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現代文閱讀小說概括思想感情
Ⅰ 高一小說,記敘文,散文等問題的現代文閱讀怎麼做!
記敘文閱讀積累 一、主要知識 1、記敘文五種表達方式。 (1)記敘。弄清記敘的要素和線索是閱讀記敘文的基本要求,同時,還要分清記敘的順序與人稱。 (2)描寫。描寫是記敘文中常用的一種表達方式,用來表現人物、交代背景、渲染氣氛、抒發感情、突出中心;說明文中的描寫是為了把事物說得更准確、更易懂、更形象。 (3)說明。理清說明順序,抓住特徵,分清說明方法。 (4)議論。分清議論的要素和議論的方式,分析記敘文中議論的作用。 (5)抒情。抒情有直接抒情和間接抒情。要正確理解作者的情,就必須因人因事因物,從對人、事、物的敘述和描寫中感受作者的情感。 2、線索及作用。 文章線索的安排通常有以下幾種形式: (1)以主題為線索(2)以人物為線索。(3)以事物為線索。(4)以中心事件為線索。 (5)以「情」為線索。 作用:貫穿全文的脈絡,把文中的人物和事件有機地連在一起,使文章條理清楚、層次清晰。3、記敘順序及作用。 (1)順敘(按事情發展先後順序) 作用:敘事有頭有尾,條理清晰,讀起來脈絡清楚、印象深刻。 (2)倒敘(先寫結果,再交待前面發生的事。) 作用:造成懸念、吸引讀者,避免敘述的平板單調,增強文章的生動性。 (3)插敘(敘事時中斷線索,插入相關的另一件事。) 作用:對情節起補充、襯托作用,豐富形象,突出中心。 (4)補敘:在順敘之後再補充敘述某些與前文有某中聯系的內容,是對上文所做的補充解釋,對下文做必要交代的敘述文字。這里需要說明的是,因為補敘與插敘同是中斷原來的敘述而插進去的文字,所以也有人把補敘歸入插敘,但兩者是有區別的。 4、修辭方法及作用。 (1)比喻: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2)擬人:運用了……的修辭,生動形象地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 (3)誇張:突出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排比:增強語勢,條理清晰,節奏鮮明,生動形象地寫出了…… (5)對偶:形式整齊,音韻和諧,互相映襯,互為補充。 (6)反復:強調某種意思,強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設問:引人注意與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啟下。 (8)反問:態度鮮明,加強語氣,給人以不可辯駁的力量。 5、記敘文六要素: 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6、概括內容。 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表現了(反映了、歌頌了、揭露了、批判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抒發了作者……的感情。 7、環境描寫的作用。 (1)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為人物活動提供具體的背景。(2)渲染氣氛。(3)烘託人物心理或烘託人物形象。(4)推動故事情節的發展(為下文作鋪墊)。 8、句子的作用。 語句的作用一般表現為兩個方面: (1)結構上的作用,包括總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筆、巧作鋪墊、承上啟下(過渡)、前後照應、總結全文、點明題旨、推動情節發展等;
(2)內容上的作用,包括渲染氣氛、烘託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點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題(深化中心)等。 9、表現(寫作)手法及作用。 (1)擬人手法:賦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動作,使物人格化,從而達到形象生動的效果。 (2)比喻手法形象生動、簡潔凝練地描寫:事物、講解道理。 (3)誇張手法: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徵,揭示本質,給讀者以鮮明而強烈的印象。 (4)象徵手法;把特定約意義寄託在所描寫拘事物上,表達了強烈鮮明的情感,增強了文章的表現力。 (5)對比手法:通過比較,突出事物的特點,更好地表現文章的主題。 (6)襯托手法(側面烘托):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襯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入或事物的特點、性格、思想、感情等。 (7)諷刺手法:運用比喻、誇張等手段和方法對人或事物進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強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語言辛辣幽默。 (8)欲揚先抑手法:先貶抑再大力頌揚所描寫的對象,上下文形成對比,突出所寫的對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後照應(首尾呼應):使情節完整、結構嚴謹、中心突出。 