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后宫小说 » 老婆被魔术师表演切头小说

老婆被魔术师表演切头小说

发布时间: 2025-01-01 13:55:53

Ⅰ 谁能解释魔术师表演时失手将妻子斩首的原理

我开始也怀疑是假的。但是现在看来真的可能性较大。
有人说是“1000个死法”里的,其实你看过这个电视片就发现,绝对不是,拍摄手法不一样,1000个死法是穿插着“专家”讲解的,是科学解释意外死因的节目。这个是一个长镜头到底,没有镜头切换。而且1000个死法的意外死亡事故,都是有一定“玄机”的,这也是为什么要讲解,分析死因。而斩首用必要讲解吗?鄙视那些没做过调查研究就胡说八道的人。我打包票绝对不是1000个死法里面的。
再说下其他朋友提出的疑点:
1:打开箱子盖子,盖子没血。个人认为,脖子位置是有隔断的。血绝大部分在放头的那个小空间里,脖子以下是被隔断遮挡了血迹。
2:丝巾捂住嘴。个人认为是为了遮挡面部,以便让假头容易乱真。
3:有人说面部表情不狰狞恐怖。这个我不解释了,你查查斩首图片就知道了。说不狰狞的自己去试试。死了以后还能不能呲牙咧嘴。
4:假头掉出来。个人这个和真假斩首没有任何关系。个人认为假头就放在头部以下的空间。头缩进去后,把假头放到头部位置,当然要有魔术师的障眼法来遮挡。技术问题不在谈论范围。
5:锯头的时候没手感。啥也不说了,不是锯木头。这个是白痴问题。
6:魔术师看不到女助手的异常反应。电锯那玩意你玩玩就知道了,比摩托车的声音大几倍就不说了。
7:关于血迹。电锯锯到底时候,的确有血迹飞溅出来,离心力方向撒到前面地板,留心观察的确有不少血迹。
最后说说我个人的疑问:女助手的手臂为什不缩进箱子推箱子盖,或者用腿顶箱子盖子(如果腿在前面的箱子里),饰品里我没注意有锁,当然也不说明就没有,话说回来,盖子不锁住也死不人,也许这个魔术没重点向观众展示锁住的情景吧。个人认为是有点门闩之类的。试想这个小盒子容下身体必定十分拥挤,锁住盖子倒是可以防止盖子动了,开了。等等穿帮现象。
盖子锁住,里面空间狭小,相比手臂缩进去也不容易,电锯噪音太大,掩盖了捂住嘴发出的不大的呼救。再加上从发现问题到电锯下来,时间太快,仓促间更难自救。悲剧,悲剧。悲剧!

不过我觉得视频唯一的疑问就是没见魔术师给箱子上锁,(不会是自动锁住吧?),女助手应该可以在没锁住盖子的情况下,轻松撞开盖子出来的。呵呵。

最后结论:视频不全,女助手后来在观众的尖叫中站起来,这就是魔术师的把戏。
最后鄙视电视台不负责的行为,只为收视率。

Ⅱ 【文学评论】《湖畔亭旅馆谜案》:一定要夜里一个人看(江户川乱步)

文/小关平

————

这是我看的第一本江户川乱步的书。

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和松本清张,是日本早期推理界的三大名家。

现代读者对东野圭吾和岛田庄司更为熟悉,有点年头的江户川乱步、横沟正史,大家可能会觉得“有点老”。松本清张还好,他毕竟创立了社会派推理,被改编的影视剧又多。而江户川和横沟因为作品古老离奇,所以被贴近当代社会的东野圭吾所取代。

我还挺喜欢推理作品中加一些恐怖情节,很适合半夜看呢。

————

1 湖畔亭旅馆谜案

故事的角度比较新鲜,一个“透镜爱好者”在阐述自己的独特癖好,但讲着讲着突然感觉有点吓人,我一个人在小屋子里看书,只开着一盏台灯,总感觉他讲的东西会不会就在墙面上形成倒影。

故事看到一半感觉更吓人,像在看希区柯克: 浴室里正在上演一宗谋杀案,而且是男主通过镜子偷窥看到的。 这不就是《后窗》加《惊魂记》吗?

江户川乱步在写作风格上喜欢娓娓道来,有种《卫斯理》的叙事风格。如此平易近人的行文,我相信多看几本书后,应该会更喜欢他。

自从谋杀案出现之后,这本书越来越悬疑了。 一部好的推理文学,往往都是从凶杀案或者悬疑事件开始之后,故事变得扑朔迷离, 所以很多推理小说首章就公布了案件的发生,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

很多人看悬疑剧或者推理小说,总想说句: 到底什么时候才死人呐?

发生案件之后的办案程序,江户川也写的也比较真实,交由刑警来办案,而不是像一些推理小说,读者只看到侦探在调查。

在刑警之外,设定一些具备探案天赋的侦探参与到办案之中,这是推理小说的独特之处。但要记住一点, 侦探不可能全部取代警察的作用,否则故事就会变得很假。

侦探也许有一些特殊的思维、脑洞和技能,但是从程序上来说,警察的搜证抓捕和专业化的物证鉴定才更符合真实的办案流程。

这部小说有个很有意思的地方,就是 案中有案。

男主在偷窥的过程中,不小心发现了一场疑似命案,案件调查充满着悬疑。

而男主自己偷窥的癖好始终是一颗定时炸弹(语出希区柯克),他对案件好奇的同时,还在不断地掩饰自己的偷窥欲,形成了案中有案的格局。而偷窥够不成刑事案件,顶多属于违法或者不道德的行为。

想要侦破案件和害怕被人发现自己偷窥癖好的微妙心理,就像天秤上的砝码,使这部小说层次丰富,更加有趣。

江户川乱步的书存在着很多惊悚恐怖的意象,比如作者说:“我看到一个东西在镜子里慢慢蠕动。”

看这段的时候幸好不是夜里,还真有点吓人呢!要知道 镜像是非常恐怖的事物 。

我北漂时住在地下旅馆,半夜一个人看卫斯理的小说《芒点》。旅馆的房屋构造是长条状的,我的床在最里面,厕所在最外面,从床到厕所之间有一大面镜子,是我去上厕所的必经之路。

当看到《芒点》中关于“镜子中看不见自己”或者“自己在镜子中的影像出现异常”这种内容后,我都不敢去上厕所,就害怕经过镜子,在镜子里看不到自己,或者发现自己变成了他人,总感觉非常之恐怖。

这些聪明的作家很懂得利用“镜像的异常”去吓唬和吸引读者。

我虽然胆大到经常一个人半夜看恐怖片(看《咒怨》时楼下猫在惨叫,看《鬼水凶灵》时听到楼上有水滴的声音),但也被鬼吓到过。有一次看电视剧《怪谈新耳袋》(清水崇为主导演),吓得我直接关了电视,从我自己家跑到妹妹家,气都不敢喘。

看到利用“镜像”来描述案件的探索过程,我想起了我的小说《胡公孟探案集》中《报恩鸟》这个案件,也是我的亲身经历。当时我去调监控,发现半夜楼梯道的监控中,可以看到凶手刺杀的过程映射在白墙上,形成“影子杀人”的画面。

