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金庸武俠小說的英雄觀
㈠ 金庸寫《射鵰英雄傳》的背景及原因是什麼
金庸的俠義觀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郭靖是宋人,卻在蒙古長大,蒙古人養活了他們母子。但是在最後讓他決斷的時候,他選擇了大宋,那是他得故鄉!神鵰俠侶中,郭靖守襄陽,楊過知道他爹是因為黃蓉死的,但是最後還是選擇幫郭靖守襄陽並擊殺了蒙古大汗,這也是俠!金庸先生的書民族性很強,很討厭入侵者!這可能和他本人的背景有關吧。再看天龍八部,喬峰是契丹人,但是養他得是宋人,最後為了大宋,他背叛皇帝,被視為不忠,背叛契丹視為不孝,背叛他結拜大哥(皇帝)視為不義。但是他為了大宋的老百姓,選擇了逼皇上退兵,最後無奈自殺。這也是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㈡ 金庸武俠小說對你的價值觀,有什麼樣的影響
俠義精神有利於形成青年正確的社會正義感。金庸筆下的武俠英雄,大多身懷絕技,且具有強烈的社會正義感,愛憎分明,能夠行俠仗義,見義勇為,路見不平,拔刀相助。如《射鵰英雄傳》中善良忠厚、堅豪勇敢、被譽為「俠之大者」的郭靖;如《神鵰俠侶》中急公好義、排憂解難的「神鵰大俠」楊過;如《笑傲江湖》中坦率真誠、光明磊落的令狐沖;如《雪山飛狐》《狐外傳》中鋤強扶弱的錚錚鐵漢胡斐,等等。這種是非分明、疾惡如仇的俠義精神,非常有利於引導青年形成正確的社會正義感,有利於社會的健康發展。
㈢ 怎麼評價金庸小說里的三觀
。看他的書是深者得其深,淺者得其淺,比如我就在小說里找到了人生觀。
看《天龍八部》有一段,王語嫣道:「這位諸爺幼時患了惡疾,身上有些疤痕,那有什麼可笑?男子漢大丈夫,第一論人品心腸,第二論事業才幹,第三論文學武功。臉蛋兒俊不俊,有什麼相干?」
這三觀完全可以成為品德課上的教案。試想,一個姿容絕世的小姑娘,立身如此端正,見解如此通透,學術識見又如此不凡,那是何等地令人心折?
奇怪的是,這么政治正確、金光閃閃的一句話,金庸沒用在他的夢中情人化身小龍女身上,沒用在平民公主郭襄身上,沒用在精靈格天的黃蓉身上,也沒用在醜男收割機「雪雕」關明梅身上,偏被用在人設為書獃子的甩壇情痴、倒貼佳人王語嫣身上。
這份厚愛真該令王語嫣感激涕零、段譽五體投地!
王語嫣其人本不愛武術,卻對愛情無師自通,而且家教嚴格、長在深閨,並不知自己的美麗。從小到大除了花匠只見過表哥慕容復一個男子,所以渣男自然成了小王孺慕懷春的對象。
可表哥心懷復國志,不讀漢家書,卻偏偏愛學武術。小王為了這份情痴,也為了給表哥解釋武術的練法,守著獨一份的「琅環福地」武術圖書館,放著唐宋傳奇小畫本不看,天天孜孜不倦地攻讀起了專業書。
我想慕容復練武固然用功,但天賦著實不怎麼樣,眼看著碩士論文怎麼也通不過,可有個一往情深的表妹幫襯,實在不好意思打退堂鼓。
他爹慕容博一看,這小子太也不成器,人品差、才具薄、想成名、不讀書,名副其實的戊戌犬子。
再看人家蕭遠山家孩子喬峰,沒守著一個世界最牛的私家圖書館,沒有紅袖添香俏解書,破家寒窯,平凡養父,名師不遇,叫花統屬,可「平常的招數到他手中自有絕大的威力」。
心說完了,我堂堂大燕余續、昭遠苗裔,別說復國無望,可能草莽江湖上「南慕容」的藝名都保不住。不行,我還得攪和,不論是為嫉妒還是為了復國。
怎麼攪和?您看過《三傻大鬧寶萊塢》吧?裡面那個烏干達來的Srivatsan,怕別人比他考得好,夜裡裹著被子往隔壁宿舍門底下塞花花公子、龍虎豹,打擾人家溫書用各種陰損招數。
慕容博比他陰多了,他明明發現蕭遠山冤殺兒子的恩人,反而推波助瀾、製造冤案、煽風挑事、混水摸魚,結果復國不成、兒子發瘋、所作諸惡、還施彼身。
可見做人第一重要還是「人品心腸」。
當今天下,有德無才,庸庸碌碌;有才無德,軟體動物;有德有才,臨風玉樹。如果不是虛竹暗室會夢姑,段譽泥井救淑女;若讓西夏公主跟了吐蕃王子,王語嫣從了慕容復,我真是饒不了金庸老爺子!
那麼問題又回來了:金庸為什麼讓書痴情痴王語嫣說三觀這么正的一句話呢?
我的分析如下:香港本彈丸之地,原僻處嶺南,對美的追求是無限拔高,按陝西話說是個「美女長大米」的地方,美麗真的可以當飯吃。
就想想當年女排去香港比賽,記者都在追捧孫玥,不只是因為她主攻手打得好,而且是因為她美麗。
美女雖難得,但又知性又美的就更難找了,這個人就是夏夢。
金庸學貫中西、絕世才華,為她寫劇本,為她添妝奩,可能終因口拙貌寢見棄!
