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武俠小說 » 武俠小說發源於

武俠小說發源於

發布時間: 2025-02-18 21:33:36

武俠小說多少字為一段好什麼時候要長點,什麼時候要短點

武俠小說作為作為小說的一個分支,它們的發源應該是大致一致, 即應該在先秦時期(是個模糊概念,不可能詳細到某年某月某日).
早在先秦時期,就有寫俠士的故事,如《唐雎不辱使命》中提到的要離、聶政,《荊軻刺秦王》中的荊軻,他們都是具有俠義風度的人,為了報仇、報恩,不惜性命,稱得上是俠士.
以後的漫長的封建社會中,都得到不斷的發展和體現:如西漢司馬遷的《俠客列傳》,唐代的傳奇小說如《我來也》、《昆侖奴》、《白猿記》、《霍小玉》等,明清之際的公案小說《包公案》,清代的《三俠五義》等等,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
但真正意義上的武俠小說的發展經過了以下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大約是民國時期(20世紀三十年代前後),如《鷹爪王》、《風塵三俠》、《蜀山劍俠傳》等。
第二階段,也是興盛階段,時間大約是20世紀五、六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作者主要是港台的武俠名家:梁羽生、金庸、古龍、溫瑞安、黃易、諸葛青雲、倪匡、卧龍生等等。他們掀起了武俠小說的高潮,也可以說是代表了這種小說的最高成就。經典名作如:梁羽生的《萍蹤俠影錄》和《白發魔女傳》,金庸的《射鵰英雄傳》、《飛狐外傳》,古龍的《絕代雙驕》、《楚留香》、《小李飛刀》等等,不勝枚舉呀。
第三階段,也稱「新武俠」,興起於近幾年(21世紀),以大陸作家椴子、鳳歌、步非煙、施定柔等新生代寫作群體。其作品就不一一列舉了。
······································

說行天下 是非常不錯的小說網站大全,我最愛的說行天下

Ⅱ 金古梁溫黃 ,這是怎麼個由來

金古梁溫黃分別是指金庸、古龍、梁羽生、溫瑞安、黃易這五位武俠小說大家。當時小說作家眾多,被人們認可的寫武俠的宗師只有五位,他們每一位都創作了大量的武俠作品,雖然寫作風格不一樣,年代也不一樣,但都是經典,被人們尊稱金古梁溫黃。

1、古龍

古龍,原名熊耀華,新派武俠小說泰斗。1985年9月21日,因肝硬化、靜脈出血,古龍在台灣去世,終年48歲。代表作有《多情劍客無情劍》、《絕代雙驕》、《英雄無淚》等。古龍把武俠小說引入了經典文學的殿堂,將戲劇、推理、詩歌等元素帶入傳統武俠,開創了近代武俠小說新紀元,將武俠文學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2、梁羽生

梁羽生,原名陳文統,被譽為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代表作有《白發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

3、黃易

黃易,原名黃祖強,1952年出生於香港,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香港作家。2017年4月5日中風,於醫院病逝,享年65歲。代表作有《大唐雙龍傳》、《尋秦記》等。他求學期間專攻傳統中國繪畫,一心專注寫作的黃易,1989年辭去豐厚工資的工作,隱居大嶼山專心從事創作。終於在九十年代,作品風靡港台地區。

4、金庸

金庸,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代表作有《射鵰英雄傳》、《神鵰俠侶》、《倚天屠龍記》、《天龍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記》、《雪山飛狐》、《書劍恩仇錄》等。

金庸所創作的小說中無處不體現了對歷史意義及價值的探尋。他通過在小說中塑造武林門派之間、人與人之間、宗教與世俗之間、正教與邪教之間、國家民族之間以及朝代與朝代之間的恩恩怨怨,最終造就了不同個人、門派、國家、民族、教會、朝代的各種悲劇。

5、溫瑞安

溫瑞安,原名溫涼玉,港台武俠小說作家。代表作有《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刀叢里的詩》、《布衣神相》等。他在新馬以文學評論和散文起家,在台灣地區以詩人著稱,小學時已在港台地區發表詩作、評論,20世紀70年代已寫玄幻、驚悚、推理、心理、現代言情小說,但在內地則以武俠小說著稱。

(2)武俠小說發源於擴展閱讀

武俠小說是中國舊通俗小說的一種重要類型,多以俠客和義士為主人公,描寫他們身懷絕技、見義勇為和叛逆造反行為。以金庸、梁羽生、古龍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的崛起,則是近幾十年的事。尤其是金庸的武俠小說,造就了不少金庸迷。

金庸也不愧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他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閱歷,對武俠精神的理解,對武術知識的掌握,精彩的敘事與描寫,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確有許多過人之處。

香港是新派武俠小說發源地,50年代初期,出現第一部現代武俠:《虎鶴雙形》。

50年代屬於梁羽生,梁開創了一個時代,其古典文學素養很扎實,小說中詩詞隨處可見。但尚沒有完全脫離近代武俠的窠臼。

50年代中後期金庸的出現。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在當時港台政治壓抑的年代,讓武俠小說變成暢銷書。並把武俠小說上升到了文學藝術的高度。

與金庸同時代香港另有金鋒、張夢還、牟松庭、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人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但是,金庸這座山太高,與他同時代的武俠小說作家是不幸的。

70年代初,金庸封筆後,香港武俠小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台灣武俠與香港有所區別,在金、梁同時代有司馬翎、卧龍生、獨孤紅、陳青雲、蕭逸等數十位武俠專業作家。司馬翎在當時影響力最大。博學多才,擅長寫情寫欲、鬥智鬥力。

真正讓台灣武俠走向世界華人圈的人是古龍。一個可以在台灣武俠小說界大書特書的名字。是台灣武俠小說界可以與金、梁比肩的人。古龍於60年代初期開始寫武俠小說,在1965-1967年間古龍完成了他創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開始走紅。

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溫瑞安在1970年以「溫涼玉」筆名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處女作《追殺》(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時年僅十六歲;雖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像豐富,已見潛力。其早期作品頗受古龍影響,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均可見古的痕跡。

但由1987年開始,溫瑞安卻以「現代派」自居。從此武俠小說的創作進入低潮,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黃易從《大劍師》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或者說科幻小說,其間有明顯的田中芳樹的痕跡。到《尋秦記》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開創了玄幻武俠小說時代。

2000年後出現大批網路作家從事武俠創作,是好事也是壞事,好是大大豐富和繁榮了讀者的可看種類和數量。但由於網路小說多數是連載,必須按時交稿,以及網路作家的不可見和隨意性,導致大量太監作品出現。另有部分作家因為網站倒閉等原因導致作品連載出現中斷。現代武俠小說是紙上武俠的新階段,理想和言情色彩淡化。

Ⅲ 近現代武俠小說的發展概況

以金庸、梁羽生、古龍為代表的新武俠小說的崛起,是近幾十年的事。

香港是新派武俠小說發源地,50年代初期,出現第一部現代武俠:《虎鶴雙形》。

50年代屬於梁羽生,代表作《七劍下天山》系列。至《萍蹤俠影》、《雲海玉弓緣》達到個人創作不可逾越的高峰。後期作品雖有革變,然而影響不是很大。

梁開創了一個時代,其古典文學素養很扎實,小說中詩詞隨處可見。但尚沒有完全脫離近代武俠的窠臼。不過,文字和歷史的描寫很有水準。

50年代中後期金庸出現。金庸引入了西洋文學技巧及電影手法予以捏合,在當時港台政治壓抑的年代,讓武俠小說變成暢銷書。並把武俠小說上升到了文學藝術的高度。

金庸曾把所創作的小說名稱的首字聯成一副對聯: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見《鹿鼎記·後記》)。這副對聯已經廣為流傳並多次被香港和中國內地拍成電視劇與電影,也是「金迷」的必讀書目。在1969年《鹿鼎記》中達到其創作頂峰,然後激流勇退。

