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说主人公叫吴强
⑴ 只记得主人公的名字叫吴强,在美国创建了一个公司叫炎黄集团,后来把公司迁回国了。小说名字叫什么。
叫武强吧?《我的空间》
⑵ 《红日》的主人公是谁
主人公:沈振新、丁元善。
拓展资料:
简介:
《红日》,吴强所著红色经典小说,描写在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在山东歼灭国民党部队整编74师的故事。故事以军长沈振新、政委丁元善所率领的一支部队为主线,环绕着山东战场上著名的莱芜、孟良崮两大战役,描绘了波澜壮阔的战斗场面和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
作者简介:
吴强(1910-1990)原名汪大同,江苏涟水县高沟镇人。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莱芜、淮海等著名战役。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小说家联谊会会长等职。1990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强投笔从戎。1938年8月15日,他在皖南泾县云岭村参加了新四军,第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长,苏中第二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强在党的领导下,一面用手中的枪对敌英勇作战,同时用手中的笔反映部队和根据地的火热生活,写下了独幕剧《一条战线》、《激变》、《皖南一家》等十多部作品,创作了《叶家集》、《小马投军》等中短篇小说。
从事文学创作五十余年,著有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部)、散文集《心潮集》等,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红日》,于1957年出版,对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
⑶ 吴强的主要作品
《丁赞亭》(话剧剧本,又名《逮捕》)与徐平羽、林果等合著,1946,华中韬奋书店
《英雄的业绩》(长篇报告文学),又名《淮海前线纪实》1950,新文艺
《三战三捷》(中篇小说)与宋洁合著,1952,新文艺
《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中篇小说),1954,新文艺
《养马的人》(中篇小说)1955,新文艺
《文艺生活》(文学评论集)1956,新文艺
《红日》(长篇小说)1957,中青
《吐丝口》(中篇小说)1958,上海文艺
《两个侦察兵》(儿童文学)1959,少儿
《心潮集》(散文、报告文学合集)1965,人文上海分社
《堡垒》(长篇小说)1979,新文艺
《吴强近作》(短篇、散文等合集)1982,四川人民
《养马的人》(中短篇小说集)1982,四川人民
《咆哮的烟苇港》(散文集)1985,上海文艺
⑷ 找一部小说主角被活佛收养在山间小路上骑着个驴,主角身体很弱,有两个哥哥,大哥很壮,二哥很帅
大刁民,弓角徽猷,李云道
⑸ 下列不属于五六十年代农村小说的是
50年代、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其曲折发展的过程.显示了50年代、60年代的文学轨迹,为以后总结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规律,提供了经验教训。50年代、60年代的小说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
在历史题材方面,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描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的各个历史阶段。杜鹏程的《保卫延安》、吴强的《红日》、曲波的《林海雪原》和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是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保卫延安》以西北战场为背景.通过描写沙家店等著名战役,真实再现了我军击溃数十万敌军的围剿,从战略防御转人战略进攻的态势。《红日》以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为中心,反映了华东战场我军由弱到强,反守为攻的战局转折。《林海昌原》和《红岩》,没有如上述两部作品那样展开正规部队大兵团作战的画面,前者描写一支智勇精悍的小分队剿灭东北土匪的斗争,后者描写重庆渣滓洞、白公馆地下工作者,为保卫山城重庆迎接黎明而进行的一场严酷复杂的狱中斗争。同样取材于解放战争,峻青的《黎明的河边》、茹志鹃的《百合花》,则是本时期短篇小说的代表作。前者正面展开潍河岸边小陈一家与敌鏖战的悲壮故事,后者侧面铺展一床洒满"百合花"被子的故事,共同揭示了正义战争的伟大力量存在于民众之中的主题。