江户川的这个故事中,我总感觉男主遇到的河野很奇怪,有可能就是凶手或知情人,在不断套取男主获知的信息,他主动说要保管钱包的举动也很异常。会不会他是隐藏在中间的大boss?男主什么事都跟他说,会让这个案件越来越复杂和扑朔迷离。

随着案情的不断发展,嫌疑人越来越多。从原来的一两个到后来看谁都有可疑。很多推理小说都喜欢故弄玄虚,把读者绕进去, 前期在迷宫中绕的越糊涂,解谜的时候的爽快感越强。

主角跟读者的视角所向之处,都是各种各样的嫌疑人,增加了猜凶手的乐趣。不同的嫌疑人出现在不同的阶段,并有着并不相似的可疑之处,剧情上还要合情合理,不要让人觉得是随便添加的。这需要作者强大的架构能力。

在小说中增加一些真实的案件(世界各地的案例皆可),可以强化故事的真实性,开阔读者眼界,让人觉得作者笔下与其他作品以及现实中的世界,都是一个整体,相互间有了关联性。不仅提高了作品的阅读层次,还从各地的案例中吸取了一些经验,增加了破案力度。所以多看一些经典案例,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好处,写小说的时候也可以借用。

看到他们的怀疑对象死了,感觉这部作品和TVB的破案剧风格很像,当警方怀疑谁是嫌疑人时,这个人就有可能死于非命。随着关键人物的死亡,让本来快能揭底的案件变得扑朔迷离,从而引向真正的高潮。

这是很多推理小说或侦探剧惯用的手法,但百试不爽,总能增加读者和观众的好奇和期待,将作品一口气读完。

比起普通民宅,发生在旅馆或者民宿中的案件更能引起读者的兴趣。旅馆的商业元素、流动人口以及个性化的外观内饰,自带迷惑性,住宿的客人是流动变化的,增加了案件发生的偶然性和隐蔽性,很适合出现凶杀故事。

而发生在住宅的案件则更加恐怖(比如《咒怨》)。住宅是大多数人晚上居住的地方,更能产生身临其境的代入感,引起读者共鸣,而旅馆稍微拉开了一些距离,尤其是一些高档酒店,让普通民众产生陌生化。

发生在旅馆的案件,可以把本来很恐怖的故事变得有些文艺,《闪灵》就把案件场景设定在豪华的旅馆中,具有独特的美学氛围,和平常人的生活拉开了距离。这也是《闪灵》《幻影空间1408》这些作品成功的地方,斯蒂芬·金抓住了读者的这种心态,把恐怖小说写的更加吸引人。

作者说连住在附近的人,都对湖畔亭旅馆避之不及,更别说去旅馆入住了,从而赋予了旅馆的传奇色彩。

到最后,大家都以为破案了(《刑事侦缉档案》经常如此),因为河野不小心掉落了一个针管,让男主开始怀疑他跟案件有关联,后来河野向他袒露了自己的“犯罪过程”:

他因为自己心爱的女子长吉,布了一个局,其实长吉依然还活着,他只是帮助她逃跑,并造成她被人杀死的假象。而那个后来真正死掉的嫌疑人,则是被他鼓动后逃跑,自己不小心摔死的。

这也许是真的,也许是他编的谎言,推卸自己是真的杀人凶手,而又编造的一个故事。

所以在后期,男主再也没有看到河野和女侍者长吉。河野在之后的信中说长吉已经去世。

想一想其实细思极恐。

这些东西有可能是个故事,河野也许就是杀人凶手,杀了两个人之后,又一次在谎言中欺骗了男主,要男主成为一个包庇杀人犯的存在。

这个凶杀案有个开放性结局,到底孰真孰假,也许里面暗藏很多线索,不同的读者可能有不同的解读。几十年前,江户川乱步能写出一个构思巧妙并有着开放性结局的故事,真的很不容易。

————

2 阿势登场

开局很有意思。夫妻之间出现矛盾,体弱多病的丈夫知道妻子在外面有男人。

妻子不在家的时候,丈夫带孩子玩一个游戏,将自己藏在一个角落的大木箱中,而最不巧的是,他意外将这个木箱锁死了,而儿子找不到这个木箱,而自己就一直闷在木箱中。

他想尽各种办法去呼救,但因为身体不好,别人也无法听到他的声音。江户川乱步极力描写他在木箱中喘不过来气的濒死状态,以及他那种复杂的心理。

他认为不管是怎么死,总比自己把自己锁死在木箱中的荒诞结局要好的多。

所以说,他不甘心这样死,一定要挣扎求助,不像死神低头。而这个时候,心中有愧的女主人阿势回来了。作者创造了有趣的悬念、荒诞的死法,短时间就产生了强烈的戏剧冲突,后面应该会很精彩。

阿势回来后,所有读者都被她的行为与心理牵引着。大多数人还是希望阿势将老公(读者已代入进去)找到,所以大家都屏起呼吸来期待。这个过程如同希区柯克所说的“悬念”,不知道定时炸弹会不会炸。

这种双方的对立荒诞可笑,却可能会成为案件,让读者哭笑不得,又沉浸在男主自述的紧张中喘不过气,也算是一种难得的阅读体验。

江户川乱步把阿势的心理写的恐怖又惊悚。原来阿势已经发现了丈夫在箱子中,就当准备将丈夫放出来的一瞬间,她想到了一个毒计,就是放任丈夫在木箱里面直到闷死,这样自己不仅能继承遗产,还能顺利的和情夫在一起。

明知有人求助而不去救,和打开箱子锁再扣回去的行为,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如果发现箱子里有人而不去求助,是举手之劳,而没有去做,属于见死不救或间接故意杀人。

但她打开箱子锁之后,又有一个将锁扣死的过程,这就是直接故意杀人了,不仅有杀人动机,符合主观故意,而且客观上也有箱子(作案工具)锁死的动作。

那么她的行为,到底是见死不救、间接故意杀人还是故意杀人呢?又或者不需要负任何刑事责任?

