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里姓郭的
1. 武俠小說里,哪些是根據歷史事實改編的
《白發魔女傳》是作家梁羽生的作品。敘述的是明萬曆四十三年涼秋,雲貴總督卓仲廉卸任歸故鄉陝北,途經川陝邊境時被劫富濟貧的綠林女大盜「玉羅剎」練霓裳劫去大部分財產。隨行護送的武當弟子耿紹南,因傲慢不遜被削去左手二指,以示懲戒,練霓裳自此與武當派結怨。百姓反抗政府,下屬背叛上級,奸佞出賣國家,反抗與自由的精神交織在一起,就是那個時代的精神。
歷史背景是明中後期。涉及歷史事件有徵遼餉、內宮閹患、滿清掠關、闖軍起義。
《龍虎鬥京華》為武俠小說大師梁羽生的第一部武俠作品,講述了義和團進北京的事跡,系新派武俠開山之作。亦是「新派」武俠小說之源頭伊始。
歷史背景是清末。涉及歷史事件是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侵華。並且故事中的三派「扶清滅洋」派、「反清滅洋」派、「保清滅洋派」的糾紛符合當時民間思潮。
2. 郭解為什麼要刺殺漢武帝該如何評價這個人呢-趣歷史網
俠客的概念往往存在於武俠小說中,真實的歷史上,俠客並不是時代的主角,但是還是有一些著名的俠客能造成很大的影響,漢朝的郭解就是這樣一位傳奇人物。
郭解,有著漢朝第一大俠的稱號,姓郭,名解(讀「xiě」),字翁伯,現在的濟源東南人,是「中國第一女神相」許負的外孫。他的父親也是一個著名大俠,卻因為行俠仗義的時候觸犯法律,被漢武帝下令誅殺。
這是一篇文言古文,全文的大致內容是這樣的。郭解是軹(zhǐ)縣人,字翁伯.他是善於給人相面的許負的外孫子.郭解的父親因為行俠,在漢文帝時被殺.郭解為人個子矮小,精明強悍,不喝酒.他小時候殘忍狠毒,心中憤慨不快時,親手殺的人很多.他不惜犧牲生命去替朋友報仇,藏匿亡命徒去犯法搶劫,停下來就私鑄錢幣,盜挖墳墓,他的不法活動數也數不清.但卻能遇到上天保佑,在窘迫危急時常常脫身,或者遇到大赦.
等到郭解年齡大了,就改變行為,檢點自己,用恩惠報答怨恨自己的人,多多地施捨別人,而且對別人怨恨很少.但他自己喜歡行俠的思想越來越強烈.已經救了別人的生命,卻不自誇功勞,但其內心仍然殘忍狠毒,為小事突然怨怒行凶的事依然如故.
後來就發生了人們廣為流傳的郭解埋兒的故事,使得郭解的聲望達到頂峰。從此以後,行俠的人特別多,但都傲慢無禮沒有值得稱道的。這些都是處在民間的盜跖罷了,哪裡值得一提呢!這都是從前朱家那樣的人引以為恥的。
這篇文章除了誇贊郭解的俠義精神之外,也表達了對現實之中,那些所謂的俠義之人的不滿。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3. 郭靖和楊康的名字的由來是什麼
在金庸的武俠小說《射鵰英雄傳》中,兩個男主角郭靖、楊康的名字,是由全真教道長丘處機給他們取的,意思是讓他們記住靖康之恥,等長大後為國家戰斗。
《射鵰英雄傳》是金庸的成名作,這部作品也耗費了金庸先生的全部心血。他在書中所取的名字,都有深刻的歷史含義。比如楊康和穆念慈,引用的是楊家將的故事,指的是楊宗保和穆桂英夫妻二人抗遼的歷史。而郭靖、楊康名字的由來也同樣如此。