可見又知性又美固然難得,而又知性又美又不知道自己美,鍾情專一,三觀還特正,還光看人內涵,不嫌別人丑,那可是難得里的更難得了!
所以小龍女雖讓金庸鍾情,王語嫣才是金庸真愛!
最閃光的三觀一定要給語嫣添妝!
㈣ 金庸《射鵰英雄傳》:深刻的歷史性
金庸武俠小說擺脫了舊有模式,以歷史題材編織武俠小說,大多以歷史上的民族矛盾與斗爭為背景,反映戰亂及暴政給人民帶來的災難和痛苦,鞭笞上層統治者的橫征暴斂,歌頌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高揚愛國主義主旋律。
首先,《射鵰英雄傳》盡情頌揚了質樸厚道的平民英雄郭靖。在蒙古長大的漢人郭靖,不願做大將軍、大元帥和金刀駙馬,而冒險出走南歸,並與黃蓉共同死守襄陽重鎮,協力擊退蒙古的圍攻。在《射鵰英雄傳》的結尾,郭靖與成吉思汗有過一段對話,很明確地表達了金庸的觀點。雖然成吉思汗一生縱橫天下、滅國無數、功業蓋世,然而卻並不是真正的英雄,並不是真正的可以為當世敬仰並為後世追慕的大英雄。反而是郭靖這位出身草莽、行走江湖的布衣,才是一位真正為民造福、愛護百姓的大英雄。用一部武俠小說來進行這樣的歷史思辨,才使得這部《射鵰英雄傳》格外的沉重深刻、意義非凡。
其次,嚴厲痛斥了南宋權相秦檜、韓侂胄、史彌遠之流私通外敵、禍國殃民的罪行,贊揚了岳飛抗金保江山的高風亮節。《射鵰英雄傳》第一回的文字就浸透著一種悲憤的激情,為全書奠定了基調。「小桃無主自開花,煙草茫茫帶晚鴉。幾處敗垣圍故井,向來一一是人家。」
最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暴政下的平民的痛苦生活,鞭撻了貪官酷吏賣國賊的橫征暴斂,謳歌了「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氣節。《射鵰英雄傳》是一部武俠小說,然而,它與一般的武俠小說的不同之處是它有著其他武俠小說所不具備的歷史真實感及憂國憂民之情懷。小說的開頭與結尾就充滿了一種「亂世之苦難」及「英雄之真義」的歷史真實感及其深刻的思想性。
小說的開頭是寫一位說書人在臨安牛家村說一段「葉三姐節烈記」的故事,於是引起了楊鐵心、郭嘯天、曲三等人的不同反應。從而把北方人民的苦難生活情景與南方君臣「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奢靡生活情景兩相對照,引得人既憤懣又擔心。小說這樣開頭,既交代了一個極為鮮明的時代背景,又製造了一種使人憤懣憂思的歷史氛圍。愛民之心、喪國之恥、亂世之痛、英雄之思充斥著整部小說。
㈤ 看了金庸寫的武俠小說後,對你會有什麼樣的影響
我非常喜歡金庸筆下的小說,金庸筆下共計15部小說,連起來一副對聯,自然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越女劍》。這些小說一直影響著我,從小我便喜歡金庸小說,夢想仗劍天涯,從此成為一代大俠。
讀金庸小說還讓我學會很多東西,那就是應該更加勤奮,而不是懶惰,因為金庸作品中,這些人物主角身懷蓋世武功,但絕非一朝一夕練成的,想要練成蓋世武功,就應該更加勤奮,生活中我們也是一樣,需要通過不斷的努力,而不是選擇逃避。除此之外,我們做人還應該更加謙虛,這樣才能夠不斷的進步,讀金庸小說能學會很多東西,這其中的道理,我們應該慢慢的摸索不斷的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
㈥ 我的畢業論文是寫金庸武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誰能給我些建議謝謝了
論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
內容提要:金庸小說風靡一時,近幾年更是作為影視作品的題材被反復使用,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金庸小說已經不是單純模式上的武俠小說。但是讀者們更為津津樂道的、更為著迷的還是金庸筆下的俠義故事、英雄俠士。本文擬對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和俠義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從另外的角度解讀金庸小說。
關鍵詞:小說分析 金庸 俠義精神 文化研究
現在對金庸小說的定性似乎很難用簡單的「武俠小說」來說明問題了。從地攤讀物到文學研究的經典文本,金庸小說從俗到雅的轉變除了人們或大眾的閱讀尺度的放鬆,很大一部分也與金庸小說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內涵有關系。陳墨先生的《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一書,從「文化知識論」和「文化精神論」兩個部分,很詳細地論述了金庸小說與中國文化的天然關系。1其實,金庸小說所包含的文化內涵不單單僅限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還包括西方文化的傳統,比如情節的構思、西化語言的運用、電影手法的運用等等,還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畫,都與西方文化有著扯不斷的關系。
當然,作為華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還是在於中國的傳統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說,時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國,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俠客,表現的主題也都是在此基礎上鋪衍開來的俠義故事。所以說,俠義精神是金庸小說中的精神母題。
