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金庸武侠小说的英雄观
㈠ 金庸写《射雕英雄传》的背景及原因是什么
金庸的侠义观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郭靖是宋人,却在蒙古长大,蒙古人养活了他们母子。但是在最后让他决断的时候,他选择了大宋,那是他得故乡!神雕侠侣中,郭靖守襄阳,杨过知道他爹是因为黄蓉死的,但是最后还是选择帮郭靖守襄阳并击杀了蒙古大汗,这也是侠!金庸先生的书民族性很强,很讨厌入侵者!这可能和他本人的背景有关吧。再看天龙八部,乔峰是契丹人,但是养他得是宋人,最后为了大宋,他背叛皇帝,被视为不忠,背叛契丹视为不孝,背叛他结拜大哥(皇帝)视为不义。但是他为了大宋的老百姓,选择了逼皇上退兵,最后无奈自杀。这也是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㈡ 金庸武侠小说对你的价值观,有什么样的影响
侠义精神有利于形成青年正确的社会正义感。金庸笔下的武侠英雄,大多身怀绝技,且具有强烈的社会正义感,爱憎分明,能够行侠仗义,见义勇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如《射雕英雄传》中善良忠厚、坚豪勇敢、被誉为“侠之大者”的郭靖;如《神雕侠侣》中急公好义、排忧解难的“神雕大侠”杨过;如《笑傲江湖》中坦率真诚、光明磊落的令狐冲;如《雪山飞狐》《狐外传》中锄强扶弱的铮铮铁汉胡斐,等等。这种是非分明、疾恶如仇的侠义精神,非常有利于引导青年形成正确的社会正义感,有利于社会的健康发展。
㈢ 怎么评价金庸小说里的三观
。看他的书是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比如我就在小说里找到了人生观。
看《天龙八部》有一段,王语嫣道:“这位诸爷幼时患了恶疾,身上有些疤痕,那有什么可笑?男子汉大丈夫,第一论人品心肠,第二论事业才干,第三论文学武功。脸蛋儿俊不俊,有什么相干?”
这三观完全可以成为品德课上的教案。试想,一个姿容绝世的小姑娘,立身如此端正,见解如此通透,学术识见又如此不凡,那是何等地令人心折?
奇怪的是,这么政治正确、金光闪闪的一句话,金庸没用在他的梦中情人化身小龙女身上,没用在平民公主郭襄身上,没用在精灵格天的黄蓉身上,也没用在丑男收割机“雪雕”关明梅身上,偏被用在人设为书呆子的甩坛情痴、倒贴佳人王语嫣身上。
这份厚爱真该令王语嫣感激涕零、段誉五体投地!
王语嫣其人本不爱武术,却对爱情无师自通,而且家教严格、长在深闺,并不知自己的美丽。从小到大除了花匠只见过表哥慕容复一个男子,所以渣男自然成了小王孺慕怀春的对象。
可表哥心怀复国志,不读汉家书,却偏偏爱学武术。小王为了这份情痴,也为了给表哥解释武术的练法,守着独一份的“琅环福地”武术图书馆,放着唐宋传奇小画本不看,天天孜孜不倦地攻读起了专业书。
我想慕容复练武固然用功,但天赋着实不怎么样,眼看着硕士论文怎么也通不过,可有个一往情深的表妹帮衬,实在不好意思打退堂鼓。
他爹慕容博一看,这小子太也不成器,人品差、才具薄、想成名、不读书,名副其实的戊戌犬子。
再看人家萧远山家孩子乔峰,没守着一个世界最牛的私家图书馆,没有红袖添香俏解书,破家寒窑,平凡养父,名师不遇,叫花统属,可“平常的招数到他手中自有绝大的威力”。
心说完了,我堂堂大燕余续、昭远苗裔,别说复国无望,可能草莽江湖上“南慕容”的艺名都保不住。不行,我还得搅和,不论是为嫉妒还是为了复国。
怎么搅和?您看过《三傻大闹宝莱坞》吧?里面那个乌干达来的Srivatsan,怕别人比他考得好,夜里裹着被子往隔壁宿舍门底下塞花花公子、龙虎豹,打扰人家温书用各种阴损招数。
慕容博比他阴多了,他明明发现萧远山冤杀儿子的恩人,反而推波助澜、制造冤案、煽风挑事、混水摸鱼,结果复国不成、儿子发疯、所作诸恶、还施彼身。
可见做人第一重要还是“人品心肠”。
当今天下,有德无才,庸庸碌碌;有才无德,软体动物;有德有才,临风玉树。如果不是虚竹暗室会梦姑,段誉泥井救淑女;若让西夏公主跟了吐蕃王子,王语嫣从了慕容复,我真是饶不了金庸老爷子!
那么问题又回来了:金庸为什么让书痴情痴王语嫣说三观这么正的一句话呢?
我的分析如下:香港本弹丸之地,原僻处岭南,对美的追求是无限拔高,按陕西话说是个“美女长大米”的地方,美丽真的可以当饭吃。
就想想当年女排去香港比赛,记者都在追捧孙玥,不只是因为她主攻手打得好,而且是因为她美丽。
美女虽难得,但又知性又美的就更难找了,这个人就是夏梦。
金庸学贯中西、绝世才华,为她写剧本,为她添妆奁,可能终因口拙貌寝见弃!
可见又知性又美固然难得,而又知性又美又不知道自己美,钟情专一,三观还特正,还光看人内涵,不嫌别人丑,那可是难得里的更难得了!
