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小說從什麼時候開始
❶ 後金庸時代,武俠小說面臨著怎樣的危機
中國武俠文化源遠流長,從唐代開始,武俠小說這一通俗文學便開始興起,一直發展到現在,武俠小說已然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武俠小說以古代為背景,講訴江湖兒女闖盪江湖的故事,也有一些武俠小說以真實的歷史為背景,穿插著國仇家恨,使小說的本質內容上升到另一個高度。
當然,沒有虛構,就沒有藝術,武俠小說也離不開虛構。只是武俠小說比起歷史小說來,「戲說」 的成分太大了,像黃易的《尋秦記》,虛虛幻幻,與真實的秦國的歷史相去甚遠。作為一個小說藝術家這樣對待歷史,當然無可厚非,但是隨著武俠小說的走紅,以及武俠影視劇的興起,很多讀者或觀眾居然無法區分歷史的真實和藝術的虛構了,他們往往把戲說的歷史當成真實的歷史,以致歷史的真實面目在大量的「戲說」面前,越來越模糊,進而造成許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對歷史的誤讀,這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文化現象。打個比方,歷史上的曹操,也許並不像小說家們所渲染的那樣,可是,又有多少人有工夫去翻一翻那些厚厚的歷史書或去看一看那些洋洋長文呢?
武俠小說由「武」到「無武」的變化,是否應該如此,以至武俠小說未來的出路如何,這些問題還是讓小說家們去解決好了。但作為讀者的我們,在閱讀武俠小說的時候,一定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切莫把戲說當歷史,更不要把歷史當戲說。武俠小說,終究只是成人的童話,莫把馮京當馬涼啊!
❷ 我國武俠文學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萌芽起步階段: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唐代中後期武俠名篇《聶隱娘》、《昆侖奴》、《紅線》、《虯髯客》,顯示在當時動盪的社會中,人們對現實的無奈,寄情於鋤強扶弱、伸張正義的俠客。
2、穩定發展階段:晚清時期時代,自石玉昆的《三俠五義》之後,各種長篇武俠小說也相繼問世。如俞樾的《七俠五義》,無名氏的《小五義》,文康的《兒女英雄傳》,這標志著武俠小說形成了穩定、獨立的存在形式。
3、舊武俠發展的高峰期。二十世紀20--30年代。武俠小說在民國時期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即所謂的「舊武俠」時期,開端於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進入高潮,四十年代走向衰落。二十年代,在目睹辛亥革命和國民革命的軟弱無效之後,人們寄希望於俠客壯士來創造新的世界。以南派小說家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俠義英雄傳》的問世為開端,舊武俠的創作進入高潮。同時,北派作家還珠樓主、王度廬(《卧虎藏龍》)、宮白羽、朱貞木(《艷魔島》)等人的影響巨大。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的奇幻仙俠、鄭證因《鷹爪王》的幫派技擊、王度廬《鶴鐵五部曲》的男女悲情、白羽《十二金錢鏢》的社會綜藝、朱貞木《七殺碑》的奇詭推理各具特色,而且文筆功力均不俗,為新派武俠綜藝俠情的奠定了基本套路。此時的武俠小叔已成狂潮,僅20年代作者即已過百,長篇武俠技擊小說數以千計,就名噪全國的作品就有數十部之多,許多書中人物婦孺皆知,不少人重金購藏,影劇與電影爭相改編,這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屬罕見。
