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是金庸獨創嗎
Ⅰ 為什麼武俠小說多出於金庸
並不是武俠小說多出於金庸,而是金庸的小說影視化最多。每隔兩三年,就有新版金庸武俠劇在電視上播映。
不管拍得好不好,一播出就會保證社會熱度和關注度。比如,前幾年於正版的《笑傲江湖》在被人狂吐槽的情況之下,收視率竟然很不錯。
金庸一生只寫了十五部武俠小說,《笑傲江湖》《天龍八部》《射鵰三部曲》以及《鹿鼎記》可說是武俠小說的巔峰之作。
到如今,武俠小說漸成小眾之勢,影響力再無金庸古龍時期了。所以,如果不去看書,只純粹地看電視劇的話,確實很容易產生武俠小說只有金庸古龍的錯覺。
Ⅱ 古龍、梁羽生、金庸三人,誰的武俠小說成就更高
我覺得是金庸。其中,梁羽生是第一個寫武俠小說的人,被譽為新武俠小說流派的創始人,三人都是中國文壇的著名人物。他們有自己的寫作風格和長處,但毫無疑問,金庸的文學作品是最高的。
梁玉生,1954年,梁玉生開始創作《龍虎爭光》,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拓性作品。他還經常運用斗薯浪漫主義手蘆洞法結合歷史背景來創作武俠小說,梁玉生的小說並沒有清晰地刻畫人物,來帶給我們一種自己獨特的手法。但空嘩者是,梁玉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都是從他開的路上面走過來的,同時他也是新派武俠的開山祖師。
Ⅲ 金庸,古龍,梁羽生三個人,誰的武俠小說成就更高
我覺得是金庸。其中,梁羽生是第一個寫武俠小說的人,被譽為新武俠小說流派的創始人,三人都是中國文壇的著名人物。他們有自己的寫作風格和長處,但毫無疑問,金庸的文學作品是最高的。
梁玉生,1954年,梁玉生開始創作《龍虎爭光》,成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拓性作品。他還經常運用浪漫主義手法結合歷史背景來創作武俠小說,梁玉生的小說並沒有清晰地刻畫人物,來帶給我們一種自己獨特的手法。但是,梁玉生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都是從他開的路上面走過來的,同時他也是新派武俠的開山祖師。
Ⅳ 武俠小說作家的第一排名是誰
是金庸啊,他寫了14部武俠小說,「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而且幾乎都拍成了電視劇,許多成為了經典而且不斷的翻拍。就比如說《神鵰俠侶》這個電視劇。我看過的有三版!
陳曉和陳妍希
90後看到的大多數是這個版本,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里的沈佳宜。最終現實生活里,小龍女和楊過生活在了一起,並且有了寶寶。感覺這是最有愛的神鵰俠侶!
總而言之,金庸的武俠小說推動了我們國家電影電視劇產業的發展,帶給了廣大觀眾一個武俠夢!
Ⅳ 金庸屬於武俠小說的哪個流派
在我看來,金庸的武俠小說屬於自成一派,可以說看金庸的武俠小說,讓人十分的陶醉,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武功邏輯感非常的強,環環相扣,內外相結合。
真正的俠之大者,金庸之後再無江湖。
Ⅵ 金庸和古龍都是武俠小說的作者,為何金庸更出名些
金庸和古龍都是武俠小說的作者,金庸更出名的原因如下:
第一:金庸有更多的作品被拍成了影視作品。
雖然金庸和古龍都是武俠小說的作者,但是畢竟喜歡看武俠小說的人不算太多。而喜歡看武俠影視劇的人卻很多,現在很多人都不願意看書,喜歡看電視劇。他們認為看電視劇會更加有畫面感也可以更直接的了解這部小說的主要內容,所以關注金庸和古龍的人就會尋找電視劇來看。
第三:金庸作品火得更多。
金庸的作品中有非常多的作品都很紅,他不是只有一個代表作或者兩個代表作,可以找到非常多的作品都可以代表他。到現在位置他的作品拍成電視劇的就要非常多。但是古龍的作品很多,能夠挑選出來的爆紅的作品卻屈指可數。
Ⅶ 「一代大俠」金庸的誕生:查良鏞是怎麼寫起武俠小說的
2018年10月30日,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明報創辦人、一代武俠小說泰斗查良鏞(筆名: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歲。
