多以前的一天,我到澄江縣新華書店買書的時候,驚奇地看到,這本書已經擺在了書架上。但是,我並沒有買下。當時我想,以他一個高中生的閱歷,能夠講出什麼深刻的道理來。
由於《三重門》的名聲實在太響亮,所以,我決定拜讀一下這本書。最近,我將計劃付之於行動,在網上閱讀了該書。因為我讀得仔細,所以,閱讀該書花費了我許多時間。讀完全書以後,我有一些讀後感,於是,就揮筆記了下來。
在這本書裡面,韓寒對學校中許多不好的地方做了批評。顯示出他對社會有敏銳的觀察力。他的批評往往能夠切中要害,並且見解深刻,有很強的說服力。
在讀這本書的時候,我感到韓寒的文字非常老道,這一點出乎我的意料。另外,書中引經據典的地方有很多處。作者留給人博覽群書,知識淵博的感覺。
然而,《三重門》作為一部長篇小說,毛病也是顯而易見的。一般而言,小說中作者想說的話,是通過人物之口講出來的。因為小說是形象化地反映社會生活的藝術形式,和議論文直抒胸臆不同。但是,韓寒對現狀的許多看法,卻是採用作者自述的方式來傳達給讀者。無疑違背了小說的寫作規律。從這一點來看,韓寒對小說,似乎還沒有入門。
不久前,我看到有人將把《三重門》一書拍成電視連續劇的報道。我於是不禁為編劇擔心,該書中大段大段用作者口氣講述的故事,怎麼用電視畫面表現出來。
這本書另外一個毛病,是人物形象不典型。小說看完以後,書中的人物沒有一個在我的記憶中留下印象。小說的主人公是林雨翔。然而,如果問我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我是回答不出來的。他有什麼特點,我至今歸納不出來。正是由於書中人物的性格不鮮明,所以就造成小說中不同人物之間的不同的地方不能顯示出來。
第三,該書描繪的場面,如游覽名勝和校園生活等,是我熟悉的,因為我有過類似的經歷。但是,韓寒筆下的中學生的言談舉止,讓我覺得很怪異,有的事件的發展,經常出乎我的意料。我總覺得,現實生活不是韓寒寫的那個樣子。
第四,韓寒筆下的愛情,寫得十分怪異。作品的最後,韓寒寫了一直沒有向男主人公表白愛情的女主人公的愛情獨白。我感到,女主人公被韓寒寫得不可理喻。當然,韓寒寫作《三重門》的時候,他還是一個高中生,愛情的實踐經驗還少,所以,寫不好愛情,是可以諒解的。
總而言之,從小說的角度來分析,《三重門》的不足之處是很多的,因此,這部小說不能算作是一部優秀的小說。我敢說,韓寒對小說這種藝術形式的認識,還是非常膚淺的。他的創作,大概是在依葫蘆畫瓢,看來,他還處於模仿的階段。
【篇三:讀《三重門》有感作文】
《三重門》是初二的時候看的,那時的韓寒是社會的話題,是風頭人物。
許多年過去了,我沒記住《巴黎聖母院》,沒記住《紅與黑》,沒記住《復活》,甚至連主人公的名字也不記得了。其實《三重門》印象也不是特別深,畢竟時間可以帶走一切,又何況僅僅與我而言並沒多大意義的幾本書呢?只是《三重門》對我的影響是永遠的,或者說是終生性的。
《三重門》寫的就是我們生活的縮影,正是這樣我才一直喜歡它。林雨翔就存在於我們之間,他呼吸著與我們一樣的空氣,望著一樣的天空,過著同種制度下的不同人生。他的喜怒哀樂,我們都曾經歷過,都曾擁有過,或者現在就正在經歷著。當時周圍的人都在看韓寒的書,都認為韓寒說出了我們的心聲,又或者是看到了我們看不到的東西。我不得不承認,這本書教會了我去思考我的生活,思考我活著的目的,用另一種眼光去看待我們的世界。
韓寒寫這本書的目的是為了批判現行的教育制度,這個理科慘不忍睹的學生,憑著他驚人的文學水平,讓千千萬萬的學生成為了憤青,上千千萬萬的學生咒罵教育制度,咒罵他們所處的社會,咒罵他們所處的時代。他成功了,他憑著一個「林雨翔」成為了無數少年心中的先知,他就像帶著上帝旨意來的基督,為我們帶來了真理。我當時也成為了其中的一員,在抵抗著學校,抵抗著自己所處的制度。
可是很多年過去了,《三重門》留給我的僅剩下看問題的方法,其他的卻都遠走了,走得悄然無聲,走得不知不覺。當我在重看《三重門》時,我只看到我們的青春——那失去的和正在失去的青春,有著春天小草綠色的青春,有著我們曾經的青春。可能是經歷的事情多了,才知道當時自己是如此可愛。我開始覺得韓寒的乏力。他改變不了什麼,和我們一樣,只能改變自己的生活。於是他去賽車了,去寫一些等價於垃圾的文字。
我現在看《三重門》,反而在林雨翔身上看到了對生活的妥協,一種無力與無奈,人總是要妥協於社會,妥協於制度,卻唯獨不能對自己妥協。我們把這種妥協叫做成熟。《三重門》只可以作為我們青春的祭詞,在某個角落獨自記載著一點一滴。
畢竟我們都會老去,可是曾經的青春歲月卻永不老去。
正如老狼的《青春無悔》:
開始的開始是我們唱歌
最後的最後是我們在走
【篇四:三重門讀後感】
韓寒的長篇小說《三重門》剛一問世,就引起了社會的關注,在中學生中更是捧客如雲。讀了這部小說之後,我為韓寒豐富的學識與超時代的文學素養深深折服。但我認為,同他那精彩萬分,無懈可擊的雜文《杯中窺人》,《穿著棉襖洗澡》相比,《三重門》實在是大為遜色。
韓寒的知識應該是豐富的,所以他的小說隨手拈來就有很多東西。只是,一涉及到社會場面的描寫,多少就顯得有些蒼白無力了,很典型的就是在小飯館里看朋友打架的那一情節。用了大段的文字來描寫雙方如何互丟「生煎」,寫得索然無味且毫無真實感。或許是到最後他自己也寫得無趣,於是趕緊把筆鋒一轉,讓主人公逃離現場——呵,什麼都解決了。韓寒在《三重門》的序中提到,他是用了知識來代替生活閱歷的不足。但我認為,閱歷方面的東西是永遠無法替代的。所以,稍加留心就可以發現,在韓寒的小說中凡涉及到現實社會的情節,多是零星幾筆,不敢多作停留。
