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武俠小說 » 武俠小說中的湧泉

武俠小說中的湧泉

發布時間: 2025-01-18 06:52:22

㈠ 有誰整理過武俠小說中一般會提到哪些人體穴道,各有什麼作用,有圖形解釋的更好

一、頭頸部位要害穴(共9個)

1、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頭前部入發際五分處。

經屬:為督脈、督脈與足太陽膀胱經之會穴。被擊中後頭暈、腦脹。

3、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4、耳門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跡前、張口呈現凹陷處。

經屬:為手少陽三焦經。被點中後,耳鳴頭暈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內眥角上方0.1寸處。

經屬:為足太陽膀胱經。為手足太陽、足陽明、陽蹺、陰蹺五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7、啞門穴

位置:在頂部後正中線上,第一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的凹陷處,(後發際凹陷處)

經屬:為督脈、系督脈與陽維脈之會穴,被點中後,沖擊延髓中樞,失啞、頭暈、倒地不省人事。

8、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結旁開1.5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被點中後氣滯血淤、頭暈。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個)

1、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2、鳩尾穴

位置:位於臍上七寸,劍突下半寸。

經屬:任脈,系任脈之絡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及肝、膽,震動心臟,血滯而亡。

3、巨闕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臍上六寸處。

經屬:任脈、繫心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膽、震動心臟而亡。

4、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5、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6、關元穴

位置:位於臍下三寸處。

經屬: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小腸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下動、靜脈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氣滯血淤。

7、中極穴

位置:體前正中線,臍下4寸。

經屬:任脈、系足三陰、任脈之會,膀胱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神經震動乙結腸,傷氣機。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恥骨聯合上緣上方凹陷處。

經屬:任脈,系足厥陰肝經與任脈之餘。擊中後,傷周天氣機,氣滯血淤。

9、鷹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線第三肋間玉堂穴旁開四寸。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胸前神經及動、靜脈,震動心臟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

經屬:足陽明胃經。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和動脈充血破氣。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頭中央直下一肋間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左側內為心臟。擊中後,沖擊心臟,休克易亡。

12、期門穴

位置:位於乳下兩肋間當第六肋間。

經屬:屬肝經,肝之募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擊中後,沖擊肝、脾,震動膈?⑵�1�7脫�1�7佟?

13、章門穴

位置:在腋中線,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時正當肘尖盡處。

經屬:足厥陰肝經,系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肝之募穴。擊中後,沖擊肝臟或脾臟,破壞膈肌膜,阻血傷氣。

14、商曲穴

位置:位於腹中部當任脈、下脘穴的外側五分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系足少陰與沖脈之會。擊中後,沖擊肋神經和腹壁動脈、震動腸管,傷氣滯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個)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第三脅動、靜脈和神經,震動心肺、破氣機。

2、厥陰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經屬: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肺,破氣機、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心臟,破血傷氣。

4、腎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傷氣機,易截癱。

5、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開三寸處(命門旁開三寸)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腰動、靜脈和神經,震動腎臟,傷內氣。

7、氣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開1.5寸處。

經屬:足太陽膀胱經。擊中後,沖擊腎臟,阻血破氣。

8、尾閭穴

位置:位於尾骨端與肛門之間

經屬:督脈、督脈之絡穴,別走任脈。擊中後,阻礙周天氣機,丹田氣機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個)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2、太淵穴

位置:仰掌、腕橫紋之撓側凹陷處。

經屬:手太陰肺經。肺之原穴,百脈之會。擊中後,陰止百脈,內傷氣機。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脛骨外側約一橫指處

經屬:足陽明胃經,足陽明之脈所入為合。擊中後,下肢麻木、不靈。

4、三陰交穴

位置:在內踝尖直上三寸,脛骨後緣。

經屬:足太陽脾經,系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擊中後,下肢麻木,失靈,傷丹田氣。

5、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總之,以上36個要害穴,被點中後,都有性命危險,但初傷時,可能感覺不大,但後果嚴重,凡被點中者,不可輕視。

另附:

奇經八脈及十二經胳走向

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奇經八脈之說,那麼到底什麼是奇經八脈呢?

其實,奇經八脈只是人體經絡走向的一個類別。

所謂經,是指神經縱運行的在的干脈。所謂絡,是指神經橫運行的網路系統的小支脈。經絡如環無端、內外銜接,內屬於臟腑,外絡於肢節,經分十二經脈,絡無法計數。

人體主要有十二經絡和奇經八脈。

十二經絡走向包括:

1、手三陰經:從胸沿臂內側走向手。

2、手三陽經:從手沿臂外嘧呦蟯貳?

