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武俠小說
1. 金庸最喜歡的國內作家是誰
沈從文
使生命之光,煜煜照人,如燭如金。
——沈從文《燭虛》
一
金庸小說前、後期的分野,鄙意當以1963年創作的《連城訣》為斷。
《連城訣》以「大白話」寫回目,例如,第一回回目:《鄉下人進城》。
「鄉下人進城」?
金庸筆下「進城」的「鄉下人」,豈止《連城》中狄雲一人?他的小說,除《鹿鼎》外,其餘十四部,都有一個「鄉下人進城」的母題。
袁承志從華山進入北京;胡斐由雪山進入北京;阿青(越女)由山野走入宮廷。
冰火島上的張無忌,活脫一個少年魯濱遜;而荒山中與養母、黃狗相伴十幾年的石破天,絕似東方版的「禮拜五」。
幾乎所有武俠作者筆下的『游俠』皆遊走於鄉野與城市之間。金庸特異之處在於:他塑造的人物自「鄉下」進「城」,不僅是地理上的位移與改變,更帶來心理上的沖擊與陌生。
「那少年(石破天)的母親雖然對他冷漠,卻是從來不曾騙過他,此時他生平首次受人欺騙,眼中淚水滾來滾去,拚命忍住了,不讓眼淚流下。」「張無忌從這一天起,才起始踏入江湖,起始明白世間人心的險惡。」——「進城」之後,這樣的遭遇感受,在金庸小說中數見不鮮,非僅見於《俠客》《倚天》二書。
金庸供稱:「現代作家中間,人家問我最喜歡哪一個?我說喜歡一位湖南作家沈從文。我從小就喜歡看他的作品,到現在還喜歡。」
而沈從文一生都自命為「鄉下人」,「我實在是個鄉下人……鄉下人照例有根深蒂固永遠是鄉巴佬的性情,愛憎和哀樂自有它獨特的式樣,與城市中人截然不同!他保守,頑固,愛土地,也不缺少機警,卻不甚懂詭詐。他對一切事照例十分認真,似乎太認真了,這認真處某一時就不免成為『傻頭傻腦』。
」
金庸認為自己筆下(品質)最好的男人是《連城訣》中的狄雲。
試思維:《連城》中的生於湘西的狄雲,是否具有沈從文所言「鄉下人」的典型特徵?
「湘西」 所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種「優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
金庸筆下的「城裡人」與「鄉下人」,典型不遠,分別可以戚長發、狄雲師弟為代表。
「鐵鎖橫江」戚長發,「城裡人」亦如「鐵鎖橫江」。
「我師弟戚長發外號叫作『鐵鎖橫江』,那是人家說他計謀多端,對付人很辣手,就像一條大鐵鏈鎖住了江面,叫江中船隻上又上不得、下又下不得的意思。」(《連城訣•九•梁山伯祝英台》)
「空心菜」狄雲,「鄉下人」,似「空心菜」。
「『空心菜』是他的外號,世上只有他和戚芳兩人知道,連師父也不知。戚芳說他沒腦筋,老實得一點心思也沒有,除了練武之外,甚麼事情也不想,甚麼事情也不懂,說他的心就像空心菜一般,是空的。」(《連城訣•四•空心菜》)
金庸本人的心計何其深沉!塑造了那麼多全無心計的「空心菜」人物(石破天、狄雲、阿青、郭靖、周伯通、段譽、李文秀、儀琳、張無忌……)卻又正是此老,豈不怪哉?
無怪,勿怪! 越是缺心眼(如我),越喜歡被人說成「老奸巨滑」。相反,越是絕頂聰明之人,越要嘆慕「難得糊塗」。
心計深沉之人,可能更切望過簡單生活。
「政治生活全系權謀,至於道義則不可復問矣!」「政治生活誠非人所過耳,處境若此,萬萬想不到也。道德雲乎哉?感情雲乎哉?」——窺探權謀大師蔣中正的內心世界,這兩節寫在1926年的日記,最不可輕忽看過。某人以與人斗為生平至樂,蔣在那個位置不能不用權詐,內心則深以為苦。無論36年之前還是之後,蔣氏對張學良曲盡優容,令人費解。網上有朋友已經聯想到同性戀了。呵呵。我的理解是:蔣氏特別喜歡張的孩子氣、沒心機,因為自己做不到,所以格外喜歡羨慕。就一傻孩子嘛,沒法跟他計較。
湘西相對長沙,是「鄉下」;海寧相對杭州,是「鄉下」;華山相對黑木崖,是 「鄉下」;而非漢族的游牧漁獵文明相對漢民族的農耕文明,也算「鄉下」。
郭靖長於蒙古,段譽長於大理,陳家洛長於回疆。他們,是「鄉下人」。
論城市化程度,自然歐美遠甚中國,但從歷史角度看,洋鬼子也是「鄉下人」。很多赴美的國人都發覺美國人多數天真如大兒童,要單個比『鐵鎖橫江』的心計,絕對不是中國人對手。而整體建設成就卻遠超吾國。
工業化、城市化,是必然趨勢。但,鼓勵猜疑煽起仇恨,喪失這個民族曾有的純朴善良誠厚包容,陷於人整人人斗人人防人人害人的「鐵鎖橫江」境地而不能自休,其禍,勢將延及萬世。
二
唯一例外是韋小寶,他不是「鄉下人」,是「大市民」,從當時的經濟中心揚州走入政治中心北京的超級市民。
「寫《鹿鼎記》這本書時,我經常想起魯迅的《阿Q 正傳》……」(《金庸訪談錄》)。然則,何以阿Q 一生失敗連接著失敗,韋小寶卻從成功走向更大成功?