这部作品不光反映了一个蛇蝎女人的复杂心理和一个悲剧的诞生,也根据一个假定的犯罪环境,给读者探讨法律难题的机会。

我看完这两部短篇以后,爱上了江户川乱步的叙述风格,没想到时隔多年之后,年轻的读者去读这样老古董的推理小说,还是能产生很多共鸣。

他的作品很容易产生代入感,很像《希区柯克悬念剧场》《世界奇妙物语》《还以为要死了》这样的反转剧。

江户川乱步在题材创意、语言风格和悬疑氛围的表现上,很像倪匡的《卫斯理》系列,算是从爱伦坡到倪匡之间的跳板。

他是本格和变格派中的大师,故事很贴近生活,语言风格也比较朴实和亲切,让人读起来不会觉得累,每个章节之间的段落也分得比较清楚,看起来有种层层递进的感觉。

本以为作者后面会来一些反转,让坏人罪有应得,但是看完以后发现并非如此。打开箱子的时候,作者写到箱子内侧用指甲刻着“阿势”两个字,但是并没有写明阿势就是凶手,丈夫也没有时间和力气去写了。

案件在悬疑中落下帷幕,充满各种可能性,但坏人还是没有得到报应。很喜欢江户川乱步多次使用的开放式结局,让读者可以慢慢回味。

跟第一部相比,《阿势登场》比较短小精湛,内容却更紧凑精彩。主要剧情发生在很短的时间内,让人读得十分紧张,并不断引发思考。

如果在夜里独自看这样的小说,会有一种恐怖惊悚的感觉。不仅惊讶于箱子结构的诡异,更感叹人性的险恶,美丑善恶就在一瞬之间。

————

3 人间椅子

虽说风格始于爱伦坡,但江户川作品的情节和戏剧性更强,而爱伦坡有点散文化。后世的致敬者们,江户川乱步、希区柯克、斯蒂芬·金、蒂姆·波顿,在叙事方面都要强过这位先师。

比起斯蒂芬·金,江户川乱步这种东方国家的文字风格,我们更加容易接受,而西方文学始终跟我们有些文化差异。

江户川乱步很擅长制造恐怖氛围和吊人胃口的悬念,所以他的每部作品刚开篇就很吸引人,让人觉得非一口气读完不可。

我在读江户川时,很难慢慢阅读,总想一口气读完,跟《卫斯理》一样,能抓住读者的心,并有强烈的代入感。

《人间椅子》是江户川的名作。

江户川的短篇都挺可怕,主角的来信中,说到他所设计的那个可怕的椅子,本是想在椅子内部藏着一个人,让外人看不出来,这又涉及到杀人了。而这个工匠形象,让我想起了希腊神话里的赫菲斯托斯。

这张椅子还真恐怖:

跟《阿势》中的箱子很像。

江户川设计出这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每一个都个性十足,又让人细思极恐。把人藏到椅子之中,因为一反日常生活之常态,读者阅读时,会产生出一种陌生化的怪异感,这些构造和设计有种吞噬读者的感觉。

作者很擅长心理描写,从旅馆奇案开始,男主就在反复陈述自己对偷窥的欲望,阿势的故事也让读者看到了男女主角不断碰撞的心理,产生了很多戏剧冲突。

而这一篇仅仅是信中的描述,就能让人感觉到一种奇葩怪异甚至变态的心理。江户川将这些人物心理描写的非常生动,这是他小说的特别之处。

通过来信人的口吻,作者写到一名异性女子坐到他腿上(椅子上)的时候,一种性感香艳的意味扑面而来,满足了人类的偷窥欲和不正常的性心理。

看旅馆那篇时,我已发现作者擅长描写偷窥欲和封闭场所中产生的怪异思想,以及独处的女子如何释放天性。

男主把自己嵌入在椅子中,让一个性感的女子坐在上面,他内心的激动和不为人知的满足感,全都公布给了读者。而坐在椅子上的女子所谓的“独处”,其实也是在男主的监测和观察之下进行的。

无论是通过透镜来偷窥,还是嵌在椅子内正儿八经的看,都是不道德的行为,江户川乱步利用读者的偷窥欲,让两位男主仿佛高高在上的神,去观察那些世俗中的人类。

这也满足了我们偷窥他人生活的需要,暗合了人类隐藏在潜意识中的恶趣味,只是大家不愿意承认罢了。

《人间椅子》又是一个开放性结局。

男主最后又来了封信,说这是自己写的幻想小说。但又有没有可能是藏在椅子里的这个人,故意让看信的人压压惊呢?

到底是真事还是恶作剧,大家可以自行解读,但那把椅子留下的阴影,却一直留在读者的心里。

看了三部江户川的短篇,发现他的风格很统一, 总是在故事末尾进行反转,并有一个开放式的结局。

这样的故事很适合拍成电影,也适合读者进行探讨,怪不得很多豆瓣网友说,迫不及待想去看看这把“人间椅子”是什么样的。

也许早已有人把它画出来了,甚至已经设计出了成品,这是一部推理小说的殊荣。

————

4 接吻

江户川的小说都很贴近生活,除了爱伦坡,还可以看到星新一和欧亨利的影子,结构精巧,意味深长,悬疑和反转也很自然的融入到了日常生活之中。

这部作品很短,看到最后又是细思极恐的开放式结局,总让人觉得脊背发凉。

丈夫有一天下班回家,发现老婆对着一张照片又亲又吻,怀疑妻子出轨,于是偷偷追查照片上的男人,发现竟然是自己的上司,于是一气之下辞了工作。当他再去找妻子对峙时,却发现那个抽屉里放着的是自己的照片……

是不是有两个相同的抽屉?这是密室案件的花样翻新。《刑事侦缉档案》的“博思教育中心”案件中,嫌疑人曾利用人的盲点,将相似的两个房间混淆,从而制造杀人的不在场证明。

虽然这篇没有涉及到谋杀,但这种密室布局的技巧,可以运用在侦探小说之中,给人带来了创作的灵感和思路。

————

5 一张收据

这篇摒弃了奇幻惊悚,而是采用了正统的推理小说形式:发现命案之后,刑警或侦探开始调查。

虽然是普通的命案推理,但逻辑上非常缜密,故事结构也很有意思。上半部分刑警指认某人犯罪的分析相当精彩,下半部分却又让侦探以反方观点推翻了刑警的推理,指出其犯罪内容全不属实。

到了结局,侦探说, 其实他就是想挑战自己的想象力,如果之前的犯罪结论是另一种情况,他则会用相反的推论来反驳。 以他的聪明才智将原有的证据一一推翻,甚至暗示可能某些重要的证据都是他伪造出来的,这就让人细思极恐了。

我们警方在办案过程中,所查证的“真相”有些未必是事实,只是我们的想当然耳。

虽说这一篇奇幻色彩不强,纯属探案推理,但仍然是江户川式的脑洞设定、精彩反转、细思极恐和开放式结局。

————

6 带着贴画旅行的人

本篇很像卫斯理的小说《虚像》,只不过《虚像》中的江文涛爱上的女人出自于沙漠中的海市蜃楼,本篇的哥哥爱上的则是贴画中的少女。

故事里的望远镜又是另一种偷窥装置。

江户川乱步在作品中反复使用相同的意象,第一篇的 透镜 ,第二篇的 箱子 ,第三篇的 椅子 ,第四篇的 抽屉 ,第六篇的 望远镜 ,都涉及偷窥与黑暗中的封闭空间。

作者描述的望远镜(或显微镜)很有意思,按照当代人的思维,这两样东西并没有什么恐怖,因为我们早已失去了好奇心,把它们看成司空见惯的物品。但如果站在书中人物的角度和他们所处的时代,用他们的心境去看望远镜,就会发现其中的恐怖之处。