「俠義」二字,按我個人的理解,應該分成「俠」和「義」兩個部分。俠文化是中國文化中最獨特的一部分,也是較能體現只能中國文化本質的一部分。中國古代對於「俠」的理解可謂是大相徑庭,韓非認為「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而司馬遷則不以為然,他說「救人於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並做《游俠列傳》為俠客高唱贊歌;李白的《俠客行》也對俠客給予了很高的評價,「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而「義」則是儒家的基本論點之一,「仁義禮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國人看來,一個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個極重信義之人,一個若是大奸大惡,那肯定也是個沒有義氣的人。韋小寶說的更加明白:「一個人若不講義氣,那還不如死了算了。」
金庸的小說,可以說很成功,很精彩地發揮和闡釋了中國人精神深處的俠義觀念,當然他的小說流傳之廣,讀者之眾也就不足為奇了。中國傳統的小說很早就滲透著俠義的精神,宋代的話本小說就有專門講述俠義故事的,四大名著中《水滸傳》可以說就是這個俠義傳統的成就。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可以追溯到唐人傳奇《聶隱娘》,清代的公案小說從某個角度來說,也有武俠小說的影子。近代是武俠小說鼎盛發展的時期,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等作者層出不窮,一直到現代的金庸、古龍、梁羽生等,武俠小說可謂興盛不衰、蔚為大觀。當然,對武俠小說的看法可以說是毀譽參半,正統學者的批評不勝枚舉,但是老百姓們可不管那麼多,他們喜歡俠義故事,他們喜歡俠義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極端痛苦,貪官巫吏為所欲為,老百姓無奈之餘,就希望有伸張正義、扶危濟困的英雄俠士來拯救他們。從西方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人類心中都有一個「英雄情結」,或稱「在上情結」,西方文學的源頭就是「英雄史詩」,許多讀者在閱讀武俠小說的時候,都會有代入的現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為書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結」的自我滿足。
在金庸的小說中,俠義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闡釋,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俠小說,塑造了許許多多的形象。「俠」可以說是其中著力塑造的重點,根據金庸先生自己的觀點:「俠與英雄的區別在於俠士可以不顧於自己的利益,可以為正義、為社會、為國家犧牲自己。俠士有一點,就是為了別人利益可以不顧自己的利益。」(按:根據筆者采訪金庸先生錄音整理)《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就是在各類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樂道的「真正的俠」,「對國家忠,對朋友義,對愛情貞」,這是郭靖一生貫穿不便的原則。在《神鵰俠侶》中,他助守襄陽,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說正是在實踐他自己所說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時的郭靖其實已經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國家興亡,百姓疾苦與自身聯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稱郭靖「郭大俠」,這並不是因為他武功高,而是因為他為國為民的情懷;《神鵰俠侶》中的魯有腳,武功並不算一流,但就是因為他領導丐幫抗擊蒙古,所以人人也稱他「魯老俠」。在金庸的觀念里,一個人若要成為俠,不在於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於他是否為國家,為百姓作出了怎樣的貢獻,或是他為正義,為他人作出了什麼。從這里可以看出,與傳統文化的「俠」相比,金庸賦予「俠」更多的責任感和正義感。李白的《俠客行》有雲:「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古代的俠士可以為報知遇之恩捨生忘死,像荊軻,像專諸,像聶政,與其說他們是俠客,倒不如說他們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為了報答知遇對方來實現自己的自身價值,比如荊軻,他去刺秦決不是想到刺殺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殺秦王能報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謂「士為知己者死。」
縱觀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從《書劍恩仇錄》的陳家洛到《鹿鼎記》的陳近南,每可稱之為俠的人都曾經為國家、為他人、為正義而奮不顧身:陳家洛是反清組織的頭目,為了反清復明不惜拋棄自己心愛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將袁崇煥的兒子,名為承志,所作所為當然也是子承父業;胡斐只因惡霸鳳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喬峰更是為了宋遼兩國息戰,百姓免於戰火而自盡而亡;陳近南一生鞠躬盡瘁,為的是光復大明的江山。以上所舉的例子,金庸在小說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並給予了充分的肯定。