韓寒的書中充滿了智慧的語言,讓人忍俊不禁,卻又引人深思。可惜這種風格沒能堅持到最後,當小說過半後,寫到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起,也許是作者的智慧已經用盡了,也許是這段故事與他當時的處境太相近了,以致他無法如上帝般遠距離地看著書中的人生。沒有了距離,太貼近的故事似乎使韓寒寫的時候施展不開,雄心勃勃地拉出的幾個人物,如和主人公同為體育生的幾個同學,都無力再深入寫下去了——隆重的出場,卻無力的退出。
韓寒的小說中還有相當重的模仿痕跡,尚未形成自己的風格。感覺上,韓寒似乎是邊看著《圍城》邊琢磨著如何下筆的——韓寒寫林雨翔,說他的獲獎作文是從旅遊手冊中翻過來的,說他評論著那首卧梅詩時候的尷尬,說他想爭奪文學社社長時的處心積慮……一點情面也不給,把主人公一點一點地剝了皮,揭出他內心的軟弱,無能和虛偽來——明明白白的錢氏風格。即使是小說的主人公林雨翔也都充滿了方鴻漸的影子,沒有了自己獨特的形象。更糟的是,到了最後,韓寒終於不忍心再對小說的主人公刻薄下去了,竟讓女主人公Susan愛上了他,結尾的那幾個電話,真是壞了他的風格。即使是差的小說,裡面有一個人物形象鮮明一些,也會讓這部小說的地位有所提高,最典型的就是那部描寫著「輕舞飛揚」的小說。
【篇五:讀《三重門》有感】
看《三重門》彷彿在回憶過去,而讀主人公林雨翔的故事就有對看鏡子照的感覺。
正如後記中寫的:這就是生活。的確,本書寫的都是大實話,出自肺腑之言,都是直白,尖刻的。人物表露出的是少年的狂傲,青春的不羈。也許這是一個典型得到心理年齡,十來歲的少年處在一個不安分的年齡,愛表現,愛出風頭,有一定的才華與能力,希望得到老師與同學的贊美,以此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所以林雨翔想樹立的是一個獨立完全的自己。對於賞識自己而自己不喜歡的老師,為了達到某些目的,仍會好好地利用這個機會。在今人看來這不能算作無情,且美其名曰「現實」。
與我們這些同齡人相處,父母們扮演的上一支配者與被支配的角色。我們的飲食起居都是父母包辦。為了我們,父母寧可自己少用一點也不會讓我們比別人差。這在無形中給我們造成了壓力,使得我們被「逼」著學習,其實關心、理解並不是父母單方面的「必要條件」,而是親子間互相的「重要條件」。看看兩鬢斑白的父母,受著充滿期盼的眼光,一種肩負重任的感覺自心頭由然而升,於是硬著頭皮勉強往書堆里鑽。最終,在無奈之餘偶然的發泄竟被說成任性;一階段的失敗被認為是不求上進,貪玩,父母對女兒的言行表現有最後的裁判權。反之,一個家庭的喜樂也受我們的支配,女兒考上重點大學,全家津津樂道喜上眉梢。更有勝者,一家三口今天「新馬泰」明日「港澳台」。如果孩子高考落榜,那麼家中立刻變得死氣沉沉,靜若無人,有時還有吵架聲傳出;學習考試期間家長陪讀陪夜是普通現象。可謂「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用心我們永遠也不會理解,更不會接受。
孩子的無奈,父母的期待,老師的苦衷。你可以對當今的教育制度抱怨,但不應指責。或許現在的你正如那個林雨翔。《三重門》沒有結束,林雨翔只是在十字路口發呆,不知道結尾應是什麼。到此,小說告一段落,而大家仍在自己的道路上繼續走著。作者也希望各位能繼續。無論發生什麼事告訴自己:我是天上的星宿,總是發光的。
【篇六:三重門讀後感】
何時代都有任何時代人的煩惱。小學、中學、大學時時刻刻都在三重門中迂迴、周旋。
初次開始閱讀這本書,並非出自我本意,甚至准確點來說有點被逼迫的傾向。
一個完全不符合當今正在流行的校園青春風和古代穿越風;也跟幽默搭不上太多關系。卻不知有什麼魔力能讓一直不願意看批判風格的我,幾乎痴迷的用了一個晚上的時間直到看完。當時針緩緩的指到十二點時,我輕輕地合上了書,靠在椅背上努力想讓自己放鬆放鬆。但不知怎麼的,腦子裡面亂如團麻。不得不說我對於《三重門》最後的結局感到困惑和不解。
韓寒,別人口中的八十後新銳作家,老師眼中嚴重偏科不求上進的壞孩子,同齡人眼中敢於抨擊反抗應試教育的叛逆少年。從他身上看到了八十後一代的思想還苦惱以及中國教育制度的一些問題。韓寒被譽為八十後的代表人物,他所代表的是什麼?是一種放盪不羈的個性?是一種超世脫俗的感官?還是一種叛逆出格的精神?都是,也都不是。韓寒所代表的是我們這個群體的觀念,這個群體的想法,只是他敢於用文筆表達,用他那自詡的才華,讓筆尖流露出一段段真實的情感。在故事中,韓寒把中國現代教育體系中的很多弊端和缺點都凸顯在了男主人公和他周圍的朋友身上。學生們錯誤的把讀書理解為為了以後好掙更多的錢,而並非為了充實他們的內在和培養他們所散發出的氣質。可見這些孩子的家長也並非了灌輸什麼正確的信息以及做出良好的榜樣。
雖《三重門》所用之語妙趣橫生,嬉笑怒罵皆成文章,帶著種淋漓盡致、瀟灑酣暢的審視。韓寒偏愛中國古代文字,所以文章中也用了不少古文,皆創造出了幽默加古文的領域。可謂不乏充滿睿智的幽默感的神來之筆,象徵性的,寓言式的傳達出了當今時代和社會本質上的真實。但著韓寒的意圖一路笑過來,但闔上書冊,卻發現能值得回味的快樂並不多。小說中四處伏擊的調侃和存在著語法錯誤的比喻不僅沒有加強小說要表達的思想,反而使得主題顯得七零八落,語焉不詳。真正要引起人心靈震撼的力量,在呼之欲出的時候,卻又像退潮一樣逐漸暗淡。
【篇七:讀《三重門》有感】
此文獻給我心中永遠的偶像——韓寒。——題記
