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盛行
❶ 科幻、修真、仙俠小說如今大行其道,小說界真的沒有了武俠小說的立足之地了嗎
不是沒有了武俠小說的立足之地,是因為沒有武俠小說能夠像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一樣被人記住,被人喜歡。
如果以後沒有人能夠超越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那麼,武俠小說將被死死地定在金庸小說的這個框架里。一旦我們任何人再提起武俠小說,腦海里想到的都是金庸系列。
這也就是說,為什麼武俠小說會需要創新,怎麼能夠在原有的基礎上打破現在社會所給予的一個思維禁錮,因為畢竟我們是在21世紀,社會意識的影響局限和約束了我們的江湖思維。
❷ 如今還會縮骨功的大師練功六十載,為何卻因沒有繼承人而面臨失傳呢
因為現代科學技術發達了,社會安定了,很多人不需要再利用武功來保護自己,學武功要付出很多血汗,所以很多人都不願意去學縮骨功了。
❸ 90年代台灣的流行歌曲怎麼那麼紅又經典大陸為什麼沒這么多的人才
以下供參考
大陸不是沒人才。只不過起步比較晚而已。
台灣流行歌曲開放得早,所以流下很多膾炙人口的好歌。
那時盜版不多,光賣唱片收入就很豐裕。
自從網路可以下載歌曲,刻錄光碟後
就沒有人買唱片專輯,台灣音樂從業人員收入少了
唱片公司倒閉,從事創作的音樂人也少了,
所以近年來就不像90年代流行歌曲那麼紅又經典。
❹ 八十年代武俠小說作品
梁羽生先生的《萍蹤俠影錄》、《冰川天女傳》、《七劍下天山》、《白發魔女傳》、《雲海玉弓緣》等。
八十年代,武俠小說在國內逐漸盛行。
小說一種文學體裁
小說,是一種以刻畫人物形象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的文學體裁,"小說"一詞出自《莊子·外物》。
人物、情節、環境是小說的三要素。情節一般包括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部分,有的包括序幕、尾聲。環境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小說按照篇幅及容量可分為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微型小說(小小說)。按照表現的內容可分為神話、仙俠、武俠、科幻、懸疑、古傳、當代等小說。
按照體制可分為章回體小說、日記體小說、書信體小說、自傳體小說。按照語言形式可分為文言小說和白話小說。
小說刻畫人物的方法:心理描寫、動作描寫、語言描寫、外貌描寫、神態描寫、側面描寫。同時,小說是一種寫作方法。
小說與詩歌、散文、戲劇,並稱"四大文學體裁"。
小說的特點
價值性
小說的價值本質是以時間為序列、以某一人物或幾個人物為主線的,非常詳細地、全面地反映社會生活中各種角色的價值關系(政治關系、經濟關系和文化關系)的產生、發展與消亡過程。
非常細致地、綜合地展示各種價值關系的相互作用。
❺ 金庸武俠小說的歷史背景,為何大多設定在宋代以後
金庸武俠小說可以稱之為現象級,從發行之初,一直被讀者所追捧,影響深遠。小說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主角深入人心,每部小說既能單獨成篇,又相互關聯,給讀者無限的想像空間。但是金庸武俠小說的時間軸雖然清晰,但是除《越女劍》之外的十四部小說的歷史背景都設定在了宋朝以後,不免讓人心生好奇,金庸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安排呢,有何深意?
因此,金庸小說時代背景的設置是有其深刻的原因,說明金庸不僅很懂歷史,能夠很好把握時代背景下的矛盾點,而且善於洞察讀者的需求與愛好,所以才創作出了一部又一部經典的武俠小說,深受讀者喜愛和追捧。
❻ 中國武俠小說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何由玄幻逐漸轉向寫實
中國古代的俠義精神綿延不絕,滋養著華夏兒女的心脈,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都被需要,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難當頭,俠士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和偉大的同情心,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一、先唐俠及俠文學俠義精神
1、玄幻神話的道義
韓非子以法家理論為基礎,站在法家的立場上論俠,並沒有完全闡釋俠的本質,還為封建統治者制定了對俠的鎮壓政策。中華民族尚俠的傳統源遠流長,遠古神話傳說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大禹治水其敘事內容已經頗具俠的氣息。作為先民征服大自然的投射,神話人物大放光輝,與民眾理想中富有俠義精神的俠客形象一脈相承。洪水泛濫,野火蔓延,天崩地裂,凶獸橫行。當此之時,女媧挺身而出,毅然地承擔起拯救人類的責任。她上補蒼天,下止淫水,撲滅了炎火,奠定乾坤,殺死惡禽猛獸。其所作所為活脫是一位行俠救世的英雄。女媧是創世神、始祖神,她的功績體現了大濟蒼生俠義精神。洪水泛濫,淹沒了莊稼,人民流離失所,大禹風餐露宿、櫛風沐雨、跋山涉水、躬親勞苦,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出忘我助人、公而忘私的俠義精神!先民生存環境惡劣:炎炎烈日、滾滾洪流、狂風暴雨、海嘯山崩,再加上各種毒蛇猛獸,人民熱切渴望安寧。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都有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高尚的靈魂一心為人類造福,創下豐功偉績。
2、漢代史傳中的俠義精神
