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品上卿小說最新章節免費閱讀
『壹』 女尊後宮等級
正一品:皇正夫
從一品:皇貴
正二品:貴君
從二品:君
正三品:側君
從三品:公子
正四品:美人
從四品:良人
正五品:侍君
從五品:選侍
正五品:侍郎
從五品:陪侍
正六品:小侍
無品:男寵
(在每個稱號前可加上德 淑 賢 容等)
補充:這是我國古代後宮的等級制度,看下有沒幫助
超級:「皇後」,職稱與職位相當於皇帝,生活待遇與皇帝完全相同。
一級:「婕妤」,職稱相當於「宰相」,職位與皇帝的兄弟「親王」級相同。
二級:「經娥」,職稱相當於「上卿」,職位與皇帝的親戚「列候」級相同。
三級:「容華」,職稱相當於「副宰相」,「中二千石」(一石為十斗,一斗約十點四公升)。職位相當皇帝的親戚「關中候」級相同。
四級:「充衣」,職稱相當於「部長」,「真二千石」。職位相當「文官」一品。
五級:「美人」,職稱相當於「州長」,「二千石」。職位相當「文官」二品。
六級:「良人」,職稱相當於「州長」,「千石」。職位相當「文官」三品。
七級:「八子」,職稱相當於「州長」,「千石」。職位相當「文官」四品。
八級:「七子」,職稱相當於「副州長」,「八百石」。職位相當「文官」五品。
九級:「長使」,職稱相當於「副州長」,「八百石」。職位相當「文官」六品。
十級:「少使」,職稱相當於「縣長」,「六百石」。職位相當「文官」七品。
十二級:「五常」,十二級以下就沒有職稱了,只有糧食「三百石」。
十三級:「順常」,「二百石」。
十四級一等:「舞涓」,「百石」。
十四級二等:「共和」,「百石」。
十四級三等:「娛靈」,「百石」。
十四級四等:「保林」,「百石」。
十四級五等:「良娣」,「百石」。
十四級六等:「夜香」,「百石」。(相當一點四萬公升糧食)
十五級一等:「上家人子」,「斗食」,一斗糧食。
十五級二等:「中家人子」,「斗食」。
『貳』 小說等級制度
中國古代後宮嬪妃排序:
1、周朝
周朝時期,天子稱王,正妻稱後。
王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
後正位宮闈,同體天王;
夫人坐論婦禮;
九嬪掌教四德;
世婦主喪、祭、賓客;
女御序於王之燕寢。
2、秦朝
秦始皇統一天下,始建皇帝皇後稱號。
帝祖母曰太皇太後,帝母曰皇太後,嫡(妻)曰皇後。妾皆稱夫人。
3、西漢
西漢初期,沿襲了秦時的母後稱號。又設置了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等妃嬪的稱號。
漢武帝時增加了婕妤、娙娥、傛華、充依。
至漢元帝又新置了昭儀。
妃嬪等級擴充到十四等。且各有爵位:
昭儀位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婕妤視上卿,比列侯。
娙娥視中二千石,比關內侯。
傛華視真二千石,比大上造。
美人視二千石,比少上造。
八子視千石,比中更。
充依視千石,比左更。
七子視八百石,比右庶長。
良人視八百石,比左庶長。
長使視六百石,比五大夫。
少使視四百石,比公乘。
五官視三百石。
順常視二百石。
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皆視百石。
上家人子、中家人子視斗食俸。
五官以下,葬司馬門外。
漢時,只有先朝的皇後可被尊為皇太後。如嗣皇帝是妃嬪所生或從皇族宗室中過繼而來者,其生母皆不得稱(皇)太後。但也有個別例外。如漢哀帝是諸侯王之子過繼而來,其祖母傅昭儀被尊為帝太太後、皇太太後,生母丁姬被尊為帝太後。再加上已被尊為太皇太後的漢成帝母王政君,已為皇太後的成帝皇後趙飛燕,宮中一時出現了四位太後並尊的奇景。
4、王莽新朝
王莽新朝時期,追求復古,種種名目層出不窮。其罷漢朝妃嬪稱號,模仿先秦時期,自創了和、嬪、美、御四等稱號。
和三人,嬪九人,美二十七人,御八十一人。
5、東漢
東漢光武帝建國,去繁為簡,妃嬪稱號共有四等:貴人、美人、宮人、采女。
貴人授予金印紫綬,俸祿為粟數十斛。美人、宮人、采女則沒有爵位和俸祿。
值得一提的是,西漢時期諸侯王正妻稱王後,母稱王太後。東漢時,隨著諸侯王封地日漸縮減,王後被改稱為王妃,王太後改稱王太妃。
漢時太子妻妾分三等,正妻稱妃,妾曰良娣、孺子。
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
1、三國
(1)魏
曹操為魏王時,王後之下的妃嬪稱號有五等:夫人、昭儀、倢伃、容華、美人。
文帝曹丕增加了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
明帝曹睿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廢除順成稱號。
妃嬪爵位:
貴嬪、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
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
昭儀比縣侯;
昭華比鄉侯;
修容比亭侯;
修儀比關內侯;
倢伃視中二千石俸;
容華視真二千石俸;
美人視比二千石俸;
良人視千石俸。
(2)吳蜀
吳蜀兩國史料不詳。
蜀有貴人、昭儀,吳有夫人、美人,其餘不詳。
2、兩晉
兩晉時期的妃嬪等級由晉武帝司馬炎依據漢魏制度,稍加修改而成。
設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其餘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3、南北朝]
南北朝時期,妃嬪稱號世有增減。
(1)南朝
(a)宋
