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易子而食
⑴ 盤點一下武俠小說中的吃人事件
魯迅寫道,「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其實,便不是從字縫里看出來的「吃人」事件,歷史上也並不缺乏,比如災荒年的「人相食」、「易子而食」的記載,那些「割股療親」、「煮子獻糜」的典故來源,大約都是真正的吃人事件了。
金庸曾經在《袁崇煥評傳》中,寫到袁崇煥被冤殺的情景,凌遲五百刀,圍觀百姓「將銀一錢,買肉一塊,如手指大,瞰之。食之必罵一聲,須叟,崇煥肉悉賣盡。」這是史料中的真實事件了。金庸的小說中,也虛構了幾起吃人事件。
《連城決》中狄雲、水笙、花鐵干被困大雪山,直到來年春天才獲救。這一個冬天,花鐵干便把結義兄弟的身體都將成了食物。狄雲和水笙靠吃禿鷲活了下來,不過禿鷲是吃死人肉的,是不是也是變相的吃人?但是間接吃,就多了一層溫情,直接吃就暴露了人性的殘暴和丑惡了。
《倚天屠龍記》中,小張無忌帶著小楊不悔去昆侖投親,正好遇上災荒年,他們不僅親眼看到了吃人事件,而且差點成了被吃的那個人。這是關於古代史實的小說想像了,在那種年代,發生這種事情的可能性應該是極大的。
以上兩件,大約還算為了活命被動吃人,也還有一些個別的主動吃人事件,比如《笑傲江湖》中,漠北雙熊就喜吃人肉,而令狐沖給老不死姑娘灌下自己的血,算不算也是吃了人?
這些事件雖然驚恐,但是瘮人程度,比起《水滸傳》中的吃人事件,那還是差遠了。《水滸傳》中吃人之事,簡直就是比比皆是,俯首皆是。總結起來,大概有這么幾大方面:
第一是開黑店的。這些店中備著剮人登,以殺人為業,如同殺豬殺羊一般。有名目的如菜園子張青和母夜叉孫二娘十字坡下的店,還有催命判官李立的店,梁山朱貴開的店等等,遍布水滸江湖。黑店中,買以人肉冒充的牛肉,蒸點人肉饅頭,實在是一件稀鬆平常的事情。這些被剮的人,大都是來往客商,他們到底是好是壞,店家也無心分辨,大約只看錢袋的輕重,或者人的肥瘦。孫二娘說,「這等肥胖,好做黃牛肉賣。那兩個瘦蠻子,只好做水牛肉賣。」這是在要迷倒武松的一節中說到的,之前還有魯智深,差點也變成了食物,梁山腳下戴宗第一次經過,也險些被開膛破肚,還有宋江,都被綁到剮人凳上了。這些沒被殺的都是幸運的,那些個不幸的,比如被武松頂了身份的頭佗,還有其他好漢或庸民,就不可計數了。殺人這種事情,做得這么名目張膽,可是殺完了卻當成牛肉賣出去,可見在那年頭,賺點錢比殺個人要難多了。
第二是佔山寨的。「錦毛虎義釋宋江」一節寫道,宋江走夜路,被清風山的小嘍啰抓起來綁在將軍柱上,說道,「等大王醒時,卻請起來,剖這牛子心肝做醒酒湯,我們大家吃塊新鮮肉。」直說得人毛骨悚然,看來他們做醒酒湯不是第一遭了,大約人肉的滋味也是熟知的,看上去還吃得挺上癮。雖然這一事件,沒有在其他山寨上寫道,但是殺人只為做碗湯,應該不是新鮮事兒。那年頭,行走江湖真是不易,走平路遇上黑店,過山路碰上山寨,一不小心就變成了別人口中的食物,這真真是個吃人的社會了。
還有一種是仇殺。書上有記載,恨一個人恨到極致了,便說要「食其肉,寢其皮」,這事兒在水滸世界中,就真的發生了。「張順活捉黃文炳」一節,寫道一直挑撥梁九知府害宋江的黃文炳,被一眾草莽抓到了,當時他也知必死無疑,卻不知死得那樣慘。被「尖刀先從腿上割起,揀好的就當面炭火上炙來下灑。割一塊,炙一塊,無片時,李逵方把刀割開胸膛,取出心肝,把來與眾頭領做醒酒湯」。這場景,便是凌遲處死了,和袁宗煥之死有得一拼。像黃文炳這樣的官員,自然說不上好,但是若說就壞得多透頂,倒也未必,何況宋江結交梁山在前,胸中有反意也是確實,做為朝廷官員,盯著他點也不算過分。但是,梁山好漢是不能得罪的,不然下場慘不忍睹。
剮黃文炳的操刀者是李逵,這黑廝粗魯憨直,膽大狂野,吃人也不僅這一遭。小說中寫他回家接母途中遇上李鬼,惱恨他不僅冒充自己,還謊言欺騙自己,於是一把殺了。當時他肚餓,正干吃著白米飯,沒有菜蔬下飯,突然笑道:「好痴漢!放著好肉在面前,卻不會吃。」於是用刀從李鬼股上割下肉來,在炭火里燒來吃……這場景也只想想就夠了。在李逵眼裡,除了哥哥,大約人人可食得。這種主動和習以為常的食人, 實在是模糊了人獸的區別,讓人看得膽顫心驚了。
⑵ 對姚雪垠的小說《李自成》如何評價