《飛狐外傳》中的趙半山說的好「咱們學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無愧於天地,那麼武功高點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這句話說的通俗一點,似乎可以理解為「練武不為民做主,不如回家賣紅薯」,這也可以說是金庸小說對於「俠」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與「俠」相應的是「義」。如果說「俠」是金庸小說的血肉的話,那麼「義」則是「俠」的靈魂,是金庸小說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個方面。2圍繞著「義」,金庸小說給我們展示了一個個豪氣干雲的故事。《雪山飛狐》中胡一刀、苗人鳳英雄惺惺相惜的義氣;《射鵰英雄傳》中丘處機和郭嘯天、楊鐵心的義氣;《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劉正風和魔教長老曲洋的琴蕭結義;直至《鹿鼎記》中的韋小寶在康熙和天地會之間來回,從頭到尾,他也沒有作過對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俠小說中常描寫到幫會、社團。他們集結的一個根本的原則就是要講義氣,是喝過血酒,拜過關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為人不齒的。在金庸看來,「義」的一個重要內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膽相照,惺惺相惜,一諾千金,不負於人。3在《韋小寶這個小傢伙》一文中,金庸寫道:「中國人講義氣,是中華民族能夠保存下來而且發揚壯大的一個重要因素。重視情義當然是好事。。。。。。一個人群和諧團結、互相愛護,在環境發生變化時盡量採取合理的方式與之適應,這樣一個人群,在與別的人群斗爭時自然無往而不利,歷久而常勝。」 ④
當然,金庸小說的「義」和一般的哥們義氣自然是不一樣的,舊派小說一味強調無原則的江湖義氣,快意恩仇,這在金庸小說里是看不到的。因為所有的義氣必須有一個前提------「正義」,與正義相聯系,或以正義為基礎,有時為了維護正義,當然「大義滅親」也是難免、義不容辭了。《神鵰俠侶》中楊過在不明殺父真相的情況下,屢次欲殺郭靖,但是當了解到父親楊康的可惡行徑之後,馬上就放棄了報仇的念頭;《倚天屠龍記》中宋青書殺害師叔莫聲谷,父親宋遠橋最終也是大義滅親,成就師兄弟的恩義。
正是從「正義」二字出發,金庸小說中的「俠」與「義」便有機地、完全地聯繫到一起了。正義是俠義的交集,是共通的地方。金庸在北京大學的演講中說:「我以為俠的定義可以說是奮不顧身、拔刀相助這八個字,俠士主持正義,打抱不平。」 ⑤前文說過「俠」的基本要求就是為他人為社會、為國家,而「義」也正是以著一切為前提的。所以在金庸小說中,賦予了傳統的俠義觀念以全新的內涵,使其升華到人性精神光輝的高度,也使這樣的俠義精神擁有更多的道德、正面的光彩。加上金庸的妙筆生花,讀來不覺枯燥,反覺真摯感人。
以上,我們從精神內涵的角度分析了金庸小說中的俠義精神。下面,我們就從具體的人物形象來看看,俠義精神是如何體現的。
在《飛狐外傳》的後記中,金庸寫道:「在我所寫的許多男性的人物中,胡斐、喬峰、楊過、郭靖、令狐沖這幾個是我比較喜歡的。」⑥其實,這也是金庸著力塑造的幾個俠義形象。在下文中,擬分析一下郭靖和胡斐兩個人物。
先說郭靖。這是金庸在《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三部小說中塑造的一個人物。有人稱他是「完美的近乎於假」的英雄。郭靖的一生始終貫穿著家國仇恨,在《倚天屠龍記》後記中,金庸說「郭靖在大關節上把持的很穩。」只要是關乎民族大義、國家存亡的大原則,他是從來不含糊的。他自小在蒙古長大,對蒙古人有著極深厚的感情,包括與拖雷結拜,與華箏訂婚,替成吉思汗西征等等。但是當蒙古覆滅金國之後,又欲吞並大宋的時候,他是毅然襄助宋朝的將領抵抗蒙古南侵。在《神鵰俠侶》中,他與黃蓉共守襄陽,鞠躬盡瘁;在《倚天屠龍記》中,襄陽城破,他夫婦二人雙雙自盡殉國。直到這里,郭靖「大俠」的形象終於是塑造完成了。他的一句話:「為國為民,俠之大者」被引為經典,他本身也是在實踐著這句話。他對楊過說過:「我輩練功學武,所為何事,行俠仗義、濟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這只是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稱我一聲郭大俠,實因敬我為國為民,奮不顧身的助守襄陽。。。。。。」⑦以郭靖的武功,在城破之日自保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最終他選擇自盡,正是在履行自己的那句座右銘。為國家、為百姓、不惜犧牲自己,這是我們在前面論述「俠」的內涵時提出的觀點。郭靖赴難,就是如此,,所以無愧於江湖上人稱「郭大俠」。金庸在《笑傲江湖》後記中評介道:「對於郭靖那樣捨身赴難,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大俠,在道德上應該有更大的肯定。」⑧
「俠」還應具有的品格是仁和義,在郭靖身上,這點體現的更為明顯。在《射鵰英雄傳》中有這么一個細節,郭靖和黃蓉在牛家村密室中療傷,為不讓人知曉,黃蓉欲殺傻姑滅口,書中寫道-------「黃蓉向外走了兩步,回過頭來,之間郭靖眼光中露出懷疑的神色,料想是自己臉上的殺氣被他瞧了出來,心想:我殺傻姑不打緊,靖哥哥好了之後,定要跟我吵鬧一場,又想:跟我吵鬧倒也罷了,說不定他終身不提這回事,心中卻老是記恨,那可無味的很了。罷罷罷,咱們冒上這個大險就是。。。。」⑨
這里從黃蓉的心理活動展示了郭靖平時的做人准則「壞人可以饒恕,好人決不能錯殺。」俠只能損己利人,而不能損人利己。傻姑只是一個普通的村女,為了自己的安危殺之滅口,這等事郭靖殺了頭也作不出來的,這樣的例子在小說中俯仰皆是。
還有對於歐陽鋒,郭靖三番幾次的相救,他卻反生相害之心,但最終到了危機的關頭,他還是相救了。洪七公說的好:「乘人之危,豈是我輩俠義道所為。」郭靖一生秉承的正式洪七公的這句話。最後在小說尾聲,他還是三擒三縱了歐陽鋒。「忠恕之道,以愛己之心愛人,以責人之心責己」這是儒家的觀點,無怪有些研究文章把郭靖稱為「儒俠」。