說起來也著實汗顏,在《三重門》出版這么久後才第一次拜讀。你我的認知或許以前一樣,認為韓寒是一個狂人。可是在讀完後,內心酸得想哭,韓寒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堅強,他的那份無奈又有誰知!
《三重門》的文筆中,你幾乎看不見孩子的影子,若不是早已知曉,我或許會誤認為是出自成人之手。他的老練、成熟,令人驚嘆。
思想的敏銳,是小說的第一個特徵。韓寒用了第一人稱,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以及周圍的一切,發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見解。韓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極為挑剔,對於社會不良風氣和應試教育的批判辛辣卻又叫人心服口服。但思想卻不能彌補韓寒對社會認知的淺薄。像小說中一些打架的場面,或許是韓寒沒有經歷過,文字寫得蒼白無力,有時乾脆一筆帶過,這也使許多人對此做出批評。的確,閱歷是人生的經驗,是永遠無法代替的。但是請你記住,韓寒在那時只是個孩子,一個敢於表達自己心聲的孩子。成熟的文筆也掩不住年齡的.事實,我們憑什麼對他要求這么多?
小說中,最愛的還是韓寒的黑色幽默。每一個精巧的比喻都彷彿信手拈來,讀後讓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這些黑色幽默並沒有持續很久,在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後,語句就轉為平淡。有人說韓寒是江郎才盡,而我認為在這個高中的場景中,描寫得一切以貼近自身生活。韓寒已不能像個局外人看待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內,早已沒有距離。貼近反而使他施展不開,他也做過努力。像幾個體育特招生的出現,卻也只能華麗上場,悻悻落幕。
小說的結局頗為耐人尋味,殊不知無言的結局亦是最好的結局。未來的世界誰也猜不透,不如給自己留一個幻想的空間。韓寒做的真是絕。
事實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實際上就是韓寒,這個迷茫而倔強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爭意識。林雨翔的求學和韓寒的休學,一個尖銳的對比,事實上也是韓寒的無奈。他選擇了一條極為坎坷的人生道路,執著前進。雖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還能閃亮多久。但我堅信,在無數應試學子心中,韓寒是最灑脫和值得羨慕的。你認為呢?
【篇八:三重門讀後感】
《三重門》這本書已經出版了十年了,我才有機會讀它,可見韓寒所說不假。我的確是由於父母很看重學習的緣故,過去很少讀小說,像《三重門》這樣被許多人稱之為遺毒學生的書,自然是讀不到。按理說我讀了這本書後應成為韓寒的粉絲,因為過去我的處境和韓寒所批判的很相似。的確,我過去也反對我的父母不讓我讀小說,如今也這么認為,唯一的區別是我對父母多了一些理解。因而,我認為韓寒的《三重門》思想的確深刻,但還是有些偏頗。
首先,我肯定的是如今的教育制度的確有問題。正如韓寒所說,高考取材制度讓許多學習不行但能力出眾或有其他天賦的同學淹沒在人海之中。打個比方,如果我是菲爾普斯,甭說八枚金牌,就是游泳池也不會去幾次,我只會把去游泳池的時間貢獻給補課。如此看來,高考制度問題很大,但能否找出別的更好的教育制度嗎?我覺得不可能。我從韓寒的後記中感受到,韓寒是想讓大家在自己的特長方面去發展,而不是去全面發展從而全面平庸。可是,社會選擇人才需要標准,需要比較,如何才能讓這些在某一方面有建樹同學去得到社會的認可呢?很難。打個比方,你說你業務能力強,想有一個業務能力大賽讓你脫穎而出,可這很明顯不現實。其一,讓還未走向社會的同學去比拼業務能力,不妥,其二,人和人的業務能力又能差多少,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還不是要像考高考那樣千軍萬馬過獨木橋。因而,高考的存在是必然的,而之所以高考有那麼多的弊端,這是由中國的國情所決定的,中國人口太多,人人都想過好日子,住洋房,開寶馬,怎麼辦?於是,高考這樣的競爭機制就誕生了,高考為人們提供了一個相對公平的競爭平台,只要你去努力,就會成功。唯一不好的是那些像韓寒一樣的金子大部分都不能像韓寒一樣發光。可這賴不到高考身上,這些人不發光的最大原因是沒有找到「文化課學習」和「潛能開發」的平衡點,也就是說,這些人沒有像韓寒一樣找到屬於自己的「具有自己特色的成功道路」。說到底,盡管高考制度有太多的弊端,但從中國的國情看,這個制度是這個社會所能提供的最好的制度。
但是,好歸好,缺點還是不少。正如韓寒在《三重門》中所抱怨的那樣,如今的教育過於僵化。舉個例子,曹禺的《雷雨》,這篇話劇其實怎麼看都行,但老師和教參就是要讓你死板的理解為社會的黑暗什麼的,我就認為雷雨反應的是命運不可阻擋,不可戰勝這一主題,但考試時如果這樣答,肯定就錯了。所以我覺得這樣僵化的教育其實是禁錮了我們的思想,使我們陷入一個固定的模式,這對我們思想的成熟是極為不利的。還有,如今的教育官僚化,市場化,花錢進重點就像過去的男子進妓院一樣稀鬆平常。最後再報怨一句,政府能不能像給官員配好車一樣在教育的投入再多一點?
