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武俠小說 » 淺析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哲理意蘊

淺析金庸武俠小說中的哲理意蘊

發布時間: 2024-07-02 02:59:52

⑴ 舉例說明俠文化.武功.武學發展的幾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神魔階段。

自有俠文化以來到還珠樓主而登峰造極。

遠古時代,有越女和白猿公的一戰,唐代有聶隱娘的飛劍殺人;《水滸》有入雲龍和混世魔王的作法;平江不肖生筆下有崆峒派與昆侖派的大戰;還珠樓主筆下有蜀山大戰;等等。他們雖然也以現實中的武術作常規戰爭中的輕武器,卻更多地以神魔作重武器、秘密武器、戰略武器。打鬥難分難解之時,就請出法寶來幫忙,雖然其中的許多東西近於荒誕,但表現出來的想像力卻十分可觀,對後來的武俠小說影響很大,許多人都談到他們曾受還珠樓主的影響,摒去神魔的怪誕,運用現代思維將其合理化,赫然是一個武俠武功的新境界。

第二個階段是詩意階段。

從白羽到白羽的後繼者梁羽生。

白羽用成語來命名武功,典雅而饒有詩意、文采飛揚。粱羽生再把這個傳統發展了一大步,形成詩與劍的結合。舉個例子,梁氏名作《冰川天女傳》中冰川天女桂冰娥的武功,她所用的兵器是「冰魄寒光劍」,暗器是「冰魄神彈」,劍招是「冰川劍法」,其中包括雪花六齣、積水凝冰、春風解凍,「達摩劍法」中的一葦渡江、海上明霞、倒掛天虹等,這些都有一種空明靈動的詩意,和冰川天女玉潔冰清的氣質相融匯。才女、名士,詩劍風流,空明靈動,涓涓悠悠,以詩意的優美為武俠武功再開一新境界。

第三個階段是意境階段。代表人物是金庸。

金庸是以中國文化的深邃意蘊融於武功之中,「創造出具有哲學意味、人生況昧。藝術詩味於一體的武功描寫,是為武功的「意境」。溫瑞安說:

「金庸的『意境打鬥』是運用渾厚的筆力,深入淺出地寫出『以弱勝強,以無勝有』的意境,充滿哲學意味,卻能雅俗共賞,故深受大眾喜愛。」。溫瑞安《七大寇》附錄《這一抹不滅的薪火》,長江文藝出版社.在金庸的最後階段,還寫出武功不怎麼樣的韋小寶在實際上勝過武功超一流的高手陳近南,這就又從武學的哲理意境上升到江湖和歷史的哲理意境。

第四個階段是氣氛階段。

金庸之後有古龍,如果說金庸還主要是在正面落筆,哲理意境而始終不離武打本身,古龍則完全突破了這種表現方法,古龍及其後繼者和變革者(超新武俠小說家溫瑞安開創了「氣氛打鬥」的新局面。

古龍根本不寫打鬥,他書中人物的決戰往往只是「刀光一閃。戰果立分,生死立判。」完全摒棄傳統武俠小說的注重打鬥描寫;但在決戰前,古龍已經成功營造出一種「如箭在弦」的緊張氣氛,使讀者的心神全被緊扣住,只等待剎那的抒泄。這一種「氣氛打鬥」可謂開創了武俠小說先河。

(《這一抹不滅的薪火》),溫瑞安《七大寇》附錄,第710頁)

之所以造成這種局面,當然也是求新求變的結果,而更重要的是,因為武俠小說其實是一個「可信而不存在的世界」所謂可信,「因為它具有『詩的真實』」,一種「超現實的真實」那麼,所謂「武功」,其實也不過是一種象徵,一種文化符號溫瑞安還說:

武俠小說一如人生,打鬥只是個性,現實人生里根本充滿打鬥,爾虞我詐、勾心鬥角、你死我活,只是採用的方式各異罷了。因此,武俠小說不過是採用象徵手法來表現人生,它一直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同上,第711頁)

基於這樣一種認識,武俠小說最重要的兩點,一點是要象徵,一點是要好看。既然打鬥並不是真的要去作現實武術的復現。

不過是一種好看的象徵,何妨大膽作合理的「詩的真實」的想像,在想像中表現出人格意志的特點。這樣,打鬥的具體招式自然變得不重要了,重要的是那一種氣勢,氛圍和結果。

這使他們以一種超邁之筆,作武功之外的「功夫在詩外」的描寫,超越武功的本體,而更加顯示出武功的神奇。古龍寫小李飛刀、從來不寫它的鑄造有什麼特別、形狀如何、如何出手、內功心法是什麼,他只寫李尋歡常常以雕刻來使自己的手穩定,所造成的結果自然是「小李飛刀,例無虛發」。這里的意義,一是留給讀者更多的想像空間和懸念空間,讓讀者跟著作者的思路走;二是李尋歡平凡中見神奇的武功,昭示和象徵著平凡中見偉大的人格。這兩者結合起來,便賦予了對武學至道的一種新理解,也開拓了武功描寫的一片新天地。