宋武帝建國初廢除才人、中才人稱號,其餘仍用晉制。
孝武帝孝建三年,廢除夫人稱號,新創制了貴妃的稱號,以貴妃、貴嬪、貴人為三夫人。又以昭儀、昭容、昭華來代替九嬪中的修華、修儀、修容,重新設置了中才人、充衣。貴妃位比相國,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司馬、司徒、司空)。
明帝泰始二年,廢除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稱號,重新設置了修華、修儀、修容、才人、良人。泰始三年,又廢除貴人,代之以新設置的貴姬;再置昭華,增加了淑容、承徽、列榮。
妃嬪等級為: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次於九嬪的稱號: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散役:美人、才人、良人。
齊
齊高帝建元元年,設置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
永明元年,以貴妃、淑妃、貴人為三夫人,廢除夫人稱號。因九嬪中少了一員,永明七年,增加昭容。
太子妾分三等:良娣、保林、才人。良娣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梁
三夫人:貴妃、貴嬪、貴姬。
九嬪: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
九嬪以下: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
其它還有:美人、才人、良人。
太子妾:良娣、保林。
陳沿襲梁制。
(4)北朝
(a)北魏東魏西魏
妃嬪稱號有左右昭儀、三夫人、九嬪(上三嬪和下六嬪)、世婦、御女。
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
後又設置女官,掌管內司。內司如同尚書令、仆。
二品:作司、大監、女侍中。
三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女書史、書女、小書女。
四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
五品:青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
北齊
文宣、孝昭二帝妃嬪稱號惟有夫人、嬪、御。
武成帝好色,廣置妃嬪。清河年間,依古制設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妃嬪稱號有:
左右昭儀,比丞相。
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九嬪:上嬪: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
二十七世婦: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寧、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暉范、敬訓、芳猷、婉華、明範、艷儀、暉則、敬信。比從三品。
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范、令儀、內范、穆閨、婉德、明婉、艷婉、妙范、暉章、敬茂、靜肅、瓊章、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閑、修靜、弘慎、艷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艷、貞穆、修范、肅容、茂儀、英淑、弘艷、正信、凝婉、英范、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寧訓、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修敬、承閑、昭容、麗儀、閑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艷華、徽娥、肅儀、妙則。比正四品。
散號:才人、采女。
其後又立二後,妃嬪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不久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國。
北周史料不詳。
三、隋唐五代宋金遼時期
1、隋
隋文帝前期,獨孤皇後悍妒,妃嬪只是虛設稱號。有:
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
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
女御三十八員。掌女功絲枲,視正七品。
又設置六尚、六司、六典,互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
尚宮,掌導引皇後及閨閣稟賜。管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璽器玩。
尚儀,掌禮儀教學。管司樂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贊三人,掌導引內外命婦朝見。
尚服,掌服章寶藏。管司飾三人,掌簪珥花嚴;典櫛三人,掌巾櫛膏沐。
尚食,掌進膳先嘗。管司醫三人,掌方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