所以小龙女虽让金庸钟情,王语嫣才是金庸真爱!
最闪光的三观一定要给语嫣添妆!
㈣ 金庸《射雕英雄传》:深刻的历史性
金庸武侠小说摆脱了旧有模式,以历史题材编织武侠小说,大多以历史上的民族矛盾与斗争为背景,反映战乱及暴政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和痛苦,鞭笞上层统治者的横征暴敛,歌颂威武不屈的民族英雄,高扬爱国主义主旋律。
首先,《射雕英雄传》尽情颂扬了质朴厚道的平民英雄郭靖。在蒙古长大的汉人郭靖,不愿做大将军、大元帅和金刀驸马,而冒险出走南归,并与黄蓉共同死守襄阳重镇,协力击退蒙古的围攻。在《射雕英雄传》的结尾,郭靖与成吉思汗有过一段对话,很明确地表达了金庸的观点。虽然成吉思汗一生纵横天下、灭国无数、功业盖世,然而却并不是真正的英雄,并不是真正的可以为当世敬仰并为后世追慕的大英雄。反而是郭靖这位出身草莽、行走江湖的布衣,才是一位真正为民造福、爱护百姓的大英雄。用一部武侠小说来进行这样的历史思辨,才使得这部《射雕英雄传》格外的沉重深刻、意义非凡。
其次,严厉痛斥了南宋权相秦桧、韩侂胄、史弥远之流私通外敌、祸国殃民的罪行,赞扬了岳飞抗金保江山的高风亮节。《射雕英雄传》第一回的文字就浸透着一种悲愤的激情,为全书奠定了基调。“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几处败垣围故井,向来一一是人家。”
最后,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暴政下的平民的痛苦生活,鞭挞了贪官酷吏卖国贼的横征暴敛,讴歌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射雕英雄传》是一部武侠小说,然而,它与一般的武侠小说的不同之处是它有着其他武侠小说所不具备的历史真实感及忧国忧民之情怀。小说的开头与结尾就充满了一种“乱世之苦难”及“英雄之真义”的历史真实感及其深刻的思想性。
小说的开头是写一位说书人在临安牛家村说一段“叶三姐节烈记”的故事,于是引起了杨铁心、郭啸天、曲三等人的不同反应。从而把北方人民的苦难生活情景与南方君臣“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奢靡生活情景两相对照,引得人既愤懑又担心。小说这样开头,既交代了一个极为鲜明的时代背景,又制造了一种使人愤懑忧思的历史氛围。爱民之心、丧国之耻、乱世之痛、英雄之思充斥着整部小说。
㈤ 看了金庸写的武侠小说后,对你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我非常喜欢金庸笔下的小说,金庸笔下共计15部小说,连起来一副对联,自然是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外加《越女剑》。这些小说一直影响着我,从小我便喜欢金庸小说,梦想仗剑天涯,从此成为一代大侠。
读金庸小说还让我学会很多东西,那就是应该更加勤奋,而不是懒惰,因为金庸作品中,这些人物主角身怀盖世武功,但绝非一朝一夕练成的,想要练成盖世武功,就应该更加勤奋,生活中我们也是一样,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而不是选择逃避。除此之外,我们做人还应该更加谦虚,这样才能够不断的进步,读金庸小说能学会很多东西,这其中的道理,我们应该慢慢的摸索不断的成长,这才是最重要的。
㈥ 我的毕业论文是写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侠义精神,谁能给我些建议谢谢了
论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
内容提要:金庸小说风靡一时,近几年更是作为影视作品的题材被反复使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庸小说已经不是单纯模式上的武侠小说。但是读者们更为津津乐道的、更为着迷的还是金庸笔下的侠义故事、英雄侠士。本文拟对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和侠义人物作出分析,希望能从另外的角度解读金庸小说。
关键词:小说分析 金庸 侠义精神 文化研究
现在对金庸小说的定性似乎很难用简单的“武侠小说”来说明问题了。从地摊读物到文学研究的经典文本,金庸小说从俗到雅的转变除了人们或大众的阅读尺度的放松,很大一部分也与金庸小说本身所包含的文化内涵有关系。陈墨先生的《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一书,从“文化知识论”和“文化精神论”两个部分,很详细地论述了金庸小说与中国文化的天然关系。1其实,金庸小说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不单单仅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还包括西方文化的传统,比如情节的构思、西化语言的运用、电影手法的运用等等,还包括人物形象的的塑造和刻画,都与西方文化有着扯不断的关系。