這四個階段,從神魔到詩意到意境到氣氛,俠文化的「武功」在想像和象徵的基礎上,一步步遠離「武術」的現實,一步步走入更深的幻想層次,同時是哲里和審美的層次。

⑵ 淺析金庸小說的俠義精神為何走向消解

武與俠是技與道的表象,俠是民族大義與江湖道義的精神,是貫穿小說的靈魂所在,是道之所存。武俠小說傳播的是民族大義、江湖正義,其一是關乎國家民族的至高無上的大義,其二是關乎社會秩序、行業自律、家族教化、民間道德的江湖道義,這些都與家族、個人的榮辱、利益和生死息息相關。

要維護民族大義與江湖正義,武藝是最好的手段,是工具,從屬於人的道德。武藝如果從技術層面達到一定高度,能夠上升到道的境界;換言之,如果為大義和正義所用,其境界則會迅速提升。

俠上至高無上的道,武是道的體現;沒有武技,俠只能是空談;沒有俠義精神的武技,則會為惡人所用,淪為惡人的幫凶。武技是基礎的修養,是技術水拍嘩平的修煉和提升;俠是主導靈魂的精神,是精神層面的修養。在金庸小說中,俠不是孤立地存在的,與佛、道、儒諸家的修養是相通的,濟弱扶傾、濟世救民的襲爛行宗旨是一致的。由於小說常常處於歷史架空的格局中,沒有了朝代特定的政治影歷猜響,俠義這種與個體相宜的精神,更易於操作。

⑶ 有關笑傲江湖的人生哲理的文章,復制即可。

《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
鄭春元(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具有豐富性、整體性、深刻性的特點,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主
要有生存哲理、成長哲理、權利之爭哲理、識人哲理及武功哲理。這些哲理增加了作品的理性負載,給人以深刻的啟示,不僅具有歷史意義,而且具有現實意義。關鍵詞:笑傲江湖;人生哲理;深刻意蘊中圖分類號:I24.8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254(2009)01-0069-06
收稿日期:2008-09-03
作者簡介:鄭春元(1949—),男,十堰職業技術學院學報編輯部編審,從事武俠小說及俠文化研究。
《笑傲江湖》是金庸的封筆之作《鹿鼎記》之面的啟示。人生哲理有豐富和單一之分,深刻與前的一部作品,已有的系列武俠小說已經如同淺顯之別。一則寓言一條哲理,單一明確,容易連綿的群峰,達到了相當的高度。此時他對武領悟。而有些文學作品所蘊含的人生哲理則豐俠小說進行了更深入的思考,力求有所超越。富而深刻,能給人以深邃的啟示。
〔2〕(35)
《笑傲江
他通過對中國社會歷史的透視和洞察,反思歷湖》描寫的是化外的武林天地,是一個虛擬的世史,拷問人生,力求更深刻地反映社會、歷史和界,具有幻想性的特徵,運用了大量的隱喻,有人生,增加作品的哲學意蘊、歷史意蘊、政治意豐富的隱喻意義和哲學意蘊,蘊含著豐富的人蘊、道德意蘊、審美意蘊,增加作品的深度,增加生哲理。作品中的人生哲理具有豐富性、整體其理性負載,使小說富有人生哲理。正如作家性、深刻性的特點,所描寫的江湖規則、江湖中自己所言:「武俠小說本身是娛樂性的東西,人的慾望追求、武功的學習苦練、各門派的拼殺但我希望它多少有一點人生哲理或個人的思爭斗、人與人之間的愛恨情仇、不同的人有不同想,通過小說可以表現一些自己對社會的看的結局和下場,等等,無不蘊含哲理意蘊。作品法。」〔1〕(149)金庸以其非凡的文學功力和藝術才中有大的人生哲理,也有小的人生哲理。大的人華,實現了自己的這一願望,使《笑傲江湖》寓有生哲理蘊含貫穿於全書中,只有讀完全書,細細豐厚的哲學意蘊,成為飽含哲理的作品。
品味,才能領悟得到。如讀完全書你會對「人怎所謂哲理,是指對生活現象和生活經驗的樣才能笑傲江湖」這一問題的答案有所領悟。理性概括。文學作品中的哲理往往是蘊涵在形《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的深刻性表現在涵蓋象之中的,人們通過閱讀作品可以得到哲理方
的廣闊性,既反映了古代某個生活領域的現象,
069

