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天是哪本小說主人公
Ⅰ 《射鵰英雄傳》的歷史背景
《射鵰英雄傳》以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兩大強敵的斗爭,充滿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該小說歷史背景突出,場景紛繁,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安排上,它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一味傳奇,將人物作為情節附庸的模式,堅持以創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堅持人物統帥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發展需要及其內在可能性、必然性來設置情節,從而使這部小說達到了事雖奇人卻真的妙境。
(1)余天是哪本小說主人公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作品最初於1957到1959年在《香港商報》上連載,後收入《金庸作品集》中,連同後來的《神鵰俠侶》和《倚天屠龍記》一並,被稱為金庸小說的「射鵰三部曲」。
據金庸自述:寫《射鵰》時,他正在長城電影公司做編劇和導演,這段時期中所讀的書主要是西洋的戲劇和戲劇理論,所以小說中有些情節的處理,不知不覺間是戲劇體的,尤其是牛家村密室療傷那一大段,完全是舞台劇的場面和人物調度。
作品影響
在金庸的全部作品中,《射鵰英雄傳》是影響最大、讀者最喜愛的作品之一,被公認是開創了武俠小說的新模式、新格局與新時代的一部作品。同時,他又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與藝術的繼承者,因而《射鵰英雄傳》被認為是金庸小說的創作真正取得成就的標志。
Ⅱ 金庸寫射鵰英雄傳的背景及原因
射鵰英雄傳》主要發生在宋朝。兩個主人公的名字郭靖和楊康即是代表勿忘靖康之恥。
宋(960~1279)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後由趙氏建立的朝代。960年在開封建國,1127 年政權南遷後建都臨安(今浙江杭州)1279年被元滅亡。習慣上稱1127年前的宋代為北宋。1127年後的宋代為南宋。
蒙古南侵始於宋端平二年(窩闊台汗七年),即公元1235年。(事實上1234年宋理宗欲趁蒙古滅金大軍北歸,收復三京<東京開封,西京洛陽,南京商丘>,卻被蒙古所敗)
1235年蒙軍便對南宋興師問罪。蒙古軍分路進攻四川與襄漢,被擊退。三年,蒙古軍再攻四川,絕大部分州縣失陷。蒙古軍又佔領襄陽。淳祐二年(1242),余玠出任四川安撫制置使 ,屢次擊退蒙古軍的侵擾 ,但未能恢復全蜀。寶祐六年(1258),蒙哥汗大舉侵宋,兵臨合州釣魚山城下,開慶元年(1259),宋將王堅率軍民死守釣魚城重創蒙古軍,蒙哥戰死於軍中(該年8月,蒙古軍中痢疫盛行,蒙哥亦染此病,被迫回師,10餘天後死於合州釣魚山下)。賈似道私自暗中求和,願意向蒙古稱臣納貢,雙方劃長江為界。攻打鄂州(今湖北武漢市武昌)的忽必烈已知蒙哥汗死訊,急欲北返,爭奪皇位,遂答應賈似道的議和條件而撤兵。
