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級極品美女陪侍系統小說
1. 湘雅醫院副院長致陪侍女進醫院!具體是什麼原因
世界之大,無奇不有。這不,全國各地新聞媒體陸續報導一則信息:突遭陪侍女床邊心搏驟停,湖南湘雅醫院副院長龔志成專家教授被免職(實際上醫療界早就傳得議論紛紛了)。一起典型性的交易,產生在頗負盛名的我國頂尖醫院門診。
1、泌尿系統撕破傷或是穹窿破孔導致創傷性休克,從而昏厥。
這類概率並不大,來源於湖南湘雅醫院的密報,據說這個院長並沒有方面的問題和隱患存在。
2、美女突發性心肌梗塞或是腦顱損傷意外導致昏厥
這類概率還可以清除,女子以往身心健康,並沒有什麼疾病史,大酒以後仍然巧笑嫣然。
3、窒息(sexualasphyxia)導致昏厥
它是概率較大的一種,過程當中可能忽略了很多,女子的呼吸系統遭受擠壓,人的大腦深陷氧氣不足情況,膽鹼、5-5羥色胺和去甲腎上腺激素等體液調節遞質的釋放出來量陡然提升,女子造成幻覺、出現幻覺、譫妄病症,下面的便是心跳驟停,導致昏厥。
2. 古代言情小說,男主最好是王爺皇帝
無鹽王妃 作者:風雲小妖(很像古靈的出嫁從夫的男主)
她很美,從穿越到古代的第一天就知道,可是她的身份是受人指使,身份卑賤的丫鬟,過人的美貌對她來說只是一種災難而不是福氣。一朵梅花,兩下眉筆,成功的遮擋了她的美貌。
他是惡魔,端俊王朝歷史上最恐怖的惡魔,明明有著一張討喜的娃娃臉,卻少言寡語,陰狠暴戾,殺人如麻,最喜歡的把戲就是將人一刀劈成兩半,卻偏心臟一 分,讓那將死之人哀哀的掙扎。
成親第一晚,他嫌棄說:「這個女人好醜!」她笑嘻嘻的扯了惡魔的臉蛋,用力的扯扯,順道揉捏一下,讓他做出各種鬼臉,親切的喊一句:「小鬼!」 「小鬼?」這個醜女人彷彿不知道「死」字怎麼寫,他很樂意告訴她!
魅惑冷情公子 作者:月映沙丘
活潑大膽的現代女孩映月被車撞飛,來到了不知名的古代。碰上了溫和卻冷淡的白衣男子,不管了,人家到這里無親無故,先賴上你再說!什麼,自己原本清秀的臉蛋竟然變成了另外一張臉,看看這媚眼如絲,嘴角含情的模樣。嗚嗚,不要啦,這張臉美則美矣,但是會不會太過妖艷啦,一看就像那種不安分的女人。怪不得白衣帥哥老是不冷不熱,讓人家在後面追得好辛苦。
吟詠風歌 作者:陌上梨花
有生之年,狹路相逢終不能倖免。穿越時間與空間,她來到他身邊,在這崇拜風神的國度上演一幕女帝與攝政王的傳奇
3. 穿越古代的小說
明朝在北邊與蒙古人干仗,老實說,還真不是王振挑的頭。
蒙古瓦剌部本來有三大力量,其一馬哈木,其二太平,其三把禿孛羅。永樂年間,明朝封馬哈木為順寧王,太平為賢義王,把禿孛羅為安樂王。前文中提到,馬哈木進攻韃靼部阿魯台被殺,其子脫歡被俘。日後,脫歡被放回,反戈一擊,終於殺掉阿魯台,為父報仇。他被明朝允許襲父爵,也稱「順寧王」。英宗正統初年,脫歡殺掉「賢義王」和「安樂王」,兼瓦剌各部,成一方強主。他本想自稱可汗,但諸部多有不允,無奈之餘,只得又撿出元朝皇族的一個後代脫脫不花為「大汗」,脫歡自己當「丞相」。正統四年,脫歡病死,其子也先襲位,稱「太師淮王」,實際上他才是北元真正的主人,脫脫不花掛名傀儡而已。每次向明朝入貢,也先和脫脫不花都各派使節,明朝也平等對待來使,沒把「順寧王」使臣置於脫脫不花使臣之下。脫歡、也先父子好玩,對內一個「公司」,對外兩塊「招牌」,不嫌麻煩。
