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仙小說免費閱讀全文
⑴ 白蛇傳全文
最初的白蛇傳故事雛形見於唐人穀神子的《博物志》,小說寫一隴西男子李黃在長安東市偶遇一孀居白衣女子,容色絕代,因服喪期滿,欲購吉服。李黃借錢給她,女子邀請李黃到她家去取錢。李黃到後又邀李黃小住,一青衣老女郎,自稱為白衣女子之姨,她與李商定,若能代白衣女子償還三十千債負,白衣女子願意服侍左右。李同意,與白衣女子同居三日而還,回家後但覺滿身腥氣、頭重腳輕、卧床不起,「口雖語,但覺被底身漸消盡,揭被而視,空注水而已,唯頭存。」家人大驚,急忙去尋找白衣女子,但已人去樓空,樹上下各掛十五千錢,問鄰居說常常見到一巨型白蛇出入樹下。到宋元時代,白蛇故事發生了變異:1、內容上,宋元話本《西湖三塔記》里講:宋孝宗淳熙年間,臨安府官宦子弟奚宣贊於清明時節到西湖遊玩,途遇一迷路女孩叫卯奴,領回家中,是多日後,有一婆婆到奚家尋找卯奴,並邀請奚宣贊到家相謝。奚宣贊應約到她家,婆婆領一白衣女子與奚共飲,住半月,後女子喜新厭舊欲殺奚,為卯奴所救。奚回家後舉家遷移避禍,不料第二年清明,奚宣贊又為婆婆擄至白衣一女子家裡,過半月後,白衣婦人又欲殺奚,又為卯奴所救,奚之叔——道士奚真人得知後做法收三妖,現形後發現婆婆為一獺、卯奴為烏鴉、白衣女子為白蛇。此時的白蛇傳故事已經與前代不同了在情節中加了一個知恩圖報的卯奴,結局也發生了變化,李黃最後是被白蛇的妖氣中毒而死的,而奚宣贊卻沒有中毒,且還有道士做法收妖,將其打回原形。2、細節上,男主角的名字也變化了,前代叫李黃,這里叫奚宣贊。而且人物的身份也開始明朗化,奚宣贊是官宦子弟,而李黃為官為商不太清楚,再者,故事的發生地也發生了變化,由長安轉移到臨安府,越來越接近西湖了。至明天啟年間,馮夢龍編的《警世通言》中的《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白蛇傳故事發生了質的變化,小說寫的是南宋紹興年間,南廊閣子庫官員李仁內弟許宣做一葯鋪主管,一日祭祖回來,在雨中渡船上遇到一自稱為白三班白殿直之妹及張氏遺孀的婦人,經過了借傘還傘後,此女要與許宣結為夫婦,又叫丫鬟小青贈銀十兩,殊不知此銀為官府庫銀,被發現後,許宣被發配蘇州,在蘇州與白娘子相遇而結婚,後又因白娘子盜物累及許宣,再次發配至鎮江,許白又與鎮江相遇復合,而法海作梗,扣留許宣,使白娘子索夫不成,許宣得知白娘子為蛇妖後,驚恐萬分,要法海收他做徒弟,許宣修煉成功後,修塔鎮住白娘子,留警世之言後坐化。這時,後世的白蛇傳故事格局基本出現,與前世相比,首先在故事主題上發生了變化,這里的白蛇已經是一個對愛情忠貞、令人同情的婦女形象,她不在是一個害人的妖,在白娘子身上,體現了一個為人妻子的溫柔美德,她是一個蛇形人心的女子,她的妖性大大的減弱不在害人而是幫人,對與許宣這個人物,卻為人不齒,貪生怕死,毫無人格可言。盡管與前世相比,許宣形象仍是負面的,但此時的許宣更可惡,前世的李黃、奚宣贊,他們可以怨恨白衣女子,因為白衣女子害人,但許宣不行,白娘子是個好姑娘。其次在故事的內容上也發生了變異,此時是許宣親自作法修塔鎮住白娘子,而前世的只不過由道士作法將白蛇打回原形。此時還出現了第二主角——小青丫鬟。法海這個人物也創造了出來。總之,白蛇傳故事的人物基本出現。最後在細節上更是發生了變異。⑴、姓名上:李黃——奚宣贊——許宣。⑵身份上:不清不楚——官宦子弟——葯鋪主管。⑶相遇途徑上:還錢——還人——還傘⑷地名上:長安——臨安府——西湖邊。嘉慶年間陳遇乾的《綉像義妖傳》是對《白娘子永鎮雷峰塔》的補充,大致的情節並沒有變化,只是加入了更多對白娘子的形象的刻畫與同情,於是,內容上加入了端午、水斗、斷橋等情節,使白娘娘的形象更為豐滿、動人。此時白娘子終於有了自己的名字:白素貞。
其實,後世對於白蛇傳故事的變異大致體現在結尾上。在《綉像義妖傳》里白娘子是由法海鎮住關在雷峰塔里,許仙也因此而出家,二十年後白氏之子許夢蛟高中狀元,衣錦還鄉祭母,於是白素貞難滿出塔,全家團圓。此時的許仙還有一些人性。結局是大團圓。而田氏《白蛇傳》里的結尾是小青修煉成為青蛇大仙,破塔救人。《西湖民間故事 白娘子》中反抗性更強,更爽,最後小青勤奮修煉,終於破塔救出白素貞,二人合力將法海這個多管閑事的臭和尚打的逃入了蟹殼里,成為了蟹殼和尚。其實這些變異都是有原因的,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民間文學,由於歷史的發展、時代的變遷、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的差異都對白蛇傳故事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補刪減。而且更因為個人記憶的偏差、個體心理機制的差異,對白蛇傳故事的創造產生了更為重要的變化。在白蛇傳故事的變革中,我們可以看到,白蛇最初是一條害人的蛇妖,屬於典型的美女蛇,男主角也是一些「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的次等角色,其重要意義是沒有的。隨著人們文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人文性的不斷加強,在原先美女蛇的基礎上,塑造了一個美麗深情,及人類諸多美德於一身的白素貞形象,她不在是一個反面妖物,而是被定位為一個「只羨鴛鴦不羨仙」的令人同情的堅強的好姑娘。對與法海的地位,也不在同前代那樣令人尊敬了,魯迅在《論雷峰塔的倒掉》中,對於這個多管閑事的和尚只講了兩個很痛快的字:「活該!」我也這么認為的。後世的白蛇傳故事,更體現了人們愛憎分明、善良質朴的美醜觀,而人們也以此為原則,進行白蛇傳故事的創作。從白蛇傳故事中看到了它的變異性,我更從白蛇傳故事中看到了人們的善良的心。我想這正是白蛇傳故事能流傳至今的最為強大的推動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