因為韋小寶是大城裡的阿Q ,而阿Q 則是鄉下韋小寶。環境、眼界、歷練、手腕等等,包不同也。
金庸自稱他塑造韋小寶這一人物形象,相當程度是概括了海外華人的創業過程中所體現的性格特徵。海外華人所從事的,多數不是農耕,更進一步,經營更「城裡人」的商業。
「『韋小寶作風』還是少一點為妙……我事先一點也沒有想到,要在《鹿鼎記》中著力刻畫韋小寶關於(不擇手段地)適應環境和注重義氣這兩個特點,不知怎樣,這兩種主要性格在這個小流氓身上顯現出來了……事實上,我寫《鹿鼎記》寫了五分之一,便已把韋小寶這小傢伙當作了好朋友,多所縱容,頗加袒護……」(《韋小寶這小傢伙》)
這里,我大膽說一句:如果金庸對韋小寶的態度未曾不由自主地由質疑批判轉為縱容袒護,他應該不會「封筆」,武俠小說還是可以寫下去的。
此前的金庸,心理意識猶徘徊瞻顧於城鄉之間,到了1970年左右,他的思想立場已經與他筆下的主人公一樣,徹底「進城」了。
三
下面的話,寫出來是用來討罵的:我並不認為沈從文的文學成就高於金庸。
時勢使然。
沈從文1950年放棄了小說創作,金庸在1972年結束了小說創作。1950年,沈從文48歲,1972年,金庸48歲。
同樣收煞於48歲,其原因則完全不同甚至相反。金庸是寫完了能寫的全部作品感覺再也無法實現自我突破時這才放棄小說創作,宣布封筆的。沈從文的的筆卻幾乎是被人生生奪下。
沈先生82年追憶自己當年「試驗各種各樣的寫法,寫了許多作品,有時好點,有時不好,不好又換個方法,是試驗,失敗也是意料中的事……一九三五年印我的選集時,大約是從三十個本子里抽選出來的,我還是叫它為『習作選』。為什麼,我覺得,習作五十年,我才有機會,有資格按照我的理想來寫,前面部分都只是習作。」
我們看到的《邊城》《長河》都還只是沈先生的「習作」,他真正成熟完滿的作品,還沒有寫出,也永遠沒有機會寫出了。
沈從文、金庸二氏,心志均是極高,也從不缺乏世界眼光。1950年代,沈從文在致汪曾祺的信中寫到:「拿破崙是偉人,可是我們羨慕也學不來。至於雨果、莫里哀、托爾斯泰、契訶夫等等的工作。想效法卻不太難(我初來北京還不懂標點時,就想到這並不太難)。」
時局丕變,黃鍾毀棄。這一百年中國好歹出現了一個堪與大仲馬比肩的小說家(金庸的天分,到大仲馬程度,已經發揮至極限),而雨果,終於沒有出現(沈從文的才力,比雨果應無遜色)。嗚呼!我已無言。
當年金庸到牛津作了半年訪問學者,回到香港,接受記者采訪時極度的謙抑:「本來打算靜下心來作學術研究,然而我個性不合,學術的基礎也不好,現在努力,已做不成世界一流的學者了」。話說得很圓融,問題出在最後一句,金庸的自我期許,某事要麼不做,做就要做出一流的成就,並且是「世界一流」。他倒從無成為「雨果、莫里哀、托爾斯泰、契訶夫」這樣世界級偉大作家的念頭,那是因為壯年金庸本無意從文,而是有著遠大的政治抱負。他從政的理想還沒到「成為拿破崙」的奢侈。但我們不妨細細思量:金庸推崇的典範人物一直都是范蠡與張良。范、張何許人也?曰:帝王師!
四
湖南衛視主持人問:「你認為自己是個很聰明人嗎?」金庸答:「我不聰明,我是個很努力,很用功的人,從小就培養了讀書的興趣,從五六歲開始,父母怕我讀書時間太長有礙健康,催促著出去玩,但我在外面玩了一會,就又回家讀書了……」
金庸對著嚴家炎說起自己與郭靖的相似處:「我的性格反應比較慢,卻有毅力,鍥而不舍,在困難面前不後退。我這個人比較喜歡下苦功夫,不求速成。」
「六歲時我已單獨上了私塾……第二年後換了一個私塾,在這私塾中我跟從了幾個較大的學生,學會了頑劣孩子抵抗頑固塾師的方法,逃避那些書本去同一切自然相親近……機會一來時總不把逃學的機會輕輕放過。」(《從文自傳》)
沈從文五六歲的小時候成天在山野遊玩,但綜觀其一生,更是「很努力很用功」的人。1982年,沈從文先生在家鄉的吉首大學講話中謙虛地表白:「人家說我有什麼『天才』,其實,我文化是最低級的,我是最不相信『天才』的,學音樂或者什麼別的也許有,搞文學的,不靠什麼天才,至少我是毫無『天才』,主要是耐心耐煩,改來改去,磨來磨去……至於我,寫東西是一個個字改出來的……」汪曾祺《星斗其文,赤子其人》也談到沈先生「稱贊別人,也常說『要算耐煩』」。
對照這幾節文字,頗能見出沈從文、金庸二人之異同。
其異在於:同樣的5、6歲年紀,沈先生逃避書本而沉醉於玩耍,金庸則迷醉閱讀而放棄游戲。
相同點很多:[一}沈先生說自己「毫無天才」,金庸則謙稱「我不聰明」,實則,沈、金二氏皆天分甚高,是絕頂聰明天才人物。[二]「沈從文自視:「主要是耐心耐煩……至於我,寫東西是一個個字改出來的……」,金庸則自稱「我是個很努力,很用功的人。」他在其他場合也講過:「我的寫稿速度其實是很慢的。一字一句都斟酌,所以一千多字的稿,往往是改了又改,起碼花兩個鍾頭。」
胡適先生認為「凡是有大成功的人,都是有絕頂聰明而肯做笨工夫的人,才有大成就。」正是天分加上勤奮,聰明輔以耐心,乃有沈、金二人龐大的寫作數量與絕大的文學成就。金庸31歲後從事小說創作,17年內寫出了近千萬字。沈從文則「在三十歲以前就寫出四十多種集子」。
二人皆是高產、多產作家。
五
當池田大作恭維金庸「是被稱為『東方的大仲馬』的文豪」時,出於禮貌,金庸自然要遜謝,卻仍表示:「我們二人的小說的風格很接近……如各拿十五部來平均比較,我自誇或可略微佔先。」
有一件事,按理說金庸應該知道而在談話中未曾提到:最早被稱作「東方(或中國)大仲馬」的中國作家,並不是他。
金介甫《沈從文傳》:「在20年代的上海,他自稱為『小兵』,被別人稱為『中國的大仲馬』」 「從沈寫的那麼多地方色彩作品中,(20年代末的)讀者終於認識了這位『中國大仲馬』的不尋常背景(斯諾在《活的中國》小說集中曾經指出,沈從文在三十歲以前就寫出四十多種集子,無怪乎被人譽為中國的大仲馬,沈和大仲馬還有一點相似之處是,他們的父親都是混血軍官。)」
金庸另一次受訪時曾言:自己最喜歡的作家,國內是沈從文,而國外是大仲馬。
沈從文之被稱為「中國大仲馬」,一是因為他的多產,被人微帶譏諷地稱作「多產作家」。其二,他在進入文壇的早期,也曾被人目為擅長以色情描寫招引讀者的不脫「通俗」氣味的小說家,一直到1948年,還有郭沫若把沈先生尊稱為專寫頹廢色情的「粉紅色作家」。
沈從文、金庸、大仲馬,三人確存某種微妙的聯系。
大仲馬的《三個火槍手》《二十年後》等作品是西方文學中與「武俠小說」形貌最為接近的。大仲馬以真實歷史為「釘子」掛上自己的虛構故事的寫作手法更為金庸所借鑒繼承。
沈從文則極力贊賞故鄉湘西那種「個人的浪漫情緒與歷史的宗教情緒結合為一」的「游俠者精神」,他在《湘西•鳳凰》文中,追憶自己當少年時在湘西眼見的「游俠者行徑……重在為友報仇,扶弱鋤強,揮金如土,有諾必踐。尊重讀書人……還能保存一點古風……總之,(湘西的)游俠觀念純是古典的,行為是與太史公所述相去不遠的。」文章結尾處,沈先生甚至強調說:「游俠者精神的浸潤,產生過去,且將形成未來」。
上世紀30年代初那場沸沸揚揚的「京派」與「海派」之爭,沈從文實為始作俑者。他對「海派」文學不滿的緣由之一就是看不慣那種商業化作風。而近代以來的武俠小說的商業性特點是不容否認的。然則,沈從文是否會對武俠小說徹底否定呢?未必盡然。沈從文一九四五年寫有《湘人對於新文學運動的貢獻》一文,對現代武俠小說的開創者平江不肖生(向愷然)的評價也很正面。陳平原教授感覺沈從文是「有可能寫作武俠小說的」,如成為現實,「當不至於讓金庸獨步天下。」
沈先生終於不曾寫作武俠小說,但他小說中描寫的苗族人與金庸筆下的游俠,仍自有其同質性:誠朴、笨拙、勇悍、野性、深情……
沈從文與金庸的小說同在緬懷追憶這個民族在蒼老之前那種磅礴大氣、沛然莫之能御的生命力。
很多人把這稱為「意淫」,也有道理。而我只想問這些朋友一句話:你,站在哪裡?