当然,作为华人作家的金庸,其作品的根柢还是在于中国的传统文化。金庸的十五部小说,时代背景都是在古代的中国,人物大多是江湖的侠客,表现的主题也都是在此基础上铺衍开来的侠义故事。所以说,侠义精神是金庸小说中的精神母题。
“侠义”二字,按我个人的理解,应该分成“侠”和“义”两个部分。侠文化是中国文化中最独特的一部分,也是较能体现只能中国文化本质的一部分。中国古代对于“侠”的理解可谓是大相径庭,韩非认为“儒以文乱法,侠以武犯禁”;而司马迁则不以为然,他说“救人于厄,振人不赡,仁者有乎”,并做《游侠列传》为侠客高唱赞歌;李白的《侠客行》也对侠客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纵死侠骨香,不惭世上英”。而“义”则是儒家的基本论点之一,“仁义礼智信,忠良孝悌行”。在中国人看来,一个人若是大忠大善,那他必定是个极重信义之人,一个若是大奸大恶,那肯定也是个没有义气的人。韦小宝说的更加明白:“一个人若不讲义气,那还不如死了算了。”
金庸的小说,可以说很成功,很精彩地发挥和阐释了中国人精神深处的侠义观念,当然他的小说流传之广,读者之众也就不足为奇了。中国传统的小说很早就渗透着侠义的精神,宋代的话本小说就有专门讲述侠义故事的,四大名著中《水浒传》可以说就是这个侠义传统的成就。真正意义上的武侠小说,可以追溯到唐人传奇《聂隐娘》,清代的公案小说从某个角度来说,也有武侠小说的影子。近代是武侠小说鼎盛发展的时期,平江不肖生、还珠楼主等作者层出不穷,一直到现代的金庸、古龙、梁羽生等,武侠小说可谓兴盛不衰、蔚为大观。当然,对武侠小说的看法可以说是毁誉参半,正统学者的批评不胜枚举,但是老百姓们可不管那么多,他们喜欢侠义故事,他们喜欢侠义英雄。在古代,人民的生活极端痛苦,贪官巫吏为所欲为,老百姓无奈之余,就希望有伸张正义、扶危济困的英雄侠士来拯救他们。从西方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心中都有一个“英雄情结”,或称“在上情结”,西方文学的源头就是“英雄史诗”,许多读者在阅读武侠小说的时候,都会有代入的现象存在,把自己幻想成为书中的英雄,以得到“英雄情结”的自我满足。
在金庸的小说中,侠义精神得到了重新的阐释,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
第一、金庸的十四部武侠小说,塑造了许许多多的形象。“侠”可以说是其中着力塑造的重点,根据金庸先生自己的观点:“侠与英雄的区别在于侠士可以不顾于自己的利益,可以为正义、为社会、为国家牺牲自己。侠士有一点,就是为了别人利益可以不顾自己的利益。”(按:根据笔者采访金庸先生录音整理)《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就是在各类的研究文章中被人津津乐道的“真正的侠”,“对国家忠,对朋友义,对爱情贞”,这是郭靖一生贯穿不便的原则。在《神雕侠侣》中,他助守襄阳,抵抗蒙古的入侵,可以说正是在实践他自己所说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时的郭靖其实已经超越了一般的江湖恩仇框架,完全是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与自身联系在一起了,所以江湖上人人都称郭靖“郭大侠”,这并不是因为他武功高,而是因为他为国为民的情怀;《神雕侠侣》中的鲁有脚,武功并不算一流,但就是因为他领导丐帮抗击蒙古,所以人人也称他“鲁老侠”。在金庸的观念里,一个人若要成为侠,不在于他的武功或地位有多高,而在于他是否为国家,为百姓作出了怎样的贡献,或是他为正义,为他人作出了什么。从这里可以看出,与传统文化的“侠”相比,金庸赋予“侠”更多的责任感和正义感。李白的《侠客行》有云:“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古代的侠士可以为报知遇之恩舍生忘死,像荆轲,像专诸,像聂政,与其说他们是侠客,倒不如说他们是政治力量的工具,是为了报答知遇对方来实现自己的自身价值,比如荆轲,他去刺秦决不是想到刺杀秦王能拯救天下百姓,天下太平,而是想到去刺杀秦王能报答燕丹的一番知遇之恩。正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纵观金庸的15部武侠小说,从《书剑恩仇录》的陈家洛到《鹿鼎记》的陈近南,每可称之为侠的人都曾经为国家、为他人、为正义而奋不顾身:陈家洛是反清组织的头目,为了反清复明不惜抛弃自己心爱的女人;袁承志是抗清大将袁崇焕的儿子,名为承志,所作所为当然也是子承父业;胡斐只因恶霸凤天南逼死人命,千里追凶,不畏生死;乔峰更是为了宋辽两国息战,百姓免于战火而自尽而亡;陈近南一生鞠躬尽瘁,为的是光复大明的江山。以上所举的例子,金庸在小说中都作了可歌可泣的描述,并给予了充分的肯定。《飞狐外传》中的赵半山说的好“咱们学武的,功夫自然有高有,但只要心地光明磊落,行事无愧于天地,那么武功高点的固然好,武功低也是一般的受人敬重。”这句话说的通俗一点,似乎可以理解为“练武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这也可以说是金庸小说对于“侠”的最基本要求。
