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武俠小說家
⑴ 新派武俠的代表人物
開山鼻祖∶梁羽生
本名陳文統,1924年3月22日出生,因病於2009年1月22日在悉尼去世,享年85周歲。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其代表作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等。
一代宗師∶金庸
原名查良鏞,1924年2月6日出生於浙江海寧。香港明報創辦人、《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主要起草人之一。他與古龍、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著有「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等15部武俠小說。
一代鬼才∶古龍
古龍(1938.6.7—1985.9.21),原名熊耀華。著名武俠小說家,新派武俠小說泰斗和宗師。他在1969年創作了一部先有劇本後有小說的武林奇書《蕭十一郎》,贏得讀者的廣泛贊賞。古龍與金庸、梁羽生並稱為中國武俠小說三大宗師。他的武俠小說創作理念是「求新求變」,不受傳統拘束,將中外經典鎔鑄一爐,他為「武俠美學」理念的形成與「武俠文化」的推廣作出了巨大貢獻。古龍為人豪氣干雲,才華驚人,以無比豐富的創作力,留下了70多部精彩絕倫、風行天下的武俠巨作,影響巨大,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評論家胡正群提出「古龍之前無新派」,葉洪生稱古龍「新派掌門人」。——引出了溫瑞安、黃鷹、龍乘風、於東樓、蕭逸等武俠名家。
一代奇才∶溫瑞安
溫瑞安(1954年1月1日出生),武俠小說作家有小說、詩、散文、評論各類著作100多種。1973年赴台灣留學,其代表作《驚艷一槍》、《布衣神相》、《四大名捕》等被多家電視公司多次改編。
一代情俠:蕭逸
原名蕭敬人。台灣新派武俠小說作家,山東菏澤人。著有《鐵雁霜翎》、《飲馬流花河》、《甘十九妹》、《長劍相思》等多部武俠小說。與金庸先生並稱為「南金北蕭」。
⑵ 求新一代武俠小說作者的名字及作品
步非煙:《綰青絲》《逍遙扇》鳳歌:本名向麒鋼,重慶奉節人氏,大陸武俠著名作家,雜志編輯,今古傳奇暨黃易武俠文學一等獎得主。代表作品《昆侖前傳》、《昆侖》、《滄海》。小椴。代表作品:《長安古意》系列、《亂世英雄傳》(又名《杯雪》)《洛陽女兒行》《青絲井的傳說》《隙中駒》
《借紅燈》
滄月:《幻世》《滄海》《雪滿天山》《聽雪樓系列》時未寒
:代表作品:
明將軍系列:《偷天弓》《換日箭》(又稱《偷天換日》)《絕頂》
《山河》(即將連載)
外傳:
《碎空刀》
《竊魂影》
《破浪錐》
《游俠舒眉》系列:《九龍杯》《紫玉盒》等。另外還有滕萍,方白羽等。作品多在今古傳奇武俠版連載。
⑶ 武俠小說作者排名(十大武俠小說名家)
隨著金庸大俠的離去,傳統新派武俠小說的時代也離我們而去,可是他們的優秀作品依然影響著我們,今天就來盤點一下傳統新派武俠小說有代表性的十大名家。
第一名:金庸
實至名歸的武俠小說之王,無論是作品的文學造詣,還是情節構思都是當之無愧的第一。
金庸的武俠小說作品一共十五部,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短篇越女劍。情節大氣,內容新奇曲折,越看越有吸引力。
代表作:笑傲江湖、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天龍八部。