10、不同人稱的作用及缺點。 (1)第一人稱:優點是親切自然能自由地表達思想感情,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缺點是所寫的內容不能超過「我」耳聞目睹的范圍,所以不便於廣闊地反映現實生活。 (2)第二人稱:優點是便於對話,便於抒情,有呼告效果,可加強感染力;用於物,有擬人化效果。缺點是受敘述角度,敘述人的口氣以及聽話人的范圍的局限,一般人極難駕馭所以並不不常用。 (3)第三人稱:優點是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比較自由靈活地反映客觀內容,有比較廣闊的活動范圍。缺點是不如第一人稱那樣使讀者感到親切。 11、描寫。 按內容分,主要有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心理描寫、行動描寫以及環境描寫、景物描寫等。從另一個角度還可分為正面描寫、側面描寫及直接描寫、間接描寫等。 12、議論及抒情的作用。 議論:引發讀者思考,點明人物或事件的意義,突出中心, 升華主題,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抒情:抒發作者真摯深沉的情感,引發讀者的感情共鳴,使文章具有強大的感染力。 13、題目作用:概括內容;揭示主題;提示線索。 14、記敘文的分類。 從寫作內容與方式看,可分為兩類:簡單的記敘文和復雜的記敘文。從寫作對象的不同,可分為四類:(1)寫人的記敘文;(2)敘事的記敘文;(3)寫景的記敘文(即散文);(4)狀物的記敘文。 15、八種復句類型。 ①並列復句 ②轉折復句 ③條件復句 ④遞進復句 ⑤選擇復句 ⑥因果復句 ⑦假設復句 ⑧承接復句 16、小說文體知識。 (1)小說三要素:完整的故事情節、生動的人物形象、人物活動的具體環境. (2)情節可分為:(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尾聲)。 (3)分類:長篇、中篇、短篇、小小說(微型小說)。 17、散文的一般知識。 (1)如何概括抒情散文的中心?主要內容+思想感情 ①借景抒情的散文:運用「描寫了……抒發了……」格式 ②借物喻人的散文:運用「描寫了……贊美了……」格式 ③托物言志的散文:運用「描寫了……啟示了……」格式 (2)藝術表現手法: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動靜結合的手法、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3)散文經常運用:想像(無中生有)、聯想(由此及彼,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象徵(托義於物)、襯托(以他體陪襯本體的方法)、對比。 二、題型分析 一、題型分類 記敘文閱讀題型可分為四大類,二十三小類:即概括類(文章主要內容、語段內容、中心或主旨、層次結構)、理解類(詞語{能否刪除類、作用類或好處類、意義類、代詞的指代內容、過渡與照應類}、句子類{文中作用或意義、能否刪除類、表達感情思想類}題目{取題目、題目的含義類})、知識類(人稱、寫作順序、表達方式、修辭手法、語言特點、線索)、開放類(感悟題、補充題、仿寫題、聯想(想像)題)。 二、具體解法 (一)概括類 1、概括文章主要內容。 因為記敘文主要是通過人的言行和事情的經過來表達一定的中心思想,所以在一般情況下,做此類題目一定要先搞清楚文章的六大其本要素。即: 〔1〕人物,即文章記敘的人物對象。寫記敘文,必須明確要寫的是什麼人;讀記敘文,也必須清楚作者寫的是什麼人。 〔2〕事情,即要告訴讀者發生了什麼事,包括事情的起因、經過和結果。這幾個方面都交代了,記敘的事情才完整;讀記敘文,也要把這些都弄清楚了,才算讀懂了文章。 〔3〕時間,即記敘內容所發生的具體時間。可以明確說明是某年、某月、某日,甚至某個時刻;也可以大體交代若干年前,或"我小時候""很久以前"之類的表達。時間表達具體到什麼程度,這要看記敘內容而定,基本的要求是能讓讀者准確理解記敘內容,不會引起歧義。
〔4〕地點,即事情發生的地方。隨著事情的發展變化,地點可能會有變化。寫記敘文,就要把變化了的地點交代清楚;讀記敘文,也要認真分析,把握地點變化的情況及其線索。 只要是記敘文,一般都具備這六要素。但有的記敘文,如果六要素中的某些要素是讀者熟知的,或者某些要素不交代不影響表達效果,是可以省略的。 閱讀記敘文,弄清記敘的要素有助於掌握全篇內容,深入理解和分析文章的中心思想。 明確了文章的六要素以後,根據自己做題的需要選擇概括文章內容所需要的要素,然後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組合,即完成此類題目。 2、概括中心思想或主旨。 中心思想的歸納,常用的有以下幾種方法: 從分析標題入手,從分析材料入手,從分析首段入手,從分析文章中議論或抒情句入手,從分析篇末入手,從概括段意或分析人物事件入手。 概括記敘文的中心有一些常用的格式: 本文記敘了(描寫了)……的故事(事跡、經過、事件、景物),表現(反映、歌頌、批判、揭露)了……的思想(性格、精神、實質),抒發作者……的感情。 3、理清結構層次 理清結構層次即劃分段落並明確各段大意,應注意以下幾種方法: 按時間先後,按地點的轉換,按描述內容的角度,按思想感情的變化,按總-分-總的結構特點。 