尚寢,掌帷帳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鋪設灑掃;典執三人,掌扇傘燈燭。
尚工,掌營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縫;典會三人,掌財帛出入。
六尚各三員視從九品,六司視勛品,六典視流外二品。
獨孤皇後去世後,文帝又在嬪上設置貴人三員,又將嬪的人數增至九員,世婦增至二十七員,御女增至八十一員。
隋煬帝繼位後,廣置嬪妃:
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正一品。
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正二品。
婕妤,十二員。正三品。
世婦:美人、才人十五員,正四品。
寶林:二十員,正五品。
御女:二十四員,正六品。
女御:采女,三十七員。正七品。
以上各等級,總計一百二十人。
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又增置女官,擬尚書省,以六局管二十四司。
尚宮局,管司言,掌宣傳奏啟;司簿,掌名錄計度;司正,掌格式推罰;司闈,掌門閣管龠。
尚儀局,管司籍,掌經史教學,紙筆幾案;司樂,掌音律;司賓,掌賓客;司贊,掌禮儀贊相導引。
尚服局,管司璽,掌琮璽符節;司衣,掌衣服;司飾,掌湯沐巾櫛玩弄;司仗,掌仗衛戎器。
尚食局,管司膳,掌膳羞;司醞,掌酒醴?益醢;司葯,掌醫巫葯劑;司饎,掌廩餼柴炭。
尚寢局,管司設,掌床席帷帳,鋪設灑掃;司輿,掌輿輦傘扇,執持羽儀;司苑,掌園御種植,蔬菜瓜果;司燈,掌火燭。
尚工局,管司制,掌營造裁縫;司寶,掌金玉珠璣錢貨;司彩,掌繒帛;司織,掌織染。
六尚之中司樂、司膳二司是每司各四人,其餘二十二司,每司各二人。各司下又分設典及掌,以貳其職。六尚十人,從五品。司二十八人,從六品。典二十八人,從七品。掌二十八人,從九品。此外還有不入流(無品級)的女史,人數不定。
2、唐
唐建國之初,參照隋朝舊制:
夫人: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
九嬪: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正二品。
婕妤九人,正三品。
美人九人,正四品。
才人九人,正五品。
寶林二十七人,正六品。
御女二十七人,正七品。
采女二十七人,正八品。
還有六尚各司,分管宮內車馬服飾。
唐玄宗開元年間,對妃嬪稱號另作更改:
三夫人:惠妃、麗妃、華妃。正一品。
芳儀六人。正二品。
美人四人。為正三品。
才人七人。為正四品。
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正五品。
其餘各司各典的女官為六品至九品。
五代、宋、遼皆略同唐制。
3、金
金建國初,妃嬪皆無位號。
金熙宗時開始有貴妃、賢妃、德妃的稱號。
廢帝海陵王時期,後宮嬪妃漸多,有: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共十二位。
金世宗時又開始削減。
妃嬪品級:諸妃視正一品,比三夫人。以下九嬪、婕妤、美人等皆與唐初相同。
元史料不詳。
四、明清時期
1、明
明太祖洪武五年,因唐以來的六局二十四司女官人數過多,於是改設為六局一司。
六局為: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尚宮總管六局事務。
一司為:宮正。掌管戒令責罰。
品級皆為正六品。
宮中女官共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比唐朝減少一百四十多人。
諸妃稱號為:賢、淑、庄、敬、惠、順、康、寧。也有貴妃,位在諸妃之上。
明英宗復辟,多虧皇太後孫氏在內出力,故其復位後為孫太後上徽號,稱聖烈慈壽皇太後。這就是後世動輒為母後上徽號的濫殤。
明朝中後期還出現了妃嬪中最高的等級——皇貴妃。
明憲宗寵妃萬貴妃死後被追謚為:恭肅端慎榮靖皇貴妃。
皇貴妃這一稱號正式出現是在明神宗時期,神宗寵妃鄭貴妃生皇三子後晉升為皇貴妃。
2、清
清世祖順治十五年,採用禮官的建議:
乾清宮設夫人一名,淑儀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寧宮設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數不定;
女官設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議通過而未能執行。
清聖祖康熙以後,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嬪等級。
皇後,居中宮。
皇貴妃,一名。
貴妃,二名。
妃,四名。
嬪,六名。
貴人、常在、答應,人數不定。
諸嬪妃各分居東、西十二宮。
從以上歷代妃嬪等級的變遷中,我們可以看出,皇後的稱號從秦始皇以來,歷經二千餘年,從未改變。妃嬪的稱號卻是歷代屢有增減,且越是前朝設置的,地位越趨下降。如貴人,東漢始置時是妃嬪中第一等,到了清代卻成了妃嬪(後宮主位)中最低的等級
古朝鮮後宮嬪妃等級
正一品:嬪從一品:貴人
正二品:昭儀從二品:淑儀
正三品:昭容從三品:淑容
正四品:昭媛從四品:淑媛
正五品:尙宮尙儀從五品:尙服尙食
正六品:尙寢尙功從六品:尙正尙記
正七品:典賓典衣典膳從七品:典設典制典言
正八品:典贊典飾典葯從八品:典燈典彩典正
正九品:奏宮奏商奏角從九品:奏變徵主徵奏羽奏變宮
『叄』 寫小說,一部穿越劇,求人名,如「上官嵐」,求妃子封號,如「惠妃」!
