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費閱讀余依小說
1. 小說中提到的「涅磐」是什麼意思指的是魔獸。
小說里是重生的意思。下面是該詞的解釋:涅槃 正確寫法
【詞彙】
音:niè pán
涅磐翻譯成中文為不生不滅意,乃指佛教之中心思想,若無涅磐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
慧律法師開示:
佛教,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叫做涅盤,涅盤翻譯過來叫做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意思就是我們要用這一顆心,智慧的心,解脫的心,來面對這個世間,什麼叫做不生不滅呢?意思就是任何的東西增加,也沒感覺增加,任何的東西減少,也不計較減少,因為這些相只是心的影像而已,沒有實體可得,簡單講涅盤就是來無來相,去無去相,增也沒有增相,減也沒有減相,也沒有什麼是跟非,也無所謂的對跟錯,簡單講涅盤就是不落入對立,完成了絕對的智慧。絕對就是絕對,就像虛空可以包容一切,這就是我們修學佛道要追求的,用一顆智慧的心,過活了每一分每一秒的現象界的生活,換句話說用一顆像虛空那麼大的胸量來過著我們每一分每一秒的現象界生活。這個就是我們所要追求的,慢慢的每一分每一秒,進入了不增不減,不來不去,不生不滅,那我們慢慢就了解涅盤的心是什麼,就是我們佛教追求的最好的一個原則一個領域,換句話說每一個人,眾生都佛性,到最後都要進入涅盤,但是有因緣的人碰到佛法的人,就比較早成熟,沒有因緣碰到佛法的人,就要經過百萬劫。所以看個人的因緣,看個人的福報,不過啊用一點點智慧的心,涅盤的心在生活當中,總是可以過很快樂的日子,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不減,來無來相,去無去相,生滅增減,是非對立相統統沒有,化作絕對的智慧,絕對的包容,那麼人絕對的包容就無諍,社會絕對的包容就不會戰爭,國家跟國家絕對的包容就沒有爭戰。那麼人民就會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如果一個人懂得涅盤的心,不管他走到那裡都是那麼的忍辱,那麼的平和,那麼的安詳,包括他晚上睡覺都不作惡夢。這是佛弟子要積極追求的就是涅盤的智慧心,菩提心。
涅盤寂靜
此系佛教之中心思想,意指不生不滅,身心俱寂之解脫境界。若離開涅盤思想,佛教就形同生滅的世間法,只能稱之為勸善,不能體會因性本空,果性本空之非因非果甚深奧義。
未入正信者,每以涅盤為死亡,此乃嚴重之誤解。倘能如其所言,則死亡又為另一生命之開端,豈非生死未了?眾生長嬰輪回之苦,乃受業力所牽,作主不得。唯有佛陀為究竟死亡,以其死即不得再生,不生則不滅,蓋已打破無始無明,徹見本來面目,此允稱為佛教是可貴之處。
凡人皆貪生畏死,因世間他事,皆有解決之道,唯獨死亡,無可商量。聖者超脫物外,於現實生活中,即是不生不滅之涅盤妙心,所謂:不染六塵名護法;不生妄想名涅盤。心外見法,名為外道;若悟自心,即是涅盤。生死與涅盤本無距離,只在當下一念間。若體悟本性,生死、涅盤皆不可得。吾人但不造生死業,即得大涅盤;若求大涅盤,即造生死業。
【名稱】