概括段意的有效方法: 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概括法:概括文段的主要意思。 聯合法:有些文段有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重要意思,就要把這些意思連接在一起,概括出聯合段意。 (二)理解類 1、理解詞語 這一類題型的前三種題型在做題過程中都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內容: 此詞語的本身義,即詞典義。 此詞語在文章中的意義。 此詞語在文章中所起的獨特的作用。 把握好這三點是做好前三種題型的基礎,只有把握這三點內容才有可能做好這幾種題型。在做不同題型時,要做到靈活運用三方面內容。 比如做「能否刪除類」題目時,首先就應先回答「不能刪去」,然後回答詞語的本義和文章義,再說詞語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及刪去後有什麼不利。 做「作用類」題目時,思路和上面差不多,所不同只是比上面的解要簡單一些,只需考慮詞語在文章中的含義及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即可。 詞語的「意義類」題目應該是最簡單的一類題目,只是考查對詞語的掌握或者說是對平時對詞語的積累,因為大部分題目所牽扯到的詞語都是課文中曾經接觸過的,所以做好這類題的前提是牢牢掌握住基礎知識。另外這類題目中還有的是讓你結合詞語的辭典義歸結出詞語在文章中的意義或者也可以說它所指代的具體對象。 做「代詞的指代內容」類題時,首先應做的是找到該代詞在文章中的位置,然後結合文章內容及其主題,在該代詞之前找出答案。此類題型一般較簡單,但在做題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個問題:一是讀清題意,二是確定好代詞位置,三是找好指代的具體內容,這也是做此類題的重點所在,一定要找准,不要多寫也不要少寫。 過渡類題目一般都是考查對過渡句的判斷及對過渡在文章中所起作用。此類題一般有兩種考查方法:一是考查同學們能否判斷出哪一句是過渡句,二是考查過渡句的作用。做此類題時,首先要確定好過渡句的位置,過渡句一般在兩段之間,或者在一段的開頭,一般由兩個分句組成,前一分句是對上文段意的概括,可稱為承上句,後一分句是對下文段意的概括,可稱為啟下句。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過渡句最重要的作用:承上啟下。 照應類題目一般考查詞語之間、詞句之間、句子之間的照應關系,做好此類題的前提是理解題目中提供的詞或句的真正含義,然後才能根據題目要求來尋找它所照應的詞或句子。同時還需要大體把握該詞或句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然後尋找與之相關的詞句。一般情況下,題目中會提示你在固定位置尋找。 做此類題可注意以下幾種常見的照應方式:題目與段落之間的照應、開頭與結尾之間的照應、前設懸念,後有照應。 2、理解句子 這類題目所考查的句子多數是指中心句、統領句、轉承句、結論句和一些意蘊比較豐富的句子。 理解這些句子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理解: 從內容上看思想感情,從結構上看作用,從藝術效果上看(理解句勢的整散長短對於抒情議論的作用,要理解修辭手法的效果,理解文章技法上產生的效果。) 「作用或意義」類題型主要考查對句子的理解,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幾種理解句子的方法: (1) 要抓住句子中的關鍵性詞語。如《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洋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我們可以抓住「焦急」和「耐心」這兩個關鍵詞。這兩個詞看起來似乎矛盾,但卻反映了老奶奶急切想見到總理的靈車,以及不見靈車決不離去的那種對總理無比熱愛的感情。 (2) 聯繫上下文來理解。有些句子的含義與上下文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顧及全篇,才能理解句子的含義。在古詩學習中尤其如此。如「死去元知萬事空」,要理解它的真正含義還得聯系下文。下文是「 但悲不見九州同」:但感到悲傷的是沒有看到祖國的統一。最後兩句是「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最念念不忘的是盼望南宋的軍隊能早日收復中原統一祖國,到時家祭的時候不要忘記告訴你的父親。反映了作者臨死時念念不忘統一祖國的激情。 (3) 聯系實際,通過聯想來理解。如《我的戰友邱少雲》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這位偉大的戰士,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也沒挪動過一寸地方,沒有發出一聲呻吟。我們可以聯想自己被沸水或火星燙著時會迅速地把手縮回來以及劇烈疼痛的情景,而邱少雲在烈火燒達半小時之久卻能做到紋絲不動,足見他的高度紀律性及為革命勇於獻身的偉大精神。 (4)從比喻、象徵意義中去理解。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作者用「黑洞洞」形容舊社會非常黑暗,用「碰壁」比喻革命者沒有自由,到處受迫害。