羯族網路武俠小說
1. 國古代還有哪些女英雄
華夏男兒多豪傑,但也有不少巾幗英雄在歷史的烽煙中,留下自己濃墨重彩的一筆。從代父從軍的花木蘭,到五十三歲又重掌帥印的穆桂英,中國古代女英雄的故事代代流傳,激勵著一代代的中華兒女。錚錚鐵骨,寸寸柔腸,在她們身上合而為一。她們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座豐碑。
中國古代女英雄花木蘭
花木蘭:流傳版本最廣為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後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但《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民歌,不可能隋朝才出現。最真實應是北朝人(由詩中「黑山」可知,黑山所處應是北朝)而北朝為鮮卑人為尊,初年士兵多是鮮卑人很少漢人,又因為鮮卑女性地位較高(最初為母系氏族),女子主母也可領兵。所以木蘭應該是鮮卑人姓賀賴,後音譯為花。
花木蘭有首詩: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花木蘭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喊亂可汗(kè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ān)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yān)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鄭悉檔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xíng)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shuò),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ǎ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首詩贊頌了花木蘭的忠孝兩全、保家衛國的精神。贊揚了木蘭的聰明,勇敢,堅強的品質。花木蘭,中國古代女英雄,以代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在後世影響深遠。其事跡被多種樣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多次重拍,甚至影響波及美國和全世界。花木蘭其人其事僅限《木蘭辭》中,縱觀南北朝、隋唐諸史並無記載,所以其生卒年和故里有很大爭議。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
花木蘭
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陸肢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迪斯尼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中國古代女英雄樊梨花
編輯
樊梨花
樊梨花,中國古代女英雄,以她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樊父原系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其自嫁薛丁山為妻,協助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元帥俗名樊梨花,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綉戎刀無可匹敵。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她在民間很有人脈,《三休三請樊梨花》,
是一出流傳甚廣的傳統老戲,我國有好幾個劇種都演過這出戲。三度「被休」,樊梨花忍辱負重,默默地承受一切,鮮明而生動地突出了她的倔強、自尊和自強。從三請樊梨花到梨花做元帥,是樊梨花性格發展的重要階段。
相對於「三休」,
京劇人物綉像《樊梨花》
「三請」則從側面顯示了樊梨花的聰明智慧,以至性格粗莽的程咬金也稱贊說:「我平生走南闖北,結識人很多,最佩服的就是這樊梨花。」
經過一番曲折,夫妻兩人破鏡重圓。梨花受命於危難,擔任元帥。她治理寒江關的卓著政績和走馬上任後果敢堅決的調兵遣將等一系列行為,處處表現了樊梨花不僅是一位武功超群的女將,而且是一位胸有韜略的女帥,她的領導才能不僅表現在軍令嚴明,不僅表現在身先士卒,而且表現在知人善用,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寬容風度。可以說,一直以來,樊梨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她的形象,近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已成為我國古代巾幗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中國古代女英雄王昭君
編輯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歸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秦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
王昭君
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中國古代女英雄穆桂英
編輯