4、港台新武俠小說高潮期。 港台海外掀起新派武俠小說浪潮,迄今未衰,作者甚多,名家迭出。新派武俠起於五十年代中期,金庸、梁羽生在香港扛起大旗,起點最早、成就也最高;50年代末60年代初,「台灣三劍客」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以及上官鼎、雲中嶽、柳殘陽、獨孤紅、慕容美、蕭逸等人在寶島眾劍齊出,走出了不同於金、梁的綜藝俠情武俠道路,畢竟金庸、梁羽生的才情不是信手拈來的;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古龍另闢蹊徑,終於從大武俠的格局走出,帶來了新派武俠小說的變革,終可與金庸分庭抗禮,古龍風風靡一時;七八十年代,深受古龍影響的溫瑞安,將自己的才情注入武俠,帶來了新派武俠詩意化;九十年代,黃易異軍突起,以玄幻、修真的因素帶來武俠新鮮血液,與此同時,深受漫畫影響的《風雲》系列以魔幻、奇幻色彩展示了武俠的多樣可能;大陸武俠在網路化時代終於走上前沿,孫曉、鳳歌、小椴、滄月、楊叛等人的共同努力,使新武俠在玄幻修真小說大行其道之時保持著生機和活力。
5、80--90年代大陸新武俠時期。發端於在二十世紀80年代由電影《少林寺》觸發的武俠小說浪潮在國內掀起,武俠小說的發行量大大超過了純文學作品。大陸新武俠終於走上了前台。1981年,湖北曲藝協會的任清等創辦了《今古傳奇》,連載了歐陽學忠的《武當山傳奇》,聶雲的《玉嬌龍》。1982年,王占君作《白衣俠女》,是為80年代武俠的開山之作。柳溪的《大盜『燕子』李三傳奇》,馮育楠的《津門大俠霍元甲》,馮驥才的《神鞭》,姚霏1990年出版了《一劍平江湖》,青蓮子,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龍邪鳳記》及其續集《青猿白虎功》兩部。火梨,上海知識分子,1995年寫成一部《舞葉驚花》。張寶瑞的《京都武林長卷》系列凡六部、《醉鬼張三爺》、《形意游俠錄》等。熊沐的《骷髏人》。巍琦,代表作《金帖俠盜》。周郎,代表作《鴛鴦血》。孫曉的《英雄志》、鳳歌的《昆侖》、金尋者的《大唐行鏢》、小椴的《杯雪》、滄月的《聽雪樓》、步飛煙《武林客棧》、《華音流韶》、時未寒《偷天換日》。樹下野狐《搜神記》、《蠻荒記》、蕭鼎《誅仙、紅豬俠《慶熹紀事》、隨波逐流《一代軍師》。以上基本都屬於優秀作品,但品質尚有參差,難望港台金、古大家項背。
❸ 中國武俠小說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為何由玄幻逐漸轉向寫實
中國古代的俠義精神綿延不絕,滋養著華夏兒女的心脈,這種精神在任何時代都被需要,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難當頭,俠士表現出強烈的責任感和偉大的同情心,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一、先唐俠及俠文學俠義精神
1、玄幻神話的道義
韓非子以法家理論為基礎,站在法家的立場上論俠,並沒有完全闡釋俠的本質,還為封建統治者制定了對俠的鎮壓政策。中華民族尚俠的傳統源遠流長,遠古神話傳說女媧補天、後羿射日、大禹治水其敘事內容已經頗具俠的氣息。作為先民征服大自然的投射,神話人物大放光輝,與民眾理想中富有俠義精神的俠客形象一脈相承。洪水泛濫,野火蔓延,天崩地裂,凶獸橫行。當此之時,女媧挺身而出,毅然地承擔起拯救人類的責任。她上補蒼天,下止淫水,撲滅了炎火,奠定乾坤,殺死惡禽猛獸。其所作所為活脫是一位行俠救世的英雄。女媧是創世神、始祖神,她的功績體現了大濟蒼生俠義精神。洪水泛濫,淹沒了莊稼,人民流離失所,大禹風餐露宿、櫛風沐雨、跋山涉水、躬親勞苦,治水十三年三過家門而不入,體現出忘我助人、公而忘私的俠義精神!先民生存環境惡劣:炎炎烈日、滾滾洪流、狂風暴雨、海嘯山崩,再加上各種毒蛇猛獸,人民熱切渴望安寧。神話傳說中的人物都有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和百折不撓的斗爭精神,高尚的靈魂一心為人類造福,創下豐功偉績。
2、漢代史傳中的俠義精神
司馬遷是第一個肯定中國之俠的知識分子,對俠義精神進行了贊譽:疏財濟貧,一諾千金,承諾了就一定盡心盡力,絕不虛與委蛇,不怕艱難險阻。受恩必報,施恩義於人而不矜德能不望報。扶危濟困,輕死重義。為後世俠義精神奠定了觀念基礎。司馬遷把游俠與暴豪之徒區別開來,又對人們不太重視游俠而感到遺憾。《游俠列傳》毅然為以朱家、劇孟、郭解為代表的二十餘名游俠立傳,滿腔熱忱地歌頌他們。朱家庇護和收留了當時落難的豪傑,救了他們的命。他幫助過的普通人,更是不計其數。卻從不向人誇耀,從不顯揚自己的善行。幫人解決困難,首先關注貧賤之人。他自己家中並無多餘的錢財,吃穿很簡朴,卻用錢財救濟貧者,專門救人之急,甚至於把別人的急難看得比自己的私事還重要。