這是魯迅先生用詼諧的笑談來諷刺、抨擊舊社會的黑暗。 (5) 從聯系時代背景來理解。有的文章要與當時的情況聯系起來才能理解。如 「趕集」一文中有這樣一句話:「料想四年以前該不會有這些東西吧。」四年以前是什麼時候呢?文章寫的是解放初期農村面貌的迅速改變,農民的生活不斷改善,從而歌頌了黨的領導好。 考查句子在文章中作用的題型主要有這么幾類: (1)句子在文章結構上所起的作用,做這類題目的時候只要抓住所考查句子的類型,然後再來按照固定句子固定作用來答題即可:一般情況下,統領句起總起全文的作用,結論句起歸結全文的作用,轉承句(過渡句)起承上啟下的作用,還需注意的是有的情況下,尾句還會起到揭示主題,點明中心的作用,注意根據不同情況來區分。 (2)句子在文章內容上所起的作用,這類題主要考查對作者思想感情的理解,因為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為了表達自己的思想,抒發自己的感情而寫的,所以字里行間一定充滿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作者思想感情的體現。做此類題時最重要的一點是結合文章的思想感情與中心思想來理解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作用。 (3)句子在文章中所起的藝術效果,這類題有這么幾類,如運用修辭手法的效果,比喻,擬人,誇張等使表達內容生動形象;排比,反問增強表達力量等;再如句子對文章技法上產生的效果,如有的設懸生疑,有的對比映襯,有的烘托渲染,有的欲揚先抑,有的情景交融,有的小中見大,有的升華深化,有的象徵寓意等。有的題型就是考查對句子的藝術效果的理解,這就要求我們把握好各種藝術效果的表達方式,做到心中有數,有備無患。 在此列舉各種修辭手法在文章中的作用,但需結合具體文章作出明確的判斷: 比喻的作用: 1、化平淡為生動; 2、化深奧為淺顯; 3、化抽象為具體; 4、化冗長為簡潔。 比擬的作用: 1、色彩鮮明;2、描繪形象;3、表意豐富。 誇張的作用: 1、揭示本質,給人以啟示。 2、烘托氣氛,增強感染力。 3、增強聯想;創造氣氛。 對偶的作用: 便於吟誦,易於記憶;用於詩詞、有音樂美;表意凝煉,抒情酣暢。 排比的作用: 1、內容集中,增強氣勢;2、敘事透闢,條分縷析;3、節奏鮮明,長於抒情。 反問與設問的區別: 1、設問不表示肯定什麼或否定什麼;反問則明砌表示肯定和否定的內容。 2、反問的作用主要是加強語氣,設問的作用主要是提出問題,引起注意,啟發思考。 (三)知識類 這一類題主要考查對記敘文中各種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做好此類題的前提是掌握好記敘文章的基礎知識,牢記各種知識點,並能把自己的知識形成休系,形成網路。下面我將就有關這記敘文中的各種知識所出現的各種題型進行解說: 1、記敘文一般有六個要素,哪六要素? 記敘文六要素: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起因、結果。 2、記敘文的人稱有幾種? 記敘文的人稱:第一人稱(「我」),第三人稱(第三者口吻)。記敘文的人稱是如果敘述人是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當事人的身份來敘述的,就叫第一人稱;如果敘述人並非作品中的人物,他是以作品中人物的對方的身份出現,就叫第二人稱;如果敘述人以旁觀者的身份出現,就叫第三人稱。一般地說,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經常使用。 3、記敘文敘事的方式(即安排故事的方法)有哪幾種? 記敘文的敘事方式:順敘(時間順序、事物發展順序)、倒敘、插敘、補敘。 記敘文的順序一般有順敘、倒敘和插敘。順敘是按照事件發展的時間先後的順序來寫;倒敘是根據表達的需要,把事件的結局或某個最重要、最突出的片斷提在前邊敘述,然後再從事件的開頭按事情原來的發展順序進行敘述的方法;插敘是在敘述中心事件的過程中,為了幫助開展情節或描寫人物,暫時中斷敘述的線索,插入一段與主要事件相關的內容的敘述方法。 4、表達方式 記敘文的表達方式以記敘文為主.兼用描寫、議論、抒情。 記敘文中的描寫可分兩大類:一是人物描寫,包括肖像描寫、語言描寫、動作描寫、心理描寫、神態描寫、細節描寫等,以此突出人物的性格特徵;一是環境描寫,包括社會環境和自然環境的描寫。描寫有正面也有側面描寫,描寫有的結合各種修辭手法作生動、形象的描寫以突出強調描寫的對象,有的則是運用白描,使文字朴實、簡練、乾脆。 記敘文中的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間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記敘的基礎上直接抒發自己對事物的思想感情。間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於人、事、物,在敘述描寫的字里行間自然滲透作者的感情。閱讀時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的熏陶。 記敘文中恰當的穿插議論往往使文章錦上添花,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尤其是文章末尾的議論。就是段與段之間用上一兩句議論,也能起到承上啟下的妙用。 