望採納:
封號:溫,庄,順,婉,瑾,祥,純,雅 櫻,欣幻、雪幻、柔幻、晗月、雪月、竹月、珍月、若雲、若思、若水、竹安、竹柔、竹陽、竹明、芊柔、芊月、芊雪、凌珊、凌欣、韻菲、依菲、涵菲、玉菲、雨然、風然、晴然、落玉、落寧、怡梅、怡荷、秋夕、秋璐、語月、語芊、語蘭、景蓮、琴蓮、玉蓮、雅蓮、 皇家封號:嵐 晴雨 暮煙 嵐玥 昭寧 羽墨 苑 雪 潼 茹 琴 蕭 安 雲 洛 涵 昭、麗、宸、端、靜,亦夢 兩個字的也可以做人名哦
後宮等級:皇後 三位 正一品:皇貴妃 兩位 從一品:貴妃,德妃,賢妃,麗妃
庶一品:婦人 正二品:妃 從二品:貴嬪 庶二品:嬪
正三品:昭儀,昭媛,昭容 從三品:修儀,修媛,修容
庶三品:充儀,充容,充媛 正四品:淑儀,淑榮,淑媛
從四品:貴儀,貴容,貴媛 庶四品:月儀,月媛,月容,月華
正五品:婉儀,婉媛,婉容,婉華 從五品:徳儀,德媛,德容,德華
庶六品:容華 正七品:婕妤 從七品:貴人 庶七品:常在
正八品:美人、佳人、良人 從八品:順人、才人、淑人
庶八品:小儀,小媛,小娣 正九品:承徽、承榮 正九品: 寶林
庶九品:采女 正十品:選侍 從十品:答應
庶十:秀女
皇太後等級:至尊品:太皇太後 正一品:母逸皇太後 從一品:聖母皇太後
正二品:護國皇太後 從二品:御尊皇太後 正三品:貴皇太後
從三品:御皇太後 正四品:尊皇太後 從四品:皇太後
正五品:貴太後 從五品:御太後 正六品:尊太後
從六品:XX太後
刑罰:一曰靜思:一般為數日,靜思期限未到,不得踏出寢宮之檻。
二曰降級:貶降等級。
三曰傳仗:以木仗策臀之,數限視況而定。
四曰貶為宮婢:廢原身份之,貶降為宮女。
五曰打入冷宮:搬至冷宮內,終生不得出冷宮,除上殿攝令外。
七曰賜死:由上殿賜與三尺白綾懸於橫梁自盡。
郡主等級:正一品: 和寧郡主 從一品:敏孝郡主 正二品: 文德郡主 從二品: 景平郡主 正三品:永安郡主 從三品:太平郡主 正四品: 悅寧郡主 從四品:元嘉郡主 正五品:溫雅郡主 從五品: 文菱郡主 正六品:美佳郡主 從六品:靜晗郡主 正七品: 芊嬈郡主 從七品:依婷郡主 正八品:玲瓏郡主
姓氏:佟佳氏,倪爾佳氏,鈕祜祿氏,富察氏,馬佳氏,赫舍里氏,索綽羅氏,齊佳氏,那拉氏,葉赫那拉氏,馬爾泰氏,郭絡羅氏,愛新覺羅氏(皇室專用)等。
宮女:宮女可以做普通宮女也可以申請加入:禮、刑、樂、衣四部其中一個。如有妃嬪選中她做貼身侍女(要執掌鳳印的批准)便可以升級為××貼身侍女、【凡執掌鳳印的尊者身邊的貼身侍女都稱為姑姑、妃嬪身邊的貼身侍女都要向姑姑行禮】
規矩:1.得寵者切不可恃寵驕橫、目中無人,而更要以身作則,修養賢德,尊敬主子。
2.後宮個人位次各有差等,須各依本分位次,謙恭和順,接上以敬,待下以禮 。
3.場景中很多人在,要按照尊卑順序請安.
