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俠小說開創者
㈠ 近代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是誰
在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首先有被稱為「南向北趙」的等一批開風氣的武俠小說作家,平江不肖生更是被譽為「民國武俠小說的開山鼻祖」。其代表作有《江湖奇俠傳》、《俠義英雄傳》等;趙煥亭則有《奇俠精忠傳》留世
在三十年代後,最有名的武俠小說家便有北派五大家還珠樓主、白羽、鄭證因、朱貞木和王度廬。這主要分為還珠樓主的神怪武俠小說,白羽的社會武俠小說,鄭證因的技擊武俠小說和王度廬的言情武俠小說等四大派武俠小說。
在民國武俠小說作家中,還珠樓主也許是最能體現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半文半白的語言,儒、佛、道的精神哲理,都溶匯貫通於小說之中。其著名小說有《蜀山劍俠傳》、《青城十九俠》和《雲海爭奇記》等40部。白羽的社會武俠小說在武俠與社會生活方面結合得是十分緊密的,他受魯迅、周作人兄弟和新文化運動影響很深,本身又是記者出身,他常常是通過武俠思想與社會現實的脫節來批判社會的黑暗,在寫武俠們的可敬可愛的同時,也寫出了他們在現實社會中的悲壯、感慨與無奈。他的代表作是《十二金錢鏢》、和描寫白蓮教起義的《黃花劫》等。鄭證因當年的《鷹爪王》八部曲出手就不凡,他將武俠的豪氣與精妙的武術與驚險的情節融為一體,並特別注重武術技巧的描寫。其一生一共創作了一百〇二部作品,為當時作家之最。被人稱為技擊武俠小說一點也不為過。
而王度廬的武俠小說則重言情,寫到生死纏綿處,常惑人至深。後起的港、台武俠小說,也大多走的他開拓的這條「悲劇俠情」的路子。他的主要代表作就是《卧虎藏龍》等「鶴鐵五部作」。而他們中最具傳奇色彩的則是還珠樓主李壽民,他七歲便登峨眉、青城學氣功,十六歲與才女文珠相戀,因家變而失戀,寫《蜀山劍俠傳》時,筆名還珠樓主,就是用於紀念文珠的。後與大富豪之女孫經洵的婚姻更是轟動一時,孫父曾反對這樁婚姻以「拐帶良家婦女」的罪名將其告上法庭,而孫經洵則在庭審時勇敢站出來捍衛自己的婚姻自由,使其無罪開釋,一時傳為美談,而更值得一提的是,還珠樓主李壽民本人,在「七七」事變後,因拒絕出任日寇偽職,被抓到日本憲兵隊受盡嚴刑拷打達七十天,仍威武不屈,令人敬嘆!他的作為本身,也充滿著一種俠義精神。一九五八年,一篇「不許還珠樓主繼續放毒」的文章,卻使他讀後因悲憤而腦溢血,此後病榻兩年有餘,口授完長篇小說《杜甫》後,對夫人孫經洵說你要多保重後,溘然長逝,令人惑嘆!