穆桂英-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
大破天門陣之後,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西夏,穆桂英親掛先鋒印,連破強敵,在虎狼峽(今古浪峽)遭到西夏的阻擊。為了探測敵情,穆桂英帶了兩名女將,沿一條小道爬過一座山頭,穆桂英向峽口瞭望,只見峽口處密密麻麻到處都是西夏的兵馬。穆桂英正看得出神,突然一陣密集的冷箭射來,穆桂英等三名女將當場中箭身亡。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幾名女將見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趕緊一起上來救援,但是懸崖實在太陡峭,只有九名楊門功夫最好的女將爬了上去。由於寡不敵眾,女將們最後全部犧牲在崖頂。 [2]
主要功績
1、抗遼---大破天門陣,痛殲遼國的蕭太後親率的侵宋遼軍主力,此後遼軍再也不敢南侵,遼宋邊境再無大戰事。
2、平南---廣西儂智高叛亂,穆桂英及夫楊宗保掛帥出征,平定南方的叛亂。
3、穆桂英戰功卓著,被宋朝廷封為渾天侯。
4、征西---穆桂英率12寡婦征西,雖然她在虎狼峽中了埋伏壯烈犧牲了,但楊門女將最終還是大獲全勝,西夏議和臣服。
過人之處
人們敬仰她,奉若神明,這是因為她確有很多過人之處:
(一)年紀輕輕,自作主張,挑選丈夫,不受禮制等框架限制。男人不同意,就像京劇演出那樣,把他縛綁,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這種以女性為主體的快速結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創造。後來的武俠小說如《兒女英雄傳》、《七劍十三俠》都有以此為濫觴的;
(二)剛過門的媳婦,就敢於挑大樑,掛帥破天門陣,丈夫不服令,鐵面無私挨打軍棍,可晚上回帳,仍是柔情脈脈,盡到做妻子的義務,正是一個好女人,柔中有剛,剛中見柔;
(三)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人到中年還跨上桃花馬出征,風韻不減當年。在提倡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時代,如此作為,是很能激勵人心的。正所謂: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蓬;
(四)農耕社會大家庭很講究和諧,在裏男人少,寡婦一大群,卻能懂得調節、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際關系。看來她是很有些豁然大度的;
(五)對於朝廷,凡和大臣背離軌道者,就不買帳,她沒有當年老令公和那種逆來順受,負辱忍恥的行為了。最後,楊家歸隱山林,她又是積極的支持者。
(六)雖然立志歸隱,不理朝中的政治斗爭,但一旦國家需要,立刻放棄個人恩怨,率兵出征。
(七)每臨戰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完成了忠節大義。
中國古代女英雄梁紅玉
編輯
梁紅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飛同時代的大將軍韓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為韓世忠所救。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當時韓世忠只是一名小軍官,不敢答應,後來韓世忠升為將軍後,才正式迎娶梁紅玉為妻。在韓世忠的眼中,梁紅玉並不是一般的風塵女子,她應有過人之處。韓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術在黃天盪對歭。當時,金兀術擁兵十萬,戰艦無數,而韓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韓世忠聽取梁紅玉的計策,由韓率領小隊宋兵艦誘金兵深入葦盪,再命大隊宋兵埋伏,以梁紅玉的鼓聲為命,以燈為引,用火箭石矢焚燒敵船。
金兵果然中計,梁紅玉站在金頂上擂鼓台,韓世忠率船隊迎戰,只聽「咚,咚」戰鼓響,金兵被韓世忠引入黃天盪,梁紅玉三通鼓響,埋伏的宋軍萬箭齊發,頓時火光沖天,金兵紛紛落水,棄船逃命,死傷無數。梁紅玉以燈為引,指揮宋軍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為世人歌頌。
中國古代女英雄秦良玉
編輯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巴渝戰功卓著的女將軍、女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並且在四川、貴州地區又相繼擊敗奢崇明、安邦彥、張獻忠、羅汝才等叛軍,取得成都之捷、重慶之捷、夔門之捷等。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後謚號「忠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
中國古代女英雄冼夫人
編輯
南朝至隋初時期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她生年不祥,是高涼(今屬廣東)人,出身於俚族冼姓大家。她從小就喜歡耍刀使槍,武藝高強,還精通兵法,又讀過許多書,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
冼夫人雕像
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她嫁給了高涼太守馮寶,從此被稱為「冼夫人」。
