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是金庸独创吗
Ⅰ 为什么武侠小说多出于金庸
并不是武侠小说多出于金庸,而是金庸的小说影视化最多。每隔两三年,就有新版金庸武侠剧在电视上播映。
不管拍得好不好,一播出就会保证社会热度和关注度。比如,前几年于正版的《笑傲江湖》在被人狂吐槽的情况之下,收视率竟然很不错。
金庸一生只写了十五部武侠小说,《笑傲江湖》《天龙八部》《射雕三部曲》以及《鹿鼎记》可说是武侠小说的巅峰之作。
到如今,武侠小说渐成小众之势,影响力再无金庸古龙时期了。所以,如果不去看书,只纯粹地看电视剧的话,确实很容易产生武侠小说只有金庸古龙的错觉。
Ⅱ 古龙、梁羽生、金庸三人,谁的武侠小说成就更高
我觉得是金庸。其中,梁羽生是第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被誉为新武侠小说流派的创始人,三人都是中国文坛的著名人物。他们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长处,但毫无疑问,金庸的文学作品是最高的。
梁玉生,1954年,梁玉生开始创作《龙虎争光》,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拓性作品。他还经常运用斗薯浪漫主义手芦洞法结合历史背景来创作武侠小说,梁玉生的小说并没有清晰地刻画人物,来带给我们一种自己独特的手法。但空哗者是,梁玉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都是从他开的路上面走过来的,同时他也是新派武侠的开山祖师。
Ⅲ 金庸,古龙,梁羽生三个人,谁的武侠小说成就更高
我觉得是金庸。其中,梁羽生是第一个写武侠小说的人,被誉为新武侠小说流派的创始人,三人都是中国文坛的著名人物。他们有自己的写作风格和长处,但毫无疑问,金庸的文学作品是最高的。
梁玉生,1954年,梁玉生开始创作《龙虎争光》,成为“新派”武侠小说的开拓性作品。他还经常运用浪漫主义手法结合历史背景来创作武侠小说,梁玉生的小说并没有清晰地刻画人物,来带给我们一种自己独特的手法。但是,梁玉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很多人都是从他开的路上面走过来的,同时他也是新派武侠的开山祖师。
Ⅳ 武侠小说作家的第一排名是谁
是金庸啊,他写了14部武侠小说,“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而且几乎都拍成了电视剧,许多成为了经典而且不断的翻拍。就比如说《神雕侠侣》这个电视剧。我看过的有三版!
陈晓和陈妍希
90后看到的大多数是这个版本,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里的沈佳宜。最终现实生活里,小龙女和杨过生活在了一起,并且有了宝宝。感觉这是最有爱的神雕侠侣!
总而言之,金庸的武侠小说推动了我们国家电影电视剧产业的发展,带给了广大观众一个武侠梦!
Ⅳ 金庸属于武侠小说的哪个流派
在我看来,金庸的武侠小说属于自成一派,可以说看金庸的武侠小说,让人十分的陶醉,金庸武侠小说中的武功逻辑感非常的强,环环相扣,内外相结合。
真正的侠之大者,金庸之后再无江湖。
Ⅵ 金庸和古龙都是武侠小说的作者,为何金庸更出名些
金庸和古龙都是武侠小说的作者,金庸更出名的原因如下:
第一:金庸有更多的作品被拍成了影视作品。
虽然金庸和古龙都是武侠小说的作者,但是毕竟喜欢看武侠小说的人不算太多。而喜欢看武侠影视剧的人却很多,现在很多人都不愿意看书,喜欢看电视剧。他们认为看电视剧会更加有画面感也可以更直接的了解这部小说的主要内容,所以关注金庸和古龙的人就会寻找电视剧来看。
第三:金庸作品火得更多。
金庸的作品中有非常多的作品都很红,他不是只有一个代表作或者两个代表作,可以找到非常多的作品都可以代表他。到现在位置他的作品拍成电视剧的就要非常多。但是古龙的作品很多,能够挑选出来的爆红的作品却屈指可数。
Ⅶ “一代大侠”金庸的诞生:查良镛是怎么写起武侠小说的
2018年10月30日,当代武侠小说作家、新闻学家、企业家、政治评论家、社会活动家,“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明报创办人、一代武侠小说泰斗查良镛(笔名:金庸)在香港去世,享年94岁。