㈡ 武俠小說家排名
1,金庸,武俠小說中的泰山北斗,其成就至今無人能夠超越
2,古龍,開創新派武俠小說,用詩一般的語言描寫江湖愛恨情仇
3,梁羽生,傳統武俠小說的代表
4,黃易,大唐雙龍傳,尋秦記都是不錯的作品
5,溫瑞安,古龍新派小說的繼承者和發揚者
6,獨孤殘紅,滄桑江湖系列構思奇詭,迷霧重重,結局出人意料,堪稱經典
7,李涼,諧趣派武俠小說的開創者,開創一個嬉笑江湖
㈢ 武俠五大家
【溫瑞安】 在談到溫瑞安的時候,武俠迷們習慣上把他和金庸提到一塊兒,我聽人說,金庸曾把他看作是知己。我不知道金庸是否曾經這么說過,在我看來,溫瑞安的確與金庸的距離太遠了。如果金庸是一座山的話,溫瑞安頂多就是一座小土包。我想他是想融合金庸與古龍二者的特色於一家。他與古龍「一樣」,喜歡用短句,一句話,幾個字就組成了一段話,也像古龍一般,時不時編排一些惑人的警句,以期收到情節突兀、摹狀深刻的寫作效果。可是畫虎不成,我強烈得不喜歡這種照抄的格式。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獨特的個性,寫作也一樣。溫瑞安不但照搬古龍的短句格式,也像古龍一般寫「名言警句」。果然,我在網上找到了一篇題為《溫瑞安妙語》的帖子,荼毒之廣,令人心驚。可能是溫瑞安正在學習階段,所以模仿別人也可被原諒。可是他畢竟已經有了這么多作品了,甚至還可分為「四大名捕系列」、「神州奇俠系列」、「說英雄誰是英雄系列」等十多個系列。我想如果是模仿,也該夠了。我看的是《神州奇俠系列》,大俠蕭秋水的故事。看了幾本,實在看不下去了。此刻,我方才想起了古龍的好處。現在重新再讀古龍的時候,看法已不再像從前那麼偏頗。呵呵,看來,讀溫瑞安也讓我懂得了看待一個作家一定要全面。在《神州奇俠系列》里,有兩個活寶喜愛鬥嘴,也能讓人笑一笑。可是,我又想起了了可愛的桃谷六仙還有少年石破天。比起這些笑話大家來,那兩個活寶便小巫見到大巫了。
如果用一個字形容金古,金庸可形容為「大」,古龍可形容為「奇」;溫瑞安兼采兩家之長,卻顯得一無「大」,二不「奇」,令人惋惜。看溫瑞安的樣子還年輕,希望他可以做出突破。
【司馬翎】 我讀黃易的小說在溫瑞安和司馬翎之前。黃易曾說過,「金庸對人物的描寫栩栩如生,活現紙上;司馬翎則對人性的刻畫入木三分、大膽直接、卓見哲理、俯拾即是……他們都各自創造出一個能夠自圓其說、有血有肉的武俠天地!」可見黃易對司馬翎的推崇程度。因此我下載了之前並不曾聽說過的司馬翎的作品。與古龍相類似,司馬翎的作品也可根據創作時期分為前期和後期,而後期的作品尤其體現了所謂司馬翎對人性的刻畫之「神」。這是一個我看過一篇後就不想再讀其他作品的作者。並不是我厭煩他的作品,而是太累。看他的作品,有點像以前看外國翻譯過來的書。不同的是,看國外的翻譯作品,是語法習慣上拗口;看司馬翎的作品,則是大段成篇的對人性的描摹,不曉得是太冗長還是太艱深,腦袋是在承受不了。於是,我在看他的作品的時候,學會了「一目十行」的功夫。這應該就是普通讀者與作家的關注點的不同罷。讀者關心的是故事情節如何奪人耳目;作家如黃易者關心的則是如何從中學習。如果黃易所說不差,司馬翎的刻畫功夫的確是高人一籌。我從來沒有見過有哪一位作家,無論是寫武俠的,寫正史的,還是寫其他方面的,有如此高明的描摹人性的功夫。小說里的重要人物,能夠純粹通過說話進行精神方面的較量。以至於我認為司馬翎筆下的人物肯定都是天才。寫武俠至於如此大費周章嗎?金庸古龍寫過從來沒有過如此「費腦力」的人物,但是他們的作品遠比司馬翎要受讀者歡迎。看來,司馬翎的作品或可以做作家們的心理學教材,卻成不了讀者群眾受歡迎的作品。不過這正是司馬翎獨特的高明之處。起碼沒有一個作家能夠在人性刻畫方面如此出眾,冗長也好,絕妙也罷,沒有人可以輕易地勝過司馬翎。