其實,我覺得《三重門》這本書適合大人去看,尤其是那些教育部門的權威,那些有免費好車的人,希望他們從中能得到一點毒害。學生呢,最好不要看《三重門》,看了你們會更叛逆,會被遺毒,當然,如果非要看的話,還是先看看我這篇偽書評,得到免疫保護後,再去看《三重門》。作文
【篇九:《三重門》讀後感】
說起來也著實汗顏,在《三重門》出版這么久後才第一次拜讀。你我的認知或許以前一樣,認為韓寒是一個狂人。可是在讀完後,內心酸得想哭,韓寒並沒有我們想像得那麼堅強,他的那份無奈又有誰知!
《三重門》的文筆中,你幾乎看不見孩子的影子,若不是早已知曉,我或許會誤認為是出自成人之手。他的老練、成熟,令人驚嘆。
思想的敏銳,是小說的第一個特徵。韓寒用了第一人稱,用少年林雨翔的眼光看待社會、人生以及周圍的一切,發出一些直抵要害的見解。
韓寒看待世界的眼光極為挑剔,對於社會不良風氣和應試教育的批判辛辣卻又叫人心服口服。但思想卻不能彌補韓寒對社會認知的淺薄。
像小說中一些打架的場面,或許是韓寒沒有經歷過,文字寫得蒼白無力,有時乾脆一筆帶過,這也使許多人對此做出批評。的確,閱歷是人生的經驗,是永遠無法代替的。
但是請你記住,韓寒在那時只是個孩子,一個敢於表達自己心聲的孩子。成熟的文筆也掩不住年齡的事實,我們憑什麼對他要求這么多?
小說中,最愛的還是韓寒的黑色幽默。每一個精巧的比喻都彷彿信手拈來,讀後讓人忍俊不禁又陷入深思。但這些黑色幽默並沒有持續很久,在林雨翔進入市南三中後,語句就轉為平淡。
有人說韓寒是江郎才盡,而我認為在這個高中的場景中,描寫得一切以貼近自身生活。韓寒已不能像個局外人看待這一切,在自己的生活圈內,早已沒有距離。
貼近反而使他施展不開,他也做過努力。像幾個體育特招生的出現,卻也只能華麗上場,悻悻落幕。
小說的結局頗為耐人尋味,殊不知無言的結局亦是最好的結局。未來的世界誰也猜不透,不如給自己留一個幻想的空間。韓寒做的真是絕。
事實上理一理思路,林雨翔實際上就是韓寒,這個迷茫而倔強的少年。唯一的不同,就是那份抗爭意識。林雨翔的求學和韓寒的休學,一個尖銳的對比,事實上也是韓寒的無奈。
他選擇了一條極為坎坷的人生道路,執著前進。雖不知前方道路如何,光芒還能閃亮多久。但我堅信,在無數應試學子心中,韓寒是最灑脫和值得羨慕的。你認為呢?
【篇十:《三重門》讀後感】
在韓寒熱過去這么久才看韓寒的書,我真可謂是落伍。但是我想,只有以我今日的心態,可能才會對他寬容的說一聲:的確有才!
在看韓寒的書時,我的感覺就像在讀錢鍾書的《圍城》,看得出其中的語言之辛辣,犀利和諷刺意味和錢先生幾乎如出一轍。當然,從思想深度上來說還是有差距的。現在,我想探討的是,韓寒這樣的孩子在中國的生存狀態。
作為一個中學教師,我之前很久的教學理念是:如何將自己的學生很好的送進大學。為此,我曾經在自己教學時給學生大量介紹學習經驗,並在教學中注重知識的傳授。當然,也會在自己能力范圍之內和學生一起尋找一些學習的快樂。可是,漸漸的我發現,學生中成績好的那部分對所講授的內容感到不能滿足,所以常常會有一些意見。但是學習成績一般或者偏下的學生又對語文學習中需要死記硬背的東西深惡痛絕。這樣一來很多人就認為語文是枯燥乏味的。事實上,回顧自己多年來求學之路,在語文課上學到的不是死板的知識,而是在其間積累的自己的思想。我的語文成績好,從來不是由老師教出來的,就是兩個方面:一是自己下功夫學習課本知識;二是廣泛閱讀,積累知識和思想。今天看到韓寒的文章,我就在想,現在的教育制度下,像韓寒這樣的人在校園里是沒有生存空間的。因為我們的教育培養的是千人一面,萬人同心;培養的是能適應現代高考制度的各科齊頭並進的「人才」而非有一門特長的「英才」;也許這就是中國人中很難有諾貝爾獎獲得者的原因吧。但是,對韓寒,這樣一個連高中都沒有讀完的人來說,在很多人眼中他不但是個異類,而且在很多年後,如果他沒有成就,肯定會有更多的人對他嘲笑和諷刺,這就是今後他可能走的一條艱難的路。但是,如果他可以循著自己的路走下去並作出一些成績,我想會有很多人手捧鮮花在前面迎接他。中國的國民就是這樣一個只承認成功,不承認失敗的群體。
所以,我想,如果我有一個像韓寒一樣的學生,我會對他說:走好自己的路,為了走得穩一點,少遭受一點風雨的打擊,請先放棄自己的個性,先成為一個高考中可以征服對手的人,然後我會盡力幫助他去戰勝高考。
但是,現在我有一點疑惑,我們給孩子選擇的路究竟是否適合他呢?