「我的讀者應是有理性,而這點理性便基於對中國現社會變動有所關心,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各在那裡很寂寞的從事與民族復興大業的人。這作品或者只能給他們一點懷古的幽情,或者只能給他們一次苦笑,或者又將給他們一個噩夢,但同時說不定,也許尚能給他們一種勇氣同信心!」(沈從文:《〈邊城〉題記》)
「認識這個民族的過去偉大處與目前墮落處」,是否適用於金庸的「通俗小說」?
「《邊城》是一個懷舊的作品,一種帶著痛惜情緒的懷舊。」(汪曾祺:《又讀〈邊城〉》)而金庸的全部作品,也曾引領我們集體「懷舊」,而無限「痛惜」,為這個民族曾經失去、永不再有的一切。
在《中國古代服飾研究》書中,沈從文談前蜀王建墓中浮雕:「還多保留唐代中原格局。勞動人民工藝成就,健康飽滿,生動活潑,不像稍後,後蜀文人流行《花間集》體詞中表現的萎靡纖細,頹廢病態」,字里行間,褒貶顯見。金庸則於故國,最愛春秋戰國、強漢盛唐。於世界,鍾情希臘榮光、羅馬盛況。那樣的時代,雖難免野蠻、血腥,卻是虎虎有生氣,迸發出的生命偉力,不是今天的文明人類所堪企及。1994年,金庸在北大表示自己可能會以春秋戰國為背景寫一部歷史小說,因為「這時期的歷史人物慷慨豪邁,思想開放。」
康有為聲言:「士無俠氣,則民心弱」,畢竟歐洲人沒有完全遺忘「騎士精神」,日本人仍部分接續了「武士道精神」,而吾國的「游俠者精神」,現實中幾乎已成絕響。較諸其他民族,生命力萎縮得尤其厲害,整個民族彌漫著一種女性的陰柔氣質。趙本山、潘長江之流,竟成全民偶像。
鄢烈山認定武俠小說「猶如鴉片,使人在興奮中滑向孱弱」,使國人滑向孱弱的,是種種偉大運動,區區武俠小說哪得如斯偉力?同理,試圖通過閱讀武俠小說來恢復「游俠者精神」,也太高看它了。小說,只是小說。曾經失去的,只可緬懷,無力振起。
金庸小說向來被批評為將女性角色置於從屬地位,而有「大男子主義」嫌疑。就算這一批評能夠成立,他也不愁找不見同道。沈從文在《一周間給五個人的信》直言無隱:「一個女人本來就要你們給她思想她才會思想,給她地位她才有地位,同時用規則與法律使她生活得像樣一點,她才能夠有希望像樣一點!女子自己不是能生產罪過的!上帝創造女子時並不曾忘記他的手續,第一使她美麗,第二使她聰明,第三使她同情男子……」
六
「江蘇與浙江到宋朝時已漸漸成為中國的經濟與文化中心,蘇州、杭州成為出產文化和美女的地方。但在春秋戰國時期,吳人和越人卻是勇決剽悍的象徵。那樣的輕視生死,追求生命中最後一剎那的光彩,和現代一般中國人的性格相去是這么遙遠,和現代蘇浙人士的機智柔和更是兩個極端。在那時候,吳人越人血管中所流動的,是原始的、獷野的熱血。(金庸《卅三劍客圖•趙處女》)」
我20年前初讀此節文字,就不相信金庸是進化論者,將故鄉浙江(古越)人們由「勇決剽悍」轉變為「機智柔和」完全視作可喜之事。我的這一感受,終於從前幾年金庸接受《面對面》訪問時的一段答語獲得證實:「『五胡亂華』也是好的,中國本來一個很文弱、慢慢腐化下去的民族,自從匈奴、鮮卑這些外來民族進來,跟漢族結合起來之後,又有漢朝、唐朝,又興旺起來,血液中間有了這個外來民族之後,大家團結融合,我們整個民族又奮發起來,又有青春力量出來了。」唐德剛先生的看法,與金庸相近:「五胡亂華四百年也是個東方各民族的一次大融合,使一個古老的漢族增加了新血液,而發生了返老還童現象,乃出現了隋唐大帝國的鼎盛時代。」(《晚清七十年》)
我只是奇怪:為何到現在沒有「愛國者」站出來,給金庸、唐德剛加戴「漢奸」的冠冕?
金庸說的,是古吳古越人到今天江浙人的轉變。沈從文則嘆惋:「民族衰老了,為本能推動而作成的野蠻事,也不會發生了。」(《如蕤》)
何平《俠義英雄的榮與衰》是真正堪稱「金學」的大文字,如此雄文,我永遠寫不出。故不避「文抄公」之嫌,大段引錄於下:
「金庸蓄墨最多之處恰與春秋戰國時原儒的聖王懷抱如出一轍……小說中厚重的亂世風雲完全可以映照千年之上春秋戰國時代原儒親歷的社會文化激變……金庸群俠的英雄人格映現了原儒有天下之志的聖王氣象。他們是『剛、毅、木、訥』,『可親而不可劫,可近而不可迫,可殺而不可辱』的剛儒(如郭靖);是『和而不流』、『中立不倚』、『至死不變』的強儒(如喬峰),人們在金庸小說中看到的是任重道遠、以天下為已任的使命感,是殺身成仁、死而後已的擔當,是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氣節,是託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操守。這些剛毅勇猛的俠儒,絕非循規蹈距、『衣冠中』、『動作慎』、『難進易退』、『粥粥若無能』的柔儒、腐儒、鄉願之儒、小人之儒可比。戰國以前的原始儒家是從殷周貴族中的武士階級轉化而來,金庸小說復現的正是式微已久的那種文武兼包、大義凜然的原儒真精神。與群俠踐履的春秋大義相表裡,在思想上宰制金庸小說全局……,在他最感人的故事裡洋溢的不是『多難興邦』的空頭豪情,也不是『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自我譬解,而是知其不可而為之的烈士精神。」
七
金庸在《神鵰俠侶》的《後記》中寫道:「 道德規范、行為准則、風俗習慣等等社會的行為模式,經常隨著時代而改變,然而人的性格和感情,變動卻十分緩慢。三千年前《詩經》中的歡悅、哀傷、懷念、悲苦,與今日人們的感情仍是並無重大分別。我個人始終覺得,在小說中,人的性格和感情,比社會意義具有更大的重要性」。
直到2002年,金庸還是老調重彈:「我是想努力描述一下歷經世代都不曾改變的人們共有的愛憎情感。無論《聖經》中吟詠愛情的《雅歌》,還是中國幾千年前《詩經》中的愛情佳句,世界和時間不斷變換,可是誰又發現這些基本的情感有過什麼變化?」
金庸自陳其創作宗旨:「我寫武俠小說是想寫人性,就像大多數小說一樣」。
金庸在文學創作上,一直是堅定的「人性論者」,如果說他曾受到過前輩作家的影響,這一影響未必來自梁實秋,而更可能得諸沈從文。
「我只想造希臘小廟」,「這神廟供奉的是『人性』」。(沈從文:《習作選集代序》)
《邊城》是一座「廟」,《連城》也是一座「小廟」。
《邊城》極力寫人性之美、人心之善;《連城》著力刻露人性之惡、人心之險。
《連城訣》明顯是金庸向前輩大師沈從文致敬的作品,因此小說一開頭:「那是在湘西沅陵南郊的麻溪鋪鄉下……」背景同在湘西,同樣描寫「人性」,二《城》何以迥異如此?