如果有一天我要寫武俠,司馬翎一定是一個不得不選的心理學老師。突然有個疑問:溫瑞安學金庸、學古龍,怎麼沒有學司馬翎呢?我的答案是,司馬翎太難學了。我不清楚司馬翎的人生經歷,可能是他經歷了一般人沒有過的痛苦經歷,養成了小心翼翼的作人習慣,從不輕易地相信別人,久而久之,練就了一雙看透世事滄桑的火眼金睛,於是他的作品也帶入了他無奈的人生經驗;還有一種可能就是他是心理學的大師,運用心理學來描摹人性,在他來說是駕輕就熟,於是開辟了武俠小說的新境界。司馬翎可以「大師」來稱呼。
【黃易】 黃易是在金庸之後第二個讓我愛不釋卷的作者。我最喜看的是他的《大唐雙龍傳》和《尋秦記》。《尋秦記》引人入勝的是他的寫作手法,以今入古,實在是太意外了,而且這意外不僅僅是一時一事,在整部書里,幾乎時時處處都體現了出來。而《大唐雙龍傳》,兩個打不死的主角,屢敗屢戰,以戰養戰,卓異的先天資質加上後天離奇的坎坷經歷以及不息的努力奮斗,終於成功。黃易能算得上是經典的也就這兩部了,其他的大多涉及科幻以及現代題材,沒什麼意思。《大唐雙龍傳》最引人注目的還是武功,最不可思議的是徐子陵的結印功夫。這部書完成於上世紀90年代末吧,那時候日本的《火影忍者》還沒有出現,所以結印功夫應該算是黃易的首創。我對佛家文化甚不了解,手印文化可能屬於佛教文化的一支吧。但不論怎麼說,能把這種手形變幻化在武功裡面運用,的確是前無古人的創舉。我覺得,如果《大唐雙龍傳》不涉及政治會更好一些。我認為,武俠小說不應該把正史上的人物隨便拉進來。小說里,李世民搖身變為武林高手,可以和神功初成的寇仲徐子陵相提並論,屬於一級高手的行列;而李元吉、李建成、李淵猶勝,乃是特級高手的級別。這無疑貶低了小說的「可信度」。雖然武俠小說是一個天馬行空的想像世界,但他畢竟有自己生存發展的原則,讀者對武俠世界的憧憬也基於這些原則之上,如果作家們隨意破壞這些原則,很容易會導致讀者對作家所營造的武俠世界的不信任。寇仲的心跳得快了一下,李世民竟然能夠聽出來,說出來誰能相信?黃易的新作《邊荒傳說》里,劉裕竟然是如此高明的武學大家,更加沒有人肯相信了,除非不知道劉裕後來是皇帝。而金庸的武俠世界裡,成吉思汗只精於騎射,朱元璋常遇春僅僅會武而已。這與正史差別不大,所以讀者都相信。因為這個緣故,對《邊荒傳說》,我始終提不起興趣看下去。《邊荒傳說》編得比《大唐雙龍傳》差遠了。《大唐雙龍傳》第二個缺點是卷帙浩繁,冗溺不堪。整部書竟然六十三卷,每卷十三章。太可怕了。有一千萬字嗎?應該有吧。真是不可想像。可能比金庸所有武俠小說的字數加起來還要長吧。黃易簡直就是個怪物。這樣的寫法,有好有壞。好處是,讀者可能盡情地徜徉在作家為讀者所創造的武俠世界裡,不必擔心這個世界很快走到盡頭,但必須以作品的質量作為前提。如果是粗製濫造的作品,有誰會願意糟蹋自己的時間呢?壞處是,作品累贅不堪,結構不緊湊。寫小說,一方面是為了塑造作家心目中理想的人物,另一方面是揭露一定社會一定製度下人類的生存狀態。作品的內容長度能夠恰如其分得表達出作者的寫作目的就足夠了,何必硬要編排無謂的故事來「哄騙」讀者呢?如果時間太多,不如創作其他類型的作品來豐富自己的寫作生涯,一棵樹葉子再多,也僅僅只是一棵樹,它終究變不成森林。看看金庸的作品以及他筆下的那些性格迥異且神態豐富的人物們,以射鵰三部曲為例:郭靖、楊過、張無忌,大仁大義有之,桀驁不馴有之,溫厚端方亦有之。反觀黃易的作品,這些能夠數得著的人物,太局限了。寇仲霸氣,徐子陵淡泊,僅僅如此;而燕飛則淪於楚留香之流,劉裕更加沒有什麼性格,乏善可陳。唯一能稱贊的僅僅是故事編得好又長,能夠吸引住觀眾的眼球。只有娛樂性,沒有深刻得可打動人心。難道黃易也想學倪匡,掙點稿費作富翁?