聽說韓寒在退學後,選擇走寫作的路,可是這條路上的坎坷又有多少?文學界曇花一現的人太多了,現在,郭敬明的熱流已經將韓寒的光彩掩蓋去很多,那麼,像韓寒這樣的孩子在中國的路該怎樣走?
;❷ 《三國演義》書評800字,5篇。
《三國演義》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小說,以描寫戰爭為主,反映了吳.蜀.魏三個政治集團之間的政治和軍事斗爭。大概分為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逐鹿、三國鼎立、三國歸晉五大部分。在廣闊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瀾起伏,氣勢磅礴的戰爭場面,成功刻畫了一千多個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周瑜、關羽、張飛、[1]等等人物形象膾炙人口,不以敵我敘述方式對待各方的歷實描述,對後世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編者羅貫中將兵法三十六計匯融於字里行間,既有情節,也有兵法韜略。 《三國演義》反映了豐富的歷史內容,人物名稱、地理名稱、主要事件與《三國志》基本相同。人物性格也是在《三國志》留下的固定形象基礎上,才進行再發揮,進行誇張、美化、醜化等等,這也是歷史演義小說的套路。歷史演義小說大多是虛實相間,主實重虛;古今兼顧,批古判今;一段故事,敘說兩朝的情,一個人物,兼具兩朝的性。《三國演義》一方面反映了真實的三國歷史,照顧到讀者希望了解真實歷史的需要;另一方面,根據明朝社會的實際情況對三國人物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誇張、美化、醜化等等,給予讀者一些的啟發,照顧到讀者希望增長見識,統治者希望鞏固統治的需要。它不但比較真實地反映了三國歷史的真實面貌,還反映了許多明朝社會內容。 三國是一個與明朝迥乎不同的時代,它沒有青樓與賭場,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奉行儒家文化,宣揚仁、義、道、德、禮、信、忠、貞、孝、廉、善、美、真,是漢文化的再體現。再對比宋朝、元朝和明朝,它們都有著大量的青樓和賭場,雖然儒家文化是官方文化,但佛教文化在社會各階層中的影響力更大。因為青樓、賭場等異域民風長久發展,從而使民間漸漸奉行的是兼具華夏文化特點和西域文化特點的市井文化。驕、奢、淫、佚、假、丑、惡、作姦犯科、強取豪奪思想在民間廣泛宣揚。印度社會的浪漫主義作風和佛教文學的浪漫主義文風也在宋朝、元朝和明朝社會有著長久地發展。傳奇小說、歷史演義小說等浪漫主義文學得到極大發展,官場和戰場也都成了游戲場,浪漫主義風行,岳飛遭遇莫須有罪名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三國時代與宋朝、元朝和明朝相比,統治思想、官場風氣、社會生態、世態人心差別巨大,古今對比強烈,能充分發揮歷史演義小說穿越、批判的藝術特點,讓文字更詼諧有趣,人物形象更有藝術張力,同時還保留知識含量這點實槍貨,所以使它成為第一部被集結成書的歷史演義小說。 《三國演義》開創了歷史演義小說的先河,是「講演歷史,再現歷史史實」的範例。自此以後,騷客文人紛紛效仿,使得中國五千年的歷史,寫成了各色的演義小說,但其成就卻遠遠無法超越《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描寫的是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一百年的歷史,反映了三國時代的政治軍事斗爭以及各類社會矛盾的滲透與轉化。在對三國態度上,尊劉反曹鄙吳是民間的主要傾向,而表現出明顯的擁劉反曹傾向,以劉備集團作為描寫的中心,隱含著人民對漢族復興的希望和皇室正統思想,盡管這些舊有觀點已不容於今日。清人毛氏父子批改三國演義時,把明代流傳下來的版本中不實譏望、怪力亂神之處刪除勘正。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變遷》稱:「因為三國的事情,不像五代那樣紛亂;又不像楚漢那樣簡單;恰是不簡不繁,適於作小說。而且三國時代的英雄,智術武勇,非常動人,所以人都喜歡取來做小說底材料。」 而書中亦刻畫了近二百個人物形象,其中最為成功的有諸葛亮、曹操、關羽、劉備等人。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賢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高風亮節,具有經世濟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壯志,而且作者還賦予他呼風喚雨、神機妙算的奇異本領。