5、修辭手法已在上文中進行了詳細的解說,這里也不多說。 6、記敘文中的語言特色,因文而異、因人而異,或朴實或生動;或豪放或婉約;或清新或凝重;或直白或含蓄。閱讀時要細加體會。 7、理清讀物的線索 線索是貫穿全文的脈絡,理清了線索,文章的段落、層次就好掌握了。一篇記敘文一般只有一條線索,也有的一主一次或一明一暗兩條線索,有的以某一事物為線索,有的以行蹤為線索,有的以時間為線索,還有的以感情為線索等。 8、閱讀分析記敘文先要了解它的故事情節和結構形式 記敘文主要是寫人記事的文章。寫人和記事是密不可分的。事要人來做,而人的活動表現為事,所以,人和事是相互依存的,只不過就文章的整體來說,由於記敘的目的、角度和側重點的不同,而可以確定是寫人為主、還是寫事為主。 讀記敘文,一般地說,應該以了解故事情節為突破口。先從整體上看,寫的是一件事還是幾件事。如是一件事,它的故事情節發展的過程是怎樣的,有沒有發生、發展、高潮、結局這樣的過程;如是幾件事,那就要弄清它們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有什麼樣的內在聯系。故事情節弄清楚了,就要進一步看看作者是怎樣安排這些故事情節的,是通過什麼樣的結構形式來表現的。這是閱讀、分析文章的基本功,最為重要。 (四)開放類 這一類題一般採用主觀題型,常見的有:感悟題,即談閱讀後的體會、感想、啟示等;補充題,即聯繫上下文,補充一句或幾句話、補充論據等;仿寫題,聯想、想像題等。 1、感悟題,是對原文內容的延伸,要在理解原文創作意圖、作者創作思路的基礎上進行創造活動。答題時,既要聯系原文內容,更要從原文中抽取本質的東西,結合實際,發表自己的感悟和見解,體現學生的態度、情感、價值觀。(03年語文中考題中就有此題) 2、補充題,關鍵在於把握題目要求,吃透原文有關內容,理清原文思路,這樣補寫的句子才能與前後文意思連貫,補寫的論據才能吻合論點和文意。 3、仿寫題,可謂形式多樣:有單一性仿寫,如:修辭、表達、關聯詞、短語等角度進行仿寫;也有綜合性仿寫,即仿照例句、例段的思路、句式、修辭等,按照多項要求進行仿寫。完成這類題目,首先要讀懂例句,把握其句式特點、修辭方法、前後句和其中的關鍵詞語的內在關系等,然後,還要讀懂題意,按照題目要求進行仿寫。 4、聯想、想像題,常見的形式有:根據設定的情境造句或寫一段話;完成這類題目,一要注意答題內容與原文主旨、題目要求的相關性、一致性,也就是說,首先要找到題目所問與原文內容的契合點,再聯想到與之相關的實際情況,才不致於答非所問,偏離題意。二要注意想像的合理性。不合情理的想像,會給人以荒誕可笑的感覺。
Ⅱ 高中語文現代文閱讀知識點
小說閱讀
【考綱解讀】
《高考語文考試大綱的說明》要求在文學類作品閱讀中,能夠「分析作品結構」。小說結構的重點是小說的線索和層次。
小說線索是貫穿整個作品的情節發展的脈絡,它可以是小說中的某個人物、某個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說的事件,還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間、時間。閱讀小說,抓住線索是把握小說故事發展的關鍵。
線索有單線和雙線兩種。
小說層次就是小說結構,常見小說結構都是從情節的發展來劃分,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把握情節之間的內在聯系可以幫助我們把握作者謀篇布局的用心,可以幫助我們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發展過程、把握文章主題不斷深化的進程。所以賞析小說構思技巧需要從小說層次入手。
【分析小說思路的考點】
小說在考查「分析作品結構」時,往往會在如下二個方面設置考題:
一、線索方面:
1、小說以什麼線索結構全文?
2、分析小說的線索特點。
二、結構思路方面:
1、小說在結構安排方面有什麼特點?
2、小說中寫這個情節(或人物)有什麼作用?
3、小說中多次寫到某個細節,它前後有什麼不同?有什麼作用?
4、小說在敘述某件事情的時候又穿插了某些細節,有什麼作用?
5、小說中人物的起名有什麼用意?
【分析小說思路的主要知識點】
一、線索方面: 1、小說以什麼線索結構全文?
【解析】一般來說,小說線索可以是小說中的某個人物、某個事物,也可以是作者的情感、小說的事件,還可以是故事中的空間、時間。尋找線索的途徑有:小說標題、小說中的中心詞。例如《名師大講堂》P193《密碼中的真情》和《中了大獎》,其線索都在題目中出現,前者是一個事物----密碼,後者是事件----中獎。
2、分析小說的線索特點。
【解析】小說線索分為單線和雙線兩種。要求分析的「小說線索」,一般都是雙線結構,一明一暗,相互交織。但注意的明暗交織的雙線必須是由一個共同點來連接。如《名師大講堂》P193《中了大獎》,兩條線索的連接點就是「中獎」;魯迅小說《葯》「華家故事」和「夏家故事」的連接點就是「葯」。
二、結構思路方面: 1、小說在結構安排方面有什麼特點?
【解析】小說在結構安排方面一般會考慮如下幾點:①明暗雙線,②巧設懸念,③一波三折,④鋪墊伏筆,⑤出人意料,⑥前後呼應。 【例題1】《名師大講堂》P198《就我沒白吃》第1題:本篇小說的構思很有特點,說說這個特點是什麼?這樣寫有什麼好處?(特點:結局出人意料;好處:一是刻畫人物[凸顯小人物的凄涼處境],二是揭示主題[批評腐敗現象]。) 【例題2】《名師大講堂》P205《柔弱的人》第1題:小說在情節安排方面有什麼特點?(情節一波三折、結局出人意料)
2、小說中寫這個情節(或人物)有什麼作用?