梵語nirva^n!a,巴利語nibba^na。又作泥洹、泥曰、涅盤那、涅隸盤那、抳縛南、匿縛喃。意譯作滅、寂滅、滅度、寂、無生。與擇滅、離系、解脫等詞同義。或作般涅盤(般,為梵語pari 之音譯,完全之義,意譯作圓寂)、大般涅盤(大,即殊勝之意。又作大圓寂)。原來指吹滅,或表吹滅之狀態;其後轉指燃燒煩惱之火滅盡,完成悟智(即菩提)之境地。此乃超越生死(迷界)之悟界,亦為佛教終極之實踐目的,故表佛教之特徵而列為法印之一,稱『涅盤寂靜』。佛教以外之教派雖亦有涅盤之說,然與佛教者迥異。佛教大乘、小乘對涅盤之解釋,異說紛紜。總約之,可大別如下: (一)據部派佛教,涅盤即滅卻煩惱之狀態。其中復有有餘(依)涅盤與無余(依)涅盤之分,前者是雖斷煩惱,然肉體(意即殘余之依身,略稱『余依』或『余』)殘存之情形;後者是灰身滅智之狀態,即指一切歸於滅無之狀況。有部等主張涅盤乃一存在之實體,經量部等視涅盤為煩惱滅盡的狀態之假名,而其本身並無實體。 (二)中論等以實相為涅盤,實相又即為因緣所生法上之空性,故與生死世間無有區別。同時,南本涅盤經卷三指出涅盤具足如下八味,即常、恆、安、清凈、不老、不死、無垢、快樂,稱為涅盤八味。若以此配以涅盤四德,常、恆為常,安、快樂為樂,不老、不死為我,清凈、無垢為凈。唯識宗稱涅盤有四種,即本來自性清凈涅盤、有餘依涅盤、無余依涅盤與無住處涅盤四種。其中之本來自性清凈涅盤,略稱本來清凈涅盤、性凈涅盤,謂一切事物之本來相即是真如寂滅之理體,乃指真如。無住處涅盤,即依於智慧,遠離煩惱、所知二障,不滯生死之迷界,且因大悲救濟眾生,故在迷界中活動,又不滯於涅盤之境地。大乘佛教之涅盤教說即以此為特色。 此外,地論宗、攝論宗謂涅盤分為性凈涅盤與方便凈涅盤(藉修道去除煩惱而得之涅盤)二種。天台宗則分為性凈涅盤、圓凈涅盤(相當於地論宗等之方便凈涅盤)與方便凈涅盤(佛以救渡眾生故,示現假身,緣盡而入涅盤。又作應化涅盤)等三涅盤。 (三)小乘之聲聞、緣覺入無余涅盤,再回心轉向大乘之教,稱為無余還生。同時,涅盤乃超離一切差別相狀者(有為之相),故又稱離相。凈土宗稱彌陀凈土為涅盤之城,亦稱無為涅盤界。 (四)出現此世為人的佛(特指釋尊),其肉體之死,稱涅盤、般涅盤、大般涅盤。入涅盤又稱入滅、薪盡火滅(薪喻佛身或機緣,火喻智慧或佛身)。涅盤原意指釋尊之成道,但今大抵皆作無余依涅盤之意。刻繪釋尊入滅姿態之畫像或雕像,稱為涅盤像。舉行追慕釋尊之法會,稱涅盤會、涅盤忌、常樂會等。後世稱僧侶之死為圓寂、歸寂、示寂、入寂等。
一、蘊苦永息之涅盤
煩惱的根本是我見,是迷於無我的愚疑,這惟有無我 的深慧,才能破除他。有了甚深的空(無我)慧,便能破我見,體驗到人生的真 理,獲得大自在。這是現在生所能修驗的,也是聖者所確實證明的。等到此生報 體結束後,不再受生死果,這就是入涅盤了。大阿羅漢都是這樣的,釋迦佛八十 歲時,也這樣的入了涅盤。如進一層推求,就難於明白。一般人想:入了涅盤, 到那裡去呢?證了涅盤,是什麼樣子呢?關於這,佛是很少講到的。總是講:生 死怎樣延續,怎樣斷煩惱,怎樣就能證涅盤。入了涅盤的情形,原是不用說的, 說了也是不明了的。比方一個生盲的人,到一位著名的眼科醫生處求醫,一定要 問個明白,眼明以後,是什麼樣子的,醫生怎麼說也沒有用吧!因為他從來無此 經驗,沒法想像。只要接受醫治,眼睛明亮了,自然會知道,何必作無謂的解說 。若一定要問明了才肯就醫,那他的眼睛,將永無光明的日子。涅盤也是這樣, 我們從無始以來,都在生死中轉,未曾證得涅盤,所以入涅盤的境地,怎麼想也 想不到,怎麼說也說不到,正如生盲要知的光明情形一樣。佛教是重實證的,只 要依著佛的教說----斷煩惱,證真如的方法去修習,自然會達到自覺自證,不再 需要說明了。