3、足三陰經:從足沿腿內側走向腹。

4、足三陽經:從腹沿腿外側走向足。

而奇經八脈包括: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

致暈11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㈡ 有誰能詳細介紹下武俠小說中比較常用的人體穴位的

百會穴 位置:在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聯線的交點處。 經屬:為督脈,為手足三陽、督脈之會,被擊中腦暈倒地不省人事。
太陽穴 位置:在眉梢與外眼角之間向後約一寸凹處。 經屬:奇穴,被點中後頭昏、眼黑耳鳴。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溝偏上(溝下沿上量2/3處) 經屬:屬督脈,為手、足陽明,督脈之會。被點中後頭暈眼昏。
風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處與乳突之間,在當斜方肌和胸鎖乳突之間取穴。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足少陽陰維之會。被擊中後,沖擊延髓中樞,暈迷不醒。
膻中穴 位置:在體前正中線,兩乳頭中間。 經屬:任脈,是足太陰、少陰,手太陽、少陽;任脈之會。氣會膻中心包募穴。被擊中後,內氣漫散,心慌意亂,神志不清。
神闕穴 位置:位於臍窩正中。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肋間神經,震動腸管,膀胱,傷氣,身體失靈。
氣海穴 位置:位於體前正中線,臍下1寸半。 經屬:任脈。擊中後,沖擊腹壁,動靜脈和肋間,破氣血淤,身體失靈。
命門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與第三腰椎棘突之間。 經屬:督脈。擊中後,沖擊脊椎破氣機,易截癱。
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與肩峰連線三中點,肩部最高處。 經屬:足少陽膽經,系手少陽、足少陽、足陽明與陽維脈之會。擊中後,半身麻木。
湧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處,當屈足趾時出現凹陷處。 經屬:足少陰腎經。擊中後,傷丹田氣,氣機不能上升,破輕功。
這些比較常看到。

㈢ 武俠小說中的睡穴具體是在哪裡

武俠小說中的睡穴穴位在中醫角度而言算是安眠穴。


本穴位於翳風穴和風池穴之間。(如上圖,更具體的說在我們耳垂後的凹陷與枕骨下的凹陷連線的中點處。)屬於經外奇穴,本穴有鎮靜安神之功能,可治療失眠、煩躁不安等病,使人能安然入眠,故名安眠。 日常點揉1-2min有助於睡眠質量的提高。注意中指點的力量要向前額方向,以按壓穴位出現沉脹感為好,如出現疼痛,說明用力過大。

㈣ 求武俠小說中常見的穴位名

http://ke..com/view/20123.html?wtp=tt和
眉心穴太陽穴4.枕骨穴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㈤ 江湖穴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肛門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肛門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要害打擊】

頭部要害及擊打方法:頭部是要害部位集中的地方,主要有十個要害區。

(一)耳:耳廊神經離大腦較近,受到擊打後可損傷腦膜中的動脈。擊打的穴位是面部神經主枝至耳頂端上部。擊打方法:兩手成杯狀;同時拍擊雙耳。在中國傳統武術中叫「雙峰貫耳」。擊打後果:輕則擊穿耳膜或耳內出血,重則致腦震盪或死亡。

(二)太陽穴:此部位骨質脆弱。在眼角後約5厘米,向上約2。5厘米處,有一根聶頁神經,向內朝顱骨方向擊打,極容易制敵。擊打方法:用掌外側、拳、肘等擊打,如敵倒地則用足尖。 擊打後果:輕則腦震盪,重則死亡。