因為:儺送與翠翠,這兩個「鄉下人」一直呆在湘西;而狄雲與戚芳這對「鄉下人」則偕伴「進城」了。
假設:沈從文《邊城》接著寫下去,講說儺送離開湘西後到了上海的「鄉下人進城」故事,則整部小說必將呈現另一種殊異的面貌。
八
看《連城訣》的結尾,總感覺似曾相識:「那是水笙!她滿臉歡笑,向他飛奔過來,叫道:『我等了你這么久!我知道你終於會回來的!』」
再看《邊城》的結尾:「那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與其說《連城》是在唱《邊城》的反調,不如說前者是後者遙遠的回聲。
實則,金庸小說與《邊城》那個令人無限回味的結尾相似的非僅《連城》。金庸小說最讓人放心不下的當然是《雪山飛狐》那個開放性、不確定的結局:「他(胡斐)這一刀到底劈下去還是不劈?」——這是從胡斐角度所作表述。
在這句話之前,描述的卻是苗若蘭:「她站在雪地之中,月光之下,望著那嬰兒的小衣小鞋,心中柔情萬種,不禁痴了。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歸來和她相會?」
「胡斐到底能不能平安歸來和她相會?」,置換成沈從文《邊城》式表述,看看是否合拍:「那個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了,也許馬上回來!」?
九
金庸自稱對自己小說影響最大的古典作品是唐傳奇,沈從文則自言很早就受到唐人傳奇小說的影響。
沈、金二氏,皆得力於佛經甚巨。沈從文體現在語言文字上,金庸更多體現在思想意識上。金庸常在小說中穿插短篇佛經故事,這里未必沒有沈從文《月下小景》的影響。
30年代初,沈從文根據唐朝高僧道世撰寫的《法苑珠林》中的佛經故事改寫成八篇作品,收入《月下小景》集.對此書,沈先生自己還算滿意:「《月下小景》不壞,用字頂得體。」
沈從文與金庸,皆堪稱「文體家」。將文言引入白話,自成一體。二人對中國現代作家多采歐化語法均是反感至極。
金庸的古文寫得差,他07年所作《香港賦》尤其糟糕,稱「賦」,當不起的。但他那種古今並用、文白調和的「中語文字,當世無出其右!」(張五常語)
十
沈從文、金庸自然也不排斥西方文化的影響。例如他們對人物心理尤其性心理的刻畫,都受到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極大影響。
沈、金都很喜歡一部英國童話名著:《愛麗絲漫遊奇境記》。
「1940年前後,查良鏞攻讀於聯合高中……當時校內各班級學生可自由編寫壁報。1941年某日課余,忽然人頭濟濟,有數十人在圍觀圖書館外走廊的壁報,前排有人高聲朗誦,後面諦聽的,無不拍手稱快。原來壁報上刊有《阿麗絲漫遊記》一文,描述阿麗絲小姐千里迢迢來到聯高校園,興高采烈遨遊東方世界之際,忽見一條色彩斑斕的眼鏡蛇東游西竄,吐毒舌,噴毒汁,還口出狂言威嚇教訓學生:『如果……你活得不耐煩了,就叫你永遠不得超生……如果……』眼鏡蛇時而到教室,時而到寢室,或到飯廳,或到操場,學生見之紛紛逃避……文章的作者就是查良鏞……」(葉炳炎的《查良鏞在聯合高中》)
「眼鏡蛇」影射的是他們學校的訓育主任沈乃昌,查良鏞的同學們,很少有看不出來的。金庸在《笑傲•後記》里可是強調這部小說絕對不存在「影射」的成分。看來金庸後來改邪歸正了。「影射」?那是他小時候乾的營生。呵呵。
少年金庸的這篇文字,模仿的是英國作家卡羅爾的童話小說《愛麗絲漫遊奇境記》,但風格與原著大不相同。
實則,最早把愛麗絲(或譯:阿麗絲)小姐請入中國的,不是1940年的金庸,而是1928年的沈從文。沈從文《阿麗絲中國游記》諷世罵世,才真正與金庸《阿麗絲漫遊記》筆調近似。
金庸為此被學校開除,看來沈從文最起碼要擔負一半的道義責任。再呵呵。
沈從文的表侄黃永玉回憶他50年代的《大公報》同事金庸「他很可愛、很溫和」,我們很難想像這樣「可愛溫和」的人會在十年前兩次被母校視為「刺頭」而予以開除處分。
黃永玉亦曾轉述過錢鍾書說過的話:「你別看(沈)從文這人微笑溫和,文雅委婉,他不幹的事,你強迫他試試!」
這一點,金庸的個性與沈從文很相似。一方面微笑可愛溫和,另一方面,又脾性倔強,不受強迫。「 我不願做的事,別說是你,便是師父、師娘、五嶽盟主、皇帝老子,誰也無法勉強」 ——令狐沖這段狂言,當是作者的心聲。
金庸前半生的行止,自有其光彩。甚至當他遭遇暗殺威脅,也不曾屈服。到了晚年,金庸對於政治問題的幾次發言,往往自失其早年的立場,多有昏聵悖晦之語。那倒也不是被誰強迫,而是被人動以柔性攻勢,這才不覺入彀。
有人不怕被「棒殺」,卻可能被「捧殺」。
無奈。
1939年9月,二戰爆發,波蘭覆亡。沈從文感嘆:「一國家養兵至一百萬,一月中即告滅亡,何況一人心中所信所守,能有幾許力量,抵抗某種勢力侵入?」(《潛淵》)
2. 介紹下《蜀山劍俠傳》
3. 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是誰
1、並因此得名而成為鴛鴦蝴蝶派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為徐枕亞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駢儷加上香艷詩詞而成的哀情小說包天笑徐枕亞張恨水吳雙熱吳若梅程小青孫玉聲李涵秋許嘯天秦瘦鷗馮玉奇等;1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亞張恨水吳雙熱吳若梅程小青孫玉聲李涵秋許嘯天秦瘦鷗馮玉奇周瘦鵑等2這一流派的作者群先後多達兩百餘人,分散在江蘇浙江安徽江西一帶,後來集中到上海天津;誰說不是是的張恨水是著名章回小說家,也是鴛鴦蝴蝶派代表作家看這里 htm。
