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台新派武俠小說的起點
① 香港新派武俠片之父是誰
香港新派武俠片之父是徐克,徐克拍攝的《新龍門客棧》被譽為香港新派武俠的起點,因此徐克也被稱為香港新派武俠片之父。
徐克(Hark Tsui),男,1950年2月15日生於越南西貢市,祖籍廣東汕尾海豐,華語電影導演、編劇、監制、演員。
香港新浪潮,應該有八分之一或者十分之一屬於徐克。徐克適時求變,在香港新浪潮像幽魂一樣難圓美夢的境況之下,徐克卻有了自己的電影王朝。他給武俠電影帶來了嬉笑怒罵以及風騷作態,粗俗喜劇拯救了徐克本人,也使胡金銓與張徹的時代悄聲熄滅。
被稱為香港新派武俠起點的電影《新龍門客棧》
電影《新龍門客棧》由徐克監制,李惠民導演,梁家輝、張曼玉、林青霞和甄子丹主演,程小東擔任武術指導,1992年公映。
影片內容改編自胡金銓的《龍門客棧》,外景地為甘肅敦煌,由香港思遠影業與瀟湘電影製片廠聯合製作。《新龍門客棧》被譽為香港新派武俠的起點,堪稱武俠電影的一座豐碑。
② 我國武俠文學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1、萌芽起步階段:漢初司馬遷的《史記》中的游俠、刺客列傳;魏晉、六朝間盛行的『雜記體』神異、志怪小說。唐代中後期武俠名篇《聶隱娘》、《昆侖奴》、《紅線》、《虯髯客》,顯示在當時動盪的社會中,人們對現實的無奈,寄情於鋤強扶弱、伸張正義的俠客。
2、穩定發展階段:晚清時期時代,自石玉昆的《三俠五義》之後,各種長篇武俠小說也相繼問世。如俞樾的《七俠五義》,無名氏的《小五義》,文康的《兒女英雄傳》,這標志著武俠小說形成了穩定、獨立的存在形式。
3、舊武俠發展的高峰期。二十世紀20--30年代。武俠小說在民國時期就已經發展到一定的高度,即所謂的「舊武俠」時期,開端於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進入高潮,四十年代走向衰落。二十年代,在目睹辛亥革命和國民革命的軟弱無效之後,人們寄希望於俠客壯士來創造新的世界。以南派小說家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俠義英雄傳》的問世為開端,舊武俠的創作進入高潮。同時,北派作家還珠樓主、王度廬(《卧虎藏龍》)、宮白羽、朱貞木(《艷魔島》)等人的影響巨大。還珠樓主《蜀山劍俠傳》的奇幻仙俠、鄭證因《鷹爪王》的幫派技擊、王度廬《鶴鐵五部曲》的男女悲情、白羽《十二金錢鏢》的社會綜藝、朱貞木《七殺碑》的奇詭推理各具特色,而且文筆功力均不俗,為新派武俠綜藝俠情的奠定了基本套路。此時的武俠小叔已成狂潮,僅20年代作者即已過百,長篇武俠技擊小說數以千計,就名噪全國的作品就有數十部之多,許多書中人物婦孺皆知,不少人重金購藏,影劇與電影爭相改編,這在世界文學史上也屬罕見。
4、港台新武俠小說高潮期。 港台海外掀起新派武俠小說浪潮,迄今未衰,作者甚多,名家迭出。新派武俠起於五十年代中期,金庸、梁羽生在香港扛起大旗,起點最早、成就也最高;50年代末60年代初,「台灣三劍客」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以及上官鼎、雲中嶽、柳殘陽、獨孤紅、慕容美、蕭逸等人在寶島眾劍齊出,走出了不同於金、梁的綜藝俠情武俠道路,畢竟金庸、梁羽生的才情不是信手拈來的;60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古龍另闢蹊徑,終於從大武俠的格局走出,帶來了新派武俠小說的變革,終可與金庸分庭抗禮,古龍風風靡一時;七八十年代,深受古龍影響的溫瑞安,將自己的才情注入武俠,帶來了新派武俠詩意化;九十年代,黃易異軍突起,以玄幻、修真的因素帶來武俠新鮮血液,與此同時,深受漫畫影響的《風雲》系列以魔幻、奇幻色彩展示了武俠的多樣可能;大陸武俠在網路化時代終於走上前沿,孫曉、鳳歌、小椴、滄月、楊叛等人的共同努力,使新武俠在玄幻修真小說大行其道之時保持著生機和活力。
5、80--90年代大陸新武俠時期。發端於在二十世紀80年代由電影《少林寺》觸發的武俠小說浪潮在國內掀起,武俠小說的發行量大大超過了純文學作品。大陸新武俠終於走上了前台。1981年,湖北曲藝協會的任清等創辦了《今古傳奇》,連載了歐陽學忠的《武當山傳奇》,聶雲的《玉嬌龍》。1982年,王占君作《白衣俠女》,是為80年代武俠的開山之作。柳溪的《大盜『燕子』李三傳奇》,馮育楠的《津門大俠霍元甲》,馮驥才的《神鞭》,姚霏1990年出版了《一劍平江湖》,青蓮子,在90年代初著有《威龍邪鳳記》及其續集《青猿白虎功》兩部。火梨,上海知識分子,1995年寫成一部《舞葉驚花》。張寶瑞的《京都武林長卷》系列凡六部、《醉鬼張三爺》、《形意游俠錄》等。熊沐的《骷髏人》。巍琦,代表作《金帖俠盜》。周郎,代表作《鴛鴦血》。孫曉的《英雄志》、鳳歌的《昆侖》、金尋者的《大唐行鏢》、小椴的《杯雪》、滄月的《聽雪樓》、步飛煙《武林客棧》、《華音流韶》、時未寒《偷天換日》。樹下野狐《搜神記》、《蠻荒記》、蕭鼎《誅仙、紅豬俠《慶熹紀事》、隨波逐流《一代軍師》。以上基本都屬於優秀作品,但品質尚有參差,難望港台金、古大家項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