可以這么說,郭靖身上體現的是金庸對於「俠義」的理想,是俠義精神的化身。在往後的小說中,金庸對於「俠義」形象的塑造漸漸走入了「無為」的境界。除了《天龍八部》中的喬峰可以和郭靖相比之外,對於俠義的闡釋就無法超越郭靖這個形象了。楊過邪氣十足;張無忌缺乏大俠氣概;令狐沖注重個性;胡斐俠氣有餘而在為國為民的覺悟上有所不足。仔細觀察一下,金庸小%C
㈦ 金庸是怎樣評價俠客的
金庸小說中的俠客形象主要可以分為三類:民間俠、儒俠和道俠。
民間俠的典型代表是蕭峰,他具有歷史上一般俠客的講義氣、重然諾、扶危濟困等優良品格,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古往今來的俠客中最為瀟灑不羈、縱橫無束而又豪爽純真的性格;看似粗莽大漢,實是宅心仁厚,極富憐憫情懷。他的結局尤為特殊,為息兩國之爭,救生民於塗炭,他不惜以自殺震懾遼國,警醒大宋,這就給人們留下了無法逃避的思考:胸前刻著青鬱郁狼頭的「野蠻人」與滿口仁義道德的「文明人」相比,哪一類人更文明?傳統的華夷之辯、畛域之分到底是對是錯?實際上,這是借蕭峰之死把普通百姓心靈深處的光華逼顯出來。蕭峰這一樸素的民間大俠的形象確實顯示出某種永恆性:在任何歷史時期,蕭峰所代表的正直、樸素、真誠和獻身精神都具有不滅的價值和意義。
儒俠的典型代表是郭靖,他的身世經歷極其符合孟子的「天將降大任於斯人也……」的論斷,他的性格符合孔子的「木訥近仁」、「巧言令色鮮仁矣」的論述,他的作為和結局更使他成為「為國為民」的「俠之大者」。事實上,作為儒俠的郭靖已經「名士化」,更趨近於民族英雄和道德楷模,然而,這決不是我們習見習聞的政治宣傳,金庸小說始終在文化層面描述郭靖的「英雄」和「道德」這兩個方面的,因此,他的具有遠大理想而又積極行動的大俠品格有著鼓舞人心的作用,其正大弘毅的人格對於我們這個民族來說應該有著永恆的意義。
道俠的典型代表是張三豐,他清虛自守、圓融無礙、慈善為懷而又不是遺世獨立,他即現實而又超現實,在實踐老莊思想的生命歷程中,他達到了執著現實而又審美超越的人生的天地境界,他的清明澄澈的智慧和靜穆高大的人格會贏得人們的恆久景慕。在一定意義上講,張三豐的人格為我們描繪了一幅精神家園般的圖景,它是我們這個民族永遠無法達到而又永遠追求的人格模式。
當然,金庸小說中還有其他很多類型的俠客,比如自由型俠客令狐沖,復仇型俠客袁承志等等,這里暫不涉及。
應當說,俠義精神是一種具有積極合理因素的民族文化精神,起碼是一種對黑暗邪惡勢力的反撥力量,正是因為有俠義精神的普遍存在,民間社會的正義力量才得到保證,上層社會也才能從中提升出「為民請命」和「拚命硬幹」的精神,塑造出「民族的脊樑」。
金庸小說正表現了這種「提升」。金庸小說對傳統的赴人困厄、私相復仇、依附清官等帶有嚴重局限的俠義精神進行了超越,從俠義精神的最本質的內核入手,抓住其中具有現實合理性的因素,按照現代觀念的要求對其進行了新的創造。應當說,蕭峰、郭靖、張三豐這樣的形象並不符合歷史的真實,但因融入了現代意識,讓現代人感覺到了深刻的文化的真實。這就是對傳統進行創造性的轉化的成功範例。
從傳統文化的本質上看,征服社會的目的是為了完善道德,完善道德的目的則是為了更好地征服社會,構建更為理想的社會存在,因此,武」與「俠」是從傳統文化的本質深處生發出來的兩個概念,體現了傳統社會中人們對於理想世界的恆久渴望。在當今社會中,「武」與「俠」的外在形式已失去了存在的社會基礎,但其內在的文化精神卻必然也必須生生不息,因為民族作為一種文化存在是不能離開自己的文化之魂而獨立於天地之間的。
武魂悠悠,俠意切切,伊人已逝,千古難再。然而,民族的精魂是不會消散的,當我們展讀金庸小說時,那如痴如醉的感受,不正昭示著我們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園嗎?
那麼,什麼是家園?家園就是美,即使有痛苦,也還是美的。
但家園雖美,不可永居,也許,只有在我們不僅願意背負美,也有勇氣背負痛苦走向未來,開辟新的家園的時候,我們才能變得健康而堅實。
¨¨¨¨¨¨¨¨¨¨¨¨¨¨¨¨¨¨¨¨¨¨¨¨¨¨¨¨¨¨¨¨¨¨¨
金庸小說中的俠客具體說,它經歷過四個階段:「俠之立、俠之變、俠之疑、俠之反」。金庸是立中有變,集小變為大變;變中有疑,集小疑為大疑;疑中有反,集小反為大反。
在早期幾部書中,他按照正宗的中國俠義觀念——儒家之俠這個觀念來書寫,這到郭靖是最高峰;但是到了楊過就開始變,而到張無忌則變異越大。在不斷變化中,對武俠世界的傳統價值慢慢產生懷疑,而懷疑的典型代表是《連城訣》,那真有點撥劍四顧心茫然的感覺,而《俠客行》中幾乎所有的人物都是被自己慾念支配著,正宗「俠」的理念在這世界很難找到,《天龍八部》也是對武俠價值有著高度的懷疑。這是金庸不同於別的作家之處,而更與眾不同之處就是走向「俠之反」,對武俠價值、對武俠傳統寫作方式有種自覺或不自覺的顛覆或反諷。
從現實觀點看金庸武俠小說,似乎「俠」的基本價值和文化與今天的組織現象、組織文化會有所抵觸、矛盾。管理,它的基層是組織,在今天的社會里,人和人、組織和組織之間基本邏輯就是交易,相互間有妥協和讓步、利益分配和行政規范。可是金庸小說的俠,都有非常奔放獨立的生命,他可以犧牲很多東西,就為了追求單一目標。不需要和人家妥協,不用和人成群結隊,沒什麼利益交換,也不受組織規范,所以不容易從組織管理的角度來觀照他們。雖然武俠小說里也有組織,但試看長期存在於組織的人,或組織里有效的領導者,似多平庸之輩。全真教的道士們、少林寺的和尚們,武功高有什麼用?很俗氣!彼此之間的想法、溝通很復雜,不是個痛快的人生。
大俠還有一個特色,就是行政管理都不行。像郭靖、令狐沖、張無忌,雖然個人魅力很強,但他們帶領那麼多人,都是黃蓉、任盈盈、趙敏在管,就像有個老婆管理學院。最近很多女性主義學者認為金庸小說的女性不重要,我倒認為金庸武俠小說反映了一個現實,就是男人在外面打拚,女人在後面遙控,真正有能力有影響力的是女人。
甚至還有個現象就是,同一個人在組織內外表現特異。如向問天,流落江湖被人追打時多麼英雄豪傑,後來任我行平反後,讓他做了行政主管就俠義不起來了。金毛獅王謝遜在江湖闖盪時多好,但以前在明教里也不很快樂;這跟《水滸傳》一樣,所有人入伙前都是英雄好漢、立體的人物,跑到梁山泊以後就變成平面的,只是一個名字而已。因為在現實社會之下,我們把自己的生活生命都投入了大大小小的各種組織結構,羈絆在裡面,使我們的人性、俠性受到太大的扼殺!