㈣ 找一本關於唐朝的武俠小說 人物有各種著名的武俠小說的主角
大唐雙龍之召喚師,主角在大唐說書,說武俠就可以把裡面的人召喚出來,還是說書這個職業的開創者
㈤ 新武俠小說的開創者是誰
梁羽生,《龍虎鬥京華》。
㈥ 玄幻小說 是由黃易開創的嗎、
是的,玄幻這個詞就是黃易首創的,他的小說分兩大系列:《玄俠凌渡宇》的標簽就是「玄幻」系列,這也是玄幻這個詞的來源。
盡管後來很多寫手並不直接師法黃易,仙俠小說師法西遊記封神演義蜀山劍俠傳等等,西方玄幻師法外國的奇幻和日本動漫遊戲,但黃易依然是玄幻小說的開創者。他的尋秦記用現在的標准屬於歷史架空類,屬於玄幻小說的一個分類;大劍師傳奇現在屬於西方玄幻,就連大唐覆雨邊荒也不是傳統的武俠。
㈦ 武當派的最初創始者是誰
張三豐。
張三豐(1247年——?),漢族,名君寶(又名全一),道號三豐。張三豐為武當派開山祖師,武林至尊、民族英雄、內拳始祖、太極始祖、武學泰斗、龍行書法始祖。
張三豐集各派絕學於一身,對抗元朝、打擊賊寇,在武林聲名顯赫。丹道上,完成煉虛合道修持,形神俱妙 。
正史記載宋理宗淳佑七年(1247年) 出生遼東,14歲考取文武狀元,18歲擔任博陵縣令,(1280年)辭官出家修道,拜火龍真人為師。
歷代統治者對張三豐尊崇有加,明、清很多皇帝都尋找他,希望得到他的真傳,朱元璋建立明朝,張三豐曾出手相助,助洪武奪取江山,朱元璋登基後多次派人尋找張三豐。
(7)武俠小說開創者擴展閱讀:
武當派的特點是:
一、以崇拜「真武大帝」為主神,「真武大帝」即「玄武大帝」,因避諱而改稱「玄武」,為北方七宿即斗、牛、女、虛、危、室、壁等七星的合稱,以其形似龜蛇,故名「玄武」,其地位崇高而穩定,又為中國古代所崇奉的北方之神,亦為道教所供奉,更為武當派崇拜。
二、重習三豐武當內家拳技.張三豐內家拳取道家以靜制動,融合道教內丹煉養、無為、虛靜、柔弱、自然於武術中,形成貴柔尚意的獨特風格,實為內丹氣功與武術的融合,晚後的太極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均是從武當內家拳演繹發展而成的。
三、武當派主張三教合一,以「道」為三教共同之源,認為道統生天地人物,含陰陽動靜之機,具造化玄微之妙,統無極,生太極,是萬物的根本、本始和主宰,並強調:儒離此道不成儒,佛離此道不成佛,仙離此道不成仙。
四、重內丹丹法,主張性命雙修,強調要修仙道,先全人道,又主張大道以修心煉性為首,認為「未煉還丹先煉性,未修大葯且修心,心修自然丹信至,性清自然葯材生。」又強調「葯」分內外,認為「內葯是精,外葯是炁,內葯養性,外葯養命」。
而後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最終還虛而合仙道。張三豐開創武當派主要丹法著作有《金丹直指》、《金丹秘訣》等。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武當派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張三豐
㈧ 武俠小說作者名單