⑹ 评论家对吴强的《红日》的评价如何
评论家们认为吴强的《红日》把真实的战争历史(20世纪40年代内战初期山东的涟水、莱芜、孟良崮战役)与艺术虚构加以结合。作者立足于对“正义之师”的力量源泉的揭示,以及获取胜利的根据,通过对战争生活场面生动的具体描写,真实再现了战斗过程中的各种场景,场面宏大。同时,在思想艺术上也取得重大进展。体现在对于人物的塑造上,作家意识到人物性格丰富性的重要,而在维护(或不损害)性格的“阶级特征”的前提下,加强了思想情感、心理活动的刻画,并在同一类型的人物间,进行性格特征的对比,如坚毅、严格与开朗、幽默感等。小说对“反面形象”(张灵甫等)也避免漫画化刻画,在对其反动、虚伪等“本质”的描写中,不回避表现其才干、谋略。这一切,对于突出“反动人物的丑恶面目”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⑺ 吴强的人物简介
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莱芜、淮海等著名战役。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小说家联谊会会长等职。1990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⑻ 吴强的创作成就
少年时的吴强就常以文学自娱,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书籍爱不释手。每天晚上,伙伴们总是缠着他讲“孙悟空大闹天宫”、“三打白骨精”等故事,他讲得绘声绘色,乐得小伙伴们手舞足蹈。读中学时,他已开始了文学创作。在淮安中学,他写下了“楚城有客不胜愁,点点杨花扑小楼。梦里潺潺慈母泪,小船迷水下扬州”的诗句,还和同学们凑钱从上海邮购《阿Q正传》、《灭亡》、《反正前后》等书籍传阅,创办油印刊物《狂风》,发表他和同学写的诗歌、散文和时事评论,但《狂风》只办了两期,就被国民党淮安县党部查封。后来,他将自己写的《王正廷的禁烟政策》等文章寄给章乃器主编的《新评论》,被陆续发表。
在上海正风中学,吴强成了蒲风主持的“新诗歌会”和叶紫、陈企霞主持的“无名文艺社”成员。1933年2月,他参加了党领导下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任沪西正风中学小组组长。从此开始了他的革命文学生涯。1935年9月,吴强在陈望道主办的《太白》杂志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电报杆》,同年以短篇小说《苦脸》获《大晚报》征文奖。
就读于河南大学期间,家里不再给他寄钱,父亲对“纰漏筒子”的儿子大伤脑筋,不再指望他光耀门庭。吴强兼任了一家小学的校长和《河南晚报》副刊编辑,以资生活所需。他以吴蔷、叶如桐等笔名在上海《大公报》和茅盾主编的《文艺阵地》上频频发表了反映抗日战争生活的短篇小说《激流下》、散文《夜行》等。1937年,吴强与王阑西、姚雪垠一起创办抗日救亡刊物《风雨周刊》。从而把自己的文学生涯与中华民族的解放和建设事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抗日战争爆发后,吴强投笔从戎。1938年8月15日,他在皖南泾县云岭村参加了新四军,第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新四军政治部宣教部干事、科长,苏中第二分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吴强在党的领导下,一面用手中的枪对敌英勇作战,同时用手中的笔反映部队和根据地的火热生活,写下了独幕剧《一条战线》、《激变》、《皖南一家》等十多部作品,创作了《叶家集》、《小马投军》等中短篇小说。
从事文学创作五十余年,著有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部)、散文集《心潮集》等,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红日》,于1957年出版,对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红日”还成为了现在小学6年级第3单元的其中一个教材。
⑼ 红日书里的简介、主要人物、作者.是什么
一、《红日》简介
《红日》是现当代作家吴强所创作的长篇小说,首版于1957年。
《红日》以1947年发生在江苏的涟水,山东的莱芜、孟良崮三次战役为主线,详略得当地描述了这三次战争。
书中先写了涟水战役,由于国共双方力量悬殊,结果国民党占领了涟水,而解放军伤亡惨重,被迫撤退。