話說楊康的父親楊鐵心本身就是楊家將之後,善使一把鐵槍,只是當時的楊家已經今非昔比。楊鐵心的妻子包惜弱和郭嘯天的妻子李萍同時懷上了身孕。恰好在一天夜裡,他們遇見了武功高強的全真教道長丘處機。中國人總是相信道長和尚說的話,所以郭、楊二人就請求丘處機為他們的孩子取名字。
誰知道,丘處機也是個愛國人士,他略一沉吟,就為兩個未出世的孩子取名叫做郭靖、楊康,意思是讓他們勿忘靖康之恥,要時時記得宋朝兩位皇帝被金人擄走的故事。同時,丘處機還贈送他們兩把短劍,並在劍身上刻下了各自的名字。這大致的意思,和現在的「勿忘國恥、振興中華」的意思差不多。
但總是事與願違,最終楊康流落金國,成為了一個亦正亦邪的人物,而郭靖則正如丘處機所期望的那樣,成為了民族英雄,最終在襄陽城抗擊蒙古入侵的戰爭中,有出色的表現。
靖康之恥之後北宋國君被貶為庶民
北宋靖康年間,金兵再度兵圍京城開封。由於金兵人數眾多,且在圍城前做了相關充分的准備,加之康王趙構消極馳援,勤王軍隊進軍緩慢受阻。在孤立無援的情況下,開封最終被金兵攻破。造成宋徽宗、宋欽宗兩位北宋國君,多名皇親國戚,大臣及後宮妃嬪被俘。金兵燒殺搶掠,開封城如同人間煉獄,徹底淪陷。該事件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恥。靖康之恥北宋國君被貶為庶民,北宋王朝自此覆滅。隨後北宋國君被押解北上,被貶為庶民,最終客死他鄉,結局落魄蕭然。後世對這兩位被貶為庶民的北宋國君有什麼評價呢?
首先先介紹一下第一位國君,宋徽宗。據歷史記載,他剛即位的時候頗有朝氣,曾啟用新法勵精圖治。他熱愛詩詞字畫,有自創的書法字體,畫花鳥更自成一體,是藝術方面的天才和全才。但做為一國之君卻缺乏政治遠見和政治智慧。在隨後的年間啟用奸佞、投機之臣蔡京,自此朝局敗壞,國內也開始出現起義不斷的局面。
當金兵壓境後,宋徽宗匆匆禪位,由他的兒子趙桓即位,是為宋欽宗。宋欽宗即位時,北宋的局勢已是相當危急,此時開封已被金兵圍困過一次。接受條件議和後,金兵退兵,但卻宋欽宗又反悔,差人與遼國貴族共同應對金兵。可事情敗壞,已退的金兵轉頭再次集結圍困開封,隨後出現開封城被破一幕。
靖康之恥北宋國君被貶為庶民,後世對此二人的評價都相對比較一統。對宋徽宗的評價較為精要:「諸事皆能,獨不能為君!」對宋欽宗的評價則要稍負面一些,如:優柔寡斷,反復無常,也有評價認為他是儒弱無能的昏君。北宋的悲哀或許就是選擇了不該當國君的人做了國君吧。
金太宗名叫完顏晟,是金太祖完顏阿骨打的弟弟。由於金太祖去世的時候,才55歲,因此皇位由他的弟弟繼承。在古代的游牧民族,繼承皇位並不像中原制度那樣父死子繼,嫡長有序,而是又能者居之。而完顏晟在建立金國的戰爭中,功績比較突出,因此皇位自然是他的。
4. 郭靖的歷史原型是不是郭寶玉
說到郭靖還是有很多人都知道的這個人不簡單,雖然看起來傻乎乎的,但是傻人一直都是有傻福的,所以郭靖還算不錯的,大家也知道一些小說電影,塑造一個人的話一般都是會借鑒一些歷史原型的,郭靖也不例外,話說是借鑒了郭寶玉這個人的,那麼是不是真的呢?如果是真的,這郭靖和郭寶玉完全就是兩個人呀,這到底是啥情況呀?下面我們一起來分析看看!