作者太多,說不完,給你著名的。1.還珠樓主,奇幻仙俠宗師。 2.古龍,新派武俠宗師暨開創者。 3.金庸,頂尖的舊派武俠與新派武俠的中間承接人,因《鹿鼎記》而排第三。 4.梁羽生,頂尖的舊派武俠與新派武俠的中間承接人。 5.卧龍生,台灣武俠泰斗。 6.黃易,玄幻穿越泰斗。 7.司馬翎。 8.上官鼎。 9.諸葛青雲。 10.溫瑞安,作品雖然深入人心,但沒有新意,拾古龍牙慧,而後期更是亂搞,如大量用一個字分段,文字橫七豎八排列,標題不知所雲。所以勉強排名第十。 11.伴霞樓主。 12.慕容美。 13.孫玉鑫。 14.柳殘陽。 15.獨孤紅。 16.雲中嶽。 17.蕭逸。 18.奇儒。 19.秋夢痕。 20.李涼。 民國十大武俠名家排名不分先後: 平江不肖生,趙煥亭,姚明哀,顧明道,文公直,王度廬,朱貞木,鄭證因,宮白羽,還珠樓主。 台灣十大武俠名家: 1.古龍,2.司馬翎,3.卧龍生,4.上官鼎,5.諸葛青雲,6.伴霞樓主,7.慕容美,8.孫玉鑫,9.柳殘陽,10.獨孤紅。 不得不提的名家: 於東樓,陳青雲,夢入神機,樹下野狐。
㈨ 請詳細的介紹一下武俠小說
非正統文化下的精神文化----淺淡中國現代武俠文化
我一直都認為武俠是一種文化,是屬於中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中國傳統文化具有正統和非正統之分,而武俠文化正是這種非正統文化下的一個支流.我說這話,有人要提出異議,同樣是文化,為何要提出正統和非正統之分?其原因有三:
一,正統文化有被社會大眾,尤其是知識界所廣泛接受的現實性,非正統文化沒有.
二,正統文化所挖掘的深刻內涵,反映著人文社會中固有的生活底蘊與物質意義,非正統文化缺少這種功能.
三,正統文化具有寶貴的研究價值,從正統文化摸索出的生活規律,可以作為考察某個民族在自身發展與延續過程中的行為作標與人格尺度.非正統文化不具有這種價值.
因此,如果想要文化在人文的天平上尋找到一個平衡點,那麼就要在文化拼盤的另一端,放上等量級的砝碼,這個砝碼就是民族文化的人為區分.只有人為的區分了文化的正統與非正統性,才有可能對某些特有文化進行全面系統的思想解構,這里,我們只說非正統文化下的一種精神文化----武俠文化.
武俠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在後世的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一種文化形勢.其發展歷程從中國歷史的角度來看,並非源遠流長.最早追溯的年代應該是明朝時期的<水滸傳>,它是第一個以農民起義為題材的白話小說,效早的在文學舞台上,灌輸了"武"與"俠"的概念.雖然這種"武"與"俠"在精神力度上與後世形成的武俠形勢還存在著模糊的界限,但是它為後世武俠小說的開創卻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礎.並且成為<昆侖奴><聶隱娘><兒女英雄傳>等具有現代武俠小說文化雛形的開創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可以說,武俠文化前期的發展,順應的是一種歷史潮流.因為一門文學的進步,總需要後世作者的不斷完善和創新,使文化在宏觀上形成某種延續態勢.然而人類數千年文明所積累下的劣根性人本位,總是不斷地把一種新生事物應用於功利性的目地,雖然它間接的剌激了這種事物的迅速發展,卻也同進給事物的同類性周邊環境帶來了混亂和負面影響.