后来解放军重整军队,改变了不利的局面,在接下来的莱芜战役中取得了重大胜利,并在最后的孟良崮战役中全歼了国民党的74师。
如此转败为胜的结局更加真实而独特地再现了解放军取得胜利的不易。
二、主要人物
1、张灵甫
张灵甫是国民党王牌师整编七十四师的师长,七十四师是蒋介石用美式装备武装起来的嫡系王牌部队,号称“天之骄子”,身为这样一个部队的首领,绝非等闲之辈,被称为“常胜将军”、“名将之花”。
他在攻占涟水城后显得不可一世,甚至在他已陷入了解放军的重围之中时,仍然气焰器张,叫嚣着要创造惊人奇迹,一举解决山东战场,这充分显示了他狂妄骄横、刚愎自用的性格。
作品也展示了他性格的多重性,如作为王牌师师长的指挥才能,精明强干,指挥若定,但身陷重围无人接应时又惊恐万分。
这个“常胜将军”的失败结局,揭露了一切反动派色厉内荏的本质,有力地衬托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所向披靡的英雄气概。
2、沈振新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高级指挥员、军长沈振新,是一位参加过长征、身经百战的老革命。作品中塑造了他沉着、冷静、果敢的意志品质,突出他作为一名优秀指挥员的风采。
同时,作品还表现了他作为一个普通人的思想感情:对牺牲的战友的沉痛思念,对犯了错误的部下既严厉批评又热情帮助,对妻子满怀思念之情,……这些都真实地展示出这个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指挥员丰富的内心世界。
3、梁波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高级指挥员、副军长梁波,是一位身经百战的军事指挥员,他比较严肃,。
作者通过涟水战役失利后梁波的到来、羊角庄侦察、吐口丝战斗和他的情感生活的描绘,展现了他的性格魅力:他既有军事指挥员的谋略,又有政治家的气度,既有理论水准,又能平易近人。
4、石东根
连长石东根,是战场上叱咤风云、雷霆万钧的英雄人物,但也存在着人性的弱点:幼稚、浮躁,容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莱芜大捷后,因为他的连队在此次战役中战果辉煌,在庆功会上他喝得酩酊大醉,得意忘形,一时酒醉纵马,着一身缴获而来的敌军军官装束,狂奔乱喊,受到军长的严厉批评。
但经过官兵们的帮助及战争的锤炼,石东根逐渐改掉了“火烧屁股”的毛躁性格。作品细致地描绘了他在革命战争的磨炼之下,逐渐克服自身弱点不断成长的过程。
三、作者
吴强(1910-1990) 原名汪大同,江苏省涟水县高沟镇人。其兄汪海清为著名画家。少年时的吴强就常以文学自娱,对《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三侠五义》等书籍爱不释手。
1933年在上海参加左翼作家联盟,抗战爆发后投笔从戎,1938年参加新四军,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期间参加莱芜、淮海等著名战役。
解放后,历任华东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1952年后在上海工作,曾任上海市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上海分会副主席,上海小说家联谊会会长等职。1990年去世,享年八十岁。
代表作品有《三战三捷》、《红日》、《英雄的业绩》等。
(9)农村小说主人公叫吴强扩展阅读:
创作背景:
在解放战争时期,吴强担任苏中军区的政治部副部长和华东野战军六纵的宣传部长,他亲身经历了涟水、莱芜、孟良崮、淮海等多次战役。
孟良崮战役胜利结束,希望能“立马沂蒙第一峰”的常胜将军张灵甫(国民党将领)最终被解放军用门板抬下了山。
当时,吴强正随军驻扎在当地的一个村子里,他目睹了这一幕之后,忽然就萌发了要写一部长篇小说来描写这几场战役的残酷和艰苦的念头。
但是由于部队每天都要行军打仗,停下来时还要做宣传,给大家鼓劲,做思想工作,繁忙得挤不出一点儿时间认真构思,更没有时间坐下来安心写作,这让吴强心中很是郁闷,只好抽出一点时间就做一些记录。
可是,后来夜渡朐河的时候,他做记录的几个笔记本连同收集的74师的《士兵报》全都丢失了,这让他非常懊恼。
尽管没有时间,但吴强仍然每天在思考着小说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每日里无论坐着站着,还是行军、吃饭,他都时刻不停地思索着,连做梦都梦到自己心中的人物了,就这样思考了很久,又经历了无数次战争,看到了更多英雄人物的形象,他心里面的故事情节越发丰满起来。
⑽ 吴强,淮安涟水人,其代表作是长篇小说( )
吴强从事文学创作五十余年,著有长篇小说《红日》、《堡垒》(上部)、散文集《心潮集》等,其代表作为长篇小说《红日》,于1957年出版,对中国当代军事文学创作产生重大影响。“红日”还成为了现在小学6年级第3单元的其中一个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