也先地盤越來越大,不僅收服了「三萬水女真」,向東挨近明朝轄下的朵顏、福余、泰寧三衛。
英宗正統十年(1445年),也先集結沙州、罕東和赤斤蒙古諸部進攻哈密衛。明廷不僅不救,還敕令修好,慫恿了也先的野心。哈密重地,落入也先掌握之中。此後,他不斷凱覦明朝西北邊地。當時,巡撫宣府大同的明臣羅亨信上奏,提醒明廷在直隸以北戰略要地增設土城防禦工事,任兵部尚書的鄺野畏懼王振威權,不敢對此事拍板定奪。參將石亨性急,想要在大同四州七縣范圍內三丁籍一人為兵。羅亨信表示反對,認為邊民疲於防守耕戰,土地糧食不足,如按石亨之議行之,肯定民眾會一時逃亡大半。
也先與明朝撒破臉皮的導火索,乃朝貢事件。
瓦剌蒙古最早入明朝貢的使臣只有三、五十人,在北京等地總是受到明朝政府級別很高的接待,住高級賓館,按人頭賜銀頗豐。一來二去,瓦剌覺得這種「打秋風」方式回報多且快,就不停增派「貢使」的人數。到了也先時代,每次均有一、兩千人之多。明朝負責接待的禮部對此早有發覺,屢次告誡瓦剌貢使不能越來越多,但也先我行我素,不斷增派。正統十四年(1447)年春,也先遣「貢使」二千人入京,這還不算,他又詐稱人數是三千人,以冒取明朝的回賜。同時,他們帶來向明朝「進貢」的馬匹,也多疲劣不堪,以次充好。蹬著老二上肚臍,也先確實無賴。
王振得知此事後,腦門子上火,大罵蒙古人不識抬舉,膽子越來越大,敢敲詐大明天朝。他告知禮部:「只按實來人數賜銀,一個子兒也不多出。至於馬價,以質論價,絕不能花買人參的錢買回蘿卜。」
有大太監王振發話,禮部自然膽壯,依教行事,使得蒙古人大失所望。也先覺得十分沒面子。
此外,在數次通貢過程中,明朝的各級「通事」(外交接待人員)收受了也先大筆賄賂,向蒙古人盡告國內虛實。也先曾要求明朝嫁公主於自己,明廷不知道,高級通事卻已經拍胸脯答應下來。所以,這次「貢馬」,也先讓使者向明廷表示是「聘禮」,朝廷才知道下邊有人「許婚」。
王振遣禮部以皇帝名義答詔,明白告訴對方,朝廷沒有許婚之意。「也先益愧憤,謀寇大同。」
八月,也先聯集塞外蒙古及諸番部落,分三路入寇。也先本人統中路軍,率軍直攻大同;「可汗」脫脫不花自兀良哈率軍,侵入遼東;阿剌知院率軍,進逼宣府(今河北宣化)。
數十年過去,明太祖、明成祖那一茬兵將老的老,死的死,明軍戰鬥力遠遠不如從前。當也先瓦剌軍進至貓兒庄(今內蒙察哈爾右翼前旗)時,明將吳浩迎戰,交手即敗,他本人也戰死。四天之後,大同總督軍務宋瑛率數萬明軍迎堵也先於陽和口(今山西陽高),本來兵勢不弱,但監軍的太監郭敬無勇無謀,胡亂指揮,使得明軍大敗,一軍盡沒。西寧侯朱瑛等人戰死,只有「政委」太監郭敬躲在草從中才撿得一命。
這樣一來,瓦剌軍勢如破竹,連陷塞外諸軍事堡壘。而瓦剌的阿剌知院所率軍隊又從獨石口南下,占據了馬營堡(今河北赤城)。心驚之下,馬營堡守將棄堡逃遁。阿剌知院乘勝,又攻下永寧城(今河北延慶)。