第二、与“侠”相应的是“义”。如果说“侠”是金庸小说的血肉的话,那么“义”则是“侠”的灵魂,是金庸小说中最富有人文精神的一个方面。2围绕着“义”,金庸小说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豪气干云的故事。《雪山飞狐》中胡一刀、苗人凤英雄惺惺相惜的义气;《射雕英雄传》中丘处机和郭啸天、杨铁心的义气;《笑傲江湖》中正教高手刘正风和魔教长老曲洋的琴萧结义;直至《鹿鼎记》中的韦小宝在康熙和天地会之间来回,从头到尾,他也没有作过对不起任何一方的事。武侠小说中常描写到帮会、社团。他们集结的一个根本的原则就是要讲义气,是喝过血酒,拜过关公的,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背叛朋友是要三刀六洞,为人不齿的。在金庸看来,“义”的一个重要内涵就是英雄人物肝胆相照,惺惺相惜,一诺千金,不负于人。3在《韦小宝这个小家伙》一文中,金庸写道:“中国人讲义气,是中华民族能够保存下来而且发扬壮大的一个重要因素。重视情义当然是好事。。。。。。一个人群和谐团结、互相爱护,在环境发生变化时尽量采取合理的方式与之适应,这样一个人群,在与别的人群斗争时自然无往而不利,历久而常胜。” ④
当然,金庸小说的“义”和一般的哥们义气自然是不一样的,旧派小说一味强调无原则的江湖义气,快意恩仇,这在金庸小说里是看不到的。因为所有的义气必须有一个前提------“正义”,与正义相联系,或以正义为基础,有时为了维护正义,当然“大义灭亲”也是难免、义不容辞了。《神雕侠侣》中杨过在不明杀父真相的情况下,屡次欲杀郭靖,但是当了解到父亲杨康的可恶行径之后,马上就放弃了报仇的念头;《倚天屠龙记》中宋青书杀害师叔莫声谷,父亲宋远桥最终也是大义灭亲,成就师兄弟的恩义。
正是从“正义”二字出发,金庸小说中的“侠”与“义”便有机地、完全地联系到一起了。正义是侠义的交集,是共通的地方。金庸在北京大学的演讲中说:“我以为侠的定义可以说是奋不顾身、拔刀相助这八个字,侠士主持正义,打抱不平。” ⑤前文说过“侠”的基本要求就是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而“义”也正是以着一切为前提的。所以在金庸小说中,赋予了传统的侠义观念以全新的内涵,使其升华到人性精神光辉的高度,也使这样的侠义精神拥有更多的道德、正面的光彩。加上金庸的妙笔生花,读来不觉枯燥,反觉真挚感人。
以上,我们从精神内涵的角度分析了金庸小说中的侠义精神。下面,我们就从具体的人物形象来看看,侠义精神是如何体现的。
在《飞狐外传》的后记中,金庸写道:“在我所写的许多男性的人物中,胡斐、乔峰、杨过、郭靖、令狐冲这几个是我比较喜欢的。”⑥其实,这也是金庸着力塑造的几个侠义形象。在下文中,拟分析一下郭靖和胡斐两个人物。
先说郭靖。这是金庸在《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三部小说中塑造的一个人物。有人称他是“完美的近乎于假”的英雄。郭靖的一生始终贯穿着家国仇恨,在《倚天屠龙记》后记中,金庸说“郭靖在大关节上把持的很稳。”只要是关乎民族大义、国家存亡的大原则,他是从来不含糊的。他自小在蒙古长大,对蒙古人有着极深厚的感情,包括与拖雷结拜,与华筝订婚,替成吉思汗西征等等。但是当蒙古覆灭金国之后,又欲吞并大宋的时候,他是毅然襄助宋朝的将领抵抗蒙古南侵。在《神雕侠侣》中,他与黄蓉共守襄阳,鞠躬尽瘁;在《倚天屠龙记》中,襄阳城破,他夫妇二人双双自尽殉国。直到这里,郭靖“大侠”的形象终于是塑造完成了。他的一句话:“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被引为经典,他本身也是在实践着这句话。他对杨过说过:“我辈练功学武,所为何事,行侠仗义、济人困厄固然是本分,但这只是侠之小者。江湖上所以尊称我一声郭大侠,实因敬我为国为民,奋不顾身的助守襄阳。。。。。。”⑦以郭靖的武功,在城破之日自保是绝对没有问题的,但是最终他选择自尽,正是在履行自己的那句座右铭。为国家、为百姓、不惜牺牲自己,这是我们在前面论述“侠”的内涵时提出的观点。郭靖赴难,就是如此,,所以无愧于江湖上人称“郭大侠”。金庸在《笑傲江湖》后记中评介道:“对于郭靖那样舍身赴难,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大侠,在道德上应该有更大的肯定。”⑧
