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人公姓楊的歷史題材小說
㈠ 求沒看完的小說,我把名字忘了 穿越類的,是一個將軍兒子不小心去了一個國當太監。補
根據您的描述,這似乎是一篇穿越題材的小說。主要情節為:
男主是一名現代人,穿越到古代成為一名將軍的兒子。但不小心去了另一個國家,成為了太監。而這個國家有位女帝,並有幾個女兒。而這個國家的割禮人剛好是男主父親團臘的手下。
根據這個情節,我猜測這可能是以下幾篇小說:
1.《誤入皇宮》:現代男Youth穿越成為將軍之子,但被敵國公主誤認為太監,被帶入皇宮侍奉。畢山女帝有3個女兒,男主協助其中一位公主奪得皇位,兩人逐漸生情,最終男主身份也得以明朗,兩人終成眷屬。
2.《皇家扶桑》:現代青年穿越到古代,成為一位將軍手或中之子。但在一次刺殺行動中入侍皇宮,被女帝誤認為嬪妃。女帝有7個女兒,皇位爭奪激烈。男主協助兩位公主,最終與一位公主成親,揭露真實身份,同時得以繼承將軍之位。
3.《王妃來了》:穿越少年成將軍兒子,在途徑鄰國時被誤認為太監,送入宮中服侍女王和王妃。女王有兩個女兒,其中一位是現代人穿越而來。在宮中爆發爭斗,少年受兩位公主委託展開喚醒現代穿越的公主。最終真相大白,少年與穿越公主終成眷屬,並幫助其奪得王位。
這些小說均為穿越古代宮廷題材,情節與人物也較貼近您的描述,相信可能會是您沒看完的小說。當然,我的推測還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以上小說均不是您要找的,請您提供更加具體的情節與要素描述,我將繼續努力搜索與判斷,為您找出對應的小說名。
㈡ 曾有小說家以"金童"的筆名為金庸的"射鵰三部曲"寫續書上誰
之一:金庸小說眉批
《連城訣》
有點記不清了,印象里這篇的情節設置上有出彩的地方,卻也有個很大的破綻。狄雲這個形象,在金庸小說的人物群像里,不算很有特色。他命運的苦難頗能動人,但最後金庸安排水笙在雪谷里等他,未免有點精神勝利。
有兩篇小說,金庸都是故意不避免使用新文藝腔的。個人感覺《飛狐外傳》要運用得比這篇更好一些。「像毒蛇似的咬噬著他的心」,這樣惡俗比喻居然在《連城訣》里出現了兩次,殺風景。
《天龍八部》
金庸小說里頭緒最繁,人物最多的一部,好象也是破綻最多的一部。蕭遠山為了讓兒子仇恨漢人(我只能這么理解了),有意陷害兒子,總是在他離澄清事實還差一步的時候掐斷線索殺人滅口。在少林寺憋了三十年,他確實已經在沉默中變態了。
這是金庸處理歷史事實最隨意的一部書(大理國的朝廷完全像個幫會),卻也是他的書里最能讓人感到歷史的份量的一部。喬峰像一個神話時代的英雄卻又充滿了中國民間的氣味,肯定是金庸筆下最光輝的形象。寫這部小說的時候金庸據說已經是虔誠的佛教徒了,好在他雖然借老和尚之口談了幾句佛法,但書中人物的意見壓過了他本人的意見,這幾句話並不足以籠罩住全篇。
段譽的形象受賈寶玉影響是很明顯的。吳靄儀女士以為化用的很好,王朔認為不好。《天龍八部》這種依次給人物立傳的結構方式,是典型的中國舊小說的章法。習慣了閱讀西方小說的讀者可能會覺得過於鬆散枝蔓。
《俠客行》
《俠客行》確實是較富禪機的一部小說。問題是俠客島的迷團沒有解好,前面張三李四的辣手,石清的描述使之顯得過於血腥,所以龍木二島主的自稱自贊,並不能改變讀者對賞善罰惡令的印象。
《笑傲江湖》
《笑傲江湖》作為政治寓言的一面一直是被強調的。其實這篇小說里很多細節描寫的日常生活化,也絕非金庸以前的作品可比。比如,總體而言,華山派是政治斗爭里的一個派系,但具體寫到華山弟子之間的關系的時候,卻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大學同窗的友誼。——有很多作者借用《笑傲江湖》里的一些人物,來寫校園小說,也證明了這一點。
思過崖上令狐沖一點點看著岳靈珊變心,既痛心又無可奈何,是金庸寫得最好的言情段落。
關於《笑傲江湖》里的一些人物和情節的爭論很多,這都說明這些虛構的事實和藝術形象都像現實生活一樣,給我們提供了各種闡釋的可能。有人力證方證和尚其實是一個更大的岳不群,我也談論過岳不群和左冷禪的比較問題。這些結論都可能出乎金庸的意料之外,但卻恰恰是作者把人物寫活的證明,這和寫《射鵰》時對江南七怪的失控,絕對是兩個概念。
本來寫這組東西不想引用原文,但終究還是忍不住抄上這一段:
他(向問天)將那人雙手用自己手腕上的鐵鏈繞住,負在背上。這才將令狐沖抱起,繼續奔跑,笑道:「咱們多了塊活盾牌。」那人大叫:「別放暗器!別放暗器!」可是追敵置之不理,暗器發之不已。那人突然大叫一聲:「哎唷!」背心上被暗器打中。向問天背負活盾牌,手抱令狐沖,仍是奔躍迅捷。背上那人大聲叱罵:「王崇古, *** 你不講義氣,明知我……哎喲,是袖箭,你奶奶的,張芙蓉你這騷狐狸,你……你借刀殺人。」只聽得噗噗噗之聲連響,那人叫罵之聲漸低,終於一聲不響。
讀《射鵰》三部曲,往往有當時的武林大事,畢集於斯的感覺。但《笑傲江湖》里這樣的描寫,卻讓我們感受到,除了小說里寫到的之外,江湖中一樣還有無窮的是非恩怨。
《鹿鼎記》
忽然發現,我談金庸的文章寫了這么多,竟然沒有一篇是談鹿鼎記的。但這里一下子談得太多也不合適,以後再說吧。
這里只講一條,如果我去教中國語文的話,我肯定會從《鹿鼎記》里挑一段文字出來作為範文。
《越女劍》
越女劍的出彩就在結尾處對「西子捧心」這個意象的處理上。范蠡追憶和西施在一起的時光,那一段描寫得纏綿悱惻,開篇吳越劍士的比劍則似稍嫌羅嗦。
《書劍恩仇錄》
不知道將來張紀中把這部小說拍出來,「太像水滸」這一條是不是還會成為指責的理由,——問題是原著本身就太像《水滸》了。起步階段的作品,不免摹仿的痕跡重了些。
這部小說最為人詬病的,當然是主人公陳家洛的性格。其實人物不可愛不是毛病,小說家當然有權寫不招人待見的人物;但問題是,金庸沒有把握好和筆下人物的距離,對陳家洛的同情缺少一點節制。
最近第三次修訂,《書劍》的改動倒不是很大。老爺子自述:「本書第三次修改時,曾覓得伊斯蘭教《可蘭經》全文,努力虔誠拜讀,希望本書所述,不違伊斯蘭教教義,」並加寫了一段《魂歸何處》表達自己的對伊斯蘭教的理解。不過奇怪的是,木卓倫的這段心理活動卻至今還在:
依回教規矩,男人可娶四個妻子,但陳家洛並非清真教徒,聽說漢人只娶一妻,第二個女人就不算正式妻子了,這事不知如何了結,心想:「把清兵殺敗了再說。青兒聰明伶俐,喀絲麗心地純良,姊妹兩人又要好,總有法子。」
可以娶四個妻子不假,但是他們的規矩,卻是不可以同時娶兩姐妹的啊。
《碧血劍》
也是比較稚嫩的作品。金庸讓皇太極很談了一陣治國之道,現在的新版里的人物,愛談這個的就更多了。從這部書可以比較全面的了解金庸的政治觀點。
《雪山飛狐》
結構精巧是公認的。我也沒什麼好多說。《羅生門》之後摹仿它的作品也太多了,所以金庸這篇是不是學了《羅生門》也不必太強調。這部書里的武功比較寫實,苗人鳳自稱「打遍天下無敵手」,便在背上背一個黃包袱,這也是確實有過的江湖規矩。
《射鵰英雄傳》
我覺得這可能是金庸寫作狀態最飽滿的書,——當然不見得是最好的書。抄點李漁的文字,移過來評《射鵰》也正合適:這部書「文心怒發,興致淋漓,似有不可阻遏之勢」,然而「思路紛馳而不聚,筆機過縱而難收,其勢之不可阻遏者,橫肆也,非純熟也。」
《射鵰》的情節破綻,在金庸小說里不算最多的;但在一些細節的描摹刻畫上,它分寸的拿捏卻比後面的小說差得遠。比如郭靖,一般說來,原著里的郭靖給我感覺是要比李亞鵬演的那位要腦袋靈光些,但有些地方,金庸卻把他寫得已經不是輕度弱智的問題了。
這部書的配角塑造普遍較弱,可以參看靈羽對江南七怪、全真七子的批評。把人寫成這樣顯然不是金庸的本意,但他確實就是把人寫成這樣了。寫小說要尊重人物自身的性格發展邏輯,但這和作者對筆下人物的失控畢竟是兩回事。
讀者對楊康的好印象,大約一半是來自苗僑偉,一半是現在的時代風氣使然,從原著里找不到多少依據。金庸寫楊康的思路好象其實是挺簡單的,就是要給郭靖豎立一個對立面。把楊康寫壞,打破了一個套子,就是說明了血統論不對,英雄的後代不一定是英雄;但馬上就掉進了一個更大的套子,就是窮困使人好,富貴使人壞。寫《射鵰》時金庸還在左派報紙供職,大陸的種種運動對他並不是完全沒有影響。事實上初讀《射鵰》,郭靖楊康的命運首先讓我聯想到的竟是一部童話,張天翼的《大林和小林》。
《神鵰俠侶》
《射鵰》三部曲,《倚天》其實不能算《神鵰》的續書,但《神鵰》卻確確實實是《射鵰》的續書。一般續書所有的毛病,它大約也都犯到了。
最近我本想把《神鵰》重讀一遍,雖然早就料到不會有當初的感覺,但還是想不到竟會根本進入不了閱讀狀態。讀不下去的原因,倒也不涉及那些理念上東西(比如覺得它迎合了讀者的「低級感情需要」之類),就為這部書的描寫實在太累贅了。