伊藤润二也喜欢利用日常司空见惯的东西,去描述那种无法预料的恐怖,这是叙事艺术家的厉害之处。 不用写鬼和怪物,日常生活就会让你害怕。

看到最后,兄长真的进入了贴画中的世界,跟他心仪的画中女子一起,成为了贴画的一部分,这非常有奇幻色彩,有点像《聊斋志异》或《格列佛游记》。如果是倪匡来写,肯定会加上科幻元素来自圆其说。而江户川并没有,他只是描述了一种奇幻的状态。

结局像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兄长进入画中之后变得日益苍老,而画中的女子却一直保持年轻,两个人的形象有着鲜明的对比。

故事的讲述者带着兄长和大嫂(这幅贴画)到处旅行,来到了镰仓(《灌篮高手》《海街日记》《鎌仓物语》的发生地),并在列车上将贴画对向窗外,让他们去看外面的风景,这里有种很诡异的感觉。

整部作品看下来非常奇幻,作者借鉴了《聊斋志异》的一些构思,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创意,最像的还是《道林格雷的画像》和《虚像》。

我最感兴趣的还是结局,江户川喜欢把结尾写的暧昧悬疑。看完以后,我开始胡思乱想,这主角不会就是兄长本人吧?

————

7 一寸法师

本篇的主角很像我近期看的《巴黎圣母院》,一寸法师阿绿是夸西莫多,彩球美人阿花是吉普赛女郎埃斯梅拉达。

故事开篇不太悬疑,只是有点怪异。直到一寸法师和阿花开始表演惊险的魔术大斩活人的时候,剧情才开始有了一些恐怖气息。据法师所称,他把美女放入箱子以后,要用十多把日本刀贯穿其身,还要将砍下美女的头放在桌上。这不是变魔术,而是要她的命。

江户川乱步擅长对细节的描绘和氛围的渲染,把魔术描写的十分惊悚,读者就像亲眼目睹了这场表演,甚至能感受到台下观众的反应。

感觉一寸法师像是在假戏真做,借助魔术表演进而复仇,真的杀了阿花。当我看到“啊啊啊啊,救命啊”的字眼时,总觉得阿花真是在呼喊救命(参见《刑事侦缉档案2》中的“死亡预告”一案)。

又是把人装在箱子里面,在狭小的空间内杀死。

这本短篇小说集的设定其实是同一系列:

1、在旅馆中用 透镜 来 偷窥 别人;

2、藏在 封闭 的 箱子 里捉迷藏,却闷死在里面;

3、把自己镶嵌到一张特制的 椅子 之中 偷窥 他人;

4、打开 角落 里的 抽屉 寻找情夫的照片;

6、为了一个女人 钻入 一张 贴画 之中;

7、在 箱子 里变魔术为幌子 杀死 对方。

作为这个故事的陈述者,他说:“既然我知道魔术的门道,知道里面的窍门,为什么还觉得那么恐怖呢?”

作者这样描述观众的反应:“男男女女组成的观众群仍然毫无声息,就好像亲眼看见了一场恐怖的杀人惨剧一般。”悬疑惊悚的氛围渲染的太好了。

最后的结局可想而知:一寸法师阿绿为了报仇,在表演魔术的过程中利用人们的错觉和反应将阿花杀死,然后逃离现场。

————

目前购买的江户川乱步的书,还有《恶魔的纹章》《D坂杀人事件》《孤岛之鬼》《女妖》《黑蜥蜴》《诅咒的指纹》《二钱铜币》《恐怖三角馆》《魔术师》《死亡十字路》《绿衣人》。

以我对江户川故事风格的喜爱,他的每一本我都会写一篇书评。为了获得同样的阅读体验,我还会选择夜深人静的时候独自阅读的。

2020/4/13初稿   2020/10/1修改

Ⅲ 最近网上传的一个魔术,《魔术失败刀锯美人表演锯死人!》这个是真的还是假的

不管如何,你看到的那个视频一定是假的! 贵州卫视或是其他电视台即使当做新闻播了,那也是因为不明真相或迟羡是想要哗众取宠。那个视频上的破绽非常多,而助手的挣扎,还有仿迅那个飙出来的血,都是设计好用来恶搞观众的,这个魔术的后面一定还有一个部分是那个女助手站起来给大家证明自己没事。英文配音应该是是美国人搞到了这段捷克斯洛伐克的视频后再恶意加上去的。
你可以注意看视频最后用圆圈表示出来的两个头,其实备旦此都是假头,是道具,那个有血的头是放在一个盒子中的。所以一开始进入盒子放在顶端给观众看到的,就是那个会动、嘴巴里会出血的假头。楼上的各位相信我。我是懂一点魔术的,分得出真伪。
如果还有什么疑问可以直接网络联系我。