第二名:梁羽生
梁羽生是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創者,其人物性格與心理活動刻畫入微,文筆細膩,書中處處可見自作之詩詞,每每傳頌一時。
代表作:萍蹤俠影錄、七劍下天山、江湖三女俠、雲海玉弓緣、白發魔女傳。
第三名:古龍
有人說古龍的小說比金庸、梁羽生還要好看,誠如是古龍的小說極大的受西方和日本的推理小說影響,場景的烘托和肢體語言的加強給讀者一種強烈的感覺,打破了傳統武俠的思路,開拓一片新的天地。但是和前面兩位大家相比,還是有一點差距。
代表作:風雲第一刀、楚留香傳奇系列、陸小鳳傳奇系列、絕代雙驕、流星蝴蝶劍。
第四名:溫瑞安
溫瑞安是繼金庸梁羽生封筆,古龍逝世後唯一可以有實力並稱的作家,其作品引入大量主流文學元素,成為第三代新武俠小說的代表。
代表作:四大名捕、神州奇俠、布衣神相。
第五名:司馬翎
台灣三劍客之一,擅長寫情寫欲、鬥智鬥力,其作品中的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招勝有招有異曲同工之妙,同時代及後來的名家影響頗多。
代表作:關洛風雲錄、劍神錄、紅粉干戈。
第六名:黃易
黃易深受司馬翎影響,首重氣勢。作品場面宏大、人物眾多,讓人嘆為觀止。同時對藝術、天文、歷史、玄學星象、五行術數皆有相當深入的研究究,更精研周易、佛理、各家思想等,讓作品更添色彩。
代表作:大唐雙龍傳、尋秦記、覆雨翻雲、破碎虛空、烏金血劍。
第七名:卧龍生
台灣三劍客之一,作品博採眾長而融於一體,開創了新時期武俠小說風格,成為一代宗師。
代表作:仙鶴神針、飛燕驚龍、金劍鵰翎、玉釵盟、絳雪玄霜。
第八名:倪匡
倪匡的作品保羅萬象,除了武俠,推理、科幻、奇情、散文等都有很高的造詣。情節詭異,構思奇巧。
代表作:六指琴魔。
第九名:蕭逸
作品注重氣氛的營造和人性的沖突,在武力方面尤以運用了現代光學等原理的陣法描寫形成特色。寫情纏綿哀婉,注重氣氛的營造和人性的沖突。
代表作:鐵雁霜翎、飲馬流花河、甘十九妹、長劍相思。
第十名:諸葛青雲
台灣武俠三劍客之一,不過只能陪坐末位。諸葛青雲國學功底深厚,擅長寫情,作品瀟灑俊逸,文采斐然。
代表作:紫電青霜、奪魂旗、傲笑江湖。
⑷ 新派武俠小說作家最有成就的有哪幾位
港、台的新派武俠小說進入五十年代中期,由於人所共知的原因,武俠小
說便在內地銷聲匿跡;但在香港卻得到了新的繁榮,形成為今日的新派武俠小
說。新派武俠小說,「新」在去掉舊小說的陳腐語言,用新文藝手法去構思全
書,從外國小說中汲取新穎的表現技巧,把武俠、歷史、言情三者結合起來,
將傳統公案與現代推理揉為一體,使武俠小說進入了一個嶄新的境界。金庸、
梁羽生並稱新派武俠小說鼻祖。從創作時期看,梁羽生比金庸起步早三年;從
成就和影響來看,則金庸勝過梁羽生。香港作家倪匡以「古今中外,空前絕後
」八個字來稱譽金庸的作品;台灣成立了「金學會」,出版《金庸研究叢書》
,都說明金庸作品的成就和影響,確實高於梁羽生。到了六十年代,武俠小說
在台灣大為流行,古龍異軍突起,脫穎而出,以起武俠推理小說別樹一幟,與
金、梁形成鼎足三立之勢。古龍行文跌宕跳躍,句式簡短,自成一格,情節驚
險曲折,結尾常出人意外。他善於製造懸念,尤善於塑造武俠福爾摩斯,在刀
光劍影中,把表面亂麻般的案件,一一條分縷析,通過嚴密的推理、判斷,尋
出真凶,鏟除奸惡。由於內容新、筆法新、句式新,情節離奇緊張、復雜多變
,因此極受讀者歡迎。他的小說銷量多、流行廣,改編為電影和電視劇的也不
少,其影響之大,也堪與金庸媲美。