海大學學報
二九年第一期
1/6
070
也反映了現代及將來某個生活領域的現象。例如東方不敗被任我行等所滅,任我行重新登教主之位時,東方不敗的原下屬揭露東方不敗的罪行說,東方不敗荒淫好色,強搶民女,淫辱教眾妻女,生下私生子無數。作者通過這一事件所闡述的人生哲理是:權勢使言論失真。這里有兩個方面因素,一是言論者為討好新主子,二是屈從於權勢。東方不敗別的罪行是有的。但他練《葵花寶典》之功,早已自宮,失去性功能,怎能生出無數私生子來?這種權勢使言論失真的現象古往今來比比皆是。比較典型的,古代趙高導演了指鹿為馬的鬧劇。現代大躍進中有一畝地能產一萬斤糧食之說。「文化大革命」中的權勢使言論失真的現象更是數不勝數了。而且將來這種現象仍會出現。這就是《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的深刻性。
《笑傲江湖》中的人生哲理增添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內涵。所蘊含的人生哲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到,現實中某人如用錢買到了官,用不正當手段得到了權力,他絕不會去為人民服務,而是要瘋狂地撈錢,大肆犯罪。《笑傲江湖》中的自宮者們並沒有得到夢寐以求的整個江湖,也就是以喪失人性為代價,並沒有得到所求的東西。他們獲取的是因罪惡所受的懲罰,是自身的毀滅。左冷禪率眾偷襲華山時被令狐沖刺死,岳不群設計加害令狐沖被儀琳所殺,東方不敗被任我行等所殺,林平之為復仇殺人無數,與世為敵,雙目失明,被令狐沖廢去雙臂,囚禁於西湖水下石室度其餘生。
在現實生活中,自宮之事子虛烏有,但為私利、權力、金錢而舍棄人性、道德之事卻比比皆是。以有人心甘情願引刀自宮來隱喻功利慾對人性的破壞摧毀力之強,實在是太妙了。金庸用這一虛構的故事把人生哲理講得形象深刻。這是文學大師的偉大創造。
人在江湖,身要由己。
《笑傲江湖》中有一句話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3〕(700)這已成為經典名言,人人耳熟能詳。
渤海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一、生存哲理
人生所求必須通過正當手段獲取。人在不同階段都有所求,求名、求利、求權、求愛,等等,人的一生就是通過努力獲取所求的一生。人的所求要通過正當手段去獲取、去實現,如想得到金錢,就要通過正當勞動去賺;想有武功,就要下苦功去練;想得到權力,就要提高自己的管理才能並得到眾人的認可。如失去道德人性,用非正當手段去獲取,去偷、去搶、去

⑷ 金庸 古龍 梁羽生 他們的小說各有什麼風格 ,有沒有網友可以分析一下!

1)三位大師的共同之處,就是書中對人性、情感的描寫都非常精彩。
我看金庸的小說比較多,重點說金庸吧
金庸小說大多非常有氣勢,並且,他描寫「俠」多過描寫「武」,很多角色能體現那句「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像陳家洛,為了反清居然連香香公主都能放棄,郭靖更不用說了,袁承志多少也有這方面表現,蕭峰更是為了阻止戰爭而犧牲自己的性命......當然也有例外,有像荻雲、令狐沖這樣情願做隱士的角色,也有韋小寶這類滑頭,至於《白馬嘯西風》的李文秀是個小女孩,就不多說了,但李文秀身上也有一種「隱士」的感覺......)。
金庸的書里大多數主角都有一種「出世」的表現,做「陶淵明」的心情多一些(就連蕭峰的最大願望都是和阿朱一起到塞外木馬放羊,東邪黃葯師、老頑童周伯通、楊過都是代表人物,令狐沖更是如此,這樣的人物幾乎每部金庸小說里都有)。
雖然這么說,但金庸小說卻沒有固定的路數,他14部長篇小說里,可以看到很多不同風格的作品,但是每部作品之間卻又有很多相同之處,這種相同之處我形容為是一種「金庸的感覺」......
而且金庸塑造人物的能力很強,每個角色都能寫的非常生動(這也是為什麼「金庸戲」的演員不怎麼好找的主要原因,想想能演活「韋小寶」的有幾人?......)
梁羽生最大的特點就是描寫「武」多過描寫「俠」,他的小說往往要用好幾頁紙來很細致的描寫打鬥的整個過程細節(就武功的描寫這一點而言,金庸正好介於梁羽生和古龍之間,金庸對武功描寫是可以收放自如,想長的時候就長些,想短的時候就短些)。他的故事,也要更側重於兒女情長一些,而且他似乎有一種「塞外情節」,很喜歡寫大漠,或者中國邊境地帶的故事......
古龍是個很量產的作者,一生寫了70多部長篇小說,我看過的並不多,只有《小李飛刀》《陸小鳳》系列種的幾部以及《絕代雙驕》和《蕭十一郎》。除了那種「一擊必殺」的武術形式以外,我看這幾部小說後的感覺是,古龍非常擅於描寫武林中的恩恩怨怨和險惡的江湖,他的小說中陰謀詭計總是一環套著一環,很有一種「構建在武俠故事上的懸疑推理小說」的感覺(特別是《陸小鳳》),雖然說梁羽生和金庸的作品裡也設計有謎團,但是都不如古龍小說用的多......