《射鵰英雄傳》中後期的戰爭主要是描述宋元戰爭史上的襄樊之戰。宋咸淳四年(1268),忽必烈命劉整、阿術等率軍圍困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樊)。次年,又派丞相史天澤前往規劃。蒙古軍在襄、樊四周修城築
圍,封鎖漢水,控扼水陸要沖;造戰船,練水軍;並屢敗南宋援軍。咸淳六年,李庭芝任京湖制置大使,督師援襄,屢戰不利。襄、樊長期被圍斷援,供餉困難。而宋度宗和權相賈似道卻無心援救。咸淳八年,李庭芝移駐郢州(今湖北鍾祥),於襄陽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募民兵,以張順、張貴為都統制。五月,張順、張貴率舟師順流而下,沖破元軍攔截,抵達襄陽。激戰中,張順犧牲。張貴入襄後,派人潛回郢州,郢將與之約定派軍駐龍尾洲接應。至期,張貴率軍突圍,但龍尾洲已為元軍所據。宋軍倉卒接戰,大敗。張貴重傷被俘,至死不屈。咸淳九年正月,樊城被元軍攻破。元軍又攻襄陽。二月,宋將呂文煥以襄陽降元。
1278年張世傑和陸秀夫擁立趙昺為帝,改元祥興,退至南海中崖山(今廣東新會市南海中)。祥興二年,元水軍向崖山發起猛攻,陸秀夫抱幼帝趙昺投海而死,南宋滅亡。
《射鵰英雄傳》中有明顯的史實錯誤:
一:金正大4年(公元1227年)8月,成吉思汗擊滅西夏後,死在六盤山。而蒙軍南侵在1235年,此時成吉思汗已經逝世,郭靖到北方何能見到成吉思汗本人,最多給他燒燒紙錢。
二:襄樊之戰從咸淳四年到咸淳十年共歷六年。在襄陽被圍5年的時間內,呂文煥仍然在竭力據守,可見他並不是那麼貪生怕死之輩,金庸書中所寫有失偏頗。
三:既然襄樊之戰歷時六年,那麼郭靖夫婦就不可能與楊過夫婦在襄陽共抗蒙軍,因為其中可能已經過了三十多年。
以上只是供大家參考。其中的史實金庸也必定爛熟於胸,為了情節的需要,也是不得已而為之。而且金庸寫武俠小說是想寫人性,歷史只是提供了一個故事發生的背景,其中有否與史實的出入,也不必太過苛責。但是如果真要選入教材,又另當別論,這是題外話。
有個評論家說過,現在的作家缺少的不是生活中的素材,而是缺乏豐富的想像力。金庸正是憑著他豐富的想像力,把我們帶入了多姿多彩的武俠世界。唉,他要是多寫幾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那該多好!
Ⅲ 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主要是以什麼歷史事件為時代背景的
《射鵰英雄傳》主要發生在宋朝。兩個主人公的名字郭靖和楊康即是代表勿忘靖康之恥。
《射鵰英雄傳》中後期的戰爭主要是描述宋元戰爭史上的襄樊之戰。宋咸淳四年(1268),忽必烈命劉整、阿術等率軍圍困襄陽和樊城(今湖北襄樊)。
次年,又派丞相史天澤前往規劃。蒙古軍在襄、樊四周修城築圍,封鎖漢水,控扼水陸要沖;造戰船,練水軍;並屢敗南宋援軍。咸淳六年,李庭芝任京湖制置大使,督師援襄,屢戰不利。襄、樊長期被圍斷援,供餉困難。而宋度宗和權相賈似道卻無心援救。
咸淳八年,李庭芝移駐郢州(今湖北鍾祥),於襄陽西北清泥河修寨造船,募民兵,以張順、張貴為都統制。五月,張順、張貴率舟師順流而下,沖破元軍攔截,抵達襄陽。激戰中,張順犧牲。張貴入襄後,派人潛回郢州,郢將與之約定派軍駐龍尾洲接應。
至期,張貴率軍突圍,但龍尾洲已為元軍所據。宋軍倉卒接戰,大敗。張貴重傷被俘,至死不屈。咸淳九年正月,樊城被元軍攻破。元軍又攻襄陽。二月,宋將呂文煥以襄陽降元。
(3)余天是哪本小說主人公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射鵰英雄傳》曾作過不少改動。金庸在修訂時刪去了一些與故事或人物並無必要聯系的情節,如小紅鳥、蛙蛤大戰、鐵掌幫行凶等等,除去了秦南琴這個人物,將她與穆念慈合二為一,同時也添加了一些新的情節,如開場時張十五說書、曲靈風盜畫、黃蓉迫人抬轎與長嶺遇雨、黃裳撰作《九陰真經》的經過等等。