三路瓦剌軍中,只有「可汗」脫脫不花一路表現最差勁,他率東路軍進圍鎮靜堡(今遼寧黑山),被鎮守的明將趙忠迎頭痛擊,一點便宜未撈到,狼狽回返,途中只得攻屠明朝一些驛站、屯庄以泄憤。
諸路敗報頻傳,北京的王振不憂反喜,覺得自己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再立大功以示威,使自己在朝中威望更上一層樓。他先派出井源(駙馬都尉,演武比賽中那位獲獎者)等四個將領率四萬多人先行去大同,然後,王公公走入大內,勸明英宗「親征」。
明英宗此時已經二十三歲,他自小就喜歡觀看軍隊演操習武。「王先生」這么一竄掇,英宗皇帝十分高興,覺得應該效仿「祖宗」那樣跨馬出征。這小夥子黃毛未褪,也想橫槍躍馬,就如同現在毛頭小孩打電子游戲玩攻略成專家,就以為自己可以帶兵打仗一樣。明太祖、明成祖一生戎馬,屢經戰陣,而明英宗僅僅是金籠貴鳥,哪裡見過真戰場。
消息傳出,以吏部尚書王直為首的大臣紛紛怠諫,苦勸英宗皇帝千萬不要「御駕親征」。確實,也先幾萬人的敵寇,犯不著大明皇帝親自出馬。
王振不聽,他私下合計,也先諸路加一塊撐死超不過十萬人,挾皇帝出兵,擁兵數十萬,大不了用人海戰術硬拼,比消耗,比人命,也能把瓦剌人打敗。於是,他下令兵部兩天內一定要調集五十萬人馬。「事出蒼猝,舉朝震駭。」
1447年陰歷七月十七日,王振、明英宗率五十萬胡亂集合的人馬從京城出發,留英宗異母弟郕王朱祁鈺(由太監金英「輔佐」)在北京留守。至於閣臣曹鼐、張益,英國公張輔,兵部尚書鄺野等六部尚書,全部隨駕從軍。也就是說,三分之二的政府要員,全部隨皇帝而行。
當日,軍行至龍虎台駐營,「方一鼓,眾軍訛相驚亂,皆以為不祥。」值此軍國大事,王振自以為諸葛亮,忽悠兩條小細腿跨匹大戰馬,很想「指揮若定」。但出軍需要極其嚴密的布置和後勤保障工作的及時到位。五十萬大軍,隨行役夫就應該有數十萬之多,王振對這些「雜事」不屑一顧,加之催征太急,補給不足,光五十萬人的吃喝拉撒,就已經使明軍內部亂成一團。
秋雨時至。幾十萬大明軍,冒著凄風苦雨,出居庸關,沉重前行,過懷來,至宣府。「連日風雨,人情洶洶,聲息愈急。」隨駕群臣察覺士氣低落,接連在軍中上表,懇請英宗皇帝回鸞。王振大怒,罰兵部尚書鄺野等人於草中長跪。見大公公天威震怒,成國公朱勇等人稟事時,「咸膝行進」。王振淫威,可見一斑。
閣臣曹鼐跪言:「臣子固不是惜,主上系天下安危,豈可輕進!」
王振回答:「如有不測,也是天命!」
王振恨這些人阻止他立不世之功,就下令群臣分編入各軍,「悉令掠陣」,想讓這些大臣當炮灰戰死。
大同還未抵達,由於軍中乏糧,明軍凍死、餓死不少,「僵屍滿路」。同為太監的彭德清也以天象不利為由,勸王振還軍,不從。