1954年,香港發生一場轟動一時的武術比賽,太極派與白鶴派因門戶之見發生爭執,互不相讓,白鶴派的陳克夫向內地來的太極派吳公儀下戰書,以比武分高下,兩派掌門人簽下了生死狀。因香港禁止擂台比武,地點設在一水之隔的澳門。此事在香港引起很大反響,至少有五千人赴澳門等候開場,不僅是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也成為當時報紙爭相報道的題材,《新晚報》幾乎每天都有相關報道。
1月17日下午,這場引人注目的比武在澳門新花園拉開帷幕,兩派高手在擂台上只打了短短兩個回合就以吳公儀一拳擊中陳克夫致其鼻子流血而告終。但比武引起了難得一見的轟動,當天《新晚報》出「號外」報道比武結果,一上市即被搶購一空。
比武觸動了新華社香港分社主管左派報紙宣傳工作的金堯如,他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既然市民對比武的興致如此高漲,何不趁熱打鐵,在左派報紙推出武俠小說連載,招徠讀者,擴大發行量呢?1949年以後,武俠小說以其荒誕無稽在內地被禁,但金認為,左派報紙如果能打破清規戒律連載武俠小說,必可吸引大量港澳讀者,以改變銷量的困境。他在新華社宣傳會議上提出以武俠小說吸引人民來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建議,與會者均表支持。宣委會作出決定,由《新晚報》作為試點先去辦。當時《新晚報》的羅孚和《文匯報》的廖一原等都在座。
此前,《新晚報》「天方夜譚」欄目連載唐人(嚴慶澍)的《金陵春夢》,「下午茶座」連載其另一部小說《 *** 》,吸引了大量讀者,但從未登過武俠小說。1月19日,即比武結束第三天,《新晚報》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出「本報增刊武俠小說」的預告。20日,陳文統的《龍虎鬥京華》就在「天方夜譚」開始連載了,署名「梁羽生」。這是梁羽生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標志著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小說一共連載了7個月,在讀者中引起意想不到的熱烈反響,梁羽生一炮走紅,《新晚報》銷量看漲。
梁羽生
《書劍恩仇錄》:故鄉傳說
從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到《草莽龍蛇傳》,查良鏞都是忠實讀者,他從未想過自己也要上陣。1955年2月初,羅孚和「天方夜譚」的編輯忽然向他緊急拉稿,說《草莽龍蛇傳》已連載完了,必須有一篇武俠小說頂上,而梁羽生顧不上,寫稿之責非落在他頭上不可。他從來沒寫過武俠小說,甚至連小說也沒有寫過,遲遲不敢答應。經不起他們的勸說,查良鏞只好答應了,打電話到報館,報了個題目《書劍恩仇錄》,但從哪裡寫起,他還沒想好。
2月7日,發稿的日子到了,編輯派了一個老工友上門來等,在當夜九點前無論如何要有一千字的稿子,否則明天的報上就有一塊空白了。老工友觸發了他的靈感,他便從塞外古道上一個「年近六十,須眉皆白,可是神光內蘊,精神充沛」的老者寫起,先把這個工友打發走再說。所以他說,「如果我一開始寫小說就算是文學創作,那麼當時寫作的目的只是為做一件工作」。
2月8日,《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的「天方夜譚」版開始連載,署名「金庸」,每天一段,直到1956年9月5日,共連載了574天。
「鏞」字拆成兩半就是「金庸」,他自稱「沒有什麼含意的」。金庸橫空出世,從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鏞。
作為武俠小說家的金庸從1955年2月8日出場,這一年他已年過而立。雖然早就離開了故鄉,但故鄉在他的夢里夜夜縈回,母親、父親、兄弟姐妹,故鄉的風物人情、民間傳說深埋在一個漂泊異鄉的遊子心中。遙望江南,那是他永遠的愛和痛。「如果你到過江南,會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楊柳與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這正是他落筆寫《書劍恩仇錄》時的心境。當他寫下第一部武俠小說時,他想到的是遙遠而親切的故鄉,那裡有海寧潮、母親和從小熟悉的傳說。