4.皇後、貴妃到各妃嬪寢宮可以隨意坐,各妃嬪到皇後、貴妃寢宮下禮以後,皇後、貴妃說賜坐各妃嬪才能入座。
禮儀:(1)必須給自己職務高的人請安(例如:臣妾參見***,***萬福金安)
(2)如有以下犯上者,一律在留言板和哀家匯報,調查證實在打入冷宮
(3)新來的秀女必須學會禮儀
(4)當准備離開或下線時要說『失陪』
(5)講話恭敬有禮貌、有風度
冊封格式:奉天承運.皇上詔曰:XX,丕昭淑惠,珩璜有則,晉封為XX,
奉天承運,皇上詔曰:XX,為禮璇宮,度賢禮法,晉升為XX,
奉天承運.皇上詔曰:XX,禮教夙嫻,持躬端肅,晉升為XX,
奉天承運:皇上詔曰:XX,效禮守典,心懷家國,晉升為XX,
奉天承運.皇上詔曰:XX,端方識禮,貞靜柔和,晉升為XX,
男子等級:皇上.攝政王.皇子.爵.親王.丞相.上卿.大將軍.禁衛軍(若干).軍機大臣.御史.司馬.御前侍衛。
如果還要就找我,,,
『肆』 小說里的官職大小!求答案
要哪個朝代? 唐朝的話:文官
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
正二品:特進
從二品:光祿大夫
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
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
正四品上:正議大夫
正四品下:通議大夫
從四品上:太中大夫
從四品下:中大夫
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正五品下:朝議大夫
從五品上:朝請大夫
從五品下:朝散大夫
正六品上:朝議郎
正六品下:承議郎
從六品上:奉議郎
從六品下:通直郎
正七品上:朝請郎
正七品下:宣德郎
從七品上:朝散郎
從七品下:宣議郎
正八品上:給事郎
正八品下:征事郎
從八品上:承奉郎
從八品下:承務郎
正九品上:儒林郎
正九品下:登仕郎
從九品上:文林郎
從九品下:將仕郎
武官
從一品:驃騎大將軍
正二品:輔國大將軍
從二品:鎮軍大將軍
正三品上: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
正三品下:懷化將軍
從三品上: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
從三品下:歸德將軍
正四品上:忠武將軍
正四品下: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
從四品上:宣威將軍
從四品下: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
正五品上:定遠將軍
正五品下:寧遠將軍、懷化郎將
從五品上:游騎將軍
從五品下:游擊將軍、歸德郎將
正六品上: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懷化司階
從六品上:振威校尉
從六品下:振威副尉、歸德司階
正七品上: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懷化中侯
從七品上:翊麾校尉
從七品下:翊麾副尉、歸德中侯
正八品上:宣節校尉
正八品下:宣節副尉、懷化司戈
從八品上:禦侮校尉
從八品下:禦侮副尉、歸德司戈
正九品上: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
從九品上:陪戎校尉
從九品下: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
『伍』 寫古風小說_(:_」∠)_然而需要一份官職表的窩卡死在這里了_(:_」∠)_求一份全一點的官職表,
中央官職
秦設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組成中樞機構。丞相管行政、太尉管軍事、御史大夫管監察和秘書工作。
漢朝大體上沿襲秦制稱為三公。下有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務,至隋代演變並確立為三省六部制。
三省為中書省(決策)、門下省(審議)、尚書省(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宋代中書省職權擴大,同樞密院分掌文武大權,門下,尚書省遂廢。明代內閣為最高政務機構,內閣大臣稱為輔臣,首席稱首輔(即宰相)。清代有軍機處,王、公、尚書等為軍機大臣,掌握政府大權。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事;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事;兵部,管軍事;刑部,管司法刑獄;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事」。各部長官為尚書,副職為侍郎。下設郎中,副職稱員外郎,下屬官員有主事等。
此外,中央還設有專門機構和官員,負責管理圖書、編修歷史、制定歷法等工作。如司馬遷、張衡曾任太史令。高啟為翰林國史編修等。
地方官職
秦漢主要行政區是郡。郡的長官,秦稱郡守,漢稱太守。隋唐主要行政區是州,州官稱刺史,屬官有長史、司馬等。唐代在一些軍事重鎮,設節度使,屬官有行軍司馬、參謀、掌書記等。宋代州官稱知州,縣官稱知縣。明清改州為府,稱知府。
此外,漢代也設州,天下分十三個州,基本上是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去刺探情況,稱刺史。唐代全國分十幾個道,也稱監察區,中央派官員前往巡視,稱黜陟使。宋代全國分二十幾個路,路中設若干司,分管各方面的事務。元代地方最高行政機構叫行中書省,明代改稱承宣布政使司,習慣上仍稱為「省」。