曹操則被塑造成一位「寧教我負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負我」的奸雄,既有雄才大略,又殘暴奸詐,是一個政治野心家和陰謀家。關羽「威猛剛毅」、「義重如山」,但主要以個人恩怨為前提。劉備則被塑造成為仁民愛物、禮賢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而當中的戰爭,手法多樣,讀者往往感到一場場刀光血影的戰爭場面。其中,官渡之戰、赤壁之戰等戰爭的描寫被認為是波瀾起伏、跌宕跳躍,使人讀來驚心動魄,將史書上所沒有的情節描寫得十分細致。不過,前33回寫了從桃園結義到曹操統一北方的24年,71回半寫了劉備三顧茅廬到諸葛亮死於五丈原的27年,而以後的46年只用了15回半就草草收場。 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流傳范圍、影響程度,都可謂是中國古代歷史小說中獨一無二的,這就造成了普通民眾,甚至一部分專家學者對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也就是小說所描述的歷史時期的概況、事件、人物缺乏正確的常識,從某種程度上說,小說《三國演義》的內容在國人心目中已經占據了真實歷史的地位,這種現象在近來的電影、文學作品中都有所反應。民間也一直對這類現象有不少爭論。 非凡的敘事才能,全景式的戰爭描寫,特徵化性格的藝術典型,淺近的文言,構成了《三國演義》的主要特色。
《三國演義》不僅是較早的一部歷史小說,而且代表著古代歷史小說的最高成就。小說採用淺近的文言,明快流暢,雅俗共賞;筆法富於變化,對比映襯,旁冗側出,波瀾曲折,搖曳多姿。又以宏偉的結構,把百年左右頭緒紛繁、錯綜復雜的事件和眾多的人物組織得完整嚴密,敘述得有條不紊、前後呼應,彼此關聯,環環緊扣,層層推進。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更重要的是在戰爭描寫和人物塑造上。小說最擅長描寫戰爭,並能寫出每次戰爭的特點。注意描寫在具體條件下不同戰略戰術的運用,指導作戰的主觀能動性的發揮,而不把主要筆墨花在單純的實力和武藝較量上。如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等,每次戰爭的寫法也隨戰爭特點發生變化,在寫戰爭的同時,兼寫其他活動,作為戰爭的前奏、餘波,或者戰爭的輔助手段,使緊張激烈、驚心動魄的戰爭表現得有張有弛,疾緩相間。如在赤壁之戰前描寫孫、劉兩家的合作、諸葛亮、周瑜之間的矛盾,曹操的試探,孫、劉聯軍誘敵深入的准備等等,在人物塑造上,小說特別注意把人物放在現實斗爭的尖銳矛盾中,通過各自的言行或周圍環境,表現其思想性格。如曹操的奸詐,一舉一動都似隱伏著陰謀詭計;張飛心直口快,無處不帶有天真、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神機妙算,臨事總可以得心應手,從容不迫。著名的關羽「溫酒斬華雄」、張飛「威震長坂橋」、趙雲「單騎救幼主」、諸葛亮「七擒孟獲」等更是流傳極廣的篇章。 《三國演義》雖以歷史為題材,但它畢竟不是史書而是文學作品。因為它經過了藝術加工,有不少虛構。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是多方面的: 1.它成功地塑造了眾多的人物形象。全書寫了1798人,其中主要人物都是性格鮮明、形象生動的藝術典型。各類人物各有共性;同類人物各有個性。作者描寫人物,善於抓住基本特徵,突出某個方面,加以誇張,並用對比、襯托的方法,使人物個性鮮明生動。這是作者塑造人物的一條基本原則。小說中運用這一原則的最好說明,就是向來人們所謂的「三絕」,即曹操的「奸絕」——奸詐過人;關羽的「義絕」——「義重如山」;孔明的「智絕」——機智過人。小說刻畫人物的主要方法是:把人物放在驚心動魄的軍事、政治斗爭中,放在尖銳復雜的矛盾沖突中來塑造。對於主要人物,往往通過一系列的故事情節和人物語言表現其復雜的性格。 2.它長於描述戰爭。全書共寫大小戰爭四十多次,展現了一幕幕驚心動魄的戰爭場面。其中尤以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彝陵之戰最為出色。對於決定三國興亡的幾次關鍵性的大戰役,作者總是著力描寫,並以人物為中心,寫出戰爭的各個方面,如雙方的戰略戰術、力量對比、地位轉化等等,寫得豐富多彩,千變萬化,各具特色,充分體現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既寫出了戰爭的激烈、緊張、驚險,而又不顯得凄慘,一般具有昂揚的格調,有的還表現得從容不迫,動中有靜,有張有弛。 3.它的結構,既宏偉壯闊而又嚴密精巧。時間長達百年,人物多至數百,事件錯綜,頭緒紛繁。而描述既要符合基本事實,又要注意藝術情節的連貫。因此,在結構的安排上是有很大困難的。可是作者卻能寫得井井有條,脈絡分明,各回能獨立成篇,全書又是一個完整的藝術整體。這主要得力於作者構思的宏偉而嚴密。他以蜀漢為中心,以三國的矛盾斗爭為主線,來組織全書的故事情節,既寫得曲折多變,而又前後連貫;既有主有從,而又主從密切配合。 4.語言精練暢達,明白如話。今天看來,這種語言似乎半文不白,但在當時它卻近於白話;用這種語言來寫長篇小說,是一種創舉,和過去某些小說粗糙蕪雜的語言相比,是一個明顯的進步。
