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的小說作品大全
⑴ 蠟燭的作者及簡介
《蠟燭》,由當代作家墨白創作的短篇小說。
墨白,本名孫郁,先鋒小說家,劇作家。1956年農歷十月初十齣生於河南省淮陽縣新站鎮。務農多年,並從事過裝卸、搬動、長途運輸、燒石灰、打石頭,油漆等各種工作。1978年考入淮陽師范藝術專業學習繪畫;1980年畢業後在鄉村小學任教十一年。1992年調入周口地區文聯《潁水》雜志社任文學編輯,1998年調入河南省文學院專業創作、任副院長。
1984年開始在《收獲》《鍾山》《花城》《大家》《人民文學》《山花》《十月》《上海文學》等刊開始發表作品,其中短篇小說《失蹤》、《灰色時光》、《街道》、《夏日往事》、《秋日輝煌》、《某種自殺的方法》、《最後一節車廂》、《陽光下的海攤》、《一個做夢的人》等一百多篇;中篇小說《黑房間》《告密者》《討債者》《風車》《白色病室》《光榮院》等四十餘部;出版長篇小說《夢游症患者》《映在鏡子里的時光》《裸奔的年代》等六部;隨筆《〈洛麗塔〉的靈與肉》、《三個內容相關的夢境》、《博爾赫斯的宮殿》、訪談錄《有一個叫潁河鎮的地方》、《以夢境顛覆現實》等七十餘篇;出版中短小說集《孤獨者》《油菜花飄香的季節》《愛情的面孔》《重訪錦城》《事實真相》《懷念擁有陽光的日子》《墨白作品精選》《霍亂》等多種;創作電視劇、電影《船家現代情仇錄》《特警110》《特案A組》《當家人》《家園》《天河之戀》等多部;總計七百多萬字。作品被譯成英文、俄文、日文等、曾獲第25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中篇獎、第25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編劇獎。
另外 蘇聯一個作家的一片文章也叫《蠟燭》。網路里有!
⑵ 蠟燭的作品原文
1944年9月19日,貝爾格萊德①實際上已經拿下來了。只有薩伐河上的一座橋和那個小小的橋頭堡還在德國人手裡。 那個早晨,五個紅軍戰士決定要偷襲這座橋。他們必須先爬過一塊不很大的方場。方場上散布著幾輛燒毀的坦克和鐵甲車,有德國人的,也有我們的。只有一棵樹還沒倒下,好像有雙魔手把它的上半身削去了,單留著一人高的下半截。 在方場的中央,我們那5個人被對岸敵人的迫擊炮火趕上了。在炮火下,他們伏在地上有半小時之久。最後,炮火稀了一點兒,兩個輕傷的抱著兩個重傷的爬了回來。那第五個已經死了,躺在方場上。 關於這位死者,我們在連部的花名冊上知道他叫契柯拉耶夫,19日早上戰死於貝爾格萊德的薩伐河岸。 紅軍的偷襲企圖一定把德國人嚇壞了,他們老是用迫擊炮轟擊方場和附近的街道,整整一天,只有短短幾次間歇。 連長接到命令,要他在第二天拂曉②攻佔那座橋。他說,因此這時候不必去搬回契柯拉耶夫的屍首,等明天攻下了橋再埋葬他吧。 德國人的炮火一直轟到太陽落山。方場的另一邊,離其他的房屋幾步的地方,高高地聳立著一堆瓦礫,它的本來面目簡直一點也看不出來了。誰也不會想到,這里頭還有人住著。 然而在這堆瓦礫③下邊的地窖里,居住著一個叫瑪利·育乞西的老婦人。磚瓦半掩著的一個黑洞就是那地窖④的入口。 老婦人育乞西本來住在那座房屋的第二層,這是她死了的男人——守橋的更夫留給她的。