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武俠小說與騎士文學比較
❶ 西方有沒有中國武俠小說中「江湖」這個概念
顯然沒有啊,只有中國才有江湖這個概念。西方的是騎士文學,和中國的武俠有點相似,但並不相同,西方像大仲馬也寫那種打打殺殺的,不過他筆下的人物只限於勇,不像中國武俠那樣飛來飛去,內力高深
❷ 為什麼騎士文學在西方飽受歡迎,到了中國卻慘遭冷遇
西方的騎士文化到現在都沒有消失,不僅是在他們的文學上,在很多的其他方面也有諸多的體現。這說明騎士文化在西方是真的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騎士文學在西方也是非常的受歡迎。但是騎士文學在中國卻沒有那麼受歡迎,甚至可以說是非常的受冷落。
還有一點就是,騎士文學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而中西在很多東西上感興趣的點並不相同,還有雙方文化的差異也讓很多中國人不理解騎士文學。就這樣,騎士文學在中國這個地方不受歡迎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
❸ 中國有什麼文學能夠媲美西方的騎士文學
西方有騎士文學,其實直到現在西方還是有人在創作一些具有騎士精神的非常優秀的文藝作品。那相對的,在我看來在我們中國也是有和西方騎士文學媲美的文學,那就是武俠文學。他們是東西方的文學里,可以來比較的兩種。
當然,除了這些不同,騎士文學和武俠文學還是有很多的不同。它們都對閱讀它們的人產生了許多的影響。讀騎士文學的人會對騎士的生活產生嚮往,會將自己的行為准則往騎士精神上靠攏,在騎士文學被越來越多人閱讀後,就變成了對社會的影響。而武俠文學也是如此,它教會了很多人堅定自己的信念,去做一個正直勇敢的人,同時也是嫉惡如仇的人。所以說東方的武俠文學是可以和西方的騎士文學媲美的。
❹ 論中古騎士文學與中國武俠小說之異同
這個論的有點多,要寫論文的話幫不了你。因為我也在寫相關方面的論文。。。。不過要明白騎士是有地位的,是被上流社會所接納的。而中國的俠客,就大概等同是浪人,布衣出身的多,不依附於官府,「俠以武犯禁」很明顯道出與正統階層的矛盾,雖然有戰國四公子為代表的「卿相之俠」,但那不是後世小說主要的描寫對象。
騎士生活的世界相對於俠客來說更真實,俠客所謂的江湖,有很多虛幻的成分。
所謂的俠之大者為國為民也是到後期才達到這個高度。在近代以前的俠文學中,小說主題大概分三類」平不平,立功名,報恩仇」各有利弊。立功名是回歸官府,但是失去人身自由。典型如展昭。而郭靖在守襄陽城時,至始至終也沒有提到他擔任什麼職位,也是為了方便。(如果固定一個職位授予,豈容他來去瀟灑自如)
另有一段摘文:俠客遵循的不是儒學思想中的「忠」,而是「仁」,這種差別單是從三者所用的武器上便可略窺一二。騎士用長矛,攻擊半徑大,將自己包圍在一個大圓中,以自我為中心;武士用太刀,刃鋒利無比,刀身剛硬不可摧,一刀殺一人,刀一出鞘不是你死便是我亡;俠客用劍,剛中帶柔,舞時游刃有餘,往往點到即止,處處留三分餘地。正是這種特性使得俠客不可能在中華的正史上大放異彩,只在人們目光不可及的地方輕輕拔劍,悄悄改變著歷史的走向。
還有,有些人會提到俠士這個詞。事實上不應該叫「士」,只能是俠客,士是有地位的,如果能叫士那已經是某一個階層了,而俠客更偏向於一個團體。跟武士和騎士相對應的階層 在中國你得往春秋以前找 中國傳統的士 到秦以後就已經消亡了
馮諼 毛遂 唐雎 朱亥諸人怕是這個階層最後的輝煌。
❺ 論中古騎士文學與中國武俠小說之異同
一、騎士文學與中國武俠小說的社會地位及背景差異
中古騎士文學中的騎士通常屬於上流社會,受到封建貴族的接納與贊助。他們代表了一定的社會地位和榮譽。相比之下,中國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大多出自平民布衣,獨立於官方體制之外,具有反叛精神,與官方往往存在沖突。例如,戰國四公子所接納的「卿相之俠」雖然存在,但並非後世武俠小說的主流形象。
二、騎士與俠客的生活及沖撞世界的真實性
騎士的生活和冒險世界相對較為真實,他們通常在特定的封建領主旗下服務,並在現實世界中有著具體的地理位置和社會角色。而武俠小說中的俠客所處的「江湖」帶有更多的虛構成分,是一個超越現實的、理想化的空間。
三、武俠小說主題的發展與演變
在中國武俠小說發展的歷史上,小說的主題大致可以分為三類:平不平(正義與否)、立功名(融入體制)、報恩仇(個人恩怨)。這些主題反映了俠客們的不同追求和內心沖突。例如,展昭代表了立功名的一面,而郭靖在守衛襄陽城時,並未強調其官職身份,顯示了武俠小說中人物自由自在的形象。
四、俠客與騎士在道德理念及武器選擇上的區別
俠客遵循的是一種包含了仁義但不完全是儒學中「忠」的理念。這種理念從他們選擇的武器中也可窺見一斑。騎士使用長矛,強調攻擊范圍和自我中心的防護;武士揮舞太刀,刀鋒銳利,代表著決絕的斗爭精神;而俠客則持劍,劍剛柔並濟,講究點到即止,留有餘地。這種特性使得俠客在正史上不太可能成為主角,他們更可能在人們不注意的地方默默改變歷史進程。
