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是什麼先生小說全集
1. 魯迅小說全集主要內容、我的感受
【魯迅小說全集】
【內容簡介】
魯迅先生的全部小說創作,其中,短篇小說32篇,中篇小說1篇,計33篇,分別選自《吶喊》、《彷徨》和《故事新編》。
1【狂人日記】
[內容]
小說通過一個被迫害者的自述,深刻地揭露和抨擊了封建家族尺凳御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毒害,生動地塑造了一個封建禮教叛逆者「狂人」的形象,號召人們起來推翻人吃人的舊制度,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的新文學作品。
[感受]
主人公狂人,作為現代小說史上第一個反叛者出現,是猛士,在反封建的斗爭中,充滿著「義勇和正氣」。
二十年代,是思想啟蒙的時代,狂人這樣做了。
「從來如此,便對么」?覺醒者的狂人發出了這樣的詰問,正是對幾千年封建文化及其代表勢力的懷疑。
用「吃人」兩個字作了簡明直接的概括和深入骨髓的揭露。
狂人雖然已經覺醒了,對於覺醒後該怎樣,他卻認識很朦朧,但他那種反封建的勇猛與執著精神和堅定的信念無疑為知識分子作了表率作用,是值得他們學習的,這也正是魯陵岩迅的目的所在。
魯迅始終是一位直面現實的勇士,即使他內心中已經感到絕望卻仍然站起來進行絕望中的反抗。
這種「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在今天也並非全部滅絕,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已經有人在呼籲保護地球、建立綠色家園,有人在「以筆為旌」,尋找人類的終極價值……雖然這呼聲十分微弱,但卻令人看到了人類世界的最後曙光
2【孔乙己】
[內容]
孔乙己,一個在當時的社會中找不到自己的位子的苦人和弱者,用眾人的鬨笑來貫穿這樣一個令人悲酸的故事,烘托和加強了小說的悲劇效果。
這種鬨笑是麻木的笑,這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
一面是悲慘的遭遇和傷痛,另一面不是同情和眼淚,而是無聊的逗笑和取樂。孔乙己的悲劇不是個人的悲劇,而是社會的悲劇,作品反封建的意義就更加深刻了。
[感受]
孔乙己這個人很可憐。這種鬨笑是麻木的笑,這使孔乙己的悲劇更籠上一層令人窒息的悲涼的意味。
小說里的故事不像是幾十年以前江南小鎮上一個舊文人的生活,反倒是覺得跟我自己的命粗升運何其相似。
孔乙己是個追求夢想而被生活打敗的人。
但是這樣的命運我樂意接受。如果投胎轉世,我也不會選擇沒有痛苦的人生。
3【葯】
[內容]
作品通過對茶館主人華老栓夫婦為兒子小栓買人血饅頭治病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統治階級鎮壓革命,愚弄人民的罪行,頌揚了革命者夏瑜英勇不屈的革命精神,惋惜的指出了辛亥革命未能貼近群眾的局限性。
[感受]
「葯」--是一顆沾滿了革命烈士鮮血的人血饅頭,它可以醫治癆病 ;「葯」--是為了爭取民族光明而犧牲自己,革命烈士們寶貴生命的偉大精神 ,它可以拯救全民族。
有印象的人一定記得在《葯》中有一個紅眼睛阿義。我們講人的嫉妒心理,就說到某某某紅了眼睛,阿義是一介監獄小卒也那麼放肆。
魯迅就是魯迅,不僅文風特立獨行,而且給作品中人物取綽號也別具一套。
我們要想:老拱為什麼是紅鼻子?酒槽鼻鼻尖碩大,毛孔粗放,膿胞叢生,這是由於作習不規律,加以抽煙酗酒,放浪形骸所致。
更妙的是魯迅,通過這些看客的外形丑進而鞭撻他們的內心丑。
4【明天】
[內容]
《葯》和《明天》算是同一主題的兩篇小說,父母滿懷著希望將子女送上死路。
單四嫂子,夫喪子幼,為了治好兒子的病,使盡渾身解數。求神、許願、吃單方,寄望於何醫。最終難逃厄運。
[感受]
單四嫂子家夜晚的燈光,不僅閃耀著一個貧苦人家的艱辛,更閃耀著鄰里人之間的冷漠與麻木、對貧弱者的袖手旁觀。