現在閱讀武俠小說,不但可以解脫一下,逃避一下,也幫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所埋沒的人性,取得一點新鮮空氣。
㈧ 淺談金庸小說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金庸小說中的兩個英雄形象的不同(轉貼)
在金庸的小說中,有兩位讀者敬佩和喜愛的英雄形象,他們就是《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和《天龍八部》里的蕭峰。兩人的共同點很多,他們都是為天下黎民百姓所想,也都為此付出生命。但兩者在有許多共同之處的條件下,卻有本質的區別。實際上二人是不同概念的英雄:郭靖是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蕭峰是與命運抗爭中體現自我的英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英雄是要完成社會的價值,與命運抗爭的英雄是要完成個人的價值。郭靖對自己的價值觀並不恆定,他時常從他的周圍學習、吸收。社會對他的成長有幫助,他的價值也就體現在對社會價值的完成上。反過來,蕭峰從一開始出場就是已經有自己的價值觀,他就時常體現在與社會價值的沖突中,社會對他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他的價值體現在與命運相對立上面。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一、 郭靖—為國為民的英雄
二、 蕭峰—與命運抗爭的英雄
讀金庸的小說,感人至深的是他在書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為武俠小說,人物的表現離不開描寫武功的高低,但這只是一個表層。表層的背後則是透過武功以及武功的運用所顯現出來的人性,並且這個人性是由諸多因素構成的,其中包含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思想,對待特定事物的感情,面對大是大非,兒女情長時的抉擇,凡此總總,構成了一個虛擬人物的豐滿形象,而其中最讓人為之怦然心動的,是由這種豐富情感組合而成的英雄氣魄和俠義氣質,金庸的小說在濃烈的歷史氛圍和悲壯的江湖舞台上,演繹出了一曲英雄和俠義的慷慨之歌,初讀頓感血脈賁張,再品為之潸然淚下,書中人物的悲喜聚散,命運多桀,無不對讀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沖擊。那麼在金庸的筆下誰配的上稱為英雄?《射鵰英雄傳》里的郭靖和《天龍八部》里的蕭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兩個英雄形象。這兩個英雄的內涵究竟是什麼呢?
一、郭靖—為國為民的英雄
郭靖是金庸的《射鵰英雄傳》中一個英雄形象。他是個出身農家的朴實少年,是一個平民英雄,但卻絕不是個平凡的英雄。他可能是金庸筆下個性最為接近普通人的男主角,不是玉樹臨風,而是壯壯實實;天資也不聰穎,可能資質比一般人還差一點;更談不上風流倜儻,有時連話都說不周全;非但不是文武雙全,可能也沒讀過幾本書,認識的字也有限。他的世界觀與人生觀,基本來自於一個普普通通的中國農村婦女——他的母親李萍,就是這個普通的農婦,教給了她唯一的兒子中華民族的精髓——仁、義、理、智、信。 可是就是郭靖,能稱為真正意義上的「大俠」,只有他在人民陷於水深火熱中時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達到了「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境界。郭靖被稱為英雄最重要的是因為他的人格,武功猶在其次,他自小人生目標便十分明確:做個好男兒。為父親報仇。「報仇」這個觀念,在現代現實社會當然不容許,但在武俠小說的幻想世界來說,卻是基本的道德責任。在看武俠小說時,可以從象徵的觀點看,把「報仇」理解為世俗社會指定的道德責任及權利。郭靖「報父仇」的目標,根本就是「做個好男兒」,履行社會義務的一部分。