http://www.wenyi.com/literature/wuxia/wxyj/%CE%E4%CF%C0%D0%A1%CB%B5%B5%C4%B9%FD%C8%A5%BA%CD%CF%D6%D4%DA.htm
⑸ 在中國新派武俠小說中,哪位作家所佔的地位最高,影響最大請說出理由。
梁羽生的武俠小說
「新武俠鼻祖」梁羽生如果說新武俠小說是由金庸發揚光大而達到頂峰,進入純文學的高雅層次;那麼,這一努力則開始於稍稍早於金庸的梁羽生,梁羽生因此成為新武俠小說的「鼻祖」。 梁羽生本名陳文統,1922年生於廣西蒙山的一個書香門第,自幼寫詩填詞,接受了很好的傳統教育。1943年,一批學者避難來到蒙山,太平天國史專家簡又文和以敦煌學及詩書畫著名的饒宗頤都在他家裡住過,梁羽生向他們學習歷史和文學,很受教益。抗戰勝利後,他就讀於廣州嶺南大學,學國際經濟,1949年定居香港,供職於《大公報》。他平時愛看武俠小說,還常常拉了查良鏞交流心得。1952年一台雷聲大雨點小的白鶴派與太極拳的打擂,《新晚報》為了再造聲勢擴大發行,遂請這位著名的武俠迷寫連載小說,這就是新武俠小說之始的《龍虎鬥京華》。因為他寫隨筆的名字是粱慧如,平時又心慕白羽,那就叫梁羽生好了。到1984年「封刀」,一共是32年,35部,160冊, 1000萬字。除武俠外,梁羽生還寫散文、評論、隨筆、棋話,筆名有陳魯、馮瑜寧、李夫人等,著有《中國歷史新活》、《文藝新談》、《古今漫話》等。 梁羽生、金庸的功績,在於開了武俠小說的一代新風。「新派」不僅是他們自命的,也是得到社會承認的,舊武俠小說雖也熱火朝天,但自始至終為新文學所瞧不起,始終難登大雅之堂,當時自命為大雅的報紙和自命為大報的報紙,都不屑於刊登,武俠的讀者,還缺少知識分子,而主要是下層的「識字分子」。當時武俠小說的地位,猶如流浪江湖的賣解藝人,看的人雖多,卻始終算不得名門正派,金、梁一出,局面頓時改觀,各大報也都以重金作稿酬,爭相刊登,讀者也普及到社會各個階層,港、台、新、馬,一時風起雲涌,開創了武俠小說的一個新世紀。隨後,關於武俠小說的專門研究也漸成熱潮,與純文學相比美。 梁羽生不僅在寫武俠方面是大家,在評武俠方面也是大家。1966年香港《海光文藝》上發表過一篇署名倭碩之的《金庸梁羽生合論》,其實就是梁羽生所寫,他說:「梁羽生是名士氣味甚濃(中國式)的,而金庸則是現代的 『洋才子』。梁羽生受中國傳統文化(包括詩詞、小說、歷史等等)的影響較深,而金庸接受西方文藝(包括電影)的影響則較重。」這個觀點至今仍有影響。1977年,他在新加坡寫作人協會講《從文藝觀點看武俠小說》,提出了 「寧可無武,不可無俠」的觀點。1979年,他在英國伯明翰與著名數學家華羅庚相遇,華老剛剛看完了梁羽生的《雲海玉弓緣》,便當面向梁羽生提出了武俠小說無非是「成人童話」的觀點。梁羽生還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出席過中國作協第四次代表大會,會上慷慨陳辭。為武俠小說的一席之地大聲疾呼。有人為粱羽生作過一首詩: 金田有奇士,俠影說羽生。 南國棋中意,東坡竹外情。 橫刀百岳峙,還劍一身輕。 別有千秋業,文星料更明。 「金田」是太平天國起義的金田村,就在他的家鄉蒙山附近。「俠影」是《萍蹤俠影錄》。「棋中意」說他善於寫棋話。「竹外情」取自蘇東坡「寧可居無竹,不可食無肉」,說梁羽生愛吃肉,而且愛吃肥肉,「還劍」取自他的《還劍奇情錄》,也說他金盆洗手,封刀掛劍,不寫武俠了。「別有千秋業」 說他准備寫關於太平天國的歷史小說。 粱羽生作為新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作品大部分較有水平,是以一腔正氣創造了武俠小說新的格調,後來,他移居澳大利亞,潛心於歷史,想來是要將這股正氣發揚光大,提高到一個新的水平。