梁武帝末年,羯族首領侯景起兵反梁,高州刺史李遷仕不但不去討伐,竟然還與侯景勾結起來,想利用馮寶所統率的軍馬。幸好李遷仕的陰謀被冼夫人看穿了,冼夫人帶領千名勇士進入高州城,猝不及防地出擊,很快平定了叛軍,李遷仕被迫狼狽逃竄。冼夫人協助馮寶治理嶺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公元569年,馮寶去世了,兒子馮仆當上了陽春(今廣東陽春)太守。廣州刺史歐陽訖起兵反梁,誘騙馮仆作為人質,想逼迫冼夫人一同反叛。兒子的性命和國家大局擺在冼夫人面前,她思量來思量去,最後毅然起兵平叛。慶幸的是,兒子也被平安救出。由於這次功勞,冼夫人被封為中朗將、石龍太夫人。隋朝時,冼夫人仍然積極協助朝廷治理嶺南,平定叛亂,被隋文帝封為譙國夫人。即使到了晚年,冼夫人還常常以國家大義教育她的子孫。冼夫人一輩子都致力於國家的統一,作為女流之輩,又是邊遠少數民族,因此她的事跡尤為人們所贊嘆。 [3]
中國古代女英雄荀灌
編輯
荀灌,西晉臨潁人,尚書左僕射荀嵩小女。13歲時,其父以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平南將軍之職,鎮守南陽,被賊將杜曾圍困,糧盡援絕,危在旦夕。荀灌見此情景,自薦出城討救,率勇士數十人於夜晚縋城突圍。賊兵發現,緊緊追趕,荀灌奮勇當先,激勵將士,且戰且進,直到進入魯陽山,才擺脫追兵。急速趕往石覽將軍處乞求發兵救助,接著又帶父親書信向南中郎將周訪請援,周訪當即派遣其子周撫率三千人會同石覽前去救嵩,杜曾聞訊,撤兵逃走,宛城解圍。
中國古代女英雄唐賽兒
編輯
唐賽兒,明代農民起義首領,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征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
唐賽兒
唐賽兒以白蓮教為名義,自稱「佛母」,借傳白蓮教發動群眾,組織起義力量。
1420年,組織農民軍數千人,於青州卸石棚寨起義。起義後,全殲了前來圍攻的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風的官軍,青州以東各地人民紛紛響應,大小數十支起義軍,和卸石棚起義軍聯為一起,共約萬人,「毀官衙、燒倉庫」,殺富濟貧,官吏紛紛逃命,告急文書傳至京師,明成祖派使召降,唐賽兒怒斬來使,於是明政府又派遣總兵柳升、都指揮劉忠帶領京營兵馬來鎮壓。唐賽兒抓住柳升狂妄輕敵的弱點,派人到敵營詐降,柳升信以為真,起義軍趁機於夜間向防備薄弱的敵大本營猛攻,打亂了敵軍,劉忠中箭斃。天亮後,柳升得知中計,帶領大隊人馬前來攻打,趕到山寨時,起義軍已經轉移。唐賽兒安然脫險,使明成祖十分惱火,一方面嚴懲地方官員,又令各地緝拿唐賽兒。後懷疑唐賽兒削發為尼,逮「天下出家婦女,先後幾萬人」,但「賽兒卒不獲,不知所終」。今在她的故鄉舊址蒲湖主島上建有「唐塞兒紀念祠」,並在附近的濱州黃河大橋北端建有她的戎裝塑像。
中國古代女英雄楊娥
編輯
楊娥,明永曆帝護衛張小將的妻子,自幼習武,驍勇過人,將殉國,娥為報國仇家恨投身義軍,反清復明,化裝成賣酒婦,刺殺明朝叛將吳三桂,行刺未成,而壯烈犧牲。 [4]
中國古代女英雄葛嫩娘
編輯
清兵入侵中原時,其父戰死,葛嫩娘無所依侍,被歹徒拐賣至妓院。在一次偶遇中,葛嫩娘結識孫克咸,兩人一同投入抗清軍隊中。但因清兵的力量太大,終至戰敗被俘,清兵主將欲娶葛嫩娘為妾,葛嫩娘大怒,嚼碎了自己的舌頭,滿口鮮血噴向清將,清將來不及防備,猛地吃了一驚,順勢將劍一挑,刺入了葛嫩娘的胸膛,鮮血噴涌而出,染紅了大片的土地。
中國古代女英雄王聰兒
編輯
自幼隨父走江湖,練就一身武藝。16歲以後與丈夫齊林在農民中發展白蓮教組織,進行秘密反清活動。在縣衙任總差役的齊林被推為教首。原定嘉慶元年正月十五日起義,事泄,齊林等被捕犧牲。王聰兒繼承丈夫遺志,奔赴黃龍壋高舉義旗,被齊林弟子姚之富等推為總教師。提出「興漢滅滿」的口號,建元「萬利」。年僅20歲的王聰兒被推舉為八路兵馬總指揮。清政府先後調動重兵圍攻義軍,王聰兒轉戰川、楚、陝深山老林之中,多次出奇制勝,急得嘉慶皇帝束手無策,淚如泉涌,幾次易帥。
嘉慶三年三月,因戰斗失利,被清軍追擊包圍於鄖西卸花坡。義軍多次與清軍激戰,未能破圍。四月一日,防線被清軍突破,王聰兒率領十幾名女義兵且戰且退。在寡不敵眾、箭矢用盡又無後援的情況下,她和十幾名女義兵全部跳崖壯烈犧牲,年僅21歲。
2. 歷史女英雄人物有誰
花木蘭
編輯
花木蘭:流傳版本最廣為姓魏,名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後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但《木蘭詩》是南北朝時民歌,不可能隋朝才出現。最真實應是北朝人(由詩中「黑山」可知,黑山所處應是北朝)而北朝為鮮卑人為尊,初年士兵多是鮮卑人很少漢人,又因為鮮卑女性地位較高(最初為母系氏族),女子主母也可領兵。所以木蘭應該是鮮卑人姓賀賴,後音譯為花。
花木蘭有首詩: 「《木蘭詩》」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zhù)聲,惟聞女嘆息。
花木蘭
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tiě),可汗(kèhán)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ān)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ān)韉(jiān),南市買轡(pèi)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宿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jiān)。旦辭黃河去,暮至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yān)山胡騎(jì)鳴啾啾(jiū)。