作品影響
在金庸的全部作品中,《射鵰英雄傳》是影響最大、讀者最喜愛的作品之一,被公認是開創了武俠小說的新模式、新格局與新時代的一部作品。同時,他又是地地道道的中國文化與藝術的繼承者,因而《射鵰英雄傳》被認為是金庸小說的創作真正取得成就的標志。
Ⅳ 賈平凹小說《秦腔》讀後感
秦腔讀後感(一)
好久都沒有認真的讀完一本文學作品,這次終於通過每天晚上堅持讀一點點,把上次從圖書館借的一本小說《秦腔》讀完了。上次在圖書館借書的時候,就一直惦記著要借一本有深度的小說回去研究,結果在二樓發現一本獲得矛盾文學獎的小說,也就是這本《秦腔》,再一看是賈平凹寫的,所以就借回來作為睡前讀物。其實,原來就一直對矛盾文學獎的小說頗有好感,從《塵埃落定》,《白鹿原》一路讀下來感覺是一本比一本寫的精彩,覺得這類書比當前某些書還是要有深度些。賈先生的書以前沒有多讀,只讀過一本叫《天狗》,感覺文字寫得朴實,注重描述細節來襯托環境,對人物心理也描述得非常到位,關鍵是能夠站在一個比較客觀的角度來反應每個人的行為,不是刻意的描述出每個人的好與壞。所以不同人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可以得出不同結論,這也是他小說高明所在。
花了幾個星期把《秦腔》讀完,感覺收獲很多,但具體指哪方面,又說不上來。小說像是講故事一樣敘述性的描述了一條街道(又叫村)在改革這二十多年的過程中的興衰。以夏天義和君恆為代表的村幹部如何在農村社會形式劇變的大環境下,轉化自身思想,做官為人的蛻變過程。夏天義作為老派幹部的代表與生長在新環境下的農村幹部均恆在治村決策上面的種種摩擦,同時夾雜著兩人是叔侄的親戚關系,使得小村的發展在改革的浪潮中一波三折,同時也折射出農村經濟發展過後傳統價值觀喪失的種種無賴,在此過程中,農民對財富的追求也描述得淋漓盡致。作者我在文中是以一個身份低下,整天游手好閑的形象出現的。「我」有一定的自我思考,對白雪的愛情也是真真切切,只是比較安於生活,所以生活一直都沒有什麼起色。其實,到現在我還一直有點不明白,「我」曾經知道白雪嫁給夏家,是因為夏家經濟殷實,為什麼「我」沒有想過辦法去改變自己的經濟狀況呢,只是苦等老爸的撫恤金和單相思白雪。白雪是誰,當然是村裡面最漂亮姑娘,還唱得一口好秦腔,不過嫁給夏風後,生活並沒有想像中的美好。這主要是兩人文化差異太大所決定的。夏風是省城公務員,思想水平和眼界自然跟農村裡的想法不太一樣,在秦腔日益衰敗的環境下,視秦腔如生命的白雪當然深受挫折,在失去工作過後尤為表現的強烈。對新生事物不能立即適應的白雪,終於在生出一個畸形胎兒後與夏風決裂,最終也導致了婚姻的破裂。
作者以秦腔作為農村傳統觀念的代表,表露出了在農村社會體制和觀念劇變下,面對傳統遺失的無能為力和對新生事物無法判斷的彷徨!
秦腔讀後感(二)
起初對《秦腔》感興趣,一則仰慕賈平凹的盛名,二則由於茅盾文學獎的效應。小說的主人公"我",是眾人眼裡的另類。《秦腔》中"我"是個"瘋子",他不同於常人,卻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東西。《秦腔》以"我"(即"瘋子"引生)的視角描繪了清風街的"全景圖",有風俗民情、有世事滄桑、更有人生命運之起伏。書中塑造的男女老少各色小人物,無不性格鮮明,幾乎每一個都可以在社會里找到原型。小人物的悲歡、他們的生活片段都顯得那麼真實。清風街的風雲變遷,難道不是中國農村的一個縮影?