從1963年第一卷出版,到1999年前後完成第五卷,長篇歷史小說《李自成》耗費了姚雪垠50多年心血。在這部小說中,姚雪垠把歷史學者的膽識、功力,小說家的才能、本領,美學家的眼光、見解,熔於一爐,形諸藝術的筆墨,化為形象的藝術創造,精縷細刻,不僅展示了具有歷史深度的民族風貌畫卷,更成就了一部熔鑄了歷史思辨精神的煌煌巨著。
《李自成》第四、五卷是這一段驚心動魄歷史的結局篇。第四卷上冊結尾描寫李自成攻進北京,崇禎自盡。第五卷上冊描寫多爾袞為清廷攝政王,於甲申年四月開始南征,五月佔領北京。清王朝占據中原、統一中國近三百年就從「多爾袞時代」開始。第五卷下冊描寫李自成在清軍追剿中,於順治二年,也就是1645年初放棄長安、又逃離武昌,軍隊完全潰散,他最後單槍匹馬,在九宮山被當地鄉勇殺害。
小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李自成農民起義懷有無限同情。古代英雄之所以稱為英雄,其中悲劇是最具震撼力的原因,英雄的別稱應該是一場悲劇。小說對明、清王朝的描寫間或還有滑稽的成分和喜劇色彩,對李自成則完全不同。
李自成是真正的悲劇人物,不僅因為他最後孤家寡人、身首異處的下場最為凄慘,也不僅由於他個人的種種過失,使他最終丟失了大順朝皇帝的寶座。但小說描寫李自成的悲劇在於,他天性仁厚,對下層百姓有強烈的同情心,他越是要解救民眾於水深火熱,擴充軍隊,清除異己,推翻明王朝,就越向失敗的結局靠近一步,越要背叛他原本善良的天性。
這種悲劇性的深刻之處就在於它是無法避免、無以克服的,如果消滅了問題一方,事物本身亦不存在。莫非真應了那句名言:
「未掌權勢者,權勢會磨滅他。」
⑶ 山河劍心動漫到小說第幾章啊
就是一整本呀。
《千秋》動漫改為《山河劍心》,故事分三部分,兩大主角輪番落難。
《山河劍心》改編自夢溪石的《千秋》,這部作品偏武俠風,圍繞主角沈嶠和晏無師兩人,講述了亂世逐漸變安穩的故事。
時期是隋朝之前,邊戰不斷,和平地區繁華,部分地區民不聊生,易子而食。
主要人物則是正道掌門沈嶠,和魔教宗主晏無師,兩人雖是江湖中人,但都和朝廷有著利益關系。
《千秋》的故事大致可分為三部分。
一:沈嶠落難,被晏無師所救
亂世之秋,沈嶠帶領的玄都教隱世而居,後被人上門挑釁,因被自家師弟里應外合被下 毒,導致對戰之日不敵,從山峰跌落,武功盡失,眼睛還看不見了。
碰巧晏無師出關,看到了摔落山底的沈嶠。晏無師了解了事情原委後,打算救活這位所謂名門正派的掌門,然後打算讓沈嶠入魔,再報復回去。
但沈嶠註定要讓晏無師失望了,不管是同門師弟的背叛,還是所救之人恩將仇報,沈嶠仍舊以一顆溫柔善良之心對待他人。
最後晏無師把沈嶠送給了邪教的人,想看沈嶠絕望之下是否會入魔。結果沈嶠剛烈,打算和邪教之人同歸於盡,沒想到因禍得福,置之死地而後生,因修煉秘籍的原因,竟然死然後生,武功慢慢恢復不說,眼睛也慢慢變好了。
二:晏無師遇難,沈嶠出手相助
當沈嶠武功慢慢恢復後,晏無師那邊竟因為得罪人太多,被江湖高手合力圍剿,導致晏無師被開瓢,當場倒地。
雖然晏無師對沈嶠不好,但晏無師能讓這亂世統一,讓百姓不再易子而食,所以沈嶠打算救晏無師。沈嶠帶著晏無師躲避眾人,這時候的晏無師冒出了多重人格,有的良善,有的話多,有的天真,不像以前的晏無師冷血無情。
沈嶠並沒有以前的事情怨恨晏無師,也沒有打算偷偷報復晏無師的心,救晏無師並不是看好他,而是認為晏無師對太平盛世有用。
晏無師也慢慢明白了,世上恩將仇報的千千萬,但沈嶠永遠是沈嶠,願舍己為人,不求回報。最後冷心冷血、自私無情、陰狠毒辣的晏無師決定自己引開追捕的高手,護住了受傷的沈嶠。一報還一報,恩怨早已在你救我,我救你中數不清了。
三:兩人聯手,山河無恙
遊走江湖一遭,沈嶠從避世而居的態度慢慢轉變為拯救蒼生,心境有所不同,修為也比以前大大提高,江湖上鮮有對手。
晏無師也因沈嶠改變了曾經的態度,兩人相互影響,聯手為了共同的目標努力。最後晏無師為了沈嶠挑戰突厥第一高手,最終險勝,只是受了不小的傷。
沈嶠武功比以前還要高,也重回了玄都教,山河統一,也沒有再來進犯中原,盛世如沈嶠所願。
結語
沈嶠就是傳說中的名門正派弟子,正直、善良、一言九鼎、悲憫天人,但沈嶠不迂腐,遊走江湖,受晏無師所影響,良善但不可欺,該騙人的時候也得騙人。
晏無師則是魔教魔道的典型,快意恩仇,不相信世上真有歷經磨難還一心向善之人,活得恣意妄為,轟轟烈烈,這樣的下場就是得罪了很多人,只是實力高,自傲自大,不把對手放在眼裡。受沈嶠影響,能捨己救人就是晏無師最大的改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