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世小说写作素材大全
⑴ 姑妄言的意义介绍
全刊本《姑妄言》一面世,就迅速引起有关学者的足够重视,相继发表了一些研究论著。
学者们首先对《姑妄言》的版本进行了探究。陈庆浩先生执笔的《〈姑妄言〉出版说明》,全面介绍了《姑妄言》的作者、评者(以林钝翁为主)、版本和内容。李福清先生撰写的《〈姑妄言〉小说抄本之发现》,详细报导了俄罗斯所藏全抄本的来历。这两篇文章载于台湾排印本《姑妄言》的首尾两册。王长友先生比较了残刊本和残抄本的异同,发现了残抄本有三回而残刊本只有两回的原因,即上海优生学会所印的非卖品排印小说,大多为艳情、淫秽之作如《浪史》等等,《姑妄言》残抄本第四十回、第四十一回讲崔命儿淫乱丧生的故事,较为完整,第四十二回讲宦萼行善的故事且有残缺,故舍弃第四十二回不印。王长友先生认为残抄本当抄于乾隆年间,晚于抄于雍正年间的俄藏本数十年。他在比勘了俄藏本和残抄本(残抄本已遗失,但残刊本基本保持了残抄本原貌)之后,发现残抄本的删改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改体制。俄藏本每回四万字,一正、一附两对回目。残抄本则把原书的一回在情节转移接榫处锯解开来,把体制特异的《姑妄言》变得如常见的章回小说那样每回万把字,一对回目。(2)去附加。俄藏本带有大量批语,在批语和正文之间穿插有大量诗词、小曲、故事和笑话,残抄本则删去了所有的批语和部分的艺术穿插。(3)删情节。牵涉明末清初时事的相关情节,在残抄本中都被删去。(4)改故事。残抄本的删改人根据自己对人物、情节的好恶,对原本人物故事作了一定的修改。从版本研究的角度,王长友先生推测出《姑妄言》不传于世的原因,即“《姑妄言》既涉及明末历史,有大量违碍语,又有出格的淫秽描写,是双料禁止对象,嘉庆、道光以后当然难以存活”。
《姑妄言》作者研究也初步展开。陈益源先生因担任《思无邪汇宝》的执行编辑,在校勘《姑妄言》俄藏抄本的过程中,觉察到作者曹去晶有利用大量现成素材的习惯,遂留心加以考证。通过广泛仔细的比勘,陈益源先生发现《姑妄言》直接拿来做为写作素材的《留溪外传》、《滇游记》、《黔游记》,竟同为江苏江阴人陈鼎的著作,陈鼎曾辑《明季殉难诸大臣姓名录》五卷、《东林外传》二十四卷,而《姑妄言》也痛斥魏忠贤党人,同情东林党人(如第八回),曹去晶和陈鼎的关系值得继续探讨。另外,《姑妄言》还大量采用《峒(奚谷)纤志》、《滇行纪程》、《东还纪程》做为写作素材,《峒(奚谷)纤志》的作者陆次云曾任江阴县知县,《滇行纪程》、《东还纪程》的作者许续曾是江苏华亭人,循着这些线索爬梳典籍,可能对研究《姑妄言》的作者以及成书过程大有帮助。王长友先生在1998年天津中青年学者红学会议上所做的发言中,认为曹去晶应当是丰润曹氏家庭中的一员。因为丰润曹氏家族中,曹潜字去非,曹洁自去尘,等等,依此类推,曹去晶的真名可能也是水偏旁的某字。王长友先生在另外一篇短文中认为作者曹去晶和评者林钝翁可能本是一人。
至于长篇小说《姑妄言》的文学性质,陈庆浩、陈益源、黄卫总、何天杰等都认为是一部“集大成的艳情小说”。张俊先生在《清代小说史》中,根据《姑妄言》所反映的广阔的生活场景,把它归为世情小说中的家庭生活类作品。
《姑妄言》与时代相近的其它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也陆续展开。如前所述,在《姑妄言》残抄本被发现的时候,居士山人就觉察到《姑妄言》与《醒世姻缘传》的布局相似而风格不同,周越然先生也觉察到《姑妄言》和《金瓶梅》的内容相近而语言风格不一。美国哈佛大学黄卫总先生也注意到《姑妄言》与《醒世姻缘传》的许多相似之处,他还发现《姑妄言》与《红楼梦》之间也有值得注意的关系,譬如两书的作者都来源于东北,都对江南生活很熟悉,故事主要发生地都是南京等等。王长友先生也认为《姑妄言》是与《红楼梦》靠得关系最直接的一部长篇小说。比如,从作者的角度来说,《姑妄言》和《红楼梦》的创作、批点、传抄,都曾在一群亲友中进行,这简直成了由北而南的曹氏家庭的风尚。从结构布局和思想内容上来看,《红楼梦》讲“假”与“真”,《姑妄言》讲“妄”与“不妄”;《红楼梦》以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隐括全书,《姑妄言》以醉卧听城隍断狱暗伏故事,《红楼梦》和《姑妄言》都对现实持强烈的批判态度,都持尊女抑男的反传统观念。