五、俠士與騎士階層的不同
有些人會錯誤地將武俠小說中的俠士與騎士相提並論。實際上,俠士不應被稱為「士」,因為「士」在中國古代代表著特定的社會階層,具有明確的社會地位。而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則更接近於一個團體,與騎士和武士所對應的社會階層在中國歷史上主要存在於春秋戰國時期,到了秦朝以後,這樣的階層已經消亡。馮諼、毛遂、唐雎、朱亥等人可能是這個階層最後的代表。
❻ 西方的騎士文學和中國的武俠小說有何異同
被你這么一問,仔細想來,還真是區別不大。哈哈。主要區別在於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文化背景。作者所變現出來的文化底蘊截然不同。
武俠小說有世界觀宏大的作品,也有世界觀很小的作品,具體不舉例了,怕人抨擊我。騎士小說,有像火槍手們那種世界觀宏大的,也有唐吉可德那種小世界觀的。所以不能說一個寫的是人物,一個說的是社會。
主人公方面,武俠小說也不是完全是一個主角無敵的局面,也有小人物的跌打滾爬。而騎士小說也有個別人的奇遇,也有大英雄大場面。比如達爾達尼央,現在想想,怎麼有種西方韋小寶的感覺呢。兩者都有個人英雄主義的作品,也有團隊合作的作品。
最大的區別可能在於,武俠通常候超越了物理常識,而騎士小說只是有時才有部分魔幻色彩。
❼ 中西文學比較之武俠小說
「儒以文亂法,俠以武犯禁。」這是中國俠義小說的主流。
而西方武俠小說多屬於騎士文化,重名譽講身份,效忠於皇室於教廷,立足於個人榮辱,以得到統治階層的賞賜為榮譽。為個人的「譽」往往不惜生死,對辱及自己名譽的對象常常以決斗方式解決。
而中國的俠士卻不在廟堂還在草莽,講究一個「義」字,義之所趨,百死不悔。大概「義」就是東方「俠」的最早詮釋。
中國武俠小說源遠流長,談武俠小說不得不先談「俠客」,俠客起源於春秋戰國的「士」,當中有刺客,有門客,如專諸、豫讓、聶政、荊軻、高漸離等,講究「士為知己者死」,最早也是為統治階層服務的。中國歷史的發展向來是一治一亂,因此後來的俠客常常和統治階層對立,往往藉助於宗教形式,或在民間,或聚嘯山林。如黃巾軍、白蓮教等,受到統治者的鎮壓。另外,中國的俠士還擔負著抵禦外侮的重任。
因此,中國的武俠小說俠客的形象由最初單純的「除暴安良」發展成為「劫富濟貧」,參與到財富的再分配,深深體現著廣大民眾的願望。
中國武俠小說分儒墨道三俠,和神話傳說有密切關系。最早於《史記》中《刺客列傳》的記載,由唐宋的傳奇小說加以發展,如《聶隱娘》《虯髯客》等,至明清發展到第一個高峰,代表作是《水滸傳》和《三俠五義》。再到民國時期,武俠小說繁榮昌盛,如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劉白羽的《十二金錢鏢》,現代的金古梁溫應該都知道,就不多說了。這一時期是新派武俠小說,賦予了它新的精神內涵。
西方的騎士小說最出名的當是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後來隨著資產階級的興起,皇室和教廷逐步沒落,附庸於這一階級的騎士也退出了歷史的舞台,於是一部反騎士的小說《唐吉可德》應運而生。可以說西方的武俠小說輝煌於中世紀的封建時期,失去了土壤很難發展。
❽ 淺談歐洲騎士文學和中國武俠小說的異同
淺談歐洲騎士文學和中國武俠小說的異同
我曾經在翻譯「武俠小說」這個非常富有中國特色的詞語到英文時遇到了一個頗為棘手的問題,那就是在西方文化中很難找到一個相對應的詞語,可以表達出「武俠」二字的含義。有些人說,應該把「武俠小說」翻譯成「Chinese KongFu Novel」,我不敢苟同,因為如果把這段英文翻譯回來,意思將是「中國功夫小說」。作為一個武俠文學愛好者,我一直十分反對把武俠和功夫劃等號。這也是我長時間以來堅持認為港台也好,大陸的也好,很多影視作品不能冠以「武俠」之名,頂多也就是個「功夫」之名的原因。讀過武俠小說的人知道,武俠不當只一個武(誠然武也相當重要),還得有俠(其實還不止俠),如何把武之外的東西翻譯過去呢?迷惑中的我發現了另一種翻譯——「Chinese Chivalrous Novel」,也就是「中國騎士小說」。這種巧妙的翻譯不禁讓我拍案叫絕,誠然,騎士文學和武俠小說還是有許多地方差異很大,但確實在某些方面和武俠小說有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翻譯至少把詞整個的意境譯了過去。而究竟哪些地方相通,哪些地方又不同呢?今天我就想就這個問題談一談自己的觀點。
http://wenku..com/link?url=7jMhMGn7YBRxOERAJ0Dctusy0GsBE_eTKvmskzc1_Cg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