Ⅳ 卢布林的魔术师的作品鉴赏

一、欲望主题
欲望作为小说表现的主题之一是贯穿小说始终的。自始至终,雅夏的行为和活动都受着折磨人的性欲的摆布,在这种强大的力量面前,他根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辛格重点突出的是主人公内心那种受到强烈性欲煎熬的复杂心情。辛格笔下的雅夏尽管基本上是一个受情欲驱使的人物,但是辛格在塑造这个人物形象的时候,并不愿意把他塑造成一个无耻下流的人物,相反,从辛格的描述中可以看出他对雅夏抱有几分同情。另外,尽管辛格笔下的雅夏无法摆脱情欲的控制,但他同时还受到道德良心的谴责,他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动物性的人”。小说中,当雅夏在不同的女人中寻求性刺激的时候,他的内心深处又时时感到内疚、焦虑、恐慌和害怕,因为他深知自己的行为不仅是对深爱他的妻子的不忠和背叛,同时也是严重违反犹太伦理规范的,会受到上帝的谴责和惩罚。雅夏也因此常常在心底忏悔,很多次都表示要改过自新,但是在情欲与理性和道德的较量中,他每次都无奈地选择了前者。辛格通过艺术的手法向读者表现了人内心强烈的欲念,同时也刻画了欲念与道德之间的冲突,让人读来饶有兴味而且深受启发。辛格的大多数作品都涉及到欲望书写,当被问及原因时候,他说:“在性和爱情中比在任何一个方面都更能揭示人的个性。”结合《卢布林的魔术师》,可以看出辛格承认性对人的控制力量,认为人类在这种本能欲望面前试图摆脱,但是又经常无能为力。
二、信仰上帝主题
除了贯穿作品始终的欲望主题外,上帝存在与否也是小说的另一主题。作为一个犹太人,辛格的作品几乎都涉及到犹太教和犹太人,而犹太人的上帝信仰问题则是其关注的核心。在《卢布林的魔术师》中,辛格重点探讨了上帝存在与否这一犹太人生活中最核心的问题。辛格笔下的雅夏对上帝的感情是非常矛盾和复杂的。小说开头就提到,“他一到酒店里,总是摆出一副无神论者的架势。”但是接下来又说,“但事实上他信仰上帝。处处可以看到上帝在插手。每一朵结出果实的花、每一块卵石和每一颗砂子都证明上帝的存在。”从这段话中可以看出,尽管雅夏出于某些原因装作不信仰上帝的存在,但骨子里似乎还是承认上帝的伟力。但是,当他阅读一些自然科学方面书籍的时候,他内心又开始怀疑上帝的存在性,因为这些书上所讲的有关引力规律,地球南北极,避雷针的原理,蒸汽机的原理,太阳系等学说跟犹太经典上所宣扬的上帝创造世界说完全抵触。由此可见,尽管在雅夏眼里种种迹象似乎表明上帝不存在,可他又不敢与上帝完全决裂,很多时候他似乎又觉得上帝真的注视着每一个人。当他偷窃失败,摔伤了腿的时候,他感觉这是上帝的安排,是对他的警告和惩罚。因此,可以说信仰上帝和怀疑上帝两种思想就像一个巨大的钟摆在雅夏内心摆动,时左时右。他既不敢完全抛弃上帝,也无法完全说服自己上帝绝对存在。雅夏就在这种矛盾的情感中感到痛苦不堪。
三、身份认同主题
身份认同也是《卢布林的魔术师》关注的主题之一。简言之,身份认同的核心是关于“我是谁?我们是谁?”的问题。身份认同的内涵非常丰富,涵盖面也很广,比如有性别身份认同,族群身份认同,社会地位身份认同以及群同体身份认同等等。作为一个移民犹太作家,辛格几乎所有的作品都涉及到族群身份认同问题,也就是“我是不是犹太人”这一身份认同问题。《卢布林的魔术师》尤其深刻地表现了这一主题。
整部小说不仅关注雅夏内心情欲与道德的斗争,上帝存在与否的疑惑,还细致刻画了雅夏身份认同的焦虑——“我是不是犹太人?要不要做一个真正的犹太人?”在犹太人看来,只有犹太人才是真正的“上帝的选民”,因此一个真正的犹太人会以身为犹太人而感到无限光荣。但是,历史上的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属地,在世界各地流散,尽管他们力图保持自己独特的文化和身份,但同样不可避免地受到异族文化的以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很多人对自己的犹太身份产生了怀疑和困惑。在现实生活中,身份认同很重要的途径是参加各种能代表身份的仪式和遵守一些独特规范。对于犹太人来说,身为犹太人意味着遵守各种犹太教仪式和规范。但是雅夏既不参加一些重要仪式也不遵守犹太人独特的日常生活规范。
小说写到:“他不留胡子,只有在犹太历新年和赎罪节才会去会堂,而且要过节的日子他碰巧在卢布林他才去呢。”可以看出,雅夏对犹太教最重要的仪式都很少遵守,而一个真正的犹太人是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如安息日去犹太教堂做礼拜的。另外,根据犹太人的传统,犹太人应该蓄留胡子,留鬓角,雅夏也完全不遵守。也正因为如此,他周围的犹太同胞也都瞧不起他,认为他是一个异教徒。而对周围同胞投来的鄙视目光,雅夏表面上也装作毫不在乎,但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在小说中,辛格用第三人称口吻叙述到:“虽然雅夏同他的父亲和祖父一样出生在这里,他始终是一个陌生人——这不只是因为他抛弃了犹太人的生活习惯,而是因为不管在这里还是在华沙,不管在犹太人还是在异教徒中间,他一直是一个陌生人。”一个“陌生人”意味着身份认同的含混和困惑,雅夏既不被犹太同胞所认可和接受,也不被“异教徒”所包容,他成了一个精神上无根的飘零的人。毫无疑问,雅夏内心是非常痛苦的。实际上,雅夏非常希望自己像其他犹太同胞,像自己的祖辈一样,做一个虔诚的犹太人,所有的言行举止都符合犹太人的规范,但是他无法强迫自己做到这一点。这其中根本的原因涉及到上文提到的上帝信仰主题。在雅夏看来,既然连上帝的存在都是不确定的,那么建立在上帝基础上的一切犹太经典和犹太规范都失去了根基,进而也就开始怀疑做一个犹太人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值得注意的是,一方面雅夏不承认自己是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犹太人,不敢对自己的族群身份完全肯定,另一方面当他被要求完全抛弃犹太身份的时候,又感到惊恐不安。小说提到,当埃米莉亚要求雅夏抛弃妻子,弄到一笔巨款跟她私奔到国外的时候,雅夏对这个女人的要求似乎没有太大的抵触和担心,因为无法压制的情欲已经使他失去了理智。但是当埃米莉亚得寸进尺,希望他完全放弃犹太教,皈依天主教的时候,雅夏一“想到这个可怕的要求就浑身发抖。”在他看来,完全抛弃自己的族群身份比抛弃妻子,抛弃已有的社会地位和其他的一切都要让人更难以接受。然而,雅夏最终选择了偷盗,这也意味着他已经下定决心,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要抛弃包括犹太身份在内的一切了。辛格在向读者表明,人在生理本能欲望的挑逗和驱使下,身份这种社会属性很多时候变成次要的了。小说中雅夏身份认同的困惑和危机不仅可以看作是雅夏个人的,也可以看作是整个犹太民族在几千年的流散中所面临的问题。辛格通过一个雅夏这个艺术的形象向读者展示了犹太人内心身份认同的困惑,而辛格把这种身份认同的困惑和危机跟人的本能欲望和上帝信仰交织在了一起。 小说《卢布林的魔术师》中的雅夏是一位生活在波兰的犹太族魔术师。他的妻子埃丝特对他的评价是:像他这样复杂的人,她是没法完全了解的,他有神奇的魔力,他的秘密比新年里的石榴的种子更多。而雅夏的情人玛格达也感到,不管她认识他有多久,她始终不了解他。对她来说,他从肉体到灵魂过去是,而且将一直是个谜。 概括地说,雅夏其实就是一个多重角色和多重性格的矛盾混合体。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具体分析。
一、在信仰方面,雅夏既是怀疑者、动摇者,又是探求者、守望者