萬里赴戎(róng)機,關山度若飛。朔(shuò)氣傳金柝(tuò),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zhuǎn),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jiāng);阿姊(zǐ)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zhuó)我舊時裳(cháng),當窗理雲鬢(bìn),對鏡帖(tiē)花黃。出門看火伴,火伴皆驚忙:同行(xíng)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shuò),雌兔眼迷離;雙兔傍(bǎng)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這首詩贊頌了花木蘭的忠孝兩全、保家衛國的精神。贊揚了木蘭的聰明,勇敢,堅強的品質。花木蘭,中國古代女英雄,以代父從軍擊敗北方入侵民族聞名天下,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在後世影響深遠。其事跡被多種樣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多次重拍,甚至影響波及美國和全世界。花木蘭其人其事僅限《木蘭辭》中,縱觀南北朝、隋唐諸史並無記載,所以其生卒年和故里有很大爭議。花木蘭是北魏人,北方人喜歡練武。花木蘭的父親以前是一位軍人,從小就把木蘭當男孩來培養。木蘭十來歲時,他就常帶木蘭到村外小河邊,練武,騎馬、射箭、舞刀、使棒。空餘時間,木蘭還喜歡看父親的舊兵書。 北魏經過孝文帝的改革,社會經濟得到了發展,人民生活較為安定。但是,當時北方游牧民族柔然族不斷南下騷擾,北魏政權規定每家出一名男子上前線。木蘭的父親年紀大了,沒辦法上戰場,家裡的弟弟年紀又小,所以,木蘭決定替父從軍,從此開始了她長達多年的軍隊生活。去邊關打仗,對於很多男人來說都是艱苦的事情,更不要說木蘭又要隱瞞身份,又要與夥伴們一起殺敵。
花木蘭
但是花木蘭最後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在數十年後凱旋迴家。皇帝因為她的功勞之大,認為她能力在朝廷效力,任得一官半職,不過,花木蘭拒絕了,她請求皇帝能讓自己回家,去補償和孝敬父母。
千百年來,花木蘭一直是受中國人尊敬的一位女性,因為她又勇敢又純朴。1998年,迪斯尼將花木蘭的故事改編成了動畫片,受到了全世界的歡迎。
樊梨花
編輯
樊梨花
樊梨花,中國古代女英雄,以她與薛丁山平定西北邊亂、沙場揮戈與共的故事而家喻戶曉,在後世影響深遠。其傳奇故事被多種形式的文藝作品所表現,尤其是電影、電視劇、歌舞戲劇等多次演繹,是中國古代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樊梨花,唐太宗貞觀年間人,父樊洪為西突厥寒江關守將,後投唐(樊父原系隋將,歸依突厥)。樊梨花智勇雙全,美貌絕倫,其自嫁薛丁山為妻,協助薛丁山登壇掛帥、南征北戰、所向披靡。在民間傳說中,她是一個敢愛敢恨、胸懷寬廣的大唐奇女,武藝高強、神通廣大、文武全才的兵馬大元帥。
樊元帥俗名樊梨花,自幼隨梨山老母習藝,歷時八載,武藝高強。她乃是薛家父子征西的中流砥柱,一口綉戎刀無可匹敵。於薛仁貴身亡後,繼任征西大元帥,終至西涼之亂敉平,因居功厥偉,唐高宗時加封為威寧侯、鎮國一品夫人。她在民間很有人脈,《三休三請樊梨花》, 是一出流傳甚廣的傳統老戲,我國有好幾個劇種都演過這出戲。三度「被休」,樊梨花忍辱負重,默默地承受一切,鮮明而生動地突出了她的倔強、自尊和自強。從三請樊梨花到梨花做元帥,是樊梨花性格發展的重要階段。
相對於「三休」,
京劇人物綉像《樊梨花》
「三請」則從側面顯示了樊梨花的聰明智慧,以至性格粗莽的程咬金也稱贊說:「我平生走南闖北,結識人很多,最佩服的就是這樊梨花。」
經過一番曲折,夫妻兩人破鏡重圓。梨花受命於危難,擔任元帥。她治理寒江關的卓著政績和走馬上任後果敢堅決的調兵遣將等一系列行為,處處表現了樊梨花不僅是一位武功超群的女將,而且是一位胸有韜略的女帥,她的領導才能不僅表現在軍令嚴明,不僅表現在身先士卒,而且表現在知人善用,對人曉之以理、動之以情的寬容風度。可以說,一直以來,樊梨花的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她的形象,近千年來,家喻戶曉、婦孺皆知,已成為我國古代巾幗英雄的代表人物之一。
樊梨花,美麗無雙,武藝最高,天下無敵;雖受辱含冤,卻申明大義,顧全大局,以德報怨。她的形象是超常的,美麗的,深刻的,她所體現的正是中國婦女偉大的獨立於世的精神。
王昭君
編輯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秭歸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秦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
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
王昭君
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昭君出塞後,漢匈兩族團結和睦,國泰民安,「邊城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忘干戈之役」,展現出欣欣向榮的和平景象。公元前31年,呼韓邪單於亡故,留下一子,名伊屠智伢師,後為匈奴右日逐王。時,王昭君以大局為重,忍受極大委屈,按照匈奴「父死,妻其後母」的風俗,嫁給呼韓邪的長子復株累單於雕陶莫皋,又生二女,長女名須卜居次,次女名當於居次(「居次」意為公主)。王昭君去世後,厚葬於今呼和浩特市南郊,墓依大青山,傍黃河水。後人稱之為「青冢」。到了晉朝,為避晉太祖司馬昭的諱,改稱明君,史稱「明妃」。