2、包天笑為這一派的主持者,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亞張恨水吳雙熱吳若梅程小青孫玉聲李涵秋許嘯天秦瘦歐馮玉奇等徐枕亞的玉梨魂著名作家張恨水的嘀笑因緣包天笑的滄州道中;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有1徐枕亞徐枕亞,近現代小說家,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名覺,字枕亞,別署徐徐泣珠生東海三郎等,江蘇常熟人南社社員早年就讀於常熟虞南師范學校,與同邑吳雙熱為同學2李定夷李定夷;鴛鴦蝴蝶派代表人物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李定夷等1包天笑1876-1973,初名清柱,又名公毅,字朗孫,筆名天笑等著名報人,小說家抗戰勝利後定居香港發表且樓隨筆釧影樓回憶錄等1973年;海派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流派它是一種租界文學洋場文學,是以特定的地域文化為依託的歷史文化現象所形成的是一種『才子+浪子』的文學 海派發展三階段 民國初年鴛鴦蝴蝶派 代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鵑 特色上承紅樓夢;他們最初熱衷的題材是言情小說,寫才子和佳人「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蔭花下,象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上海文藝之一瞥,並因此得名而成為鴛鴦蝴蝶派這一派的早期代表作為徐枕亞的玉梨魂,是用四六駢儷加上香艷;重要的代表人物有徐枕亞張恨水吳雙熱吳若梅程小青孫玉聲李涵秋許嘯天秦瘦歐馮玉奇等這些作家寫手所創作的作品題材廣泛,包括「相悅相戀,分拆不開,柳陰花下,像一對蝴蝶,一雙鴛鴦一樣」的才子佳人戀愛。
3、學衡派這是一個宣傳復古主義反對新文化運動的文化社團1922年1月創辦學衡月刊,故稱學衡派主要代表人物是梅光迪吳宓 現代評論派主要成員有王世傑陳源胡適等1924年在北京創辦現代評論 論語派;文學研究會以及新文學陣營對鴛鴦蝴蝶派等游戲消閑類的都市通俗文學發出了激烈的批判之聲,而且,「五四」以後新文學對都市通俗文學的輕蔑和批判依然沒有終結,對武俠影片火燒紅蓮寺為代表的武俠小說偵探言情小說以及所謂的「小市民文藝;七八年後,一部由以此事件為素材,綜合其他京劇藝人生涯的小說秋海棠問世原著作者秦瘦鷗也由此成為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之所以取名秋海棠,是因為秋海棠花姿嬌嫻柔美,花色繽紛多彩,花朵亭亭玉立,比較適合;張恨水,現代著名的文學家,小說家,「鴛鴦蝴蝶派」的代表人物,被譽為「最多產的小說家」嚴鳳英,著名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被稱為黃梅戲的「一代宗師」,黃梅戲的代表人物鄧稼先,著名的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4、一雙蝴蝶可憐蟲quot又因鴛蝴派刊物中以禮拜六影響最大,故又稱quot禮拜六派quot其內容多寫才子佳人情愛,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亞周瘦鵑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禮拜六小說時報眉語等;海派京劇更符合都市人的欣賞口味,代表人物都有誰 海派發展趨勢三階段 民國時期鴛鴦蝴蝶派,表人物包天笑周瘦鵑 特色上承紅樓夢花月痕的傳統式,外受茶花女的凄楚與十世紀的傷感的危害,展示出一種窮困。
4. 金庸小說中人物名字的由來,太有才了!
我們在取名字的時候往往都絞盡腦汁,起得太接地氣,顯得沒文化;起得太晦澀,又顯得造作還為難孩子;看看金庸筆下人物的名字,女的傾城男的豪情,正所謂人如其名,名不虛傳。更厲害的是,人物的名字都有出處,而不是隨便取的。
1、阿朱、阿紫
二姐妹是《天龍八部》段正淳與阮星竹之女,自小分離,後一為慕容氏的婢女,一為星宿派的頑徒。朱紫是一個母親所生,而性格、品質迥異。其名取自《論語》。《論語·陽貨》:「惡紫之奪朱也。」何晏集解:「朱,正色;紫,間色之好者。惡其邪好以亂正色。」後因以「朱紫」比喻以邪亂正或真偽混淆。《後漢書·陳元傳》:「夫明者獨見,不惑於朱紫。」又比喻人品的高下。劉峻《廣絕交論》:「雌黃出其唇吻,朱紫由其膽。」由是觀之,查氏以「朱紫」為二姝命名,愛憎之情不言自明矣。
喬峰本名蕭峰(蕭姓為遼國大姓),其姓得自養父農戶喬三槐。「喬」字已暗含其並非本姓(「喬」在字義上有「裝假」、「改扮」意,如喬裝,喬模喬樣等,《水滸》有「李逵壽張喬坐衙」)而「峰」字又遙接其父之名「遠山」。
2、丁典和凌霜華
《連城訣》中一對命運悲慘的愛侶。丁,有遭逢的意思。《後漢書·岑彭傳》:「我喜我生,獨丁斯時。」有詞語「丁憂」、「丁艱」;典,有抵押、典當的意思。杜甫《曲江》:「朝回日日典春衣」。所以「丁典」可釋為「遭逢出賣」,正好像丁典與其把弟狄雲身世的寫照。
凌,「凌寒獨自開」之凌,冒著;「霜華(花)」,雪也。能凌霜華(花)之物,菊也。合「人淡如菊」之評,亦符其愛菊之性。故其女僕名曰「菊友」。
3、楊過、小龍女
「神鵰大俠」楊過,字改之,其名及字都是郭靖取的。《左傳·宣公二年》:「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又南宋辛派詞人劉過,字改之。不知金庸是否從這位詞人身上得到某種靈感。
龍女,神話中的龍王女兒。《法華經》中有龍女成佛的故事,唐李朝威《柳毅傳》有「龍女牧羊」。《詩人玉屑》卷二十一引《冷齋詩話》有「吳城小龍女」。而小龍女的原型應該出自《莊子·逍遙游》中那位「肌膚若冰雪,綽約若處子」的「藐姑射之山」的「神人」。
4、令狐沖、任盈盈
令狐沖是厭惡權利斗爭的「隱士」,一位「道家之俠」。沖,貌似沖淡空虛;盈,水滿的樣子。這似乎暗示著令狐沖和任盈盈性格的差異與沖突。但事物是辨證的,《老子》四十五章曰:「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再說下--金庸在其另一部小說里借周伯通之口引用過這句話,可旁證這種解釋並非牽強。「周伯通道:『我這全真派最上乘的武功,要旨就在『空、柔』二字,那就是所謂『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跟著將這四句話的意思解釋了一遍。郭靖聽了默默思索。」)沖與盈又達到了統一。而事實上他二人最終是「笑傲江湖」,「曲諧」一生的。
任盈盈也可能名取自《古詩十九首》「盈盈樓上女」。清孔尚任、顧彩合作傳奇劇本《小忽雷》中女主角名鄭盈盈。又《老子》:「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 。
5、「奔雷手」文泰來
文泰來乃《書劍恩仇錄》紅花會四當家,是堪與喬峰媲美的好漢。「奔雷手」形容其工功夫氣勢不凡,辛棄疾《沁園春》(杯汝前來)有「於今喜睡,氣似奔雷」句。泰是卦名(卦象為上坤下乾)。坤地乾天,地重下沉,天輕上浮,天地交而萬物通,徵兆順利。