他的作品:
白發魔女傳 冰川天女傳 冰河洗劍錄 冰魄寒光劍
草莽龍蛇傳 大唐游俠傳 彈指驚雷 飛鳳潛龍
風雷震九洲 風雲雷電 廣陵劍 瀚海雄風
還劍奇情錄 幻劍靈旗 慧劍心魔 劍網塵絲
江湖三女俠 絕塞傳烽錄 狂俠天嬌魔女 聯劍風雲錄
龍風寶釵緣 龍虎鬥京華 鳴鏑風雲錄 牧野流星
女帝奇英傳 萍蹤俠影錄 七劍下天山 塞外奇俠傳
散花女俠 武當一劍 武林天驕 俠骨丹心
舊派武俠宗師還珠樓主的
還珠樓主(1902一1961),本名李壽民,原名李善基,解放後改名李紅。四川長壽人。他生長在山高水深的四川,從小隨著父親宦遊,曾經三上峨眉,四上青城,大好河山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他雖然只上過私塾,卻對佛道醫卜星象都有心得。17歲時父親去世,家道中落。19歲時隨母親移居天津,在《大公報》供職,兼作家庭教師。23歲進入軍界作幕僚。婚後為天津電話局局長秘書,兼寫京劇劇本。他的小說處女作《輪蹄》署名「還珠樓主」,自述奔波經歷和少年戀情,取唐代詩人張籍《節婦吟》「還君明珠雙淚垂」詩意。當時北方武俠小說十分流行,李壽民本人也很想把所歷的山水人物寫成筆記。約在1930年前後,天津的《天風報》缺少一個武俠長篇,他在人家鼓動之下,就以《蜀山劍俠傳》為篇名,一天天地寫下去,而還珠樓主的名頭也就開始響了起來。他的創作慾望因此高漲,再加上生活的壓力,他最多的時候竟同時為8家報刊撰稿,過足煙癮之後,指天劃地,滔滔而談,請人代錄出來,即為美文。日寇侵佔華北以後,日本人要他合辦刊物,他不答應,結果被抓去關了兩個月。出獄以後,生活十分困苦。抗戰勝利後,他再次到上海,正氣書局的陸先生勸他不要再涉足政界軍界,還是住在上海寫稿子,生活想來總是可以維持的。他於是住在上海老垃圾橋北面,一直寫到1948年。解放後,他於1956年在報上寫過關於神怪荒誕小說的公開檢討。後來任北京市戲曲編導委員會委員,寫了一些戲,還寫過小說《劇》。1959年他中風, 1961年3月去世。 還珠樓主代表了民國武俠荒誕怪異的一派,融合神話、志怪、劍仙、武俠於一體,進行高度哲理化、藝術化的想像發揮,尤其是各種劍仙神術、奇幻法寶,顯示了天縱奇才的大氣魄,為中國小說界的千古奇觀。對後世武俠作家影響巨大,幾乎無人可以企及,如台灣武俠泰斗古龍,就曾說到他受還珠樓主的影響頗深。 還珠樓主武俠小說共37種,。 《蜀山劍俠傳》、《蜀山劍俠後傳》還珠樓主代表作。以此為中心,構成了還珠樓主武俠小說的一個龐大系列,計有: 「蜀山劍俠正傳」——《蜀山劍俠傳》《蜀山劍俠後傳》《峨眉七矮》;「蜀山劍俠前傳」——《長眉真人傳》《柳湖俠隱》《北海屠龍記》《大漠英雄》;「蜀山劍俠別傳」——《青城十九俠》《武當七女》《武當異人傳》,「蜀山劍俠新傳」——《蜀山劍俠新傳》《邊塞英雄譜》,《冷魂峪》;「蜀山劍俠外傳」——《雲海爭奇記》《兵書峽》《天山飛俠》《俠丐木尊者》《青門十四俠》《大俠狄龍子》《蠻荒俠隱》《女俠夜明珠》《皋蘭異人傳》《龍山四友》《獨手丐》《鐵笛子》《黑孩兒》《白骷髏》《翼人影無雙》其餘還有:《萬里孤俠》《黑森林》《虎爪山王》《血滴子大俠甘鳳池》《征輪俠影》《力》《拳王》《黑螞蟻》《酒俠神醫》
溫瑞安的
港台武俠小說大師,馬來西亞華僑,詩人出身,在台灣大學中文系就讀時曾組織學生運動,在台灣坐過政治牢,後流亡東南亞各地,定居香港。溫瑞安以「武俠小說的文學化」為己任,文筆好得令人嘆為觀止。代表作有《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等。
他的作品:
白衣方振眉-龍虎風雲 長安一戰 朝天一棍 闖盪江湖
闖將 大俠傳奇 大宗師 刀巴記
刀叢里的詩 刀帝傳 短篇小說集 風流