讀罷《秦腔》,一聲嘆息。小說的結局是很悲哀的,清風街的"賢人"夏天智在滿懷憂患中去世了,跟他一樣捍衛者鄉村傳統文化的夏天義也遭遇天災,這些德高望重的前輩的離去,帶走了鄉村的某種珍貴的信仰。我的嘆息不僅為清風街,也為我的家鄉。小時候在農村,很喜歡那些節日:元宵啊、除夕啊、冬至啊、端午啊,還有那一年一度的社戲。每逢節日,都是小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鄉村的節日氣氛,熱鬧隆重而又庄嚴神秘,遠非城市可比。而固守著這種文化的,正是那些虔誠的老人們。
可是歲月不饒人,當年的小孩已經成人,時過境遷,節日氣氛漸漸平淡,唯有家人相聚的親情依舊溫馨如昔。坦白的說,《秦腔》不是我喜歡的小說類型。它的語言風格,感覺過於"粗俗",說它粗話連篇並不為過。而且他看到的一些人一些事確也齷齪,粗俗的描述反而更貼近事實,這樣的語言風格才吻合主人公的性格。除了語言風格過於粗俗,故事情節的鋪排也有點紊亂,不夠引人入勝。我想這也是跟第一人稱的寫法有關吧,因為引生是個瘋子,他發瘋時思維就不太清楚,他的講述顯得"紊亂"也就不足為怪了。
掩書而思,《秦腔》中鄉幹部強行收繳農業稅費而引發的群眾沖擊政府事件,讓我熱血沸騰、義憤填膺,恨不能跳進書中,沖在人群最前面,砸了那些暴吏的腿腳。看來我是有嚴重的暴力傾向的,這種暴力傾向源自對公平正義的維護。農民自古以來是中國社會中最吃苦耐勞忍氣吞聲的階層,逆來順受,默默煎熬,只有在被逼無奈走投無路的時候才會一改柔弱性格奮起反抗。而「我」於白雪情真意切始終如一的單戀。為之感懷,源自對真摯情感的同情和祝福。愛情是人類最美的情感之一。小說末尾,白雪一改以往閃躲的表情,「微笑著看著『我』」,多少留下了些許默默溫情.
小說以《秦腔》為名,將秦腔貫穿始終,在我看來是與小說的主旨緊密關聯的。秦腔,即農村,即土地。秦腔越來越沒人聽,劇團倒閉,本雄糾糾氣昂昂的秦腔演員擺起了小攤,甚至走街串巷干起了吹鼓手,在喪禮上表現得比孝子賢孫還要賣力。農村越來越沒人願意待,土地越來越沒人願意種,年輕人紛紛外出打工,農田大面積荒蕪。秦腔的式微與農村的困境,都因時代的發展、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而起。淳樸變得油滑,踏實變得浮躁。太過於沉重了,說點其他的吧。賈平凹在小說敘述中用了很多怪誕手法,比如「我」能看見每個人頭頂的火焰,「我」能與「我」面對面地站在一起,「我」讓老鼠去白雪家它便去了,等等。比較符合「我」瘋子的精神狀態,也貼合了農村人崇神信鬼的心理習慣,頗有些傳奇色彩。
秦腔讀後感(三)
偶爾在一個朋友的推薦下讀了賈平凹的《廢都》,竟然喜歡上了他充滿魅力性的獨創語言,得知他的《秦腔》獲得矛盾文學獎之後,我就迫不及待的又去買了本回來,因為矛盾文學獎畢竟是中國文學獎的獎項。用了二十餘天時間,斷斷續續的,終於在今天下午把賈平凹的《秦腔》看完了。
賈平凹是平民作家,出身農村,他這部作品並非講述的是戲台上的《秦腔》,而是以農村清風街為題材,以凝重的筆觸,講述的是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新時期農民的生存狀態,解讀了中國農村二十年的歷史。刻劃了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農村的變遷,通過新老支書,夏家家族,秦腔曲藝團以及其它村中人物,形象生動的展示了農村的巨大改變。老支書為農村無私奉獻了一輩子,他深刻的愛著腳下的土地,認為農是根本,天道酬勤,但新支書與他觀念不同,領導方法也不同,在對待土地問題上,對待發展商品上存在著很大的分歧,最終老支書看著人們越來越不重視土地,安心務農的越來越少,勞動力越來越流失而形成了很大的心裡落差,刻劃了時代發展帶來的必然,是農村生活變化的一個縮影。小說中還有一個主要的情節,就是夏風和引生對待白雪的態度上,也反映了不同生活環境帶給人們觀念的極大不同,夏風是從農村走出去的才子,在省城是個很知名的耍筆桿子的,而引生是家裡極為貧窮又沒有什麼文化只知出蠻力耍蠻橫的一個地道的農村人,在對待長的漂亮而且又有才藝會唱秦腔無異於在農村是金鳳凰的白雪的態度上,夏風是拿的起放的下,即使和白雪結了婚最終覺得感情不和,用夏風的話來說沒有共同語言而主動提出了離婚,但在引生眼裡,白雪就是他的天使,他的愛神,深愛著白雪但卻得不到白雪,反而因為愛白雪卻作出一些低俗的事情來。