2)金庸:豐富; 梁羽生 :直線;古龍:取巧。

3)以作品內容而論,梁羽生、金庸的武俠小說注重歷史環境表現,依附歷史,從此生發開去,演述出一連串虛構的故事。但從攝用歷史材料來看,兩人又有明顯差別;梁羽生是虛構人物和事件,置入歷史背景中,以此來強化歷史氛圍;金庸則直接取來歷史人物和事件敷衍成武俠小說,其歷史人物、事件,金庸寫來煞有介事,常能以假亂真。兩者都對歷史進行了再認識、再評價,從作品含有的歷史厚度而論,金庸比梁羽生更高一層,其寫作技巧也高明得多。古龍的小說則根本拋開歷史背景,不受任何拘束,而憑感性筆觸,直探現實人生。古龍的小說不是注重於對歷史的反思、回顧,而是著重在對現實人生的感受。現代人的情感、觀念,使古龍武俠小說意境開闊、深沉。

就小說人物的主流傾向而言,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人物道德色彩濃烈,正邪嚴格區分,人物的社會內涵豐富,但人物性格單一,有概念化、公式化的缺陷。金庸武俠小說人物性格復雜,具有一種反傳統精神,小說人物亦正亦邪,危步於道德的懸索之上而能不失其墜,具有「一半是野獸,一半是天使」的復雜、矛盾性格,而人物思想性格的復雜、矛盾又是奠基在生活本身的復雜、矛盾之上,這樣,人性的發掘就有了深刻而廣泛的社會意義。古龍小說最注重的是人性的體驗,他常用細膩的筆觸去描寫人物微妙而復雜的情感,常用生與死、幸福與痛苦這樣尖銳對立的矛盾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和高貴獨立的人格,以此來揭示生命的意義和人生的真諦。在古龍小說中,多寫變態人格,追求外化怪異人物性格的刻畫,其作品主人公大多怪誕、神秘、孤僻、行事固執,自尊心強,又是性情中人,多情種子。這種情況可能與古龍的身世、心境、經歷有關。

談到小說情節,古龍武俠小說也和梁羽生、金庸小說有明顯不同。三位大家都善於編織故事,他們的小說情節都十分曲折,構置巧妙,懸念層出不窮,伏線引出千里,環環相扣,此呼彼應。梁羽生武俠小說情節前工後拙,開篇十分吸引人,以後的情節則漸趨平淡,顯得有點才氣不足。金 武俠小說恰恰相反,往往開局平平,隨著情節的展示,人物紛紛涌現,情節盤根錯節,主幹巍峨,枚葉繁茂,寵大縝密的構思,詭異莫測的布局,奇跡聯翩,回環波動,攝魂奪魄,回腸盪氣。金庸的才思如同一爐火,小說情節猶如爐火上的一壺水,火越燒越旺,水越來越滾。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又不相同。他的小說從頭至尾都跳動著最強的音符,情節奇中有奇,巧中含巧,偶然中有著必然,事事不可料,事事又得宜,計中套計,真中套假,假中存真,真真假假,變幻莫測。小說情節的發展根本無法預料,驚險頻出,令人喘不過氣來,而全書的縝密無隙又讓人口服心折。古龍武俠小說的情節營構的確堪稱一絕。 至於小說武功描寫,梁、金、古三大家也有各自的風格。梁羽生武俠小說中的「武功」,虛幻中寫實性很強,一招一式,清清楚楚,細膩而又逼真,緊張激烈,誇節有致。梁羽生的「武功」也具備道德傾向性,有正派武功,也有邪派武功;正派武功力道柔和,象徵著善良、仁慈,既利於攻敵防衛,又有益於修心養性,而邪派武功則非常霸道,歹毒殘忍,意味著邪惡,如修羅陰煞功、雷神掌、毒掌等。正派武功循序漸進,發展緩慢,但根基扎實,邪派武功進展神速,卻容易走火入魔,貽害終身。幾此種種,造成了梁羽生「武功」的既精彩又單調。比起梁羽生來,金庸的「武功」更令人神往。金庸將武功描寫與中華民族的文學藝術和傳統文化精神融合在一起,琴棋書畫,九宮八卦,醫道,用毒,皆可化為絕世神功,並將中國傳統的儒、釋、道精神作為「武功」的最高境界。金庸還著力描寫人物練功的艱難歷程和堅韌性格,並有聲有色、恰如其分地描述出主人公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的必然寓於偶然之中的哲理意境,使金庸「武功」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金庸「武功」 還有一個特點,就是詼諧有趣,在激烈的打鬥中插入笑料,令人捧腹。古龍的「武功」風格與眾不同,他是以「怪招」取勝的。他的「武功」重精神不重招式,如《邊城刀聲》中寫葉飛的「飛刀」絕技,「天上地下從來也沒有人知道他的『飛刀』在哪裡,也沒有人知道刀是怎麼發出來的。刀未出手前,誰也想像不到它的速度和力量……刀一定在它應該在的地方!……天上地下,你絕對找不到任何人能代替它。若不能了解他那種偉大的精神,就絕不能發出那種足以驚天動地的刀!飛刀!飛刀還未在手,可是刀的精神已在!那並不是殺氣,但卻比殺氣更令人膽怯。」這里所寫的「飛刀」,已不是一種純粹的武功,而是一種高尚人格,偉大的精神,即葉飛老師李尋歡那種「仁慈、博愛」的精神,它表明的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古龍的「武功」又強調「攻心為上」,舉凡人物的性情、情緒、脾氣、衣飾、環境,乃至肌肉的顫動、松緊等,都會對武功的發揮產生影響,而高手決戰是不容有絲毫錯誤的,「他們的心情,他們的神態,他們站著的姿勢,都是絕對完美的。」 在這種情境中,「武功」已不需套路,一招之間,生死立判。古龍的「武功」還表現出一種境界——禪的境界。它以徹心見性為宗旨,對敵手的體察靠的是忘我和物我合一的境界,因為只有忘我才能消除認識的局限性,才能迅速而准確地體察敵手武功的弱點。這種忘我境界是一種經過長期訓練後所達到的隨心所欲的自如狀態,在這種忘我狀態中,戰斗者已成為「無意識的人」,心中已不存在作為觀察者的「我」,有的只是手中的武器和對面的敵人;在這種狀態中,身劍合一,戰斗者可以最大限度地發揮武功的威力,一擊之下,毀滅敵手。正因為古龍「武功」有這些「怪招」,所以他「武功」的風格別具特色:無招無式,簡短有力,重在精神,一擊見效。