二、中晚唐豪俠小說中的俠義精神
1、盛唐的尚俠精神
一般來說,尚俠風氣的盛行多發生在社會動亂時期,政治清明、社會穩定之時比較少見。但大唐王朝近三百年的歷史上,不論是在盛唐以前,還是在中晚唐時期,自始至終都有一種尚俠的風氣。唐代是一個極富游俠精神的時代。杜道明指出俠、儒、佛、道四種主要思想,或得到統治階級的提倡,或得到社會的崇尚,具有廣泛的影響。同時,四家之間的此消彼長,既互相爭斗,又互相吸收,使整個思想文化界異常活躍,也使社會審美風尚出現了異彩紛呈的燦爛景象,為其它封建王朝所罕見。
除三教之外,彌漫於整個社會的時代風尚任俠,為當時思想文化的構成,增添了新的重要成分。任俠,雖然不像儒、佛、道那樣各有一套自成體系的理論和觀點,但它卻是當時人們的重要習性,俠的氣質幾乎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我們說,隋唐士子的精神氣質與六朝世族和兩宋儒生判然有別,任俠精神不能不說是一個顯著之點。俠義氣質給唐代文化注入了陽剛和慷慨的氣象。
2、唐人豪俠情懷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
唐人豪俠情懷在不同時期有不同表現,初盛唐詩人熱情謳歌俠義建功立業瀟灑豪邁,中晚唐人在藩鎮軍閥割據的夾縫中,以傳奇小說的形式幻想俠的超人武功。受唐代盛行的任俠風氣、盛行的宗教、詩歌散文中俠義精神的敘述描寫、藩鎮割據的影響,繼承歷史傳記傳統和志怪傳統,唐代豪俠小說繁榮、盛行於中晚唐。唐代是中國武俠小說創作的第一個高峰時代,唐代傳奇小說一般被視為武俠小說的源頭,其細節已包含後來武俠小說中的大多因素。
唐朝中後期,政治腐敗,藩鎮軍事割據,互相傾軋,暗殺、間諜之事不息,他們任力尚武,大量搜羅豪俠各蓄刺客既要保住自己又要牽制和威懾對方、剪除異己。藩鎮的豪強游俠之風一直延續到唐朝滅亡以後。社會動盪不安,百姓出於水深火熱的苦難現實之中,渴望安寧和平的生活,於是將理想寄託在武功高強、扶弱懲惡的俠客身上想。俠客身上承載的希望越大,就越要具備超越凡人的武功技能。
三、清代文言武俠小說興盛
1、俠文化儒家思想
中國的俠文化還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倫理思想、仁義禮智信的忠孝思想和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恕的思想,都反映了中華民族基因中的儒家道德,而俠之所以為俠,很大部分取決於他處理問題時,遵循俠義的道德標准,稟賦良知,行俠仗義,這些精神無一不是儒家精神的衍生。俠義精神作為古代文學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它貫穿古代文學始終,雖然在不同歷史時期被融入新的內容,但它的存在卻是持續不衰、歷久彌新的。司馬遷認為,只要社會存在不公和弱者,俠就永遠具有存在的根基。
中國封建社會正是孕育俠客、呼喚俠客的時代。在封建中國的各個歷史時代,廣大人民群眾作為弱小的個體,是統治階級、貪官污吏和土豪惡霸沉重的剝削與壓迫的對象,當他們面對危機重重的生存環境而難以承受磨難、無法繼續生存時,勢必會引發痛恨社會的情感。但他們又不願鋌而走險地反抗壓迫者,這種時候民眾在心靈深處便渴望豪客俠士出現幫助他們解除苦難。可以說俠客是深處黑暗與痛苦的社會弱勢群體在心靈土壤中培植出的人間正義力量的化身。俠客往往也是文人墨士情感和理想的一種寄託,他們藉助於俠客形象身上的異能來傾注自己在現實生活中沒辦法實現的願景。
2、俠客鋤暴安良及仗義疏財的助人精神
武俠小說中的俠客武功超絕,且注重個人品德的修養。重信諾,講信義,尚氣節,重情操,有一股浩然正氣。他們所表現出的對人類的偉大同情,對公平和正義的執著追求,對惡勢力永不屈服的斗爭精神,以及樸直、直率的氣質和謙虛、無私的品德,都引起了人類廣泛的共鳴,並為中華民族的無數仁人志士所繼承和發揚。武俠小說給予後人影響最大的是一種向不公道的命運或體制進行抗爭的精神,是一種不屈服於無理的控制或播弄的精神,亦是一種敢於向不合理的現實進行挑戰的精神。這種反抗精神,熔鑄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武俠小說給予後世的另一重大影響是對人類的偉大的同情心,它鮮明地體現出俠的扶危濟困、鋤暴安良及仗義疏財的助人精神。