如同公交車上不樂於讓座的年輕人,戴上耳機,閉上眼睛假裝睡覺,卻能在到達目的站的那一刻准時醒來,分秒不差。
那些處於經濟基礎上層的人們,社會倫理似乎從未賦予過他們向貧弱者布施的權利和責任。
譬如,何醫生不折不扣的為富不仁;咸亨酒店的掌櫃和食客們,他們更多地願意把閑錢花在吃喝玩樂上,還在貧弱者最悲痛欲絕的時候大加搜刮。足見人情如紙張張薄。
人們都在這惟危的氣氛中混沌地接受了這個社會麻木的生態環境。這正是作者要我們直面和憤擊的所在。
魯迅一向主張要「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這種清醒的現實主義精神,也體現在他的小說《明天》中。
在魯迅看來,單四嫂子和寶兒都是被吃者,積極的態度是揭露那吃人的社會,詛咒那罪惡的時代,要喚起人們對封建社會的僧恨,對單四嫂子悲慘命運的同情,而不是用什麼別的欺騙的手段去麻痹讀者。
不僅要指出舊社會滅亡的趨勢,還要示人以光明的未來。所以在小說的結尾,作者寫道:「只有暗夜為想變成明天,卻仍在這寂寞里奔波。」作者分明對光明的未來充滿了希望。
5【一件小事】
[內容]
事情是這樣的:一天,魯迅先生有急事鼓了一輛車去S門,但路上,人力車的車把碰到了一位衣衫破爛的老婦人,當時,魯迅先生不以為然,認為她並沒有受傷,於是,揮揮手讓車夫快些走,但車夫卻完全不理會魯迅先生,而是「傻傻的」跑過去把老婦人扶起來,並關切的問她的傷勢,再把她送到警署去做檢查,當時,魯迅先生看著車夫的背影,心裡覺得他不再低微,而是變得偉大起來,而魯迅先生覺得自己又是那樣的渺小,心裡的愧疚感便油然而生。
[感受]
生活中其實有無數件小事,而我們的魯迅先生卻能把一件小事寫的不平凡,把普通的人寫的不平凡,把一位平凡的人不能再平凡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車夫寫的那樣的光輝偉大。!
魯迅先生寫到:「直到現在,還是常常記起那件事,我因此也時時煞了痛苦。」這里的結尾表達了魯迅先生的愧疚之心從來沒有抹去過,這件事一直在鞭策著他自己:教他怎樣做人;教他慚愧;教他自新,同時也增長他的勇氣和希望。
看了這篇文章,同樣令我慚愧,讀了魯迅先生的文章後,我懂得了人人平等,在社會上富有的是品質,我想:在人人平等的思想下,我一定能夠像魯迅先生一樣,實施鞭策自己,日日催自己自新,也同時增長我的勇氣和希望!
6【頭發的故事】
[內容]
圍繞著女子剪發、男人剪辮子的頭發問題,通過頭發問題所引起的反復曲折的風波,魯迅寄寓了自己對封建頑固守舊勢力的痛惡,對軟弱的不徹底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憤激.
魯迅將人物獨白作為構思這篇小說的主要手段,通過人物獨白來敘事抒情,同時以辮子這種社會意象來敘事.
[感受]
《頭發的故事》內容的深刻性在於,它通過n先生的回顧與思考,提出了一個大問題:面對今天的現實該怎麼辦呢,不能再致力於象剪辮子似的那種「革命」了吧!作品結合歷史教訓,沉痛地把尚未完成的思想啟蒙這一十分重要的問題,向社會提了出來.
這個文章敘述了在剪辮子問題上所經歷的種種磨難和斗爭,反映出魯迅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思考,從不同角度表現了嚴肅的主題。 表現了中國社會革命的艱難。
7【風波】
[內容]
小說描寫1917所張勛復辟事件在江南某水鄉所引起的一場關於辮子的風波,以小見大,展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封閉,愚昧,保守的沉重氛圍,帝制餘孽還在向農民肆虐,農民還處於封建勢力和封建思想的統治和控制之下.
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的追求而陷於自私,苟活,麻木,冷漠,盲從狀態的"無特操"的國民性的弱點.說明辛亥革命並沒有給封建統治下的中國農村帶來真正的變革,今後的社會革命,若不能喚醒民眾,是難以成功的.