郭靖的道德觀念不是從高深理論所得來的,而是基於一些十分平常的信念,例如尊長的吩咐必須遵從,答應了人的事一定要做。對朋友要忠心,不能貪生怕死。不可欺騙人。不可貪人錢財等等。「為國為民」,就是從這些簡單平常道德觀念而來的理想,沒有什麼難懂之處。郭靖的不平凡,在於他由始至終毫無猶豫地忠於自己從小培養成的道德信念。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郭靖生性愚鈍,但是他在道德抉擇上異常清楚。例如:他在華箏公主與黃蓉之間,選擇了跟華箏成親而舍棄黃蓉,黃蓉凄然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個蠢人,什麼事理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答允過的話,決不能反悔。可是我也不打誑,不管怎樣,我心中只有你。」他的笨拙是他令人信任敬重的根由。
郭靖的成熟有一段發展的過程。他在華箏及黃蓉之間的抉擇,就是一個精彩的例子。他開始時是想,尊長為我規定了的事必然是對的,所以我必須娶華箏;但是按照父親的遺命,我要跟楊康好,而按照楊伯父的遺命,我得娶穆念慈為妻;這些事顯然是不能做的,那麼尊長為我規定的事便不是一定對的了,但是他隨著想到「答應了人的事決不能反悔」,他就毫無疑問了,他答應了娶華箏,他一定要實踐諾言,這個例子是個清楚的轉折點,郭靖由服從尊長,進展到自己承擔自己言行的後果。
這個例子的一個有趣之處是,在「尊長規定」與自己內心感情傾向兩個准繩之間,他選擇了內心感情傾向,他不肯為「別人的幾句話」而跟黃蓉分開;但在自己的感情傾向與道義責任之間,他卻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道義責任。
起初,郭靖最大的責任不過是為父親報仇,為七位師父爭面子,好好打贏楊康;但是隨著經歷與見識的增長,他漸漸體會到正邪之間的斗爭。國家大事及民間疾苦需要有人承擔解救。
漸漸,報仇及爭天下第一名銜這些私事變為次要,在岳飛的遺書之中,他突然發現到自己的真正抱負和理想。郭靖在意外情形之下領導了蒙古人抗金戰事,隨後又經過極艱難的考驗反省,郭靖不再是「傻小子」,他終於確立了「為國為民」為終生目標。
郭靖的出身本身具有極濃的傳奇色彩,他出生在逃難的路上,成長於遠離故土的大漠,從小受到母親和江南七怪對他進行的正統的中原式的教育,而同時又受到大漠風情的熏陶,這使得郭靖有了一種混合性格,這種特徵在他的身上有奇妙的體現,但他的血管里流的終究是中原文化的血液,這使得他從一開始就毫不猶豫地把自己的立場定位於漢族一方,他的一生都是為了維護他所屬的民族不受傷害,在《射鵰英雄傳》中,他遇上了一個對他的一生影響非常大的人—洪七公。是他在華山頂上對的裘千仞的一翻話使郭靖明白了一個英雄不在於你做什麼,而在於你為什麼做,只要無愧於心,就不失英雄本色。郭靖正是從洪七公這一翻話中悟出了道理,而長出了一口氣,搬掉了壓在心中的一塊大石,他的英雄性格也在此時正式形成。郭靖的英雄概念是:「自來英雄而為當世欽仰,後人追慕,必是為民造福,愛護百姓之人。以我之見,殺得人多未必算是英雄。」 在《神鵰俠侶》中,郭靖說出了他對英雄的看法,既「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里俠之大者正是英雄的別稱,而其前提是為國為民。可貴的是,郭靖對於「國」,「民」的理解並不僅僅局限於一個時代,一個帝王,一個朝庭,在《神鵰俠侶》中有這樣一段描寫,當忽必烈勸他不要為昏君賣命時,郭靖說出了下面一段話:「郭某縱然不肖,豈可為昏君所用?只是心憤蒙古殘暴,侵我疆土,殺我同胞,郭某一腔熱血,乃是為我神洲千千萬萬百姓而灑。」這一番話表明了一個態度,就是英雄是不會狹隘地為某人某個集團所用的,但他也並不在乎別人把他看作某個集團的一員,他做的一切只有四個字:為國為民,這個國是神洲而不是南宋小朝庭。他只是為人民而戰,他沒有權利慾,否則他也不會拒絕成吉思汗「南朝為王」的承諾,如果戰爭勝利了,他也不會稀罕腐朽朝廷的封賞,而只會騎上小紅馬帶著他心愛的蓉兒回到桃花島上去過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惜他打的是一場必輸的戰爭,其實他可能自己也明白,只不過他知道什麼叫「大丈夫有所不為,有所必為」。在《射鵰英雄傳》的最後一回中,郭靖、黃蓉第一次面對氣勢洶洶的蒙古大軍。他們倆人有過這樣一段對話:郭靖嘆道:「咱們大宋軍民比蒙古人多上數十倍,若能萬眾一心,又何懼蒙古兵精?恨只恨官家膽小昏庸,虐民誤國。」黃蓉道:「蒙古兵不來便罷,若是來了,咱們殺得一個是一個,當真危急之際,咱們還有小紅馬可賴,天下事原也憂不得這許多。」郭靖正色道:「蓉兒,這話就不是了。咱們既然學了武穆遺書中的兵法.又豈能不受岳武穆'精忠報國'四字之教?咱們雖人微力薄,卻也要盡心竭力,為國禦侮,縱然捐軀沙場,也不枉了父母師長教養一場。」黃蓉嘆道:「我原知難免有此一日,罷罷罷,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便是。」在這一段中,我們足以看出郭靖性格的基本特徵。在個人生活小事上,他可以隨隨便便聽黃蓉安排調遣,然而關繫到民族危亡以及個人人格的大事上,郭靖則是一板一眼,立場堅定。黃蓉是最了解他的,她"原知難免有此一日"。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郭靖的本性就是如此。黃蓉要與他同生共死,除了愛情的力量,還有郭靖人格的力量。郭靖若是大事小事一律庸碌糊塗,甚而貪生怕死,黃蓉對他的愛意只怕反倒要減少幾分。郭靖是一個英雄,他無愧英雄的稱號,這種以「義」為本的「非常」之人,無疑是英雄品格的一種寫照。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二、蕭峰—與命運抗爭的英雄