(三)眼睛:擊打方法:用食指,中指猛刺敵雙眼,中國傳統武術稱「雙龍取珠」。也可挖敵雙眼。擊打後果:造成雙目失明,失去戰鬥力。

(四)鼻:擊打方法;用掌外側或拳頭橫擊鼻樑。擊打後果;可擊碎鼻樑骨,使敵疼痛難忍。

(五)上唇:此處是鼻軟骨與硬骨的連接處,神經接近皮層。擊打方法:用掌的小指一側猛擊或用拳戳擊。擊打後果:輕則劇痛,重則能使人昏迷。

(六)下巴:擊打方法;用掌根猛擊敵下巴。因為用拳很可能損傷自己的手指關節,但如果拳頭硬度不錯,用拳頭擊打,往往一招就令敵騰空而倒。 擊打後果:劇痛或脫位。

(七)喉結:喉結處有氣管,頸動脈還有迷走神經。擊打方法:用八字拳術或用掌外側硬擊,也可用手指抓捏。擊打後果:輕則疼痛難忍,重則昏迷或死亡。

(八)咽喉:擊打方法:用手指猛戳咽喉下部的凹處。 擊打後果:可使敵感到劇痛,窒息。

(九)頸外側: 擊打方法:用掌外側猛砍。擊打後果:昏迷。

(十)頸後部:擊打方法:用掌或拳的小指一側劈砸。擊打後果:可致敵死亡。

軀干要害部位及擊打方法:軀干中有鎖骨、腋窩、腹、襠、脊椎及心、肺、脾、胃、腎等要害部位。

(一)鎖骨:肩部有「肩井穴」,用掌外側砍劈後,傷及「雲門」「中府」兩穴,直接擊打鎖骨,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擊打方法:用掌外側向下猛砍。擊打後果;可打斷鎖骨,使其癱倒。

(二)腋窩:格鬥時,很少有人想到擊打這個部位。其實腋窩下有一條粗大的神經,很不經打。擊打方法:敵倒地後,用腳尖猛踢。 擊打後果:劇痛或短暫的局部癱瘓。

(三)心窩:擊打方法:用尖拳猛戳,不宜用手掌或拳頭。 擊打後果;劇痛難忍,昏迷。

(四)腹部:腹部包括腹腔劍突以下肚臍以上的部位,肝、脾、腎、胃重要器官密布其中。擊打方法;拳打,膝頂,肘擊,腳踢。穿透力最理想是拳指關節猛擊。擊打後果;致傷,死亡。

(五)襠部:人體神經末梢最豐富,敏感的地方。 擊打方法;膝頂,腳踢,手抓。擊打後果:劇痛,甚至死亡

(六)腎部:擊打方法:用掌外側砍,拳打,腳踢,擊打後果;腎部致傷。

(七)肋部:最理想是擊打右肋部,因肝臟位於右肋下部,此處骨頭也最細脆,容易折斷。折斷的肋骨很容易刺破內臟。 擊打方法:掌砍,腳尖踢,膝頂等。擊打後果:肝臟嚴重損傷,重則死亡。

(八)脊椎:它是人體支柱,受到擊打,極易脫位。擊打方法:敵倒地後,用膝,肘,腳頂,撞,踩,部位是皮帶上方7—9厘米處。擊打後果:癱瘓,死亡。

四肢要害及擊打方法;四肢骨共有100多塊。施以正確的擊打方法導致脫臼、骨折或韌帶撕裂。在施用擒拿術時,對四肢關節是不能不高度重視的。

(一)指關節:都是單軸關節,活動范圍較小,只能伸屈,伸直時,往後或往兩側猛折會造成脫臼或骨折。擊打方法:用手猛折。 擊打後果:骨折,脫臼。

(二)腕關節:腕關節有8塊腕骨,骨小易碎。 擊打方法:施用擒拿術時,用掌外側扣壓。擊打後果:脫臼、骨折、劇痛難熬。

(三)肘關節:它由橈骨,尺骨和肱骨連接而成,完全伸直後,最怕從後施加壓力或擊打。擊打方法;用拳或掌擊肘後部,膝蓋猛風吹草動或用小臂壓擊。擊打後果:脫臼,韌帶撕裂。