[感受]
辮子,曾是清王朝統治建立和消亡的標志之一;在魯迅眼裡,又是傳統文化和國民精神枷鎖的一種象徵,是國民革命與危機的一種徵兆.這篇小說通過對江南水鄉中一場辮子風波的描述,展示了辛亥革命後中國農村的真實面貌,揭示了缺乏精神信仰和追求的"無特操"的國民性弱點.
8【故鄉】
[內容]
主要表現了兩方面的內容,一方面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作品通過記憶中的故鄉和現實目睹的故鄉對比,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封建主義的壓榨給人民造成的苦難,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
另一方面,集中體現了魯迅先生對「人性」探索的意義。作品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眾精神上受到極大束縛,古訓築成的高牆,使人與人隔膜起來。突出反映了魯迅對「國民性」的拯救。
[感受]
他與閏土小時候的一些事情。閏土會捕鳥、看瓜,魯迅在那段時間很快樂,可正月過了,閏土必須回家。一開始,他們還相互送了幾次禮物,但後來再也沒有見面。我明白了:快樂的時光是短暫的,只有好好珍惜時間,快樂才是永遠的。
9【阿Q正傳】
[內容]
以辛亥革命前後閉塞的農村小鎮未庄為背景,塑造了阿 Q這個身心受到嚴重戕害的落後農民的典型。他無家無地無固定職業,以出賣勞力為生,備受殘酷的壓迫與剝削。但他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卻以「精神勝利法」自我陶醉。
阿Q從盲目的自尊自大到可悲的自輕自賤,是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環境里的典型性格。
阿Q的階級地位決定他歡迎革命 ,但他不了解革命,認識糊塗,精神麻木,結果被篡奪了革命果實的封建地主階級槍斃示眾
[感受]
從這篇文章裡面,我感受最深的應該就是阿Q那被踐踏的人權以及覺得自己永遠是對的的「精神勝利法」了,這實在是一個要不得的想法。
說好聽一點是精神勝利法,其實根本就是駝鳥的心態,遇到困難只往地下鑽,不會真正的去解決問題,只能夠轉身就跑。
如果現今社會中有人想靠著精神勝利法來存活下去,我想這應該是非常困難的一件事吧!因為不可能有老闆會想要用這樣的員工,不要說在工作了、如果再讀書時就有這種心態,我想有這種心態的人未來應該是非常的慘吧。
魯迅先生想要告訴我們的應該是不要故步自封,不要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也不要對人太過自私,不然永遠都不會進步。
10【端午節】
[內容]
塑造了一個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方玄綽"的形象。方弦綽是「這些因循守舊,看不慣新的事物,總是喜歡在過去的世界裡思考問題的人物代表。」
[感受]運用輕松幽默的方式對「方玄綽」這類表面上進步,骨子裡落後的舊知識分子的辛辣諷刺。
11【白光】
[內容]
全文刻畫了一個因科舉考試落榜而發瘋而死的應試者形象,深刻揭露了舊科舉制度對人的毒害。結尾處表現了科舉制度下文人的悲哀.
[感受]
書中講的是陳士成雙鬢已斑白卻仍屢屢落第,連秀才都不曾中,於是精神出現異常,聽到奇怪的呼喚聲(其實不存在),於是就在這種折磨下自殺於河中. 這篇文章有意寫得陰森恐怖是為了批判當時不合理的考試制度,揭露不中第的讀書人的悲慘命運.
