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住處
Ⅰ 武俠小說中的幫派的住處叫什麼
堂口(總堂、分堂)、舵(總舵、分舵)
Ⅱ 英雄志最後四人結局是什麼
英雄志最後四人結局是:
楊肅觀與天絕聯手滅掉江允把持朝政,楊肅觀與盧雲惺惺相惜結為連理。秦仲海吃醋於二人而憤然與韓毅走到一起。
言二娘早有意中人,乃是顧家大小姐倩夕。江允兵敗自知難以回歸,最後淪為百姓,與安道京男耕男織。怒蒼山群眾歸順成為禁衛軍,銀川公主與夫君回到京城後,北上創立蒙古國。
《英雄志》是一部當代武俠小說,作者是台灣作家孫曉 ,1996年開筆,2000年正式出版,全書現有二十二冊,三百二十萬字。
被譽為是具有「清明上河圖」風貌的武俠小說,在新浪讀書頻道之介紹中,稱其為「古典之性格」、「後現代之結構」,網上譽其為「金庸封筆古龍逝,江湖唯有英雄志」,其剛毅深沉之筆風、以武犯禁的命題、蒼涼濃郁的大時代感,在近二十年的華文創作圈裡堪稱異數。
(2)武俠小說住處擴展閱讀:
《英雄志》的故事背景:
孫曉虛構中國明朝歷史人物,借用明英宗土木堡之變為背景,以復辟為舞台,寫盡了英雄們與時代間的相互激盪,造反與政變、背叛與殉道……書中無人不可以為英雄,販夫走卒、市井小民、娼婦與公主、乞丐與皇帝,莫不可以為英雄。
孫曉一次又一次建立英雄的面貌,又一次一次拆解英雄的形象。於窮途末路之時的回眸一笑,是孫曉筆下的安慰與滄桑。
《英雄志》為人稱道之處,在於為武俠小說注入濃厚之人文思想,其篇幅之浩瀚、結構之開闊,人物之繁多,都具有「小說大廈」的特徵。
全書藉由復雜的主線與支線交互穿插,烘托「英雄與天命」的主題,這些努力與嘗試在武俠小說創作里甚為罕見,使武俠小說不再是「成人的童話」,而能負載沉重之命題與哲學思辯,這是英雄志受到深度關注的最重要原因。
Ⅲ 西毒歐陽鋒所居的白駝山在哪裡
西域。
白駝山,是武俠小說中常出現的大山,還在游戲新武林外傳中的劇本出現過。白駝山位於西域,一說西藏,盛產毒葯,例如梁羽生書的「神仙丸」,金庸筆下的「白駝山莊」,皆用毒之門派。
「白駝山莊」主人即「西毒」歐陽鋒。他擅長馴養毒蛇,能驅蛇為陣,武功陰險毒辣,更是以絕世的功力,依照郭靖、黃蓉亂背亂解的假《九陰真經》竟能真的「倒逆經脈」,練成一門獨特的駭世神功逆練神功。
(3)武俠小說住處擴展閱讀:
白駝山在西域大漠深處,周圍是滾滾黃沙和一望無際的戈壁沙漠;然而在大漠深處卻出現一個綠樹成蔭、綠草如畫,水草肥美且風景如畫的地方,遠處昂昂白雪化作清澈的河水流經這片草原草原周圍是一大片濃密參天的原始樹林,因山高林密及面積龐大讓人感覺置身一個伸手不見五指的迷宮當中。
在草原周圍隨處可見一大堆身高健壯厚脂美味的牛羊,在此處定居的牧民管束下井然有序地向遠處移動。在白駝山的正中央有一座白駝峰,山峰下有一處面積寬闊廣大的平原,一望無際林深密影;適合民眾遷移在此定居,圈養馬匹駱駝生活。
也可以在此建立城鎮市集、設立工匠作坊打造兵器用具做互市貿易,為往來東西方的商隊和運輸隊提供補給、運輸互市需要的貨物以促進雙方交往。另外白駝山奇峰逸出、山勢險峻,十分適合依山建造超級龐大規模的宮殿城堡住宅群體。
Ⅳ 金庸小說中的九難師太(獨臂神尼)的詳細情況
姓:朱Zhū
名:媺娖Meichuò
身份:青竹幫幫主程青竹女徒弟
封號:長平公主