金庸也不愧為一代武俠小說大師,他豐富的歷史知識,深厚的閱歷,對武俠精神的理解,對武術知識的掌握,精彩的敘事與描寫,對人物性格的把握,確有許多過人之處。

《射鵰英雄傳》中的許多歷史、人物,如南宋時宋與金、元的錯綜復雜的關系均有歷史史實依據,而丘處機等歷史人物也確有其人,將真實與虛構有機結合,同時又兼有北派武俠小說社會、言情、技擊、神怪四大派之長,同時又完全不同於這四大派,有了新的創新和發展。

金庸的作品整體上看,前期到後期是越寫越好。從文字到結構,包括情節的張力莫不如此。但在其部分作品中有時間錯亂的硬傷,可能與其作品在《明報》連載有關。後來金在修訂其「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14部主要作品時,也承認這一硬傷,除此之外上再無大錯。

與金庸同時代香港另有金鋒、張夢還、牟松庭、風雨樓主、高峰、石沖等人從事武俠小說創作。但是,金庸這座山太高,與他同時代的武俠小說作家是不幸的。其同輩及後起武俠作家或以主觀條件不足,便難乎為繼;多半隻能遵循既往「幫會技擊派」的路數,在江湖仇殺中討生活了。

70年代初,金庸封筆後,香港武俠小說出現了百家爭鳴,百花齊放的局面

台灣武俠與香港有所區別,在金、梁同時代有司馬翎、卧龍生、獨孤紅、陳青雲、蕭逸等數十位武俠專業作家。

根據武俠評論名家葉洪生先生的粗略統計,在武俠小說興盛時期,台灣至少有過三百位武俠作家賴此維生,出版了至少上萬種以上的武俠小說。結集成書則自數部至數十部不等。其中司馬翎、卧龍生、諸葛青雲並稱「台灣三劍客」。

司馬翎在當時影響力最大。博學多才,擅長寫情寫欲、鬥智鬥力。特別是描寫男女在情慾焚身中的心理變化,以及奇正互變、虛實相生的武打藝術,均獨步一時。而其早年首創以精神、氣勢克敵制勝的武學原理,已近乎「道」——與金庸、古龍一脈相承的「無劍勝有劍」說法,有異曲同工之妙,甚而猶有過之。同輩名家受其影響、啟迪者頗多,如古龍、上官鼎、易容、蕭瑟等皆是。

可惜司馬翎未能持盈保泰;其創作後期雖有《劍海鷹揚》這部超卓巨著為武俠小說大放異彩,但此後即逐漸走下坡,其晚年改以「天心月」筆名所撰《強人》系列作品。

當時諸綠葉代表作有卧龍生《仙鶴神針》、諸葛青雲《紫電青霜》、司馬翎《劍氣千幻錄》、獨抱樓主《璧玉弓》、曹若冰《玉扇神劍》、蕭逸《七禽掌》、雲中嶽《古劍殲情記》、丁劍霞《神簫劍客傳》、柳殘陽《玉面修羅》、獨孤紅《雍乾飛龍傳》;還有「鬼派」——書名、內容非鬼即魔,且嗜血嗜殺,動輒就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代表者有陳青雲《血魔劫》、田歌《血河魔燈》等。尚可一觀。

真正讓台灣武俠走向世界華人圈的人是古龍。一個可以在台灣武俠小說界大書特書的名字。是台灣武俠小說界唯一可以與金、梁比肩的人。

古龍於60年代初期開始寫武俠小說,但業績平平,其間為名家(如卧龍生、諸葛青雲)代筆,卻幾可亂真,足見本身確具潛力。

在1964年完成早期代表作《浣花洗劍錄》後,讓人耳目一新。但風格尚未形成,未引起太多波瀾。在1965-1967年間古龍完成了他創作中期的重要作品《武林外史》、《絕代雙驕》等名著,開始走紅。

特別是1967年所撰的《鐵血傳奇》(即我們常說的《俠盜楚留香》或香帥傳奇),內雜武俠、文藝及現代心理分析,特別是西方推理小說的架構。讀之如讀東方版的福爾摩斯探案。後來古龍坦言其深受西方和日本推理小說的影響。

由此起,古龍武俠小說即脫胎換骨,邁入了新派武俠小說的殿堂。但古龍之變並非到此為止,而是一路狂奔,讓人目不暇接後,恍然猛醒。原來武俠小說可以這樣寫,也可以這樣看。其後他陸續完成《多情劍客無情劍》(即小李飛刀)、《鐵膽大俠魂》二部曲,堪稱神完氣足,兼有傳統與現代「矛盾統一」之美

70年代初開始,古龍首寫《蕭十一郎》(由於是先有劇本、後來才有小說)的啟發,減少廢話和不必要的描述。加強肢體語言和場景烘托。從此古龍的變成了一種似詩、類俳句、非散文的怪異文體。

可能古大俠覺得此種方式最能表達他的思想,同時又能最大化的掙到稿費。如《流星·蝴蝶·劍》、《歡樂英雄》、《陸小鳳》系列、《七種武器》系列(僅有六種)以及《邊城浪子》、《天涯·明月·刀》、《白玉老虎》等,無一不是用電影分鏡、換景的手法來寫小說

這種簡單直接、動漫化的妄舉,有人認為對於中國文字是一種傷害。但盡管如此,在一九六五至七五年間的古龍小說卻「一枝獨秀」,以至於他成為同輩名家及新進作者模仿的對象。但同時他也害死了這些沒有他那般天縱其才的跟風作家。

火紅了十年後,1985年古龍在肝硬化的劇痛中走完了他絢爛的一生。

70年代中後期至80年代,溫瑞安在一九七〇年以「溫涼玉」筆名在香港《武俠春秋》發表處女作《追殺》(為「四大名捕」故事之一),時年僅十六歲;雖然文字技巧很幼稚,但想像豐富,已見潛力。

其早期作品頗受古龍影響,如《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均可見古的痕跡。自一九八二年推出《布衣神相》起,又加上了若干還珠小說的奇妙素材,故神魔虛幻色彩甚濃;而《碎夢刀》、《俠少》、《殺楚》等書,更有許多「詩歌化」的語言文字,耐人尋味。

但由一九八七年開始,溫瑞安卻以「現代派」自居。如《殺了你,好嗎?》、《請·請請·請請請》、《力拔山河氣蓋世·牛肉麵》、等等中短篇,有一部《乳房》更是不知所雲。且內容橫七豎八排列,以示其「現代」,以此突出視覺效果。

正如他在書中後記中說:「武俠小說必須突變!……成與敗,得與失,我不管,但這樣寫法使我覺得很好玩。」於是中國文字之美,就在溫瑞安的「突變」下,被割裂得支離破碎;而「新派」武俠小說,也在他的「好玩」下,被徹底「異化」掉。

從此武俠小說的創作進入低潮。

直到90年代初期,香港的黃易從《大劍師》開始創作武俠小說,或者說科幻小說,其間有明顯的田中芳樹的痕跡。到《尋秦記》才真正形成自己的風格,從而開創了玄幻武俠小說時代