結語
武俠小說和中國絕大多數讀者之間隱伏著文化心理的聯系和審美傳統的一致,作品的內容與讀者的視野共同融匯於統一的歷史文化背景中。武俠小說有著深厚的社會文化土壤,利用俠文學所體現的審美價值標准、理想人格魅力和民族心理凝聚力是歷久不衰的。
❹ 武俠起源
武俠小說的起源
中國武俠小說起源於起源於先秦,其最初的是作用是,記人,記俠義之人,敘述他們的事跡。
在《左傳》、《戰國策》等史傳散文和《韓非子》先秦諸子散文中都可以知道武俠小說的影子,這個時候最著名的就是《荊柯刺秦王》。
時間來到了西漢,大歷史學家司馬遷在他的《史記》中有兩個傳記,一篇是《刺客列傳》,另一篇是《俠客列傳》,在這兩篇傳記中,司馬遷集中記載了俠義之士的事跡,這在小說史上是第一次,盡管史記更多的是記錄真實的故事,渲染和誇張的成分不多。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小說特別是武俠進入了發展期,有一批小說問世。
其中以《世說新語》和《搜神記》最為著名,2書中記錄了大量俠義故事,比如宋定伯捉鬼、李寄斬蛇等,這些故事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虛構性,對主人公進行了藝術上的加工,使人物的性格更加突出。
隨後是唐宋時期,這個時候的中國經濟政治文化在世界上都屬於前列,造就了一批優秀的文人墨客,以武俠傳奇為代表的通俗小說,逐漸為大家所接受清乎。
傳奇無論在人物塑造上還是在語言上,都要生動得多、也豐滿得多。
比較著名的傳奇小說如《我來也》、《昆侖奴》、《白猿記》、《霍小玉》等等。
最後宋末明清,中鄭源國的武俠演義達到了一個顛峰,以施耐庵,吳成恩為代表一批傑出文人為我們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四大名著自然不用說,包公案和三俠五義也堪稱經典大作。
民國初,武俠小說的寫作風格開始多樣化,長短兼有,文言,白話並存。
向愷然渲染奇幻加技擊;趙煥亭演敘風土人情、神化武功;顧明道運用新文藝筆法,描寫俠骨柔情;姚民哀開創《幫會武俠》一脈其中以向愷然的《近代俠義英雄傳》,趙煥亭的《奇俠精忠傳》以及顧明道的《荒江女俠》最為經典。
由於國家衰落,小說往往強調民族氣節,宣揚俠烈精神,給國人以警示的作用。
民國三十年後,活躍於華北文壇號稱北派五大家的武俠小說巨擘——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王度廬、朱貞木而成為社會大眾心目中的新偶像,與其說是讀者喜新厭舊,為他們旗幟鮮明、各有特色的作品所吸引,不如說民國二十年代的先進武俠名家實未能自我完善其創作內涵,統一小說風格。
屬於這一時代的優秀作品有《平妖傳》、《濟公傳》、《綠野仙蹤》、《女仙外史》乃至《七劍十三俠》等。
接下來就隆重推出中國最影響力,同時也是被改編成游戲的作品最多的金庸大俠了。
金庸本名查良鏞,繼梁羽生之後,在《新晚報》發表武俠連載小說《書劍恩仇錄》。
此作文采斐然、對白傳神;處理群戲場面,繁而不亂。
啼聲初試,即一鳴驚人!與梁羽生同時創作的《七劍下天山》比較,二人均善於結合歷史傳說而虛構人物故事。
如果說《書劍》是金庸邁向成功的一小步,則越過虛實相映成悲、反諷農民起義的《碧答叢悉血劍》(一九五六年),挾著史詩般大格局、大氣魄的《射鵰英雄傳》(一九五七年)即一躍而登武俠小說的頂峰。
金庸先生所建構的入世武俠神完氣足,剛柔並濟特別是靈活運用早年還珠小說中的奇妙素材,含英咀華,所過皆化;再採取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乃使武俠小說脫胎換骨,煥發新姿,普遍獲得世人肯定與重視。
❺ 武俠小說起源
武俠小說是中國小說的一大類別。「俠」這個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在《韓非子·五蠹》中有「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至於武俠小說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史記·游俠列傳》,是武俠史上最早的篇章.
