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器具日老婆小说
Ⅰ 与妻子书文言文
1. 文言文《与妻说》
《与妻书》又名《与妻诀别书》[1] ,是清朝末年为了反清反封建争取民族解放而牺牲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林觉民在1911年黄花岗起义的三天前即4月24日晚写给其妻子陈意映的诀别信,此文感人肺腑,让人忍不住掉泪。
原文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我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词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吾真真不能忘汝也!回忆后街之屋,入门穿廊,过前后厅,又三四折,有小厅,厅旁一室,为吾与汝双栖之所。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
又回忆六七年前,吾之逃家复归也,汝泣告我:“望今后有远行,必以告妾,妾愿随君行。”吾亦既许汝矣。
前十余日回家,即欲乘便以此行之事语汝,及与汝相对,又不能启口,且以汝之有身也,更恐不胜悲,故惟日日呼酒买醉。嗟夫!当时余心之悲,盖不能以寸管形容之。
吾诚愿与汝相守以死,第以今日事势观之,天灾可以死,盗贼可以死,瓜分之日可以死,奸官污吏虐民可以死,吾辈处今日之中国,国中无地无时不可以死,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吾死,吾能之乎?抑汝能之乎?即可不死,而离散不相见,徒使两地眼成穿而骨化石,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吾今死无余憾,国事成不成自有同志者在。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
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像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吾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
幸甚,幸甚!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吾今与汝无言矣。
吾居九泉之下遥闻汝哭声,当哭相和也。吾平日不信有鬼,今则又望其真有。
今是人又言心电感应有道,吾亦望其言是实,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旁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吾平生未尝以吾所志语汝,是吾不是处;然语之,又恐汝日日为吾担忧。
吾牺牲百死而不辞,而使汝担忧,的的非吾所忍。吾爱汝至,所以为汝谋者惟恐未尽。
汝幸而偶我,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卒不忍独善其身。嗟夫!巾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汝可以模拟得之。
吾今不能见汝矣!汝不能舍吾,其时时于梦中得我乎!一恸!辛未三月廿六夜四鼓,意洞手书。家中诸母皆通文,有不解处,望请其指教,当尽吾意为幸。
译文意映爱妻,见字如面: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远分别了!我写这封信时,还是人世间一个人;你看这封信时,我已经成为阴间一鬼了。我写这封信,泪珠和笔墨一齐落下,不能够写完信就想放下笔,又怕你不了解我的苦衷,说我忍心抛弃你去死,说我不知道你不想让我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说这些话。
我非常爱你,也就是爱你的这一意念,促使我勇敢地去死呀。我自从结识你以来,常希望天下的有情人都能结为夫妇;然而遍地血腥阴云,满街凶狼恶犬,有几家能称心满意呢?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啊。