這里我只憑記憶談談。楊過曾專門寫過一篇,這里不贅。小龍女我對她其實倒還是挺喜歡的(特別討厭她的好象一般是女生)。她吃虧吃在戲份太多,她這種天仙化人般的人物,出場越少,越是能引人遐想無限,——對香香公主我還要更喜歡些,就因為書劍短,她又差不多到書三分之二的地方才出場,我們對她的絕美才有驚鴻一瞥她就已經化作了點點碧血。小龍女就不行了,她在現實生活里經歷了那麼多磕磕碰碰,性格前後也始終沒什麼大的變化(當然金庸好歹還是寫了一點她的變化,體現了一個作家起碼的責任心),那就怎麼看都覺得假了。
其實寫小龍女的俗世生活,是一個特別好的題材,關鍵是要狠下心來寫。她一出古墓就給尹志平姦汙,開了一個很好的頭,但金庸當然不可能沿著這個方向寫下去。要這么寫,就不是通俗小說了。
繞開整體評價,單就人物而論,《神鵰》里有三個女人寫得特別好。第一個當然是黃蓉,從《射鵰》到《神鵰》的前後變化,寫得如此令人喪氣但又如此真實可信,確實是非大手筆不能辦。另外兩個是郭襄和程英,當然這兩個人物塑造要相對容易些,而且畢竟她們戲份也少。郭襄是一種帶著人間煙火氣的聖潔,寫多了也可能面臨和小龍女一樣的問題,把人給弄假了。而寫程英這樣內心比較大氣的女孩子,金庸其實不一定很擅長。這次改寫《碧血劍》,他給焦宛兒加戲,結果把人家毀得一塌糊塗。但願他改寫《神鵰》的時候,對程英千萬別再動什麼手腳。
《飛狐外傳》
有人說,金庸的小說,故事發生的時代越晚,人物的武功越低。我想金庸之所以這么安排,也未必存了「暗示中國文化的衰落」的深意。這其實有個操作上的原因,越到近代,稗官野史里關於武俠的內容也就越多。有了這么多相對現實的材料可以運用,寫來當然比那些縱情想像的小說要顯得風格寫實。
《飛狐外傳》就是以這么一種比較寫實的風格,在金庸小說里獨樹一幟。這部書里打鬥的場面特別多,也有很多關於武功門派的介紹。這些材料多大來自舊武俠,但經過金庸的裁剪調度,已是另有一番面目。本書的語言風格與金庸的其它小說也有不同,表現出了金庸運用現代語體文的功力。
《飛狐》的主題就是俠義精神,雖然說不上深刻,但胡斐性格里那種簡單而執著的力量,自有它的一種動人處。程靈素作為金庸小說里唯一一個不甚美貌的女主角,滿足了一大批女讀者的代入幻想。
《鴛鴦刀》、《白馬嘯西風》
這兩部短篇雖然也有幾萬字的篇幅,但在金庸的作品裡,大約只能算小品一類。《鴛鴦刀》的幽默俏皮,《白馬嘯西風》的憂郁感傷,都屬於輕倩可喜的風格。「大陸金學研究第一人」陳墨居然從《鴛鴦刀》里發掘出悲劇精神來,對他我只有佩服。
《倚天屠龍記》
金老爺子想到文學殿堂里混,他的小說里比較能架得住純文學標准考驗的,大約就得從《倚天》開始算(我沒說符合這個標准才好的意思)。金庸的轉型顯然是從《倚天》開始的,不是明眼人也看得出來。梁羽生批評金庸,也說是金庸從《倚天》開始走上了邪路。
張無忌可能是金庸小說里第二不受歡迎的主人公,不過不能否認這個人物金庸寫得很好。我在寫成昆的那篇里提到,我覺得《倚天》里的反面人物塑造得一般,不過一路讀下來,對小說的這個弱項讀者的感受卻並不強烈,這是因為《倚天》里紛繁復雜的人際關系寫得出色,情節的推動主要並不需要靠一兩個反角的播弄是非來完成。
《倚天》里塑造人物的功力比金庸之前的小說強得多。拿全真七子和武當七俠稍加比較就可以看得出來。《射鵰》剛開始的時候,丘處機何嘗不也是一代豪俠的風范,但自從東邪西毒一出,七子就完全變成了一副窩囊廢的形象。武當七俠的武功在《倚天》里也未必就算怎樣了得,但卻始終保持著可親可敬的大俠風范。人物的魅力不需要依賴武功就能建立,這恰恰表現出作者刻畫人物的功力。
金庸描寫權力斗爭的才能,也是從《倚天》開始才有了充分的展示。江湖與廟堂之爭;江湖裡六大派與明教之爭;明教的教主爭奪;六大派之間微妙的權力制衡;還有海沙派五鳳刀這些立場不定的底層幫會……既對立又錯綜。可以一提的是,高度集權的明教在陽頂天死後幾乎等於是分崩離析;而六大派盡管相互間也是摩擦矛盾不斷,但是在圍剿光明頂的時候,他們的鬆散聯盟卻還是表現出極高的效率。對這個問題,有興趣的論者很可以進行一番政治解讀。
㈢ 給我介紹幾個男主穿越到古代的小說
不是男主會抄詩,而是現代人對古代歷史的了解,除了侵略、打仗之外,也就只有文化領域的內容比較豐富了。而且大多數穿越小說都是借鑒古代歷史寫得,不抄詩,難道讓作者自己創作么?可能寫當代小說,他們個個都是大神,但要說到詩詞歌賦,古代學堂里的小娃娃可能都甩他幾條街,與其費盡心思地去編撰,不如直接抄襲來的省事。
就拿某穿越劇范閑來說吧,他靠著剽竊古詩詞,把當今最牛逼的問人之首給打敗了,而且是完敗。但如果你讓范閑自己寫詩,那完全是寫不出來的,哪怕是尚書之子都能秒殺了他。再來說說他媽給他留下的那把狙擊槍,在那個人人都會點武功的年代,幾公里外一槍秒殺武林高手,這誰敢想?