站在传统的角度看,作为一名犹太人,虔诚奉守犹太教信仰是天经地义的。而受异质文化和科学理性主义影响的雅夏,则对犹太教中上帝的存在表示怀疑,对犹太教中的种种教规也不以为然。别人遵守安息日的一切教规仪式,他在安息日却跟音乐师混在一起聊天抽烟。过五旬节时大家都去圣殿和会堂,而他却一个人在家里看一本关于自然规律的书籍。他心里想的是,既然上帝从来不回答,我干嘛要去和他说话呢? 遇到最热心的道德家劝他改正这些行为,他总是回答:“你什么时候去过天堂? 上帝是什么模样? ”
但是由于从小受到浓厚的宗教文化氛围的熏陶,雅夏骨子里还是相信造物主的存在。他始终相信有一位保护他免受危险的守护神,对灵魂不灭的说法也坚信不移。他既没有完全抛弃犹太教关于上帝的说法和信条,也没有完全接受自然科学中的种种理论,而是在不断的思索、探求中创立了自己的上帝观——“造物主是有的,但是造物主从来不向任何人显灵,也从来不表示什么是容许的,什么是禁止的。那些以造物主的名义说话的人都是骗子”。
不过,雅夏独到的上帝信仰,既不成熟也不牢固,常常处于摇摆不定之中。当他行窃失败后逃到会堂中祈祷时,他又相信“上帝创造了世界;上帝同情他创造的众生;上帝赏赐那些敬畏他的人”。他将行窃的失败看作是上帝之手阻拦了他,认为是上帝不允许他走上犯罪的道路。他感到早已忘掉的童年的虔诚又回来了,“这是一种不要求印证的信仰、一种对上帝的敬畏、一种对误入歧途的悔恨”。可是当他一走出会堂,刚才那股虔诚劲儿又冷却下来了,化为乌有了。他早先对宗教的那些抨击又涌上心头,内心里有个声音在提出质问:凭什么能证明有一个上帝在听你的祈祷呢?他抬眼望着苍白的天空,自言自语:“上帝啊,显灵吧,显一个奇迹吧,让你的声音被听到。”就在一天24小时内,两场悲剧显现在他面前:情人玛格达上吊自杀,情人泽弗特尔与别人鬼混。这让他整个灵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变,也让他真正感到这是上帝的手在行动,在他濒临罪恶边缘时给他敲响了警钟。
但是在最后雅夏将自己囚禁在一间小屋里忏悔赎罪的时候,他的信仰有时还会动摇。在他念圣书的时候,时有这样的念头涌上心头:我怎能肯定书上讲的这些是真理呢? 也许上帝是没有的吧?说不定我是在白白的折磨自己吧? 但他有时又想:我们能领悟上帝的智慧——那为什么不相信这智慧背后隐藏着造物主的仁慈呢?
总的来看,在雅夏身上,不管他的信仰有着怎样的怀疑和动摇,有一点是最主要的,那就是他虔诚的向善之心没有丢失,他对自己信仰的执着追寻和守望也从未放弃。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比起那些思想平庸、迷信落后、丧失信仰的人来,雅夏更能给今天的人们以生存的启迪。
二、在感情方面,雅夏既是多情者又是薄情者;既讲情义却又绝情寡义
雅夏的妻子埃丝特是一位恪守犹太传统的妇女,在家里过着平静的犹太社区生活。作为一位名气不小的魔术师,雅夏成天闯荡江湖、四处演出,长期陪在他旁边的是情人兼助手玛格达。玛格达长得瘦小黝黑,可以说没什么姿色。雅夏在与别的女人勾勾搭搭时,总是安慰她说:“我再怎么也不会忘掉你,就像不会忘掉我的妈。”在东飘西荡的生活中,雅夏既像情人又像父亲一样给玛格达以亲情和关爱,并且还担负了她家人的生活费用。雅夏还有一位情人泽弗特尔。她性格风骚,是一个小偷的弃妇,生活较窘迫。雅夏每次经过她家不远的地方时,总是抽空去看望她,并给她一些生活资助。最令雅夏迷恋的是风采照人、气质高雅的埃米莉亚。她是一位教授的遗孀,虽有三十五六岁,可看上去要年轻十岁。她还有个十四岁的女儿,母女俩靠一笔数目有限的抚恤金和雅夏的一点帮助过日子。美丽的埃米莉亚对雅夏的艺术才能十分欣赏,总是鼓励他到国外去发展。这大大激起了雅夏对生活的巨大希望和热情。他对埃米莉亚的迷恋也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为实现与埃米莉亚结合、到意大利开创新生活的目标,一向自豪于不与小偷为伍的雅夏,迫于情人压力,竟然铤而走险,走上了盗窃之路。
如果说雅夏对情人们都有情有义,那么他对待自己的妻子埃丝特则给人一种薄情寡义之感。想当初,尽管雅夏背上了“不信教的人”、“无赖”等坏名声,但埃丝特还是爱上了他。也多亏了她,雅夏才得以成了家,有了一份产业。雅夏自己也总是感到“这些年来,她一直是我的唯一支持,要不是她对我忠诚,我早就像风暴中的一片树叶那样飘零了”。就连那些小偷们也都认为:“哪怕做小偷的老婆,也比做雅夏那样的人的老婆强;他带着一个异教的姑娘,到处跑码头,只有在过节的日子才回家;他老婆从他那里什么也没得到,只有丢脸出丑的份儿。”而埃丝特呢,也知道自己的丈夫生活放荡,但她并不说出来。她一点也不怨恨他。好在雅夏还没有完全丧失良知。每当他考虑与埃米莉亚母女一起到意大利去的时候,他心里总是很矛盾:怎么能对埃丝特这么狠心呢?毕竟这么多年来,她对他表现出罕见的忠贞和无人能及的容忍。
当雅夏的三个情人先后离他而去, 他想要跳河自杀时,又想到:不,他不能使妻子成为寡妇,他至少应该安排她重新嫁人。可是等他回到家,唯一做的一件事是:为了赎罪,把自己禁闭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里,与外界和他人永久隔离。当雅夏坚持要求泥工匠把他封闭在小屋里的时候,不管是别人明智的劝告也好,妻子的痛哭也好,警告也好,都完全没有用。埃丝特悲痛的喊了一句:“还不如死了的好!”他不该使妻子成为弃妇,可实际上已经让一直对他忠心耿耿的埃丝特成为了弃妇。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雅夏在感情生活中,对自己的情人不时关爱,时有救助,可谓情义有加。而对自己的妻子,虽不离弃, 但却极少给予她作为妻子所应享有的温存和亲情。尤其是后来的“自囚赎罪”的做法,虽然拯救了自己,却极大地伤害了妻子,表现出了他自私、无情的一面。
三、在品性方面,雅夏总体上为人正直、善良、真诚,但又有一点邪恶和虚伪
雅夏在发生盗窃事件之前,一直是坚守正直、善良的处世原则的。小说中多处写到他有一身神奇的本领,特别是随便什么锁,他都能毫不费力地打开。在卢布林,人人都这么说,要是雅夏胆敢犯罪,那么哪一户人家都不安全。小偷们也常说:“要是他加入帮会,他的路上洒满黄金。”他们还极力怂恿雅夏:“你要是和我们一起干,这世界将是你的。”但雅夏严正拒绝:“我仍然相信第八诫。”(即《摩西十诫》中“不许偷窃”的戒律)这些都说明雅夏的正直品性是不容置疑的。雅夏也是一个生性善良的人,当他看到担水人哈斯基尔晚上很晚了还在挑水,于是就摸出二十个钱币给他,又怕哈斯基尔觉得被施舍而难受,就说:“我不是施舍,这是给你的孩子买个奶油甜饼吃的。”在一个要饭的面前,雅夏很少不布施点钱;他一直对骗子、欠债不还者和江湖医生深恶痛绝。但雅夏身上也有虚伪的一面,妻子埃丝特知道他在外面拈花惹草、到处“留情”,当他回来后,故意问他:“那些姑娘怎么样啦?有什么变化吗? ”雅夏回答说:“什么姑娘?根本就没有。”他还辩解说:“跟那些女人鬼混的人哪能走绳索呢?他们在地上爬都困难。”雅夏在铤而走险、准备行窃之前,给自己的借口是:只干这一回,而且以后会加倍偿还。可是在老财主房子里行窃时,他身上邪恶的一面暴露出来了:“也许你干脆把那个老杂种掐死!有个精灵——部分在他身内,部分在他身外——撺掇他,他的这一部分虽没有最后决定权,但是总在他最需要他的一切能力的时候,给他出坏主意……”雅夏因行窃而摔伤脚后,来到了埃米莉亚家里。刚开始他谎称自己是在排练节目时不小心摔下来受伤的,后来才鼓起了勇气坦白了事实真相, 可埃米莉亚以为他在开玩笑,因为这样一个让小偷们折服不已的人,竟然会徒劳无功反伤了脚。雅夏只有承认:自己不是做这种事的料。