影響了大批的武俠小說作者,開始轉入玄幻武俠的創作。而黃又變,反而回到正統武俠的路子或者說「異俠」更妥當。其後陸續推出的《破碎虛空》、《翻雲覆雨》均引起強烈反響。

《大唐雙龍傳》更是因為互聯網而廣為傳播,讓黃易的名字傳遍華人社會。已完結作品還有《邊荒傳說》《日月當空》,連載的還有新作《戰龍在野》。

黃易深受司馬翎的影響,首重氣勢,如果說早期,梁、金的作品中,成人後大多數人的武功已成定勢,丘處機奈何不了梅超風,那他永遠在任何時間和地點都只能打成平手。一場華山論劍後,敵我雙方的爭斗就變成算術題般簡單了。

人的潛力一無所知,而中華武術重視精氣神的完美結合。當黃易在其中加入了時間、體力、精神狀態等元素。大大提高了武俠小說可信度。

Ⅳ 《笑傲江湖》是發生在哪個歷史朝代下的

《笑傲江湖》在小說中沒有設置具體的時代背景,但是這類似的情景可以發生在任何朝代,其所折射中國人獨特的政治斗爭,同時也表露對斗爭的哀嘆,具有一定的政治寓意。

《笑傲江湖》是中國現代作家金庸創作的一部長篇武俠小說,於1967年開始創作並連載於《明報》,1969年完成。

《笑傲江湖》屬於金庸的後期作品,其敘事狀物,已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笑傲江湖》所涉及的場景、人物以及各類武林人物交手搏鬥的場面不可勝數,但歷歷寫來,景隨情轉,變化無窮而皆能貼合生活。小說情節跌宕起伏,波譎雲詭,人物形象個性鮮明,生動可感。

(4)武俠小說發源於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笑傲江湖》的寫作從1967年開始。當時的中國,「文化大革命」正在高潮。「文化大革命」從1966年開始,1966年、1967年、1968年這三年是高潮期。中共九大以後,其實已經和前面很不一樣,進入了一個比較平穩的時期。文革不僅在中國大陸進行,也波及到香港。

持右派立場的《明報》受到左派的圍攻,而金庸本人一直就關心著天下大事,關注著中國的政治風雲,所以他把當時對「文革」的思考,自覺不自覺地就融入了自己的小說創作。

其實與此同時,金庸每天寫的社評,本來就在一刻不停地評論著中國的現實,特別是他對「文革」中政治局勢的判斷每每都是出人意表,結果也被證明具有很高的准確性。

作品賞析

《笑傲江湖》系海外新派武俠小說代表作之一,其不僅靠跌宕起伏、波譎雲詭的情節引人入勝,更能於錯綜復雜的矛盾沖突中刻畫人物性格,塑造出數十個個性鮮明、生動感人的文學形象。

《笑傲江湖》屬於金庸的後期作品,其敘事狀物,已到爐火純青、出神入化的境界。《笑傲江湖》所涉及的場景、人物以及各類武林人物交手搏鬥的場面不可勝數,但歷歷寫來,景隨情轉,變化無窮而皆能貼合生活。

《笑傲江湖》的中心是武林爭霸奪權,為了達到目的,奪取《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最後兩派都敗在《辟邪劍譜》和《葵花寶典》上。

Ⅳ 黃易的小說中,你最喜歡的是哪一部,為什麼

眾所周知,武俠小說是我國文學界的一顆明珠,其發源歷史悠久,擁有著龐大的讀者群。而一提起武俠大師,相信大家都會想起古龍、金庸、梁羽生、黃易等大師,其中黃易作為新武俠流派的重要人物,他為眾多武戲迷留下了無數的武俠經典,其中我最喜歡的一部作品是開創歷史穿越小說類型的《尋秦記》。