王昭君的歷史功績,不僅僅是她主動出塞和親,更主要的是她出塞之後,使漢朝與匈奴和好,邊塞的烽煙熄滅了50年,增強了漢族與匈奴民族之間的民族團結,是符合漢族和匈奴族人民的利益的。她與她的子女後孫以及姻親們對胡漢兩族人民和睦親善與團結做出了巨大貢獻,因此,她得到歷史的好評。元代詩人趙介認為王昭君的功勞,不亞於漢朝名將霍去病。昭君的故事,成為我國歷史上流傳不衰的民族團結的佳話。
穆桂英
編輯
穆桂英- 戲曲及小說《楊家將》中人物。明熊大木小說《北宋志傳》和紀振倫小說《楊家將通俗演義》中人物。原為穆柯寨穆羽之女,武藝超群、機智勇敢,傳說有神女傳授神箭飛刀之術。因陣前與楊宗保交戰,生擒宗保並招之成親,歸於楊家將之列,為楊門女將中的傑出人物。穆桂英與楊家將一起征戰衛國,屢建戰功。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她五十歲尤掛先鋒印,深入險境,力戰番將,大獲全勝。是中國古典文學巾幗英雄的典型形象。
穆桂英
大破天門陣之後,佘太君(佘賽花)百歲掛帥,率十二寡婦西征西夏,穆桂英親掛先鋒印,連破強敵,在虎狼峽(今古浪峽)遭到西夏的阻擊。為了探測敵情,穆桂英帶了兩名女將,沿一條小道爬過一座山頭,穆桂英向峽口瞭望,只見峽口處密密麻麻到處都是西夏的兵馬。穆桂英正看得出神,突然一陣密集的冷箭射來,穆桂英等三名女將當場中箭身亡。留守在崖下的其他幾名女將見穆桂英中了埋伏,便趕緊一起上來救援,但是懸崖實在太陡峭,只有九名楊門功夫最好的女將爬了上去。由於寡不敵眾,女將們最後全部犧牲在崖頂。[2]
主要功績
1、抗遼---大破天門陣,痛殲遼國的蕭太後親率的侵宋遼軍主力,此後遼軍再也不敢南侵,遼宋邊境再無大戰事。
2、平南---廣西儂智高叛亂,穆桂英及夫楊宗保掛帥出征,平定南方的叛亂。
3、穆桂英戰功卓著,被宋朝廷封為渾天侯。
4、征西---穆桂英率12寡婦征西,雖然她在虎狼峽中了埋伏壯烈犧牲了,但楊門女將最終還是大獲全勝,西夏議和臣服。
過人之處
人們敬仰她,奉若神明,這是因為她確有很多過人之處:
(一)年紀輕輕,自作主張,挑選丈夫,不受禮制等框架限制。男人不同意,就像京劇演出那樣,把他縛綁,用刀架在脖子上硬意逼婚,這種以女性為主體的快速結婚模式,是穆桂英一大創造。後來的武俠小說如《兒女英雄傳》、《七劍十三俠》都有以此為濫觴的;
(二)剛過門的媳婦,就敢於挑大樑,掛帥破天門陣,丈夫不服令,鐵面無私挨打軍棍,可晚上回帳,仍是柔情脈脈,盡到做妻子的義務,正是一個好女人,柔中有剛,剛中見柔;
(三)永遠保持青春活力,人到中年還跨上桃花馬出征,風韻不減當年。在提倡人總是要有點精神的時代,如此作為,是很能激勵人心的。正所謂:婦女尚如此,男兒安可蓬;
(四)農耕社會大家庭很講究和諧,在裏男人少,寡婦一大群,卻能懂得調節、平衡上下左右的人際關系。看來她是很有些豁然大度的;
(五)對於朝廷,凡和大臣背離軌道者,就不買帳,她沒有當年老令公和那種逆來順受,負辱忍恥的行為了。最後,楊家歸隱山林,她又是積極的支持者。
(六)雖然立志歸隱,不理朝中的政治斗爭,但一旦國家需要,立刻放棄個人恩怨,率兵出征。
(七)每臨戰陣,身先士卒,奮勇殺敵,最後戰死沙場,為國捐軀,完成了忠節大義。
梁紅玉
編輯
梁紅玉是南宋高宗的和岳飛同時代的大將軍韓世忠之妻,本是京口的妓女,遭人虐待,為韓世忠所救。梁紅玉感其恩義,以身相許。當時韓世忠只是一名小軍官,不敢答應,後來韓世忠升為將軍後,才正式迎娶梁紅玉為妻。在韓世忠的眼中,梁紅玉並不是一般的風塵女子,她應有過人之處。韓世忠在京口和金兵的金兀術在黃天盪對歭。當時,金兀術擁兵十萬,戰艦無數,而韓世忠只有八千疲兵。韓世忠聽取梁紅玉的計策,由韓率領小隊宋兵艦誘金兵深入葦盪,再命大隊宋兵埋伏,以梁紅玉的鼓聲為命,以燈為引,用火箭石矢焚燒敵船。 金兵果然中計,梁紅玉站在金頂上擂鼓台,韓世忠率船隊迎戰,只聽「咚,咚」戰鼓響,金兵被韓世忠引入黃天盪,梁紅玉三通鼓響,埋伏的宋軍萬箭齊發,頓時火光沖天,金兵紛紛落水,棄船逃命,死傷無數。梁紅玉以燈為引,指揮宋軍把金兵打得落花流水。
梁紅玉擊鼓退金兵的故事至今仍為人們所傳誦,為世人歌頌。
秦良玉
編輯
秦良玉(1574~1648年) ,字貞素。明朝末期巴渝戰功卓著的女將軍、女軍事家。四川忠州(今屬重慶忠縣)人。為石砫宣撫使馬千乘妻。史書記載到:良玉為人饒膽智,善騎射,料敵如神,兼通詞翰,常為男子裝。自幼從父秦葵習文練武,丈夫死後,繼任其職,她曾派出兄弟秦邦屏、秦民屏救援沈陽抗擊後金,被明熹宗封為二品夫人、充總兵官,並賜「忠義可嘉」匾額。更曾親率3000精兵北上,鎮守山海關(榆關)。崇禎三年,又奉詔勤王,收復永平、遵化等四城,受到崇禎帝優詔褒美並誥封一品夫人,加封少保、掛鎮東將軍印。並且在四川、貴州地區又相繼擊敗奢崇明、安邦彥、張獻忠、羅汝才等叛軍,取得成都之捷、重慶之捷、夔門之捷等。清軍入關南下,她堅持抗清,被南明隆武帝晉封太保兼太子太保、忠州侯爵。去世後謚號「忠貞」。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正史登錄的巾幗英雄。郭沫若曾撰文贊譽秦良玉:「像她這樣不怕死不愛錢的一位女將,在歷史上畢竟是很少的」。北京四川營胡同就是她北上勤王屯兵遺址。
冼夫人
編輯
南朝至隋初時期冼夫人是嶺南少數民族首領,她生年不祥,是高涼(今屬廣東)人,出身於俚族冼姓大家。她從小就喜歡耍刀使槍,武藝高強,還精通兵法,又讀過許多書,是一位知書達理的女子。
冼夫人雕像
梁武帝在位的時候,她嫁給了高涼太守馮寶,從此被稱為「冼夫人」。
梁武帝末年,羯族首領侯景起兵反梁,高州刺史李遷仕不但不去討伐,竟然還與侯景勾結起來,想利用馮寶所統率的軍馬。幸好李遷仕的陰謀被冼夫人看穿了,冼夫人帶領千名勇士進入高州城,猝不及防地出擊,很快平定了叛軍,李遷仕被迫狼狽逃竄。冼夫人協助馮寶治理嶺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公元569年,馮寶去世了,兒子馮仆當上了陽春(今廣東陽春)太守。廣州刺史歐陽訖起兵反梁,誘騙馮仆作為人質,想逼迫冼夫人一同反叛。兒子的性命和國家大局擺在冼夫人面前,她思量來思量去,最後毅然起兵平叛。慶幸的是,兒子也被平安救出。由於這次功勞,冼夫人被封為中朗將、石龍太夫人。隋朝時,冼夫人仍然積極協助朝廷治理嶺南,平定叛亂,被隋文帝封為譙國夫人。即使到了晚年,冼夫人還常常以國家大義教育她的子孫。冼夫人一輩子都致力於國家的統一,作為女流之輩,又是邊遠少數民族,因此她的事跡尤為人們所贊嘆。[3]