第二層被炮火轟毀了,她就搬到樓下去住,住在樓下的人早已搬得一個不剩了。後來樓下也毀了,老婦人才搬到地窖里去住。 19日是她住進地窖去的第四天。這天早上,她明明白白看見五個紅軍爬到了方場上,方場和她之間只隔著一道扭曲了的鐵欄桿。她看見德國人的炮口對准了這五個紅軍戰士,炮彈紛紛在他們周圍爆炸。她從地窖里爬出來,想招呼那五個紅軍戰士到她那裡去——她認定,她自己住的地方比較安全,然而她剛爬出一半,一顆炮彈落在近旁炸開了。老婦人被這一震,耳朵也聾了,腦袋碰在牆上,就失去了知覺。 她醒來的時候再朝那邊看,五個紅軍戰士只有一個留在方場上。這個紅軍戰士側著身子躺著,一隻手臂張開,另一隻手臂枕在腦袋下面,好像想躺得舒服一點兒。老婦人叫了他幾次都沒有回答,才知道他已經死了。 德國人又開炮了,炮彈在這小小的方場上炸開了,黑色的泥土直翻起來,柱子似的。彈片把那些剩下來的樹木的枝條都削去了。那個蘇聯人孤零零地躺在那毫無遮掩的方場上,一隻手臂枕在腦袋下面,周圍是炸彎了的鐵器和燒焦的樹木。 老瑪利·育乞西看著那戰死的士兵,看了許多時候,她很想把這件事告訴什麼人。可是附近一帶,不用說人,連一個活東西都沒有,甚至陪伴她在地窖里過了4天的那隻貓也被炸起來的磚石碎片砸死了。老婦人想了半天,然後,伸手在她那唯一的衣包里摸出些什麼東西來,揣在懷里,慢慢地爬出了地窖。 她不會匍匐前進,也不能快跑,乾脆直著身子,一搖一擺,慢慢地向方場上走去。一段還沒有炸斷的鐵欄桿攔在她前面,她也不打算跨。她太衰老了,跨不過去,因此慢慢地繞過了那段鐵欄桿,走進了方場。 德國人還在轟擊,可是沒有一顆炮彈落在老婦人的近旁。 她穿過方場,到了那戰死的蘇聯士兵身邊,用力把那屍身翻過來。看見他的面孔了,很年輕,很蒼白。她輕輕理好了他的頭發,又費了很大的勁,把他那一雙早已僵硬的手臂彎過來,交叉地覆在他的胸前。然後,她在他旁邊坐了下來。 德國人還在開炮,可是跟先前一樣,炮彈落得離老人很遠。 這樣,她靜靜地坐在那裡,約有一小時,也許兩小時。 天氣很冷,四下里很靜,除了炮彈的炸裂,沒有任何聲音。 她終於站了起來,離開了那死者。走了不多幾步,她馬上找到她需要的東西了:一個大的炮彈坑。這是幾天之前炸出來的,現在,那坑裡已經積了些水。 老婦人跪在那坑裡,用手掌往外舀水。舀幾下,她就得休息一會兒。她總算把坑裡的水全舀幹了,於是又回到那死者旁邊,兩手抄在死者的腋窩下,把他拖走。 路並不遠,一共不到十步,可是她太衰老了,不得不坐下來休息了三次。最後,她總算把死者拖到炮彈坑裡。她已經精疲力盡⑤了,又坐在那裡休息了好久,也許有一小時。 休息夠了,老婦人跪到死者旁邊,用手在死者身上畫了十字,又吻了死者的嘴唇和前額。 然後,她雙手捧起炮彈坑四周的浮土(浮土有這么多),一捧捧慢慢地放在死者身上。不久死者已經完全被泥土蓋住了。老婦人還沒有滿意,她要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墳堆。又休息了一會,她又捧起土來繼續蓋上去。幾小時的功夫,她一捧又一捧地,竟然堆起了一個小小的墳堆。 德國人的炮還在轟擊,但是,和先前一樣,炮彈落下的地方都離老婦人很遠。 做好了墳堆以後,老婦人就從她那黑色的大圍巾底下摸出離開地窖的時候揣在懷里的東西——一支大蠟燭。這是45年前她結婚的喜燭,她一直捨不得用,珍藏到今天。 她又在衣袋裡摸了半天,摸出些火柴來。她把那大蠟燭插到墳堆的頂上,點了起來。