最後,黃易老師給我們留下了無數的經典作品,正所謂每個人的喜好各不一樣,我最喜歡的是《尋秦記》。

Ⅵ 金庸的十四部小說寫作的背景

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
這十四個字分別提到了金庸先生的十四部武俠小說:
《飛狐外傳》《雪山飛狐》《連城訣》《天龍八部》
《射鵰英雄傳》《白馬嘯西風》《鹿鼎記》
《笑傲江湖》《書劍恩仇錄》《神鵰俠侶》
《倚天屠龍記》《俠客行》《碧血劍》《鴛鴦刀》
寫作順序:
1955 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書劍恩仇錄》,「金庸」筆名首次出現
1956 《碧血劍》開始在《香港商報》連載
1957 寫《射鵰英雄傳》連載於《香港商報》
1959 《神鵰俠侶》開始在《明報》創刊號連載
《雪山飛狐》連載於《新晚報》
1960 為《武俠與歷史》雜志撰寫《飛狐外傳》
1961 《倚天屠龍記》、《鴛鴦刀》、《白馬嘯西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3 為《東南亞周刊》撰寫《連城訣》
《天龍八部》開始在《明報》連載
1965 創作《俠客行》
1967 創作《笑傲江湖》
1969 創作、發表巔峰之作《鹿鼎記》
1970 寫《越女劍》。開始修訂全部武俠小說作品
1972 《鹿鼎記》連載完畢,宣布就此封筆不寫武俠小說
註:金老的《越女劍》不屬於武俠小說。
先來說《飛狐外傳》
時代背景
清乾隆三十一年-三十四年(公元1766年-1769年)
書開篇時,胡斐是個"十三四歲"的男孩,而胡苗決斗在"十三年前"。由下面《雪山飛狐》的考證可知,苗人鳳胡一刀決斗。胡斐出生均發生於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臘月,則此時為乾隆十八加十三等於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由此可知,胡斐此時應該是13歲而不是14歲(此時顯然未到臘月,胡斐還沒到14歲生日)。
而全書結束時提到"……十年前乾隆皇帝在杭州微服出遊,曾為紅花會群雄設計擒獲,囚於六和塔頂……",又說"……香香公主十年忌辰……",則由《書劍恩仇錄》的年代背景可知,此時應為清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
這樣說來,全書結束時胡斐才不過16歲,汗……看書里那復雜的感情描寫,還以為都二十齣頭了呢;就精神層面上說,這傢伙比韋爵爺都早熟……
雪山飛狐
時代背景:
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三月十五
這部《雪山飛狐》的起訖應該是金庸武俠小說中最確鑿無誤的了:整部小說就發生在"……清朝乾隆四十五年三月十五……"這一天里——從早上 "東方紅日甫從山後升起……"一直到"……月亮正圓……"。
而苗人鳳胡一刀決斗。胡斐出生是在"二十七年前",也即乾隆十八年(公元1753年)的臘月。
連城訣
時代背景:明中前期
論據1:書中的"知縣。知府"等官名和"荊州府。江陵縣"等建置,都是明清兩朝所有的。
論據2:丁典追憶凌霜華所述時提到"……承聖三年,魏兵攻破江陵,殺了元帝。但他聚斂的財寶藏在何處,卻無人得知……幾百年來,這秘密始終沒揭破……"梁元帝死於公元554年,既然說的是"幾百年後",則至遲不能晚於公元1554年——其時尚在明中葉。
因此《連城訣》的時代背景應為明而不是清,且極可能是在明前期,至遲不晚於明中期。
天龍八部
年代背景:公元1090年――――公元1094年
北宋哲宗元祐五年-元祐九年/紹聖元年(公元1090年-1094年)
《天龍八部》一書的起始終結本來是很清楚的,只是書中出現了幾處BUG,使考證者容易迷失方向。《天龍八部》開始於大理天祐年間(第六回中說"保定帝在位十一年,改元三,曰保定、建安、天祐,其時正當天祐年間……"),但具體是哪年仍不清。
這是因為目前史學家們只知道保定帝是從宋元豐五年到紹聖元年在位,但保定、建安、天祐這三個年號到底各佔了幾年,迄今尚無佐證。
這樣我們就只能另找時間線索了——幸好,喬峰任幫主的時間可以給我們一個明確的時間坐標。
書中第十五回中寫喬峰"執掌丐幫八年……",而汪幫主那封信"……下面注的日子是'大宋元豐六年五月初七日'喬峰記得分明,那正是自己接任丐幫幫主之日……",則可知喬峰是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當的幫主,以此推算,杏子林中商略平生意之時乃是北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
而此時是三四月間,推算回去全書開始時應是上一年的秋冬季(拈花寺里的景象是黃葉飄落,考慮到大理氣候偏暖,應是秋冬季,從開始到鳩摩智劫走段譽經過了十八天,之後"這般走了十餘天,料想已出了大理國境……又行了二十餘日……這一日終於到了蘇州城外……這時正是三月天氣"),因此《天龍八部》開始於哲宗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
關於結束,書中出現的可參考歷史事件就是太皇太後高氏去世。哲宗親政改元。史載此事發生於哲宗元祐九年/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之後最多二三月時間("如此過了月余,那四名說客竟毫不厭煩……",且提到要渡黃河,則顯然未到封凍季節)蕭峰自盡。全書結束。
所以《天龍八部》就結束於元祐九年/紹聖元年(公元1094年)。
只是這樣一來,書中就有了兩處時間上的矛盾了(史實上的矛盾例如大理國皇位繼承的順序與時間等就不去管它了,這里說的是時間上出現的自相矛盾的情況)。一個是鍾靈這小姑娘的生日,第一回寫的明明是鍾靈"十六歲",可第二回和第九回都寫了鍾靈生於"己未年十二月初五丑時",則算一下干支可知,鍾靈應是北宋神宗元豐二年(公元1079年)生人,全書開始時才11歲……這個,汗……另一個是段譽的年齡,書中第一回和第四回兩次提到當時段譽已經19歲了("鍾靈道:'十六!你呢。'段譽道:'我大你三歲。'……段譽插口道:'嗯,你十八歲,小我一歲。'"),可是第四十八回中卻說段譽生於"大理保定二年癸亥十一月廿三日"也即公元1083年,則全書開始時7歲。再汗……
不知為何金庸先生把生日都寫得那麼清楚了,卻沒有算對年頭……
射鵰英雄傳
年代背景:公元1199年――――公元1227年
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嘉定十四年左右(公元1199年-1221年左右)
開始的時候,張十五明確提到:"……光宗傳到當今天子慶元皇帝手裡,他在臨安已坐了五年龍廷……"。
所以故事開端於南宋寧宗慶元五年(公元1199年),而郭靖楊康生於1200年。
全書結束於成吉思汗辭世,如按史實則發生於南宋理宗寶慶三年(公元1227年)。
但考察一下《射鵰英雄傳》的時間流程——郭靖18歲煙雨樓之會後,大約只過了兩三年左右的時間就全書結束(……這一找就是半年,秋去冬來,冬盡春回……又過月余……軍行十日,已抵撒麻爾罕城下……兩人如此在石屋中一住月余……又過數月,眼見金風肅殺,士飽馬騰,成吉思汗又興南征之念……緩緩南歸,天時日暖,青草日長……)。
盡管到底經過了多少年並不非常肯定,但由下面《神鵰俠侶》的考證(楊過應生於1219年而《射鵰英雄傳》結束時楊過還是個嬰兒)可知,說是兩三年不會有太大誤差,則此時最多也就是1200+18+3=1221年。
白馬嘯西風
時代背景:清初
論據1:書中明確寫了此時距高昌滅國(高昌麴氏王國立於北魏景明三年辛巳/公元501年,滅於唐貞觀十四年庚子/公元640年)已有"千餘年了",則最早也得是1640年以後,即順治即位之後。
論據2:書中出現了山西鏢局("……在山西省太谷縣開設了晉威鏢局……")。據衛聚賢《山西票號史》考證,鏢局一行約起於明末清初,盛於康乾,最早為山西人創辦。依書中所描繪情形看,鏢局業顯已相當興盛,則至少應在清建國一段時間後。
由上述論據看,《白馬嘯西風》的歷史背景至早是清初順治年間,而實際上最可能是與後面的幾部書一樣,發生在康雍乾時期。
鹿鼎記
時代背景:清康熙八年-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69年-1687年)
《鹿鼎記》一書雖無明確提到年月,但通篇系依歷史事件貫穿而成,因而就以歷史史實為年代依據。
全書開始時陳近南救幾位名士一事發生於何時殊難確定,就馬馬虎虎地認為是和第二回的內容同時發生好了。而第二回開始的韋小寶歷險記則是發生在擒鰲拜之前的數月(最開始赴京城花了一些時間,後來"韋小寶和小玄子兩個月鬥了下來……",再後來學大慈大悲手又"……這么半吊子的學上兩三個月……")。史載擒鰲拜一事發生在康熙八年五月,那麼我們也就省點事,不再跨年份了,姑且認為全書也就開始於康熙八年年初好了。
結束時的標志性歷史事件自然是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此事發生於康熙二十六年。全書結束於韋小寶隱居,此時距協定簽署最多不過數月時間(從尼布楚回京約一月余。之後就是茅十八被捕和法場換"子"。再隔一個"馮錫范失蹤了十多天"就是離京回鄉。然後途中在舟上決意隱居),所以當仍在康熙二十六年。不過,這樣算來,此時我們韋爵爺的歲數……書開始時是"十二三歲",再加上十八年——已經是過三張兒的人了啊……
笑傲江湖:
明中葉(公元1500年後)
論據1:書中祖千秋評酒具時提到過"元瓷",本朝之人當不會用此口吻敘述本朝之事,由此可知《笑傲江湖》的時代背景當晚於元,在明或清。
論據2:文中所提到的官職。地名。縣府建置均為明清兩代所特有。
論據3:《鹿鼎記》中有"……前朝有令狐沖……"之句,則為清代之前無疑。
結合前三條論據可知,《笑傲江湖》發生在明代。
論據4:根據長江三俠《笑傲江湖年DK》一文中對華山派師承的分析,則穆人清約為令狐沖徒孫一輩。《笑傲江湖》當發生於明中葉1500年左右。
論據5:文中提到"其實百餘年前,這教派的真正名稱便叫作五毒教,創教教祖和教中重要人物,都是雲貴川湘一帶的苗人……"此時五毒教被稱為"五仙教",而在《碧血劍》中則又恢復為五毒教的稱呼,一教名稱的變更當有一兩代的時間才是;另從何紅葯等人的師承關系看,看作藍鳳凰的徒孫或更遠一輩也較妥帖,這也與穆人清是令狐沖徒孫大致相稱。
論據6:文中提到"峨嵋……立派數百年……",則至少當在郭襄建派200年後。郭襄是中年後建立峨嵋,則此時至早是公元1500年以後。
由上述三條可大致確認,《笑傲江湖》一文的時代背景當在明朝中葉的公元1500年以後。
關於「河北」。明朝時河北稱為「北直隸省」,清朝時稱為「直隸省」,直到1928年才稱「河北省」。所以根據小說中「河北」的稱呼就判斷是清代顯然是錯誤的。這一點我們可以看作是小說家與歷史學家的不同吧!
關於「日月神教」。如果是在清代,為什麼不公開叫「明教」呢?而且日月神教明顯是江湖教派而非政治組織,所以反清復明是說不通的。合理的解釋是,朱元璋依靠明教的勢力當上了皇帝,但鳥盡弓藏,開始清洗明教勢力。而明教本來就是一江湖組織,所以只好避諱改名為「日月神教」,把總舵藏在黑木崖上(光明頂已經呆不下去了),行事也就越來越古怪了(躲避官方追捕)。而它發源於西域,又與go-vern-ment關系非同一般,所以與中原各大門派格格不入,累世結為仇敵。
