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主莉迪亞畫畫賺錢小說
『壹』 無聲告白
讀書總是會有感想的,但是如果不記錄下來,很多東西轉眼就忘記了。
對於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其實我在本子上已經寫過了,但是還是想在這里留下點什麼,只是我本子上的開頭寫的是,還是寫在紙上感覺腳踏實地。
《無聲告白》一開始我讀的並不順利,但是當我慢慢讀進去的時候居然發現不到三百頁的一本小書讓我感觸這么深。
書封面上的一句話。看到這句話,我只以為是個單純的追尋自我的故事,但隨著故事的深入展開,我慢慢看到的不僅僅是家庭、親子、情感、自我成長,還有很多社會問題的投射,諸如對種族、同性等問題的刻板印象,也有很多讓我不自覺對號入座的地方。
看到瑪麗琳的出走讓我想到《月亮與六便士》,為了追隨自我,可以舍棄家庭親人;同時也讓我想到三毛筆下那個無名的耕耘者林復南,他自始至終的愛人只有畫畫;都是對自我理想的追尋,卻是各自不同的選擇。
當瑪麗琳不得已重返家庭的時候,當她以為莉迪亞真的扔掉那本烹飪書的時候,她感覺在莉迪亞身上看到了自己,便把一切都都投射到女兒身上,殊不知這只是小孩子出於對母親最本能的渴望與愛,而莉迪亞的不幸也自此開始。
莉迪亞知道母親想要什麼,所以不管瑪麗琳說什麼,莉迪亞的回答都是好的。是的,她想要用自己的努力把媽媽永遠留在身邊,可是這份愛太過沉重,重到無力前行。直到她發現,原來這不是自己的人生,而人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的。
父親詹姆斯也是如此,他總是關注莉迪亞有沒有朋友,有沒有合群,是不是和大家都一樣,這也是他的成長遭遇在女兒身上的投射。父母的不自知,孩子們用自己的方式維系著這個家的脆弱的平衡。
寫到這里莫名想到前陣子聽的《達芬奇傳》,達芬奇是私生子,而正是這個身份給了他成長的自由,他不用繼承父業,不用讀教會學校,不用循規蹈矩的長大。愛他的父親也給他足夠成長的空間,達芬奇的天賦智慧才得以淋漓盡致的成長,才有了今天我們熟知的天才達芬奇。
回到小說,故事並不是僅僅拘泥於家庭問題,透過這個家庭背後我們可以看到種族問題,這在美國確實是很現實的問題,而作者本身也是美裔華人。瑪麗琳要和詹姆斯結婚,當瑪麗琳母親見到詹姆斯後和女兒說的唯一的話就是這樣不對,你應該找個和你更像的人,而詹姆斯·陳卻是一個有著黃皮膚、棕色眼睛的中國人。雖然他哈佛畢業,成績優異,但即便如哈佛,也並沒有因為詹姆斯的優秀而留下他,而是選擇了更適合的另外的人。
而家裡那個最小的孩子漢娜,是因為她的到來瑪麗琳才無奈選擇了回歸家庭,漢娜自然成了瑪麗琳追尋自己的牽絆,所以漢娜在這個家庭處處被選擇忽視,而這一切,並沒有影響這個孩童對家人的愛,用她自己的方式。
安娜一直用她童稚卻又真實的視角關注著家人,用她純粹的心愛著她的家人,她可以看到大人們眼睛看不到,情緒感受不到的真實。她一直「知道」真相,知道莉迪亞的假裝快樂,因為她並非只是透過眼睛去看,而是用真心去感受。在湖邊她看到傑克在漢斯旁邊的一個細微的動作感受到傑克對漢斯真摯的感情,她解讀為愛,就像離開前傑克輕撫她頭發時她的真切感受,那是她內心渴望的愛意。心疼漢娜,也最愛漢娜。
她讓我想到小王子,也讓我想到那句話,只有心靈才能洞察一切,最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