1954年,香港发生一场轰动一时的武术比赛,太极派与白鹤派因门户之见发生争执,互不相让,白鹤派的陈克夫向内地来的太极派吴公仪下战书,以比武分高下,两派掌门人签下了生死状。因香港禁止擂台比武,地点设在一水之隔的澳门。此事在香港引起很大反响,至少有五千人赴澳门等候开场,不仅是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也成为当时报纸争相报道的题材,《新晚报》几乎每天都有相关报道。
1月17日下午,这场引人注目的比武在澳门新花园拉开帷幕,两派高手在擂台上只打了短短两个回合就以吴公仪一拳击中陈克夫致其鼻子流血而告终。但比武引起了难得一见的轰动,当天《新晚报》出“号外”报道比武结果,一上市即被抢购一空。
比武触动了新华社香港分社主管左派报纸宣传工作的金尧如,他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既然市民对比武的兴致如此高涨,何不趁热打铁,在左派报纸推出武侠小说连载,招徕读者,扩大发行量呢?1949年以后,武侠小说以其荒诞无稽在内地被禁,但金认为,左派报纸如果能打破清规戒律连载武侠小说,必可吸引大量港澳读者,以改变销量的困境。他在新华社宣传会议上提出以武侠小说吸引人民来接受“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的建议,与会者均表支持。宣委会作出决定,由《新晚报》作为试点先去办。当时《新晚报》的罗孚和《文汇报》的廖一原等都在座。
此前,《新晚报》“天方夜谭”栏目连载唐人(严庆澍)的《金陵春梦》,“下午茶座”连载其另一部小说《 *** 》,吸引了大量读者,但从未登过武侠小说。1月19日,即比武结束第三天,《新晚报》就在头版显著位置刊出“本报增刊武侠小说”的预告。20日,陈文统的《龙虎斗京华》就在“天方夜谭”开始连载了,署名“梁羽生”。这是梁羽生的处女作,也是成名作,标志着新派武侠小说的诞生。小说一共连载了7个月,在读者中引起意想不到的热烈反响,梁羽生一炮走红,《新晚报》销量看涨。
梁羽生
《书剑恩仇录》:故乡传说
从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到《草莽龙蛇传》,查良镛都是忠实读者,他从未想过自己也要上阵。1955年2月初,罗孚和“天方夜谭”的编辑忽然向他紧急拉稿,说《草莽龙蛇传》已连载完了,必须有一篇武侠小说顶上,而梁羽生顾不上,写稿之责非落在他头上不可。他从来没写过武侠小说,甚至连小说也没有写过,迟迟不敢答应。经不起他们的劝说,查良镛只好答应了,打电话到报馆,报了个题目《书剑恩仇录》,但从哪里写起,他还没想好。
2月7日,发稿的日子到了,编辑派了一个老工友上门来等,在当夜九点前无论如何要有一千字的稿子,否则明天的报上就有一块空白了。老工友触发了他的灵感,他便从塞外古道上一个“年近六十,须眉皆白,可是神光内蕴,精神充沛”的老者写起,先把这个工友打发走再说。所以他说,“如果我一开始写小说就算是文学创作,那么当时写作的目的只是为做一件工作”。
2月8日,《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的“天方夜谭”版开始连载,署名“金庸”,每天一段,直到1956年9月5日,共连载了574天。
“镛”字拆成两半就是“金庸”,他自称“没有什么含意的”。金庸横空出世,从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镛。
作为武侠小说家的金庸从1955年2月8日出场,这一年他已年过而立。虽然早就离开了故乡,但故乡在他的梦里夜夜萦回,母亲、父亲、兄弟姐妹,故乡的风物人情、民间传说深埋在一个漂泊异乡的游子心中。遥望江南,那是他永远的爱和痛。“如果你到过江南,会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杨柳与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这正是他落笔写《书剑恩仇录》时的心境。当他写下第一部武侠小说时,他想到的是遥远而亲切的故乡,那里有海宁潮、母亲和从小熟悉的传说。