古语说:仁爱的人“尊敬自己的老人,从而推及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从而推及爱护别人的儿女”。我扩充我爱你的心情,帮助天下人爱他们所爱的人,所以我才敢在你之前死而不顾你呀。
你能体谅我这种心情,在哭泣之后,也把天下的人作为自己思念的人,应该也乐意牺牲我一生和你一生的福利,替天下人谋求永久的幸福了。你不要悲伤啊!你还记得吗?四五年前的一个晚上,我曾经对你说:“与其让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
你刚听这话就很生气,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说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话可答。我的意思是说凭你的瘦弱身体,一定经受不住失去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内心不忍,所以宁愿希望你先死,让我来承担悲痛吧。
唉!谁知道我终究比你先死呢?我实在是不能忘记你啊!回忆后街我们的家,进入大门,穿过走廊,经过前厅和后厅,又转三四个弯,有一个小厅,小厅旁有一间房,那是我和你共同居住的地方。刚结婚三。
2. 【文言文曹二媳妇原文和解释
曹二媳妇 佃户曹二妇悍甚,动辄诃詈风雨,诟谇鬼神.邻乡里闾①,一语不合,即揎②袖露臂,携二捣衣杵,奋呼跳掷如雌虎.一日乘阴雨出窃麦,忽风雷大作,巨雹如鹅卵,已中伤仆地,忽风卷一五斗栲栳③堕其前,顶之,得不死.岂天亦畏其横欤?或曰:“是虽暴戾,而善事其姑④,每与人斗,姑叱之辄弭伏,姑批⑤前颊,亦跪而受.”然则遇难不死,有由矣.孔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岂不然乎?[选自《阅微草堂笔记》(崇文书局,2007年版)] 注释:①邻乡里闾:邻里乡亲.②揎:挽起.③栲栳(kǎolào):一种用竹或柳条编的盛物器具.④姑:丈夫的母亲,即婆婆.⑤批:用手打.佃户曹二的媳妇很泼辣,动不动就指天骂地,甚至辱骂鬼神.她和邻里乡亲一句话不对劲,便挽起袖子,拿着两根捣衣棒,呼叫跳跃像头母老虎.有一天,她乘着阴雨天去没人看守的田地里偷麦子,忽然风雷大作,冰雹劈天盖地从空中而降,有鹅蛋那么大,把她砸倒在地.这时,大风忽然又卷起一个能装五斗米的栲栳,掉在她的面前,她急中生智,忙把栲栳顶在头上才幸免一死.若非上天也怕她蛮横?有人说:“她虽然个性凶暴,但对婆婆很孝顺,每当她和别人争斗时,婆婆一呵斥她,她便不出声了.婆婆打她的嘴巴,她也还跪着领受.”可见遇难不死是有原因的.孔子说:“孝道是天经地义的事.”难道不是这样吗?。
3. 写给妻子的古文
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
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
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
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
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你不要悲伤啊!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
你记得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
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唉!哪里料到我终于死在你之前呢?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
嗟夫,谁知吾卒先汝而死乎!意映爱妻如见:我现在用这封信跟你永别了!我写这封信的时候,还是世上的一个人,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我已经成为阴间的一个鬼。我写这封信时,泪珠和笔墨一起洒落下来,不忍写完而想搁笔,又担心你不能体察我的衷情,以为我忍心抛弃你而去死,以为我不了解你是多么希望我活下去,所以就强忍着悲痛给你写下去。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为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书竟,而欲搁笔。