真實身份:大明崇禎皇帝之女,明朝長平公主(Princess Chang Ping)
性別:女
國籍:大明
祖籍:安徽鳳陽
出生地:北京
父親: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
母親:周皇後
祖父:明朝光宗朱常洛泰昌
外公:嘉定侯周奎
妹妹:昭仁公主
弟弟:太子(長子)朱慈烺(Láng),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
住處:紫禁城寧壽宮
丫環: 陶紅英
樣貌:清麗高雅,秀美柔嫩,美貌絕倫,雖然年幼,但艷麗異常,神態天真,雙頰暈紅,膚色白膩,一雙眼燦然晶亮,年紀雖幼,卻是容色清麗,氣度高雅,當真比畫兒里摘下來的人還要好看,想不到盜伙之中,竟會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極無儔的人品。
氣質:高貴典雅,潔若百合,秀若粉荷,雅若幽蘭,清麗脫俗,淡雅超群,氣度清華,嬌美卻又不失典雅,清秀卻又不失柔美,雖然幼小,但自有一股頤指氣使的勢派。
聲音:柔和清脆,動聽之極
種族:漢族
語言:漢語
曾念之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法名:九難
出家之年:1644年
出生之年: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
年齡:15歲
幫派:青竹幫
師父:程青竹
身份:青竹幫幫主程青竹女徒弟
後期師父:木桑道人
暗戀情人:袁承志
情敵:焦宛兒,溫青青
曾受之傷:被崇禎砍斷左臂
曾使用的武器:兩根細細的竹竿,金蛇劍
代表之花:百合
曾使武功:雙槍槍法:阿九當時使的武器--竹竿性柔,盤打挑點之中,又含著軟鞭與大桿子的招數,百忙中還找敵人穴道,左手竿在地下一撐,身子飛起,右手竹竿在地下一撐,又再躍起,左手竿居高臨下,俯擊敵人,一桿點在「肩貞穴」上,左臂便是一麻.
最喜悅害羞之事: 與日夕相思的袁承志同床合衾
徒弟: 康熙初年的奇人韋小寶,女徒弟阿珂,阿琪(見《鹿鼎記》)、雍正年間的著名英俠甘鳳池、白泰官、呂四娘等人
曾服之葯:雪參玉蟾丸
既是身懷絕技的俠女,又是高貴典雅的公主,這樣的公主,只在幻想中存在。
突然想起一件有意思的事,阿九救了程青竹,程青竹便收他為徒;救了木桑道人,木桑也將阿九收入門下。因為第一個師父,她捲入武林紛爭,認識了袁承志;因為第二個師父,她告別所愛,遠赴藏邊。不知道新版《鹿鼎記》里對九難有怎樣的描寫,但是,我心中的阿九,已永遠屬於藏邊的神山,在純凈的藍天下,在神聖的雪山前,宛如一位女神一般美麗絕決……
小談幾句孫菲菲版的阿九:不論劇情的改編成功與否,但她的演繹是符合原著精神的,她的雙重憂愁被提前了,快樂也早早地與她絕緣。如果孫菲菲將阿九演成了另外一個人,我絕不會欣賞,但是,在細細品味之下,她的表演是成功的,只是劇中讓她提前出場,知道了袁與青的關系,知道了朱家與袁家的血海深仇,照這個改編,她所展現的個性基本符合邏輯,其矛盾,其柔腸百結,以及最後一幕的絕然出家,都表現得非常到位。
Ⅳ 碧血劍里的阿九
姓:朱Zhū
名:媺娖Meichuò
身份:青竹幫幫主程青竹女徒弟
封號:長平公主
真實身份:大明崇禎皇帝之女,明朝長平公主(Princess Chang Ping)
性別:女