《姑妄言》在学术史上尤其是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也有了初步的探讨。何天杰先生认为《姑妄言》的作者以因果轮回的观念来建构小说的框架,企图重建道德信仰体系,但却无力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底,这种现象可以从对整个封建末世失望的伤感文学之潮的背景上去理解。而《儒林外史》、《红楼梦》等批判现实主义巨著,正是在这一伤感主义之潮的基础上产生的。
《姑妄言》的语言研究也有了成果。王长友先生注意到,《姑妄言》运用的语言,并不是中国古代通俗小说中常见的文白相杂的语言,而是两种不同的语言:一种是文言或文言气息颇重的书面语言,另一种是几乎可称纯粹的口语化的白话语言,这两种语言在《姑妄言》中是交互并存的。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语言,是由人物性格的叙事功能决定的。描写景物、夸饰某些事物和描写文人或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物的活动或心理、语言时,描写神仙鬼怪时,《姑妄言》运用的是文言或半文言的叙述描写,其它地方运用的则是流利准确而简洁的白话。《姑妄言》的人物语言更是多彩多姿,各具个性,比如钟情出言稳重诚挚,钱贵雅洁深沉,贾文物咬文嚼字,邬合敏捷圆滑,等等。另外,《姑妄言》大量运用谚语、古语、俗语、歇后语,使作品的语言更加简明活脱,也使运用这些语言的下层人物的性格跃然纸上。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姑妄言》的语言风格是特异的,曹去晶在语言艺术的运用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成就也是显而易见的。
对《姑妄言》中出现的艺术形式方面的研究也有起步。陈益源先生对《姑妄言》中的荤笑话进行了考察。他统计了《姑妄言》中荤笑话的数量,考察了这些荤笑话的来源,指出《姑妄言》正文笑话数量是《金瓶梅》中笑话数量的三、四倍,荤的色彩也更浓厚,很能切中“不亵不笑”和“对景发笑”的笑话原理,体现了曹去晶运用口语素材的写作技巧。荤笑话的运用和保存,也是《姑妄言》的重要价值之一。
就《姑妄言》的研究现状来说,成绩是可喜的,已经涉猎的范围比较广泛,覆盖了版本研究、作者研究、横向比较研究、纵向考察研究、语言研究、文本研究等多个领域。但总的来说数量还很有限,一些领域的研究还仅出现一篇论文。这与《姑妄言》全刊本出现较晚、阅读人数有限、研究时间较短等因素都有关系。从研究前景来看,已经开拓的领域尚需深入研究,期待着进一步的繁荣;还有广阔的研究领域等待着有志者的开辟和耕耘。关于《姑妄言》作者的研究,还仅仅处于举步的阶段;关于《姑妄言》与其它小说之间的比较研究,还远远没有全面展开;关于《姑妄言》在古代小说史上地位的研究,实际上还未真正着手;关于《姑妄言》的文本研究也还远远不够。另外,《姑妄言》中含有丰富的社会历史信息,可以为社会学、民俗学、历史经济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案例,这些方面的研究工作还未有人涉猎。随着《姑妄言》版本的不断增多,阅读人数的不断增加,研究领域的不断加深和拓展,《姑妄言》多方面的重要价值,一定会获得深入而广泛的探究。《姑妄言》这部几乎消失于历史浮尘之中的煌煌巨著,也一定会甩落埋地下的泥土气息,和《金瓶梅》、《红楼梦》等一度遭厄的优秀之作一样,重现耀眼的光辉。
《姑妄言》出版后,引起国内外文学界的重视与读者的注意。 在文学走向大众,而且日益丰富的题材下,性恋小说以及描写普通人的情爱与命运的题材引起广泛的注意。 《姑妄言》的出版,对于明清小说的研究以及阅读欣赏,洞察人生,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小说《姑妄言》可以对中国古代社会的道德伦理等做出客观的评价,对于研究清代社会的各阶层人物与社会也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华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 何天杰在“《姑妄言》的启示”一文中指出:《姑妄言》是“古本色情小说中集大成之作”,其性描写的大胆,说明清初市井审美趣味与明末并无本质区别,也说明清初小说家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继承了晚明启蒙思想的遗产。曹去晶以因果轮回观念来建构小说情节的框架,企图重建道德信仰体系,但他无力把这一思想贯彻到底,这只能从对整个封建未世失望的伤感文学之潮的背景上去理解。