【爵】即爵位、爵號,是古代皇帝對貴戚功臣的封賜。舊說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種爵位,後代爵稱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時而異。如漢初劉邦既封皇子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為王,彭越為梁王,英布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為陳王;唐郭子儀被封為汾陽郡王;清太祖努爾哈赤封其子阿濟格為英親王,多鐸為豫親王,豪格為肅親王。再如宋代寇準封萊國公,王安石封荊國公,司馬光為溫國公;明代李善長封韓國公,李文忠封曹國公,劉基封誠意伯,王陽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國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封一等肅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機構中的最高官職,是秉承君主旨意綜理全國政務的人。有時稱相國,常與宰相通稱,簡稱「相」。如《陳涉世家》:「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廣《廉頗藺相如列傳》:「且庸人尚羞之,況於將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
【太師】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後多為大官加銜,表示恩寵而無實職,如宋代趙普、文彥博等曾被加太師銜。其二,古代又稱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為「東宮三師」,都是太子的老師,太師是太子太師的簡稱,後來也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顏太師以兵解」,顏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師銜,故稱。再如明代張居正曾有八個虛銜,最後加太子太師銜;清代洪承疇也被加封太子太師銜,其實並未給太子講過課。
【太傅】參見「太師」條。古代「三公」之一。又指「東宮三師」之一,如賈誼曾先後任皇子長沙王、梁懷王的老師,故封為太傅。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曾國藩、曾國荃、左宗棠、李鴻章死後都被迫贈太傅。
【少保】指兩種官職,其一,古代稱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後逐漸成為虛銜,如《梅花嶺記》「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蟬脫」,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職,故稱。其二,古代稱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為「東宮三少」,後也逐漸成為虛銜。
【尚書】最初是掌管文書奏章的官員。隋代始沒六部,唐代確定六部為吏、戶、禮、兵、刑、工,各部以尚書、侍郎為正副長官。如《張衡傳》:「上書乞骸骨,征拜尚書。」再如大書法家顏真卿曾任吏部尚書,詩人白居易曾任刑部尚書,史可法曾任兵部尚書。
【學士】魏晉時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唐以後指翰林學士,成為皇帝的秘書、顧問,參與機要,因而有「內相」之稱。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掌都不同。如《<指南錄>後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後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薦」,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
【上卿】周代官制,天子及諸侯皆有卿,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貴者謂「上卿」。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廉頗為趙將……拜為上卿。」
【大將軍)先秦、西漢時是將軍的最高稱號。如漢高祖以韓信為大將軍,漢武帝以衛青為大將軍。魏晉以後漸成虛銜而無實職。明清兩代於戰爭時才設大將軍官職,戰後即廢除。《張衡傳》「大將軍鄧騭奇其才」,鄧騭當時為漢和帝的大將軍。
【參知政事】又簡稱「參政」。是唐宋時期最高政務長官之一,與同平章事、樞密使、框密副使合稱「宰執」。宋代范仲淹、歐陽修、王安石都曾任此職。《訓儉示康》「參政魯公為諫官」,「魯公」指宋真宗時的魯宗道。《譚嗣同》「參預新政者,猶唐宋之參知政事,實宰相之職」。
【軍機大臣】軍機處是清代輔佐皇帝的政務機構。任職者無定員,一般由親王、大學士、尚書、侍郎或京堂兼任,稱為軍機大臣。軍機大臣少則三、四人,多則六、七人,被稱為「樞臣」。清末漢人只有左宗棠、張之洞、袁世凱等短時間地任過軍機大臣。《譚嗣同》「時軍機大臣剛毅監斬」。
【軍機章京】參見「軍機大臣」條。是軍機處的辦事人員,軍機大臣的屬官,被稱為「小軍機」。《譚嗣同》:「皇上超擢四晶卿銜軍機章京,與楊銳、林旭、劉光第同參預新政。」
【御史】本為史官,如《廉頗藺相如列傳》「秦御史前書曰」,「相如顧召趙御史書曰」。秦以後置御史大夫,職位僅次子丞相,主管彈劾、糾察官員過失諸事。韓愈曾任監察御史,明代海瑞曾任南京右僉都御史。再如《記王忠肅公翱事》「公為都御史,與太監某守遼寧」,王翱當時任都察院長官。
【樞密使】樞密院的長官。唐時由宦官擔任,宋以後改由大臣擔任,樞密院是管理軍國要政的最高國務機構之一,樞密使的權力與宰相相當,清代軍機大臣往往被尊稱為「樞密」。宋歐陽修曾任樞密副使。《<指南錄>後序》:「予除右丞相兼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文天祥當時掌管軍事要務。
【左徒】戰國時楚國的官名,與後世左右拾遺相當。主要職責是規諫皇帝、舉薦人才。《屈原列傳》:「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為楚懷王左徒。」