環境帶給人的思想是如此不同,影響是如此之大,而這在現實中是真實的。農村的變遷是一種必然,不會以某個人的態度而停滯不前的。在這部小說中,作者有較強的農村生活體驗,所有人物的語言、動作及對待事情的態度,不僅各不相同,詡詡如生,而且極符合農村的實際,讀了如同走進了真實的農村,就如生活在他們之中,這要靠作者長期的生活積累及很強的文字表達能力。一部優秀的作品絕不是僅用花麗的詞藻和驚險的情節就能達到的,相反,如果在讀的過程中沒有注意到這些外在的形式而能夠使人深入的讀下去並最後給人以啟迪,反過來還願意細細的品味這些外在的形式,這樣的作品才應該是優秀的作品,具有很強的思想性、藝術性和欣賞性。
另外,我始終要對賈先生的語言功力大加贊賞,正是這種充滿魅力性的獨創語言吸引了我,這對他寫農村題材無關,而與他多年的創作實踐及母語感悟有關。有些人寫了一輩子文章,還是那不咸不鹹淡不淡的通行語言,形不成自有的風格。賈先生則不然,他的語言是中國式的、土的、然而鮮活。其好處真是難以說的清楚,只可意繪,不可言傳。
秦腔讀後感(四)
終於看完了《秦腔》全書。在專門安排的幾個月用來學英語的時間內,看這種長篇的小說,實在是不應該,有不務正業之嫌。不過帶著對新xx屆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的期待,上周末還是花全價買了本正版的《秦腔》,也顯示對作者的尊敬。可是,看完之後,感到有些失望,和往屆的矛盾文學獎獲獎作品比較起來,實在不敢恭維。基本上看完了前幾屆的矛盾文學獎獲獎小說,總體感覺,大部分作品,在看完以後都能給人一種強烈的震撼,優美的文字,動人的愛情,曲折的故事情節,史詩般的文化元素,讓人思考,讓人感嘆,人世滄桑催人奮進,命運多舛讓人執著。看完之後都久久不能忘懷。
也許是期望值太高,也許是對秦腔這種藝術的無知,在看完《秦腔》之後全然沒有那種興奮和激動。簡陋的語言文字,感覺不到文學的優美,簡單的故事情節,看不出什麼深刻的內涵,融合於文中的秦腔文化元素,也感覺不出什麼美感。貫穿全文的一個瘋子的敘述,說愛好像是病,說病又感覺是情,說神不是神,說迷不是迷,虛無縹緲,模糊不清,理不出頭緒。音樂和色彩融合於電影的故事之中,能給人你震撼,可是用簡單的秦腔樂譜融合與小說之中,確實難於讀懂。《秦腔》中有意對農村習俗進行一些詳細的描述,但也許是我本身在農村長大的原因,總感覺文中的那些描述,過程細節不詳,背景原因不明,只是一種簡單的羅列。一部文學作品,無論長短,無論讀者水平高低,看完之後大都能夠明白小說中的主線,可看完《秦腔》之後,合上書,我就在思考,它的主線是什麼呢?瘋子引生對女主人公白雪的愛嗎?好像不是,那最多是一種變態,一開始就知道沒結果的神經病,說男人不是男人,說色鬼他還滿是純潔。是以農村的發展和變化為主線嗎?好像也不能成立,主要故事情節是一年之中的,前後不過幾年的變化,以這么短的時間,描寫農村的變化,未免太膚淺。整部小說的立意也無法理清,沒有催人奮進的意圖,沒有敘述人世滄桑的深度,沒有記錄農村發展變化的長度,那一小段一小段的秦腔樂譜也不可能記錄下秦腔藝術的精髓吧,即便是想作為一種色狼的發泄,那裡面也只是一個一個粗糙的沒有描寫,低級的讓人發嘔,陰暗的沒有一點快感的男女事實的羅列啊,無法盡興,沒有精彩可言。真不知就這樣一部作品是怎麼獲得矛盾文學獎的。也可能是我欣賞水平有限,不能理解大師級作家的內涵。你吃過豬肉也見過豬跑,可人家給你談的是如何殺豬,那就是屠夫的專業了。
一般武林高手,的境界是無招勝有招,一招致命。看完《秦腔》以後,真不敢想像作者是寫作的高手,就這么一部作品,在後記中還詳細記載,關門了一年,改了四遍才出爐。仔細想來,賈平凹以一部催人沉淪的《廢都》成名於中國文壇,只是由於成名後不斷有些散文和短篇出現,還能讓人看到他的文字功底,對他多少還有些期待。但今天看完了這部其獲得中國文壇榮譽的《秦腔》之後,腦子里可以想像的是,其以中國作家自居,在觥籌交錯的情景下,混跡於功利名義的場合之中,花天酒地,幹些男娼女盜的苟且之事而已。江郎才盡,其實了了。真想去找他退錢,三十六元,挺貴的,你要不信,也買本去看看,不過一定記著,只買盜版的就行,看完就可以廁所里見了。哈哈,權當笑談!