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我极其爱你,就是这爱你的念头,使我勇敢地走向死亡啊。
我自从遇到你以来,常常希望普天下的“有情人”都能够结成恩爱夫妻;然而遍地是腥血、满街是狼犬,有几家能够称心快意地过日子呢?人民的灾难使我和白居易那样泪湿青衫,我不能学古代圣人那样忘情。古语说:有仁爱心肠的人“尊敬我家里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家里的长辈;爱护我家里的儿女,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家里的儿女”。
我扩充一片爱你的心,去帮助天下人也能爱自己所爱的人,所以我果敢决定在你死以前先死,只好忍心丢下你而不顾了。你要体谅我的一片苦心,在哭泣之余,也从全国人民的幸福着想,一定会乐于牺牲我和你个人的幸福,去为全国同胞谋求永久的幸福。
你不要悲伤啊!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悲啼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
汝其勿悲。你记得吗?四五年前某个晚上,我曾经告诉你说:“与其使我先死,不如你比我先死。”
你开始听了发怒,后来经过我委婉的解释,你虽然不认为我的话是对的,但也无言回答我。我的意思原是说凭你的纤弱,一定经受不住失掉我的悲痛,我先死把痛苦留给你,我是不忍心的,所以宁愿让你先死,我来担当一切苦难与悲痛。
唉!哪里料到我终于死在你之前呢?汝忆否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汝初闻言而怒,后经吾婉解,虽不谓吾言为是,而亦无辞相答。
吾之意盖谓以汝之弱,必不能禁失吾之悲,吾先死留苦与汝,吾心不忍,故宁请汝先死,吾担悲也。嗟夫,谁知吾。
4. 求一篇写给妻子的文言文情书,或者说是抒情文吧,请高人赐教
幸蒙厚爱,着食添衣,日多问候,夜伴红袖,挹怀挚爱,两溢言表。欲多言眷受者,恐违老婆大人上躬之和,有渎清听;欲不言者,又恐下情难及,不蒙懿德亮察。常切抚心,亦自惴惴,肝脑涂地,无以为酬。 时值春未,周末既及。本应早了俗务,随候懿征,或家居焉,或馆子焉,且用膳之;或火锅焉、或小炒焉,且由兴之。抑或走街入店,为吾上选购春衣,点着芳华,以姿靓色。总言之,难逢是时,理应立立在侧,不以闲事拒之,不以杂念损之,气沉乎丹田以绝外扰,意守乎老婆大人以享天伦。
以故日月难逢,然吾心如磐石,不可易也。携手以终固我所信哉!俟我期年,及成吾业,则归而相伴,厮守千年。
5. 古文与妻书古文回信100字
吾夫意动,不知汝是够得看此书,妾亦将衷情尽诉。吾爱汝甚矣,而汝亦爱妾,书此书时,妾悲痛万分,不能自拔。
此天下,莫非王土,皆属于清。妾知汝爱国,而当下之时,民无衣食,官有佞臣,不可信之于清,遂汝决意如此。信于中山先生,尽汝之能为国为民,为民有所食,幼有所养,汝忍心舍妾而去,为天下人之福祉,汝努力甚矣。
妾不惧生活之困苦,妾有双手及亲属,必能以己之力育二儿,使其成人,亦源汝之国事成,使二儿长于安全之境,不受污浊所害。
失汝,妾非能以一字“悲”而了得,而为千愁万苦,愿汝能与妾心意相通,期汝之魂常伴于妾之左右,妾之哭声与汝相应。妾思汝甚矣。
6. 求高手写一篇给老婆的文言文情书 意思就是婆逼着我写一篇情书 当然
阔别已久,吾思念成疾,夜不能寐,七夕将至,遂作此书以博伊人一笑.吾作此书时,辗转反侧,不能竟书而几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唯班门弄斧以诉衷肠.
易安居士曾午夜梦回,泪眼低吟:“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今亲身体历,方知古人之不余欺也。每忆汝,则心有戚戚,思断肝肠.不觉情难自抑,满纸相思.
今夜吾独对孤灯,闻窗外鸡啼,长夜将逝,蓦然回首,往事历历,犹记当日三院初见芳泽,即惊为天人,秋波流慧,青丝披肩,弱态生娇,吾心中狂呼:"梦中情人也!"相识半年有余,爱慕之心与日俱增,思念之情与时俱进.
吾至爱汝,唯愿执子之手,与子携老.无奈造化弄人,与汝相见恨晚,令吾受尽相思之苦.今吾虽心急如焚,亦知汝之处境,唏嘘不已.尝有人诉汝:"阿牛者,花心也"然吾既痴心暗许,则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足矣.吾之切切真心,可昭日月,汝大可不必为此担心.