12【兔和貓】
[內容]
這篇小說帶有寓言的色彩,作者以小動物兔和貓為對象,抒發了自己的愛憎之情。作者同情新生弱小的兔子,憎惡大黑貓的凶惡,並由此寓視社會現象,從而更加反襯出代表黑暗勢力的大黑貓的兇殘,和作者對其的憎惡之情。
[感受]
安徒生說,每一條生命走到盡頭後,天上就會多一顆星星。
每一條生命都有自己最終的歸宿,每一條生命都將會是一顆閃亮的明星。造物主賦予大自然的一切生物,都有他本身存在的價值。
13【鴨的喜劇】
[內容]
主要講述的是俄國盲詩人愛羅先珂居住在北京。他覺得十分無聊,寂寞,便託人買了一些蝌蚪兒,待它們長大後就可以聽到交響曲般的「蛙鳴聲」。
然而,他又買了四隻「誠然是可愛,遍身松花黃」的小鴨。但它們在游泳的時喉,「吃掉」了河中愛羅先珂的蝌蚪。使他夢寐以求的「蛙鳴交響曲」就這樣破滅。事後,他帶著遺憾離開了「沙漠」般的北京。
[感受]
表達了愛羅先珂先生這種企圖用點綴生活的方法來排除黑暗社會造成的無盡的寂寞的不實際。反映了魯迅先生對於舊社會時強者欺壓弱者的憎惡,近距離的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充滿著強勢、暴虐的社會。
14【社戲】
[內容]
在童年時的一個夏天,在平橋村的一個晚上與一群平橋村的孩子去看社戲,在歸途中還偷了阿發家與六一公公家的羅漢豆。並對這段童年回憶很難忘。
[感受]
童年對許多人來說,是快樂美好的,是一段難忘的體驗。在成人後回憶往事時,對當時的人和事,更是懷著一種浪漫的情感。本文作者塑造了一群淳樸可愛的農村孩子的形象,如雙喜、阿發、桂生等。這些小夥伴聰明活潑、膽大心細、熱情友愛。
15【祝福】
[內容]
小說通過祥林嫂一生的悲慘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後中國的社會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階級對勞動婦女的摧殘與迫害。
[感受]
祥林嫂懷著對世界的渴望來到了人世,卻帶著無盡的愁苦古都離開了。憐憫之心,固然有志,但更多是對社會的評判。這是我想起了孔乙己,同樣是生活在舊社會,同樣是受盡煎熬,同樣是艱難的朝向遠方,滿滿的逝去,留下一個沉痛的身影。這與祥林嫂驚人的相同。封建社會的腐朽,還有那艱苦掙扎的農民,一聲聲無奈的嘆息,隨著一個王朝的滅亡,一同消逝,找不到半點蹤跡。
16【在酒樓上】
[內容]
呂維甫的退伍、落荒,繼而頹唐、消沉,終而由戰斗者變成了苟活者。他不甘心頹廢,卻又無力自拔,明知道在消沉,也可不去振作。按著他自己的比喻說,像一隻蒼蠅,「停在一個地方,給什麼來一下,即刻飛走了,但是只飛了一個小圈,便又回來停在原地點。」
[感受]
看完全文,痛恨黑暗、吃人的社會之外,更深深為魯迅的藝術造詣所折服。
能強烈的感受到魯迅是多麼熱情地肯定了知識分子在反封建斗爭中的勇敢精神,而對於他們的妥協、消沉、落荒則深為惋惜、感嘆,並作出了嚴肅的針砭。
17【幸福的家庭】
[內容]
文學青年」們,具有現代的意識、進步的思想和改革的要求,也曾有過為自己理想而奮斗的輝煌歷史,但他們的反抗幾乎都以失敗而告終。
魯迅希望大家通過他們失敗的故事,看到他們的悲劇既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也是他們自己缺乏"韌性"精神和斗爭策略的結果。
[感受]
寫「幸福的家庭」的文章的作者,自身家庭不一定幸福。
可以看到,文中的作者多次從現實的瑣碎的生活中以調整的方式返回到「幸福的家庭中」時的那種鮮明的對比。
可以看出,對比甚至到了現實與文章背道而馳的地步。
然而即使是這樣的背離現實,也便成就了這種文章的流行,或許是對這種生活的嚮往,很多的人沉醉其中。作家或編劇們也「迎合大眾的口味」作這種故事,不知不覺中便形成了本篇小說中的這種情境。
魯迅希望大家通過他們失敗的故事,看到他們的悲劇既是時代的悲劇、社會的悲劇,也是他們自己缺乏"韌性"精神和斗爭策略的結果。
18【肥皂】
[內容]
小說通過四銘見孝女、買肥皂的事件,以及由肥皂掀起的家庭風波,集中揭露了封建復古派政治上的極端反動、道德上的極端墮落,戳穿了他們關心世道人心、國家命運的畫皮,把封建復古派的反動本質和骯臟靈魂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這伙丑類於「麒麟皮下露出馬腳」。
[感受]
刻畫了一個反對舊文化、維護舊道德的假道學家形象。
19【長明燈】
[內容][感受]
長明燈暗示中國封建社會,這盞長明燈不會一直亮的。暗示中國封建社會即將滅亡。
20【示眾】