古龍小說在語言、技巧上,表現出與眾不同的獨家風格。梁羽生小說的語言文采飛揚,字里行間透出濃郁的書卷氣,故事中又常常用詩詞歌賦、民歌俗語點綴其間,以創造優美的意境、氣氛,烘託人物的內心世界。他的小說技法以傳統繼承為主,多用章回小說的形式鋪張故事,敘事中有著明顯的說書人的口氣,表現出民族風格和民族氣派。金庸才如大海,浩瀚奔騰,文筆俊爽、瀟灑、詼諧逗趣而又富於變化,他的小說既有詩情畫意,柔綺委婉的情境,又如西方小說直探人生、命運的真諦。他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大膽地吸收西方小說的創作技巧,中西結合,使小說結構既精巧、繁復,又謹嚴、完整。古龍小說的語言句式短,句法多變,簡潔、俐落、灑脫。文章隨意揮灑、虎虎有生氣,敘事力避平鋪直敘,行文多跳躍抖動,情節驚險蹊蹺而又不違情悖理,辟境造意,刻意求新。如果說梁羽生是恪守典雅,不失武林大家風度的話,那麼金庸就是博採百家,融合中西技法,既典雅古樸、慷慨多氣,又詼諧幽默、妙語解頤,揮灑肆縱,多樣統一地開創了一代武林新風,是「武壇」的絕頂人物!至於古龍,則是大膽恣肆,不守成規,逞才離藻,笑傲「江湖」,力求新穎變化而又意蘊深邃的武林怪傑。

⑸ 天龍八部揭示了怎樣道理

《天龍八部》並不是一部通常意義上的武俠書,它的突破常規的創作思路,標志著金庸小說的想像力與創造性的真正的成熟與獨異。這部奇書乃是一部東方文化與藝術的傑作,因而,我們就必須換一副眼光來看。

將此書定名為《天龍八部》,即已表明作者決心徹底打破武俠小說的固有模式及其整體上的文類局限。取『天龍八部『這種非人的神道精怪之名為題,對真實的人生世界進行象徵性的摹寫,這標明,一、作者要對人性及人世作深入的哲學思考和總結;二、要對這一思考和總結作出象徵性或寓言式的創造性表現。為此,作者破例地在這部書前來一番『釋名『,除了扣准『人與非人『這一主題之外,作者又說此書寫的是北宋時雲南大理國的故事。『大理國是佛教國家,皇帝都祟信佛教,往往放棄皇位,出家為僧,是我國歷史上一個十分奇特的現象『。——熟讀金庸小說的人當記得《射鵰英雄傳》中的『南帝『段智興(公元1172—1200年在位)一變而為『南僧『的形象。那可以說是金庸對『大理佛國歷史之謎『的一次探討。一燈大師雖佛光照人,但畢竟是處於小說人物關系網路的邊緣,且人物故事只是在小說敘事的背景中出現,更重要的是那時作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對主人公郭靖這一『儒之大俠『的塑造,因而對南帝退位而為一燈大師的表述自然不能不受到極大的限制,可以說是言猶未盡,意更未競。於是才有了這專寫雲南大理國故事的未了之緣,才有了《天龍八部》的最初動機。

《天龍八部》不只是純屬虛構的江湖情仇的傳奇故事,而是有著特定歷史和宗教的真實背景。

《天龍八部》的敘事,由人物的人生遭遇,寫出人際關系及揭示生存環境,進而寫出人性與人世的寓言;

附:

佛性與人性

——《天龍八部》主題淺析

內容摘要:《天龍八部》是一部充分顯示金庸博大精深學識的武俠精品。小說從佛家的悲天憫人精神出發解讀人性,以人道主義的關懷詮釋俠武,並能站在民族共榮的大局立場上,執筆江湖,揮墨武林,可說是既是武俠小說,又不只是武俠小說。

關鍵詞:佛性 人性 悲天憫人 人道主義 人文關懷 民族平等

眾所周知,金庸的武俠小說無一不是精品,無一不是傑作。如果說《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笑傲江湖》等作品是傑作的話,那麼《天龍八部》就是「絕作」!即傑作中的傑作。