(四)肩關節:肩關節由肩胛骨,肱骨和鎖骨連接而成,最怕左右猛擰和往後上板至極點。擊打方法:敵倒地後,用膝頂壓或用腳猛踩。 擊打後果:脫臼、韌帶和肌肉撕裂。

(五)膝關節;膝關節由兩個關節復合而成,有臏骨,腓骨,脛骨,半月板和股骨。 擊打方法:伸直時,從前方,側方用腳猛力蹬踹。擊打後果;脫臼或骨折,半月板破裂。

(六)腳背:腳背神經密布,肌肉較少,忌用腳踩。 擊打方法;用腳後跟猛踩,或腳尖很戳。擊打後果;骨頭斷裂,劇痛難熬。

㈥ 求武俠小說中的點穴指法

太陽穴;膻中穴;天靈蓋:死穴
足底湧泉穴,腰部笑腰穴:大笑不止
我就記得這些……不好意思,貽笑大方

㈦ 武俠中所說人身上的死穴在哪

包括十四經脈(十二正經和任、督二脈),人體上共有409個穴位,包括14條經絡上361個穴位和48個經外奇穴。這其中,有108個穴位遭受外力擊打或者點擊後會有明顯的症狀。而這108個穴位中,有36個大穴被歷代武家稱為「死穴」,意思是在遭受點擊或擊打後如果不及時救治,會有性命之憂之處。如果按照頭面門、軀體部位、脊背門、腿足門四部分列出,它們分別是:
一、頭面門:百會、印堂、睛明(左右雙穴)、太陽(左右
雙穴)、人中、耳門(左右雙穴)、啞門、神庭(左右雙穴)、人迎;
二、軀體部位:膻中、乳根、期門(左右雙穴)、神闕、中極、關元、氣海、章門、太淵(左右雙穴)、膺窗(左右雙穴)、乳中(左右雙穴)、鳩尾、巨闕、曲骨;
三、脊背門:肩井、大椎、命門、長強、肺俞(左右雙穴)、厥陰俞(左右雙穴)、腎俞(左右雙穴)、氣海俞(左右雙穴)、志室(左右雙穴)、海底; 四、腿足門:足三里(左右雙穴)、三陰交(左右雙穴)、湧泉(左右雙穴)。

㈧ 金庸的武俠小說之穴位

(一)人體穴位大全——
中 會 脈 俞 臂 二間 十宣 八風 八華 八邪 人迎 人中(水溝) 三間 三里 三焦 上關 上星 上脘 上廉 上篌 下篌 下廉 下脘 下關 下聾 大巨 大包 大迎 大都 大抒 大橫 大赫 大陵 大鍾 大腸 大敦 大椎 小腸 小海 子宮 飛揚 太乙 太白 太沖 太陽 太溪 太淵 少沖 少海 少商 少府 少澤 少溪 中沖 中極 中府 中注 中封 中瀆 中庭 中脘 中都 中渚 中樞 中篌 天井 天宗 天府 天鼎 天沖 天溪 天樞 天牖 天聽 天窗 天池 天篌 天容 天柱 天突 風門 風市 風池 風府 氣中 氣沖 氣穴 氣海 氣戶 氣舍 五號 五樞 五里 五處 五束 巨骨 巨闕 巨篌 水分 水泉 水道 水突 內關 內庭 支正 支溝 仆參 心俞 日月 止瀉 長強 牙痛 歷兌 豐隆 不容 孔最 尺澤 公孫 雲門 四號 四白 四強 四瀆 四滿 四縫 外丘 外關 外陵 石門 石關 玉枕 玉堂 玉液 頭維 頭顳 禾篌 歸來 申脈 本神 目窗 正營 丘墟 印堂 蘭尾 陽白 陽交 陽池 陽谷 陽綱 陽輔 陽溪 陽陵 陰交 陰市 陰包 陰谷 陰郄 陰都 陰陵 陰廉 曲池 曲泉 曲差 曲垣 曲澤 曲骨 曲鬢 會陰 會陽 會宗 關門 關元 關沖 至陰 至陽 後溪 後頂 地倉 地機 沖門 沖陰 合陽 合谷(虎口) 次篌 華蓋 囟會 耳門 行聞 交信 邁步 興奮 光明 伏兔 血海 百會 列缺 夾脊 靈台 靈道 靈墟 聽會 聽宮 聽靈 聽穴(聾穴) 附分 附揚 醫風 醫明 扶突 肘尖 肘篌 肓門 肓俞 身柱 庫房 完骨 條口 勞宮 極泉 間使 肝俞 迎香 志室 鳩尾 束骨 角孫 步廊 兌端 承靈 承泣 承光 承山 承扶 承漿 承滿 承筋 肩井 肩貞 肩腧 肩篌 乳中 乳根 魚際 魚腹 俠白 俠溪 腎俞 腎脊 委中 委陽 京門 京骨 經渠 周榮 治癱 忠陽 直立 府舍 金門 金津 環中 環跳 抬肩 青靈 秉風 居篌 建里 命門 和篌 肺俞 昆侖 定神 虎邊 澤田 神門 神堂 神庭 神道 神封 神闕 神藏 前谷 前進 前頂 指掌 指縫 胃上 胃侖 胃俞 胞中 胞室 胞肓 復溜 舉臂 眉沖 絡卻 膽俞 臨泣 急脈 啞門 郄門 幽門 俞府 帶脈 食竇 屋翳 陷谷 胛縫 通天 通谷 通里 腦戶 腦空 消瀉 消濼 浮白 浮郄 缺盆 殷門 秩邊 脊中 湧泉 陶道 素篌 胸鄉 竅陰 懸樞 玄厘 懸顱 懸鍾(絕骨) 商丘 商陽 商曲 維道 維胞 梁門 梁丘 率谷 率角 球後 偏歷 章門 輒筋 淵腋 趾平 隱白 液門 顱息 腕背(養老) 腕骨 闌尾 跗陽 溫溜 筋縮 犢鼻 然谷 築賓 頜厭 期門 厥陰 紫宮 落地 強間 腓腸 脾俞 頰車 提垂 喘息(定喘) 腋縫 腰俞 腰眼 腰奇 腹結 腹哀 解剪 解溪 意舍 意桌 睛明 督俞 魂門 廉泉 照海 跟平 跳躍 箕門 魄門 膏肓 齦交 膀胱 膈關 膈俞 漏谷 膝關 膝眼 橫骨 璇璣 增音 鎮靜(安眠) 鶴頂 膺窗 髀關 膻中 翳風 攢竹 蠡溝 顴篌 十七椎 上陽關 上睛明 上廉泉 上膂俞 上巨虛 下巨虛 下膂俞 三陰交 三陽絡 三焦俞 大腸俞 小腸俞 氣海俞 中膂禹 手三里 手五里 白環俞 白環跳 四神聰 頭臨泣 頭竅陰 絲竹空 外定喘 糾外翻 陽陵泉 陰陵泉 關元俞 血壓點 百蟲窠 地五會 足三里 足五里 足臨泣 足竅陰 足通谷 肩中俞 肩外俞 結核點 通么骨 清冷淵 潰瘍點 厥陰俞 滑肉門 腰陽關 腹通谷 膏肓俞 膀胱俞 膝陽關 瞳子篌