荀灌
編輯
荀灌,西晉臨潁人,尚書左僕射荀嵩小女。13歲時,其父以都督荊州江北諸軍事平南將軍之職,鎮守南陽,被賊將杜曾圍困,糧盡援絕,危在旦夕。荀灌見此情景,自薦出城討救,率勇士數十人於夜晚縋城突圍。賊兵發現,緊緊追趕,荀灌奮勇當先,激勵將士,且戰且進,直到進入魯陽山,才擺脫追兵。急速趕往石覽將軍處乞求發兵救助,接著又帶父親書信向南中郎將周訪請援,周訪當即派遣其子周撫率三千人會同石覽前去救嵩,杜曾聞訊,撤兵逃走,宛城解圍。
唐賽兒
編輯
唐賽兒,明代農民起義首領,明初,成祖從南京遷都北京,大修宮殿,又組織人力,南糧北調,還開挖運河,先後在山東征調數十萬民夫,農民徭役負擔沉重。
唐賽兒
唐賽兒以白蓮教為名義,自稱「佛母」,借傳白蓮教發動群眾,組織起義力量。
1420年,組織農民軍數千人,於青州卸石棚寨起義。起義後,全殲了前來圍攻的青州衛都指揮使高風的官軍,青州以東各地人民紛紛響應,大小數十支起義軍,和卸石棚起義軍聯為一起,共約萬人,「毀官衙、燒倉庫」,殺富濟貧,官吏紛紛逃命,告急文書傳至京師,明成祖派使召降,唐賽兒怒斬來使,於是明政府又派遣總兵柳升、都指揮劉忠帶領京營兵馬來鎮壓。唐賽兒抓住柳升狂妄輕敵的弱點,派人到敵營詐降,柳升信以為真,起義軍趁機於夜間向防備薄弱的敵大本營猛攻,打亂了敵軍,劉忠中箭斃。天亮後,柳升得知中計,帶領大隊人馬前來攻打,趕到山寨時,起義軍已經轉移。唐賽兒安然脫險,使明成祖十分惱火,一方面嚴懲地方官員,又令各地緝拿唐賽兒。後懷疑唐賽兒削發為尼,逮「天下出家婦女,先後幾萬人」,但「賽兒卒不獲,不知所終」。今在她的故鄉舊址蒲湖主島上建有「唐塞兒紀念祠」,並在附近的濱州黃河大橋北端建有她的戎裝塑像。
楊娥
編輯
楊娥,明永曆帝護衛張小將的妻子,自幼習武,驍勇過人,將殉國,娥為報國仇家恨投身義軍,反清復明,化裝成賣酒婦,刺殺明朝叛將吳三桂,行刺未成,而壯烈犧牲。[4]
葛嫩娘
編輯
清兵入侵中原時,其父戰死,葛嫩娘無所依侍,被歹徒拐賣至妓院。在一次偶遇中,葛嫩娘結識孫克咸,兩人一同投入抗清軍隊中。但因清兵的力量太大,終至戰敗被俘,清兵主將欲娶葛嫩娘為妾,葛嫩娘大怒,嚼碎了自己的舌頭,滿口鮮血噴向清將,清將來不及防備,猛地吃了一驚,順勢將劍一挑,刺入了葛嫩娘的胸膛,鮮血噴涌而出,染紅了大片的土地。
王聰兒
編輯
自幼隨父走江湖,練就一身武藝。16歲以後與丈夫齊林在農民中發展白蓮教組織,進行秘密反清活動。在縣衙任總差役的齊林被推為教首。原定嘉慶元年正月十五日起義,事泄,齊林等被捕犧牲。王聰兒繼承丈夫遺志,奔赴黃龍壋高舉義旗,被齊林弟子姚之富等推為總教師。提出「興漢滅滿」的口號,建元「萬利」。年僅20歲的王聰兒被推舉為八路兵馬總指揮。清政府先後調動重兵圍攻義軍,王聰兒轉戰川、楚、陝深山老林之中,多次出奇制勝,急得嘉慶皇帝束手無策,淚如泉涌,幾次易帥。
嘉慶三年三月,因戰斗失利,被清軍追擊包圍於鄖西卸花坡。義軍多次與清軍激戰,未能破圍。四月一日,防線被清軍突破,王聰兒率領十幾名女義兵且戰且退。在寡不敵眾、箭矢用盡又無後援的情況下,她和十幾名女義兵全部跳崖壯烈犧牲,年僅21歲。
3. 中國古代女英雄的故事
風光綺麗的江南水鄉——浙江山陰(今紹興),是清末愛國女傑秋瑾的
故鄉。
秋瑾的家庭封建氣味很濃。她的爺爺、爸爸都做過官,張嘴閉嘴離不開
封建禮教的陳詞濫調。
秋瑾長到十四五歲時,就已有志有才,很喜歡看有關梁紅玉、穆桂英等
女英雄的故事書,決心像她們那樣為女子爭光。
有一天,秋瑾的表姐妹隨大人來玩,交談起來,姐妹們都恨自己是個女
孩子,沒地位,沒自由,好像籠子里的小鳥。秋瑾越聽越覺不平,憤憤地說:
「女子的聰明才智不一定比男子差,只是因為女子沒有機會讀書,缺乏獨立
謀生的本領,依靠男人吃飯,才受欺侮。我們應該立志圖強。」
這話不知怎的被秋瑾的父親知道了。他面帶慍色,把秋瑾叫到面前:「《女
誡》看了沒有?記住了嗎?」
「不但看了《女誡》,還看了《史記》、《漢書》。」秋瑾從容回答。
「嗯,看這么多書?『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你忘了么?」
「可寫《女誡》、編《漢書》的班昭就是女的啊!還有蔡文姬、謝道韞、
李清照,都是才女。如果說『女子無才便是德』,《漢書》就編不成了。」
父親沒料到女兒竟敢當面頂他,正要大發脾氣,一個女傭人進來說:「舅
老爺來了。」他起身一甩袖子,就急忙迎客去了。
秋瑾看著父親的背影,不服氣地小聲嘀咕著:「不對就是不對,發脾氣
能讓人服嗎?」
隋,唐
平陽公主
南北朝統一,但是亂世還沒有結束,不久中國又一次陷入了大分裂的狀態。這次分裂的時間很短,隋文帝的外甥李淵只用了7年時間就擊敗群雄,再一次統一了天下。能夠在這么短的時間內一統天下,歷史上只有漢高祖劉邦勝過李淵。但是漢高祖擊敗項羽,當上皇帝後,全國仍然動盪不休。漢高祖直到死前不久還在親自鎮壓叛亂。而唐朝卻不存在這個問題。之所以會這樣,主要因為唐高祖李淵有一群傑出的兒女。這群兒女中功績最大的就是太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和三女兒平陽公主。
平陽公主是唐高祖李淵的女兒,當然姓李。可是她的芳名叫什麼,正史上卻沒有記載。中國的史書對待女子的態度至五代為之一變。五代以前,不論何種女子,史書上多半會留下她們的名字。除非像前秦的毛皇後那樣由於前秦存在的時間極短,歷史紀錄未必完整而沒有留下姓名的。高蘆態但是到了宋朝以後,女子的姓名就不再公開紀錄在史冊中了。越是尊戚源貴的女子越是如此。反而是所謂的「女賊」往往在史書上被直呼其名。紀錄平陽公主事跡的《舊唐書》和《新唐書》一作於後晉,一作於北宋,但無一記載平陽公主的名字和年齡。所以弄得後世寫武俠小說的如黃易者只好給她胡亂起個名字叫李秀寧。
唐高祖李淵共有19個女兒,平陽公主排行老三。這19個女兒當然不可能都是一母所生。平陽公主的母親是李淵的原配竇氏。也就是李建成,李世民和李元吉的母親。說起這位竇氏,倒也是一位奇女子。