“侠”还应具有的品格是仁和义,在郭靖身上,这点体现的更为明显。在《射雕英雄传》中有这么一个细节,郭靖和黄蓉在牛家村密室中疗伤,为不让人知晓,黄蓉欲杀傻姑灭口,书中写道-------“黄蓉向外走了两步,回过头来,之间郭靖眼光中露出怀疑的神色,料想是自己脸上的杀气被他瞧了出来,心想:我杀傻姑不打紧,靖哥哥好了之后,定要跟我吵闹一场,又想:跟我吵闹倒也罢了,说不定他终身不提这回事,心中却老是记恨,那可无味的很了。罢罢罢,咱们冒上这个大险就是。。。。”⑨
这里从黄蓉的心理活动展示了郭靖平时的做人准则“坏人可以饶恕,好人决不能错杀。”侠只能损己利人,而不能损人利己。傻姑只是一个普通的村女,为了自己的安危杀之灭口,这等事郭靖杀了头也作不出来的,这样的例子在小说中俯仰皆是。
还有对于欧阳锋,郭靖三番几次的相救,他却反生相害之心,但最终到了危机的关头,他还是相救了。洪七公说的好:“乘人之危,岂是我辈侠义道所为。”郭靖一生秉承的正式洪七公的这句话。最后在小说尾声,他还是三擒三纵了欧阳锋。“忠恕之道,以爱己之心爱人,以责人之心责己”这是儒家的观点,无怪有些研究文章把郭靖称为“儒侠”。
可以这么说,郭靖身上体现的是金庸对于“侠义”的理想,是侠义精神的化身。在往后的小说中,金庸对于“侠义”形象的塑造渐渐走入了“无为”的境界。除了《天龙八部》中的乔峰可以和郭靖相比之外,对于侠义的阐释就无法超越郭靖这个形象了。杨过邪气十足;张无忌缺乏大侠气概;令狐冲注重个性;胡斐侠气有余而在为国为民的觉悟上有所不足。仔细观察一下,金庸小%C
㈦ 金庸是怎样评价侠客的
金庸小说中的侠客形象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民间侠、儒侠和道侠。
民间侠的典型代表是萧峰,他具有历史上一般侠客的讲义气、重然诺、扶危济困等优良品格,更重要的是他具有古往今来的侠客中最为潇洒不羁、纵横无束而又豪爽纯真的性格;看似粗莽大汉,实是宅心仁厚,极富怜悯情怀。他的结局尤为特殊,为息两国之争,救生民于涂炭,他不惜以自杀震慑辽国,警醒大宋,这就给人们留下了无法逃避的思考:胸前刻着青郁郁狼头的“野蛮人”与满口仁义道德的“文明人”相比,哪一类人更文明?传统的华夷之辩、畛域之分到底是对是错?实际上,这是借萧峰之死把普通百姓心灵深处的光华逼显出来。萧峰这一朴素的民间大侠的形象确实显示出某种永恒性:在任何历史时期,萧峰所代表的正直、朴素、真诚和献身精神都具有不灭的价值和意义。
儒侠的典型代表是郭靖,他的身世经历极其符合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的论断,他的性格符合孔子的“木讷近仁”、“巧言令色鲜仁矣”的论述,他的作为和结局更使他成为“为国为民”的“侠之大者”。事实上,作为儒侠的郭靖已经“名士化”,更趋近于民族英雄和道德楷模,然而,这决不是我们习见习闻的政治宣传,金庸小说始终在文化层面描述郭靖的“英雄”和“道德”这两个方面的,因此,他的具有远大理想而又积极行动的大侠品格有着鼓舞人心的作用,其正大弘毅的人格对于我们这个民族来说应该有着永恒的意义。
道侠的典型代表是张三丰,他清虚自守、圆融无碍、慈善为怀而又不是遗世独立,他即现实而又超现实,在实践老庄思想的生命历程中,他达到了执著现实而又审美超越的人生的天地境界,他的清明澄澈的智慧和静穆高大的人格会赢得人们的恒久景慕。在一定意义上讲,张三丰的人格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精神家园般的图景,它是我们这个民族永远无法达到而又永远追求的人格模式。
当然,金庸小说中还有其他很多类型的侠客,比如自由型侠客令狐冲,复仇型侠客袁承志等等,这里暂不涉及。
应当说,侠义精神是一种具有积极合理因素的民族文化精神,起码是一种对黑暗邪恶势力的反拨力量,正是因为有侠义精神的普遍存在,民间社会的正义力量才得到保证,上层社会也才能从中提升出“为民请命”和“拚命硬干”的精神,塑造出“民族的脊梁”。
金庸小说正表现了这种“提升”。金庸小说对传统的赴人困厄、私相复仇、依附清官等带有严重局限的侠义精神进行了超越,从侠义精神的最本质的内核入手,抓住其中具有现实合理性的因素,按照现代观念的要求对其进行了新的创造。应当说,萧峰、郭靖、张三丰这样的形象并不符合历史的真实,但因融入了现代意识,让现代人感觉到了深刻的文化的真实。这就是对传统进行创造性的转化的成功范例。
从传统文化的本质上看,征服社会的目的是为了完善道德,完善道德的目的则是为了更好地征服社会,构建更为理想的社会存在,因此,武”与“侠”是从传统文化的本质深处生发出来的两个概念,体现了传统社会中人们对于理想世界的恒久渴望。在当今社会中,“武”与“侠”的外在形式已失去了存在的社会基础,但其内在的文化精神却必然也必须生生不息,因为民族作为一种文化存在是不能离开自己的文化之魂而独立于天地之间的。
武魂悠悠,侠意切切,伊人已逝,千古难再。然而,民族的精魂是不会消散的,当我们展读金庸小说时,那如痴如醉的感受,不正昭示着我们回到了自己的精神家园吗?