(二)人體穴點陣圖——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8%

㈨ 武俠小說中重要穴道有哪些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於兩眉之間。
2.頭額前穴:位於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陽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與眼外眥之間後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腦戶):位於枕骨粗隆上方。
5.厥陰穴(又名頭竅陰):位於腦後兩邊,乳突後當浮白與完骨之間。
6.華蓋穴:胸骨柄與胸骨體聯合的中點,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於臍上三寸正中。
8.巨闕穴:臍上六寸,即鳩尾穴下一寸。
9.氣海穴(又名丹田穴):臍下一寸五分。
10.關元穴:臍下三寸。
11.水分穴:位於臍上一寸。
12.中極穴:臍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當於第五肋間。
17.左期門穴:左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8.右期門穴:右乳下二肋,相當於七.八肋間。
19.左幽門穴:巨闕穴左開五分。
20.右幽門穴:巨闕穴右開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臍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臍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門穴:左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4.右章門穴:右腋中線第十一肋端下際。
25.左腹結穴(又名左七勞):臍左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結穴(又名右七勞):臍右側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側一寸五分。
28.右腎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側一寸五分
29.命門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於命門穴左旁三寸。
31.氣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32.鶴口穴(又名尾宮穴):位於尾骨宮下兩腿骨盡處。
33.海底穴(又名會陰穴):前陰與***之間。
34.湧泉穴:位於第二.三趾跖關節後方,蜷足時所現的凹陷處。
35.右志室穴:位於命門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於腦後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暈十一穴部位:

1.腦戶穴:位於百會穴後四寸五分。
2.囟門穴(又名囟會):位於百會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發際上一寸陷中。
4.前頂穴:百會穴前一寸五分。
5.後頂穴(又名頂門穴):位於百會穴後一寸五分。
6.風府穴(又名天星):項後枕骨下兩筋中間。
7.頭維穴:位於額角,入發際角尖處。
8.耳後穴:位於耳後靜脈中。
9.啞門穴:位於風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於前頂穴後五分,再外開一寸處。
11.玉枕穴:位於腦戶穴旁一寸三分。