金庸博覽群書,記憶力也很好,真實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通常順手拈來,用做充實小說情節、豐富人物經歷的工具,因此某些歷史人物的影子出現在郭靖身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在金庸的十五部小說中,《射鵰英雄傳》的名氣可能是最大的,就算不看武俠的人群甚至討厭武俠的人,也至少有所耳聞。該書於1957年在報紙上亮相不久,就吸引了大量讀者,同時更得到電影公司的青睞。
香港峨嵋電影公司在次年就拍攝了電影《射鵰英雄傳》。小說中的郭靖為人淳樸誠厚,習武勤奮,毅力過人,其為國為民,俠之大者的為俠准則,有別於之前的各派武俠小說中的俠客形象,因此很受讀者的喜愛。
待1983年香港無線電視台製作的連續劇《射鵰英雄傳》登場,黃日華的淳厚正直,黃蓉的古靈精怪都與小說形象十分吻合,香港熱播之後,進而紅遍大陸,一曲《鐵血丹心》時常在街頭巷尾回盪,直到今天還是卡拉OK中的經典點唱歌曲。
1、郭靖的血統
根據金庸的交代,郭靖之父郭嘯天是梁山好漢郭盛的後代,粗眉大眼,身材魁梧,《水滸傳》里的賽仁貴可是喜穿白衣的少年壯士,該是個帥小伙。相比之下,倒是白凈麵皮的楊鐵心更接近。郭靖的這個名字是全真七子中的丘處機所取,意思是不能忘記靖康之恥、徽欽二帝被擄之辱。
郭靖的人生經歷非常豐富,在成吉思汗身邊長大,行走江湖,學成多種絕藝,有個絕頂聰明、靠山嚇人的漂亮女朋友,後來又跟著成吉思汗西征,大破花剌子模,最後為南宋老百姓的生命財產,義務保衛襄陽多年。在這些耀眼經歷中,蒙古西征和襄陽保衛戰都是真實的歷史事件,只是相關歷史記載中可沒有郭靖這個人。
《射鵰英雄傳》是1957年1月1日開始在香港商報上連載的。該報1956年全年則在連載金庸的《碧血劍》,一天都沒落空,顯然,金庸沒有時間和精力為構思射鵰的故事下功夫搜集資料,思考情節與布局,基本上是隨想隨寫。
金庸博覽群書,記憶力也很好,真實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通常順手拈來,用做充實小說情節、豐富人物經歷的工具,所以,就郭靖這個人物而言,談不上是根據某個原型人物創作出來的。
不過,能被金庸拿過來放進小說里的,無疑他相當了解並且印象深刻,因此某些歷史人物的影子出現在郭靖身上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2、神人郭侃
1970年代《射鵰英雄傳》修訂完畢,金庸寫了一篇《成傑思汗家族》,作為附錄放在單行本後面,文中寫道:旭烈兀再派部下的漢人大將郭侃西征,攻打天方(今沙烏地阿拉伯),天方蘇丹投降。郭侃再渡海攻富浪(今地中海中的塞普勒斯島),《新元史》中原文是……至天房,……巴兒算灘降;……旭烈兀命侃西渡海,收富浪國。
郭侃的事跡不止這一點,按照《新元史》中的記載,1252年郭侃隨成吉思汗的孫子之一旭烈兀西征,一路上攻城拔寨無數,1253年在木乃兮攻克城池一百二十八座,破敵數十萬。1256年進攻黑衣大食首都巴格達,大破其兵七萬,部下火焚檀香木宮殿,香氣傳出百里之遠。又在底格里斯河上預先拉起浮橋,擋住哈里發的逃船,迫其主動投降,傳了四十代的大食國自此滅亡,阿拉伯之戰共攻陷城池三百餘座。接著,郭侃受命西進,在住石(今沙烏地阿拉伯)再破阿拉伯軍隊,被對方稱為神人。之後揚威地中海沿岸,數次打敗十字軍。