那么,什么是家园?家园就是美,即使有痛苦,也还是美的。
但家园虽美,不可永居,也许,只有在我们不仅愿意背负美,也有勇气背负痛苦走向未来,开辟新的家园的时候,我们才能变得健康而坚实。
¨¨¨¨¨¨¨¨¨¨¨¨¨¨¨¨¨¨¨¨¨¨¨¨¨¨¨¨¨¨¨¨¨¨¨
金庸小说中的侠客具体说,它经历过四个阶段:“侠之立、侠之变、侠之疑、侠之反”。金庸是立中有变,集小变为大变;变中有疑,集小疑为大疑;疑中有反,集小反为大反。
在早期几部书中,他按照正宗的中国侠义观念——儒家之侠这个观念来书写,这到郭靖是最高峰;但是到了杨过就开始变,而到张无忌则变异越大。在不断变化中,对武侠世界的传统价值慢慢产生怀疑,而怀疑的典型代表是《连城诀》,那真有点拨剑四顾心茫然的感觉,而《侠客行》中几乎所有的人物都是被自己欲念支配着,正宗“侠”的理念在这世界很难找到,《天龙八部》也是对武侠价值有着高度的怀疑。这是金庸不同于别的作家之处,而更与众不同之处就是走向“侠之反”,对武侠价值、对武侠传统写作方式有种自觉或不自觉的颠覆或反讽。
从现实观点看金庸武侠小说,似乎“侠”的基本价值和文化与今天的组织现象、组织文化会有所抵触、矛盾。管理,它的基层是组织,在今天的社会里,人和人、组织和组织之间基本逻辑就是交易,相互间有妥协和让步、利益分配和行政规范。可是金庸小说的侠,都有非常奔放独立的生命,他可以牺牲很多东西,就为了追求单一目标。不需要和人家妥协,不用和人成群结队,没什么利益交换,也不受组织规范,所以不容易从组织管理的角度来观照他们。虽然武侠小说里也有组织,但试看长期存在于组织的人,或组织里有效的领导者,似多平庸之辈。全真教的道士们、少林寺的和尚们,武功高有什么用?很俗气!彼此之间的想法、沟通很复杂,不是个痛快的人生。
大侠还有一个特色,就是行政管理都不行。像郭靖、令狐冲、张无忌,虽然个人魅力很强,但他们带领那么多人,都是黄蓉、任盈盈、赵敏在管,就像有个老婆管理学院。最近很多女性主义学者认为金庸小说的女性不重要,我倒认为金庸武侠小说反映了一个现实,就是男人在外面打拼,女人在后面遥控,真正有能力有影响力的是女人。
甚至还有个现象就是,同一个人在组织内外表现特异。如向问天,流落江湖被人追打时多么英雄豪杰,后来任我行平反后,让他做了行政主管就侠义不起来了。金毛狮王谢逊在江湖闯荡时多好,但以前在明教里也不很快乐;这跟《水浒传》一样,所有人入伙前都是英雄好汉、立体的人物,跑到梁山泊以后就变成平面的,只是一个名字而已。因为在现实社会之下,我们把自己的生活生命都投入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组织结构,羁绊在里面,使我们的人性、侠性受到太大的扼杀!
现在阅读武侠小说,不但可以解脱一下,逃避一下,也帮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所埋没的人性,取得一点新鲜空气。
㈧ 浅谈金庸小说中英雄形象的塑造
金庸小说中的两个英雄形象的不同(转贴)
在金庸的小说中,有两位读者敬佩和喜爱的英雄形象,他们就是《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和《天龙八部》里的萧峰。两人的共同点很多,他们都是为天下黎民百姓所想,也都为此付出生命。但两者在有许多共同之处的条件下,却有本质的区别。实际上二人是不同概念的英雄:郭靖是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萧峰是与命运抗争中体现自我的英雄。为国为民侠之大者的英雄是要完成社会的价值,与命运抗争的英雄是要完成个人的价值。郭靖对自己的价值观并不恒定,他时常从他的周围学习、吸收。社会对他的成长有帮助,他的价值也就体现在对社会价值的完成上。反过来,萧峰从一开始出场就是已经有自己的价值观,他就时常体现在与社会价值的冲突中,社会对他是一个实践的过程。他的价值体现在与命运相对立上面。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一、 郭靖—为国为民的英雄
二、 萧峰—与命运抗争的英雄
读金庸的小说,感人至深的是他在书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作为武侠小说,人物的表现离不开描写武功的高低,但这只是一个表层。表层的背后则是透过武功以及武功的运用所显现出来的人性,并且这个人性是由诸多因素构成的,其中包含了人物的性格,人物的思想,对待特定事物的感情,面对大是大非,儿女情长时的抉择,凡此总总,构成了一个虚拟人物的丰满形象,而其中最让人为之怦然心动的,是由这种丰富情感组合而成的英雄气魄和侠义气质,金庸的小说在浓烈的历史氛围和悲壮的江湖舞台上,演绎出了一曲英雄和侠义的慷慨之歌,初读顿感血脉贲张,再品为之潸然泪下,书中人物的悲喜聚散,命运多桀,无不对读者的心理造成巨大的冲击。那么在金庸的笔下谁配的上称为英雄?《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和《天龙八部》里的萧峰就是最有代表性的两个英雄形象。这两个英雄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呢?