這樣就很好解釋文泰來由被清兵拿獲到逃脫囚籠,雖屢經周折,然「否去泰來終可待」(唐韋庄《湘中作》),正印證「泰來」二字是否極泰來的意思。
6、乾坤五絕(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射鵰英雄傳》中五位高人被譽為「乾坤五絕」。金庸對他們的命名參考了中國傳統的五行思想。
東方尚青,屬木,故「東邪」為黃葯(葯)師(平時都穿著青袍);南方尚赤,屬火,故「南帝」號一燈;西方尚白,屬金,故「西毒」為歐陽"鋒";北方尚黑,屬水,故「北丐」為"洪"七公;中央尚黃,屬土,故「中神通」為王重陽。金木水火土五行巧妙地鑲嵌在五人的姓名中。
1)南帝一燈————「一燈」之名出自《法華經》:以一燈傳諸燈,終至萬燈皆明。 「南為火」:一燈大師之「燈」待「火」點燃。其秘技為「一陽指」,而太陽就是一個大火球。 「南,色赤」:「燈」與「陽「皆作赤紅色。
2)中神通王重陽————『中央為土」:此人確為歷史人物,是全真教開山祖師,原名「王喆」,這姓/名兩個字皆具「土」形。五大高手中他辭世最早,由其師弟遞補為中頑童,就是周伯通。而「周」中亦有「土」。
「中央,色黃」:王重陽既為道教大師,而道士用黃冠束發,因此又被稱作「黃冠」。《推背圖》作者李淳風就自號「黃冠子」
3)西毒歐陽鋒————「西為金」:「鋒」賴「金」利。作為音樂家的歐陽鋒,常備樂器不是吉他,而是鐵箏。仍是金屬所制。
「西,色白」:西毒長居白駝山,他本人`/侄兒/部屬皆作白衣裝。
此意王家衛在《東邪西毒》中也有所發揮,電影尾聲是歐陽的一段獨白:沒多久,我就離開了這個地方。那天,黃歷上寫著「驛馬動,火迫金行,大利西方」。
4)東邪黃葯師————在《卅十三劍客圖。虯髯客傳》一文中,金庸對唐代名將李靖極表欽敬之忱。其實李靖之軍事才能未必高於韓信/林彪,金庸佩服他的恐怕還是其功成不居/明哲保身的政治智慧與人格修養。雖達不到三毛「最愛黃葯師什麼都愛」的程度,我猜金庸對自己創造的黃葯師這一人物形象還是鍾愛有加,他把自己推崇備至的李衛公的名字贈給了黃:李靖字葯師。
「東,色青」:書中寫黃葯師初次出場:「身穿青色布袍」。
「東為木」:黃葯師三字表面看來似乎有「草」無「木」,其實不然。金庸等台港文人使用的是正規的繁體字,「葯」字的正確寫法是「葯」,一根巨木,赫然在下。
5)北丐洪七公————舊武俠小說《兒女英雄傳》中有「鄧九公」者,名諱與洪七公相仿.。書名與《射鵰英雄傳》也有幾分(五分之三?)相似。
「北為水」:七公姓「洪」 ,果見洪水湯湯,竟沒涯涘。
「北,色黑」:書中不曾描寫七公衣服顏色。但他作為丐幫老頭子,估計不管衣服原色為何,上身之後,必將改造成唯一色調:總是黑。
小說中一燈大師的「一陽指」為歐陽鋒「蛤蟆功」的剋星,暗合五行相剋的原理(火克金)。《倚天屠龍記》中明教五行旗五位掌旗使的命名與此類似,就不多說了。
7、林平之、游坦之
一為副威鏢局之少鏢頭,一為聚賢庄之少莊主。然兩位公子哥兒前途卻並非「平之」、「坦之」!查老以「平坦」二字為兩位富家子弟命名,真是"高人"啊!。
8、武修文、武敦儒
《神鵰俠侶》中的武氏兄弟乃大理武三通之子。
修文的意思是:修明文教。《尚書·武成》:「王來自商,至於豐,乃偃武修文。」
敦儒的意思是敦厚儒雅。南宋有詞人朱敦儒。
命子名為「修文」、「敦儒」,本冀其文雅;但二子都只是赳赳武夫,真的和自己名字的含義大相徑庭。
9、夏雪宜、溫青青
二人是《碧血劍》中一對父女。夏季炎熱,雪只下於寒冬,「夏」與「雪」本不「宜」。
作者如此命名,我想起錢鍾書對《水滸傳》第二十四回「王婆貪賄說風情」中一句費解話(「他家(按指武大夫妻)賣拖蒸河漏子,熱湯溫和大辣酥」)的精闢解釋。他說:「這是一句玩笑話,也就是西洋修辭學上所謂的oxymoron(安排兩種詞意截然相反的詞語,放在一起,藉以造成突兀但是相輔相成的怔忡效果),象是新古董novel antiques便是。像河漏子(一種點心小食)既經蒸過,就不必再拖;大辣酥(另一種點心小食)也不可能同時具有熱燙溫和兩種特質。據此可以斷定是王婆的一句風言風語,用來挑逗西門慶,同時也間接刻畫出潘金蓮在《水滸》中正反兩種突兀的雙重性格。」
查老對夏雪宜的命名似也運用了「oxymoron」的修辭手法,錢鍾書所謂「間接刻畫出…………正反兩種突兀的雙重性格」的評語大可移用到夏雪宜身上。以前有人認為溫青青名字來自《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恐怕有點牽強。《莊子·德充符》:「唯松柏獨也
,在冬夏青青」,《禮記·曲禮上》:「凡為人之禮,冬溫而夏凊(冷、涼的意思)」作為溫儀和夏雪宜的女兒,身上同樣兼有「溫」、「凊」(或謂「夏」、「雪」)兩種矛盾的性格,小說中其時而刁蠻時而哀苦的情緒對此作了很好的詮釋。
10、袁承志
《禮記·祭義》:「君子所謂孝者,先意承志,諭父母於道。」袁承志所承之志,本應是其父袁崇煥抗擊滿清之志,但《碧血劍》一書的結局,他卻隱居域外,只能算是「名不副實」的人物。
歷史上名承志者尚多,如唐武後時有杜承志,現代有革命家廖承志,戲劇家焦菊隱(原名焦承志),作家張承志等。
11、逍遙派諸人
《天龍八部》中的逍遙派是一個崇尚道家的門派,其掌門人為無涯子。其名來自《莊子·養生主》「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和無涯子一輩的尚有天山童姥與李秋水。童姥謂年老而童身,其造型與武功似取材於佛祖釋迦牟尼(如八荒六合XXX拳之類)。李秋水名字來於《莊子·秋水》就不用多說了。
值得一提的是無涯子的兩個弟子:蘇星河,丁春秋。在道家裡,「星河」是空間上的「無涯」,而「春秋」則是時間上的「無涯」。
「函谷八友」是蘇星河的八位弟子。「函谷」暗指道家始祖老子出關之處,點名逍遙派的淵源。
老大康廣陵(琴),姓名分別取自三國時的嵇康與他所彈的那首《廣陵散》;
老二范百陵(棋),姓名取自清朝的兩位圍棋高手范西屏(海寧人)和過百齡;
老三苟讀(書),這個顯而易見吧;
老四吳領軍(畫),書中述其曾任「領軍」之職,而姓恐來於唐大畫家吳道子;
老五薛慕華(醫),慕華即仰慕華佗之意(中國古代有一批以「慕X」名的,如「慕韓」,「慕華」等等)。又近代有黃乃裳,號慕華,曾參加康梁變法;
老六馮阿三(匠),其名很庸俗,應該是用來湊數的;
老七石清露(花),「石」諧音「蒔」,蒔花;清露古詩常見(如如陸機《赴洛道中作》「清露墜素輝,明月一何朗」,虞世南《蟬》「垂綏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紅樓夢》三十四回記有「玫瑰清露」);