國籍:大明
祖籍:安徽鳳陽
出生地:北京
父親:明朝崇禎皇帝朱由檢
母親:周皇後
祖父:明朝光宗朱常洛泰昌
外公:嘉定侯周奎
妹妹:昭仁公主
弟弟:太子(長子)朱慈烺(Láng),三子定王朱慈炯,四子永王朱慈炤
住處:紫禁城寧壽宮
丫環: 陶紅英
樣貌:清麗高雅,秀美柔嫩,美貌絕倫,雖然年幼,但艷麗異常,神態天真,雙頰暈紅,膚色白膩,一雙眼燦然晶亮,年紀雖幼,卻是容色清麗,氣度高雅,當真比畫兒里摘下來的人還要好看,想不到盜伙之中,竟會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極無儔的人品。
氣質:高貴典雅,潔若百合,秀若粉荷,雅若幽蘭,清麗脫俗,淡雅超群,氣度清華,嬌美卻又不失典雅,清秀卻又不失柔美,雖然幼小,但自有一股頤指氣使的勢派。
聲音:柔和清脆,動聽之極
種族:漢族
語言:漢語
曾念之詩:「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縱我不往,子寧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縱我不往,子寧不來?「挑兮達兮,在城闕兮。一日不見,如三月兮。」
法名:九難
出家之年:1644年
出生之年:崇禎二年(公元1629年)
年齡:15歲
幫派:青竹幫
師父:程青竹
身份:青竹幫幫主程青竹女徒弟
後期師父:木桑道人
暗戀情人:袁承志
情敵:焦宛兒,溫青青
曾受之傷:被崇禎砍斷左臂
曾使用的武器:兩根細細的竹竿,金蛇劍
代表之花:百合
曾使武功:雙槍槍法:阿九當時使的武器--竹竿性柔,盤打挑點之中,又含著軟鞭與大桿子的招數,百忙中還找敵人穴道,左手竿在地下一撐,身子飛起,右手竹竿在地下一撐,又再躍起,左手竿居高臨下,俯擊敵人,一桿點在「肩貞穴」上,左臂便是一麻.
最喜悅害羞之事: 與日夕相思的袁承志同床合衾
徒弟: 康熙初年的奇人韋小寶,女徒弟阿珂,阿琪(見《鹿鼎記》)、雍正年間的著名英俠甘鳳池、白泰官、呂四娘等人
曾服之葯:雪參玉蟾丸
[編輯本段]對阿九的稱呼
阿九姑娘(袁承志,溫青青稱)
阿九(程青竹,溫青青,袁承志稱)
小徒(程青竹稱)
小孩兒(褚紅柳稱)
小姑娘(溫青青稱)
九妹妹(溫青青稱)
殿下(皇宮宮女,曹化淳,袁承志稱)
公主殿下(袁承志稱)
孩兒(崇禎稱)
美公主(何惕守稱)
師太(韋小寶稱)
師父(阿珂,阿琪,韋小寶稱)
公主師太(韋小寶稱)
最令人感動之言: 我天天這般神魂顛倒的想著你,你也有一時片刻的掛念著我么?
百合是純潔、高貴、優雅的象徵,是有品味人士的首選。阿九出身於帝皇之家,混跡於綠林之中,但是"吐語如珠,聲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動聽之極。神態天真,雙頰暈紅,年紀雖幼,卻是容色清麗,氣度高雅,想不到盜伙之中,竟會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極無儔的人品。"溫青青對她的妒忌,不是沒有道理的此後的白衣九難,秉性高貴,雖經霜雪卻不改驕矜自傲,在阿珂的麗色映襯下依然高貴典雅、氣度清華,不愧百合之稱。
[編輯本段]人物解讀
始終以仰望的姿態面對她,細細在書頁中尋找她的芳蹤,一次次尋覓,一次次悲哀。她,到底是哪裡吸引了我?