一、郭靖—为国为民的英雄
郭靖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中一个英雄形象。他是个出身农家的朴实少年,是一个平民英雄,但却绝不是个平凡的英雄。他可能是金庸笔下个性最为接近普通人的男主角,不是玉树临风,而是壮壮实实;天资也不聪颖,可能资质比一般人还差一点;更谈不上风流倜傥,有时连话都说不周全;非但不是文武双全,可能也没读过几本书,认识的字也有限。他的世界观与人生观,基本来自于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村妇女——他的母亲李萍,就是这个普通的农妇,教给了她唯一的儿子中华民族的精髓——仁、义、理、智、信。 可是就是郭靖,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侠”,只有他在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中时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达到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的境界。郭靖被称为英雄最重要的是因为他的人格,武功犹在其次,他自小人生目标便十分明确:做个好男儿。为父亲报仇。“报仇”这个观念,在现代现实社会当然不容许,但在武侠小说的幻想世界来说,却是基本的道德责任。在看武侠小说时,可以从象征的观点看,把“报仇”理解为世俗社会指定的道德责任及权利。郭靖“报父仇”的目标,根本就是“做个好男儿”,履行社会义务的一部分。
郭靖的道德观念不是从高深理论所得来的,而是基于一些十分平常的信念,例如尊长的吩咐必须遵从,答应了人的事一定要做。对朋友要忠心,不能贪生怕死。不可欺骗人。不可贪人钱财等等。“为国为民”,就是从这些简单平常道德观念而来的理想,没有什么难懂之处。郭靖的不平凡,在于他由始至终毫无犹豫地忠于自己从小培养成的道德信念。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郭靖生性愚钝,但是他在道德抉择上异常清楚。例如:他在华筝公主与黄蓉之间,选择了跟华筝成亲而舍弃黄蓉,黄蓉凄然问他原因,他说:“我是个蠢人,什么事理都不明白,我只知道答允过的话,决不能反悔。可是我也不打诳,不管怎样,我心中只有你。”他的笨拙是他令人信任敬重的根由。
郭靖的成熟有一段发展的过程。他在华筝及黄蓉之间的抉择,就是一个精彩的例子。他开始时是想,尊长为我规定了的事必然是对的,所以我必须娶华筝;但是按照父亲的遗命,我要跟杨康好,而按照杨伯父的遗命,我得娶穆念慈为妻;这些事显然是不能做的,那么尊长为我规定的事便不是一定对的了,但是他随着想到“答应了人的事决不能反悔”,他就毫无疑问了,他答应了娶华筝,他一定要实践诺言,这个例子是个清楚的转折点,郭靖由服从尊长,进展到自己承担自己言行的后果。
这个例子的一个有趣之处是,在“尊长规定”与自己内心感情倾向两个准绳之间,他选择了内心感情倾向,他不肯为“别人的几句话”而跟黄蓉分开;但在自己的感情倾向与道义责任之间,他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道义责任。
起初,郭靖最大的责任不过是为父亲报仇,为七位师父争面子,好好打赢杨康;但是随着经历与见识的增长,他渐渐体会到正邪之间的斗争。国家大事及民间疾苦需要有人承担解救。
渐渐,报仇及争天下第一名衔这些私事变为次要,在岳飞的遗书之中,他突然发现到自己的真正抱负和理想。郭靖在意外情形之下领导了蒙古人抗金战事,随后又经过极艰难的考验反省,郭靖不再是“傻小子”,他终于确立了“为国为民”为终生目标。
郭靖的出身本身具有极浓的传奇色彩,他出生在逃难的路上,成长于远离故土的大漠,从小受到母亲和江南七怪对他进行的正统的中原式的教育,而同时又受到大漠风情的熏陶,这使得郭靖有了一种混合性格,这种特征在他的身上有奇妙的体现,但他的血管里流的终究是中原文化的血液,这使得他从一开始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立场定位于汉族一方,他的一生都是为了维护他所属的民族不受伤害,在《射雕英雄传》中,他遇上了一个对他的一生影响非常大的人—洪七公。是他在华山顶上对的裘千仞的一翻话使郭靖明白了一个英雄不在于你做什么,而在于你为什么做,只要无愧于心,就不失英雄本色。郭靖正是从洪七公这一翻话中悟出了道理,而长出了一口气,搬掉了压在心中的一块大石,他的英雄性格也在此时正式形成。郭靖的英雄概念是:“自来英雄而为当世钦仰,后人追慕,必是为民造福,爱护百姓之人。以我之见,杀得人多未必算是英雄。” 在《神雕侠侣》中,郭靖说出了他对英雄的看法,既“为国为民,侠之大者”,这里侠之大者正是英雄的别称,而其前提是为国为民。可贵的是,郭靖对于“国”,“民”的理解并不仅仅局限于一个时代,一个帝王,一个朝庭,在《神雕侠侣》中有这样一段描写,当忽必烈劝他不要为昏君卖命时,郭靖说出了下面一段话:“郭某纵然不肖,岂可为昏君所用?只是心愤蒙古残暴,侵我疆土,杀我同胞,郭某一腔热血,乃是为我神洲千千万万百姓而洒。”这一番话表明了一个态度,就是英雄是不会狭隘地为某人某个集团所用的,但他也并不在乎别人把他看作某个集团的一员,他做的一切只有四个字:为国为民,这个国是神洲而不是南宋小朝庭。他只是为人民而战,他没有权利欲,否则他也不会拒绝成吉思汗“南朝为王”的承诺,如果战争胜利了,他也不会稀罕腐朽朝廷的封赏,而只会骑上小红马带着他心爱的蓉儿回到桃花岛上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惜他打的是一场必输的战争,其实他可能自己也明白,只不过他知道什么叫“大丈夫有所不为,有所必为”。