笑傲江湖發生在明代的基本考證
元朝末年張三豐還健在,而笑傲中的沖虛是張三豐的n傳弟子。可見,笑傲肯定發生在元代之後。在鹿鼎記第二十三回中澄觀曾道:「古人說道,武功到於絕指,那便羚羊掛角,無跡可尋。聽說前朝有位獨孤敗大俠,又有位令狐沖大俠,以無招勝有招,當世無敵……」。可見,笑傲發生在清代之前。因此,笑傲的基本背景是明代。
笑傲江湖的具體起止時間
1、明朝的起止時間為公元1368年(朱元璋稱帝)到公元1644年(崇禎上吊)。
2、笑傲中寫到:八十餘年前,日月教幾名高手長老夜襲武當山,將寶劍連同張三豐手書的一部『太極拳經』一並盜了去。明教與武當淵源很深,不但有張無忌這層關系,還有楊不悔這層。楊不悔的父親楊逍是張無忌的繼任教主。因此,在張無忌和楊不悔活著的時候,日月教絕不可能夜襲武當山。《倚天》一文有比較可靠的歷史背景和時間推算,倚天結束時的時間是1358年,張無忌22歲,楊不悔約16歲。兩人的影響力比較合理的估計是55年,此時無忌近80歲:即使他已經避世海外多年,以他對明教的震懾力,日月教至少也要到這個時候才敢對武當不敬;楊不悔此時70歲出頭,可能會去世了。當然,更可靠的估計是55年-65年。這樣,笑傲最後一章魔教歸還武當書劍的時間約為1358年後的140年到150年,也就是1498年到1508年之間。
《碧血劍》中華山的風祖師,神態飄逸,應該就是風清揚了。因碧血劍完成較早,金庸寫作笑傲之時,對華山劍派的設計已經考慮到碧血劍中的華山派了,所以他設計風清揚這個名字的依據顯然是「風祖師」。風清揚自己是不會重建華山派的,合理的解釋是令狐沖為了重建華山派,不讓華山劍法和內功失傳,後來收了徒弟。為了不給自己套上羈絆,也為了紀念風清揚,所以奉風為祖師。那麼,穆人清應該是令狐沖的幾傳弟子呢?考慮兩點:一,華山派的門規有許多,以令狐的個性是不會定什麼門規的,所以傳到穆人清至少也要三代;二,穆人清說「本派劍法更是博大精深,加之自歷代祖師以降,每一代都有增益」,可見穆人清至少也是令狐沖的三傳弟子。
在明亡同年華山派召開門人大會(1644年)。當時袁承志二十多歲,約與馮難敵的兒子馮不摧、馮不破同年。馮難敵的師父黃真乃穆人清之徒弟;以每代二十來年計,穆當年已九十高齡了。如果穆人清的師傅的師傅是令狐沖的弟子,同樣以每代二十年計(但按令狐沖40歲收徒),令狐沖應該比穆人清大80歲左右。這樣,令狐沖的出生年在1470年左右。
看一下笑傲中關於年齡的細節問題。
文章開篇為第一年。第一年春天,滅門,林夫人39歲,屬虎。
第一年,令狐沖出場。令狐此時28歲。
第二年夏天,令狐沖被囚。
第三年三月十五,五嶽劍派並派。
第三年,日月神教歸還武當書劍。
第六年,令狐與盈盈成親。
第七年暮春,故事結束。
第一年林夫人39歲屬虎,可以推斷這一年是蛇年,查萬年歷,結合2,可知當年為公元1497年或1509年。再結合3,推斷為1497年。令狐沖生於1469年。
書劍恩仇錄
時代背景:
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二十四年(公元1753年-1759年)
開始即明確點出是"清乾隆十八年六月……"。之後的主要情節都發生在兩年時間里,從乾隆二十三年李可秀赴浙江任開始,九月黃河渡夜戰,初冬周綺結婚,轉過年來黑水營之圍(這與史載兆蕙征討回部在乾隆二十三年至二十四年相合),同年全書結束。
神鵰俠侶
時代背景:(公元1232/1233年――――公元1259年)
南宋理宗紹定五年/六年-開慶元年(1232/1233年-1259年)
《神鵰俠侶》開始的時間可以由楊過的年齡推算:窯洞前出場時楊過是"十三四歲少年";
而由《射鵰英雄傳》中的相關情節可知,穆念慈是煙雨樓之會那年也即1218年在鐵掌峰上受孕的,加上十月懷胎的時間,則楊過應出生於1219年。
由此可知,《射鵰英雄傳》一文的最後郭、黃遇到穆、楊母子時,楊過2歲左右;
而《神鵰俠侶》則應開始於1219+13/14=1232/1233年。
《神鵰俠侶》結束那年是風陵渡相會的理宗開慶元年(1259年),這年郭襄16歲。
同年楊過飛石擊斃蒙哥(這與史載蒙哥死於1259年7月也相合,盡管地點和死因純屬虛構),而華山論劍就在其後不久,當在同一年。所以《神鵰俠侶》就結束於公元1259年。
順便說一句,此時鎮守襄陽的郭靖已經是59歲的高齡了……
俠客行:
明末清初(17世紀30-50年代)
論據1:史婆婆曾提到"……但張三豐祖師是數百年來武林中震爍古今的大宗師……",則至少是在《倚天屠龍記》二。三百年之後——其時已在明後期或清初。
論據2:書中的地名顯是明清兩季所有。
論據3:由下文《白馬嘯西風》的考證可知,鏢局一行約起於明末清初,盛於康乾。則《俠客行》中既已提到鏢局之事("渝州西蜀鏢局"等),則至早也應發生在明末。由此可知,《俠客行》應發生在明末或清朝。
論據4:書中提到了一個具體年代的干支:"……只見簿面上寫著'河北通州聶家拳'七字,打開簿子,第一行觸目驚心,便是'庚申五月初二,聶宗台在滄州郝家莊奸殺二命,留書嫁禍於黑虎寨盜賊',第二行書道:'庚申十月十七,聶宗峰在濟南府以小故擊傷劉文質之長子,當夜殺劉家滿門一十三人滅口。'……"
干支之數每六十年一轉,由此我們可大致估量一下其時的年代。明末清初的庚申年有1620年、1680年、1740年、1800年、1860年、1920年……
不過真要扯到鬧八國聯軍的年頭上去,只怕是不大合金派小說的味道(一般是不傾向於將金派小說置於晚清或更後的年代)。所以也就是1620年、1680、1740、1800這幾年比較相象(小說中的年代比那個"庚申"年還要晚十到三十年,所以1860年也顯得晚了)。
而在這個"庚申"年前後的三十年裡,少林的大師先有妙諦。後有普法,由此可知決不能是康熙年間(《鹿鼎記》中少林僧是晦。澄。凈。華各輩),也不能是乾隆年間(《飛狐外傳》里少林掌門是大字輩,而《書劍恩仇錄》中同時期的南少林中也有大字輩,因而我們可大致猜測南北少林當是使用同樣的用字來排輩,則依據《書劍恩仇錄》中南少林的輩份可知北少林在乾隆年間也是天。大。元等輩),即使是嘉慶朝的1800年也躲不開排輩問題(妙諦是第一撥赴島的,則其執掌少林還要在"庚申"年前的二三十年,但1770年左右的《飛狐外傳》時代還是大字輩居尊,何況後面還有個元字輩呢)。這樣一來,這個"庚申"就幾乎不可能是在清朝了——實在是排不開了。
因而《俠客行》當發生於明末清初的163X年-165X年(1620年+10年~30年),至遲不晚於順治朝;盡管這樣與鏢局業的興盛有些時間不合,也只能將就了。
倚天屠龍記
時代背景:公元1262/1263――――公元1358年
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四年-元順帝至正十八年(公元1262/1263年-1358年)
開篇郭襄遇到張君寶時張"十六七歲",而"元順帝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時張三豐90歲,則倒推可知小說開始時應為公元1262/1263年,即南宋理宗景定三年――四年。
另外,開篇明確提到"郭襄……三年來沒得到他二人半點音訊……於是稟明父母,說要出來遊山玩水,實則是打聽楊過的消息……自北而南,又從東至西,幾乎踏遍了大半個中原……",因此郭襄上少林應在華山之別後3。4年間。
由上面《神鵰俠侶》年DK可知,也就是在公元1259年後3。4年,正是1262/1263年間。
由上可知,《倚天屠龍記》開始於1262/1263年。
關於結束時間,有兩條渠道。一是按歷史事件推算,《倚天屠龍記》結束時可參考的歷史事
件就是韓山童戰死,而史載韓山童被捕遇害是在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這與書中的時間流程明顯不符。因而用歷史事件來定標行不通,還需要從另一渠道來考察——這就是張無忌的年齡。
《倚天屠龍記》一書雖然有著明確的歷史背景,但除張三豐的年齡和歷史紀年有明確的對應外,其它具體年月並不清晰。這就需要有一個推算的渠道——張無忌與張三豐之間的年齡對應關系就是一個可資參考的標准。我們將通過考察無忌在全書結束時的年齡來推算其時張三豐的年齡,並由已確知的張三豐年齡與歷史年代的對應關系得到《倚天屠龍記》結束的時間。
我們知道公元1336年時,張三豐90歲,且其生日為四月初九;就在這一年,張殷相識。謝遜現身。仙舸北渡。而張三豐百歲時即公元1346年的四月初九時,按書中所述張無忌"十歲"。但他是剛滿十歲還是即將滿十一歲呢(這牽扯到後來的年代推斷)。
這涉及到張無忌的出生月日,這一點書中交代得並不十分清楚。不過我們還是可以看出殷素
素懷孕應該是在到島上不久之後——"忽忽數月,有一日……張翠山一怔之下,大喜過望,叫道'你有孩子啦。'……"
——故而應還是在1336年,且由下面一段可知,至遲不會晚於秋季。
"天候嬗變,這時日漸短而夜漸長,到後來每日只有兩個多時辰是白天,氣候也轉得極其寒冷。殷素素有了身孕後甚感疲懶,但一切烹飪。縫補等務,仍是勉力而行。這一晚她十月懷胎將滿……"由這一段並不能准確斷定分娩發生的時間,但大致可以推斷應在冬末或轉年的春季,也即張無忌生日在冬末或初春。而無忌離島時也是冬季("……每年黑夜最長之時,總是刮北風,數十晝夜不停……說不定你們便可回歸中土……"),則1346年4月張三豐百歲時,
張無忌應為剛滿十歲(此處當是按虛歲計,即以出生為一歲,故九年多十歲)。
這之後,又有幾次提到年齡與時間。
"谷中安靜無事,歲月易逝,如此過了兩年有餘,張無忌已是一十四歲。
"他在這雪谷幽居,至此時已五年有餘,從一個孩子長成為身材高大的青年。
但真正對推斷年代有價值的是張無忌出谷遇蛛兒時的對話:"……蛛兒道'你幾歲啦。'張無忌道'二十一歲。'……"
在這之後再未明確提過無忌的年齡,故此時的具體年月確認就很關鍵了,但遺憾的是這時恰好又是冬季("次日續向西行,走出百餘里後,已是正午,赤日當頭,雖然隆冬,亦覺炎熱……")。則張無忌說他"二十一歲"時是剛過生日還是已近下一個生日仍然不明。不過從經歷的時間長度(蝴蝶谷時14歲多,赴西域後在朱長齡家過過一個新年,應視為已15歲了,又在谷中5年有餘)來看,筆者較傾向於此時剛過21歲生日,則無忌此年21歲。數月後的八月十五,蝴蝶谷聚會,無忌仍然21歲。轉過年來的三月十五,張與周的婚禮。同年的數月後就是全書高潮的端陽屠獅大會。韓山童戰死。全書結束。由於是在九月九端陽後,故張肯定已經是22歲了。
故《倚天屠龍記》結束時,無忌22歲。根據張無忌與張三豐的年齡對應關系可知,時年張三豐應為112歲,故當在公元1358年。
碧血劍
時代背景:明崇禎六年-清順治元年(公元1633年――――1644年)
《碧血劍》一書的起訖時間比較確定。書開始於"(其時正是)崇禎六年……",
而結束於闖王兵敗離京。李岩自盡的崇禎十七年/順治元年。
鴛鴦刀
時代背景:清中前期
論據1:明確點明了是清朝。
論據2:文中提到了全國18省,則年代當在順治朝之後,光緒朝之前。
論據3:民間的反清活動在乾隆朝後已漸趨勢微,因此如書中所寫的蕭半和的父叔輩與滿清血戰而死。蕭半和自己甘做太監圖謀行刺之類的舉動,
也以發生在清前期較為相稱。另外文中提到的當今皇上在做貝勒時就廣派密探尋訪武林至寶的舉動,雖不能說就此斷定,但也很容易讓人聯想起
那位雍正爺……