小说最后,作者借埃米莉亚给雅夏的来信说明:“我承担一切过错……我明知道您有妻子。我逼您陷入这场私情,因此我该负道德上的责任。”信中还说:“事实上,您没有犯罪。您始终流露出善良和温和的本性。”从这里不难看出作者辛格对雅夏的袒护之意,但平心而论,“在垃圾堆上长大”的雅夏, 能在难以忍受的魔鬼的引诱下将自己的罪行降至最轻,并以自我惩罚的方式赎罪,这是相当难得的。
四、在身份与职业方面,雅夏是个飘零者、边缘人和被利用者
由于职业的特殊性,雅夏基本上过的是到处奔波、漂泊不定的生活,这种生活给他带来了一些机遇,比如使他从一个小杂耍变成一个大名鼎鼎的魔术师;但同时也给他带来身份危机和异质文化的冲击。
虽然雅夏同他的父亲和祖父一样出生在卢布林,但他始终是一个陌生人。这是因为他抛弃了犹太人的生活习惯。别的犹太人都在这里落地生根,成家立业——而他呢,一直东飘西荡;别人都有儿女子孙,他呢,什么也没有;别人都有他们的上帝、圣徒和领袖——而他却只有怀疑。 跟所有其他的魔术师一样,雅夏被人瞧不起。他游走于各地,无法获得社区犹太人所拥有的归宿感,在他身体流浪的同时也经受着一种精神流浪。不管是在犹太人还是在异教徒中间,他一直是个边缘人,或者说,“他一半是犹太人,另一半是异教徒——既不是犹太人,又不是异教徒。”
可是每当雅夏走进犹太会堂时,他那种身份认同感油然而生:他是犹太人的一份子;他同他们属于同一来源;他的肉体上打着同他们一样的烙印。在祈祷中,他不由得想起父亲临终前把他叫到身边,握着他的手说:“答应我,你始终要做一个犹太人。”“我一定要做一个犹太人!”他对自己说,“跟其他犹太人一样的犹太人!”在基督教社会里,由于雅夏的犹太身份,他被剥夺了在大剧院演出的机会,而且他属于那一批拿钱拿得最少的。埃米莉亚说得对,只要他一直待在波兰,他们就拿他当第三流的杂耍演员看待。他一连几个月在各省里流浪,宿在简陋的小客店里,在冰凉的消防站演出,在危险的路上奔波。他在计划新把戏的时候被恐惧折磨着, 只怕荒疏了那些老节目,万一失手,就会死于非命。而他还要像这样飘荡多久?他还要再冒多少风险和遭受多少灾难? “他吃了这些苦头,得到的是什么呢? 连最低微的庄稼人心境也比他平静,用不着这么担心害怕。埃丝特时常咕哝:他只是为魔鬼干活罢了。”而这一切全是因为他的犹太身份,“人人剥削他、诈骗他,叫他上当”。就这样,在异教世界中,雅夏这位出色的魔术师却成了永远的被剥削者和被利用者,难以享受与其他基督徒平等的地位。
要想摆脱自己的种族身份是不可能的,而追求种族身份的回归又是那样的艰难。文化纽带和地缘纽带的双重削弱,使得雅夏成为了异质文化世界和本土文化世界中双重的“异己”分子——他乡的“飘零者”和本土的“陌生人”,这必然造成他归属感的匮乏和精神上的挣扎。
结语
雅夏在信仰、感情、品性、身份与职业等多方面的矛盾与冲突,不仅使他陷入了痛苦的生存困境中,而且还导致了他极其严重的精神危机,或者说是“精神失重”,具体表现为:“尽管他野心勃勃和热烈的追求生活,但仍感到悲伤,感到一切事物无不空虚,.感到一种无法弥补和无法忘却的遗憾……只要他一丧失编新戏法和追求新情人的热情,怀疑马上就像蝗虫那样向他袭击。”这里的“怀疑”就是指雅夏对生活意义的怀疑,以及自己身份与信仰上的困惑。这种“怀疑”的根源在哪里呢——就在于人的精神空虚。 因为“雅夏知道得很清楚,他最大的对头是:无聊。为了摆脱无聊,他已经做了不少蠢事。无聊像许多鞭子似的抽打着他。因为这个缘故,他给自己压上了种种负担。”沉迷在七情六欲中的雅夏,最终发现自己陷在一张越收越紧的罗网中。
可以看出,在雅夏身上,生活的重负与精神的“失重”互为因果,形成恶性循环。只有当雅夏把肩上的重负放下,重新回到卢布林的家,他的心灵才开始归于安宁。这也许是所有漂泊者最向往也最无奈地选择。作为一个多重角色和多重性格的矛盾混合体,雅夏身上的痛苦、寻觅、困惑和迷失,其实也印照了现代人的普遍感受。现代社会一方面逼迫着人们重新寻找信仰与角色的定位,另一方面也让人们重新审视生命的本质意义。人的“社会异化”,成为了人类生存的普遍问题。雅夏就是这样一个现代生活危机的预言者。正如瑞典文学院授予辛格诺贝尔奖的授奖评语所说,辛格的作品“植根于波兰犹太人的文化传统,将人类共同的处境逼真地反映出来”。雅夏面临的矛盾和困境也正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处境。 意象与象征的空间寓言
通过一套相互关联的广泛的意象网络,可以获得一个空间性的程度,可以强化文本的内涵空间以及扩大叙事的艺术效果,与此同时,读者也可以打开自己的思维,凭借自己的想象和感知,把相关的场景和零碎的片段拼凑起来,构建属于鉴赏者自己的故事框架。这种“场景并置”的写作是指在文本中并列地置放各种意象和暗示、象征和联系,使它们在文本中取得连续的参照与前后照应,从而结成一个整体。并置首先是针对传统时间艺术“变化”而言的。《卢布林的魔术师》中,三次提到了会堂,第一次是临近五旬节,雅夏在回卢布林的途中在一所会堂前驻足,他看见会堂里的信徒们平静、虔诚地祈祷着,雅夏羡慕这种毫不动摇的信仰,因为在他的心里,总是有各种力量在激荡,他怀疑一切,他知道自己不管是在犹太人中间还是在异教徒中间,都是一个陌生人。
第二次是在和玛格达一起去华沙的路上,遭遇了偶然的暴风雨,他们躲避在会堂里,好久没有进过圣殿的雅夏对祈祷和仪式都感到陌生又亲切,这一次,他深深地感受到自己是犹太人的一分子,他和他们属于一个来源,雅夏骨子里的犹太人血液开始复苏。
第三次是雅夏偷盗失败之后为了躲避追捕,冲进了会堂的院子,在犹太教徒中间,他感受到了那些人的爱,想起了他的父亲让他始终要做一个犹太人的遗言。他开始反思自己做过的错事和犯下的罪,为自己的任性和堕落深深自责,他开始相信上帝创造世界,并惩恶赏善。雅夏地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一个犹太人,跟其他犹太人一样的犹太人!”在这里,他的精神得到了再一次的洗礼和升华。
小说的尾声部分,曾经玩世不恭的雅夏有了一个新的称呼“忏悔者雅夏”,他把自己关在一个只有小窗没有门的小屋里苦修赎罪,在这个静悄悄的小屋里,雅夏彻底反省着自己罪行,他是怎样沉迷在七情六欲中,怎样落得去做小偷,怎样触犯了犹太经典上的每一条律法。即使在小屋里,雅夏也会质疑上帝,质疑律法,但是他的信仰总会慢慢恢复,他已经清楚地意识到只要偏离上帝一步,就会陷入最深的深渊之中。可以说小屋是雅夏自己的会堂,标志着雅夏彻底地返回到犹太教来,不仅自己变成了公认的虔诚圣徒,而且还帮助同胞们摆脱烦恼和痛苦。
会堂和小屋意象的选择与链接具有深刻的寓意,它把隐藏在人物内心的复杂的思绪表现得淋漓尽致,包括雅夏内心的善恶交锋,信仰上的背弃与回归,整个精神状态的复杂的变化过程,这些是从四个空间中抽离出来的灵魂主线。辛格通过会堂和小屋的意象,升华了雅夏这一人物形象,真实再现了犹太民族的发展史和犹太个体身份的变迁历史,警示着犹太人守护信仰、传承犹太文化的重要性。
“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小说具有内在的地理学属性。小说的世界由位置与背景、场所与边界、视野与地平线组成。小说里的角色、叙述者以及朗读时的听众占据着不同的地理和空间。”小说叙述的客观地理空间只是文字的表象,要真正地理解文本,必须要求作者、读者的共同参与,以空间性思维去感受作品中角色的空间处境。辛格将雅夏与自己的主体情感在文本中交错重叠,构成了超越时间和空间的立体画面,塑造出小说的空间感,并非时序性方式,将会堂和小屋意象进行剪切,把物理空间和隐喻空间紧密结合,读者可以以探寻人物的心灵空间为起点,去深入地解读文本,更加关注小说内涵的深度与广度而不是时间的长度。这样,小说里的角色、叙述者以及读者就能够彼此交融,一起建构一个和谐的文学空间。
辛格借助空间叙事有力地抒发了他对传统、信仰、道德等人类整体性诉求的体悟,辛格深深眷恋着犹太民族过去辉煌灿烂的文化,更关注其现代命运,关注犹太人怎样在现代社会保持传统,坚定信仰,守望精神家园,并把它与当代人类的生存现状相连,从而把犹太民族的命运上升为整个人类的命运。