秦腔讀後感(五)
聽說《秦腔》這本書在前陣子火了一把,所以也買了一本,仔細地拜讀了一下。匆匆匆匆讀過,閉目掩卷,書中的人物分明鮮活,故事的片段彷彿發生在身邊。長篇小說《秦腔》由當代作家賈平凹沉寂3年、歷經4次增刪而成,以賈平凹生長於斯的故鄉棣花街為原型,通過一個叫清風街的地方近20年來的演變和街上芸芸眾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給農村帶來的震盪和變化。小說採取瘋子引生的視角來敘述,但真正把所有情節穿起來的是一個個秦腔唱段。
《秦腔》並非寫戲台上唱的秦腔,而是以凝重的筆觸,講述了農民與土地的關系、新時期農民的生存狀態,解讀中國農村20年歷史。,書這本書通過秦人自導、自演、自觀、自評秦腔的痴醉迷狂的傳統風俗的描述,揭示了秦腔與秦人在日常生活中血肉聯系,秦腔根植於當地濃厚的傳統文化,與秦人精神意識密切相連,而秦人離不開秦腔,及生存精狀態和秦腔昔息相關,作者生動地展示了八百里秦川人潛藏於意識深層的剛烈、粗放、忍耐的民族氣質和精神上自給自足的生存狀態,呈現出一個充滿生氣與活力的、完整的自然的人文景觀。在作者筆下,秦腔不僅是傳統民俗,而是一種民族氣質的載體和象徵,因此作品具有深刻的文化底蘊,充滿生命氣息。
首先,作者不僅生動呈現秦腔的底蘊特點,而且突出人的意義,把秦腔與人的生存狀態緊密聯系,有這樣的人,才有如此的秦腔,有這樣的秦腔,才有如此的人,生動挖掘傳統風俗和民族氣質的聯系。作者對傳統風俗描繪時,與人民的情感世界相連,秦腔舞台成了人性的舞台,情感的世界,秦腔是人生的藝術升華。作者表達出對這種傳統風俗與民族氣質熔鑄一體的人文景觀的獨特理解,其中有著苦難的超越意識,苦難生活造就了秦腔,所以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樂趣,表現作者仁道主義的精神。《秦腔》是一部「反史詩的鄉土史詩」,有史詩般龐大的規模和厚重的質地。
賈平凹用文字還原和營造了一個活生生的世界,是對將要成為絕唱的農村生活作的「輓歌」。是對傳統鄉土的一種「回歸與告別的雙重姿態」。就像作者講的那樣:「如果你慢慢去讀,能理解我的迷茫和辛酸。」
秦腔讀後感(六)
中國的傳統戲曲對於Teenagers往往是遭到排斥的,所以我時常被視為異類。由於家裡有人搞戲曲,我從小就對這種傳統文化心存好感,尤其是京劇和越劇,偶爾也聽聽黃梅戲。至於秦腔,只知道聽起來挺鬧心的。也許是地域文化的差別吧,一直沒興趣去了解秦腔,直到這次拜讀賈平凹的文章,才抓到一點皮毛。