所以,抄詩很正常,大家看著爽不就完了,而且抄襲古詩,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引起讀者的共鳴,還能學習一些古詩,我個人覺得挺好的。
㈣ 楊家將的事情是歷史還是小說
是歷史
楊業
楊業本名叫楊重貴,其父楊信是麟州的土豪,趁五代混亂的時候,占據麟
各類楊家將圖像資料(13張)州,自稱刺史,由於時局的動盪,先後歸附過後漢、後周。大約是在楊信歸附後漢的時候,為了結交當時任河東節度使的劉崇,派少年的楊重貴到太原。後楊信投靠了後周,楊重貴留在了太原。楊信死,以其子楊崇勛(楊業的弟弟)繼任刺史,又以麟州歸附了北漢劉崇。其後楊崇勛又歸附了後周。雖然有這樣的反復,但是由於處於五代那個混亂特殊的年代,楊重貴在太原的生活並沒有受到什麼影響。年少英武的楊重貴很受劉崇的看重,他以楊重貴為養孫,改名為劉繼業。劉繼業先擔任保衛指揮使,以驍勇著稱,以功升遷到建雄軍節度使。由於劉繼業戰功卓著,所向無敵,國人號稱無敵。 然而劉繼業在北漢三十多年的戰績卻湮沒在茫茫的歷史長河中,《宋史》和《遼史》均缺乏這方面的記載,《宋史》中提到幾次與劉繼業的交鋒,全是以劉繼業的失敗而告終。劉繼業與宋將黨進戰於太原城下,被黨進以少擊眾,大敗,劉繼業先躲在壕溝里,然後靠城上垂下的繩索,才得以逃生。以這樣狼狽的戰績,不知道為何成為無敵?而在《續資治通鑒》中,僅僅提到劉繼業在太原城頭苦戰防守,甚至北漢主劉繼元投降以後,還在堅持戰斗,直到宋太宗派劉繼元親自招降,劉繼業才大哭解甲歸降。其中描述這段歷史的文字不過幾十字,非常簡略。同時期的《九國志》曾經記載過劉繼業的功績,但是遺憾的是其中關於這段歷史的記載沒有流傳到今天。《遼史》中有遼將耶律斜軫責問楊業說:汝與我國角勝三十餘年,今日何面目相見。可見劉繼業在北漢時期主要的對手是遼國。雖然北漢一直臣事遼國,但是處於強勢的遼國經常侵掠北漢的邊境,劉繼業為北漢守邊,估計經常與來犯的遼軍交鋒,雖然規模不大,但三十餘年未處下風,這樣的經歷讓劉繼業積累了邊防的豐富經驗。 北漢滅亡以後,劉繼業歸降北宋,宋太宗素知劉繼業威名,授予他左領軍大將軍,鄭州防禦使。劉繼業歸宋以後,復本姓楊,單名業。宋太宗以楊業對防禦遼國有豐富經驗,派他到代州為三交駐泊兵馬部署,為潘美節制。遼國大軍從雁門大舉進攻,楊業從小路率領數百騎兵繞到遼軍背後,與潘美的部隊前後夾擊遼軍,殺死遼國節度使駙馬侍中蕭咄李,生擒馬步軍都指揮使李重誨,繳獲很多兵甲戰馬。楊業因功升雲州觀察使。以後遼國望見楊業的旌旗,就不戰而走。守邊的主將忌楊業威名,屢次向宋太宗上書,誹謗楊業。宋太宗封其奏交給楊業,以表示對楊業的信任。而實際上書誹謗楊業的人,很可能就是潘美。潘美對楊業早就心存嫉妒,這樣的心理,在某個特別的時刻就會表現出來。雍熙三年,宋太宗派出三路大軍征討遼國,其中潘美為西路軍主將,楊業為副將。起初各路進展順利,楊業一路奪取了遼國的寰、朔、雲、應四州,但主力軍中路曹彬失利。宋太宗命令各路人馬班師,後又命潘美等率領大軍將收復四州的民眾遷移到內地。當時,遼國十餘萬大軍已經反擊,攻破了寰州。遼軍兵力佔有很大的優勢,楊業等人的任務只是遷移民眾,不需要與敵人決戰。他向潘美進言,上萬全之計。
楊延昭
楊家將第二代的代表人物是楊業的兒子楊延昭。楊延昭本名楊延朗,為了避諱,而改名楊延昭。幼年的楊延昭沉默寡言,但是總是喜歡玩行軍作戰的游戲,楊業看了以後說:「此兒類我。」以後出征,必然帶楊延昭同行。楊延昭就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熏陶,成年以後,也成為一個職業軍人。 楊延昭英勇善戰,所得賞賜,全部分給部下,公而忘私。他本人作風簡朴,號令嚴明,與士卒同甘共苦,繼承了楊業的作風。楊延昭每戰都身先士卒,獲得功勞,與部下一起分享,所以部下也樂於為他效命。楊延昭鎮守邊防二十幾年,遼國對他非常敬畏。遼人迷信,相信天上北斗七星中,第六顆星是專克遼國的,因為楊延昭對於遼人很有威懾力,遼人以為他是那第六顆星轉世,因此稱他為楊六郎。 楊延昭正好處在北宋對遼國進行防禦的時期,他為保衛宋朝的邊防而奮戰,贏得了百姓的愛戴,延續了楊家將的威名。 歷代楊家將傳說中,以為楊延昭是楊業第六子,故稱楊六郎。但是據史所載,楊延昭應為長子。史書上記載,楊業的兒子除延朗外,還有延玉、延浦、延訓、延環、延貴和延彬。
楊文廣