【太尉】元代以前的官職名稱。是輔佐皇帝的最高武官,漢代稱大司馬。宋代定為最高一級武官。《林教頭風雪山神廟》:「我因惡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場官司。」高太尉指高俅。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廉頗藺相如列傳》:「拜相如為上大夫。」當時藺相如比上卿廉頗官位要低。
【大夫】各個朝代所指的內容不盡相同,有時可指中央機關的要職,如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屈原列傳》:「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上官大夫」,一般認為是指上官靳尚。「子非三閶大夫歟?」屈原擔任的是掌管王族昭、屈、景三姓事務的長官。《<指南錄>後序》:「縉紳、大夫、士萃於左丞相府。」指的便是御史大夫、諫議大夫等。
【士大夫】舊時指官吏或較有聲望、地位的知識分子。《師說》:「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者,則群聚而笑之。」《石鍾山記》:「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訓儉示康》:「當時士大夫家皆然。」《五人墓碑記》:「郡之賢士大夫請於當道。」
【太史】西周、春秋時為地位很高的朝廷大臣,掌管起草文書、策命諸侯卿大夫、記載史事,兼管典籍、歷法、祭祀等事。秦漢以後設太史令,其職掌范圍漸小,其地位漸低。司馬遷做過太史令。《張衡傳》:「順帝初,再轉,復為太史令。」《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問卿因之吳公,太史文起文公,孟長姚公也。」文起為翰林院修撰,史官,故稱太史。
【長史】秦時為丞相屬官,如李斯曾任長史,相當於丞相的秘書長。兩漢以後成為將軍屬官,是幕僚之長。《出師表》:「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長史」指張裔。《赤壁之戰》:「子瑜者,亮兄瑾也,避亂江東,為孫權長史。」
【侍郎】初為宮廷近侍。東漢以後成為尚書的屬官。唐代始以侍郎為三省(中書、門下、尚書)各部長官(尚書)的副職(詳見「三省六部」條)。韓愈曾先後任過刑部、兵部、吏部的侍郎。《出師表》「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其中董允是侍郎。《譚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見袁世凱,特賞侍郎。」袁世凱為兵部侍郎。
【侍中】原為正規官職外的加官之一。因侍從皇帝左右,地位漸高,等級超過侍郎。魏晉以後,往往成為事實上的宰相。《出師表》提到的郭攸之、費禕即是侍中。
【郎中】戰國時為宮廷侍衛。自唐至清成為尚書、侍郎以下的高級官員,分掌各司事務。如《荊軻刺秦王》:「諸郎中執兵,皆陳殿下。」此指宮廷侍衛。《張衡傳》「公車特徵拜郎中」,「郎中」是管理車騎門戶的官名。
【參軍】「參謀軍務」的簡稱,最初是丞相的軍事參謀,如《出師表》所說的參軍蔣琬。晉以後地位漸低,成為諸王、將軍的幕僚,如陶淵明曾任鎮軍參軍,《後漢書》著者范曄曾任劉裕第四子劉義康的參軍。隋唐以後逐漸成為地方官員,如杜甫曾任右衛率府胄曹參軍、華州司功曹參軍,白居易曾任京兆府戶曹參軍。
【令尹】戰國時楚國執掌軍政大權的長官,相當於丞相,如《屈原列傳》:「令尹子蘭聞之大怒。」明清時指縣長,如《促織》:「天將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並受促織恩蔭。」
【尹】參見「令尹」條。戰國時楚國令尹的助手有左尹、右尹,如《鴻門宴》「楚左尹項伯者」,左尹地位略高於右尹。又為古代官的通稱,如京兆尹、河南尹、州尹、縣尹等。
【都尉】職位次於將軍的武官。《陳涉世家》:「陳涉自立為將軍,吳廣為都尉。」《鴻門宴》:「沛公已出,項王使都尉陳平召沛公。」
【冏卿】太僕寺卿的別稱,掌管皇帝車馬、牲畜之事。《五人墓碑記》「賢士大夫者,冏卿因之吳公」』「因之」是吳默的字。
【司馬】各個朝代所指官位不盡相同。戰國時為掌管軍政、軍賦的副官,如《鴻門宴》:「沛公左司馬曹無傷言之。」隋唐時是州郡太守
(刺史)的屬官,如《琵琶行》:「元和十年,予左遷九江郡司馬。」白居易當時被貶至九江,位在州郡別駕、長史之下。
【節度使】唐代總攬數州軍政事務的總管,原只設在邊境諸州;後內地也遍設,造成割據局面,因此世稱「藩鎮」。《紅樓夢》第四回:「雨村便疾忙修書二封與賈政並京營節度使王子騰。」
【經略使】也簡稱「經略」。唐宋時期為邊防軍事長官,與都督並置。如范仲淹曾任陝西經略副使。明清兩代有重要軍事任務時特設經略,官位高於總督。如《梅花嶺記》「經略洪承疇與之有舊」,洪承疇降清後曾任七省經略,駐扎江寧。
【刺史】原為巡察官名,東漢以後成為州郡最高軍政長官,有時稱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蘇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參見「刺史」條。又稱「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長官。范曄曾任宣城太守。《桃花源記》:「及郡下,詣太守,說如此。」《孔雀東南飛》:「直說太守家,有此令郎君。」《赤壁之戰》:「與蒼梧太守吳巨有舊,欲往投之。」
【都督】參見「經略使」條。軍事長官或領兵將帥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長官亦稱「都督」,相當於節度使或州郡刺史。如《梅花嶺記》:「任太守民育及諸將劉都督肇基等皆死。」劉肇基是駐地方衛所的軍事長官。
【巡撫】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清代正式成為省級地方長官,地位略次於總督,別稱「撫院」、「撫台」、「撫軍」。如《五人墓碑記》:「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撫吳,即擔任吳地的巡撫。