竇氏是京兆平陵(今陝西興平)人,父親竇毅是北周的八大元帥之一(竇毅官封上柱國。這個官名沒有對應的現代官名。北周設八個柱國大將軍統領全國官兵。勉強翻譯可譯為方面軍司令。但是實際上這個官銜的榮譽性大於實際權力。所以和本朝開國時所封的元帥相仿。)母親是北周武帝的姐姐襄陽長公主。竇氏從小就很聰明,深受武帝喜愛,把她留在宮中當自己的女兒撫養。當時天下三分,北周是最弱小的一個。為了取得外援,武帝娶了一名突厥公主當皇後。但是武帝對這個政治婚姻很不滿意,經常讓突厥公主守空房。竇氏就經常勸說舅舅多忍嘩陸耐,搞好和突厥的婚姻可以消除北方的威脅,全力對付南方的陳和東面的北齊。
不久,隋文帝楊堅篡奪北周皇位。竇氏恨恨地說:「我恨自己不是男子,無法為舅舅家掃除禍患。」嚇得父親趕緊捂住她的嘴:「不要胡說!這是滅門之罪!」不過竇毅由此認為自己的女兒不是等閑之輩,當然不能隨便嫁人。於是到了女兒談婚論嫁的年紀,就搞了個比武招親的辦法。當然,這個比武招親可不是象武俠小說里那樣擺個擂台讓大家上去和竇氏對打。竇毅讓人在大門上畫了兩只孔雀,有意招親的必須在百步外射兩箭。凡是兩箭各射中一隻孔雀眼睛的,就招為女婿。根據現在的正史記載,李淵是相當平庸的一個人。但是他別的好處沒有,箭法倒是相當高超的。幾十人來應試,只有李淵兩箭都射中了。
竇氏嫁給李淵後成了他的賢內助。李淵的臉上皺紋多,隋煬帝便戲稱李淵「阿婆」李淵回到家很不高興。竇氏問清原因,馬上安慰他:「這是吉兆啊,你做的是唐國公,唐和堂諧音,阿婆是一家之主也就是堂主啊。」當時,天子的金鑾寶殿也叫做明堂。竇氏指的是李淵將來要做皇帝,取代隋煬帝。
由於長在宮廷,竇氏對宮廷政治頗多心得。李淵養了不少駿馬,竇氏就勸他獻給愛馬的隋煬帝:「皇上喜歡鷹和馬,您是知道的,現在應該把駿馬獻給皇上,不該自己留著,否則會招人誣陷。」李淵開始還捨不得他的駿馬,後來真的被隋煬帝責問,才趕緊獻了上去。竇氏在四十五歲時去世,李淵這才細細琢磨亡妻的話,覺得很有道理,於是就經常給隋煬帝送駿馬鷹犬,隋煬帝果然異常高興,很快升李淵為將軍。李淵流著淚對兒女說:「我如果早點聽你們母親的話,早就做上這種官了。」
扯了這許多題外話,只是想說明李淵如此平庸的一個人,為何會有傑出的兒女。
隋煬帝其實並不能算是個標準的亡國之君。其文才武略決不輸於歷史上任何一位名君,至少不輸於李世民。這兩個人上台以前都不是太子,都有極好的名聲,都立下了蓋世無雙的功勞,都是靠了血腥的政變才上了台。上台之後初期的文治武功都差不多。問題是,隋煬帝比李世民少了一些納諫的虛心又多了一些好大喜功。這遂導致他不顧國力開鑿大運河,又遠征高麗。結果弄得天下大亂。自己也在江都掉了腦袋。
在這亂紛紛的時局中,李淵的勝出機會起初並沒有那麼大。他的地盤在遙遠的山西邊境,遠離首都長安和東都洛陽。手下兵力也不足,不過萬把人。而且天天要面對突厥的進攻。最要命的是,他的家眷全都在長安,身邊只有一個次子李世民跟著。如果他起兵造反,家眷立刻不保。但是皇位的誘惑力超過任何一種親情,在周圍包括李世民在內的眾人的慫恿下,李淵於隋大業13年(公元617年)5月起兵。
由於家人都在長安作人質,李淵不敢明目張膽的稱王稱帝,對外他宣稱領兵離開自己的防地是為了到江都去接應被困在那裡的隋煬帝。可是他的進軍路線不是東南面的江都恰恰是西面的首都長安。這么干連李淵自己都說是「掩耳盜鈴」。當然更瞞不過在長安留守的隋朝官員。長安方面立即下令拘捕李淵的家人。逮捕名單中就包括了李淵的三女兒平陽公主和她的丈夫柴紹。
這位柴紹先生在唐朝的凌煙閣24功臣中排名第14,謀略出眾,善於以少勝多,消滅薛舉,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都有他一份。消滅唐朝最後一個對手梁師都他還是主將。李賀有詩雲:「男兒何不帶吳鉤, 收取關山五十州?請君暫上凌煙閣, 若個書生萬戶侯!?」不過大業13年時,柴紹可沒有詩中的這股英雄氣概。聽到捉拿他的命令,他立刻撒腿就跑。跑之前還對老婆說:「你爸爸造反,我想去和他會合。我們一起跑肯定跑不掉,把你留下我又怕你會有危險,你說怎麼辦?」他的意思是老婆是李家的人,怕帶著目標太大,自己一個人逃跑勝算就大一點。平陽公主何等聰明,當然看的出這裡面的潛台詞。但是她的膽量比老公大多了,立刻說:「你盡管一個人走,我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到時候自有辦法。」於是柴紹就心安理得獨自逃走了。
平陽公主說她是婦道人家躲起來很容易不過是為了寬柴紹的心,但是她的確有自己的計劃。柴紹離開後,平陽公主立刻動身回到鄠縣(今陝西戶縣)的李氏庄園,女扮男裝,自稱李公子,將產業變賣,招兵買馬,公開與朝廷對抗。當時天下大亂,長安雖然還掌握在隋室手中,但周圍的州縣到處都是土匪。其中最大的一股的首領是西域來的胡商何潘仁,手下有幾萬人。平陽公主派家僮馬三寶前去游說何潘仁歸降。不知道馬三寶使了什麼手段,勢力遠遠超過平陽公主的何潘仁居然甘願做平陽公主的手下。這倒是和本朝太祖初上井岡山時收編王佐,袁文才頗為相似。本朝太祖熟知史實,不知道當時是否想起過這段歷史。
言歸正傳,平陽公主收編了何潘仁後又連續收編了李仲文,向善志,丘師利等土匪,勢力大增。在此期間,朝廷不斷派兵攻打平陽公主。平陽公主不但打敗了每一次進攻,而且趁機擴大戰果,連續奪取了鄠縣,武功,周至,始平等縣。隊伍也擴張到了7萬多人。平陽公主收編的這幫手下都是殺人不眨眼的強盜。如果沒有幾分真本事,就是男人也鎮不住他們。何況兵源來自原來不相統屬的系統。能夠在短時間內將收編的烏合之眾變為一支百戰百勝的勁旅,取得如此大的戰績,平陽公主的組織能力和指揮能力實在是出類拔萃的。
公元617年9月,李淵主力渡過黃河進入關中。這時他很高興的發現平陽公主已經為他在關中打下了一大片地盤。他派柴紹去迎接平陽公主。夫妻二人見面,看到妻子如此風光,不知柴紹是否會臉紅。接下來,平陽公主挑選了一萬多精兵與李世民會師渭河北岸,共同攻打長安。柴紹屬於李世民的部下,與平陽公主平級。夫妻二人各領一軍,各自有各自的指揮部(幕府)。平陽公主的這一萬多精兵就稱為「娘子軍」。11月9日,攻克長安。