黑火 紅電 寂寞高手 劍氣長江
江湖閑話 江山如畫 金血 驚艷一槍
絕對不要惹我 空手道 骷髏畫 藍牙
兩廣豪傑 綠發 亂世情懷 落日大旗
馬上上馬 逆水寒 七大寇之鋒將 七大寇之祭劍
七殺 凄慘的刀口 請借夫人一用 請你動手晚一點
群龍之首 人世間 乳房 殺楚
殺機 殺了你好嗎 殺人 殺人的心跳
殺人者 殺人者死 殺人者唐斬 殺手善哉
殺死雪山飛狐 傷心小箭 少年冷血 少年鐵手
少年追命 神醫賴葯兒 神州無敵 石頭拳
收拾 四大名捕打老虎 四大名捕斗僵屍 四大名捕會京師
四大名捕震關東 碎夢刀 台風 唐方一戰
天台 天威 天下有敵 天下有雪
鐵線拳 吞火情懷 溫柔一刀 西江月
俠少 逍遙游 小雪初晴 養生主
葉夢色 一怒拔劍 英雄好漢 戰將
宮白羽大師的
稍微上了點年紀的人大約都熟悉活躍在三四十年代的中國武俠小說作家宮白羽,
看過他所寫的《十二金錢鏢》、《武林爭雄記》、《偷拳》、《血滌寒光劍》、
《聯鏢記》等作品。他的武俠小說作品並被稱譽為「北派武俠小說四大名家」之一
�其他三家為鄭證因、還珠樓主(李壽民)、王度廬。
第一封寫給周作人的信,回函署名卻是周樹人
宮白羽原名竹心,筆名杏呆,1899年出生,山東東阿人。白羽是他專門為寫武
俠小說而起的筆名。他長於東北,辛亥革命後隨父遷入天津。1918年考入北京師范
大學,因父病故,家道中落,被迫輟學。為謀生計,他先後做過小販、小學教師、
郵遞員、報社校對等,有時身兼數職,「一個人干三個人的活兒」�宮白羽自述。
他非常喜好文學,尤其對「五四」以來的中國新文學作品愛不釋手。但他家境窘迫,
買不起書,就經常利用在郵局、學校、報社工作的機會偷偷讀書,或者借書來讀。
1921年初夏,他從報紙上發現了當時有名的大作家周作人的地址,便斗膽給周
作人寫了一封信。信的內容很簡單,除了仰慕之詞外,更多的是請教小說創作的方
法。在信末,他還開列出一大串書名,懇請這位知名學者能雪中送炭,借些書來給
他學習和閱讀。事後,他有些後悔不該如此冒失,對投寄出去的信也沒再抱什麼奢
望。想不到的是,一周以後,他竟然接到回函,隨後接到給他寄來《歐洲文學史》、
《杜威演講集》等十幾部書,還言明不必歸還。奇怪的是,信末署名不是「周作人」
而是「周樹人」。
這就是魯迅先生「1921年7月29日致竹心」的第一封信。
信寫了一封又一封,可惜未約登門卻撲了個空
周樹人何許人也,宮白羽原先一點也不知道。雖然他早就讀過魯迅先生的小說,
而且還曾把《狂人日記》一字一句地抄錄下來作為學習的樣本,卻還不知道周樹人
就是魯迅�宮白羽雙手捧著這封信和一本本夢寐以求的書。這意料不到的驚喜使宮
白羽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一點兒也不了解周樹人先生怎麼會給他復信�
怎麼會給一個素不相識的人寄來一打書�
當時,宮白羽是名郵遞員,經常騎著腳踏車到處奔波,起早睡晚地工作,所得
收入難以養家糊口。而且,這工作與他的愛好志向也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他很早就
想離開郵局,去干自己樂意乾的事。他立即給周樹人回了一封信,推心置腹地談了
自己的苦悶,並談了自己的計劃和決心。
信發出了,宮白羽又覺得言猶未盡,第二天又寫了一封信,表明自己決意辭去
原職繼續求學,投考高等師范學校。信中並附上自己以前寫的兩部短篇小說《厘捐
局》和《兩個銅元》,請求指正。並在信中大膽地詢問,可否上門去求教,當面表
示謝意。
兩封信發出後,他幾乎天天守在郵筒前,盼望迴音,……終於,過了兩個星期,
宮白羽又收到了魯迅先生給他的第二封信。信中除鼓勵他努力進取外,再次聲明書
是送給他的不必歸還。表示願意將他的兩篇小說推薦到《北平晨報》副刊發表。另,