[內容]
看客古已有之,於今未絕。魯迅筆下首善之區西城馬路上的這一幕,不斷在上演,只不過看的形式更花樣百出,途徑更多,不出家門就可看到各種奇聞軼事。這正是魯迅從真實生活中提煉出的我們生活的基本形態與內容:看/被看,也即:看示眾/被示眾。
[感受]
描寫的雖然是人類有史以來一個再平常不過的瞬間,是我們生活的一塊切片,而它所涵蓋所輻射的卻是整個中國歷史。
它真實地揭示了中國式日常生活的本來面目,實質上的悲劇性與荒誕性。這就是整體象徵的穿透力與輻射力——它使我們逃無所逃,在劫難逃。就像哈姆雷特「生存還是死亡」,是每個人必須面臨的人生困境,「看與被看」也是這樣一個有關生活、生命意義的人生困境與難題。我們誰也免不了看與被看,免不了被籠罩於「無事」的日常生活中。
《示眾》把這道終極性的人生難題丟在讀者面前,無法迴避。這也便是《示眾》的價值——超越時空的永恆價值。
21【高老夫子】
[內容]
高老夫子,守舊而混事,面對滾滾的新世潮,擺出皈依「新學問、新藝術」的樣子,改字藉以和高爾基攀個親。盡管他連高爾基是否姓高也雲里霧里。
[感受]
眼前就有一例。據《現代快報》報道:隨著高考、中考的結束,蘭州市一些落榜家長則忙著為孩子起名、改名,目的就是圖個吉利、為孩子轉轉運氣。據說起個名或改個名,少則500元,多則1000元。
真是望子成龍望瘋了,望女成鳳望傻了。如此做法,與高幹亭改字「爾礎」相比實在高明不到那裡去。
問題是蘭州的一些家長為自己的孩子改名本意是,企圖通過所謂的「起名」,來改變孩子的命運,甚至用錢換來孩子的美好未來,也未免太簡單和荒唐。
其實,稍有常識的人都知道,除了極少數人先天就是偉人的料,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關鍵是後天的努力和勤奮,
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人的思維潛力大得很,象愛因斯坦那樣的大科學家,也只用了自己頭腦功能的30%,而普通人則連10%都不到,絕大部分處於「待業」狀態。
同理,中榜生之所以中榜,並非有什麼個人奧秘,只不過較好的發揮了自己的潛力罷了。這顯然與起個好名、名字起得好不好無關。
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恐怕一是出於一種盲目跟風心理,看見別的家長忙於為孩子改名,不管三七二十一,也去一改,碰碰運氣。
一句話憑的是實力,要求我們有實事求是的態度,在名字上玩弄技巧,在形式上湊湊熱鬧,不會比高老夫子改名字高爾礎更有實際意義。
22【孤獨者】
[內容]
魏連殳曾經是一位「獨戰多數」的英雄,即使在五四高潮之後,也還敢於發表一些「無所顧忌的議論」,他在世人的侮辱,誹謗中頑強的活著。
[感受]
魏連殳曾經是一位「獨戰多數」的英雄,即使在五四高潮之後,也還敢於發表一些「無所顧忌的議論」,他在世人的侮辱,誹謗中頑強的活著。
然而他只是孤獨地掙扎,終而失去了理想,最後採用玩世不恭的態度向社會進行著盲目的報復,甚至拒斥他「先前所崇仰所主張的一切」,成了一個真正的失敗者。
在不被庸眾理解所製造的危機下,中國知識分子走向迷失。
23【傷逝】
[內容]
作為魯迅唯一的以青年男女戀愛婚姻為題材的小說,寫得異常凄切哀婉,情意悠長。作品在敘述方式上採用了"涓生手記"的形式,以涓生的回憶來敘述他與子君的這場令人悲哀心碎的戀情。
[感受]
作品凸現出涓生深深的自責與懺悔,更加重了故事的悲劇性,也加深了作品思想內涵的感染力。
通過涓生的反思和悔恨,揭示出戀愛和婚姻問題不可能是一個孤立的問題,它的最終解決,不能僅靠著個性的解放,而應該是整個社會解放的一個組成部分。
24【弟兄】
25【離婚】
[內容]
主人公愛姑,可以說是魯迅筆下最潑辣,最有具有「反抗精神」的人物。但回想一下,她是用什麼來武裝自己的呢?是因為自己家裡有六個身強力壯的弟兄和家庭殷實,最重要的一點是她是「三茶六禮定來的,花轎抬來的」。1反過來說,愛姑的反抗,是因為她認為自己是在「仁義道德」的范圍內,是道德所鼓勵的,所允許的。所以,她有那麼大的勇氣去反抗。但封建的權威也深深地傷害著她,七大人的一聲:「來~~兮」,就把她的氣勢給壓住了,再也不敢找「小畜生」「老畜生」的晦氣了。
26【補天】
27【奔月】
[內容]
魯迅安排了一個典型的環境,勾畫了羿的正直性格,寫出了一個孤獨的心境。是用來暗喻先生當時的心境。
[感受]
由此可以看出,魯迅的這篇小說是來源於生活,並影射生活的。且不去分析有什麼抨擊社會的因素,單就個人而言,此篇小說與先生存在著莫大的聯系,加之可以輕松的來寫,讓我讀來也不困難,先生何樂而不為?