平陽公主在關中行動的意義對建立李唐王朝來說是怎樣評價都不過分的。前面說過,李淵是個很平庸的人。雖然很有野心,卻是屬於有賊心沒賊膽的人。起兵之後稍稍遇到一點小挫折就曾經想打退堂鼓,退回太原老巢。幸虧李世民苦勸,才勉強前進。他在渡黃河以前一直在與隋將屈突通纏斗。後來採取李世民的計策,用少量兵力牽制屈突通,主力直攻關中。如果沒有平陽公主在關中接應,這一招就成了孤軍深入,是極為冒險的。要是進攻長安不利,則後路勢必讓屈突通切斷,那時就真成了瓮中之鱉了。
長安之戰後,平陽公主的事跡就不再見於史籍。直到6年之後的武德六年(公元623年)2月初史書上才突如其來地記了一筆她的死訊。而之所以會記上這一筆還主要是由於她的葬禮與眾不同,是以軍禮下葬(前後部羽葆鼓吹、大輅、麾幢、班劍四十人、虎賁甲卒)。為什麼會這樣,前面已經分析過,中國的史籍一貫看不起女人,尤其看不慣帶兵的女人。古籍都是歷代一再刪削過的。平陽公主的事跡大概就是這樣湮沒的。不過根據種種史籍中的蛛絲馬跡,對這六年的情況,我們還是可以勾勒出一個大概來的。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在攻克長安之後,平陽公主繼續領兵作戰為大唐打江山。李淵雖然攻克了長安,但是他不過大致控制了半個關中。他的四周都是敵人。攻克長安後,李淵立刻面對據有隴西之地的薛舉和涼州(今甘肅武威)李軌。從唐武德元年七月薛舉派兵大敗唐軍於淺水原開始至二年二月擒李軌占河西五郡為止,李淵好不容易才安定了關中和西方。才喘了口氣,劉武周就抄了李淵的後路,攻佔了李淵的老巢山西。李淵命李世民征討。李世民用了差不多兩年時間才打敗劉武周奪回山西。奠定李唐天下的一仗是滅王世充。這一役唐軍圍城打援,把前來援救王世充的竇建德一起幹掉了。這幾仗柴紹都有份參加。如果說平陽公主這時在長安享清福是不符合她的性格的。作為傑出的將領,她當然是要參加這些決定大唐命運的決戰的。竇建德覆滅後,余部推劉黑闥為主,於武德四年(公元621年)七月在漳南(今河北故城)起兵反唐,徐圓朗、高開道亦舉兵響應。他們北聯突厥,不到半年盡復竇建德舊地。平陽公主這時的主要任務就是防守李家的大本營山西。她駐守的地方就是娘子關。
娘子關位於太行山脈西側「井陘」西口,今山西省平定縣東北的綿山上,與河北省交界,為出入山西的咽喉。原名葦澤關,因平陽公主率數萬「娘子軍」駐守於此才更名娘子關。「井陘」是晉中和冀中地區之間最近捷的通道,秦末韓信滅趙就是走的這條路線。山西是中原和關中地區的屏障,無山西則中原和關中不穩,平陽公主率軍駐守娘子關,目的就是為了防止敵人從「井陘」進入山西。
由於沒有打敗劉武周奪回山西前平陽公主不可能駐守在此,所以平陽公主最早也要到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才進駐娘子關。那麼她之前都在做什麼呢?當然是在打仗。在沒有一天不打仗的情況下,李淵怎麼可能讓平陽公主這樣一員良將閑置3年多後又突然啟用呢?
平陽公主最後死於何種原因,史書上沒有說。李世民生於公元599年。公元617年李淵起兵時他18歲,李建成大李世民10歲左右為28歲,李元吉比李世民小2歲左右為16歲。如果平陽公主是李世民的妹妹,她應該是至少16歲了。再小就不可能為老爹在關中搶地盤了。但是16歲又不太可能。因為除非她和李元吉是雙胞胎,否則很少有人能夠連續三年每年生一胎的。所以最有可能的是她是李建成的妹妹,李世民的姐姐。李淵起兵時她的年齡應該是20到26歲之間。這樣,到公元623年,她的年齡應該介於26至32歲之間,萬一她是李世民的妹妹,那麼去世時不過22歲而已。古人的壽命雖然不長。但以這樣的年齡去世,對於身體強壯的武將來說,生病的可能性好像不大。結合她死時以軍禮下葬,大膽推測一下,應該是戰死或負了重傷回到長安後創發而死的。
她戰死的情況有兩種可能。一種可能性是在與突厥作戰時身亡。當時中國內亂,北方軍閥包括李淵在內都和突厥結盟。利用突厥攻擊自己的敵人。突厥也不把結盟當一回事,經常入侵。山西正是突厥經常侵犯的地區。另一種可能性則是在實行消滅劉黑闥作戰時身亡。622年11月,李淵派李建成統兵討伐劉黑闥,開始雙方互有勝負。直到12月25日才將其徹底擊潰。平陽公主駐守的娘子關就在前線,當然會率部參戰。所以死在此一役的可能性是很大的。如果死於此時,則其屍體運回長安差不多要半個月。由於是公主,下葬的准備工作也差不多半個月。則時間上也吻合。
唐朝的女強人很多,公主女強人尤其多。平陽公主開風氣之先,之後又有太平公主,安樂公主等等。但是論才能和功績都比不上平陽公主。
穆桂英,佘太君,楊門女將,在丈夫,兒子死後仍然能夠掛帥出征,抵抗外敵,受千百年來中國人的尊敬。
秋瑾,女,原名秋閨瑾,字璿卿(璇卿),又字競雄;號旦吾,又號鑒湖女俠。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於福建廈門。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喜男裝。清光緒二十年(1894),其父秋信候任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鄉神沖王廷鈞為妻。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這年秋天,秋瑾第一次回到神沖,當著許多道喜的親友朗誦自作的《杞人憂》:「幽燕烽火幾時收,聞道中洋戰未休;膝室空懷憂國恨,誰將巾幗易兜鍪」,以表憂民憂國之心,受到當地人們的敬重。
「當大街上只剩下最後一個革命者,這個革命者必定是女性。」這是共產國際女領導人盧森堡的名言。說明巾幗不讓須眉,女人對自己的信仰,也許更堅貞,更執著。
我們熟知的女烈士,如趙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劉胡蘭等,都是女中之豪傑。但作為中國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數秋瑾。秋瑾比盧森堡小4歲,卻比她早犧牲1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