楊文廣在楊家將的故事中,是楊宗保與穆桂英之子,歷史上的楊文廣卻是六郎楊延昭的兒子。楊文廣以班行討賊張海有功,授予殿直。後來與安撫陝西的范仲淹相遇,范仲淹在談話中發現楊文廣很有才能,就把他帶在身邊。狄青南征廣西,楊文廣隨軍從征,但此時的楊文廣還是個無名之輩。治平中,選拔宿衛將領,宋英宗以為楊文廣是名將之後,而且還有功勞,提拔楊文廣為成州團練使,龍神衛四廂都指揮使,遷興州防禦使,秦鳳路副總管。他由此參加了對西夏的防禦作戰。韓琦派楊文廣率領部隊在篳篥築城,控制要道,防禦西夏。楊文廣先揚言要到噴珠築城,然後率軍迅速趕往篳篥,黃昏時趕到目的地,連夜搶修城寨,構築好了防禦工事,作好了戰斗准備。第二天天明,西夏騎兵大至,看到宋軍已經占據有利地勢,作好了准備,只能無奈的撤退,楊文廣乘機遣將出擊,斬獲敵人很多。皇帝下詔嘉獎,賞賜豐厚,並任命他知涇州鎮戎軍、定州路副總管,遷步軍都虞侯。遼國與宋朝在代州的邊界劃分上發生爭執。楊文廣向朝廷獻上陣圖以及攻取幽燕的策略,還沒等到朝廷上的迴音,楊文廣就死於任上,北宋朝廷追贈他同州觀察使。 作為楊家將的第三代,楊文廣並沒有建立能與他祖輩父輩相提並論的功績,因為此時北宋已經與遼國議和,而對西夏的政策也在和戰間搖擺,只是防禦。但是楊文廣繼承了楊家將世代忠心報國的傳統,沒有忘記收復幽燕,平定北方的理想,還在為這個奮鬥了三代的目標努力。但是此時的宋朝積弊已深,而且修文偃武的風氣已成,諱言用兵,楊文廣的理想,是很難實現的。 楊業,楊延昭,楊文廣,這三個人是歷史中楊家將的主要人物。楊家將三代血戰報國的事跡,為後人所傳揚。尤其是楊業和楊延昭,在北宋時期,已經天下聞名。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這里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勛,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所以遺民們更加追思那些血戰保國的將領。於是楊家將的故事得以廣泛流傳,在流傳過程中,民間加入了許多神奇的人物和故事。在南宋遺民所著的《燼余錄》中,將楊嗣的功績安到楊延嗣身上,將楊文廣的事跡,創造出了一個楊宗保。還杜撰了楊家將父子救援宋太宗的情節。而在元朝的雜劇中,有關楊家將的劇目更是很多,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潘仁美
歷史上並沒有奸臣潘洪或潘仁美這一人物,其原型是潘美。害死楊業的,應該是王冼,而非潘美。王洗是個小人,以誣陷主帥而起家,可能是由於王洗官職太小,不足以突出楊家,所以潘美很倒霉地攤上了這件事。按照宋史說法,潘美當時與楊業的立場相近,只是沒有力爭,王冼軍離開防地時還曾予以制止,似乎潘在其中責任不大。從戰後的處分來看也是如此,潘美僅受降職處分,而兩個監軍皆被撤職發配。
其他人物
其實歷史上楊家將沒有楊宗保,也沒有穆桂英。但是的確有佘太君的存在,折佘太君原名折太君,出閣前名叫摺子悅,其弟名叫折御卿.(958~995)時任府州刺史於後漢乾祐二年(949年)與楊繼業成婚。(此條由一位網友提供,並無切實證據,僅供參考)
編輯本段楊家將相關地點
楊令公廟
楊令公廟,原稱楊令公祠, 古北口-楊令公廟
坐落於古北口北門外的半山坡,距京城約100公里。1992年古北口鎮政府撥款重建。 寺廟座北面南,前後兩院,有山門、角門、前殿、後殿、東西禪房。土木結合建築,整個廟宇佔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 楊令公廟的山門建築頗為講究,山門高5米、寬3米,磨磚對縫虎頭對門。山門兩側另有對聯一幅,上聯為「楊氏全家做事忠實不二」,下聯為「專祠一座表揚英勇無雙」。橫批是「氣壯山河」。 正殿是楊令公廟的主體,殿前出檐的兩根明柱上的對聯是「節使若逢蘇武牧,將軍定作霍驃騎」,大門的楹聯和橫匾是馮玉祥將軍所題,上下聯為「何須紙筆舒中憤,自有公平在世人」,橫匾為「真正無敵」。正殿內的兩根明柱,還有一副楹聯和橫匾。上下聯為「潘氏至今無葬地,楊家自古有忠祠」,橫匾為「天下無敵」。
連環畫封面(20張)楊令公名楊業(又稱楊繼業),為北宋名將,被譽為「楊無敵」,史載其「軍紀嚴明,屢建戰功」,但在986年北宋伐遼戰役中,不幸由於主帥潘美和監軍王侁的錯誤指揮,被迫孤軍奮戰,於陳家谷矢盡援絕,重傷被俘,絕食而死,終年60歲左右。其事跡在當時便廣為傳頌,後經戲曲、小說的渲染,逐漸形成了「楊家將」的故事。但經考證,楊令公戰斗的主要區域在今山西雁門關和大同一帶,並不在古北口地區,而令公廟之所以建在古北口,主要是因為古北口長城是萬里長城上戰事最多的關隘之一,為其立廟,以激勵將士向楊業那樣鞠躬盡瘁,公忠體國。
鍾鼓樓
楊家將
在山西省代縣城裡,有一座頗有氣概的鍾鼓樓。在它的正面和背面分別懸掛著「威震三關」、「聲聞四達」兩塊巨大的題匾。傳說這是人們為紀念楊家將不朽功勛,而流傳到今天的一處珍貴遺跡。
楊家祠堂