司馬遷是第一個肯定中國之俠的知識分子,對俠義精神進行了贊譽:疏財濟貧,一諾千金,承諾了就一定盡心盡力,絕不虛與委蛇,不怕艱難險阻。受恩必報,施恩義於人而不矜德能不望報。扶危濟困,輕死重義。為後世俠義精神奠定了觀念基礎。司馬遷把游俠與暴豪之徒區別開來,又對人們不太重視游俠而感到遺憾。《游俠列傳》毅然為以朱家、劇孟、郭解為代表的二十餘名游俠立傳,滿腔熱忱地歌頌他們。朱家庇護和收留了當時落難的豪傑,救了他們的命。他幫助過的普通人,更是不計其數。卻從不向人誇耀,從不顯揚自己的善行。幫人解決困難,首先關注貧賤之人。他自己家中並無多餘的錢財,吃穿很簡朴,卻用錢財救濟貧者,專門救人之急,甚至於把別人的急難看得比自己的私事還重要。
二、中晚唐豪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
1、盛唐的尚俠精神
一般來說,尚俠風氣的盛行多發生在社會動亂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之時比較少見。但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上,不論是在盛唐以前,還是在中晚唐時期,自始至終都有一種尚俠的風氣。唐代是一個極富游俠精神的時代。杜道明指出俠、儒、佛、道四種主要思想,或得到統治階級的提倡,或得到社會的崇尚,具有廣泛的影響。同時,四家之間的此消彼長,既互相爭斗,又互相吸收,使整個思想文化界異常活躍,也使社會審美風尚出現了異彩紛呈的燦爛景象,為其它封建王朝所罕見。
除三教之外,彌漫於整個社會的時代風尚任俠,為當時思想文化的構成,增添了新的重要成分。任俠,雖然不像儒、佛、道那樣各有一套自成體系的理論和觀點,但它卻是當時人們的重要習性,俠的氣質幾乎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我們說,隋唐士子的精神氣質與六朝世族和兩宋儒生判然有別,任俠精神不能不說是一個顯著之點。俠義氣質給唐代文化注入了陽剛和慷慨的氣象。
2、唐人豪俠情懷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
唐人豪俠情懷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初盛唐詩人熱情謳歌俠義建功立業瀟灑豪邁,中晚唐人在藩鎮軍閥割據的夾縫中,以傳奇小說的形式幻想俠的超人武功。受唐代盛行的任俠風氣、盛行的宗教、詩歌散文中俠義精神的敘述描寫、藩鎮割據的影響,繼承歷史傳記傳統和志怪傳統,唐代豪俠小說繁榮、盛行於中晚唐。唐代是中國武俠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時代,唐代傳奇小說一般被視為武俠小說的源頭,其細節已包含後來武俠小說中的大多因素。
唐朝中後期,政治腐敗,藩鎮軍事割據,互相傾軋,暗殺、間諜之事不息,他們任力尚武,大量搜羅豪俠各蓄刺客既要保住自己又要牽制和威懾對方、剪除異己。藩鎮的豪強游俠之風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以後。社會動盪不安,百姓出於水深火熱的苦難現實之中,渴望安寧和平的生活,於是將理想寄託在武功高強、扶弱懲惡的俠客身上想。俠客身上承載的希望越大,就越要具備超越凡人的武功技能。
三、清代文言武俠小說興盛
1、俠文化儒家思想
中國的俠文化還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思想、仁義禮智信的忠孝思想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的思想,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基因中的儒家道德,而俠之所以為俠,很大部分取決於他處理問題時,遵循俠義的道德標准,稟賦良知,行俠仗義,這些精神無一不是儒家精神的衍生。俠義精神作為古代文學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貫穿古代文學始終,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融入新的內容,但它的存在卻是持續不衰、歷久彌新的。司馬遷認為,只要社會存在不公和弱者,俠就永遠具有存在的根基。
中國封建社會正是孕育俠客、呼喚俠客的時代。在封建中國的各個歷史時代,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弱小的個體,是統治階級、貪官污吏和土豪惡霸沉重的剝削與壓迫的對象,當他們面對危機重重的生存環境而難以承受磨難、無法繼續生存時,勢必會引發痛恨社會的情感。但他們又不願鋌而走險地反抗壓迫者,這種時候民眾在心靈深處便渴望豪客俠士出現幫助他們解除苦難。可以說俠客是深處黑暗與痛苦的社會弱勢群體在心靈土壤中培植出的人間正義力量的化身。俠客往往也是文人墨士情感和理想的一種寄託,他們藉助於俠客形象身上的異能來傾注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沒辦法實現的願景。
2、俠客鋤暴安良及仗義疏財的助人精神
武俠小說中的俠客武功超絕,且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重信諾,講信義,尚氣節,重情操,有一股浩然正氣。他們所表現出的對人類的偉大同情,對公平和正義的執著追求,對惡勢力永不屈服的斗爭精神,以及樸直、直率的氣質和謙虛、無私的品德,都引起了人類廣泛的共鳴,並為中華民族的無數仁人志士所繼承和發揚。武俠小說給予後人影響最大的是一種向不公道的命運或體制進行抗爭的精神,是一種不屈服於無理的控制或播弄的精神,亦是一種敢於向不合理的現實進行挑戰的精神。這種反抗精神,熔鑄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武俠小說給予後世的另一重大影響是對人類的偉大的同情心,它鮮明地體現出俠的扶危濟困、鋤暴安良及仗義疏財的助人精神。
結語
武俠小說和中國絕大多數讀者之間隱伏著文化心理的聯系和審美傳統的一致,作品的內容與讀者的視野共同融匯於統一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武俠小說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土壤,利用俠文學所體現的審美價值標准、理想人格魅力和民族心理凝聚力是歷久不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