吾自知才疏学浅,貌不惊人,唯愿满腔柔情时刻伴与伊人左右.文短情长,所未尽者,尚有万千,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愿你我能早日携手同游江湖,每日共枕同眠,相敬如宾,白头偕老,不枉此生耳!
7. 古代丈夫感谢妻子的文言文
与同时代其他词人多描绘文人与歌妓之间的感情所不同的是,毛滂的这些爱情词多以反映夫妻感情为主。在纵情声色的封建社会,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毛滂的发妻赵英,是北宋名臣赵抃之孙女,自幼失怙,知书达礼,十八岁时由赵抃作主嫁与毛滂。她“薄铅黛,衣简文绣”,然而却盛待宾客,慈惠下人。青年时期的毛滂“性懒慢,不喜为吏,家人辈窃共笑且骂,以为痴拙人”,赵英却劝慰他说:“人生衣食裁足,正可休。君先大家,殆藏万卷,其间圣贤俱在;君虽闭门以老,终不落寞。”⑥可见小两口情投意合,夫妻生活甚为相得。《东堂词》中,有在旅途中眷恋妻子的:“短棹犹停,寸心先往。说归期、唤做的当。夕阳下地,重城无样。风露冷、高楼误伊等望。今夜孤村,月明怎向。依还是、梦回绣幌。远山想象,秋波荡漾。明夜里、与伊画著眉上。”(《殢人娇.约归期偶参差戏作寄内》)有与妻共度七夕佳节的:“短疏萦绿象床低,玉鸭度香迟。微云淡著河汉,凉过碧梧枝。秋韵起,月阴移,下帘时。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诉衷情.七夕》)还有众多表达对妻子美好祝愿的题为“家人生日”的祝寿词。
毛滂的爱情词不见卿卿我我,也不见香言艳语,却是一往情深,含而不露,绝无肉麻腻语。如:“寒满一衾谁共。夜沈沈、醉魂蒙松。雨呼烟唤付凄凉,又不成、那些好梦。明日烟江暝曚。扁舟系、一行螮蝀。季鹰生事水弥漫,过鲈船、再三目送。”(《夜行船.雨夜泊吴江,明日过垂虹亭》)毛滂词直接言情之处甚少,即以下面这首《生查子》来看,词人愁苦万状的哀思全凭晚春的暮色、江畔的落日、飘散的风香、凋谢的春花、乱舞的飞絮等凄迷而又具有象征意味的景物烘托出来。
春晚出山城,落日行江岸。人不共潮来,香亦临风散。
花谢小妆残,莺困清歌断。行雨梦魂消,飞絮心情乱。
在古代诗词中,夫妻之间真挚纯洁的情感往往以悼亡、惜别的形式表现出来,而毛滂却让它在舟旅、节日、寿庆等日常生活中得以展现,感情温馨缠绵,情调轻松欢愉,较为完整地记录下了一位封建士人对妻子执著不渝的情感历程,显然具有独特的思想价值。
Ⅱ 艾丽丝沃克的小说集《外婆的日用家当》中文叫什么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中文书名为《外婆的日用家当》。
一、序言
(1)艾丽 丝·沃 克( Alice Walker) 是 一 位 近 年 来 在 美 国 当 代 文 坛除了托尼·莫里森之外的颇有影响力的黑人女作家。她出身贫寒。在大学期间和毕业之后都积极投身于轰轰烈烈的民权运 动和妇女运动, 她也曾是黑人妇女运动的喉舌《女士》杂志的编辑。
二、艾丽丝·沃克和她的“妇女主义”观点
(1)美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是一个非常坚定的黑人女权主义者。为了显示黑人女权主义的特殊性, 她甚至在 1983 年放 弃了“女权主义”(feminist)而选择了一个新词“妇女主义”( womanism) , 并将其定义为“献身于实现所有人民的, 包括男人和女 人的生存和 完美 的 主 义”( 张 岩 冰, 1998: 176) 。在沃 克 本 人看 来, “妇女主义者指的是黑人女权主义者或有色人种的女权 主 义者……通常指肆无忌惮、胆大妄为、勇敢或执拗任 性 的 行为 …… 一个热 爱 其他 女 人(有性欲要求的或/没有要求的) 的女人。 喜欢或偏爱女人的文化、女人的 感情 变 化 …… 和 女人的 力 量 ……以整个种族( 包括男人和女人) 的生存和完整为己任。不是 分裂主义者……热爱精神……热爱斗争……热爱亲人。热爱她自己……” 。《外婆的日用家当》中的女 性或多或少都具有这些特性。
(2)关于她的强烈的黑人女权主义和妇 女主义观点, 在艾丽 丝·沃克的论文集《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 1984) 中我们可以清 晰地发现。比如: 面对黑人世界中有些受物质主义诱惑而失掉 本民族作为民族精神支柱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的人, 她表现出来 的更多的是批判和痛斥; 对所有黑人妇女所遭受的不平等待遇 她通过写作去呐喊和呼吁。她曾经说过: “这个世界已 丑陋 不 堪, 我们应该努力纠正它”。再者, 沃克坚 定支持妇女所应该得到的一切权利。对待文化传统保持的必要 性, 她更是不惜余力地去保护和发扬光大。