雁門關下,有一個以楊家祠堂而聞名的鹿蹄澗村,村裡1000多口人,其中一多半都是楊家後代。 楊家祠堂始建於元代,是國內現存最完整的一座楊家祠宇。因楊業死後被追贈為「太尉」,謚號「忠武」,他的後代以此題祠名為「楊忠武祠」,俗稱「楊家祠堂」。 祠堂大殿前,有一塊鹿蹄石,形狀奇特,雕刻秀美。傳說是楊業十四世孫楊友,鎮守代州時一日外出打獵,射中一隻梅花鹿。這只鹿帶箭逃走,楊友緊追不放,追到現在的鹿蹄澗村,梅花鹿突然鑽入地下。楊友命人挖掘,挖出奇異的一方石頭,上面雕刻著梅花鹿帶箭圖案,並有明顯的鹿蹄印。後來,人們將這塊奇異的石頭搬回祠中存放,鹿蹄澗村由此得名。 多少年以來,為緬懷先祖精忠報國的高尚情懷,鹿蹄澗村年年都舉行村祭,年年村祭必定唱戲,唱戲必唱楊家將戲。 「血戰金沙灘」是楊家將傳說故事中,楊家將打得最悲壯、最慘烈的一仗。在這場惡戰中,楊家將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戰死,四郎、八郎郎被俘,五郎出家,整個一個楊家戰死一大半。戲曲《金沙灘》演的就是這件英勇悲壯的事跡。但鹿跨澗村民什麼戲都看,唯獨不看《金沙灘》這出戲。 據說,有一年的春天,村裡正唱戲,點戲人就點了《金沙灘》。說也怪,開戲前,天氣晴朗,風塵不動。戲開後,契丹兵向楊家將猛烈進攻,這時突然狂風大作,飛沙走石,黃塵滾滾,攪得天昏地暗,台上台下,頓時亂作一團,台上的「契丹兵」也只好鳴金收兵。風沙過後,觀眾稍稍坐定,台上又緊鑼密鼓敲打起來,楊老令公披掛上陣,領兵迎敵。演到二郎、三郎慘死疆場時,突然從西北方向滾過一團烏雲,剎那間,風雲過後,就是電閃雷鳴,瓢潑大雨鋪天蓋地從天而降,整個場子里成了風雨世界。 風雨過後,人們說:這是祖宗對咱們的報應,老祖宗不想讓咱們再提那些傷心的事。咱們鬧紅火,別讓他們不高興,好吧,從今往後,演楊家喜慶的戲,咱再不演《金沙灘》了。後來換了別的戲,說也奇怪,一連幾天全是風和日麗。 當然,這只不過是一個民間傳說,人們也沒有必要追究它的真實性。不過鹿蹄澗村人從來不看《金沙灘》這出戲倒是真的。因為他們不願回憶祖先悲傷的往事,更不願讓這慘烈的場面再去攪擾祖先的在天之靈。他們期望的是沒有侵略,沒有戰爭,只有和平與安寧的世界。 雁門關外楊家將征戰過的那個叫做金沙灘的古戰場,昔日的刀光劍影。硝煙烽火,早已隨著歷史前進的車輪而盪然無存。今日的金沙灘,放眼望去,滿灘皆樹,枝繁葉茂,碩果累累,成為十里飄香的果園。 當筆者乘坐北同蒲的火車經過這里時,列車播音員或其他知曉這個地方的人,總要手指窗外,說:「快看,這就是楊家將戰斗過的金沙灘。」聽者無不轉頭注目車外,看著這片早已面目全非的舊地,想起有關楊家將的事跡,心中升起崇敬之情。
天波楊府
天波楊府是北宋抗遼民族英雄楊業的府邸,位於北宋首都東京(今開封市)城內西北隅,天波門的金水河旁,故名「天波楊府」。位於開封市西北部楊家湖北岸,天波楊府佔地3.3公頃,建築面積6000平方米,由東、中、西三個庭院組成。中院楊家府衙,是天波楊府的主體;西院楊家花園;東院演兵場,是楊家將操兵練武的場所,是開封市重要景點。
編輯本段楊家將家譜
楊家將家族名單和輩份排名 第一代 金台侯金刀楊會(楊師厚)、楊桂榮(女) 第二代 金刀王楊會之子:火山王楊袞(楊信楊君愛楊弘信)、楊嗣(楊弘遠高陽關前陣鈐轄保州刺史楊嗣:名將楊信之弟,是楊家將七郎原型也是演義中假楊滾的原型) 第三代 火山王楊袞之子:楊繼忠(楊繼周楊繼康)、楊繼孝(楊繼凱)、楊繼仁、楊繼義、楊繼康、楊繼凱、火山王金刀王都虞侯金刀令公楊繼業(楊崇貴後更名楊業楊無敵)、楊繼亮(義子:原名高懷亮)、楊繼祖、楊崇訓(楊重訓楊重勛) 第四代 (1)火山王金刀王楊繼業之子: 忠孝侯楊延平(楊延昭楊泰楊淵平楊延朗) 義勇侯楊延定(楊延浦楊永楊延定楊延廣楊延用楊貴) 忠武將楊延光(楊延廣楊勛楊延訓楊延輝楊延慶楊順) 楊延輝(楊延玉楊貴楊延環楊延朗楊□ 化名:木易) 楊延德(楊延環楊延貴楊春) 金槍將保靈侯楊延昭(楊延貴楊景) 敏烈侯楊延嗣(楊延彬楊希) 楊延順(楊順義子:原名王平化名:王司徒) 楊延興(原六朗部將自認是楊九郎六郎義弟業繼業義子自己號稱楊九郎自認義子:原名楊興) 銀槍將假六郎假楊景楊延惠(因其代六朗而死和生前有認六郎為兄後佘太君認其為義子死後追封:原名任堂惠) 楊延琪(楊琪楊八姐楊春花)(女) 楊延瑛(楊瑛楊九妹楊秋菊)(女) 楊延瓊(說呼全傳中呼延丕顯之妻子)(女) 楊延琅(女) 楊排風(小說中最後佘太君認其為義女,演義中沒有)(女) (2)楊崇訓之子:楊光扆 第五代: (1)忠孝侯大郎楊延平之子:楊宗顯(《金槍傳》人物)、楊傳永、楊德政、楊宗廣、楊充廣 (2)義勇侯二朗楊延定之子:楊宗魁(劉版楊家將中,最特別的一個人物,長象和其父親一樣十分相似,最後死因也基本一致)(楊宗孝《金槍傳》的名字) (3)忠武將三郎楊延光之子:楊宗憲(劉版楊家將中,貌似潘安是評書中常見的小生型武將,擅長弓箭有賽李廣之稱,類似薛丁山一類人物)(楊宗繇《金槍傳》的名字) (4)四郎楊延輝之子:楊宗孝(楊宗登《金槍傳》的名字)、楊宗峰(楊忠峰)、楊宗原(四郎二妻其耶律金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原)(楊宗鋒《金槍傳》的名字) (5)五郎楊延德之子:楊宗槐(楊宗瑤劉版楊家將中,楊家唯一長象不雅的武將,曇花一現,輕功高強,評書里常出的矬子,力大無窮呼延平類人物使用的兵器也是棒槌) (6)保靈侯六郎楊延昭之子:定國王平南王楊宗保(楊宗閔)、楊宗勉(又名楊宗冕、楊宗顯、楊宗閔)、楊宗政、楊宗奎(劉蘭芳評書版,六郎、大刀王蘭英之子)、楊秋菊(女)、楊心茹(女)(明版楊家將和五虎平南中楊七姐) (7)敏烈侯七郎楊延嗣之子:楊宗英 (8)八郎楊延順之子:楊宗連(楊宗德楊宗林)、楊宗颻、楊宗土(八郎二妻其耶律銀娥之子:原名耶律中土) (9)九郎楊延興之子:楊宗唐(隨父並入楊家) (10)十郎楊延惠之子:楊宗童(任寶桐其是六朗義子也是佘太君認的義子任堂惠之子:原名任寶童) (11)楊宗齊 (11)楊光扆之子:武伯候楊琪 第六代: (1)平南王楊宗保之子:太平王御前太尉少令公楊文廣、二令公楊文舉(化名:木青)、英烈少女楊金花(女)、楊宣娘(楊文姬)(女)、楊充廣、楊文貴、楊文藩(義子:原名楊藩)、楊崇勛(楊業是其伯祖。宋朝積弱,最後亡於外敵)、楊文惠(女) (2)楊宗勉簡介
本片在吸取民間傳說、演義故事以及傳統精粹的基礎上,選取新的審美視角,在勾勒北漢、北宋他遼國間尖銳復雜的戰爭歷史背景下,著重描寫了楊家將在幾十年漫長歲月中的悲歡離合、榮辱興衰,生動地再現了楊家將祖孫幾代的男英女傑們的一系列生生死死、恩恩怨怨的傳奇故事。
編輯本段《百家講壇》系列節目
1 太原降將 這是一個耳熟能詳的民間故事。千百年來,戲劇小說,評書演義,楊家將的故事,為什麼能一直膾炙人口、深入人心?這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史實。翻開史書,還原歷史,復活英雄,楊家將的歷史,會有哪些細節比文藝作品還要撲朔迷離、撼人心魄?這是一群令人欽佩的曠世英雄。戲里戲外,一門忠烈,國人偶像,楊家將的榮光下,又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血淚人生?楊家將的故事,老百姓耳熟能詳、膾炙人口。相傳,楊家將的第一代英雄,楊業楊老令公,他忠心耿耿為大宋王朝鎮守邊關、抗擊契丹,但是卻遭到大奸臣潘仁美的陷害,結果兵敗被困、身陷絕境。危難面前,老英雄楊業臨危不懼、誓死不降,最後碰死在李陵碑下,為國捐軀。因此,楊業老英雄在國人心目中,就是忠的化身。但是,翻開史書我們卻發現,這個舞台上的大忠臣,這位赤膽忠心的大英雄,卻是一名降將出身,這又是怎麼回事呢? 2 忠勇雁門 宋太宗率領十多萬精兵強將,將近二十萬人,攻滅了北漢,收取大將楊業,等於說是福無雙至今日至,但是宋太宗當時呢,攻滅北漢之後,他就非常膨脹了,他就一定要繼續進攻遼國,趁機收取燕雲十六州。那剛才還是福無雙至今日至,由於宋太宗的這個決定,那就成了禍不單行明日行了。幽州戰役,宋軍慘敗,數萬的宋軍士兵,被殺不說,宋太宗皇帝本人,也是屁股上挨了兩支大箭;最後倉惶乘坐一輛破驢車,才有命逃回國內。宋軍這次慘敗之後呢,遼軍契丹人雖然獲勝,但是遼國的景宗皇帝,遼景宗耶律賢特別生氣,耶律賢這個人一生任性使氣,所以他憋足了勁兒,我一定要給你宋朝一個好看。
編輯本段2011年電視劇《楊家將》
基本信息
劇名:楊家將 集數:47 出品:陝西楊家將影視文化有限責任公司 題材:古代宮廷 體裁:一般 拍攝日期:2011.7 製作周期:8 個月
內容提要
麟州地處邊陲要害部位,向來為兵家所爭之地,一時成為北方各郡爭奪目標。無人主事的麟州百姓為自保,擁戴望族楊弘信為刺史。楊弘信審時度勢,並未自立,心中另有打算。其子楊繼業對父親的韜光養晦不以為然,他相信命運掌控在自己手裡,開始嚴格訓練楊家軍。楊繼業憑借膽識和謀略,帶領楊家軍逐漸征服北方各郡勢力,成為名將,官至都尉。北漢郡降宋後,楊繼業在雁門以奇兵數千騎大敗敵兵,自此令敵兵望風而遁,但因其建功卓越也屢遭朝中奸臣猜忌。宋軍北伐,潘美領兵,楊繼業副之,然而領路軍敗績,在護送四州民眾內遷途中遭遇敵軍主力,潘美不採納楊繼業的退兵之計,強令出戰。楊繼業率部血戰陳家谷,被擒後絕食三日而死。楊繼業死後,其後代繼續傳承楊家將戍守北疆、精忠報國的愛國主義精神。
㈤ 楊家將在真實的歷史上表現如何,為何會被人們神話
前幾年熱映的《忠烈楊家將》取自「楊家將」傳統故事中最慘烈的金沙灘、兩狼山之戰,講述了楊家七子冒死救父的故事。這些故事,以宋遼戰爭為背景,刻畫了楊家一門忠烈的故事。
楊家將的故事有歷史原型,但又經過誇大和杜撰,直到成了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楊家將。
那麼,歷史上真實的楊家將是什麼樣子呢?楊家將又是如何越傳越厲害的?