台湾陈益源教授在《〈姑妄言〉里的荤笑话》中,考证了《姑妄言》荤笑话的数量与来源,论述了《姑妄言》对荤笑话的运用与价值,他在最后说:“叙述合理巧妙且完整有趣,是《姑妄言》正文中可以独立出来的三十五则荤笑话的共通点,它们口语化和故事性强的特色,也为其他古代书面笑话所不及,而在曹去晶的灵活运用底下,对于小说人物的塑造与故事情节的铺展,发挥了不少的妙用,既反映了古代市井生活的若干俗趣,也展现出作者化丑为美的艺术手法。”
美国华裔学者黄卫总在《“情”“欲”之间———清代艳情小说初探》中认为,《姑妄言》与一般艳情小说“有所不同”,“在这样一个淫欲横流的沙漠里,作者却精心刻画出了一块小小的‘真情’绿洲。这就是瞽妓钱贵和穷书生钟情的故事。”“小说作者处处强调他们关系中情的重要意义”,“作者有意要将这样一个所谓的‘烈情’世界与书中的‘淫欲’世界相对比”。
台湾青年学者翁文信的论文《〈姑妄言〉与明清性小说中的性意识》则对《姑妄言》中的性意识问题着重作了研究。 随着我国文学出版事业的发展,还会有一些的流传于民间的优秀文化遗产被整理出版。使得文学爱好者有更广泛的阅读优秀作品的天地。
⑵ 求关于知青的优秀小说。
小说:张承志的<<黑骏马>>张贤亮的<<绿化树>>梁晓声的<<今夜有暴风雪>>等,老鬼的<<血色浪漫>>也值得一看,近期比较吸引人的是都梁的<<血色黄昏>>风趣幽默中带着感伤.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期带“伤痕”性质的知青小说,写苦难历程,以血泪的控诉为特征。主要作品:叶辛《蹉跎岁月》,竹林《生活的路》,孔平《晚霞消失的时候》。第二阶段:80年代前期具有“回归”倾向的知青小说,写青春的激情和理想主义,以对知青生活正面价值的肯定为特征。主要作品: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梁晓声《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张承志《黑骏马》,王安忆《本次列车终点》。第三阶段:80年代中期以后是具有“反思”性质的知青小说,以对人性扭曲的思考为特征。主要作品:朱晓平《桑树坪纪事》,张抗抗《隐形伴侣》,陆天明《桑那高地的太阳》,老鬼《血色黄昏》,李锐《合坟》。 梁晓声是知青小说的典型作家,他的创作多以知青题材为主,有人称他的作品为“北大荒小说”,多描写北大荒的知青生活,真实、动人的展示了他们的痛苦与快乐、求索与理想,深情的礼赞了他们在逆境中表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情操,为一代知识青年树立起英勇悲壮的纪念碑。代表作有《那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年轮》等,长篇小说《雪城》最为出色;后期作品开始探讨现实与人性,长篇《浮城》以社会幻想的形式展现了作者对人类末世预测,十分深刻。其作大多被香港、台湾出版,并译为英、日、法、俄等国文字。 自1979年起知青文学作品开始增多,而且与文革中的知青作品有了明显分野。比如涉及到上山下乡阴暗面及知青的悲惨遭遇。这时期影响较大的作品有竹林的小说《生活的路》,叶辛的小说《蹉跎岁月》及孔捷生的短篇小说《在小河那边》。八十年代初和中期是知青文学的高峰,出现了一大批怀旧的作品。这些作品可分三类。第一是写知青与农民,牧民等的情谊。代表作有张蔓菱的《有一个美丽的地方》,史铁生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陈村的《我曾经在这里生活》及懿翎的《十三界》等。第二是表现知青的理想主义,英雄主义。代表作有梁晓声的《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及晓剑的《世界》和《青春梦幻曲》。张承志的作品《金牧场》等兼有以上两类的内容。第三是写知青回城后感到不尽如意而怀念乡村或兵团生活,如陆星儿的《达紫香悄悄的开了》,孔捷生的《南方的岸》等。八十年代中后期,出现了一批用批判眼光反思上山下乡运动及知青历史的作品。比如孔捷生的《大林莽》,阿城的《树王》,张抗抗的《隐形伴侣》以及李晓和王明浩的系列短篇小说。然而,把知青文学的发展概括为从伤痕到到旧到反思等是过于简单化了。很多作品不能归入这些类别,能归入的作品也远远非这些类别能概括。比如老鬼的《血色黄昏》既有强烈的"伤痕"特点又表现了知青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即使同是表现知青理想主义的作品,不同作家也都强调的是不同的侧面,表现的是不同的主题。