孔慶東說的好,一部《天龍八部》,既叫人憂,又令人喜;既讓人悲,又使人嘆。的確,看過《天龍八部》的人,都感覺不像是在看武俠,反而像是在看佛家典籍,小說自始至終都貫穿了這樣一條主線:破孽渡冤,佛法無邊,悲天憫人,捨生成仁。你可以說它的佛家典籍的演義,也可以說它是人道主義的復古,總之,《天龍八部》可以說是最能代表金庸人文精神和淵博學識的作品了。

一 悲天憫人眾生苦

《天龍八部》中有三大主人公,既蕭峰、段譽和虛竹兄弟三人。然而縱觀這三兄弟的人生遭遇,卻是無一不悲,無一不苦。

先說段譽。先是叫人脅迫吃下「斷腸散」,而後又遭「四大惡人」中的岳老三的恐嚇要收他為徒,同時卻造化弄人竟和自己「同父異母」的妹子木婉清互生愛意。到了「四大惡人」邀戰大理時,又被延慶太子喂下春葯,險些和自己妹子亂倫。此事未平,風波又起。吐蕃國大輪明王鳩摩智為取劍譜,又將其擄走……如此種種,無不是在說他註定一生悲苦,飽受靈心折磨。而金庸在寫這個人時,又時時令其悲而不過,苦而不絕,每有劫難,總拌機緣。這可說是金庸的佛家悲天憫人精神的最佳寫照了。陳世驥先生曾說《天龍八部》中是「無人不冤,有情皆孽」,我覺的最是段譽合適這句「有情皆孽」了。金庸既要讓他對世間一切都懷有仁愛之心,又使得他不得不因了這種『多情』而隨時都會處在兄妹亂倫的冤孽之下!可謂一生多磨難。

還有蕭峰。原是名震中原武林的天下第一大幫——丐幫的幫主,誰料一夜之間由漢人轉而成了契丹人!昔日好友轉眼成仇,一朝聲名化而為土,只因了他是契丹人,便由天入地,成了中原武林的死敵。雖然好容易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可是父母之仇卻又不得而報,反而在聚賢庄一役中被中原武林圍攻,險些喪命。眼看知道那「帶頭大哥」身份的人一個個無端死去,自己卻是百口莫辯,「無辜被冤」,只覺得世間從此孤獨一己,便要四處漂泊,江湖之大,卻無容身之處。大概金庸先生實在不忍如此,於是便有了善解人意的阿朱出場。可是誰又知道,好容易有了這么一個紅顏知己,卻又是心甘情願地死在了自己的力掌之下!父母之仇,愛侶之痛,蕭峰接連遭受這人世間最痛苦的打擊,其人生真是悲之又悲,蒼天可憫!

再看虛竹。從小便在少林寺接受佛法,只道是自己無父無母,被寺僧收養,卻誰又知其父竟然是武林中名望極高的少林得道高僧玄慈方丈!而母親則竟是四大惡人當中的老二殷二娘!雖說是一天之內突然知道了自己有父有母,親人團聚的喜悅和興奮無可言表,結果天倫之樂轉瞬即逝,相認團圓之際即是一生永別之時。人生最大的悲痛莫過於此。

這兄弟三人的一生,雖然各自不同,但卻驚人相似。《天龍八部》全書都在陳述他們兄弟三人各自的人生遭遇。總的來看,我們不難得出,那就是在歷史的車輪滾滾聲中,父作孽,子蒙冤!上一代的恩怨情仇,卻加在了下一輩無辜者是身上!這不只是兄弟三人的人生歷程,像慕容復、鍾靈、木婉清、王語嫣、游坦之、阿朱等等,都逃不出這個宿命。金庸就是要告訴我們,萬物皆苦,只有佛法的仁慈之心才能解救眾生,脫離苦海,所謂上蒼有好生之德,悲天憫人,普度眾生,實在是莫大的德行。在金庸的筆下,不論「惡人」「好人」,一但出場,盡皆悲苦。四大惡人之首段延慶,一朝太子,轉眼淪為乞丐,身體殘廢,性格大變,一生遭遇,心中苦痛,卻無人傾聽,可悲可憐。再有和大理段王爺皆有孽情的秦、干、王,阮、康等諸女子,一生為情累,為情痴,為情喜怒無常,為情痛苦,為情恨,每個人都是望眼欲穿地痴痴等待著,悲了一生,苦了一世。縱觀全書,誰人不悲,哪個不苦。這樣,金庸借墨筆展示給了我們如此一張巨大的人世冤孽網,訴說著世間的一切皆苦,眾生俱悲。冤孽也好,超度也罷,這也正是作者將書名題為「天龍八部」的深刻涵義:所有冤孽,皆是由人的希望及其過度的慾望擴張所造成的。王霸雄圖,血海深仇,嗔怒無度,貪婪財物,痴情愛恨,俱可成為人世冤孽的起因,以至於將人生世界化為一個「非人」的世界,即佛家經義中的八種神魔精怪之化身!如是金庸的悲天憫人的佛家精神,貫穿全書,《天龍八部》的主題之一也正是此個。