「楊家將」故事在北宋中葉就已迅速流傳於天下。北宋著名文學家歐陽修在《供備庫副使楊君墓誌銘》中寫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兒野豎,皆能道之。」這里的父子就是指楊業和楊延昭,這位供備庫副使楊君,叫楊琪,其祖父是楊崇勛,楊業是其伯祖。
另一位名列唐宋八大家的著名人物蘇轍也寫過一首《過楊無敵廟》,蘇轍也是北宋人,離楊業去世的年代並不算太遠,他的詩從另一個側面證實了楊家將故事在宋代的影響力。
到了南宋,民間藝人把楊家將故事編成了話本,在民間越傳越盛。最具代表性的當屬南宋遺民徐大焯所著的《燼余錄》,書中把與楊延昭同時代的將領楊嗣的功績安到了楊延昭身上,又創造出了楊宗保,還構想了楊家父子捨命救援宋太宗的情節。
到了元代,楊家將故事形式又有新拓展,出現了雜劇,比如《昊天塔孟良盜骨》等。
到了明代,楊家將故事進一步豐富,出現了《楊家將演義》、《楊家將傳》,楊家將故事以小說、評書的形式廣泛流傳。這些故事反映的時間跨度加大,從宋太祖趙匡胤登基一直寫到宋神宗趙頊,約100年的歷史,編撰了楊家祖孫世代抗敵的英勇故事。
明朝中後期,楊家將成了借古言今的最好武器。民間藝術家在傳說和戲曲的基礎上,改編出歷史演義小說,如明代紀振倫的《楊家將通俗演義》。
到了清代,熊大木的《北宋志傳》與明代紀振倫的《楊家將通俗演義》這兩部書使得楊家將故事定型,為後來的戲曲和說唱文學提供了豐富素材。明清兩代,戲曲舞台上以楊家將為題材的劇目就有360出之多。
直到今天,京劇和其他地方劇種還經常上演《四郎探母》、《穆桂英掛帥》等劇目。這些小說和戲曲,與歷史事實出入已經很大,成了英雄傳奇。楊家將的故事已經偏離歷史原貌了!
㈥ 《水滸傳》中的四大奸臣
1、高俅
高俅人稱高太尉,他在小說中擅長蹴鞠,放到現在說不定是數一數二的球星,扛起中國足球的大旗。但是,高俅憑借會踢球的本事,逢迎權貴,最後身居高位。他迫害林沖,殺害盧俊義,又毒死宋江。
2、童貫
童貫是宋徽宗時期著名的權宦,他掌握兵權20年,官至太傅,權傾朝野,被稱為「媼相」。他後因平定方臘起義,被升為太師。金軍南下入侵時,他奉徽宗命令前往宣撫,遭到金人勒索,童貫逃回京師,此時恰逢宋欽宗即位。
欽總令童貫留守東京,但童貫沒有接詔,而是同徽宗一起南逃。為了讓自己盡快逃離京城,童貫還下令射死了一百多名過浮橋出城士兵,惹得天怒人怨。起初,欽宗下令流放童貫,後來在流放途中,命令將童貫斬首示眾。
3、蔡京
蔡京是北宋時期的一代權相,曾四起四落,四任宰相長達17年,此後位極人臣,擔任太師。他為了討好宋徽宗,大興花石綱,修築宮殿,以求恩寵。
蔡京為人貪婪自用,恣意為奸,被稱為當時的「六賊」之首。後來,蔡京的小兒子蔡眥因為借著父親的權勢肆意妄為,被人揭發,宋徽宗只是將蔡京停薪。欽宗即位後,由於民怨沸騰,他下令將蔡京一貶再貶,最終蔡京死在了流放的路上。
4、楊戩
楊戩是宋徽宗十分寵信的宦官,並且一路升遷至太傅。楊戩和童貫這兩名太監,一文一武,長期把持著徽宗時期的朝政。宣和三年(1121年),楊戩去世,被徽宗追贈為太師、吳國公。最後在欽宗即位後,下詔剝奪了楊戩的一切官爵。
(6)主人公姓楊的歷史題材小說擴展閱讀:
1、高俅的人物軼事:
宋王朝在仕進制度上採用「揚文抑武」的政策,不過這是針對權力和威望而言的,武臣的俸祿和品級實際並不低。但既然文臣的地位佔先,對其的要求也就比武臣高得多。有宋一朝,擔任縣令以上的文官基本上都具有三考出身的進士資格,對於像高俅這般的閑雜人等,要想要擠入文官圈子是不現實的。而武臣體系相對望低權小但用人的資格方面比較低,升遷的伸縮性也大。
對於高俅這類人物來說,顯然是步入仕途的捷徑。 不過宋朝的武官任用也有制度,沒有邊功,就不得為三衙的長官。徽宗為提拔高俅可謂煞費苦心,先讓高俅下放到基層,托給守衛邊境的大將劉仲武,以此來「鍍金」,為以後升遷打下基礎。
2、蔡京的宰相之才
神宗熙寧末,王安石常常對年輕的蔡卞(蔡京之弟)說:「天下沒有可用之才啊!不知將來誰能繼承我,執掌國柄?」然後掰著手指頭自言自語:「我兒王元澤算一個!」回頭對蔡卞說:「賢兄(指蔡京)如何?」又掰下一指;沉吟良久,才說:「吉甫(指呂惠卿)如何?且算一個吧。」然後頹然道,沒了!
3、楊戩的取求田稅
有個叫杜公才的胥吏向楊戩獻計,制定法令求取老百姓的田契,從甲到乙,從乙到丙,輾轉追究,直到沒有證據,就推測土地的產量,增加租賦。從汝州開始,慢慢地擴展到京東、京西、淮西、淮北,搜求廢堤、棄堰、荒山、退灘及大河淤塞的地方,都勒令百姓租佃。租額確定後,土地雖被河水沖盪,不能耕種時,租額也不減免,號稱「西城所」。
4、童貫的時稱媼相
政和元年(1111年),童貫被封為檢校太尉,出使契丹。有人說:「用宦官為使臣,難道國家沒人了嗎?」皇上說:「契丹聽說童貫打敗羌人,因此想見他,以他為使臣,察看敵國,也是良策。」童貫使遼回來,權勢更大,握有朝廷內外軍政大權。
於是請求出兵進駐夏國橫山,朝廷命他以太尉的身份為陝西、河東、河北宣撫使。不久,為開府儀同三司,簽書樞密院河西、北兩房。不到三年,他主管樞密院事。另外統領武信、武寧、護國、河東、山南東道、劍南東川等九鎮,為太傅、涇國公。當時人稱蔡京為公相,童貫為媼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