【解析】分析小說具體寫到某個情節或人物的作用,可以從如下幾點考慮:①如果是開頭的情節,一般有設置懸念,層層推進,引人入勝的作用。②如果是中間的情節,一般有推進故事、引起下文的作用。③如果是結尾補敘的情節,一般有照應前文、補充解釋或者巧設突轉、出人意料、引人深思的作用。④如果是小說的配角,一般有主次互動、深化主旨情感或者以配角襯托(正反)主角作用。
【例題1】《名師大講堂》P207《看房》第1題:小說開頭售樓先生和異鄉人關於「樓盤的賣點」的問答有一段描述,這段對話描寫有什麼特點?其作用是什麼?(第一問:句子短,節奏快。第二問:設置懸念,層層推進,引人入勝) 【例題2】《名師大講堂》P204《最佳配偶》第2題:文章結尾有什麼特點?請簡要賞析。(內容上:戛然而止,發人深思。結構上:巧設突轉,出人意料,增強可讀性。) 【例題3】《名師大講堂》P207《溫馨一幕》第1題:小說中寫老乞丐有何作用?(內容上:推動情節發展、引出下文;豐富小說內涵人物。塑造上:以老乞丐的愛心襯托少年的淳樸。) 【例題4】《名師大講堂》P194《侯銀匠》第1題:小說第二段對全文情節展開有什麼作用?請具體說明。(為下文做鋪墊)
3、小說中多次寫到某個細節,它前後有什麼不同?有什麼作用?
【解析】小說中如多次寫到某個細節(情節或者行為),其前後的不同主要要聯系前後文,從主旨表達和情感體現兩方面去分析它的異同。而它的作用大致有如下幾個方面:①創設背景,渲染氣氛,②鋪墊伏筆、暗示情節發展,③刻畫人物、推動情節,④突出主旨、抒寫情感。
【例題1】】《名師大講堂》P203《老師,我站著呢》第1題:A均在課堂上前後兩次說到:「老師,我站著呢!」在表達內容上有什麼異同?(問的是表達內容方面:相同點都是告訴老師「我是站著的,並不是沒有站起來」;不同的是第一次只是強調「我已經佔起來了,我的態度很好」,第二次暗示的是「我不介意老師昨天的誤會或者傷害,我依然很開朗快樂」;體現了A君內心的善良和寬容。)
【例題2 】《名師大講堂》P202《烏米》第3-②題:文中反復寫她的歌聲有何目的?(三個方面:一是刻畫人物,表現人物內心情感和性格;二是渲染氣氛,使故事籠罩在明暗交織的情感氛圍中;三是抒寫情感,喚起讀者對主人公的同情。)
【例題3 】《名師大講堂》P203《特別考試》第1題:小說多次寫到群眾的反映,這樣寫有什麼作用?(三個方面:一是推動情節發展;二是側面烘託人物;三是渲染故事氣氛。)
【例題4】《名師大講堂》P205《午後的故事》第1題:小說的題目是「午後的故事」,文中多次寫到午後明亮亮的陽光,作用是什麼?(三個方面:一是創設故事背景,交代故事發生的時間,告訴讀者行凶事件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二是暗示情節發展,這暴露在陽光下的罪惡竟然無人制止;三是刻畫人物,映襯出老人見義勇為的高大光輝形象。)
【例題5】《名師大講堂》P210《火駒》第2題:小說兩次「吃葯」的細節描寫,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麼?請作簡要分析。(第一次:表現他病得很重,為他的心理活動和幻覺提供背景和條件。第二次:為他咽氣作鋪墊,推動情節向高潮發展。)
4、小說在敘述某件事情的時候又穿插了某些細節,有什麼作用?
【解析】小說在敘述某件事情的時候又穿插了某些細節,其主要作用有:①補充敘述,完善情節;②照應前文,為下文情節發展蓄勢; ③上下銜接,過渡自然。
【例題】《名師大講堂》P205《柔弱的人》第2題:小說在對話中穿插了多處對尤利婭的神態描寫和動作描寫,請選一處賞析。(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選一處神態描寫或動作描寫;二是此處描寫寫了什麼,刻畫了人物什麼特徵;三是穿插在此處的描寫的作用是什麼)
5、小說中人物的起名有什麼用意?