首先,開創現代武俠小說先河的,首推文學大師梁羽生.據說,梁羽生第一部武俠小說<龍虎鬥京華>的由來,竟是二個"門派"的"掌門人"因為"門戶"之見在澳門的一場比武.而且據說這場比武三拳二腳之後,便以一派"掌門"將另一派掌門擊倒在地而宣告結束.然而,這件事卻剌激了梁羽生所在報社的編輯,這位編輯親眼目睹了社會大眾對這場比武追逐的狂熱性,認為如果寫出這樣的故事,一定可以吸引眾多讀者,為報社帶來豐厚的物質利益.因此他把這項重任交給了梁羽生,梁羽生本人也熱衷於新式文學的開創,於是現代武俠文化的第一部著作<龍虎鬥京華>便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應運而生了.這也許是一種巧合,也是一種奇想,但是功利性的目的最終卻促進了一種獨特文化的開創和延續,這不得不說是文化發達的成果,也是人類文明的悲哀.
現代武俠小說因為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而迅速走紅,但是真正使武俠文化遍地開花,並且人氣指數迅速升高的,還是九十年代中期,金庸走進"俠壇"的那一段時期.二大"掌門"在澳門的比武,同樣剌激了身為梁羽生同事的金庸.因此,三十幾歲的金庸在經過幾年的准備之後,也"全副武裝"的在"俠壇"開創自己的領地,並且迅速吸引了一大批讀者群.金庸的前幾部小說並不特別出眾,但是從<射鵰英雄傳>開始,金氏就已經在"俠壇"上獨領風騷.並且很快成長為武俠文學的重量級大師.他的名氣經久不衰,一直延續到今天.據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武俠",由此可見,金庸武俠小說在普通中國人心中的影響是何其的深廣.
從文化的角度看,梁羽生與金庸的武俠小說雖然受到了社會大眾的普遍歡迎,以現代武俠小說的開創者之名播於文化界,但其文學形勢上仍然未與明朝後的白話傳統文學脫鉤,字里行間仍然可以看到許多傳統文化的遺留.但是,它更注重了"武"與"俠"的渲染.在武打動作與招式刻畫上,真正達到了現代人公認的武俠作業的成熟.
武俠文化是不斷發展的.最初開創空間的無限廣闊,吸引了眾多熱衷此道的俠迷,也培養了一大批武俠寫手.以古龍為代表的另一武俠派別開始成形,並且迅速壯大.古龍的武俠小說,據某些武俠研究者稱,是繼承了西方文學的一些優良因素,但我個人更熱衷於說他是在傳統武俠風格上達到了某種創新和突破.毫無疑問,古龍的武俠小說已經在傳統文學上脫胎換骨,他的風格無論在語言文字上還是在結構形勢上,都與成熟流利的白話正統文學劃上等號.這完全可以說成是用正統文學的一些文學樣式來創造性的發展非正統文學下的新式文學.比如古龍小說的語言文字趨近散文化,情節構成有推理化傾向等,這些都是古龍武俠小說的突破性亮點.因此,可以這樣說,古龍小說在武俠文學上另外開創了一個變數,他是這個變數的領頭羊,並且帶動了後世許多武俠作家和寫手來效仿這頭領頭羊,把武俠文化推向另一個高潮.
武俠小說的接力棒傳到了溫瑞安手中,已經無法再達到另一種高潮性突破.其原因有歷史因素(白話文的發展已經牢牢定位),也有現實因素(武俠作家層出不窮,各種文學樣式過渡泛濫,使其不能再在武俠文學形勢上尋找新的定義域),更有武俠文學自身的局限性因素(武俠文化畢竟是非正統文化下的支流,與正統文化的廣大與深厚無法相提並論).因而,縱觀溫瑞安的武俠小說,只能說是在古龍的基礎上把散文化,推理化更加深入一些,甚至把武打細節(無論是傳統的還是非傳統的)渲染得更加神乎其技(像神州奇俠系列中屈寒山的劍,我就不明白他身上怎麼藏著那麼多劍?木劍,鐵劍,,,什麼劍都有,這可能嗎?)不過,溫氏武俠文學個性上還是有一定廣度和深度的,不然他就不會擁有那麼多的讀者群.我個人最佩服他小說中的奇特情節與想像力度,像<四大名捕>系列中的"碎夢刀".那把刀的來歷,特性等等都是一個個吸引人的迷底.有人說,溫氏是繼承了金,古兩大家的優點,這個說法我倒是不敢苟同.這里我只說出自己的意見,至於詳細原因,我暫時持保留態度.
