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小說寫作素材大全
⑴ 姑妄言的意義介紹
全刊本《姑妄言》一面世,就迅速引起有關學者的足夠重視,相繼發表了一些研究論著。
學者們首先對《姑妄言》的版本進行了探究。陳慶浩先生執筆的《〈姑妄言〉出版說明》,全面介紹了《姑妄言》的作者、評者(以林鈍翁為主)、版本和內容。李福清先生撰寫的《〈姑妄言〉小說抄本之發現》,詳細報導了俄羅斯所藏全抄本的來歷。這兩篇文章載於台灣排印本《姑妄言》的首尾兩冊。王長友先生比較了殘刊本和殘抄本的異同,發現了殘抄本有三回而殘刊本只有兩回的原因,即上海優生學會所印的非賣品排印小說,大多為艷情、淫穢之作如《浪史》等等,《姑妄言》殘抄本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講崔命兒淫亂喪生的故事,較為完整,第四十二回講宦萼行善的故事且有殘缺,故舍棄第四十二回不印。王長友先生認為殘抄本當抄於乾隆年間,晚於抄於雍正年間的俄藏本數十年。他在比勘了俄藏本和殘抄本(殘抄本已遺失,但殘刊本基本保持了殘抄本原貌)之後,發現殘抄本的刪改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1)改體制。俄藏本每回四萬字,一正、一附兩對回目。殘抄本則把原書的一回在情節轉移接榫處鋸解開來,把體制特異的《姑妄言》變得如常見的章回小說那樣每回萬把字,一對回目。(2)去附加。俄藏本帶有大量批語,在批語和正文之間穿插有大量詩詞、小曲、故事和笑話,殘抄本則刪去了所有的批語和部分的藝術穿插。(3)刪情節。牽涉明末清初時事的相關情節,在殘抄本中都被刪去。(4)改故事。殘抄本的刪改人根據自己對人物、情節的好惡,對原本人物故事作了一定的修改。從版本研究的角度,王長友先生推測出《姑妄言》不傳於世的原因,即「《姑妄言》既涉及明末歷史,有大量違礙語,又有出格的淫穢描寫,是雙料禁止對象,嘉慶、道光以後當然難以存活」。
《姑妄言》作者研究也初步展開。陳益源先生因擔任《思無邪匯寶》的執行編輯,在校勘《姑妄言》俄藏抄本的過程中,覺察到作者曹去晶有利用大量現成素材的習慣,遂留心加以考證。通過廣泛仔細的比勘,陳益源先生發現《姑妄言》直接拿來做為寫作素材的《留溪外傳》、《滇游記》、《黔游記》,竟同為江蘇江陰人陳鼎的著作,陳鼎曾輯《明季殉難諸大臣姓名錄》五卷、《東林外傳》二十四卷,而《姑妄言》也痛斥魏忠賢黨人,同情東林黨人(如第八回),曹去晶和陳鼎的關系值得繼續探討。另外,《姑妄言》還大量採用《峒(奚谷)纖志》、《滇行紀程》、《東還紀程》做為寫作素材,《峒(奚谷)纖志》的作者陸次雲曾任江陰縣知縣,《滇行紀程》、《東還紀程》的作者許續曾是江蘇華亭人,循著這些線索爬梳典籍,可能對研究《姑妄言》的作者以及成書過程大有幫助。王長友先生在1998年天津中青年學者紅學會議上所做的發言中,認為曹去晶應當是豐潤曹氏家庭中的一員。因為豐潤曹氏家族中,曹潛字去非,曹潔自去塵,等等,依此類推,曹去晶的真名可能也是水偏旁的某字。王長友先生在另外一篇短文中認為作者曹去晶和評者林鈍翁可能本是一人。
至於長篇小說《姑妄言》的文學性質,陳慶浩、陳益源、黃衛總、何天傑等都認為是一部「集大成的艷情小說」。張俊先生在《清代小說史》中,根據《姑妄言》所反映的廣闊的生活場景,把它歸為世情小說中的家庭生活類作品。
《姑妄言》與時代相近的其它小說之間的比較研究,也陸續展開。如前所述,在《姑妄言》殘抄本被發現的時候,居士山人就覺察到《姑妄言》與《醒世姻緣傳》的布局相似而風格不同,周越然先生也覺察到《姑妄言》和《金瓶梅》的內容相近而語言風格不一。美國哈佛大學黃衛總先生也注意到《姑妄言》與《醒世姻緣傳》的許多相似之處,他還發現《姑妄言》與《紅樓夢》之間也有值得注意的關系,譬如兩書的作者都來源於東北,都對江南生活很熟悉,故事主要發生地都是南京等等。王長友先生也認為《姑妄言》是與《紅樓夢》靠得關系最直接的一部長篇小說。比如,從作者的角度來說,《姑妄言》和《紅樓夢》的創作、批點、傳抄,都曾在一群親友中進行,這簡直成了由北而南的曹氏家庭的風尚。從結構布局和思想內容上來看,《紅樓夢》講「假」與「真」,《姑妄言》講「妄」與「不妄」;《紅樓夢》以賈寶玉神遊太虛幻境隱括全書,《姑妄言》以醉卧聽城隍斷獄暗伏故事,《紅樓夢》和《姑妄言》都對現實持強烈的批判態度,都持尊女抑男的反傳統觀念。
《姑妄言》在學術史上尤其是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有了初步的探討。何天傑先生認為《姑妄言》的作者以因果輪回的觀念來建構小說的框架,企圖重建道德信仰體系,但卻無力把這一思想貫徹到底,這種現象可以從對整個封建末世失望的傷感文學之潮的背景上去理解。而《儒林外史》、《紅樓夢》等批判現實主義巨著,正是在這一傷感主義之潮的基礎上產生的。