這天晚上沒有風,蠟燭的火焰向上直升,一點也不搖晃。老婦人對著這燭光,坐在墳邊,一動也不動,兩臂交叉抱在胸前,披著那黑色的大圍巾。 炮彈爆炸的當兒,蠟燭的火焰不過抖一下。但是有好幾次,炮彈落得相當近,蠟燭被爆炸的風吹滅了,有一次,竟給震倒了。老婦人就取出火柴來,很耐心地再把蠟燭點燃。 天快要亮了,蠟燭也快要燃盡了。老婦人在地上到處找,終於找到了一片帶銹的洋鐵。她用瘦弱的手指使勁把這片洋鐵彎成了半圓,插在蠟燭旁邊的泥土中,作為擋風的屏障。布置好了,她站起身來,仍舊慢慢地穿過方場,繞過那一段沒有倒下的鐵欄桿,回到地窖里去了。 拂曉前,契柯拉也夫所屬的那一連紅軍在猛烈的炮火掩護下,直奔方場,佔領了這座橋。 隔了一兩個小時,天色已經大亮了。紅軍的步兵緊跟著坦克過了橋,戰斗在河的對岸進行著,再沒有炮彈落在方場上。 這時候,連長派了幾個士兵去找契柯拉也夫的屍體,打算把他和今天早上戰死的戰士一同埋葬。那幾個士兵到處找也找不著。突然,有一個士兵吃驚地大聲叫了起來:「看呀!」大家都朝他指的方向看。 在被毀壞的鐵欄桿附近,聳立著一個小小的墳堆。墳堆上的一支蠟燭有生銹的洋鐵片給它擋住了風,在墳堆上耀著柔和的火焰。蠟燭快點完了,燭芯快被蠟淚淹沒了,但是那一朵小火花依然在閃爍。 站在墳堆旁邊的紅軍士兵們立刻脫下了帽子。他們圍著這墳堆,靜默地站著,看著漸漸暗淡下去的燭光。 這時候,一個披著黑色大圍巾的高身材的老婦人慢慢走來。她默默地走過那些紅軍戰士的身邊,在墳旁跪下,從黑色大圍巾底下取出又一支蠟燭來。這一支和墳上快點完的那一支一模一樣,顯然是一對。老婦人蹲下身去拾起那蠟燭頭,把那新的一支點著了,插在那老地方。她站起來的時候,行動很困難,離她最近的紅軍士兵小心地把她扶了起來。 但是即使在這個當兒,老婦人也沒有說話,她不過抬起眼睛來,朝這些脫了帽的肅立著的人們看了一眼,十分庄嚴地對他們深深一鞠躬⑥;然後,把她的黑色大圍巾拉直了,顫巍巍⑦地走了,沒有再回過頭來,看一下那蠟燭和那些士兵。 紅軍士兵們目送著她走遠後,小聲地談論著,似乎怕驚擾⑧那肅穆⑨的空氣。接著,他們穿過方場,走過橋,趕上他們的連隊,投入了戰斗。 在炮火焦灼的土地上,在炸彎了的鐵器和燒死了的樹木中間,那一位南斯拉夫母親惟一珍愛的東西——她結婚的花燭——還是明晃晃地點在一位蘇聯年輕士兵的墳頭。
這一點火焰是不會熄滅的。它將永遠燃著,正像一個母親的眼淚,正像一個兒子的英勇,那樣永垂不朽⑩。
⑶ 蠟燭的作者是 蘇聯作家。他的長篇小說有
西蒙諾夫 (1915.11.28-1979.8.28)生於一個沙俄軍官家庭,曾參加反法西斯衛國戰爭。1939年任軍事記者,以後一直從事戰爭題材的創作。他的成名作——劇本《我城一少年》(1941)表達前蘇聯人民對即將來臨的戰爭的必勝信心。戰爭初期的抒情詩作,充滿愛國主義激情,如《等著我吧……》《打死他》《請你記住,阿廖沙,斯摩棱斯克的大道……》,在士兵中廣為流傳。劇本《俄羅斯人》(1942)歌頌經受了戰爭考驗的蘇聯人民的精神力量。中篇小說《日日夜夜》(1943~1944),描寫蘇聯 西蒙諾夫作品照片