二 關愛人性弘人道

金庸以佛法寫武俠,正是他慧心獨俱的高明之處,但是要說《天龍八部》純是佛法的演義卻未免獨斷。我們在書中雖處處可見佛性揭語,然而真正讓我們嘆服的卻不只是這些。《天龍八部》里講的最多的不是武,而是在佛法的精髓中,賦予作者自我深刻的人道主義精神。金庸並非佛教中人,他站在新時期的現代人文主義立場上,借武俠來詮釋人性以及「非人」性,秉持人道,可謂獨具匠心,高明之至。

金庸一改傳統武俠寫人敘事的觀念,在他的筆下,善惡並非水火不容,惡人也好,好人也罷,都是他人文關懷的物像。金庸的認識,是在人性的大局之前提下,塑造人物,解讀眾生。在《天龍八部》里,你幾乎找不到完全的好人亦或壞人,不論是主角三兄弟,還是圍繞在這三人周圍的親朋,我們都不能簡單地用一條善惡標准來衡量,而是要客觀地,多角度地,從人性的角度出發,分析人物,評說人物。《天龍八部》里正面人物也好,反面人物也好,作者沒有刻意地肯定誰,亦沒有刻意地否定誰,孰對孰錯,是非善惡,完全看讀者自己的評價標准和認識水平了。金庸在這一點上確實是個開山創舉。我們不得不承認,也只有「武林盟主」才能有如此卓遠識見,金庸真不愧為當世武林第一領袖。

關愛人性,弘揚人道,作者在佛家悲天憫人的教義之下,又出新意。先是以佛法將人生「變」成痛苦與冤孽的「非人」的人生,然後又以人道主義的關懷,

超度冤孽,詮釋人性。就拿段譽來說吧。父輩的怨恨情仇報應在自己身上,你別無選擇,命運如此。但是,我們也不能坐以待斃,我們可以爭取屬於我們自己作為人的權利啊。人性的光輝也就在於此,身為大理段氏的子孫,段譽一心向善,秉信佛法,仁慈而不失大義。雖然好文疾武,於武學視為糞土,但真正需要自己以武力解救他人時,又義不容辭,這或許便是「以武止武」吧。初出江湖,段譽禍事連連,卻又福緣不斷。他在全書中本應是一個英雄人物,但只要是人,就難拋七情六慾,英雄人物亦不例外,段譽有他的痴,有他的傻,有他的「既與我無怨無仇,便何來害我」之理,有他的「凡事可以講道理,幹嘛打打殺殺,累及無辜」之疑。這是身為人的最簡單不過的認識,可是在那個「強權即真理」「勝者為王敗為寇」的時代,如此真理,卻是謬論!我們大可以說段譽是痴人說夢,是異想天開,但又有誰敢說這些不對呢。站在正義一面的那邊,段譽好像善惡不分,可也正是這種不分善惡,卻成了人性的真實寫照。還有蕭峰,並不是完全英雄無敵,不食人間煙火。他有他的大仁大義,熱情豪爽,有他的忠肝義膽,俠者風范,但他也有短見不智的舉動,有他魯莽愚笨的時候。蕭峰也有情,為了阿朱的臨終一句話,他盡心盡力,照顧阿紫,不論阿紫做出何種惡事,他都以「內疚」和愧對阿朱為由,替她出頭,幫她扛頂。雖然心裡覺的於自己一貫的准則不符,但畢竟是親人之事,也就勉為遺忘,不去追究。這顯然於他英雄的形象相悖,但卻也說明人畢竟仍是感情的靈物,決非如聖者一般。而這正是金庸先生寫英雄人物的獨到之處,剛好應了「人無完人」一句。

正義也好,邪惡也好,在《天龍八部》里,幾乎每個形象都有他善的一面,亦有他惡的一面。段延慶是惡人,但在虛竹落棋下子,救他一命後,亦知暗中相助,報他救命之恩。當得知段譽竟是自己的兒子後,善念興而惡意去,王霸雄圖,盡付春水。殷二娘是惡人,但情之一物,卻使她獨自受苦,只為情郎,當玄慈方丈以死銘心後,她也身死殉情。王夫人,我們不能說她善,亦不能說她惡,殺人如草芥,痴愛情郎,不惜不擇手段,在她看來,為情而作便是對,其他卻是無端。如此形象還有秦紅棉、甘寶寶等人,而最讓人吃驚的卻是馬夫人康敏!從小自戀痴狂,妒嫉心無人能比。可真正站在她的立場上看,她又有何錯?為了追求自己的所愛,不擇手段,不惜一切代價,縱然身死亦不後悔。種種人性,在金庸的筆下,刻畫的是入木三分,淋漓盡致。作者真實地將人性的復雜融入武俠世界,展現給我們的是現實眾生的活生生的境象,《天龍八部》雖是武俠,但不嗜殺嗜武,書中人物大都有所歸宿。鳩摩智武功雖失,卻成了得到高僧;慕容復復國無望,精神失常,卻也找到了屬於自己的樂趣;丁春秋作惡多端,卻能身老少林,受佛法感化;虛竹也好,段譽也好,都有了屬於自己的事業,家庭,和天地。蕭峰雖身死雁門,但誰又能說這何嘗不是他最好的歸宿呢!金庸給每個人物都以人道主義精神的關懷,的確是用心良苦,可歌可嘆。