《姑妄言》的語言研究也有了成果。王長友先生注意到,《姑妄言》運用的語言,並不是中國古代通俗小說中常見的文白相雜的語言,而是兩種不同的語言:一種是文言或文言氣息頗重的書面語言,另一種是幾乎可稱純粹的口語化的白話語言,這兩種語言在《姑妄言》中是交互並存的。什麼時候用什麼樣的語言,是由人物性格的敘事功能決定的。描寫景物、誇飾某些事物和描寫文人或有較高文化素養的人物的活動或心理、語言時,描寫神仙鬼怪時,《姑妄言》運用的是文言或半文言的敘述描寫,其它地方運用的則是流利准確而簡潔的白話。《姑妄言》的人物語言更是多彩多姿,各具個性,比如鍾情出言穩重誠摯,錢貴雅潔深沉,賈文物咬文嚼字,鄔合敏捷圓滑,等等。另外,《姑妄言》大量運用諺語、古語、俗語、歇後語,使作品的語言更加簡明活脫,也使運用這些語言的下層人物的性格躍然紙上。在中國古代小說史上,《姑妄言》的語言風格是特異的,曹去晶在語言藝術的運用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成就也是顯而易見的。
對《姑妄言》中出現的藝術形式方面的研究也有起步。陳益源先生對《姑妄言》中的葷笑話進行了考察。他統計了《姑妄言》中葷笑話的數量,考察了這些葷笑話的來源,指出《姑妄言》正文笑話數量是《金瓶梅》中笑話數量的三、四倍,葷的色彩也更濃厚,很能切中「不褻不笑」和「對景發笑」的笑話原理,體現了曹去晶運用口語素材的寫作技巧。葷笑話的運用和保存,也是《姑妄言》的重要價值之一。
就《姑妄言》的研究現狀來說,成績是可喜的,已經涉獵的范圍比較廣泛,覆蓋了版本研究、作者研究、橫向比較研究、縱向考察研究、語言研究、文本研究等多個領域。但總的來說數量還很有限,一些領域的研究還僅出現一篇論文。這與《姑妄言》全刊本出現較晚、閱讀人數有限、研究時間較短等因素都有關系。從研究前景來看,已經開拓的領域尚需深入研究,期待著進一步的繁榮;還有廣闊的研究領域等待著有志者的開辟和耕耘。關於《姑妄言》作者的研究,還僅僅處於舉步的階段;關於《姑妄言》與其它小說之間的比較研究,還遠遠沒有全面展開;關於《姑妄言》在古代小說史上地位的研究,實際上還未真正著手;關於《姑妄言》的文本研究也還遠遠不夠。另外,《姑妄言》中含有豐富的社會歷史信息,可以為社會學、民俗學、歷史經濟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案例,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還未有人涉獵。隨著《姑妄言》版本的不斷增多,閱讀人數的不斷增加,研究領域的不斷加深和拓展,《姑妄言》多方面的重要價值,一定會獲得深入而廣泛的探究。《姑妄言》這部幾乎消失於歷史浮塵之中的煌煌巨著,也一定會甩落埋地下的泥土氣息,和《金瓶梅》、《紅樓夢》等一度遭厄的優秀之作一樣,重現耀眼的光輝。
《姑妄言》出版後,引起國內外文學界的重視與讀者的注意。 在文學走向大眾,而且日益豐富的題材下,性戀小說以及描寫普通人的情愛與命運的題材引起廣泛的注意。 《姑妄言》的出版,對於明清小說的研究以及閱讀欣賞,洞察人生,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通過小說《姑妄言》可以對中國古代社會的道德倫理等做出客觀的評價,對於研究清代社會的各階層人物與社會也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華南師范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何天傑在「《姑妄言》的啟示」一文中指出:《姑妄言》是「古本色情小說中集大成之作」,其性描寫的大膽,說明清初市井審美趣味與明末並無本質區別,也說明清初小說家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繼承了晚明啟蒙思想的遺產。曹去晶以因果輪回觀念來建構小說情節的框架,企圖重建道德信仰體系,但他無力把這一思想貫徹到底,這只能從對整個封建未世失望的傷感文學之潮的背景上去理解。
台灣陳益源教授在《〈姑妄言〉里的葷笑話》中,考證了《姑妄言》葷笑話的數量與來源,論述了《姑妄言》對葷笑話的運用與價值,他在最後說:「敘述合理巧妙且完整有趣,是《姑妄言》正文中可以獨立出來的三十五則葷笑話的共通點,它們口語化和故事性強的特色,也為其他古代書面笑話所不及,而在曹去晶的靈活運用底下,對於小說人物的塑造與故事情節的鋪展,發揮了不少的妙用,既反映了古代市井生活的若干俗趣,也展現出作者化丑為美的藝術手法。」
美國華裔學者黃衛總在《「情」「欲」之間———清代艷情小說初探》中認為,《姑妄言》與一般艷情小說「有所不同」,「在這樣一個淫慾橫流的沙漠里,作者卻精心刻畫出了一塊小小的『真情』綠洲。這就是瞽妓錢貴和窮書生鍾情的故事。」「小說作者處處強調他們關系中情的重要意義」,「作者有意要將這樣一個所謂的『烈情』世界與書中的『淫慾』世界相對比」。
台灣青年學者翁文信的論文《〈姑妄言〉與明清性小說中的性意識》則對《姑妄言》中的性意識問題著重作了研究。 隨著我國文學出版事業的發展,還會有一些的流傳於民間的優秀文化遺產被整理出版。使得文學愛好者有更廣泛的閱讀優秀作品的天地。
⑵ 求關於知青的優秀小說。