Ⅶ 武俠改變常識

1.關於武俠故事的一點常識
武俠世界中,會武功的中毒後通常第一反應是護住心脈,具體是怎麼護的咱也不知道,大概是點穴一類的,然後就昏過去了。這之後要有人來幫他解毒,解毒的方式通常有四種:

第一,有同伴幫他找到了解葯。

第二,有一個內功深厚的人耗盡畢生功力幫他把毒逼出來。

第三,有一個人,通常是漂亮的妹子,用嘴在中了毒鏢等等或毒蛇咬過的地方把毒吸出來,隨後妹子掛掉了。中毒的男主醒來後得知是派備畝自己心愛的妹子因幫自己吸毒而死,男主暴走,把敵人全部殺光。

第四,中毒之人體制奇特或者是練了什麼內功,有自己解毒的功效,昏迷一段時間後自己就醒了,醒來後發現自己不僅毒解了,而且功力大增。
2.我想要一些武俠知識
折損唐門聲譽。

唐門世代居於唐家堡,考唐家堡約在今四川重慶城外,下設十大部門,給人一種亦正亦邪、琢磨不透的感覺。武林正道,遺訓「統率百毒,也不乏奸詐卑鄙之人。

於是「四川唐門」用毒之名,天下皆知,布滿暗器,進入十分困難,威力驚人。蜀中唐門弟子很少在江湖上走動,打於人身,即中其毒、解葯製作與保管,遍體麻木,不能動彈、杖這唐門四寶由掌門人保管,以免貽害武林。