紅軍在保衛斯大林格勒戰役中的英勇事跡。戰爭後期,隨軍經過東歐各國,直至柏林,寫有特寫和短篇故事集《從黑海到巴倫支海》(4卷,1942~1945)。戰後到過美國。劇本《俄羅斯問題》(1946)揭露美國統治集團發動新戰爭的企圖。還發表詩集《友與敵》(1948)。《我城一少年》《俄羅斯人》《日日夜夜》《俄羅斯問題》《友與敵》均獲斯大林獎。 到1979年去世。 1949年10月訪問中國。1950年出版《戰斗的中國》一書,描寫中國人民進行的解放戰爭。1959至1971年發表的三部曲《生者與死者》(第一部《生者與死者》,第二部《軍人不是天生的》,第三部《最後的夏天》),描寫從戰爭初期蘇聯紅軍在西部邊境的潰敗、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戰役,到1944年夏天解放白俄羅斯戰役的勝利,具有廣闊的歷史畫面和生動的戰時生活的細節描寫,但所塑造的人物形象的心理活動和性格變化較少。三部曲獲1974年度列寧獎金。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後期陸續發表了幾部戰時札記,最著名的有《洛巴金札記摘錄》(1965)。30年代至50年代發表過幾十篇文藝評論文章,主要評論同時代的作家及其創作。其創作的《蠟燭》被收入中學語文課本。他的小說既有反應衛國戰爭這一偉大歷史事件的真實內容,又有迎合某種需要的主觀描寫。 為了紀念這位詩人,在今天的聖彼得堡城北部,有一條街就命名為「西蒙諾夫街」。
⑷ 蠟燭的作者簡介
墨白,本名孫郁,先鋒小說家,劇作家。1956年農歷十月初十齣生於河南省淮陽縣新站鎮。務農多年,並從事過裝卸、搬動、長途運輸、燒石灰、打石頭,油漆等各種工作。1978年考入淮陽師范藝術專業學習繪畫;1980年畢業後在鄉村小學任教十一年。1992年調入周口地區文聯《潁水》雜志社任文學編輯,1998年調入河南省文學院專業創作、任副院長。
1984年開始在《收獲》《鍾山》《花城》《大家》《人民文學》《山花》《十月》《上海文學》等刊開始發表作品,其中短篇小說《失蹤》、《灰色時光》、《街道》、《夏日往事》、《秋日輝煌》、《某種自殺的方法》、《最後一節車廂》、《陽光下的海攤》、《一個做夢的人》等一百多篇;中篇小說《黑房間》《告密者》《討債者》《風車》《白色病室》《光榮院》等四十餘部;出版長篇小說《夢游症患者》《映在鏡子里的時光》《裸奔的年代》等六部;隨筆《〈洛麗塔〉的靈與肉》、《三個內容相關的夢境》、《博爾赫斯的宮殿》、訪談錄《有一個叫潁河鎮的地方》、《以夢境顛覆現實》等七十餘篇;出版中短小說集《孤獨者》《油菜花飄香的季節》《愛情的面孔》《重訪錦城》《事實真相》《懷念擁有陽光的日子》《墨白作品精選》《霍亂》等多種;創作電視劇、電影《船家現代情仇錄》《特警110》《特案A組》《當家人》《家園》《天河之戀》等多部;總計七百多萬字。作品被譯成英文、俄文、日文等、曾獲第25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中篇獎、第25屆電視劇「飛天獎」優秀編劇獎。
⑸ 起點作家燭,就是寫《宅師》的那個,《仙寶》完結後還在寫小說嗎新的馬甲是什麼
應該寫的,只是《仙寶》寫得太爛了,在調整狀態
⑹ 燭的哪本小說太監了
都市:重生之我的縱意人生
佛公子
邪佛
彪漢
極品公子
校園狂少
雄途
艷遇諒解備忘錄
艷遇傳說
yy之王
縱意花叢
躲艷記
玄幻:惡魔法則
再次飛升
飛升之後
盤龍
狂神
狂神
修真:惟我獨仙
寸芒
虛空凝劍行
雷罰
升龍道
以上作品均已完結
經典小說
望採納
謝謝.