在金庸筆下,只有蕭峰才能和郭靖相比。蕭峰一出場就是面對一場丐幫叛變大禍,蕭峰用他的智慧和精密頭腦從容應對。他處變不驚,能夠在緊急情勢之下冷靜分析,一下子就把握了事情的竅要。喬峰扭轉形勢所靠的是他的頭腦、眼光、處事方法。他自己素日在丐幫建立了的威望。喬峰的功夫以穩扎穩打,全無花巧但威力無窮的「降龍十八掌」為基礎。他的武功幾乎沒有痕跡可見,似乎完全是蕭峰的威力,什麼招數到了他手中也變得厲害無比。 總之這個人一舉手、一投足,無不別具威力,能人所不能。蕭峰的武功彷彿是與生俱來。這當然增加蕭峰的神話英雄色彩。但是這些都是對他的英雄性格的一種烘托,但也僅僅是一種烘托而已,缺了這些,我們同樣可以說他是英雄,這里起作用的是他之所以為英雄的行為本身,也就是他的思想和在這種思想指導下的行為。他最值得稱道的是他與命運抗爭的勇氣,這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就是一條必死之路。如果喬峰生在唐朝,他會活得自由自在;如果喬峰生在元朝他可以叱吒風雲;如果……可是,他生在宋朝,一個講究儒家禮法的年代。在他出生時,孔夫子就已詛咒他悲苦的一生,只因喬峰是孔夫子口中的「夷狄」之邦的人士。千百年來的中原人就拿著這只雞毛當令箭,蕭峰不過是這個傳統觀念下的千萬犧牲者之一。蕭峰的命運是被一把比屠龍刀還銳利的刀兜頭斬成兩半的。刀鋒過處,蕭峰無比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頃刻間大宋人喬峰幻化為契丹人蕭峰。蕭峰的生命樂章,由昂揚歡快的《步步高》驟然轉為凄厲沉痛的《十面埋伏》。那把刀就是喬峰之養父、丐幫前幫主汪劍通的一封親筆信,信上記載著蕭峰的離奇身世。宋人殺胡人,胡人殺宋人,中原群豪狙殺蕭遠山夫婦,蕭遠山手刃仇敵,這一切本與蕭峰無關。康敏弄情,馬大元喪命,男歡女愛,你爭我奪,這一切又豈是蕭峰之過。可是,這一切的一切最終都要蕭峰去承受,命運不經意又似惡作劇般將蕭峰投入了煉獄。離開丐幫之後,蕭峰私人感情的一面漸漸冒現。蕭峰迴故居探望義父母(他以為是親生父母)、上少林寺探訪師父,蕭峰對他們情感異常親厚,另一方面,隨著故事發展,蕭峰越來越深地陷入陰謀之中,他的冤情越來越難洗脫。蕭峰處身逆境,也在逆境中充分顯示了他的過人之處。他有深厚的感情,但不致被感情控制;他有清楚的做事原則,但不為小節所拘束;他豪邁而不失細心;他仁愛但不致婆媽得糾纏不清、輕重倒置。蕭峰用了無比堅定的意志、用他超人的頭腦及武功去找尋真相,為自己洗脫冤情,所得的結果卻是,原來罪人正是他自己。因因為是他的父親蕭遠山殺了漢人。蕭峰和郭靖的道德規范是一模一樣的,就是所謂「正統」的一套:忠於國家民族、仁愛弱小、為親人報仇。郭靖是漢人,他實踐這一套並無疑問,但蕭峰忽然發現自己是契丹人,他一生的價值取向便要硬生生地扭轉,感情與理性原則之間發生嚴重的沖突。蕭峰報仇的後果是殺死了最心愛的人,這還可說是命運播弄,但是違背了對大遼國家民族的忠心,他卻是明知要違背而違背的,他非死不可,可以說是因為他既不能扼殺自己的感情,也不能沖破他視作當然的正統道德規范,要是能沖破正統規范,蕭峰就不是悲劇英雄,而是智者了。
㈨ 金庸武俠小說有哪幾種俠義觀
俠義觀的萌芽:力圖塑造的都是事業感很強,力圖建功立業的俠客形象,如《書劍恩仇錄》中的陳家洛和《碧血劍》中的袁崇煥。
俠義觀的明確:郭靖是金庸精心打造的一個完美的「為國為民」的大俠形象,以天下興亡為己任
俠義觀的彷徨失落:比如《連城訣》中人性的貪婪。作品中的人物已經不是武俠人物那麼簡單了
俠義觀的圓熟:《笑傲江湖》標志著金庸寓言式武俠的成熟。,《笑傲江湖》的主題是人的貪欲,比如象徵權力的葵花寶典神功,必須自宮才能練就,隱喻那些為權力不惜一切的人已經不是完整意義上的人了。
綜上所述,金庸在進行武俠小說創作時,自覺地將自己在不同時期的思考融注到人物塑造中。隨著在不同的時代環境和不同時期作者的思考,金庸武俠小說觀經歷了一個萌芽、明確、彷徨失落和圓熟的演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