古,溫武俠小說是繼梁,金武俠小說之後的另一種形勢,這是武俠文化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積累和完善所帶來的必然結果.當然,這種結果並不局限於這一種形勢,它還會生成許多其它形勢的變種(像多以頑童為主角的李涼小說).我個人認為,古龍小說最大的特點是脫略了歷史范疇的局限,使武俠小說的情節構造變得隨心所欲.溫瑞安雖然沒有完全脫略歷史,但是其小說中所極力渲染的血腥和暴力,卻非常符合當代青少年的某些激進心理.他們成為溫氏小說讀者中的最重要一群.
武俠到了黃易的手裡,已經看不到什麼武俠味兒了.我一直都認為他寫的不是武俠,也不應該排列在武俠作家之列,如果說他是想借用玄幻的手法在武俠作品上尋找突破,那麼我只能遺憾的說,他走錯路了,這直接倒至他與武俠大家的招牌越離越遠,但是與玄幻大家的牌子卻越靠越近,最終一舉成名.當然,這只是我個人一廂情願的看法.
現代武俠文學從梁金起始,直至古溫為止,這段發展歷程基本上是呈弧線走向.也就是說,從起點到高潮這段函數圖像基本上繪制完畢.從這段圖像的尾部再繼續向下,就開始逐漸彎曲,反映到文化現實中,就是武俠文化的下坡路已經在高潮迭起的巔峰時刻完成了對自身走向的整體搭建,這種趨勢具有多種原因:一種是我前面所說的三種因素(歷史因素,現實因素,武俠文學自身的局限性因素).二也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功利性,也就是說,許多在文學市場上毫無作為的失意文人以寫武俠為職業,它們出於對自身生存需要的考慮,不再注重武俠文學的質量,一批批為"文化消費"而消費的抵擋作品層出不窮,量多而質差,至使大量讀者對武俠失去了原有的興趣.另外還有社會因素(比如隨著經濟的發展,文化品位的增高,追逐正統文學的趨向強化等等),這些都形成了對武俠文化大負荷擠壓.
縱觀武俠文化的發展,大至就經歷了以梁金古溫四大家爭鳴的局勢.分析和解構這四大家的文學動態與寫作手法可以看到武俠文化在當今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盡管這種發展不容樂觀),如何繼續開拓文化視野和挑起武俠文學大梁,已成為武俠文化能否保持獨立格局的當務之急.武俠文化不是正統文化,但它卻是填補人們業餘生活的精神食糧.怎麼利用好和調理好這份精神食糧,相信在今後的日子裡,仍然是寫手們不段追求和思考的文學主題.在本篇里,不再過多評論.
㈩ 為什麼很多認為新派武俠小說中,金庸的成就最高
我國內地的武俠小說在經過文化大革命的一系列改動之後,便在內地銷聲匿跡。但是後來卻在香港地區得到了繁榮發展,形成今天我們所說的新派武俠小說。新派武俠小說的鼻祖,我們一般認為是梁羽生,但是成就最高的卻是金庸。其原因是金庸的影響力在整個新派武俠小說當中是最高的。
三、金庸的武俠意義
金庸自1955年便開始寫書,第一部武俠小說是書劍恩仇錄,此後便一直寫到1972年鹿鼎記正式封筆。這期間他一共創作了15部小說,這些小說在世界引起了深遠影響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