既不願與名門正派結交,也不屑與邪魔歪道為伍滾游,所述唐家人的性格與品質各有不同,則「四川唐大嫂」至少是存在於清末民初而實有其人,招式是隨暗器的變化在不斷變換的,同樣善使暗器,唯一不同的是一個是名門貴族,一個是佔山為王的草寇、民族大義,對唐門中人均無意義,他們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依舊獨來獨往,行走江湖,有說是"寧遇閻羅王,不惹唐門郎"。唐家使用暗器的最高超手法稱「滿天花雨」、《偷拳》等社會反諷武俠作品聞名的白羽。

白羽撰述武俠小說、珠,以暗器和毒葯雄踞蜀中一隅,行走江湖達數百年之久。唐門人善於設計。

唐門始祖有《毒經》傳世,一雙手可同時打出六十四個部位,防不勝防。但江湖中許多武林人士畏懼唐門天下無雙的暗器和毒葯,又苦於無法窺視蜀中唐門的真實面目之一二,所以武林人士大多以為唐門是江湖邪派,敬而遠之,但在武俠小說中,使唐門在往後的武俠小說中,大放異彩,經。

唐門的人物和事跡廣泛見於諸多新派武俠小說中。唐門人似乎多有一顆聰明的大腦(遺傳基因好啊),他們擅於發明各種各樣的新式暗器和火器、袍,各司毒葯配方與提煉。

飲譽武林的暗器家族。 唐門弟子行事詭秘,行為飄忽。

即使中國武術史籍上。 唐家的家傳武功為七煞奪命鞭法,威力平平,他們沒有固定的武功路數。

我國武術史上並無唐門記載。(見東方玉《紅線俠侶》、古龍《白玉老虎》等書) 具體由來尚無人考證,練至登峰造極時,唯暗器和毒葯獨樹一幟。

據說唐門暗器共七種,江湖上常可見到的是毒針、毒蒺藜和斷魂砂,其上均淬有劇毒,非唐家的獨門解葯而不能解,掛破體膚,終生膿血不止,無葯可醫。如四川唐大嫂即是,另有一說是發源與湖北唐家寨,將唐大嫂一變為整個唐門,以及警衛防護、訓練子弟,也不和姦邪之輩勾結,行走江湖達數百年之久。

唐門人善於設計、發明和使用各種暗器與毒葯!」此書寫於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恐怕唐家人也不會完全了解。靠著重重機關的保護,唐門得以在江湖上存在幾百年而絲毫不受外界侵擾,而且唐家堡四周機關重重,以解民厄。」

規定唐門掌門必須由唐姓直系子弟擔任、武俠小說、武俠文化。他們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很少與外界聯系。

早期的唐門甚至連姻親都只發生在家族內部,後來才發展到族外(社會進步了,乃鐵砂以五毒煉過,三年可成,大家都知道近親結婚不好)。唐門雖然是聲名遠播,但塵森卻始終被一層神秘的面紗籠罩著。

唐門的武功多以機關暗器為主,唐家堡里到底布置著多少各式各樣的機關,參考了頗多《武術匯宗》一書的內容,亦假亦真的引用與擴充、發明和使用各種暗器、約定成俗,卻使唐門在小說世界裡有了不可抹滅的一席之地。這,便是唐門的起源。

四川唐門 蜀中唐門是一個家族式的江湖門派,飲譽武林的暗器家族,以暗器和毒葯雄踞蜀中,並無關於唐門的記載、暗器設計與製造。為了徹底消滅大風堂的勢力,唐家以重金美女籠絡了火器世家霹靂堂,研製出一種將霹靂堂的火葯和唐家暗器相結合的新型暗器,既可發射取人性命,眾多作者的爭相引用;,唐門世代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是一個典型的家族式江湖門派。

在眾多的武俠小說中,唐門人既不與民族大義掛鉤、武俠門派 唐門起源考 據萬籟聲《武術匯宗》中的「神功概論」所說;而首張其目用於武俠小說者,正是民國初年「北派五大家」之一,以《十二金錢鏢》,並精於弄毒. 唐門自古多名門將士:「又有操『五毒神砂』者,又可空中爆裂傷人。這種暗器名為「散花天女」,據武俠評論名家葉洪生先生研判,如非捏造: 歷史。

唐門弟子也絲毫不計較世人的評論、分配任務、巡邏出擊等工作。這十大部分分別由唐家嫡系中的十大長老掌管唐門 開放分類,所以唐門雖然名聲遠播,但是始終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唐門人很少在江湖上走動,唐門人行事詭秘,遇事不按常理出牌 參考資料:./question/16351288。
3.武俠的改革到如今有了如何的變化
眾說紛紜。

但我想說,俠是心。是寫作者的心,也是閱讀者的心。這顆心所嚮往的,所希冀的,匯聚起來,就是俠。我每每試圖寫的,就是這樣的俠。也只有這種俠,才能讓大家喜聞樂見,才有存在的意義。

這也是武俠的意義所在。作為通俗小說的一種,我不求它講什麼大道理,我只想讓讀者能夠會心一笑,心有戚戚焉,便足夠了。我相信,並不只我,大部分的武俠寫作者,都抱著同樣的念頭。

半個多世紀前,平江不肖生,還珠樓主,白羽,朱貞木,寫出了一批膾炙人口的作品,那是武俠的第一個高峰,然後,港台文化興起的時候,金庸、梁羽生、古龍又將武俠推上了第二個高峰。無論《蜀山劍俠傳》還是《射鵰英雄傳》,俠的詮釋,都是金庸那句著名的話:為國為民,俠之大者。這句話借著郭靖之口於襄陽兵困之時說出,擲地有聲,江湖震動。

從此,這幾乎成了俠的唯一解釋。至少是大俠的唯一解釋。

鼎盛之後,武俠漸漸開始走向沒落。

沒落的根源,其實從溫瑞安、黃易先生已經開始了,一個人是支撐不起一個文體的,但他們兩位卻各自苦苦掙扎了近十年。我佩服他們,但我不得不說,武俠在沒落,到了現在,更是慘淡經營,慘不忍睹。

我們必須要思考,武俠,在這個時代,究竟有著什麼樣的意義?武俠,究竟該扮演著什麼樣的角色?

一代有一代之俠義。

金庸先生的創作大多在60、70年代,那個時候的文學還處在五四以來的救亡思潮的影響下,尤其當時的祖國的政治狀況,讓身在香港的金庸先生對中華民族的走向有一種憂慮。因此救亡是金庸先生筆下俠客的主題,他們為國為民,他們拯救民族危難。

而到了今天呢?

救亡不再成為一個時代的主題,我們處在一個穩定繁榮的時代。至少表面是如此。

而武俠永遠是一種青春的文體,我們不能將之禁錮在60、70年代人的書桌中。我們將來的讀者必定要自於80、90後的年輕人,在他們心中,拯救民族危亡已經很難成為一個主題,他們的主題是發展自己,追逐夢想。

於是傳統俠客的思想與他們開始格格不入,於是他們開始關注奇幻、漫畫、網游。

難道他們不懂俠義了么?難道武俠已經過時,已經沒落?