正如賈先生所寫,「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風俗區別便戲曲存異。」越劇如同浙江人,吳濃軟語,流暢細膩;而秦腔的個性就如同頭上扎著羊肚白毛巾,光膀子上披著大花坎肩兒,水牛腰上別著細羊皮鞭的秦川大漢一樣:朴實,敦厚,卻不乏粗獷,豪放。秦腔就是秦川人,而秦川人一折秦腔。可不是嗎,賈先生雖是寫秦腔,可將整篇文章細讀下來,我不僅能用耳朵聽到振聾發聵的秦腔調兒,還能用眼睛看到溝壑縱橫的黃土高坡,被太陽曬成淺棕色,泛著油光的各樣臉孔,用鼻子聞到黃沙味和著泡饃味的香氣。即使沒聽過秦腔沒去過秦地也沒嘗過羊肉泡饃,但我卻能感受到著一切。
秦腔與秦地秦人息息相關,雖說沖不出八百里秦川,但也延綿不絕好幾百年,一方水土一方人情。秦腔從明代中葉發展至今,它在西北一帶已不僅僅以戲曲這一種身份存在,而是完完全全融入在百姓的生活中,成了勞苦大眾的生活要素之一。唱戲,聽戲與吃飯睡覺同等重要,沒了這戲就沒了情緒的寄託,開心了或是不順心了都無從開口,這一點,戲曲絕不亞與搖滾。我忽然想起《北京人在紐約》里頭的一段----初到紐約的王啟明字大工的餐館里滿懷壓抑的洗著碗,突然不顧一切地吼了兩句黑頭唱段,這是他憋足了勁吼的,引得伙計們直叫好,當然也釋放了自己壓抑的心情,痛快,夠爽。京劇如此,西北的秦腔相比更甚。
總之有這樣的感覺----若說越劇是織女手中的綉花針,那麼秦腔便是武松腰間的短哨棒。秦腔雖粗,但粗也粗的有特色,有風格,男聲雄而有神,女聲秀而有骨,如回響在黃河邊上的威風鑼鼓般有氣勢。
賈先生用滿紙愛鄉之情寫這秦腔,其實何嘗不是在寫秦腔人,戲與人的性子簡直如出一轍。我想,希望在秦川寶地闖出一番事業的人們,務必先聽聽秦腔,別嫌它鬧心,仔細品著,裡面飽含著多少最朴實淳厚的處事哲學!
秦腔讀後感(七)
掙扎著看完了賈平凹先生的小說《秦腔》。看了後怎麼說呢,沒有太多的悲喜哀怒。書中,作者沿襲了他一貫的文字風格,即特有的賈氏行文筆調。粗俗,耐看,卻也極具秦地方言韻味。
然而,個人感覺這本書有點虎頭蛇尾,前半部分精美絕綸,到了後面則多少有點毛糙。特別是夏風和白雪的孩子沒**這一情節,感覺有點嚴重失真。且不說這樣的事會不會在現實中發生,單單這一情節,即與作品中沒有太多的關聯。夏風,這個從農村走出去的年輕人,雖然從思想上開始脫離小農思維,但在大的方面還是繼承了農村人的優良品質的。再說他的父母,在村中也是威望極高的人,還有白雪,看完作品,我實在想不出他的孩子沒**的原因。賈是不是想用這一筆來繼續吸引讀者的眼球,增加作品的性?