(3)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外婆的日用家当》正是一篇宣扬艾丽丝·沃克探索如何帮助黑 人女性找寻黑人女性真正的自我和实现自我的小说佳作, 同时 它也是一部宣扬如何保护和传承黑人民族文化传统( 百衲被问 题上两代人不同的态度和第二代两个女儿对百衲被的取 舍 问 题) 的优秀文学作品。 说道黑人的优秀文化传统我们就不 能不 提 及 黑人 文 化 的 象征———百衲被。百衲被是由黑人祖辈身上拆下来的碎布片缝 合而成的, 有各种各样的色彩、图案和对称的图形。缝制百纳被 是黑人妇女生活中的一种实践活动, 也是黑人妇女文化传统和 黑人女性美学的象征。在艾丽斯·沃克看来, 缝合百纳被代表了美国黑人妇女的美学传统, 体现了黑人女性的价值, 传承了民 族文化遗产。而这正好与沃克所提倡的“妇女主义”观点相吻 合。因为她提出: “喜欢或偏爱女人的文化、女人的感情变化 ……和女人的力量……以整个种族( 包括男人和女人) 的生存 和完整为己任。不是分裂主义者……热爱精神……热爱斗争 ……热爱亲人。热爱她自己……”。
(4)小说《外婆的日用 家当》中的外婆、妈妈和麦姬正是这样的黑人女性, 他们热爱黑 人女性文化, 以整个种族( 包括男人和女人) 的生存和完整为己 任, 她们热爱亲人, 她们热爱她们自己的民族。在作者眼里她们 是黑人的未来和希望。 与此同时, 在 《寻找我们母亲的花园》( In Search of Our Mother’s Garden) 中艾丽斯·沃克把百衲被确认为美国南方黑 人妇女的创造性表达的主要形式。沃克的优秀短篇小说《外婆 的日用家当》( Everyday Use for your Grandmama) 更是充分地展 示被子作为黑人文化遗产的这一象征性主题。从中所显现的正 是沃克的强烈的“妇女主义”观。
(5)她在一切场合都反复强调的一 句话就是: “我们黑人妇女不要以我们的文化遗产为耻, 而要以 它而荣。因为这种文化遗产所散发出的精神是持久的、有创造 力的, 也是极可爱的”( 张晔, 2002: 107) 。沃克认为黑人可以通 过挖掘具有黑人文化特点的文学主题去创作, 以黑人妇女的切 身生活经历为创作素材。这样做才能努力保护黑人文学的存在 价值。
三、“母亲”的黑人女性自我实现
(1)正如小说中所描述的那样, 小说中作为两个女儿的黑人母 亲是一个大块头、大骨架的妇女, 有着干男人活儿的粗糙的双 手。冬天睡觉时穿着绒布睡衣, 白天穿着套头工作衫。她能像男 人一样狠狠地宰猪并收拾干净。她身上的脂肪使她在寒冬也能 保暖。她能整天在户外干活儿, 敲碎冰块, 取水洗衣。她能吃刚 从宰杀的猪体内切下来, 还冒着热气、而后在明火上烧熟的猪 肝 ……(张汉熙, 1996: 54)。沃克对母亲的这段自述性描写显得 形象而生动, 通过描写一个真实与典型的美国黑人劳动妇女的 形象立刻跃然纸上。
(2)这段描写突出地显现在篇幅不太长的小说 里, 它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首先, 我们可以发现这位黑人妇女 对自己的现实生活状况是心满意足的, 也为自己实在的本性而 自豪。尽管她没有什么非凡的才能, 她学到的这些生活、劳动技 能, 都是祖祖辈辈传袭下来的。但是, 这些技能造就了她强健的 体魄和独立自主的顽强个性。她的生活追求既简单又实在。她 为自己是黑人感到欣慰, 也为生活简朴感到坦然。实际上, 这就 说明她经过漫长岁月的洗礼已经悄然接受了自己的 “黑人性” 特征, 自己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本民族的生存环境。一句话, 她找 到自己的人生位置, 实现了黑人女性独立的自我。
(3)从深层次意 义上来说, 作为黑人女性的母亲表现出的是对黑人民族的认 可, 对黑人文化的热爱和对属于黑人生活的热爱。所以说这位 伟大的黑人母亲是作者对黑人文化的传承的寄托, 是黑人文化 传统的极端守望者。沃克寄希望于这位强大的黑人母亲去发扬 黑人传统文化, 并使它永远存在下去。 除了对母亲相貌的描写, 作者还提到她只接受过两年的学 校教育。所以她无力对文化遗产这样抽象的概念进行深层次的 思考,.