三英戰呂布:呂布在虎牢關是為被孫堅所敗,劉備等人並未參加伐董聯合軍. 關雲長溫酒斬華雄:華雄實際上是死於與孫堅部隊的對抗中。 十常侍:歷史上十常侍乃張讓、趙忠、夏惲、郭勝、孫璋、畢嵐、栗嵩、段珪、高望、張恭、韓悝、宋典。 桃園結義:虛構劇情,劉關張只是情若兄弟,作者是為了突出下文三人的義薄雲天而虛構的。 著名兵器:名兵器如雙股劍、青龍偃月刀、丈八蛇矛、方天畫戟、青釭劍等為虛構。 張飛鞭督郵:是劉備乾的,因督郵拒見劉備,劉備大怒下杖打督郵,並不是張飛所為。 曹操獻七星刀:同樣也是虛構,演義中曹操借獻刀刺殺董卓未遂,《三國志》中曹操認為董卓終必敗,連夜趕回鄉。 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曹操的名言原話應該是「寧我負人,毋人負我」,演義里描述別有用心,實為貶低曹操。
三國鼎立圖(5張)孫堅之死:由於只帶幾名隨從追擊敵軍,中了黃祖伏兵,中流矢死於峴山。 董太後之死:董太後實為病死,並非何後毒殺。 陶謙:陶謙為人與史實不符。 關羽徐州誅車胄:也是劉備乾的,並不是關羽所為。 土山約三事:史實並無此事。 衣帶血詔:確有此事,但是馬騰是一個帶有強盜性質的軍閥,攻打李郭不過是私人恩怨。 赤兔馬:赤兔馬在呂布戰敗後,不知去向。並沒有成為關羽的坐騎。 關羽誅文丑:文醜死於曹軍亂軍之中。可能是關羽、張遼或徐晃的士兵所殺。 孫策之死:遭刺客暗算不治,刺客是前吳郡太守許貢的家奴與門客,並非於吉的妖術致死。 過五關斬六將:虛構劇情,關羽離開曹操後,沒有經過五關,而孔秀、孟坦、韓福、卞喜、王植和秦琪都不見史書記載。 郭嘉遺計定遼東:虛構劇情,郭嘉暴斃而亡,年三十八,沒留下任何計策,此計是曹操自己的計謀。 關羽古城斬蔡陽:還是劉備乾的,地點也並非古城。 徐庶之智:徐庶在正史上記載不多,是作者為了在下文突出諸葛之智而極力描寫的人物。 徐庶進曹營:曹操南征,徐庶跟隨劉備南逃,亂軍中徐母被俘,徐庶告別劉備進曹營,及後更當上魏國重臣。 諸葛亮火燒博望坡:劉備乾的,當時諸葛亮並未出山。 諸葛亮火燒新野:歷史上沒有記載,為羅貫中杜撰。 長坂坡趙雲七進七出:歷史上,趙雲只是救出甘夫人與阿斗,但沒有記載七進七出之事。 長坂坡文聘戰劉備:歷史上應為曹操親率的虎豹騎五千打敗的劉備軍。 糜夫人跳井:正史沒有記載。 劉琮遇害:獻出荊州後,被曹操任命為青州刺史,封列侯,並未被殺,後曹操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更遷為諫議大夫。 吳國太:虛構出的一個人物,孫權的母親在甘露寺前早已病逝。 舌戰群儒:只記載諸葛亮面見孫權,東吳主戰派、主和派相爭日盛。諸葛亮只是節使。 周瑜智算蔣干:實蔣干赤壁之戰之後游說周瑜不成。 太史慈之死:太史慈在207年就病逝,沒有參加合肥之戰。 諸葛亮智激周瑜:應該是周瑜智激孫權。 草船借箭:赤壁之戰時並無此事,孫權於濡須塢之戰中才曾有過類似草船借箭的事例。 苦肉計:確有黃蓋詐降,但苦肉計之事並無史料記載。 闞澤:闞澤為東吳重臣,是受孫權尊重的人物,從未參與過軍事行動。 龐統獻連環計:連環是曹操之決策,龐統未曾參與過赤壁之戰。 孔明求東風:純屬虛構,是羅貫中為了誇耀諸葛亮的「神算」而添加進小說中的。 赤壁之戰:無論《魏書》還是《蜀書》都記載曹操是與劉備交戰敗退,孫權軍確有參加此場戰役,但難獲全功。實為周瑜火攻在前,曹操燒船在後。 華容道:劉備領兵追截兵敗的曹操,但是去晚了,被曹操跑掉。 南郡之爭:沒有發生,是周瑜死後魯肅勸孫權將江陵借給劉備。借江陵(當時荊州被曹,孫,劉三人瓜分,孫權並沒有「借荊州」),為了給曹操多一個強敵。 關羽戰黃忠:劉備征荊南,四郡守望風而降,黃忠便隨長沙太守韓玄同降。 孫劉聯婚:孫夫人與劉備的婚事只是政治性聯姻,不過在《烈女傳》中確有描寫她投江的記載。而且也不是周瑜出的主意,而是孫權自願的。 賠了夫人又折兵:孫權未採用周瑜之美人計,只是自願把妹妹嫁給劉備的。 三氣周瑜:史書記載了周瑜恢廓理智、大度友善的作風。而與諸葛甚至未曾見面,故三氣周瑜純屬虛構。周瑜在伐蜀途中病死於巴丘而,並非被諸葛亮的才智氣死。 三江口卧龍弔孝:吊周瑜是龐統,不是諸葛亮。 馬超興兵:正與史實相反,馬超起兵在先,令其父馬騰遇害。 