故乡一直流传,乾隆皇帝本是海宁陈阁老的儿子。雍正皇帝生了个女儿,用调包计换去了陈家的儿子,乾隆实际上是汉家的血脉,这传说越数百年而不衰,从小铭刻在金庸的心里。故事轮廓由此而来,从家国恨到儿女情,江湖、江山、英雄美人、民族恩仇……一一展开。他对母亲的思念情不自禁,陈阁老夫人的名字最初连载时叫“徐惠禄”,与他母亲的名字仅一字之差,以后修改出版时改为“徐潮生”。
“我是浙江海宁人,乾隆皇帝的传说,从小就在故乡听到的。……因此第一部小说写了我印象深刻的故事,那是很自然的。……历史学家孟森作过考证,认为乾隆是海宁陈家后人的传说靠不住,香妃为皇太后害死的传说也是假的。历史学家当然不喜欢传说,但写小说的人喜欢。”
乾隆在金庸的家乡海宁修建海塘,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造福当地百姓。但金庸将乾隆皇帝写得很不济,他有时感到有些抱歉。他说,乾隆的诗写得不好,本来也没多大相干,只是小时候在海宁,后来在杭州,到处见到他的御诗石碑,心中实在反感,现在见到好多名画,也到处是他的题字,不讽刺他一番,闷气难消。写到后面,他更是禁不住大发议论,说皇帝的话不可相信。这番话和小说的主线没有多大关联。
《书剑恩仇录》在《新晚报》开始连载的两三个星期,反应平淡,没有引起特别的轰动,刊载一个多月后,情况逐渐发生变化,曲折、起伏的情节打破了平淡的局面,深深吸引着读者,他们一路追着读下去。1950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申报》做过编辑的董千里则说,“书剑”最初在报上连载时,他从头到尾均未错过,深佩作者之才,由此结识。
金庸收到大量读者来信,几乎每天都有,如果当天他摆了一个乌龙,次日的来信一定会多些,他写到言伯乾与文泰来大战,不经意用了“双目如电”,此后三天收到七封信,都说言伯乾的一只眼已被余鱼同射瞎了。有地址的读者来信,他会陆续回复。
电影界的朋友、中联公司总经理刘芳与太太天天争着看《新晚报》上的连载,中联很想把它改编成电影。缅甸仰光的读者来信说,当地有好几位说书人以“书剑”为压轴,颇得听众的欢迎。海外有两家中文报纸逐日转载。
data-filtered="filtered" 金庸
继梁羽生之后,金庸将武侠小说推向又一个 *** ,而且大有后来居上之势,不仅在香港大有读者,东南亚一带也有很多人争相阅读。“游戏文字,居然有人喜爱”,令他意想不到。他最初答应罗孚只是试试而已。
有些读者把书中的人物当真实的人那样看待,真诚地为他们担心,为他们抱不平。金庸说写这书时,确是把自己当作了“红花会”的一分子来设想,算是个小头目吧。“红花会”群雄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水浒》的一百零八将,结局也有《水浒》的痕迹。在此之前,他从未写过任何小说(读大学时写的《白象之恋》是应征之作,他没有算在内),下笔之时不知不觉会受到他从小熟悉的《水浒》影响,也受到许多外国小说的影响,有时干脆就在模仿,既有模仿《红楼梦》的,也有模仿《水浒》的。丫头喂陈家洛吃东西,就是抄《红楼梦》的。
在《书剑恩仇录》的主角陈家洛身上,隐约可以看到近代以来两个海宁籍历史人物蒋百里、徐志摩的影子。金庸说海宁不出武人,即使是军事学家蒋百里,也只会讲武,不大会动武。他们性格中都有一些忧郁色调和悲剧意味,也都带着几分不合时宜的执拗。其实,在陈家洛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性格。在这个虚构人物的身上,寄托了作者的某些理想。“又要做读书人,又要做革命首领,又要做政治家,既是富家公子,亦是草莽英雄,又重事业,又重爱情,即使在感情问题上,爱姊姊还是爱妹妹也纠缠不清。”
(陈家洛)不是一个成功的人物,但是他反映了许多知识分子的理想、抱负、幻想、幻灭;反映了他们的天真心态,可取之处与弱点。1
从此,金庸——一个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的读书人,在经历动荡乱世之后,独自在异乡通过武侠小说展开他对人性无限丰富的独特理解。他的出现几乎改变了武侠小说难登大雅之堂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