致殘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鳩尾):胸劍突骨下緣。
2.對門穴(又名不容):巨闕穴旁開六寸。
3.扇門穴:即男者左對門穴,女者右對門穴。
4.京門穴(又名氣俞):第十二肋游離間處。
5.五定穴(又名天樞):平臍中旁開三寸。
6.伯勞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8.膽中穴:平第四肋間隙,兩乳頭之間正中。
9.對心穴(又名至陽):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風門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環跳穴:股骨大轉子後上方,當大轉子與胝骨裂孔連線的內三分之二處。
12.蓋膝穴:即膝蓋骨。
13.膝眼穴:臏骨尖兩旁凹陷處。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脛骨內側緣內側。
15.腳住穴:腳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開腔穴:即兩耳。
17.喬空穴:即兩耳後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溝正中。
23.駕梁穴:即鼻樑。
24.咽空穴:即兩個鼻孔。
25.牙關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將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於風膊下處。
30.精靈穴:即兩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時肘橈側橫紋盡頭處。
32.中脘穴:臍上一寸。
33.六宮穴(又名臍中.神闕):即肚臍。
34.氣關穴(又名氣門):左乳下二橫指處。
35.血瘦穴(又名血關):右乳下二橫指處。
36.掛膀穴:血瘦穴下一分處。
37.肚角穴:位於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宮穴:位於血關穴之下,氣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點。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八分。
41.糞門穴:即***口。
42.沖陽穴:足背的最高點,動脈旁。
43.血囊穴:右側十二肋骨下緣。
44.氣囊穴:即小腹左邊。
45.凈瓶穴:即臍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點。
47.山根穴:即鼻樑之上。
48.對口穴:項後的風府與啞門之間。
49.氣隔穴:臍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門穴:右側十二肋下三橫指。
51.膈門穴:左側十二肋骨下緣。
52.氣舍穴:鎖骨內側端上緣。
53.開氣穴:即氣舍穴偏右。
54.轉喉穴:即氣舍穴偏左。
55.血倉期門穴:右側鎖骨下八分處。
56.氣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脈穴:枕骨正中。
58.正額穴:頭額前正中。
59.後海底穴:腎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攢竹穴:眉內端陷中。
61.正氣穴:左側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側乳上一寸三分。
63.氣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與建里之中點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處。
67.泰山穴:離梭子骨四寸處。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緣凹陷中。
69.勞宮穴:第二.三掌骨之間。
70.神門穴:尺側腕關節橫紋頭。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頰車穴:下頷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側腕上五寸。
74.下關穴:顴弓下與下頷關節切跡間凹陷處。
75.足三里穴:犢鼻穴下三寸,脛骨粗隆外側陷中。
76.犢鼻穴:屈膝,臏韌帶外側陷中。
77.肩井穴:肩頭高處,當大椎與肩峰之間。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緣。
79.風市穴:大腿外側膝上七寸。
80.陽陵泉穴:腓骨小頭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窩中動脈外。
82.承山穴:委中與跟腱之間。
83.昆侖穴:外踝與跟腱連線的中點。
84.血海穴:屈膝,臏骨內上緣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後骨下,兩筋間陷中。
86.尾宮上穴:即尾宮上一分許。
87.鶴頂穴:位於膝蓋骨上緣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點。
89.內踝尖穴:即足內踝最高點。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淚孔穴:(又名睛明):目內眥頭外一分。
92.所聞穴(又名聽宮):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間隙外側近噱突處。
94.絕骨穴(又名懸鍾):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開一寸五分。
97.太淵:腕關節橫紋上,橈動脈外側。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處。
99.曲骨穴:臍下五寸處。
100.大都穴:足拇趾內側本節後。
101.魄戶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開三寸。
102.天窗穴:頸側.胸銷乳突肌後緣。
103.箕門穴:大腿內側,血海穴上六寸。

㈩ 真氣渡入膻中還是湧泉

真氣渡入真氣渡入。根據查詢相關公開信息顯示,真氣從湧泉穴開始,沿著沖脈下肢端上行至會陰,再經中脈上達頭頂,真氣沖出頭頂,循三陰三陽經、奇經八脈,徐徐下降至足跟,該問題出自金庸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

熱點內容
評書溫瑞安武俠小說評書 發布:2025-01-18 10:04:33 瀏覽:175
女主沈蜜的小說 發布:2025-01-18 10:04:32 瀏覽:280
寒陽主人公小說 發布:2025-01-18 10:00:10 瀏覽:327
女主角枝的重生小說免費古代 發布:2025-01-18 09:59:19 瀏覽:638
有沒有50個以上老婆小說 發布:2025-01-18 09:57:58 瀏覽:238
武俠小說岳小釵的日月神功 發布:2025-01-18 09:57:02 瀏覽:367
古代營妓的小說 發布:2025-01-18 09:51:30 瀏覽:409
小說下載閱讀器寫作助手 發布:2025-01-18 09:51:21 瀏覽:909
夜來香小說免費書包網 發布:2025-01-18 09:51:21 瀏覽:505
言情小說言情小說大全下載 發布:2025-01-18 09:47:35 瀏覽: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