陰歷八月初一,數十萬明軍終於得抵大同。瓦剌部也先見狀,佯裝避去,實際是想誘敵深入。大同附近戰場還未收拾,遍地是明軍缺胳膊斷腿無腦袋的屍首以及馬屍、棄甲、輜重。王振大太監哪見過這些東西,陣陣屍臭入鼻,殘屍蔽野,他內心駭懼。英宗皇帝也覺不妙,真戰場活脫脫一幅地獄圖,一點不好玩,哪能同京城內號角嘹亮、旌旗蔽天的演武場相比。於是,他同「王先生」商量,想先在大同城停駐一段時間再說。但是,王振聽說也先「退軍」的消息,登時來了精神,力勸皇帝立刻北向出擊。恰恰此時,先行派出的井源等部明軍,其實已經大敗虧輸。
王振已成偏執狂,任誰勸也不行,一意孤行,非堅持進軍。確實,事已至此,騎虎難下,無功而返,不僅狼狽,且臉面無光。
關鍵時刻,王振的心腹,老同事郭敬入見。這位郭敬在陽和口見識過瓦剌軍的厲害,千辛萬苦撿得小命,真正知道了輕重。他哭勸王振,為持重保身之計,千萬不要冒進。他還告訴王振,也先絕非是害怕才後撤,而是詐術,就在不遠處埋伏等待明軍。
聽此言,王振心涼。郭敬又勸:「趁也先退兵,正好以此為借口,我們現在退軍,不算敗績。如果前行無功,那時候就不好收場。」
別人的話可以不聽,郭敬公公自己人,句句打動王公公的心。他顯示出「果決」的一面,立即下令退軍。明軍八月初一到大同,八月初二即「班師」。真是「兵貴神速」。五十萬人馬,原路後撤。
本來,明軍應該經大同由居庸關回北京。中途,王振想衣錦還鄉,拉著英宗還蔚州老家要顯擺一下,便下令改道由紫荊關(河北淶源)入京。結果,大軍驚惶退走,到處踩踏莊稼,王振又變成「人道主義者」,怕老家的鄉鄰田地也被蹂踏,在距蔚州四十里時,他老娘們兒一樣又改主意,命令大軍向宣府方向行進,仍從居庸關返回。如此反復逡巡,不僅使也先軍隊追躡上來,又使明軍側背全然暴露給了瓦剌軍。
就這樣,拖了八天之久,明軍才退至宣府。同時,也先騎兵也不慢,一路追趕,恰巧跟上。
王振心慌。他接連派出成國公朱勇等四員大將率兩路兵返頭阻擊也先,皆被打敗,將死兵亡,損失慘重。
八月十三日,明軍退至懷來以西的土木堡。說來狼狽,五十萬明軍,被幾萬瓦剌軍追攆。其實,如果明英宗等主要人馬進入懷來縣城,憑城暫避,還不至於敗得太慘。但王公公要等他一千多輛大車的黃白財物,遲遲不走。
猶豫之間,兵部尚書鄺野又苦求英宗撿精銳部隊拼殺突圍,皇帝被說動,大太監王振偏執脾氣又上來,堅決反對。
鄺野見不到英宗皇帝,想闖行殿親自進行說服工作。王振大怒:「腐儒豈知兵事,再妄言,必殺汝!」
鄺野此時倒不怕王公公了,回言道:「我為社稷百年著想,干嗎以死懼我!」
王振命衛士把這位尚書趕哄出去。
明朝窩里爭執期間,也先的瓦剌兵馬源源趕到,把明軍包圍在土木堡。
土木堡並非是一個軍事據點,其地原名「統幕」,訛稱為「土墓」、「土幕」、「土木」,不僅未有城牆護池,荒地無水草,明軍掘地兩丈多深也挖不出水來。士兵缺糧還可以忍受,沒水才是最要命的事情。土木堡南面十五里處有一條河,卻已經被也先派人首先佔據。明軍水源被斷,軍心大亂。
八月十五這天,中秋月圓,數十萬明軍被圍,又飢又渴,精神幾乎崩潰。也先很有軍事才能,他分出一支軍馬,從土木堡帝的麻谷口向明軍發動進攻。堅守谷口的明軍都指揮郭懋還算條漢子,死戰一夜,瓦剌軍未能攻破。但瓦剌後續兵馬源源不斷,給守口明軍造成巨大壓力。其實,當時人在宣府的明朝將領楊洪如果領兵向也先發起進攻,可以給瓦剌軍來個反包圍,內外夾擊,說不定把也先軍馬盡數消滅掉,畢竟明軍在人數上占絕對優勢。再不濟,宣府明軍進攻,明英宗也可以趁勢突圍逃走。楊洪過於「持重」,龜縮於宣府堅城之內,閉門不出。