【撫軍】參見「巡撫」條。《促織》:「乃賞成,獻諸撫軍。」撫軍大悅,以金籠進上。」又稱作「撫臣」,如「詔賜撫臣名馬衣緞」。
【校尉】兩漢時期次於將軍的官職。如《赤壁之戰》:「以魯肅為贊軍校尉。」魯肅當時擔任協助主帥周瑜規劃軍事的副將。唐以後地位漸低。
【教頭】宋代軍中教練武藝的軍官,《水滸傳》中的林沖就是京城八十萬禁軍的槍棒教頭。
【提轄】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訓練軍隊、督捕盜賊等事務。如《水滸傳》中的魯提轄魯智深。
【從事】中央或地方長官自己任用的僚屬,又稱「從事員」。《赤壁之戰》:「晶其名位,猶不失下曹從事。」
【知府】即「太守」,又稱「知州」。《登泰山記》:「是月丁未,與知府朱孝純子潁由南麓登。」
【縣令】一縣的行政長官,又稱「知縣」。《孔雀東南飛》:「還家十餘日,縣令遣媒來。」
【里正】古代的鄉官,即一里之長。如《促織》:「令以責之里正。」
【里胥】管理鄉里事務的公差。《促織》:「里胥狡黠,假此科斂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為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隋唐時,三省同為最高政務機構,一般中書省管決策,門下省管審議,尚書省管執行,三省的長官都是宰相。中書省長官稱中書令,下有中書侍郎、中書舍人等官職;門下省長官稱侍中,下有門下侍郎、給事中等官職;尚書省長官為尚書令,下有左右僕射等官職。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與考核等,相當於現在的組織部)、戶部(管土地戶口、賦稅財政等)、禮部(管典禮、科舉、學校等)、兵部(管軍事,相當於現在的國防部)、刑部(管司法刑獄,相當於現在的司法部)、工部(管工程營造、屯田水利等)。各部長官稱尚書,副職稱侍郎,下有郎中、員外郎、主事等官職。六部制從隋唐開始實行,一直延續到清末。
官職簡介
遠古堯時期
司空——掌管水利、建築的官員
後稷——掌管農業的官員
工師——掌管製做器物的官員
虞——掌管山澤的官員
典樂——掌管教育、音樂的官員
秦
郎中令——掌管宮殿門戶(秦)
督道倉吏——管理官倉內糧食的官員(秦)
御史大夫——制定保管法律、政令的司法官員(秦)
漢、三國時期
太史令——職掌文史、星歷的官員
大農丞——管領鹽鐵事務的官員
中郎將——統領皇帝侍從的官員
典屬國——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官員
大長秋——皇後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後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官員
武騎常侍——皇帝的侍從
都尉——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漢時雜號將軍之
驃騎將軍——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大將軍的秘書
建章監——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在皇帝左右侍奉的官員,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相當於太守
常侍——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後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置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
御使中丞——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官員
蘭台令史——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唐
觀察使——管理一道或幾個州的地方行政、監察長官
左右神策軍護軍中尉——中央禁衛軍之神策軍的最高將領
禮部侍郎——掌貢舉、禮儀的行政長官
京兆尹——長安地區最高行政長官
防禦使——負責一州或數州軍事的地方長官
招討草賊使——專為鎮壓農民起義或討伐逆叛而設置的軍事長官
監軍判官——監軍使下的副職
行營都統——為鎮壓和討伐而設置的出徵兵統帥
侍御史——負責糾察的官員
右衛將軍——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左神武大將軍——中央禁衛軍之軍事長官
校書郎——太子東宮所屬學館中校勘典籍的官員
尚書右僕射——中央最高行政機構尚書省的長官
率府率——太子東宮侍衛長官
金吾大將軍——中央禁衛軍軍事長官之一
尚書左右僕射——全面負責行政事務的長官
刺史——州的最高行政長官
折沖都尉——一府之軍事長官。統兵兩千、一千、八百不等
校尉——一團之軍事長官。有兵三百
隊正——一隊之軍事長官。有兵五十
車駕檢校官——負責皇帝車駕並開路後保駕安全的安員
轉運租庸鹽鐵使——設置造船廠,保證漕運水上工具(唐,下同)
光祿卿——主管膳食事務的長官
將作大匠——負責營造建築事務的長官
兵部尚書——主管全國軍事政務長官
司農卿——主管農業事務的最高長官
鴻臚卿——負責接待來賓事務的長官
虞部郎中——負責山林綠化的官員
民部尚書——主管財政的最高政務長官
吏部尚書——主管人事的最高政務長官
尚輦奉御——專管御用車輛的長官
中郎將——正四品
郎將——從五品,地方府兵將領
子將——從五品下
中書令——即內史,最高輔政官
右拾遺——咨詢建議官員
宗正卿——主管皇族事務的官員
右補闕——咨詢建議官員
前鋒游弈使——前哨巡邏官
左散騎常侍——議政官之一
網路連接http://ke..com/link?url=a6A7ZG_x4x308n-0n0OQkAWuokNnBSAkIJZLE--9YEAK
你自己看吧,你只說古代小說,不知道具體是哪個朝代的,你看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