故鄉一直流傳,乾隆皇帝本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雍正皇帝生了個女兒,用調包計換去了陳家的兒子,乾隆實際上是漢家的血脈,這傳說越數百年而不衰,從小銘刻在金庸的心裡。故事輪廓由此而來,從家國恨到兒女情,江湖、江山、英雄美人、民族恩仇……一一展開。他對母親的思念情不自禁,陳閣老夫人的名字最初連載時叫「徐惠祿」,與他母親的名字僅一字之差,以後修改出版時改為「徐潮生」。
「我是浙江海寧人,乾隆皇帝的傳說,從小就在故鄉聽到的。……因此第一部小說寫了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歷史學家孟森作過考證,認為乾隆是海寧陳家後人的傳說靠不住,香妃為皇太後害死的傳說也是假的。歷史學家當然不喜歡傳說,但寫小說的人喜歡。」
乾隆在金庸的家鄉海寧修建海塘,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造福當地百姓。但金庸將乾隆皇帝寫得很不濟,他有時感到有些抱歉。他說,乾隆的詩寫得不好,本來也沒多大相干,只是小時候在海寧,後來在杭州,到處見到他的御詩石碑,心中實在反感,現在見到好多名畫,也到處是他的題字,不諷刺他一番,悶氣難消。寫到後面,他更是禁不住大發議論,說皇帝的話不可相信。這番話和小說的主線沒有多大關聯。
《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開始連載的兩三個星期,反應平淡,沒有引起特別的轟動,刊載一個多月後,情況逐漸發生變化,曲折、起伏的情節打破了平淡的局面,深深吸引著讀者,他們一路追著讀下去。1950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申報》做過編輯的董千里則說,「書劍」最初在報上連載時,他從頭到尾均未錯過,深佩作者之才,由此結識。
金庸收到大量讀者來信,幾乎每天都有,如果當天他擺了一個烏龍,次日的來信一定會多些,他寫到言伯乾與文泰來大戰,不經意用了「雙目如電」,此後三天收到七封信,都說言伯乾的一隻眼已被余魚同射瞎了。有地址的讀者來信,他會陸續回復。
電影界的朋友、中聯公司總經理劉芳與太太天天爭著看《新晚報》上的連載,中聯很想把它改編成電影。緬甸仰光的讀者來信說,當地有好幾位說書人以「書劍」為壓軸,頗得聽眾的歡迎。海外有兩家中文報紙逐日轉載。
data-filtered="filtered" 金庸
繼梁羽生之後,金庸將武俠小說推向又一個 *** ,而且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不僅在香港大有讀者,東南亞一帶也有很多人爭相閱讀。「游戲文字,居然有人喜愛」,令他意想不到。他最初答應羅孚只是試試而已。
有些讀者把書中的人物當真實的人那樣看待,真誠地為他們擔心,為他們抱不平。金庸說寫這書時,確是把自己當作了「紅花會」的一分子來設想,算是個小頭目吧。「紅花會」群雄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水滸》的一百零八將,結局也有《水滸》的痕跡。在此之前,他從未寫過任何小說(讀大學時寫的《白象之戀》是應征之作,他沒有算在內),下筆之時不知不覺會受到他從小熟悉的《水滸》影響,也受到許多外國小說的影響,有時乾脆就在模仿,既有模仿《紅樓夢》的,也有模仿《水滸》的。丫頭喂陳家洛吃東西,就是抄《紅樓夢》的。
在《書劍恩仇錄》的主角陳家洛身上,隱約可以看到近代以來兩個海寧籍歷史人物蔣百里、徐志摩的影子。金庸說海寧不出武人,即使是軍事學家蔣百里,也只會講武,不大會動武。他們性格中都有一些憂郁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著幾分不合時宜的執拗。其實,在陳家洛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性格。在這個虛構人物的身上,寄託了作者的某些理想。「又要做讀書人,又要做革命首領,又要做政治家,既是富家公子,亦是草莽英雄,又重事業,又重愛情,即使在感情問題上,愛姊姊還是愛妹妹也糾纏不清。」
(陳家洛)不是一個成功的人物,但是他反映了許多知識分子的理想、抱負、幻想、幻滅;反映了他們的天真心態,可取之處與弱點。1
從此,金庸——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熏陶的讀書人,在經歷動盪亂世之後,獨自在異鄉通過武俠小說展開他對人性無限豐富的獨特理解。他的出現幾乎改變了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