28【理水】
[內容]
歌頌性的小說,歌頌了「中國的脊樑」式人物——大禹。
大禹辛苦踏實,與大自然斗。
大禹在與黑暗官僚統治的論戰中力排眾議,大膽革新的精神和那些官員們的昏聵頑固,墨守成規成為鮮明的對比。
[感受]
《理水》對反面形象的描寫也有特點,文化山上學者們趾高氣揚的無聊爭論,水利局大官腦滿肥腸,作威作福的丑惡嘴臉,都被魯迅以諷刺的筆觸一一寫來,在嬉笑怒罵中報以極度的輕蔑和嚴厲的鞭撻。
29【採薇】
[內容]主要是批判不知變通的人。
30【鑄劍】
[內容]
干將莫邪鑄劍的故事,他們鑄了劍獻給了王,卻被王殺掉。誰知到他們留了後手,即把雌劍獻給了王,雄劍藏了起來。他們的兒子帶著雄劍去報仇,在一個無名氏的幫助下,最終3人和王同歸於盡。
主要是為了諷刺社會現象。
31【出關】
[內容][感受]
魯迅本意在「漫畫化」,毫不愛惜地送出關的老子確實是一個「全身心都浸淫著孤獨感的老人」的形象,一點也不「漫畫化」,反而引人惆悵。
孤獨和悲哀的的確確是彌漫在魯迅眾多的小說、散文和部分雜文中的基本情調。這與他的身世和性格有關。
魯迅崇拜卓越不群的人,他自己也執著地追求著偉大的理想,這些成就了魯迅,也造成了縈繞他一生的孤獨感和悲哀感。
魯迅在生前不願意別人給他戴「導師」、「權威」這樣的「紙冠」,但在實際上他是推崇這樣的人,並且也是扮演了這種角色的,好比《出關》中的老子,孔子也來請教,守關吏也要他「講學」,聯系魯迅生前的學生眾多(其中不乏徐懋庸這樣讓魯迅側目的人),在左翼文化界的「旗手」地位,不難發現老子是有作者本人的影子的。
32【非攻】
[內容][感受]
從墨家節用、節葬、非樂、非攻的言論中,可以挖掘出保護自然的現實的生態倫理原則.節用而非攻思想包蘊著積極的可持續發展、維護現有生命多樣性的生態保護思想.
從墨子"非攻"思想的合理性探討中國"和文化"的深厚底蘊,進一步分析其對於維護世界和平與國家安全的現實意義.
墨子提出的"非攻"等主張,真正代表了勞苦大眾的根本利益,反映了百姓的願望和要求.墨子的這一思想是有利於社會民生的,是具有極大的人民性和廣泛的社會意義.