【解析】小說中人物起名頗能體現作者的巧妙心思。小說大家往往利用如下技法給小說主人公起名:①諧音雙關法,如《紅樓夢》中「原應嘆息」「真事隱」等;②人如其名法,一曰如外形,如魯迅小說中的「駝背五少爺」、「紅眼睛阿義」、「花白鬍子」等;二曰如性情,如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任我行」、「白自在」、「左冷禪」等;③歷史文化法,如金庸小說中「岳不群」、「卓不凡」、「王重陽」、「李莫愁」等;④時代標識法,如金庸小說《笑傲江湖》中的「郭靖」和「楊康」,合二為一就是北宋末年的「靖康之恥」;魯迅小說中的「九斤老太」、「夏四奶奶」等;巴金小說中的「覺新」、「覺民」等;⑤蘊涵深意法,如《水滸傳》中的「智多星吳用」,魯迅《葯》中的「夏瑜」,浩然《金光大道》中的「高大全」,柯雲路《新星》中的「李向南」等;⑥怪誕新奇法,如古龍小說中的「西門吹雪」、「楚留香」、「花無缺」。
【解析】根據作者給人物命名的技法,我們可以推測小說中人物起名的用意大致有如下幾點: ①一語雙關,揭示主題。②揭示人物外貌特徵或性格特徵;③體現小說的文化內涵;④暗示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⑤暗示故事結局,揭示小說主題;⑥用新奇的手法吸引讀者。
【例題】《名師大講堂》P209《我是一個善良的人》第1題:文章的主人公名字叫「蔣道理」,這樣起名的用意是什麼?(一語雙關,揭示主題。)
【小說線索、思路思路的答題指津】
1、熟悉相關知識,牢記答題術語;
2、小說線索特點,明暗雙線交織;
3、小說思路問題,注意審清題目;
4、問什麼答什麼,分清答題角度;
5、內容情感結構,人物環境情節;
6、開頭巧設懸念,結尾出人意料;
7、中間一波三折,鋪墊伏筆襯托;
8、揭示深化主題,塑造刻畫人物;
9、創設故事情境,渲染環境氛圍;
Ⅲ 閱讀題 作者的思想感情是什麼 該怎麼回答 求答題方法
文章是作者情感觀點態度的載體,閱讀就是讀者同作者情感態度碰撞的過程。作者的情感態度是作品的核心也是理解文章的關鍵,抓住了文章的思想情感,才能到達和作者情感的共鳴;抓住了作者的觀點態度,才能從文章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觀點歷來是現代文閱讀的重點考查項目,屬於深層閱讀。有時候作者的思想感情觀點態度等同文章的主旨或中心思想,但有時候所分析的內容只是作者就文中的某一點、某一事表達的情感或看法。一般說來,議論性說明性的文章這些內容往往都是顯性的,直接表現的;記敘類文章則比較含蓄,是間接的,需要經過一番揣摩,才可以領悟到作者的情感感受和人生見解。
作者的思想情感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融入的的思想情感傾向,如愛憎、好惡、贊揚與批評等體現個體情感價值的。作者的觀點,就是作者對事物或事例所持的看法主張以及所蘊含的道理等;作者的態度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現出的肯定與否定、褒與貶等對事物的認識。不同文體考查時體現的側重點也有所不同。對於記敘類文章而言重在考查對作者思想感情態度的理解認識,對於說明類文章和議論性文章來說重在考查對作者觀點和見解的把握。
這類題的考查常見的角度有:直接考查,如理解文中表達了作者這樣的感情(或觀點、態度是什麼);間接考查,如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或歸納文章中心思想)等。主要考查內容是正確歸納表述作者的情感、態度、觀點,或者是能對體現人物觀點、情感和態度的相關文字分析理解。
真題解析:
例1.(2011年佛山《大自然之歌》)縱觀本文,作者在文中書寫了什麼情懷?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解答此題,首先要正確把握作者所描述的對象,進而通過描寫對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因為作者的好惡、愛憎,是寄寓在描述對象中的。同樣2011年內江市《那樹》(選文前5段描寫了「那樹」的哪三個方面?表達了作者對「那樹」怎樣的感情?)也是如此。這樣的考題必須在對描寫對象充分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正確歸納。本文中作者描述的對象是森林。森林在作者筆下充滿詩意和靈氣,散發著誘人的魅力。由此,我們可以體味到作者對森林的多種美好感受。但我們不能停留在作者「熱愛森林」這一感情層面上,而應當將其拓展、升華。聯系全文來看,作者筆下的森林,實際上是一種美好環境的象徵,它寄託了作者嚮往美好環境、熱愛生活的情懷,並且在這種嚮往中抒發了作者對生命的感悟——循環回復、生生不息,是永恆的自然法則。
例2.(2011年湖州市《最好的聖誕禮物》) 閱讀全文,說說「我」對「老人」的情感態度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解析】 此題也是考查對情感態度的理解能力,但文中情感態度是發生了多次的改變。做這類題要在閱讀全文、疏通文意的前提下,首先要把表示情感態度的詞語和語句提取出來,然後捕捉人物情感發展變化的轉折點,從而理清情感態度發展變化的脈絡。本文開頭「古怪」「令人討厭」「老傢伙」等詞語表明我和丈夫對老人的反感和厭惡;後文中「我背過臉」「不想聞到他身上散發出來的味道」「緊緊抓著埃里克的小手,生怕誰會把他搶走一樣」等語句,又進一步表達了「我」的厭惡之情,表明「我」對老人的躲避態度;當寫到兒子投進老人懷里,「祖孫倆」相依相偎時,「我」情感發展變化——由厭惡、躲避轉變為感動。最後是兒子對老人的完全信任,老人對兒子溫柔的愛撫使我由感動轉變為自責、內疚。情感態度得到了升華。
例3.(2011年上海《龍眼與傘》)第③-⑤段中「我」的心理狀態經歷了從「亢奮」→「 」→「 」的變化過程。
【解析】此題考查的是人物的心理變化過程,而人物的心理體現的就是人物情感態度,抓住人物情感態度的轉變就不難找到答案。做題方法和例2相似,抓住人物變化的轉折點和體現心理變化的詞語句子即可。例如「沒有比寫到亢奮處遭受打擾更讓人不快的了」可得知人物由「亢奮」轉為「不快」,「我馬上意識到自己犯了最不可饒恕的錯誤!」「我想喊住她,但羞愧使我張不開口」就會發現自己的態度發生了改變,認識到自己做錯了,感到「羞愧」。
例4. (2011年衡州《弱種子也要發芽》)閱讀下面句子,聯繫上下文,探究括弧中的問題。
他把那些癟種子一一挑了出來,只揀飽滿的種子種到地里。(「一一」、「只」可以看出農民對癟種子怎樣的態度?)