⑺ 殺仙 燭著小說rar下載,
《殺仙》網路網盤txt最新全集下載
鏈接: https://pan..com/s/1zRTXJBW9fwPd73gqUWwPEg
《殺仙》是首發於縱橫中文網的一部奇幻玄幻類小說,作者是不賴。
⑻ 《燭》 三部
茅盾【蝕三部曲】是茅盾的三部系列中篇小說:《幻滅》、《動搖》、《追求》。整個三部曲都是以大革命前後某些小資產階級知識青年的思想動態和生活經歷為題材。 《幻滅》寫的是革命前夕的上海和革命高潮中的武漢。女主人公章靜情感脆弱而富於幻想。她缺乏斗爭的勇氣;意志軟弱。她對生活容易燃起希望,也容易感到失望。章靜討厭上海的喧囂和「拜金主義化」,在讀書和愛情兩方面都感到了幻滅。為革命形勢所鼓舞,她到革命中心的武漢。她換了三次工作,但是每次都「只增加些幻滅的悲哀」。章靜抱著這種脆弱的感情和幻想,尋求個人心靈的寄託和安慰,結果是一次又一次地感到幻滅,這些都反映了革命浪潮沖擊下某些知識分子共同的特點和命運。 《動搖》寫的是大革命時期武漢附近一個小縣城的故事。作為革命聯盟的國民黨縣黨部負責人方羅蘭,在革命形勢急劇變化的時候,動搖妥協,助長了反革命的氣焰。他知道混入革命內部的胡國光的罪惡而不敢揭露和斗爭。他害怕人民群眾的力量。當革命遇到挫折的時候,他不但束手無策,而且為了個人的安全而決定離開革命。胡國光是一個「積年的老狐狸」,他利用種種卑污手段混進革命陣營,用偽裝的革命面具掩蓋自己的投機破壞行為。關於革命者李克,用墨不多,但多少勾勒出了他的敏銳果斷、不屈不撓的革命精神。當革命危機已經顯露的時候,李克以特派員的身份來到這個縣城,是他指出了這個縣過去工作的病根,是他冒著生命的危險去說服那些被胡國光所欺矇和煽動了的群眾,是他當革命遭受了失敗,把革命的武裝力量轉移到南鄉去准備繼續戰斗。正是由於這些斗爭生活的反映,由於李克這個人物的出現,《動搖》成為三部曲中低沉氣氛最少的一部。 《追求》如茅盾在《讀〈倪煥之〉》中所說,意圖在於「暴露一九二八年春初的知識分子的病態和迷惘」。其中所寫的人物,在革命高潮期間都曾有過一度的昂奮,當革命處於低潮、白色恐怖籠罩全國的時候,他們既不肯與反動派同流合污,但又囿於階級的局限,認不清自己的正確道路,故雖各有所追求,而最終都不免於失敗。張曼青的「教育救國」和王仲昭的「新聞救國」的道路沒有走通;章秋柳只能在官能享受的自我麻醉中毀滅著自己,也毀滅著別人;另一人物史循,則由懷疑、頹廢以致求死不得。「理想與事實不相應合」,是這些人在「追求」失敗後得出的共同結論。
⑼ 《蠟燭》的作者簡介
西蒙諾夫(1915~1979) Simonov,Konstantin Mikhailovich
蘇聯小說家,詩人,劇作家。生於1915年11月28日,卒
於1979年8月28日 。1938年他在高爾基文學院畢業後投身文
學創作。曾任蘇聯作協書記處書記、《新世界》月刊主編和
《文學報》主編。西蒙諾夫的成名作是頭一個劇本《我城一
少年》,接著又創作了表現衛國戰爭中俄羅斯人英雄主義精
神的《俄羅斯人》。1943 ~ 1944 年西蒙諾夫完成描寫斯大
林格勒保衛戰的中篇小說《日日夜夜》。此外,衛國戰爭期
間他還創作了大量詩歌。50年代後西蒙諾夫致力於表現戰爭
題材的小說創作 。代表作為三部曲長篇小說 《生者與死者》
(第一部《生者與死者》,第二部《軍人不是天生的》,第
三部《最後的夏天》)。
⑽ 燭龍的作品
燭龍出了一個網頁游戲.....
他們家的RPG單機游戲要到明年2010年才出.....
LZ可以去他們官網上看一下最新消息以及游戲的宣傳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