可以在家中接待他。於是,他既未事先約定,也未打電話,就興沖沖地跑到位於西
直門內八道灣的魯迅先生家裡去了,不料撲了一個空,門口懸著一把鎖�宮白羽只
得在門上留下了一張紙條,表示對魯迅先生的問候。
魯迅先生指點迷津,推薦他讀兩位作者的作品
過了幾天,宮白羽又收到了魯迅先生給他的第三封信,信中並沒有責怪他,反
而對他的白跑一趟表示歉意,令宮白羽十分感動。
又過了一段日子,宮白羽懷著惴惴不安的心情終於叩響了魯迅先生的書房。在
他眼前,魯迅先生身材並不高,特別顯眼的是唇上的一小撮胡須。他深深地給日思
夜想的魯迅鞠了一個90度大躬,誠惶誠恐地說:「我在您面前只是一個小學生,我
是懷著朝聖般的虔誠來聽取您的教誨的。」魯迅先生雙手把他扶起來,在藤椅上坐
下,微微一笑,說:「我不是聖,中國也沒有聖。魯迅只不過是一個姓魯名迅的平
常人,寫點兒平常的文章罷了,普通得很。」
在談話中,魯迅先生關心地詢問了他的生活。當宮白羽幾次懇求魯迅先生談談
自己的創作經歷和體會時,魯迅先生表示自己沒有什麼好談的,反而向他推薦和介
紹葉紹鈞�葉聖陶和落花生�許地山的小說,說葉紹鈞的《倪煥之》描寫小學
教師在當時動盪的生活中尋找光明的痛苦歷程,十分真實;說落花生的短篇小說
《綴網勞蛛》對勞動人民的苦難生活充滿了同情,兩部作品都不同凡響。魯迅先生
還答允一定把這兩部作品找來讓宮白羽好好學習,並在可能的情況下介紹他與兩位
作家相識。
以後,魯迅又與宮白羽通過幾次信,給他寄書看,幫助他修改稿子,並向各家
報社推薦。宮白羽也寫出了一些新文學作品。後來出版了小品集《燈下閑話》和短
篇小說集《片羽》、《心跡》等。
生活所迫寫起武俠小說,靠「無聊的文字」卻功成名就
正當宮白羽在魯迅先生的鼓勵下開始走上新文學道路時,接二連三的挫折,一
次次無情的打擊,使他的文學美夢成了泡影。他的老母及妻兒在回鄉探親途中,先
是遭到兵匪的搶劫,後又遇上日本飛機的轟炸,宮白羽返回了天津。是時,一家專
門出版武俠小說的出版社找到他,讓他寫武俠小說,並許以很高的酬金。宮白羽迫
於生計,無奈地拿起了筆。他在自傳體散文《話柄》中的「自序」中里寫道:「凡
是人總要吃飯,而我也是個人。」「一個人所已經做或正在做的事,未必就是他願
意做的事,這就是環境。環境與飯碗聯合起來,逼迫我寫了些無聊的文字。」這
「無聊文字」,宮白羽指的就是武俠小說。
可是大出宮白羽的意料之外,他的武俠小說卻一再暢銷,使他一發而不可收。
評論家葉冷曾撰文說:「宮白羽的武俠小說,故事外形盡舊,而作者的態度、思想、
文學技術,都是清新的,健全的。」「體現出大大超出武俠小說本身的一種藝術魅
力。」這恐怕也是宮白羽所始料不及的吧�
宮白羽雖然寫了不少暢銷的武俠小說,卻始終抱著強烈的自責,他曾一再表示:
「我對人生的態度是厭惡,我對創作的態度是厭倦。」「不窮到極點,我不肯寫稿。」
「這些無聊的文字能出版,有了銷場,這是今日華北文壇的恥辱,我可不負責。」
宮白羽深感辜負了魯迅先生對他的殷切期望,覺得無顏再見魯迅,就自動斷絕了交
往。
1939年,宮白羽用大量的稿酬所得在天津創辦了一個正華小學校,自任校長,
並親自為學生講授新文學。之後又自籌經費出版了一本自傳體散文集,名為《話柄》,
書中專門附上魯迅先生給他的書信的手跡,並在扉頁上題了一首詩:
彈鋏長歌氣倍豪,
淋漓大筆寫荊高。
爐邊沉醉無名姓,
萬古雲霄一羽毛。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宮白羽曾出席了全國第一次文代會,先後任天津市文
聯委員,天津人民出版社特約編輯,天津市文史館館員等。1966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