不算厚重的一本小說,兩段愛情讓我情系一生。金蛇郎君與溫儀,以及九公主的刻骨相思。
結合兩版原著,懂得她,愛上她,為她流淚,一切那麼自然。她出場不多,描寫甚少,個性不突出,但給了我無盡的想像。
[編輯本段]一.美貌
她應是《碧血劍》中的第二美女。陳圓圓之美,傾倒眾生,傳奇百世,但書中的陳圓圓,讓闖王部下丑態百出,反而失去了美感,阿九容光照人,燦若玫瑰,阿九之美,在金庸筆下,都給人美好的暇想。
出場:[後面跟著一個垂髻青衣少女,一瞥之間,但見容色絕麗。]
好一個「絕麗」,一個「絕」字,讓眾芳失色,書劍》中的香香公主,《倚天》中的周芷若,《天龍》中的王語嫣等美女,方能用「絕」字,這是一種美的極致。
讓女人也欣賞的美女,方是最美,看女主角眼中的阿九:
聲音:[青青聽她吐語如珠,聲音又是柔和又是清脆,動聽之極。]
容貌:[見她十五六歲年紀,神態天真,雙頰暈紅,膚色白膩,一雙眼燦然晶亮,年紀雖幼,卻是容色清麗,氣度高雅,當真比畫兒里摘下來的人還要好看,想不到盜伙之中,竟會有如此明珠美玉一般俊極無儔的人品。青青向來自負美貌,相形之下,自覺頗有不如]
其實此處有用詞堆砌之嫌,我認為天真與高雅是沖突的,很難在一個人身上同時展現。高雅應該是一種因極高的修養沉澱而成的氣質,天真可以是可愛,而高雅卻是讓人尊敬。不過我更有咬文嚼字之嫌。
第十二回:[青青問阿九道:「九妹妹,那日咱們大殺官兵,打得好痛快,後來忽然不見了你。你這樣美貌,我那天一見,便永遠也忘不了。我老是牽記,你到哪裡去了啊?」]
這段對話很有意思:[青青笑道:「想這個小姑娘當真美之極矣,美得不像是人,你說她美不美?」 袁承志知她很小性兒,如說阿九美,定要不高興,說阿九不美吧,又是明明撒謊,既違良心,她也不信,只得笑道:「不像是人,像女鬼嗎?」青青道:「你心裡明明想說她像仙女,偏又不說。」]
雲想衣裳花想容,白雲彩霞,卻是各有風韻:
[她上次穿一件青布衣衫,似個鄉下姑娘,這時卻打扮得明艷無倫,認飾華貴,左耳上戴著一粒拇指大的珍珠,衣襟上一顆大紅寶石,閃閃生光。這小姑娘荊釵布裙,裝作鄉姑時秀麗脫俗,清若冰仙。這時華服珍飾,有如貴女,花容至艷,玫瑰含露]
第十六回,袁承志對眾女的評價:[所識女子之中,論相貌之美,言動可愛,自以阿九為第一,無人可及。小慧誠懇真摯。宛兒豪邁可親。青弟雖愛使小性兒,但對我全心全意,一片真情。哪知還有何鐵手這般艷若桃李、毒如蛇蠍的人物,真是天下之大,奇人異士,所在都有]
這是斷臂後的描寫:
[(何惕守)身後站著一個妙齡少女,全身裹在一襲白狐裘之中,頭上也戴了白狐皮帽子。雖是眉目如畫,清麗絕倫,但容色甚是憔悴]
又是一個「絕」字。
貌美偏偏惹事,小龍女美若天仙,某道士凡心大動,無獨有偶,玉真子也對阿九之美感嘆不己:[玉真子先前一瞥之間,已見到阿九清麗脫俗,從所未見,這時見她出手,不忍辣手相傷,有意容讓……玉真子一呆,說道:「天下竟有這般美麗的女子!我可從沒見過。須得帶回山去。」]
因阿九之美,何惕守絕不會做袁承志的小老婆:[世上既有了阿九這美麗可愛的小姑娘,我就一心一意只做你徒弟了。你全心全意地疼著她,向著她,寵著她,人家做你的小老婆還有什麼好?……阿九這小妹妹嬌嬌滴滴,美麗無比,叫人一見就愛,我捨不得毒死她]
我喜歡美麗的女子,更喜歡氣質脫俗高雅的女子,長平公主,符合我對美女的全部幻想。
[編輯本段]二.身份
身為大明公主,當是與眾不同,無論是歷史上的長平,還是小說里的她,都是悲劇人物。公主的身份,帶給她的,卻是悲哀。奈何身在帝王家?還不如平民百姓,有那一份自由自在。盛世公主尚不能左右自己的未來,更何況亡國公主?在我印象中,公主=美麗,高雅,榮華富貴,束縛,壓抑。皇帝子女眾多,而在男權社會,妃子生了女兒本就不是什麼好事,天倫之樂恐怕很少;記得很就以前看《賀蘭雪》,里邊某個部族的首領感嘆:生女兒還不如養牛羊,牛羊還可以殺來吃肉,女兒卻沒任何用處,聽得我心驚膽寒。而大多數公主的用處,恐怕就是和親了,運氣不好的到塞外,運氣好點的則嫁入當朝權貴。