【解析】本題考查的是根據詞語理解人物態度。此類題分析時要抓住句子中的兩個詞語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探究,分析詞語中蘊含了人物怎樣的情感態度。但解題時仍然要結合全文去分析,從文章後部分那個農民對自己的殘疾兒子的態度可以看出,他對同類事物的態度是厭棄冷漠,所以在播種莊稼時對癟種子也是棄之不用毫不憐惜。「一一」表現出他對癟種子的漠視。而「只」字則表現了農民對飽滿種子的由衷喜愛。
例5. (2011年內江市《那樹》) 日本福島核泄露引發全球核電安全大討論,結合《那樹》一文所表達的觀點,你認為人類在對付現代文明造成的災害時,該有怎樣的態度?
【解析】此題表面看是談考生自己的態度,但如果這時考生不假思索只是一味談出自己的觀點態度就有可能出現錯誤。因為它隱含了前提條件,就是必須結合《那樹》中作者的觀點加以理解。所以做此題先要掌握作者的觀點是什麼,然後利用作者的觀點談出自己的見解,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答案】對現代文明應持肯定態度,但要防止文明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
方法提煉:
(一)根據考查的形式內容的不同,做題時可以從以下角度入手
1.闡述作品中作者所持的情感態度觀點,應該貼近文本內容實際,把握與人物相關的故事情節,梳理人與人、人與環境之間的關系,理解全文的主旨的基礎上進行。
有時考查的是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度觀點,通常情況作品中的人物往往寄託了作者自己情感態度價值觀,因此作品中人物的情感態度就是作者的情感態度。
2.分析關鍵詞語、句子所含的情感態度觀點,應結合該詞語、句子所在上下文進行,關注句子所在的位置、句子內部的語序、句型修辭等特點。藉助上下文分析特定詞語、句子,理解遣詞造句中流露的情感傾向觀點態度。
3.把握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態度,散文中作者的情感態度往往蘊藏在具體物象中,要抓住描寫的物象特點才能准確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
4.理解作者的情感變化,應注意抓住文本的線索(感情線索),理解作者情感變化的轉折點,從作者情感變化的各階段中去概括。
(二)掌握作者情感態度觀點的方法
1.聯系文章主旨進行分析
作品的主旨,是作品的靈魂。因為它既是作者構思行文的重心,又是情感態度的凝聚點。
所以在把握作者的情感態度時,往往可以藉助或聯系主旨來理解。
2.抓住景物特徵,人物的語言,體會情感態度。
「一切景語皆情語」通過對文中景物描寫的分析,可以幫我們辨析其情感態度,要善於根據文中景物描寫的特徵看出作者的好惡和褒貶。人物的對話往往流露了作者情感態度,所以,我們在分析作者的情感態度時,不可忽視對文中人物語言的體味,通過人物的語言看作者情感態度。
3.注意整體上把握文章思路脈絡。
散文類文章的閱讀,整體上把握好文章脈絡是進行文章情感態度觀點分析概括的基礎。藉助對作者行文思路一步步的梳理,摸清作者的情感走向。整體的基調把握准了,我們在分析概括作者的情感觀點態度時就能抓准相關的核心語言信息,進行進一步的提取整合。
4.注意文章題目和記敘段中議論、抒情的句子。題目是文章的眼睛,很多內容通過題目可得到啟示,如記敘文的題目可能就體現著作者的感情;說明文的題目可能就告訴了說明的對象和特徵;議論文的題目就可能包含著作者的觀點看法等。
5.從作品的文體特徵入手來分析。記敘文的主旨和態度,往往是通過議論、抒情來畫龍點晴的,以作者對主要人物的情感態度來表現;議論文的主旨和態度,往往在議論中點明(中心論點和分論點),在結論中重申;說明文的主旨和態度,在於所介紹的主要對象及對象的屬性和內容。因此,根據文體特點抓好這些語句,就能快速把握文章中作者情感態度觀點。
6.掌握常用的概括表達文章作者情感態度觀點的方法。
摘引原文:對於文章表述直接明確的,這是最簡捷的方法。統觀全文,找出能直接體現作者觀點和態度的句子(如文前的點題、文中的抒情、文末的議論等)。
改造原句:有時因為要求限製作答字數,或要點分散而需要整合,可採取壓縮字數、改用詞語、轉換表述等方法將原句進行加工完成概括表達。
自我表述:即用自己的語言對文章內容進行概括表述。關鍵是要能准確全面理解把握內容要點,抓住本質,要能用恰當簡潔的語詞表達閱讀理解。常常可以通過抓文中關鍵語句重點詞語作重新組合整理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