2. 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嗎
《故事新編》是魯迅先生的小說集。
《故事新編》是魯迅創作的歷史小說集,收錄了作者從1922年至1935年所作的8篇歷史小說;首次出版於1936年1月;後被編入《魯迅全集》第一卷。
該書主要以神話為題材,想像豐富,收入了魯迅作品中所有的以遠古為背景創作的小說,是一部「神話,傳說及史實的演義」的總集。
《故事新編》是一部具有開創意義的小說集,被譽為「中國現代歷史小說的開山之作」;它繼承並發展了中國古代喜劇傳統,也於歷史小說集中有古今錯雜之筆。
《故事新編》重新編寫了一些神話故事和歷史故事,作品內容從古代的神話傳說到20世紀30年代的現實,涉及到許多「古人」「故事」,又穿插了不少現代人的生活情節。
作品評價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秦弓:《故事新編》里對古代的神話傳說與歷史廣泛涉獵,上天入地、縱橫馳騁、取古代之事投射,以現代眼光表達自己的情懷,激發今人愛憎。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溫儒敏:《故事新編》將神話、歷史、現實融為一爐,可以品出許多深刻極了、甚至形而上的題蘊來。從魯迅上下古今任意馳騁的奇異構思中,均感覺到一種魯迅式的虛妄。
作家、文學評論家茅盾:《故事新編》在用現代眼光去解釋古書這一方面最成功,魯迅先生以他特有的銳利的觀察,戰斗的熱情,和創作的藝術,非但沒有將古人寫得更死,而且將古代和現代錯綜交融,成為一而二,二而一,能借古事的軀殼來激發現代之所憎恨與愛。
3. 魯迅主要作品有小說集-----,------.散文集-----。雜文集-----,-----。
魯迅主要作品有
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
散文集:《朝花夕拾》;
雜文集:《墳》、《熱風》、《南腔北調集》、《三閑集》、《二心集》、《而已集》、《花邊文學》、《集外集》;
文學論著:《中國小說史略》;
散文詩集:《野草》;
論文集:《門外文談》。
(3)作者是什麼先生小說全集擴展閱讀
魯迅文學特點
魯迅小說文體的突出特點,是富有開創精神。
以《吶喊》、《彷徨》而論,作者根據不同小說內容的需要,為每篇作品精心尋找恰到好處的體式和手法:有的截取橫斷面,有的直現縱剖面,有的多用對話,有的近乎速寫;有的採用由主人公自述的日記、手記體,有的採用由見證人回述的第一人稱,有的則用完全由作者進行客觀描繪的第三人稱;有的抒情味很濃,有的諷刺性很強,有的專析心理,有的兼表哲理;形式種類極為多樣。
正像沈雁冰當年《讀〈吶喊〉》一文所說:「在中國新文壇上,魯迅君常常是創造形式的先鋒;《吶喊》里的十多篇小說,幾乎一篇有一篇新形式,而這些新形式又莫不給青年以極大的影響,必然有多數人跟上去試驗。」
後來的《故事新編》,更屬全新的大膽嘗試。作者運用古今雜糅、時空錯位乃至荒誕、誇張的手法,將神話、傳說、歷史上的人物還原於凡俗的環境中,寄託或庄嚴、或滑稽、或悲哀、或憎惡的諸種心態,這是魯迅借鑒國外表現主義作品而做出的重要創造。
4. 茅盾先生介紹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筆名茅盾、郎損、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字雁冰,浙江省嘉興市桐鄉市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
茅盾出生在一個思想觀念頗為新穎的家庭里,從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後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畢業後入商務印書館工作,從此走上了改革中國文藝的道路,他是新文化運動的先驅者、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一。
(4)作者是什麼先生小說全集擴展閱讀
茅盾小說以不斷創新的藝術形象,極大地豐富和拓展了中國現代小說的人物畫廊。縱觀茅盾小說的人物形象系列,除了《子夜》當中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形象的獨創價值外,從《霜葉紅似二月花》、《走上崗位》等作品中,更突現出茅盾資本家形象塑造的豐富性和完整性。
茅盾對知識分子和農民形象的塑造,注重社會人的心理剖析和社會歷史剖析的有機統一,在現代小說史人物刻畫方面有所開拓。早期《蝕》三部曲中的時代女性形象,從「傳統」和「現代」的對比中,從時代急流的變動中挖掘「新人」形象的價值。
在20數量30年代短篇小說《春蠶》里,對老通寶、多多頭父子兩代農民的刻畫,不僅在典型的社會時代背景下烘託了人物,而且以兩代人的心理、性格的歷史內涵的巨大差異,創造了思想深刻的農民典型。這些形象都達到了較高的典型性,為革命現實主義的創作確立了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