(4)然而教育的缺乏并未阻止她对自己的家族遗产所产生的 与生俱来的理解。这种理解是基于对先人的爱和尊重的。这种 理解还可从母亲对被子的历史的描述得到进一步证实: 这两床 被子是迪伊外婆用一块块小布片拼起来, 然后由迪伊姨妈和 “我”两人在前厅的缝被架上缝合而成的, 其中一床绘的是单星 图案, 另一床是踏遍群山图案。两床被子都缝有从迪伊外婆五 十多年前穿过的衣服上拆下来的布片, 还有杰雷尔爷爷的佩兹 利涡旋纹花呢衬衣上拆下来的碎布片, 还有一小块褪了色的兰 布片, 大小只相当于一个小火柴盒, 那是从依兹拉曾祖父在南 北战争时穿的军服上拆下来的。
(5)这两床被子对母亲有 着特殊的含义。因为在母亲看来缝合的百衲被是祖先编织起来 的生活与拥有宝贵精神碎片的记忆。通过缝制被子她把对先人 的记忆都铭刻在日用家当百衲被里。当她伸手去摸被子, 有如 抚摸着被子碎片所代表的一个个先人。因而当母亲伸手去摸被 子的时候, 迪伊往后退缩, 让她摸不着被子, 那两床被子仿佛已 经属于她了。迪伊自私的行为, 人为割断了母亲与先人的联系。 这是母亲所不能容忍的。
(6)除了被子, 沃克还用搅乳器暗示了母亲对黑人文化遗产的 本能的理解, 表明了母亲与她家人的联系: 迪伊将搅乳棒包裹 起来, 把柄还露在外头。她伸手将把柄握了一会儿。不用眼睛凑 近去细看也可以看出搅乳棒把柄上由于常年累月握着搅动而 留下的凹陷的握痕。那上面的小木槽子很多, 可以分辨出哪儿 是拇指压出的印子, 哪儿是其他手指压出的印子 ……(ibid: 6)。 当母亲把搅乳棒把柄握在手中的时候, 象征着她触摸到所有使用过它的先人的手。她对被子和搅乳棒的珍爱都是基于对制作 和使用过它们的家人的热爱。而这正是艾丽斯·沃克所大力提 倡的“妇女主义”的集中体现。
四、迪伊的黑人女性自我实现
(1)迪伊走进家门时, 穿着一件拖地长裙。裙子 的颜色也花哨得耀眼, 大块大块的黄色和橙色, 亮得可以反射 太阳的光线。迪伊佩戴的金耳环直垂到肩膀上。臂上还戴着手 镯, 当她举起胳膊去抖动腋窝部衣服上的皱褶时, 臂上的手镯 叮当作响。衣裙长大宽松, 迎风飘荡。迪伊的头发像羊毛一样挺 得直直的, 像黑夜一样乌黑, 边上扎着两根长辫子。像两条小蜥 蜴, 左盘右绕在耳朵后面(ibid: 58)。 迪伊通过服饰和发型尽力 为自己创造了一个非洲人的外貌和形象, 表现了她喜好装饰表面的本性
(2)但是在她的骨子里她已经接受了 白人文化和意识。从她身上穿着黄裙子( 黑人最喜欢的颜色) 和 佩戴着非洲传统服饰来看她拥有本民族文化的“根”, 但是从她 的言语和行为中读者读出的更多是“白人化”。可以说迪伊是接 受了白人文化, 受白人文化教育的黑人女性的典型代表。她的 心理早已产生对本民族的疏离感。这里也体现出沃克本人的担 忧: 作为新时代的黑人女性在实现独立的同时, 如何不失去本 民族的文化根基。
(3)小说中还提到: 母亲说她小时候就喜欢好东西。当她家的 旧房子失火化为灰烬的时候, 她一点也不伤心, 甚至有些幸灾 乐祸。她对那所房屋讨厌得要命。从这里可以想见迪伊的心态 已经发生变化。她所寻找的女性自我已经偏离了传统方向。她 所受到的良好教育使她丧失了本真的黑人自我---贫穷奴隶 的后裔。因为旧的一切都使迪伊非常自卑, 她既不愿在别人面 前提起她的家族, 也不原带朋友到家里来玩。
(4)对于烧掉的旧房 子, 迪伊心怀窃喜; 对于新房子, 她也希望毁掉它。通过迪伊对 · 73 ·房子这一意象的态度, 表明她鄙视黑人的生活方式, 甚至想抹 杀她的美国黑人家族史。 但是迪伊这次回家探望母亲, 不仅带来了她的朋友( 或丈 夫) , 而且对家中的一切似乎有了兴趣。她一下车就迫不及待拿 来“拍立来”照相机抢拍一张又一张照片。选取的镜头都是母亲 坐在屋前。而麦姬缩成一团躲在母亲的背后。她每拍一张照片 总要认认真真地选好镜头把屋子拍进去。当一头奶牛走过来在 院子啃草时, 她立即把牛、母亲、麦姬和房子一起拍了一张照片 (ibid: 11)。 难道迪伊真的珍视这一切, 还是因为时尚潮流的缘故? 迪伊是想把这一切拍摄下来作为艺术品来展示和欣赏。