也先這個人,不僅會用兵,還十分陰險,懂得「心理戰」。為了麻痹明軍,他派人進入土木堡,表示要與明朝講和。明英宗、王振聽到這個消息,久旱逢甘雨一樣,喜不自勝。忙不迭立刻讓閣臣曹鼐擬寫敕書,並派兩個「通事」與瓦剌使臣一起前去也先處商談和議。
明軍士兵被圍兩三天,渴得要死,聽聞雙方終於講和,一下子從精神上鬆懈下來,紛紛四齣找水找草料,脫離了各個關鍵防禦地點。
王振覺得大勢不好,急忙傳令移營,「逾塹而行,延徊之間,行伍已亂。」試想一下,五十萬大明軍,外有強敵,內部自己亂成一窩蜂,不倒霉才怪。
明軍南行才三、四里地,瓦剌軍隊蜂湧而上,四面圍攻。蒙古人打獵一樣,用箭射死不少明軍。然後,馬軍步兵一起上,刀砍斧剁,明軍幾無還手之力,「兵士爭先奔逸,勢不能止。」他們已經飢渴了兩三天,渾身無力,再讓這些人冒死打仗,根本是不可能之事。
混戰之間,也先關鍵時刻派出後備隊,皆精甲鐵騎,沖入明軍蹂陣。這些騎兵高舉長刀,逢人就砍,並大呼「解甲者不殺」。明兵在心理上早已崩潰,紛紛解甲。瓦剌軍高喊不殺人,只是說說而已,沒有甲胄防護的明軍個個都成了白切雞,任由手持大刀的瓦剌軍人屠戮,「(明軍)眾裸袒相蹈籍死,蔽野塞川。」人到一萬,徹地連天;人上十萬,無邊無沿。五十萬人,戰場上估計就死了四十萬。文武大臣,英國公張輔,尚書鄺野、王佐,閣臣曹鼐以及張益等數百人,皆在亂中被殺。特別是張輔,自年青時代隨父親張玉為明成祖東闖西殺,戰功卓越著,歷事四朝,盡心盡力。英宗出征,張輔已是七十五歲老翁,「默默不敢言」,只能從行,但王振不讓他插手軍政。至此,老頭子竟不能善終於家。
至於眾所周知的扈衛軍官樊忠以大錘擊殺王振之事,可能不是事實,乃時人為泄憤編說此事以求「大快人心」。《明史》中講:「(王)振乃為亂兵所殺」,應該是混戰中被瓦剌軍砍死或者被自己人逃跑時踩踏而死。
明朝隨臣中,只有蕭惟禎等少數幾個人命大,連同數千軍卒拚死逃得入關。
王振老同事郭敬命真大,這次又僥幸逃回北京,但很快就因王振的被清算而遭殺頭之報。如此,他還不如死在陣上,怎麼也稱得上是「為國盡忠」。這郭敬公公也該死,他奉王振之命鎮守大同時,為討好也先,把數十大瓮箭頭送與瓦剌,並大肆收受不良戰馬作為「回報」。陽和口大戰,也因他撓兵沮將,使得明軍大敗虧輸。
明英宗恐懼至極,在數百禁衛騎兵的扈衛下想突圍,幾次均未成功,身邊人被殺的越來越多,無奈何,發昏當作死,他下馬放劍,坐在地上發呆,周圍僅有十餘個剩下的禁衛軍和太監喜寧陪同。
瓦剌軍打掃戰場,一個下級軍官見明英宗身上那副黃金甲值錢,叱令其脫掉。明英宗嚇呆了,又不知對方那一口蒙古語是什麼意思,沒有立即解甲,惹得對方提劍過來要砍英宗的腦袋。危急時刻,這個蒙古人的哥哥見明英宗裝束不凡,忙制止兄弟動手,率數名兵士押著明英宗去見也先的弟弟賽刊王。
這時,明英宗緩過神,問:「您是也先?伯顏帖木兒?賽刊王?還是大同王?」