老八李傀儡(戲),傀儡寓意很明確,姓李似暗寓唐朝那位在皇宮搬演梨園的李隆基。李+傀儡,似乎也暗示唐高宗,被武則天擺布得像個傀儡
12、穆念慈
有人說名字取自《尚書.大禹謨》「帝念,念慈在慈。」這種說法我覺得不正確。首先,全部《尚書》(包括所謂《偽古文尚書》)都無「念慈在慈」四字,有的是「念茲在茲」四字,茲,此也。也即「念念不忘」的意思,這和穆念慈的名字是風馬牛不相及的。
據我的理解,念慈者,懷念母親也。古時稱父親為家嚴,母親為家慈。《射鵰》全書都沒有寫念慈的父母是誰,但是由於鐵心兄的收養,她總算是有了父愛,所以更懷念其母的愛。
13、柯鎮惡
《世說新語》:「桓石虔,小字鎮惡」。
柯之高足郭靖那句擲地作金石聲的「為國為民,俠之大者」,也模仿自《世說》:「劉真長,黨同伐異,俠之大者」。
14、徐潮生
《書劍》中陳世倌之妻,乾隆與陳家洛之母。歷史上陳世倌正妻確為徐姓,「潮生」之名恐怕就是金庸所代擬了。出自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黃葯師自度的《碧海潮生曲》,以及桃花島積翠亭上「桃花影里飛神劍,碧海潮生按玉簫」的對聯分明都與這兩句詩有關。
15、 李沅芷
《楚辭。湘夫人》:『沅有芷兮澧(音li)有蘭'』,此姝之名,盡在詩中。 詩的後一句「思公子兮未敢言」倒與李沅芷對余魚同的那份情愫有三分彷彿。
16、「氣寒西北」白萬劍
出自龔自珍「氣寒西北何人劍,聲滿東南幾處簫」的詩句。金庸對龔定庵似乎情有獨鍾,他為《天龍八部》第35回寫的回目是:「紅顏彈指老,剎那芳華」,此句脫胎於龔定庵《洞仙歌》詞:「埋沒了,彈指芳華如電。」。
17、射鵰/倚天
金庸小說於七十年代末在台解禁,唯有《射鵰》一書,台灣文化官員懷疑「有鼓吹***之嫌」,不許在台刊行。金庸對此有所解釋:「射鵰是中國北方民族由來已久的勇武行為。《史記李廣傳》中說:是必射鵰者也。王維有詩:回看射鵰處,千里暮雲平。又有詩:暮雲空磧時驅馬,落日平原好射鵰。楊巨源詩:射鵰天更碧,吹角塞仍黃。溫庭筠詩:安得萬里沙,霜晴看射鵰。中國描寫塞外生活的文學作品往往提到射鵰,一箭雙雕的成語更是普通得很。***的詞中其實沒有射鵰兩字連用,只有隻識彎弓射大雕。中國文字人人都有權用,不能因為***用過,別人就不能再用。」
金庸此文無一字不真,也無一語不是詭辯。《射鵰》雖無「鼓吹***」的用心,但那書名的由來,一定出自《沁園春雪》。
18、岳不群(與卓不凡)
劍神卓不凡與君子劍岳不群兩大高手似乎在拉扯一個成語:「卓爾不群」,典出《漢書》:「夫唯大雅,卓爾不群」。
巍巍山『岳』,卓爾『不群』,頗有一種壁立千仞的氣象,與岳不群的道貌岸然也算合拍。
岳不群人稱「君子劍」,但真正的君子是「群」的,小人才「不群」呢!這也不是我說的,是我們的文宣王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老二說的:「君子群而不黨,小人黨而不群」。(《論語。陽貨》)。岳不群以『君子劍』的面目欺世,金庸卻在取名時將其底細揭露無遺:偽君子,真小人也。
下面就有些胡扯了:將岳『不群』的『羊』皮褫去(繁體字『羊』在君下),還剩什麼?——剩有『不君』,不是君子,是小人,不是『羊』,是狼!
19、丁堅與施令威
此二人武功未臻化境,與卓不凡/岳不群不可同日而語,他們所爭的也非成語,而是在爭相攀附一位仙人:丁令威。
《搜神後記。卷一》:「丁令威,本遼東人,學道於靈虛山。後化鶴歸遼,集城門華表柱。時有少年舉弓欲射之。鶴乃飛,徘徊空中而言曰『有鳥有鳥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歸。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學仙冢累累』,遂高上沖天」。
20、『白頭仙翁』卜沉
此人為嵩山派高手,與『禿鷹』沙天江一起出場,這兩人的名字可能是相互對應的,『禿鷹』與『白頭翁』對應,『沙天江』與『卜沉』對應:『白頭翁』與禿鷹都是禽鳥,江水中自然『不沉』。
《紅樓夢》中有名『卜世仁』者,不是人啊!
21、東方不敗
此人號稱『武功天下第一』。
武俠小說中『武功』一詞指的是『以拳腳內力給對方身體造成極大損傷的超能力』,但《笑傲》非簡單的武俠作品,它還是一部政治小說。此詞或有別一層涵義:『文治武功』中的『武功』,主要指軍事才能與成就。
『東方不敗』就是:東方的戰神傳說。
22、向問天
此名極佳,既有李太白『青天明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天真,又有蘇東坡『把酒問青天』的閑逸,更不乏譚復生『我自橫刀向天笑』的豪邁。然而推本溯源,必本於屈原之〈天問〉。向問天與屈原,余皆不論,其愚忠似之,其以妾婦之道事君又似之。
23、童百熊
熊性勇猛,此人『一熊』猶嫌不足,乃以『百熊』名之,可以想見他在魔教與正教的戰斗中的是如何的勇猛過人。
24、《笑傲江湖》
《陽關三疊》首先是王維的詩篇,之後演成一部樂曲。
天壤間有「笑傲江湖」在!它首先應該是一部恢宏壯闊的琴曲,其次才是一部博大浩瀚的小說。
「笑傲江湖」之曲,與嵇康的脈搏相呼應,接承的是《廣陵散》的遺音。向上追溯,是楚狂接輿的哀歌:「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推本溯源,它的旋律在遠古即已奏響:「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掘井而飲,帝力於我何有哉」!(擊 壤 歌)
嵇康「廣陵散於今絕矣」的讖語居然不曾應驗。《笑傲江湖》所要發掘的正是華夏所固有而被歷代統治者摧殘壓抑又不絕如縷的自由主義傳統,為個人自由唱一曲悲傷的輓歌。
25、黑木令
歷史上的商鞅並不像半世紀來我們宣傳的那樣正面,2000年來人們對他毀譽參半,其實此人很有些邪魔外道氣息。變法之初,有『徙木立信』故事,,立三丈之木於南門,能搬到北門者賞50金,秦人不信,唯有一人試為,果得賞金。此事為商鞅樹立了威信,此後商鞅立法苛酷,而秦人戰栗不敢稍違。
金庸1969年完成《笑傲》,當年即開始撰寫《鹿鼎》。與『日月神教』相似的不是明教,而是《鹿鼎》中的『神龍教』。《鹿鼎。19回》回目是:「九州聚鐵鑄一字,百金立木招群魔」(查慎行詩),金庸後面有註:「『百金立木招群魔』句,本書用以喻神龍教教主先以甜頭招人歸附,然後施行嚴刑峻法,部勒教眾」。
製作黑木令的原材料或許就是商鞅當年讓人搬動的那根『三丈之木』?