日本當代著名科幻小說家田中芳樹曾經寫過一本名為《中國武將列傳》的書,把他在閱讀中國史書過程中,自認為傑出的、應有相當歷史地位的中國武將人名、事跡摘錄下來並加以介紹,其中關於郭侃的事跡就都來自上面《新元史》的記載。
郭侃一路西進,戰無不勝,可是他太年輕,沒機會參加成吉思汗的西征,去的是他的祖父郭寶玉。
3、郭寶玉:躺牛肚子里能救命
金庸在《成吉思汗家族》文中的注里寫道:郭侃的祖父郭寶玉是郭子儀的後裔,成吉思汗手下大將,隨大汗西征,功勞很大,在攻打撒馬爾罕城時身受重傷,流血不止。成吉思汗命人剖開一條大牛的肚子,將郭寶玉放在大牛肚子里,後來血止傷愈。
郭寶玉在《元史》和《新元史》中有傳,這個牛肚子治傷的故事在《新元史》卷一百四十六列傳第四十三中:十四年,從帝西征,寶玉胸中流矢,帝命剖牛腹置其中,少頃,乃蘇。
歷史著作之外,金庸肯定還看過一部閑書——蔡東藩所著的歷朝演義系列小說。在《元史演義》第十三回拔中都分兵南略,立繼嗣定議西征中,成吉思汗挨個兒問四個兒子誰願意繼承汗位時,術赤和察合台彼此不服,嗆嗆起來,術赤揪著察合台,要出去比個輸贏,他說若射箭輸了,就自己剁指頭,打架輸了就死在地上,永不起來。這段對話被金庸幾乎一字不差地挪進射鵰中。該書中也提到郭侃,不過說他去列印度,不知先生看的什麼史料。
金庸無論在閱讀小說還是在看蒙元史料時,姓郭的這家人肯定給他留下很深的印象。小說主人公姓郭,跟著成吉思汗西征,揚威異域,不能說與此一點關系沒有,只是不宜對號入座般較真。何況,按照元史,郭寶玉是金國將領,投降了成吉思汗,然後還幫著蒙古多次打敗金朝軍隊,身份其實有些尷尬,於是金庸找來梁山好漢幫忙打掩護。
4、史書中居然真有郭靖
單以郭靖二字論,算不上罕見,歷史上叫這名字應該不會沒有,而且居然就是南宋人。
《宋史·忠義列傳第二百八·忠義四》:有郭靖者,高橋土豪巡檢也。吳曦叛,四州之民不願臣金,棄田宅,推老稚,順嘉陵而下。過大安軍,楊震仲計口給粟,境內無餒死者。曦盡驅驚移之民使還,皆不肯行。靖時亦在遣中,至白崖關,告其弟端曰:『吾家世為王民,自金人犯邊,吾兄弟不能以死報國,避難入關。今為曦所逐,吾不忍棄漢衣冠,願死於此,為趙氏鬼。』遂赴江而死。
這位郭巡檢雖然職位低微,卻是位真正的義烈之士,不惜自殺也不肯跟著吳曦投降金國。吳曦身為抗金名將之後,不思繼續抗敵,反而惦記著投降。史載金國當時答應封他做蜀王。這樣的人下場當然也好不了。他跟著金國折騰了幾年,正月里剛自己公開稱王,二月就被幾個不肯附逆的宋朝地方官員殺了。
郭靖的這條史料在《宋史》中是附在楊震仲、史次秦傳中的。兩人一是成都人,一是眉山人,都是進士,在當地為官,都是愛國之士。吳曦叛宋,兩人以不同方式做了反抗。楊震仲自殺,史次秦自傷雙目,其母更以偽造訃聞的方式,幫兒子拒絕吳曦的脅迫。
金庸大概沒看過這條冷僻史料,但他選擇以南宋後期為小說背景,當然是有意在劇烈的民族沖突中,突出忠孝主題,而大俠的含義也因此被賦予了新的內涵,俠客的精神境界也得到提升。可見,忠孝二字自古就貫穿在中國人的血脈之中,不因地域而有別,不因歲月而消亡,反而歷久而彌新,或許這就是大俠郭靖與四川巡檢郭靖能在九百年後的今天邂逅的前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