公主的身份,也註定了她與所愛之人敵對的立場,但她與袁承志也從沒因為父仇的關系而有過真正的對立。向來厭惡父輩的仇恨讓下一代的愛情受到殘酷的迫害,比如羅密歐與朱麗葉,但長平公主的愛情,卻更多了凄涼。只能說世事弄人,我想,這時候的她,更不希望自己是公主。
雖是公主,但卻與幽居深宮的公主不同,她一生下來,欽天監正給她算命,說她要是在皇宮里嬌生慣養,必定夭折,因此崇禎才許她到外面亂闖,更學了一身好武功。她是皇家貴胄,又因有江湖經歷而對世道有所了解,至少比其父要清醒。明朝末年,內憂外患,看到百姓流離失所,四起造反,外敵又鐵騎錚錚,大有氣吞山河之勢,大明江山搖搖欲墜,無人能拯救。她常將宮里的金銀拿出去救濟受苦的百姓,但這無疑是杯水車薪。誰說公主想要什麼就有什麼?亂世流民想要的是安定與溫飽,當朝公主亦沒在安逸的生活中軟化,站得越高責任越大,可能力卻是有限。
亡國公主,無法不悲哀。雖然年紀輕輕,但已經不是天真浪漫的小女孩,父親永遠緊鎖的眉宇,整個帝國無邊的呻吟,在她的心上,刻著悲哀的烙印。她想改變這一切,但小小女子,無力回天。可以想像,她在向崇禎進言的時候,懷著怎樣的憂思,她知道父親剛愎自用,受奸人蒙蔽,知道所謂流寇就是百姓,只要有飯吃,日子過得下去,流寇就變成了好百姓,否則好百姓也給逼成了流寇,帝王不能把所有百姓都殺光。可又有何用?[『人人都反我,連我的親生女兒也反我!』]崇禎一席話,讓憂國憂民的九公主,再也不能多言。 國之將亡之時,身為公主是最大的不幸。
公主身份與教育,讓她有了不俗的高雅氣度與威嚴。曾用「天堂之上,人間之下」來形容她。這句話我賦予了我喜歡的兩個女子:長平公主與小龍女,但兩人有著本質的不同。小龍女是世外之人,自小幽居古墓,清心寡慾,因愛情而下凡,譜就了一曲天下無雙的愛之贊曲;長平公主則是出生高貴,氣宇不凡,但殘酷的現實無法讓她擁有幸福,只能在痛苦的裂變中仰望天堂。喜歡在靜夜裡想像,年紀幼小的她,是如何[自有一股頤指氣使的勢派,舉止之間,氣度高華],想像她拄著青竹杖,向馮不摧森然斜睨的尊貴氣度,隻字片語間,一個驕傲的公主躍然紙上……
在舊版原著里,她的愛情,是她自己的事,與別人無關。感情的開始,緣於一場流俗的英雄救美,盈盈芳心,便許了給他,一生不變。我一直不喜歡袁承志,他算是個中等人物,無甚出彩出處,但阿九愛的是她,無可奈何。她雖然美貌無雙,可相遇之前,他的心裡已經另有其人。懷著國恨家仇,感情失意,她選擇了出家。感嘆阿九的這份瀟灑與絕決,得不到愛也絕不會死纏爛打,但情也不會改變,不如斷情絕愛,遠離塵囂。
[編輯本段]三.愛情
三版原著受到爭議,可能是金庸本人也是鍾愛阿九的吧,在這一版里,阿九成了袁承志「深愛之人」,對我而言,頂多算是個小小的安慰。很多時候,同一作品裡出現平分秋色的女主角,往往能引起戰爭與爭議,自己目睹過的,有周芷若與趙敏之爭,朱七七與白飛飛之爭,趙靈兒與林月如之爭,很不喜歡這些爭論,只會讓支持者之間發生一場又一場戰爭,永遠也不會有結果,到是《神鵰》,《射鵰》等小說,感情的取捨堅定而明確。《碧血劍》則有所不同,二版原著里不存在爭議,三版原著也不存在爭議,只不過男主角愛的人有了錯位。在支持者有眼中,男主角的愛成了爭斗的籌碼,《碧血劍》也有所不同,沈浪與李逍遙,我非常喜歡,我在乎他愛的是誰,而在我眼中,他們的選擇也合我心意,袁承志卻從來不是我所欣賞的男主角,更何況無論哪個版本,與他逍遙海外的都不是阿九,就算有這份愛,又有何用?