另外如乔雪竹的《寻麻崖》,彭瑞高的《贼船》和阿城的《棋王》等都是极有特色又比较深刻的作品,但无法归入以上任何类别。知青文学的内容实际相当丰富,从不同视角,不同侧面反映了知青的独特生活体验,是历史学家和政治学家的书远远不可能囊括的。 九十年代,大多已成名的知青作家转向非知青题材。但是知青文学并未断档,反而有更多长篇问世。比如郭小东|的《中国知青部落》,赵维夷的《老插春秋》,芒克的《野事》,米琴的《芳草天涯》,刘军的《噩恋》韩乃寅的《远离太阳的地方》,李晶,李盈的《沉血》等.这些作品都展现了以前知青作品中未出现过的知青生活内容和感情体验。还有一些中短篇也极具独特视角。比如王小坡的《黄金时代》解剖了知青所处的政治环境,李锐的《黑白》表现了知青理想主义的虚幻成份,刘醒龙的《大树还小》从老乡的角度写知青。九十年代的知青作品颇有内容,然而都没引起大陆评论界特别注意。就连2000年出版的最新研究知青的专着,姚新勇的《主体的塑造与变迁:中国知青文学新论(1977-1995)》,主要论及的也大多是八十年代小部分较有名气的知青作家的作品。原因之一是,九十年代"知青题材"在大陆已经"过时"。代之而起的写改革,反贪,性爱,婚外情等等的作品吸引了读者和评论界的注意。 九十年代更受瞩目的是大量涌现的知青回忆录以及报告文学。后者最出名的是邓贤的《中国知青梦》。该书揭露了大量云南农场知青受迫害,被虐待的事实。此外还有白描的《苍凉青春》和结集出版的系列书-《中国知青情恋报告》等。回忆录有姜昆主编的《中国知青回忆录》三卷本。其它较出名的有专写北大荒兵团的《北大荒风云录》,专写内蒙兵团的《草原启示录》,陕西插队知青的回忆录--《情系黄土地》和《回首黄土地》,山西知青的回忆录--《老插话当年》,女知青回忆录--《青春方程式》以及《辉煌的青春梦》,《我们曾经年轻》,《苦难与风流》等等,举不胜举。回忆录中有不少出色的,可入文学的作品,比如王新华的《野草》(载《回首黄土地》)。但大多数比较简单,粗糙。这些报告和回忆录为研究知青史和上山下乡运动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也为知青一代百年之后的知青文学提供了素材。有人总结知青文学的三大主题是:青春无悔,蹉跎岁月,劫后辉煌。这倒是可以基本概括大部分回忆录,但远远不能概括知青的文学作品。没有任何一部文学作品是仅仅表现这三大主题的。有人认为知青回忆录的大量出现是因为很多知青不满意知青文学对知青生活的歪曲。这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实际上,回忆录可能有记忆误差,严肃的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倒可能更真实,更本质,更深刻,更全面地反映知青生活。但总的说来,已发表的知青文学作品中比较有份量的长篇不多。表现插队生活的文学作品数量相对来说远远不足。当年有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知青插队,不到百分之二十的知青去农场。但比较有影响的文学作品大多是写农场知青的。知青文学的最新发展是2000年九月出版的《中国民间备忘文本》系列,六本非虚构长篇著作。其中《羊油灯》和《落荒》实际上是自传体小说,两部书写的是在同一地点插队的同一拨人。《落荒》中第一次出现了知青野心家的形象。《无人部落》和《狼性高原》写青海兵团的知青,也是以前知青文学中从未涉及的。纪实小说《泣红传》写文革前下乡知青在文革中的经历。《审问灵魂》是知青作家根据别人经历写的纪实小说。这套书还在不断扩充充发展。今年年底将出第二批书。据说,第二批书的质量更高。这套由著名知青编辑岳建一策划编辑的丛书,对推动知青文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知青文学市场低迷的情况下,这套书的推出,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使知青文学再度引起人们注意。并且这套书的继续发展也鼓励知青中的非专业作家从事知青文学的写作。有强烈使命感的岳编辑特别强调这套书的历史、政治意义。他希望知青文学真实反映历史,在进行深刻的历史反省和自我反省的基础上为重铸民族灵魂而作出贡献。这套纪实文学丛书虽然着重再现历史和当时的政治文化,但其意义远远超出历史、政治的范畴。因为文学作品与历史书不同,是以描写人物形象为主,并着重反映人的思想感情。这套丛书中的一些著作相当深刻地表现出人的复杂性,多面性,矛盾性。也表现出知青对上山下乡那段经历的复杂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