小說:張承志的<<黑駿馬>>張賢亮的<<綠化樹>>梁曉聲的<<今夜有暴風雪>>等,老鬼的<<血色浪漫>>也值得一看,近期比較吸引人的是都梁的<<血色黃昏>>風趣幽默中帶著感傷. 70年代後期至80年代初期帶「傷痕」性質的知青小說,寫苦難歷程,以血淚的控訴為特徵。主要作品:葉辛《蹉跎歲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時候》。第二階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歸」傾向的知青小說,寫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義,以對知青生活正面價值的肯定為特徵。主要作品:史鐵生《我的遙遠的清平灣》,梁曉聲《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張承志《黑駿馬》,王安憶《本次列車終點》。第三階段:80年代中期以後是具有「反思」性質的知青小說,以對人性扭曲的思考為特徵。主要作品:朱曉平《桑樹坪紀事》,張抗抗《隱形伴侶》,陸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陽》,老鬼《血色黃昏》,李銳《合墳》。 梁曉聲是知青小說的典型作家,他的創作多以知青題材為主,有人稱他的作品為「北大荒小說」,多描寫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實、動人的展示了他們的痛苦與快樂、求索與理想,深情的禮贊了他們在逆境中表現出來的美好心靈與情操,為一代知識青年樹立起英勇悲壯的紀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雪城》、《年輪》等,長篇小說《雪城》最為出色;後期作品開始探討現實與人性,長篇《浮城》以社會幻想的形式展現了作者對人類末世預測,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灣出版,並譯為英、日、法、俄等國文字。 自1979年起知青文學作品開始增多,而且與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顯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鄉陰暗面及知青的悲慘遭遇。這時期影響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說《生活的路》,葉辛的小說《蹉跎歲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說《在小河那邊》。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學的高峰,出現了一大批懷舊的作品。這些作品可分三類。第一是寫知青與農民,牧民等的情誼。代表作有張蔓菱的《有一個美麗的地方》,史鐵生的《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陳村的《我曾經在這里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現知青的理想主義,英雄主義。代表作有梁曉聲的《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風雪》及曉劍的《世界》和《青春夢幻曲》。張承志的作品《金牧場》等兼有以上兩類的內容。第三是寫知青回城後感到不盡如意而懷念鄉村或兵團生活,如陸星兒的《達紫香悄悄的開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後期,出現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鄉運動及知青歷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樹王》,張抗抗的《隱形伴侶》以及李曉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說。然而,把知青文學的發展概括為從傷痕到到舊到反思等是過於簡單化了。很多作品不能歸入這些類別,能歸入的作品也遠遠非這些類別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黃昏》既有強烈的"傷痕"特點又表現了知青的理想主義和英雄主義。即使同是表現知青理想主義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強調的是不同的側面,表現的是不同的主題。另外如喬雪竹的《尋麻崖》,彭瑞高的《賊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極有特色又比較深刻的作品,但無法歸入以上任何類別。知青文學的內容實際相當豐富,從不同視角,不同側面反映了知青的獨特生活體驗,是歷史學家和政治學家的書遠遠不可能囊括的。 