26、曲非煙
納蘭容若《江城子 詠史》「濕雲全壓數峰低,影凄迷,望中疑。非霧非煙,神女欲來時」。
金庸自稱生平創作受唐代傳奇影響最大,而唐傳奇中有一名篇《步飛煙》,皇甫枚撰。
在《阿綉與小翠》中,我曾妄言金庸受蒲留仙影響不小,其實《聊齋》正是唐傳奇之餘緒。二者一脈相承。
27、周孤桐
近人章士釗,號『孤桐』。
28、成不憂
《論語》:「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
29、喬峰
30年代文壇有所謂『京派』與『海派』之爭。知堂老人是『京派』的靈魂人物,魯迅先生則是『海派』的班頭魁首,模仿金庸句式,可說是『南魯迅,北知堂』,兄弟二人生生分割了文壇。老三建人也非庸碌之輩,只是他兩位哥哥太過出色,他就不免黯然失色了,絕對沒有《天龍》中喬峰的豪氣干雲/光芒萬丈。
周建人字『壽松』,又字『喬峰』。
30、慕容復
金庸的「南慕容北喬峰」像「東邪西毒南帝北丐」一樣,區區數字,組合起來,而富有張力,具無限美感。王家衛拍《東邪西毒》,除了幾個名字出自《射鵰》,故事幾乎全是自己結撰而成,不知王導為這四個字,付給金庸多少版權費——花錢多一點也值得。
慕容非漢姓,是鮮卑族姓氏,五胡亂華時前燕/後燕/西燕/南燕這幾個短命帝國的王族。他單名「復」,,明顯寄寓了其父慕容博及整個家族對於「興復大燕」的期望與狂想。
金庸寫作並在《明報》連載《天龍八部》,始於1963年9月,寫了四年,大約在1966年底或67年初完成。當時戮力於興復故國的,是誰呢?只能是蔣中正/經國父子。
31、阿碧
『碧』是最可愛的顏色,『阿碧』是最可人的江南女孩。書中阿碧的言語竟讓人有一種『滴翠』的感覺。阿碧或許與沈從文筆下的『翠翠』有三分神似? 如此可兒,竟無一個好的收稍,令人嘆息。仍引杜詩:「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以為阿碧判詞。
32、張無忌
'無忌』就是百無禁忌的意思,父母望他無災無難,平安吉祥。哪知事與願違,張無忌的童年/少年卻是多災多難,艱苦備嘗(林平之/游坦之二名也與此相似)。
歷史上叫做無忌的人很多。有一副對聯很出名的:「藺相如司馬相如名相如實不相如;魏無忌長孫無忌彼無忌此亦無忌」。魏無忌是戰國時信陵君之名,長孫無忌則是初唐名相。
33、昆侖三聖何足道
李白《行路難 三》:「陸機雄才豈自保,李斯稅駕苦不早。華亭鶴唳詎可聞,上蔡蒼鷹何足道」。
宋劉克庄《沁園春》詞:「嘆年光過盡,功名未立,書生老去,機會方來,使李將軍,遇高皇帝,萬戶侯何足道哉」。
「何足道哉」亦是常用語。
34、韋虎頭
是韋小寶給兒子起的名,擲骰子而得。
晉大畫家顧愷之,字長康,小字『虎頭』。杜甫詩:「何年顧虎頭,滿壁畫滄州」?
35、趙半山
王安石號『半山』。此人又被時人稱為『拗相公』,非常的剛愎偏執。趙半山則和悅溫厚,兩人性情大不相同。
或許趙是南面那『半山』,王則是北坡那『半山』吧?
36、胡一刀
名字像人一樣粗豪,有「大刀向鬼子們頭上砍去」的神勇強悍。且有雜文家以「胡一刀」為筆名者,我看過他的幾篇文章,還好,沒有玷辱此好名好姓。
此名可有兩種解釋:(一)胡亂一刀,那就成了「黑旋風」李逵之流亞,一時興起,掄起板斧,胡砍一通。(二)「胡」又是疑問詞,涵義就變成了:世事太過復雜錯亂,那裡是一刀所能解決的呢?稍稍染有哈姆雷特的哲思:「默然忍受命運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無涯的苦難,通過斗爭把它們掃清,這兩種行為,哪一種更高貴?。誰願意忍受人世的鞭撻和譏嘲/壓迫者的凌辱。要是他只要用一柄小小的刀子,就可以清算他自己的一生?」
37、雪山飛狐胡斐
胡斐自己將姓名倒轉而得「飛狐」之雅號,這是書中的交代。
金庸為他命名時,應是先想到「飛狐」之號,再有胡斐之名,這是我的猜測。
蘇軾《雪浪石》「飛狐/上黨天下脊」中「飛狐」二字是古地名,河北淶源縣之舊稱,又是北嶽恆山之要隘(「雪山飛狐」四字在蘇詩中唯少一「山」)。
問:出沒於金庸小說中的狐狸共有幾條?
答:三條——雪山飛狐/令狐沖/九尾靈狐。「令」就是「好」,說明令狐沖是條好狐狸。一笑。
38、苗人鳳與藍鳳凰
藍鳳凰是苗族人,但不姓苗;苗人鳳姓苗,但書中不曾交代其苗族出身。
苗人鳳出身苗族的可能性仍然很大,姓「苗」只是原因之一,其二,與苗人鳳對應的是胡一刀,二人共同形成了「胡苗恩仇」以及最後的和解。而「胡」「苗」分別是中國北方/南方的主要少數民族。其三,苗人鳳身上具有南方民族的典型性格,就像胡一刀身上具有北方民族的典型性格一樣。其四,苗人鳳與藍鳳凰名字中都得一「鳳」字,而苗族人有著長久的對鳳凰的圖騰崇拜歷史。
我甚至不認為苗人鳳與毛人鳳有何交情。
「人鳳」就是「人中龍鳳」的意思。具苗族血統而堪稱「人中龍鳳」的當代名賢有二:沈從文與表侄黃永玉,都出生於湘西鳳凰(!),也都與金庸緣份不淺。金庸自承沈從文是影響他最大的當代作家,而黃永玉則是金庸50年代在香港《大公報》的舊同事,兩人至今仍有來往。
金庸與苗族的緣份尚不止此,56年他寫道:「抗戰時我曾在湘西住過兩年,那地方就是沈從文《邊城》中翠翠的故鄉,當地漢人苗人沒一個不會歌。 我就用鉛筆一首首的記錄下來,總數有一千多首」。
39、袁紫衣
「紫衣「就是「緇衣」 ,僧人著緇衣芒鞋,袁以此為名,隱約透露自己的比丘尼身份。
緇衣本與佛法僧無關,這兩個字最早出現在〈詩經.。鄭風〉,詩名就叫《緇衣》:「緇衣之宜兮,敝,予又改為兮。。。。。。」
40、洪安通
「安通」有二解:(一)安全暢通;(二)(「洪」這一套)怎麼行得通?
41、「三」與「四」
〈俠客行〉中有兩對兄弟,皆以「三」「四」為名。一為師兄弟,化名張三/李四;一為親兄弟,叫做丁不三/丁不四。
張三/李四是最為普通,毫無色彩的名字,要的就是那種「萬人如海一身藏」的效果。
不三/不四則是最不尋常,光芒萬丈的名字,虧金庸想得出來。
42、謝煙客
謝靈運幼時寄養在外人家裡,族人因名為客兒,世稱「謝客」
李白:「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