即使愛上阿九,也無法用她的眼光來看待她所愛的人,想起三版原著里,在藏邊苦等情郎的阿九,我更加傷心。回顧三版原著袁承志對阿九的愛,不知何樣心情?但對阿九的描寫太少,她的心事,只能猜測了。
緣起:英雄救美
[袁承志對青青道:「這人年紀一大把,卻去欺侮小姑娘。瞧著,這就要下毒手啦。」青青急道:「我去救她。」袁承志笑道:「兩個都是要奪咱們財物的,救什麼?」青青道:「這小姑娘怪討人喜歡的,救了再說。大哥,你出手吧。」承志一笑,點點頭。]
出於俠義之心,袁承志誰都會救的。從褚紅柳手下救了阿九,繼而又為程青竹救治,阿九已經動心了吧,至少是非常感激,為了表達感激之意,將所「贏」的第八箱珠寶贈予袁承志,並說「誰也不許碰」,維護之意露於言表,也有那份屬於公主的「頤指氣使」。
英雄救美,傾心相許。只恨阿九之前,沒遇到更好的人,或者是遇到而未動心。情的產生,也許就是那一記得的感動與震撼。皇宮之中,哪有好男兒值得動心?走上江湖,一般人物也入不了公主的眼。袁應該是第一個對阿九有著救命之恩的人,愛上他,為他動心,也不足為奇。更何況,袁承志本就是主角,幾個女子愛上一個男子的,在金書中太多見了,寫阿九,恐怕本也是為了袁承志吧。
牽掛:
到泰山聚會時,[袁承志不見青竹幫美麗的小姑娘阿九的到來,微感失望,頗有悵惘之意,但不過多時,也就忘了]。袁承志略有動心,但如果不是後來還有奇緣,恐怕也只會在他心裡留下一個淡淡的一襲青衣,再無其它。
再見鍾情:
第十二回,阿九再次出場,與上次的平民裝束不同,此次已顯露她身份不凡,阿九艷若玫瑰,[袁承志心中怦的一跳,似是給內家高手打一拳,忙轉過了頭,不敢多看],此一面之後,袁承志的心裡,恐怕是再忘不了這位美麗的姑娘。袁看出她不尋常,要對她多留神些,恐怕本是提防之意,但情出於心,避免不了,多留神,恐怕更多留了情。自此,青青開始吃醋了,袁對阿九的情意,逃不過身邊的人。第十五回:[青青眼光中露出柔和的懇求神色,低聲道:「承志哥哥,我求你別老是牽記著那個阿九。這些日子來,不論做什麼事的時候,你總是在想念阿九。」]袁承志志否認,但青青說:[那個獨眼龍送貼子來時,你手拿貼子,滿臉溫柔的神色,你一定盼望是阿九來的信,盼望送禮給我們的是阿九那個可愛的小姑娘。單鐵生這獨眼老兒,你拿著他的名貼,怎會痴痴地發呆,嘴角含笑?你愛他一隻眼挺美么?]袁承志無話可說,感嘆什麼都瞞不過青青。
後來,青青被擒,袁承志與焦宛兒一起躲到床上,青青生氣,宛兒雖愛袁承志,但自覺此生無緣,可宛兒卻不知,承志此時所想的,既不是她宛兒,也不是頭頂的青青,而是那個不知身在何的阿九。他必沒想到,很快,就能見到阿九。
意外相逢:
袁承志誤入公主寢宮,聽到公主的聲音,感覺像極阿九,自語:[唉,我老想著她干什麼?一天想她十七八遍也不止,真正糊塗透頂]。而此時,正是「青衿心上意,彩筆畫中人」,很美的回目,很美的女子一面畫著心上人,一面吟古老的情詩:子衿。金庸選用「青青子衿」這首詩,當是別有深意。明明是阿九在借詩抒情,卻出現青青的名字。三個人的情感糾結不清,真是宿命啊!