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轉向非知青題材。但是知青文學並未斷檔,反而有更多長篇問世。比如郭小東|的《中國知青部落》,趙維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劉軍的《噩戀》韓乃寅的《遠離太陽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這些作品都展現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現過的知青生活內容和感情體驗。還有一些中短篇也極具獨特視角。比如王小坡的《黃金時代》解剖了知青所處的政治環境,李銳的《黑白》表現了知青理想主義的虛幻成份,劉醒龍的《大樹還小》從老鄉的角度寫知青。九十年代的知青作品頗有內容,然而都沒引起大陸評論界特別注意。就連2000年出版的最新研究知青的專著,姚新勇的《主體的塑造與變遷:中國知青文學新論(1977-1995)》,主要論及的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小部分較有名氣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九十年代"知青題材"在大陸已經"過時"。代之而起的寫改革,反貪,性愛,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讀者和評論界的注意。 九十年代更受矚目的是大量涌現的知青回憶錄以及報告文學。後者最出名的是鄧賢的《中國知青夢》。該書揭露了大量雲南農場知青受迫害,被虐待的事實。此外還有白描的《蒼涼青春》和結集出版的系列書-《中國知青情戀報告》等。回憶錄有姜昆主編的《中國知青回憶錄》三卷本。其它較出名的有專寫北大荒兵團的《北大荒風雲錄》,專寫內蒙兵團的《草原啟示錄》,陝西插隊知青的回憶錄--《情系黃土地》和《回首黃土地》,山西知青的回憶錄--《老插話當年》,女知青回憶錄--《青春方程式》以及《輝煌的青春夢》,《我們曾經年輕》,《苦難與風流》等等,舉不勝舉。回憶錄中有不少出色的,可入文學的作品,比如王新華的《野草》(載《回首黃土地》)。但大多數比較簡單,粗糙。這些報告和回憶錄為研究知青史和上山下鄉運動提供了豐富的材料,也為知青一代百年之後的知青文學提供了素材。有人總結知青文學的三大主題是:青春無悔,蹉跎歲月,劫後輝煌。這倒是可以基本概括大部分回憶錄,但遠遠不能概括知青的文學作品。沒有任何一部文學作品是僅僅表現這三大主題的。有人認為知青回憶錄的大量出現是因為很多知青不滿意知青文學對知青生活的歪曲。這也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問題。實際上,回憶錄可能有記憶誤差,嚴肅的高質量的文學作品倒可能更真實,更本質,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知青生活。但總的說來,已發表的知青文學作品中比較有份量的長篇不多。表現插隊生活的文學作品數量相對來說遠遠不足。當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青插隊,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知青去農場。但比較有影響的文學作品大多是寫農場知青的。知青文學的最新發展是2000年九月出版的《中國民間備忘文本》系列,六本非虛構長篇著作。其中《羊油燈》和《落荒》實際上是自傳體小說,兩部書寫的是在同一地點插隊的同一撥人。《落荒》中第一次出現了知青野心家的形象。《無人部落》和《狼性高原》寫青海兵團的知青,也是以前知青文學中從未涉及的。紀實小說《泣紅傳》寫文革前下鄉知青在文革中的經歷。《審問靈魂》是知青作家根據別人經歷寫的紀實小說。這套書還在不斷擴充充發展。今年年底將出第二批書。據說,第二批書的質量更高。這套由著名知青編輯岳建一策劃編輯的叢書,對推動知青文學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在知青文學市場低迷的情況下,這套書的推出,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使知青文學再度引起人們注意。並且這套書的繼續發展也鼓勵知青中的非專業作家從事知青文學的寫作。有強烈使命感的岳編輯特別強調這套書的歷史、政治意義。他希望知青文學真實反映歷史,在進行深刻的歷史反省和自我反省的基礎上為重鑄民族靈魂而作出貢獻。這套紀實文學叢書雖然著重再現歷史和當時的政治文化,但其意義遠遠超出歷史、政治的范疇。因為文學作品與歷史書不同,是以描寫人物形象為主,並著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這套叢書中的一些著作相當深刻地表現出人的復雜性,多面性,矛盾性。也表現出知青對上山下鄉那段經歷的復雜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