塞刊王見來人出語不同凡響,立刻飛賓士見也先,報告說:「我部下俘獲一人,舉止言表甚異,莫非就是大明天子嗎?」
也先立刻派曾出使過明朝的兩位使臣去辯認。不久,二人豬顛瘋一樣跑回稟告:「正是大明天子!」
以幾萬人打敗五十萬明軍,已經出乎也先本人預料。現在,竟然能活捉大明天子,也先的心情幾乎就不能「喜出望外」四個字來表現,他自己都不敢相信這是真事。
此次三路出軍,也先不過是想趁秋高草壯馬肥之餘殺掠一番,一為尋些小便宜,二為出出氣,哪料想一舉就幹掉五十萬明軍,連大明天子也擒於手中。於是,他仰天高呼:「我常常向天祈禱,求大元重新天下一統,真是上天保佑!」這時候,也先的野心,忽然被放大了無數倍,他想再造「大元」了。但是,對於怎麼處理手中的這個大明天子,也先感到非常棘手。他做夢也沒想到過自己這么一個邊陲酋長能逮個活皇帝。
他向左右部落頭領們問計。有一個頭領名叫乃公,大聲嚷嚷道:「上天以仇人賜我們,殺掉算了!」
瓦剌部落的一個頭領伯顏帖木兒大怒,上去就給了乃公一個大嘴巴,對也先說:「大人您身邊怎麼有這種東西!兩軍交戰,人馬必中刀箭,或踐傷身死,今大明皇帝獨全然無傷,對我等又態度平和,更無失態失儀之處。我等久受大明皇帝厚恩賞賜,雖天有怒,推而棄其於地,但未嘗置之死地。我等何能違天而行!如果大人您(也先)遣使告知中國,使其迎返天子,您豈不能博得萬世好男子之名!」
蒙古眾頭領聞言,皆一旁贊和。
也先沉吟,終於點頭。他倒不是想博什麼「萬世好男子之名」,而是覺得明英宗奇貨可居。於是,他就委派伯顏帖木兒負責軟禁明英宗,命被俘的明軍校尉袁彬「陪侍」,照顧這位落難大明天子的起居。同時,也先派人去懷來城,告訴守將明朝皇帝被俘的消息,並索求金帛。
懷來守將不敢開門,以繩子把也先的信使吊上城,馬上轉送北京。八月十七日,百官在宮內集合,雖然都聽聞大敗的消息,一時不敢確實,也不知明英宗下落。也先使者來,大家才知道皇帝被人活捉,驚懼異常。
明英宗的皇後錢氏急眼,盡括宮中寶物,派人送至也先營中,想贖回老公。對方不報。
見賺不開懷來城,也先又擁明英宗去宣撫,以皇帝名義傳諭守軍開城。當時,宣大巡撫羅亨信在城內,派人向下喊話:「我們所守者,乃皇帝陛下城池,日暮不辯真偽,不敢開城。」
見此計又不成,八月二十三日,也先率部眾就擁明英宗返頭回大同索求金幣,表示說只要金銀送得多,大明天子即可歸還。
負責大同城守的都督郭登堅閉城門,令人傳達信息:「臣奉命守城,不敢擅自開閉城門。」
明英宗惶急,說:「朕與郭登有姻親關系,他怎能拒朕與門外呢?」(郭登乃明朝開國功臣武定侯郭英的孫子,與明皇室有姻親)
侍從明英宗的校尉袁彬見守將不開門,深恐也先拿不到金銀會因怒殺人,就用頭觸門,大哭號叫。
明朝的廣寧伯劉安、都督僉事郭登等數人見狀,出謁皇帝,伏地慟哭,奉上黃金二萬兩以及宋瑛、郭敬等人的家財「孝敬」英宗。英宗把金銀「轉賜」也先以及救自己一命的伯顏貼木兒。
諸臣出迎,大同城卻緊關大門,做足防禦措施。也先見無機可乘,就挾持明英宗北行,回老巢休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