Ⅳ 《实拍魔术师用电锯失手把老婆锯死,太惨了,头在喷血》 是不是真的这么狠看那个魔术师也没怎么紧张情绪

魔术师手写~

略懂魔术。按我的理解皮猜百分70假。百分30真

因为魔术师专干这些令大家觉得很恶心的事。而且魔术师脑袋不知道内幕的很难很难想到。坦基所以占百分30假

视频中的疑点。为什么刀片下去没事,电锯下去有事?百分20假。另外最大的疑点就是女助手脚没有被绑住。而最后男助手轻易的将盖子打开。女助手发现不对之后完全可以将盖子用手或脚掀开。百分20假。综上共70假

在说真实性以前用专业的知识批驳网上有些确定为假的无知观点。有些人说视频最后几秒一个女助手从后半部出来。。。明显。这个魔术有2个女助手。后面那个是切身体的一个魔术。切脖子为另一个魔术。后面那个女助手与这件失误事情基本无关。

下面说可能的真实可能性。的确。这么魔术应用假头可以达到目的。魔术师为了让观众信服。通常在电锯方面完全会用真实的东西。而电锯的声音是很大的。完全有可能掩盖住女助手的挣扎声。而且魔术时为了让观众信服。魔术师通常会让女助手手舞足蹈表示助手没事的。这很可能导致魔术师没有反应过来那是女助手的挣扎而以为是普通助手向观众示意自己完好没有逃脱。加上时间短。一瞬之间。

另外,女助手没有掀开盖子挣扎出来也是有可能的。作为专业魔术师。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揭露秘密。女助手在发现自己头卡在机关里那么短的时间第一反应很有可能还是不希望魔术演砸。没有意识到生命危险。为了希望魔术顺利。她用手挥舞示意魔术师自己还没有准备好但魔术师没有意识到。

至于网上质疑的女助手为什么要用毛巾掩盖住脸在魔术上也是可以解释的。如果是换头的情况。魔术师很需要用头巾以达到观众看不清楚已经换成了假头。另外的血迹。掉出来让握谨的假头。魔术师想要做到还是很容易的。

所以。。。也很有可能是真的。

但回到第一个百分之30的假。魔术师专干很恶心的事。。。魔术师可以运用这么多故意。即上文的真猜想的虚假性。引导出观众那么多错误猜想。。。误导。这也是魔术师最喜欢干的事。。。但是。说到用毛巾假头代替。这不是全部观众能猜想到的。达不到误导的效果。要是真的,那都误导到魔术师同行了。所以。又有那么点可能是意外事故。

另外一个中立因素是该魔术视频没有确切的时间。地点。以及完整性。这点说它中立的原因是。如果是一个误导魔术。应该会有确切的时间。地点。所以有可能是一段事故中断拍摄。但这一点也很可能被幕后魔术师利用。故弄玄虚。剪辑一半。拿出来吓人。。。。这也就达到魔术师想要的效果。

热点内容
日本一本小说离别的声音 发布:2025-01-04 10:00:18 浏览:510
穿古代bl小说 发布:2025-01-04 09:58:52 浏览:790
小说岳风柳萱全文免费阅读二百集 发布:2025-01-04 09:56:33 浏览:193
创建门派类修真小说 发布:2025-01-04 09:55:51 浏览:348
主角拜师芒皇山的修真小说 发布:2025-01-04 09:41:15 浏览:215
武侠小说太乙无上心法 发布:2025-01-04 09:19:46 浏览:538
男主穿越民国收美女的小说 发布:2025-01-04 09:18:49 浏览:662
污的小说全集 发布:2025-01-04 09:14:53 浏览:677
名侦探柯南之飘小说全集 发布:2025-01-04 09:14:16 浏览:869
修真小说不废话 发布:2025-01-04 09:14:16 浏览: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