不是的,俠義之心永存於年輕人的心中,只是我們的俠義到了需要變革的時候。

在這樣的時代變遷下,絕少有人會懷疑,武俠到了該創新之時,但很少有人明白,到底該如何變革。

我也是沉思者之一,因為我熱愛武俠。

很不幸,我思考的結果直指這句最著名的話:為國為民,俠之大者。

我的結論是,在這個時代,武俠要發展,就需要先認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武俠已經不再需要為國為民了。我們的俠,已無法再對國、對民起到什麼決定性的貢獻。國跟民,已經越來越不需要俠了。

我們需要的是法制,我們不再有家破國亡,我們雖然有著種種微瑕,但我們不再顛沛流離,不再仰仗俠客的出現,來獲得公正。
4.寫武俠小說需要知道的基本常識
天花 麻風 難產 不孕 治好的話 都是可以在古代讓醫生出名的病

當然 還有給皇帝什麼的治病也很容易紅

扁鵲曾經起死回生 路過一個國家看到在辦喪事 隨口問了一下 知道情況後 說可以讓死去的人復活 也是可以用在小說裡面的好題材

還有診脈

經絡

要寫醫生的話

你要了解的中國文化太多了

真的很難耶

建議參考黃帝內經 道教養生 易筋經 ……

還要多知道古代神醫的故事

祝你成功
5.我想要一些武俠知識
唐門 開放分類: 歷史、武俠小說、武俠文化、武俠門派 唐門起源考 據萬籟聲《武術匯宗》中的「神功概論」所說:「又有操『五毒神砂』者,乃鐵砂以五毒煉過,三年可成,打於人身,即中其毒,遍體麻木,不能動彈,掛破體膚,終生膿血不止,無葯可醫。

如四川唐大嫂即是!」此書寫於民國十五年(一九二六年),據武俠評論名家葉洪生先生研判,如非捏造,則「四川唐大嫂」至少是存在於清末民初而實有其人。於是「四川唐門」用毒之名,天下皆知;而首張其目用於武俠小說者,正是民國初年「北派五大家」之一,以《十二金錢鏢》、《偷拳》等社會反諷武俠作品聞名的白羽。

白羽撰述武俠小說,參考了頗多《武術匯宗》一書的內容,亦假亦真的引用與擴充,將唐大嫂一變為整個唐門,使唐門在往後的武俠小說中,大放異彩。即使中國武術史籍上,並無關於唐門的記載,但在武俠小說中,眾多作者的爭相引用、約定成俗,卻使唐門在小說世界裡有了不可抹滅的一席之地。

這,便是唐門的起源。 四川唐門 蜀中唐門是一個家族式的江湖門派,飲譽武林的暗器家族,以暗器和毒葯雄踞蜀中,行走江湖達數百年之久。

唐門人善於設計、發明和使用各種暗器與毒葯,威力驚人。蜀中唐門弟子很少在江湖上走動,而且唐家堡四周機關重重,布滿暗器,進入十分困難,所以唐門雖然名聲遠播,但是始終罩著一層神秘的面紗。

唐門人很少在江湖上走動,唐門人行事詭秘,遇事不按常理出牌。 唐門弟子行事詭秘,行為飄忽,給人一種亦正亦邪、琢磨不透的感覺。

武林正道、民族大義,對唐門中人均無意義,他們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既不願與名門正派結交,也不屑與邪魔歪道為伍。

但江湖中許多武林人士畏懼唐門天下無雙的暗器和毒葯,又苦於無法窺視蜀中唐門的真實面目之一二,所以武林人士大多以為唐門是江湖邪派,敬而遠之。唐門弟子也絲毫不計較世人的評論,依舊獨來獨往,行走江湖。

飲譽武林的暗器家族,以暗器和毒葯雄踞蜀中一隅,行走江湖達數百年之久。唐門人善於設計、發明和使用各種暗器,並精於弄毒。

唐門始祖有《毒經》傳世,遺訓「統率百毒,以解民厄。」規定唐門掌門必須由唐姓直系子弟擔任,經、袍、珠、杖這唐門四寶由掌門人保管,以免貽害武林,折損唐門聲譽。

唐門世代居於唐家堡,考唐家堡約在今四川重慶城外,下設十大部門,各司毒葯配方與提煉、暗器設計與製造、解葯製作與保管,以及警衛防護、訓練子弟、分配任務、巡邏出擊等工作。這十大部分分別由唐家嫡系中的十大長老掌管。

唐家的家傳武功為七煞奪命鞭法,威力平平,唯暗器和毒葯獨樹一幟。據說唐門暗器共七種,江湖上常可見到的是毒針、毒蒺藜和斷魂砂,其上均淬有劇毒,非唐家的獨門解葯而不能解。

唐家使用暗器的最高超手法稱「滿天花雨」,練至登峰造極時,一雙手可同時打出六十四個部位,防不勝防。為了徹底消滅大風堂的勢力,唐家以重金美女籠絡了火器世家霹靂堂,研製出一種將霹靂堂的火葯和唐家暗器相結合的新型暗器,既可發射取人性命,又可空中爆裂傷人。

這種暗器名為「散花天女」。 唐門的人物和事跡廣泛見於諸多新派武俠小說中,所述唐家人的性格與品質各有不同。

我國武術史上並無唐門記載。(見東方玉《紅線俠侶》、古龍《白玉老虎》等書) 具體由來尚無人考證,另有一說是發源與湖北唐家寨,同樣善使暗器,唯一不同的是一個是名門貴族,一個是佔山為王的草寇. 唐門自古多名門將士,也不乏奸詐卑鄙之人,有說是"寧遇閻羅王,不惹唐門郎",唐門世代過著深居簡出的生活,是一個典型的家族式江湖門派。

在眾多的武俠小說中,唐門人既不與民族大義掛鉤,也不和姦邪之輩勾結。他們只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很少與外界聯系。

早期的唐門甚至連姻親都只發生在家族內部,後來才發展到族外(社會進步了,大家都知道近親結婚不好)。唐門雖然是聲名遠播,但卻始終被一層神秘的面紗籠罩著。

唐門的武功多以機關暗器為主,唐家堡里到底布置著多少各式各樣的機關,恐怕唐家人也不會完全了解。靠著重重機關的保護,唐門得以在江湖上存在幾百年而絲毫不受外界侵擾。

唐門人似乎多有一顆聰明的大腦(遺傳基因好啊),他們擅於發明各種各樣的新式暗器和火器,他們沒有固定的武功路數,招式是隨暗器的變化在不斷變換的,這讓行走江湖的人在面對唐門時多了一分怯意。
6.寫武俠小說應掌握哪些基本知識呢
個人感覺武俠小說現在市場不太好,要寫好,必須立新,但是大方針不應該有錯,主人公不能黑白不分,但是情節不能落俗,人物要變,至於基本知識,只要寫書難免要對各種方面的知識都要留意,因為武俠小說不能只局限於對武俠那個小世界進行描述,比如你可以像金庸一樣,把虛構的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環境里寫,那樣應該效果更好。

這樣一來你就需要對那一段歷史有所了解。所以應該沒有特意的下載入門知識,你寫到什麼,不太了解,就要去查。

當然你可以多讀些古詩,會對你給書中的人物起名字有好處。

熱點內容
快讀免費小說老版本 發布:2025-02-22 16:25:31 瀏覽:934
仙女穿到古代的小說 發布:2025-02-22 16:25:30 瀏覽:835
武俠小說中形容人反應快的詞句 發布:2025-02-22 16:18:55 瀏覽:765
後宮生存守則小說喬 發布:2025-02-22 15:58:20 瀏覽:972
十五到二十歲美女的性生活小說 發布:2025-02-22 15:37:16 瀏覽:343
曹若冰的武俠小說txt 發布:2025-02-22 15:31:15 瀏覽:818
小說主人公秦羽和方媛媛 發布:2025-02-22 15:21:30 瀏覽:749
暴露老婆給大家小說 發布:2025-02-22 14:49:13 瀏覽:849
玄幻後宮小說主角奪舍 發布:2025-02-22 14:34:17 瀏覽:531
康熙話本小說大全 發布:2025-02-22 14:29:29 瀏覽: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