三 四海眾族皆平等

《天龍八部》一書除了以上兩種主題外,還有更受人贊賞和稱頌的一個主題,那便是作者站在民族紛爭的大局之外,對當時並存的我華夏各族進行平等的,客觀的,深刻的,獨到的撰寫。作者反對大民族主義,一心嚮往眾民族和平共處,共同繁榮,反對民族仇殺,堅信民族平等。將這一觀念寫進武俠小說,就憑這一點,金庸先生便是曠古鑠今,首屈一指,身受萬人愛戴了。

想宋、遼、西夏、大理、土蕃、女真等眾民族共存於天下武林,紛爭不斷,仇殺連連,兩國交戰,生靈塗炭,一將功成萬骨枯,邊境內外民不聊生。金庸先生一改傳統武俠的大漢族主義觀念,從民族平等的角度去寫各民族,真稱的上是冷眼靜心,權度歷史,客觀而又為人嘆服。用蕭峰的一句話來說,「為國為民,俠之大者」,既是書中蕭峰的人生寫照,但又何嘗不是作者自己的心中宿願呢。金庸先生說的好,「你們是宋人,當然說宋人好,遼人惡。可作為遼人,卻說宋人惡,自己好」,「你們罵遼人是契丹種,是遼狗,孰不知遼人卻罵宋人是宋狗」,「你們是大宋子民,當知道保家衛國,造福萬民,可我身為契丹人,卻不能報效國家,這卻是何道理?」這幾句話從蕭峰口中說出,任何人聽了,無不用心三思,回想起來,卻是千真萬確,絲毫不假。讀者亦能感同身受,大家只知從自己的角度立場出發看待事情,豪不去想個中的緣由,也只有蕭峰,只有他,身是契丹人,卻從小長在南朝既大宋,既要忠於大遼,又不忍南侵大宋,左右不是,唯有力諫遼帝南侵作罷,卻曾想到身遭囚禁,有心無力。好在金庸實在不願看到萬民流血,宋遼再起干戈,於是便有了武林眾豪傑齊心協力,北上救援。但就是在那一刻,蕭峰還在為實不願見到大遼兵士一個個被中原豪傑砍殺送命而矛盾著。這是人只常情,蕭峰夾在兩國之間,確實矛盾之至啊。但作者的心願卻是不能不實現,眼看硝煙再起,生靈塗炭便在旦夕之間。這時,唯有蕭峰,既要終於大遼,又要顧全大宋子民,兩難之際,只好得罪義兄,迫其罷兵。這么一來,軍民同樂,也合了讀者與作者的心願。可是,作為蕭峰本人,卻成了一個叛國通敵的不忠之徒!

這與他英雄一生的威名實是不符,怎麼辦呢?好了,「雖萬千人吾往矣」,舍我一

人,能得天下蒼生數載安寧,值!於是,蕭峰自盡以謝遼帝,俠之大者,莫過於此!讀《天龍八部》,每每至此,無不讓人敬,讓人嘆,讓人哭,讓人感。金庸先生寫人真正到了出神入化之境便在於此!

宋遼之爭數百年,以次為題的武俠著作不計其數,而真正的巔峰之作卻非《天龍八部》莫屬。金庸先生深曉民族大義,成功借蕭峰之舉,詮釋了這紛爭多年的難題,將民族和平共容、平等相處的真理以武俠方式揭示給眾人,真是用心良苦,可歌可敬。而《天龍八部》也從此以它博大精深的命題為人所愛,並成為金庸先生17部大作中的扛鼎之作。

總論

如此一部《天龍八部》,有人從中看到了刀光劍影,江湖打殺;有人從中看到了愛恨情仇,生離死別;有人看到了命運的不公平和福緣的天註定;有人看到了人生的變化無常和人性的慾望無底;也有人看到了佛法無邊,大慈大悲;也有人看到了眾生平等,民族共融。因此我們說,《天龍八部》雖是一部武俠小說,但它處處顯現出的卻不僅僅是武俠,從佛家的悲天憫人,到現代人文主義的人性關懷,從眾生皆有其欲、貪、念、嗔、痴、恨,到各族皆有其平等生存、熱愛生活的人權,《天龍八部》無不詮釋至盡,實是金庸先生眾多傑作中的傑作!

熱點內容
武俠小說偵探小說 發布:2024-07-04 05:15:41 瀏覽:606
王府幼兒園小說合集 發布:2024-07-04 05:06:56 瀏覽:633
武俠小說各種毒名稱 發布:2024-07-04 05:02:00 瀏覽:27
男主後宮都是男的無女主小說 發布:2024-07-04 04:58:50 瀏覽:754
古代先婚後愛聯姻小說推薦 發布:2024-07-04 04:44:10 瀏覽:227
煙墨雨小說全集下載 發布:2024-07-04 04:18:42 瀏覽:828
超好看的小說合集 發布:2024-07-04 03:43:06 瀏覽:506
武俠小說主角叫趙虎 發布:2024-07-04 03:23:18 瀏覽:235
賞析一部小說的形式結構語言 發布:2024-07-04 01:51:43 瀏覽:314
帶點武俠的言情小說 發布:2024-07-04 01:38:23 瀏覽: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