阿九必是以為此生再難得見所愛,滿腔情意不知與何人說,盡付手中丹青,對著畫像以表相思之意。她愛得深,更兼蕙質蘭心,極具婉約的凄美。
接下來的情節更離奇,袁承志被迫躲入公主的床上,兩人都是驚喜交集,柔情蜜意。自山東道上一見之後,常自思念,此時居然同床合衾,袁承志大喜之餘,暗自慶幸。只是,在危機時刻的溫柔,總是短暫,陰謀在皇宮里無聲地進行,阿九認為袁承志貪念溫柔,不肯起來,只說以後還有這樣的時刻,雖然袁承志想的是到底幫不幫崇禎,但確實也捨不得起來,還告訴阿九:「你說過的話可別忘了……」
暫時放下個人仇恨,袁承志幫了崇禎。臨別時,阿九留下了金蛇劍,盼望再次相見。回去之後,他心中,[阿九與溫青青,一個有情,一個有義,委實難分軒輕,既不知如何是好,只得斗目入睡,將兩個美女置之腦後]。我不欣賞為了愛情付出一切,但更不欣賞袁承志此時對待二女的態度。也許這更符合人性,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男性三妻四妾本也正常,但我所熱愛的武俠小說中,僅韋小寶娶七個我能接受,其他的男子,都是要一心一意地愛一個人。他要做出選擇,確實艱難。我不知道怎樣才是正確的,只是憐惜阿九。她在孤寂的夜裡,是抱著金蛇劍,對著畫像微笑,期待著她來帶走她嗎?還是感傷著國家的危難,懷疑自己真能跟他一走了之嗎?她自然想走,可又怎麼放得下敬愛的父皇母後?以及身為公主的責任。
故國破,生別離:
北京城,被闖王的軍隊攻陷了。[(袁承志)想起阿九孤身一個少女,不知如何自處,又想到她對自己情意誠摯深切,令人心感,雖然自己與青青早訂鴛盟,此生對阿九實難報答,但無論如何,也是捨不得阿九,突然間心頭一陣狂喜:「一個是我深愛,一個是我所不能負心相棄之人,那麼兩個都不相負好了。唉!不成的,不成的!」]情關難過,父仇總要報,他直奔乾清宮,正見阿九差點喪生於崇禎劍下,驚怒之餘,救下已斷了一臂的阿九,也聽她之言,放過殺父仇人,將阿九帶回。
焦宛兒將阿九帶去醫治,[袁承志眼光順著阿九直送她進房,滿臉柔情,又深有憂色。]此舉,青青留下一書,悄然告別,袁承志不禁自愧,心想,[我的確是變了心。青弟如此責我,倒也並非全然無因,未必真是她錯怪了我]。
在華山之上,阿九最後一次出場。袁承志與玉真子決戰,她知袁承志對己鍾情已深,怕他心中掛著自己,以致與大敵對決時未能專注,告訴他,她的傷已經好了。袁承志面對阿九與青青,唯嘆息而已,讓何惕守照顧「她」平安,這個「她」是誰,何惕守不知道,我也不知道。袁承志再次表露心聲:[這兩個姑娘對我都是一片真情,並非假意。到底我心中對誰更好些?我識得青弟在先,曾說過終生對她愛護,原不該移情別戀,可是一見阿九之後,我這顆心就轉到這小妹妹身上了。整日價總是想著她多,想著青弟少。我內心盼望的,其實是想跟阿九一生一世的在一起,永不離開,到底如何是好?]