向曹操告密的小人物:秦慶童、苗澤不見史書記載 張松獻圖:應為劉備詢問張松蜀中的兵馬糧錢等情況,於是張松繪制了地圖給劉備。 落鳳坡:該為龐統進攻雒城時中箭死去,不是在落鳳坡被亂箭射死。 馬超戰張飛:是馬超私自寫信給劉備請求投降,並無小說中張飛和馬超大戰兩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後被諸葛亮招降一事。 征漢中:征漢中時的總指揮是劉備,法正參謀。 計奪天盪山:純粹虛構。 定軍山之戰:夏侯淵陣亡於黃忠突襲,雖然確實是被黃忠所斬,但絕非像演義中所說的未及上馬便被斬殺。 曹操殺楊修:楊修並非在曹操撤兵前夕被殺,實際上是曹操撤兵後才殺的,在正史中並無曹操殺楊修後與蜀軍再戰,並被魏延射掉門牙的事。 五虎大將:劉備並沒有封「五虎大將」,只封了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分別為前,左,右,後四大將。五虎大將是因為三國志中把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的傳記放在同一章,後世稱為五虎大將。 周倉、胡班:虛構人物,歷史上沒有記載。 關羽單刀會:事實上是魯肅在陣前邀請關羽討論荊州的事情,雙方並沒有達成一致的意見。 刮骨療傷:刮骨療傷確有其事,但主刀並非華佗,因為華佗在赤壁之戰前就已經逝世。 關羽麥城拒降:未有記載,是被擒後拒降被斬。 玉泉顯聖、追命呂蒙:玉泉顯聖改編自唐代玉泉寺建寺故事,而呂蒙則是病死。 七十二疑冢:曹操葬在高陵。 張飛:張飛應為美男子,且書畫雙全,有史書和雕像為證。 關平:關羽長子,不是義子,隨羽臨軍,三國志里只出現兩次名字。 關興:弱冠(近二十歲)就因才高任侍中、中監軍,文武雙全,深得諸葛亮器重。於夷陵之戰後數年死去。 張苞:雖稱早夭,但有留下子嗣張遵。 糜芳:未見逃回蜀營被凌遲處死情事,夷陵戰後倒有隨賀齊出征魏國蘄春地區的事情。 范疆、張達:同樣未見孫權為了避免戰爭,將他和張達押送回蜀國之事,他們投靠孫權後就再無下文。 闞澤推薦陸遜:陸遜在荊州原本就是呂蒙的副手,呂蒙去世之後,自然是陸遜接管東吳西線防務。 夷陵之戰:吳軍五六萬,蜀軍四萬,並非以少勝多,不過蜀軍確實士氣較低。 潘璋之死:潘璋在夷陵之戰中為孫權立了戰功,砍殺馮習等人,死於234年。 白帝託孤:劉備臨終是託孤與諸葛亮和李嚴二人,但仍沒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八陣圖:八陣圖是諸葛亮所作的兵法圖陣,不是神怪石陣、迷宮。 七擒孟獲:《三國志》上沒有記載七擒孟獲。但《漢晉春秋》及《華陽國志》中有說過「七擒七縱」,但具體過程沒有記載,而鄂煥、祝融、孟優、木鹿大王等都是小說所創作。 六齣祁山:諸葛亮伐魏五次,而只有第一次和第四次出祁山,其中五次戰績分別為:第一次因馬謖違反節度,敗於街亭;第二次配合東吳作戰,攻陳倉不下,但在撤退中斬殺大將王雙(出去陳倉之事,與演義基本相同);第三次攻取武都和陰平兩郡成功,並擊敗郭淮;第四次大敗司馬懿;第五次司馬懿不敢出戰,但是諸葛亮病死(此役蜀軍將國境線向前推進了很多,而後姜維北伐又一次推進)。 姜維:姜維並沒有戰過趙雲,也沒有敗過諸葛亮。而是因為馬遵疑姜維等人有異心,於是,也乘夜隨郭淮至上邽。姜維發現馬遵已走,對遵無可奈何。姜維回到翼縣,翼縣吏民大喜,推舉姜維去見諸葛亮。 郝昭:推薦郝昭守陳倉的是曹真,不是司馬懿。 司馬懿與諸葛亮:諸葛亮頭三次北伐時,魏軍並非司馬懿統領而是曹真。 曹真:正史中的曹真可不是演義里那樣的廢物,不僅勇力非凡,其各方面也都很優秀,而且他和諸葛亮交手基本未佔下風。 失街亭:魏軍總指揮為張郃,非司馬懿。 空城計:街亭戰敗後,魏軍並未對蜀軍進行追擊。諸葛亮只是曾把西縣的民眾與糧草遷移而已。且當時魏軍主將也非司馬懿,真正空城計則是由魏將文聘,蜀將趙雲用過的。 氣死曹真:曹真病死於洛陽。 諸葛亮罵死王朗:王朗病死於228年,並未隨軍出戰。 諸葛亮第四次北伐失敗:史書上未曾記載苟安此人,實際上這次北伐失敗是因為李嚴因籌糧誤時,假傳劉禪要求退兵的聖旨,加上蜀軍糧草將盡,虛構這么一個小人物估計是羅貫中想顯示這次司馬懿是靠運氣取勝 火燒上方谷:諸葛亮大破魏軍於鹵城,司馬懿僅以身還保營。《三國志》未提用何種戰法大破魏軍。陝西鄉野傳說與演義無大異;上方谷,一說葫蘆谷,疑為鹵城的渾稱。 死諸葛嚇跑活仲達:確有此事,但並非諸葛亮遺計,《漢晉春秋》的記載是:諸葛亮死後,蜀軍秘不發喪悄然撤退,司馬懿有所發覺,驅軍追趕。兩軍相近時,蜀將姜維和長史楊儀命蜀軍反旗鳴鼓做勢佯攻,司馬懿不敢逼近,只好退兵,蜀軍入谷然後發喪。當時在各地就傳開了「死諸葛嚇走生仲達」的笑話。 魏延反叛,被馬岱誅殺:確有其事,但一是馬岱並非假意順從魏延一同造反,二是魏延是在敗逃時被斬,三十魏延不曾喊那三聲「誰敢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