(5)这里清楚地表明迪伊误把物质的东西当成了文化遗产, 她的黑人女性自我认识陷入了误区: 她过多地关注事物的表面性, 而忽 视了事物的实质性。因为黑人的文化和传统并不是几件物品所 能代表的。它存在于黑人的精神世界。 另外, 作者提到迪伊很早离开家乡在城市里接受高等教育。所以她深受白人文化的熏陶, 也非常愿意接受白人的政治、 文化意识, 因而她在行为习惯、衣着, 甚至文化修养上刻意模仿 白人, 而企图摈弃自身所具有的黑人特征。她甚至自觉比母亲 和妹妹更聪明, 更有文化, 社会地位更优越, 所以总是对她们颐 指气使。她认为母亲和妹妹应以自己为荣耀, 甚至在她面前感觉羞愧。她的这种女性自我的实现显然是错误的。这无疑拉开 了她与母亲和妹妹之间的距离, 使她失去了对母亲的爱和尊 重, 割断了与妹妹的手足之情。
(6)再者, 迪伊不了解自己本民族的 遗产或者说对自己的遗产感到困惑。她努力为自己创造一个身 份, 但又困惑这是一个怎样的身份。她想紧紧抓住非洲的传统 文化, 却未能了解自己真正的非裔美籍人(African- American)的 文化。小说还通过迪伊的语言、名字、发型、服饰和男朋友( 或丈 夫) 批评了她对新近接纳的非洲文化的浅薄和狭隘的认识。 迪伊不仅对她新近接纳的非洲遗产的无知, 对她实际生活 中的美国文化遗产同样无知。当迪伊告诉妈妈和麦姬她已改名 为“万杰萝·李万利卡·克曼乔”时, 说过她无法忍受那些压迫她 的人给她取名。她清楚她的名字是按照迪伊姨妈的名字而取 的, 但是她并不知道这个名字在这个家族能追溯到多远。尽管 迪伊不是一个非洲人名字, 但是她是依约翰逊家族的祖先传统 而传承下来的。迪伊丢弃自己的名字而改为非洲人名字“万杰萝”。表面上看它好像是非洲人的姓氏, 但它与她的传统文化遗 产无关, 它非代代相传, 它并不象征着她家族的任何东西, 因而也就没有任何意义。这说明迪伊在接纳非洲文化根的同时, 却放弃了自己直接的真正的文化遗产 ( 非裔美籍人文化遗产, 一 部充满痛苦和耻辱的血泪史) 。
(6)沃克在小说中借用被子反映了黑人妇女之间的情谊 和几代妇女的血脉联系。但是, 作者笔下的迪伊是个反例。如: 她对麦姬说: “麦姬, 你也该努力活出个人样来啊! 现在我们所 处的是新时代。但照你和妈妈现在仍过着的生活来看, 你是绝 对体会不到这一点的” 。
(7)迪伊选择了逃避她的家庭生 活方式---其实也是在逃避属于她的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小说 中还提到迪伊想把搅乳器的盖子放在凹室餐桌中央做装饰品。 她想把被子挂在墙上远远地观赏等等。总之, 她想刻意模仿白 人用古老, 典雅的器具所做的一切。当她指责母亲和妹妹不懂得遗产的时候, 事实上是她自己不懂。因为她收集和保留遗产 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满足自己世俗的虚荣心, 是在赶时髦和追潮 流。从这方面来说, 迪伊代表了功利的、物质的和现代的生活方 式。而实质上, 她已经失去了真正的黑人女性自我。她是沃克所 提倡的“妇女主义”的反面典型。
五、麦姬的黑人女性自我实现