凡夫心境,距離聖境太遠了,無法推測,也不易說明。但世人愚疑,總是要 作多餘的詰問。所以,佛曾因弟子所問而說過譬喻。佛拿著一個火,手一揮動, 火就息滅了。佛問弟子:火到那裡去呢?這不能說火是什麼情形,也不能說火到 那裡去了。生死滅了,證入涅盤,要問是什麼樣子,到什麼地方去,也與火滅了 一樣的不可說明。再說一個經中常說的譬喻吧!因冷氣而結水成冰,有大冰山, 小冰塊,什麼情形都有,各各差別。這像眾生從無始以來,各有煩惱,各各業感 ,各各苦果,也是各各差別不一。冷氣消除了,冰便溶化為水而歸於大海。這如 發心修行的,斷煩惱,解脫生死苦果而入涅盤一樣。這時候,如問,冰到那裡去 了,現在那塊冰是什麼樣子,那是多餘的戲論。既已溶化,不能再想像過去的個 體;水入大海,遍一切水中,所以是「無在無不在」。解脫生死而證入涅盤,也 是這樣,不能再以舊有的個體去想像他。有些人,總覺得入涅盤以後,還是一個 個的,還是會跑會說的,不過奇妙的很而已。這只是把小我的個體去推想涅盤, 根本不對!如說某人入涅盤,是可以的;以為入涅盤後,仍是一個個的,便成大 錯。如說黃河的水,長江的水,流到海里,是可以這樣的。但在流入大海以後, 如還想分別:那是黃河水,那是長江水,這豈非笑話。眾生為什麼在生死海中, 不能徹底解脫?就因為以我為中心,執著一個個的個體為自我,總是畏懼沒有我 ,總要有個我才好。因此,永遠成為個體的小我,一切苦痛就跟著來了,得了涅 盤的,如大小冰塊的溶入於大海,豈可再分別是什麼樣子!到達涅盤,便是融然 一味,平等平等。經上說:「滅者即是不可量」。涅盤(滅)是無分量的,無數 量的,無時量與空量的。平等法性海中,不可分別,不能想作世間事物:一個個 的,有分量,有方所,有多少。從前,印度有一位外道,見人死了,會說:某人 生天,某人生人間,某人墮地獄。但一位阿羅漢入滅了,外道看來看去,再也看 不出,不知道現在什麼地方。這是說明了:入了涅盤,是無所從來,也無所去的 ;無所在,也無所不在的。我們沒有證得涅盤,總是把自我個體看為實在,處處 從自我出發。聽到消除了自我的涅盤,反而恐怖起來。所以理解涅盤是最困難的 ,難在不能用我及有關我的事物去擬想,而人人都透過我見去擬想他,怎麼也不 對,入了涅盤,身心都泯寂了。泯,滅,寂,意思都相近。這並非說毀滅了,而 是慧證法性,銷解了相對的個體性,與一切平等平等,同一解脫味。到這里,就 另有一問題,大小乘便要分宗了!
小乘的修學者,做到生死解脫了,便算了事,苦痛既已消除,也再不起什麼 作用了。這是小乘者的涅盤觀,大乘卻有更進一步的內容。這可分兩點來說:一 、約體證的現(相)實(性)一味說:聲聞者證入法性平等時,離一切相。雖也 知道法性是不離一切相的,但在證見時,不見一切相,惟是一味平等法性。所以 說:「慧眼於一切法都無所見」。聲聞學者的生死涅盤差別論,性相差別論,都 是依據古代聖者的這種體驗報告而推論出來。但大乘修學者的深悟,在證入一切 法性時,雖也是不見一切相(三乘同入一法性;真見道),但深知這性相的不相 離。由此進修,等到證悟極深時,現見法性離相,而一切如幻的事相,宛然呈現 。這種空有無礙的等觀,稱為中道;或稱之為真空即妙有,妙有即真空。由於體 證到此,所以說:「慧眼無所見而無所不見」。依據這種體證的境地,安立教說 ,所以是性相不二論,生死涅盤無差別論。在修行的過程中,證到了這,名為安 住「無住涅盤」,能不厭生死,不著涅盤,這是小乘證悟所不能及的。但大小的 涅盤,不是完全不同,而是大乘者在三乘共證的涅盤(法性)中,更進一層,到 達法性海的底里。
二、約修持的悲願無盡說:
小乘者的證入涅盤,所以(暫時)不起作用,除 了但證空性,不見中道而外,也因為他們在修持時,缺乏了廣泛的慈悲心。像游 泳的人,如發生了危險,那不想救人的,只要自己爬到岸上休息,便覺得沒事, 更不關心他人的死活。有些想救人的,自己到了岸,見別人還在危險中,便奮不 顧身,再跳進水裡去,把別人拉到岸上來。菩薩在修行的過程中,有大慈悲,有 大願力,發心救度一切眾生。所以自己證悟了,還是不斷的救度眾生。在為人利 他所受的苦難,菩薩覺得是:無上的安慰,最大的喜樂,沒有比這更幸福了。由 於菩薩悲願力的熏發,到了成佛,雖圓滿的證入涅盤,但度生無盡的悲願,成為 不動本際而起妙用的動力,無盡期的救度眾生,這就大大不同於小乘者的見地了 。但圓滿成佛以後,救度眾生,不再像眾生一樣,救此就不救彼,在彼就不在此 。佛的涅盤,是無在無不在的,是隨眾生的善根力所感而起應化的----現身,說 法等。佛涅盤是有感必應,自然起用,不用作意與功力的。佛般涅盤,像日光的 遍照一切一樣,一個個的眾生,像一所所的房屋。有方窗,光射進來,就有方光 ;有圓孔,光射進來,就有圓光。光是無所謂方圓的。所以,現一切身,說一切 法,都是隨眾生的機感而現的。如釋迦佛的在此土誕生,出家,成佛,說法,入 涅盤,都是應化身;圓證涅盤的佛,是早已證法身了。因此,如想像圓證涅盤的 佛,是一個個的,在這里在那裡的,是壽長壽短的,便不能了知大乘涅盤的真義 ,不知應化身的真義了。必須放棄小我個體的觀念,才有悟解證入涅盤的可能。
身心轉依之涅盤
「轉依」,是大乘佛教特有的術語。轉依即涅盤,表 示身心(依)起了轉化,轉化為超一般的。這可說是從表顯的方法來說明涅盤。 。依,有二種:一、心是所依止,名為「染凈依」。依心的雜染,所以有生死; 依心的清凈,所以得涅盤。心是從染到凈,從生死到涅盤的通一性。在大乘的唯 識學中,特重於這一說明。二、法性(空性)是所依止,名為「迷悟依」。法性 是究竟的真性,迷了他,幻現為雜染的生死;如悟了,即顯出法性的清凈德性, 就名為涅盤。從心或從法性----依的轉化中,去表顯涅盤的德用,是大乘有宗的 特色。
一、約染凈依說轉
我們的煩惱,業,苦果,是屬於雜染的;聖者的戒定慧 等功德,是屬於清凈的。而染與凈,都以心為依止。這個所依心,唯識學中名為 阿賴耶識,即心識活動的最微細部分;最深細的阿賴耶識,成為生死與涅盤的樞 紐。眾生的生死苦,由於心識中有不凈種子(功能)。由此不凈的種子,生起煩 惱,業,果。如從不凈種,生起貪、鎮等煩惱心行,於是所有的身口行為,都成 為不凈業,如殺、盜、淫等。即使是作善,因從自我出發,所作的也是雜染業, 要感生死苦果(生人天中)。此報由業感,業從惑起的因果,實在都是從不凈的 種子而發現。現起的不凈行,又還熏成種種不凈的種子。雜染種子積集的染心, 持種現起,又受熏成種,因果不斷,這才延續流轉於苦海之中。這個雜染種子所 積集的雜染心----阿賴耶識,從業感報來說,他是受報的主體,所以叫異熟識。 從形成個體的小我來說,他是攝取及執取的阿賴耶識,而被我見錯執為自我(因 為阿賴耶識,有統一性,延續性,而被錯執為是常是一的自我)的對象。依阿賴 耶識而有雜染的種現不斷,那不是永遠不能解脫雜染的生死嗎?不!好在心的深 處,還有清凈的種子。所以,眾生是既非純善的,也不是純惡的,而是心中含藏 著一切染凈功能種子。眾生並不是沒有清凈的功能----無漏種子,而是向來被雜 染功能遮蔽了,才成為雜染的一家天下,煩惱業苦現行,不得解脫,要求得解脫 ,就要設法,把心中深藏的清凈種子,使他發現出來。如信三寶,聽法,誦經, 持戒等,即是開始轉化。像走路一樣,向來走錯了,現在要換個方向走,向佛道 走去。依佛法而作不斷的熏習,漸使雜染的力能減低,清凈的功能增強,發展為 強大的清凈潛力。再進步,把雜染的功能完全壓伏,從無漏的清凈種子,現起清 凈的智慧等,煩惱自然被伏斷了。一向為雜染所依的雜染心,現在轉化為清凈法 的所依,就叫做轉依(究竟轉依在佛位)。悟證以後,清凈的功德現前,雜染的 力能被壓伏,但染法的潛力還在,不時還要起來。這要經過不斷的治伏階段,與 煩惱餘力搏鬥,到最後,達到純凈地步,才徹底消除了不凈的種子,而得究竟的 清凈解脫,也就是得到究竟的涅盤。修持的方法,不外乎修戒定慧,修六度,四 攝。到轉染成凈,不但消除了一切雜染,而且成就無量的清凈的功德,無邊殊勝 力量。所以大乘的涅盤,不是什麼都沒有了,也不是毫無作用。