第一部武俠小說 當推漢代無名氏的《燕丹子》,六朝時期的武俠小說侈談鬼神,俠客也常用怪誕的手段來達到行俠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干寶《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李寄》和陶淵明《搜神後記》中的《比丘尼》等。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把以武力挾持他人的人也歸之於「俠」 ,代表作品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的《周處》、《戴淵》等,為後世的武俠小說塑造性格復雜的俠客形象開了先河。唐代的武俠小說不僅數量多,而且趨向成熟。代表作品有杜光庭的《虯髯客傳》、袁郊的《紅線》、裴鉶的《聶隱娘》、《昆侖奴》等。宋代武俠小說主要模仿唐代,但也有不同於唐代的作品。例如,含有喪國失地後思鄉之情的《俠婦人》,著重寫道教法術的《李勝》,講述盜賊機智狡黠的《我來也》等。明代文言武俠小說已處於低潮,但有一部短篇文言武俠小說集《劍俠傳》,采自唐、五代、宋的傳奇小說,多屬膾炙人口的精品。白話武俠小說自宋元話本開始 ,日趨興盛 ,明代短篇白話武俠小說散見於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中,代表作品有《李汧公窮邸遇俠客》、《神偷寄興一枝梅俠盜慣行三昧錢》等。長篇白話武俠小說當推元末明初成書的《水滸傳》,是古代武俠小說的扛鼎之作。清代是武俠小說發展中的一個高峰 ,從內容上可以分為 4個流派:忠義盜俠型、武俠公案型、英雄兒女型、武俠神怪型。文言的有蒲松齡的短篇《小翠》、《嬌娜》、《聶小倩》等,白話的以天花藏主人編次的《濟公全傳》和唐芸洲編次的《七劍十三俠》為代表。《濟公傳》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武俠小說,主人公濟顛是一位亦俠亦僧、亦丐亦神的喜劇性人物,成為後世武俠小說中喜劇俠客形象的重要淵源。
❻ 武俠小說最早起源於哪個朝代
武俠小說是中國小說的一大類別。「俠」這個詞最早見於戰國時期,在《韓非子·五蠹》中有「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至於武俠小說的源頭,可以追溯到《史記·游俠列傳》,是武俠史上最早的篇章.
第一部武俠小說 當推漢代無名氏的《燕丹子》,六朝時期的武俠小說侈談鬼神,俠客也常用怪誕的手段來達到行俠的目的。代表作品有干寶《搜神記》中的《干將莫邪》、《李寄》和陶淵明《搜神後記》中的《比丘尼》等。這一時期的另一特點是把以武力挾持他人的人也歸之於「俠」 ,代表作品有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中的《周處》、《戴淵》等,為後世的武俠小說塑造性格復雜的俠客形象開了先河。唐代的武俠小說不僅數量多,而且趨向成熟。代表作品有杜光庭的《虯髯客傳》、袁郊的《紅線》、裴鉶的《聶隱娘》、《昆侖奴》等。宋代武俠小說主要模仿唐代,但也有不同於唐代的作品。例如,含有喪國失地後思鄉之情的《俠婦人》,著重寫道教法術的《李勝》,講述盜賊機智狡黠的《我來也》等。明代文言武俠小說已處於低潮,但有一部短篇文言武俠小說集《劍俠傳》,采自唐、五代、宋的傳奇小說,多屬膾炙人口的精品。白話武俠小說自宋元話本開始 ,日趨興盛 ,明代短篇白話武俠小說散見於三言(即《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二拍中,代表作品有《李汧公窮邸遇俠客》、《神偷寄興一枝梅俠盜慣行三昧錢》等。長篇白話武俠小說當推元末明初成書的《水滸傳》,是古代武俠小說的扛鼎之作。清代是武俠小說發展中的一個高峰 ,從內容上可以分為 4個流派:忠義盜俠型、武俠公案型、英雄兒女型、武俠神怪型。文言的有蒲松齡的短篇《小翠》、《嬌娜》、《聶小倩》等,白話的以天花藏主人編次的《濟公全傳》和唐芸洲編次的《七劍十三俠》為代表。《濟公傳》是一部別具一格的武俠小說,主人公濟顛是一位亦俠亦僧、亦丐亦神的喜劇性人物,成為後世武俠小說中喜劇俠客形象的重要淵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