(1)在故事中, 沃克用麦姬这个人物代表了被忽略的和被漠视 的黑人文化遗产的继承人。小说中有大量的关于麦姬的细节描 写。如: 麦姬在她姐姐离去之前她会一直心神不定。她会神情沮 丧地站在角落里, 一面为自己的丑陋面孔和胳膊大腿上烧出的 累累疤痕而自惭形秽, 一面怀着既羡慕又敬畏的心情怯生生地 看着她姐姐。她觉得她姐姐真正是生活的主人, 想要什么便能 得到什么, 世界还没有学会对她说个“不”字。这里麦姬身上的 “伤疤”, 象征着罪恶的种族奴隶制给非裔美籍人留下的伤痛记 忆。
(2)从深层意义上看, 麦姬是作者笔下受男性双重压迫的黑人 女性的典型代表。 在故事稍后, 母亲对麦姬的相貌给了更加详细的描述: 你 有没有见到过一个跛了脚的动物, 比如说一只狗, 被一个粗心 莽撞的有钱买得起汽车的人压伤后侧着身子向一个愚昧得对 它表示关切的人走去的样子? 我的麦姬走路时就是那个样子。 自从那次大火烧垮房屋之事发生后, 她一直是这个样子, 下巴 贴近胸口, 眼盯着地面。
(3)在白人种族奴隶制度下, 美国 黑人身心遭受严重的伤害。在白人面前黑人女性显得非常驯服 和顺从, 她们既不敢正视白人, 更不敢声言自己的合理和正当 的要求。从对麦姬的日常生活的描述上我们看到麦姬是一直留在 母亲的身边长大的。在日常生活中, 通过帮助母亲她慢慢学会 了使用祖先留下来的旧的手工器具。像母亲一样, 她了解这个 家族的历史, 知道家中每一件物品的来源, 更为可贵的是祖母 和姨妈教会了她缝制被子的技术。在缝制被子这一鲜活的过程 中, 麦姬继承了黑人的历史和传统, 也实现了黑人女性自我。麦 姬知道, 被子在缝制的过程中是通过连续不断的更新才能得以 留存下来, 所以它也反映出黑人文化传统的连续性和不断更新 的意识。
(3)麦姬对于文化遗产的理解也表现在她同意妈妈让迪伊 把被子拿走和自己不要那些被子。因为对于麦姬而言, 这两床 被子是对母亲家庭及所有先人的永久纪念。这种记忆是精神世 界的东西, 即使不拥有它的物质存在, 她也同样拥有它, 因为被 子早已经作为文化遗产的象征深深地烙印在麦姬的精神世界 里。另外, 麦姬与被子的联系反映了麦姬并不看重物质所具有 的经济价值, 不在乎物质外在的审美装饰, 而是更看重体现在 百衲被和搅乳器背后的黑人家庭的血缘关系和它们所折射出 的黑人传统文化的精髓 。
(4)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麦姬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黑人女性自我, 实实在在地传承了黑 人民族的文化。可以说, 在麦姬的身上黑人的一切都深深地扎 下了根。这也正是小说家沃克的真正用意所在。
六、总结
(1)在《外婆的日用家当》中, 沃克传达了文化遗产的传承既不 在于名称的改变, 也不在于服饰和发型的改变这一鲜明观点。 实际上她强调了文化遗产的内在必然性, 否定对文化遗产的表 面化认识。而在文化遗产的背后作者实质上揭示了黑人女性自 我实现的不同方式。
(2)对于文化遗产作者认为它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 拥有真正文化遗产的人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每天使用它并 不断更新它。沃克也认为遗产和文化的价值不在于对物品的拥 有或表面兴趣, 而是代表了人们对生活的不同态度和生活方 式。
(3)作者认可母亲和妹妹的简单和世俗的遗产价值观而鄙视迪 伊的物质主义价值观。实际上, 作者肯定了前者的自我实现方 式而坚决否定了后者。另外, 作者也建议生活在美国的黑人, 在 融入到美国白人社会的同时, 保持自己独特的黑人文化遗产, 惟有如此黑人民族才能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