大戰之時,情絲纏繞,饒是此時,看到阿九的玉容麗色,袁承志竟也痴了,向她靠近,驚覺什麼叫「意假情真」,愛上誰,全是真情,心意自然也是真的,自責無情無義,[可是眼光要從阿九臉上轉向青青,竟自不能,氣血上涌,只想撲到阿九身上,緊緊抱住她,就讓玉真子將兩人一劍同時斬死,就此解此死結]。此時,我突然同情這個男人 ,當對情的理想與義的標准發生沖突,他無論選擇什麼,都是痛苦。且,是苦了三人。
武戲在持續中,袁承志跌到阿九面前,玉真子劍鋒將到,阿九奮不顧身地為袁承志擋了一劍——正好砍在阿九袖中所藏的金蛇劍上,袁承志接過金蛇劍,對阿九又是感激,又是憐惜,兩人情不自禁地摟在一起,導致青青絕望跳崖。
[阿九站在一旁,回思適才自己不顧死活,撲在承志身上救護,其後又情不自禁,在眾人之前摟住承志的脖子,而承志又伸臂將自己摟在懷里,雖只一霎之間,只因是生死懸於一線之際,卻已如天長地久,比之在皇宮中同床共衾、肌膚相親,更加親密,想起來不由得一陣羞澀,一陣甜蜜。待聽得青青怪責承志不該跌在自己面前,又說「你這么含情脈脈地瞧著人家,心不在焉」,覺得承志當時確是含情脈脈地瞧著自己,只怕當真心不在焉,以致給人打倒,也是有的。又見青青憤而跳崖,承志奮不顧身地跳下相救,抱她入屋,全神貫注地救護,想起自己對承志的這番相思,只怕難有美滿後果,思前想後,不由得柔腸百轉,只想不如自己也從懸崖跳下去,一死了之。卻不知他會不會也這般奮不顧身地來相救自己?最好是死在他的懷里,一了百了]。兩個女人的情一樣深,對愛情的未來一樣無望,為化解阿九心中的郁積,以及報救命之恩,木桑道人慾收阿九為徒,帶到藏邊。
離別之際,阿九淚如雨下,許下等袁承志十年,若十年後他不來,就出家為尼,袁承志信誓旦旦:[我一定會來見你,阿九妹子,不到一年,我就來啦!我見不到你,我會死的]。阿九搖頭,是否已經預見到永不相見的結局?
阿九走了,袁承志搶到崖邊,遠遠向群山千峰望去,只見雲封霧涌,阿九與木桑道人早已不見蹤影,嘆息良久,腸痛心酸,支持不住,坐倒在地。從此,只有無盡的思念了吧。其實感覺這一處情節很不合理,在諸事亂作一團的時候,道人帶走阿九,袁既然愛,為何不挽留?如若不欲與阿九在一起,為何又許下一年之期?笑話一場。
綿延相思意
闖軍無道,清兵橫行,報國無望。心灰意冷的袁承志,只想逃避殘酷的現實,攜眾人東行。自阿九去了藏邊,我亦只能在袁承志的思念中尋找關於長平公主的片斷描寫,[袁承志身雖東行,一顆心卻日日向西,只盼到藏邊去會阿九。心想,只要不與青青成親結為夫妻,去了藏邊不再回來就不算相負。與阿九分別了數日,思念殊殷,每日里只想到了在藏邊見到她後,便跟木桑道長整整下一個月棋,他過足了棋癮,便會有幾天不來纏住自己,那時就偷偷帶了阿九,深入西藏荒無人跡的高山野嶺,從此不回中原,此後師門舊友,一個不見,每日里只和阿九過神仙一般日子,直到老死。在西藏打獵也好,采葯也好,總餓不死人。自忖思念阿九,倒不是為了她的美貌,只是與她相處之時,雖然只有一時片刻,心中總是自然而然說不出的歡喜,阿九微微一笑,輕輕一語,自己便回味無窮,高興上半天,倘若能有十天半月的相聚,真想不出自己會過得如何快活,更不用說終身相依,永不分離了]。其實,不能不說他愛阿九,與阿九的美貌無關,但他所看中的「快樂」,也許才正是愛情本身。情之何物,來無蹤影,不知何時就生根發芽,縱能找出千萬條愛或不愛的理由,但動心了就是動心了,情劫一來,誰也躲不掉。
袁承志遙望藏邊,心懸阿九,無可奈何。遠在藏邊的阿九,定是在相思與痛苦中苦渡歲月。十年之後,三千煩惱絲,終將落下;這樣的愛情,不要也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