在《射雕英雄传》的最后一回中,郭靖、黄蓉第一次面对气势汹汹的蒙古大军。他们俩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郭靖叹道:“咱们大宋军民比蒙古人多上数十倍,若能万众一心,又何惧蒙古兵精?恨只恨官家胆小昏庸,虐民误国。”黄蓉道:“蒙古兵不来便罢,若是来了,咱们杀得一个是一个,当真危急之际,咱们还有小红马可赖,天下事原也忧不得这许多。”郭靖正色道:“蓉儿,这话就不是了。咱们既然学了武穆遗书中的兵法.又岂能不受岳武穆'精忠报国'四字之教?咱们虽人微力薄,却也要尽心竭力,为国御侮,纵然捐躯沙场,也不枉了父母师长教养一场。”黄蓉叹道:“我原知难免有此一日,罢罢罢,你活我也活,你死我也死便是。”在这一段中,我们足以看出郭靖性格的基本特征。在个人生活小事上,他可以随随便便听黄蓉安排调遣,然而关系到民族危亡以及个人人格的大事上,郭靖则是一板一眼,立场坚定。黄蓉是最了解他的,她"原知难免有此一日"。这就更清楚地表明了郭靖的本性就是如此。黄蓉要与他同生共死,除了爱情的力量,还有郭靖人格的力量。郭靖若是大事小事一律庸碌糊涂,甚而贪生怕死,黄蓉对他的爱意只怕反倒要减少几分。郭靖是一个英雄,他无愧英雄的称号,这种以“义”为本的“非常”之人,无疑是英雄品格的一种写照。
[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二、萧峰—与命运抗争的英雄
在金庸笔下,只有萧峰才能和郭靖相比。萧峰一出场就是面对一场丐帮叛变大祸,萧峰用他的智慧和精密头脑从容应对。他处变不惊,能够在紧急情势之下冷静分析,一下子就把握了事情的窍要。乔峰扭转形势所靠的是他的头脑、眼光、处事方法。他自己素日在丐帮建立了的威望。乔峰的功夫以稳扎稳打,全无花巧但威力无穷的“降龙十八掌”为基础。他的武功几乎没有痕迹可见,似乎完全是萧峰的威力,什么招数到了他手中也变得厉害无比。 总之这个人一举手、一投足,无不别具威力,能人所不能。萧峰的武功仿佛是与生俱来。这当然增加萧峰的神话英雄色彩。但是这些都是对他的英雄性格的一种烘托,但也仅仅是一种烘托而已,缺了这些,我们同样可以说他是英雄,这里起作用的是他之所以为英雄的行为本身,也就是他的思想和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的行为。他最值得称道的是他与命运抗争的勇气,这是很不容易的,甚至就是一条必死之路。如果乔峰生在唐朝,他会活得自由自在;如果乔峰生在元朝他可以叱吒风云;如果……可是,他生在宋朝,一个讲究儒家礼法的年代。在他出生时,孔夫子就已诅咒他悲苦的一生,只因乔峰是孔夫子口中的「夷狄」之邦的人士。千百年来的中原人就拿着这只鸡毛当令箭,萧峰不过是这个传统观念下的千万牺牲者之一。萧峰的命运是被一把比屠龙刀还锐利的刀兜头斩成两半的。刀锋过处,萧峰无比深切地感受到了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顷刻间大宋人乔峰幻化为契丹人萧峰。萧峰的生命乐章,由昂扬欢快的《步步高》骤然转为凄厉沉痛的《十面埋伏》。那把刀就是乔峰之养父、丐帮前帮主汪剑通的一封亲笔信,信上记载着萧峰的离奇身世。宋人杀胡人,胡人杀宋人,中原群豪狙杀萧远山夫妇,萧远山手刃仇敌,这一切本与萧峰无关。康敏弄情,马大元丧命,男欢女爱,你争我夺,这一切又岂是萧峰之过。可是,这一切的一切最终都要萧峰去承受,命运不经意又似恶作剧般将萧峰投入了炼狱。离开丐帮之后,萧峰私人感情的一面渐渐冒现。萧峰回故居探望义父母(他以为是亲生父母)、上少林寺探访师父,萧峰对他们情感异常亲厚,另一方面,随着故事发展,萧峰越来越深地陷入阴谋之中,他的冤情越来越难洗脱。萧峰处身逆境,也在逆境中充分显示了他的过人之处。他有深厚的感情,但不致被感情控制;他有清楚的做事原则,但不为小节所拘束;他豪迈而不失细心;他仁爱但不致婆妈得纠缠不清、轻重倒置。萧峰用了无比坚定的意志、用他超人的头脑及武功去找寻真相,为自己洗脱冤情,所得的结果却是,原来罪人正是他自己。因因为是他的父亲萧远山杀了汉人。萧峰和郭靖的道德规范是一模一样的,就是所谓“正统”的一套:忠于国家民族、仁爱弱小、为亲人报仇。郭靖是汉人,他实践这一套并无疑问,但萧峰忽然发现自己是契丹人,他一生的价值取向便要硬生生地扭转,感情与理性原则之间发生严重的冲突。萧峰报仇的后果是杀死了最心爱的人,这还可说是命运播弄,但是违背了对大辽国家民族的忠心,他却是明知要违背而违背的,他非死不可,可以说是因为他既不能扼杀自己的感情,也不能冲破他视作当然的正统道德规范,要是能冲破正统规范,萧峰就不是悲剧英雄,而是智者了。
㈨ 金庸武侠小说有哪几种侠义观
侠义观的萌芽:力图塑造的都是事业感很强,力图建功立业的侠客形象,如《书剑恩仇录》中的陈家洛和《碧血剑》中的袁崇焕。
侠义观的明确:郭靖是金庸精心打造的一个完美的“为国为民”的大侠形象,以天下兴亡为己任
侠义观的彷徨失落:比如《连城诀》中人性的贪婪。作品中的人物已经不是武侠人物那么简单了
侠义观的圆熟:《笑傲江湖》标志着金庸寓言式武侠的成熟。,《笑傲江湖》的主题是人的贪欲,比如象征权力的葵花宝典神功,必须自宫才能练就,隐喻那些为权力不惜一切的人已经不是完整意义上的人了。
综上所述,金庸在进行武侠小说创作时,自觉地将自己在不同时期的思考融注到人物塑造中。随着在不同的时代环境和不同时期作者的思考,金庸武侠小说观经历了一个萌芽、明确、彷徨失落和圆熟的演变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