究竟轉依了的清凈心,和現在的雜染阿賴耶識不同。現在是虛妄分別的,與 雜染相應的。到那時,轉識成智,是無分別的。圓滿的大智慧,具足種種利生妙 用,一切清凈的功德都成就。清凈的功德成就,在約染凈依說,著重戒定慧功德的熏修,轉染 成凈,苦果消散了,卻具足一切功德。所以成了佛,能盡未來際度眾生,隨感而 應,現身說法。
對於佛果的大般涅盤,切勿作「我」想,我想與涅盤是永不相應的。轉依的 佛涅盤,以大菩提(覺)為本,徹證無我法性,所以佛佛平等,相融相入。具足 一切功德的佛涅盤,徹證無我,沒有分別,所以從對立矛盾等而來的一切苦痛, 成為過去。
二、約迷悟依說轉:佛有無量善巧,為了適應眾生,還有另一方便,約迷悟 依說轉依。這個依,指法性而說,或名真如。真是非假的,如是不二的,這就是 一切法空性,事事物物的實相。眾生為什麼輪回生死?即因不悟法性,顛倒妄執 ,造業受苦。若修持而悟證了法性,即得解脫。法性是不二的,所以說:「在聖 不增,在凡不減」。『心經』所說的:「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凈,不增 不減」,也就是這個。諸法空性,雖本來如此,但無始以來,有無明、我見,不 凈的因果系,迷濛此法性,像烏雲的籠蓋了晴空一樣。雖然迷了,雜染了,而一 切眾生的本性,還是清凈的,光明的,本來具足一切功德的。一般人都覺得,生 死流轉中,有個真常本凈的自我,迷的是我,悟了解脫了,也還是這個我。現在 說:眾生雖然迷了,而常住真性,不變不失。這對於怖畏空無我的,怖畏涅盤的 ,是能適應他,使人容易信受的。佛在世時,有外道對佛說:「世尊!你的教法 ,什麼都好,只有一點,就是「無我」,這是可怕的,是無法信受的」。佛說: 「我亦說有我」,這就是如來藏。外道聽了,便歡喜信受。中國佛教界,特別重視這一方便,大大的宏揚。但是,如忽略了 佛說如來藏的意趣,便不免類似外道的神我了。要知道,這是佛為執我外道所說 的方便。其實,如來藏不是別的,即是法空性的別名。必須通達「無我如來之藏 」,才能離煩惱而得解脫。
約法性空說,凡聖本沒有任何差別,都是本性清凈的,如虛空的性本明凈一 樣。在眾生位,為煩惱,為五蘊的報身所蒙蔽,不能現見,等於明凈的虛空,為 烏雲所遮一樣。如菩薩發心修行,逐漸轉化,一旦轉迷成悟,就像一陣風,把烏 雲吹散,顯露晴朗的晴天一樣。雲越散,空越顯,等到浮雲散盡,便顯發純凈的 晴空,萬里無雲,一片碧天,這就名為最清凈法界,也就是究竟的涅盤。
【四涅盤】
此依真如離障施設,故體即是清凈法界。
雖本來自性清凈,而由客障覆令不顯。
真聖道生,斷彼障故,令其相顯。
一本來自性清凈涅盤
謂一切法相真如理,雖有客染,而本性凈,具無數量微妙功德,無生無滅,湛若虛空,一切有情平等共有,與一切法不一不異,離一切相一切分別,尋思路絕,名言道斷,唯真聖者自內所證,其性本寂,故名涅盤。
二有餘依涅盤
謂即真如出煩惱障,雖有微苦所依未滅,而障永寂,故名涅盤。
三無余依涅盤
謂即真如出生死苦,煩惱既盡,余依亦滅,眾苦永寂,故名涅盤。
四無住處涅盤
謂即真如出所知障,大悲般若常所輔翼,由斯不住生死涅盤,利樂有情窮未來際,用而常寂,故名涅盤。
一切有情,皆有初一。
二乘無學,容有前三。
唯我世尊,可言具四。
或言
凡夫與二乘有學,具初一。
不定性二乘無學,前二。
定性二乘無學,前三。
直往菩薩,第一第四。
具足此四種,得真涅盤者,惟究竟位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