看完這部作品,我不由得想起了路遙的《平凡的世界》。仔細揣摩,這兩部作品存在著關聯。《秦腔》在時代上是可以和《平凡的世界》對接的。然而,路的作品在表現社會變遷方面是比較突出的,典型的。不管從文字上,還是主題上,都是特別干凈的。相對而言,《秦腔》在這方面則遠不如,賈試圖從清風街的變化來表現時代的變遷,來表現這種變遷給農村,農民,農業帶來的影響,可是,我們細讀後發現,他卻沒有把這種變化很深刻的揭露出來。我們也可以通過文字的描寫,看出賈在創作中的矛盾心理。在關於這部作品的創作經歷中,作家幾次談到了內心所受的折磨,我想,很有可能就是關於這部分的取捨不定。《秦腔》橫空出世,好多評論家都給與了極高的平價,說其是一部史詩般的作品,然而,賈氏在後半部分上的迂迴,則必然縮小了其史詩的價值。
應該說這是一部悲劇氣氛較濃的作品。可以看出賈氏對過去農村生活還是有嚮往的,他對於農村、農業、農民在改革的大潮中的迷失還是心有不忍的,對於同新認識新思想的作作最後一搏的人是心存敬仰的,然而,這些必將成為歷史。
我一直感動於賈氏敢用最原始的語言表現最真實的農村,僅管這讓其身心受盡了煎熬。我也曾痴迷於賈氏文中的那種神密感,如作品中的張引生。應該說這部作品在高度上應該和《白鹿原》是平起平坐的。
Ⅳ 《射鵰英雄傳》說得是宋朝哪個年代的故事
《射鵰英雄傳》說的是宋朝慶元五年(1199年)至宋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的歷史故事。《射鵰英雄傳》中的宋朝皇帝是宋理宗趙昀和宋寧宗趙擴。
1、《射鵰英雄傳》是金庸創作的長篇武俠小說,是以宋寧宗慶元五年(1199年)至成吉思汗逝世(1227年)這段歷史為背景,反映了南宋抵抗金國與蒙古兩大強敵的斗爭,充滿愛國的民族主義情愫。
2、趙擴(1168年11月18日—1224年9月18日),即宋寧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的第十三位皇帝。紹熙五年(1194年),被立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趙擴在韓侂胄、趙汝愚等大臣的擁戴下繼位,第二年改年號為「慶元」。
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寧宗駕崩於臨安宮中的福寧殿。理宗寶慶三年(1227年)上謚號為法天備道純德茂功仁文哲武聖睿恭孝皇帝。
3、趙昀(1205年1月26日—1264年11月16日),即宋理宗,南宋第五位皇帝(1224年9月17日—1264年11月16日在位)。宋寧宗死後,趙昀被權臣史彌遠擁立為帝。
(5)余天是哪本小說主人公擴展閱讀:
《射鵰英雄傳》這部小說歷史背景突出,場景紛繁,氣勢宏偉,具有鮮明的「英雄史詩」風格;在人物創造與情節安排上,它打破了傳統武俠小說一味傳奇,將人物作為情節附庸的模式,堅持以創造個性化的人物形象為中心,堅持人物統帥故事,按照人物性格的發展需要及其內在可能性、必然性來設置情節,從而使這部小說達到了事雖奇人卻真的妙境。
《射鵰英雄傳》中頌揚了質樸厚道的平民英雄郭靖。在蒙古長大的漢人郭靖,不願做大將軍、大元帥和金刀駙馬,而冒險出走南歸,並與黃蓉共同死守襄陽重鎮,協力擊退蒙古的圍攻。
在《射鵰英雄傳》的結尾,郭靖與成吉思汗有過一段對話,很明確地表達了金庸的觀點。雖然成吉思汗一生縱橫天下、滅國無數、功業蓋世,然而卻並不是真正的英雄,並不是真正的可以為當世敬仰並為後世追慕的大英雄。
反而是郭靖這位出身草莽、行走江湖的布衣,才是一位真正為民造福、愛護百姓的大英雄。用一部武俠小說來進行這樣的歷史思辨,才使得這部《射鵰英雄傳》格外的沉重深刻、意義非凡。
其次,嚴厲痛斥了南宋權相秦檜、韓侂胄、史彌遠之流私通外敵、禍國殃民的罪行,贊揚了岳飛抗金保江山的高風亮節。《射鵰英雄傳》第一回的文字就浸透著一種悲憤的激情,為全書奠定了基調。「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最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暴政下的平民的痛苦生活,鞭撻了貪官酷吏賣國賊的橫征暴斂,謳歌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
《射鵰英雄傳》是一部武俠小說,然而,它與一般的武俠小說的不同之處是它有著其他武俠小說所不具備的歷史真實感及憂國憂民之情懷。小說的開頭與結尾就充滿了一種「亂世之苦難」及「英雄之真義」的歷史真實感及其深刻的思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