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武侠小说
❶ 从古到今说武侠
一、中国古代武侠作品::《水浒全传》、《包龙图公案》、《海刚峰公案》等等 而明清小说是古代武侠的一个巅峰:《三侠五义》、《儿女英雄传》、《海公大红袍》、《永庆升平全传》、《绿牡丹》、《圣朝鼎盛万年青》、《刘公案》、《狄公案》、《林公案》、《正德下江南》、《小八义》等等
二、旧武侠
民国时期的武侠多数传承明清小说的套路 通常都是章回体 如《童林传》、《白眉大侠》等 这个时期的小说很多被改编为评书 这个时期的武侠 通常都没有什么所谓的内功 没有我们常见的武功名字 招式的描写好像看京剧一样 也是真正的国术套路 一招一式通常都是有板有眼 这个时期除了对后世武侠创作影响深远的《蜀山剑侠传》这样的神魔志怪武侠 多数都被称作“武侠技击小说”
民国时期的武侠也被称作是旧武侠,发端于20世纪二十年代,三十年代进入高潮,四十年代走向衰落。1923年,以南派小说家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义英雄传》的问世为开端,旧武侠的创作进入高潮。在三十年代后,最有名的武侠小说家便有北派五大家还珠楼主、白羽、郑证因、朱贞木和王度庐。
三、新武侠
新武侠是最为我们所熟知的 其中 梁羽生的《龙虎斗京华》被认为是这一时代的开山之作 金庸和梁羽生在报刊上的连载 掀起这一时代的序幕 在众多作家的助力下 把武侠文化推向顶峰
新武侠不在是单纯的江湖恩怨 也不是单纯的武功技击 这个时期的作家 通常把历史、宗教、哲学等等新元素融入武侠 使武侠小说不再是单纯的读物 一些名家巨作 更被认为是一部内容丰富 涵盖多个领域 甚至被一些人奉为人生宝典 如:《天龙八部》《射雕英雄传》《七种武器》等 而这一时代的 金、古、黄、梁、温尤为出名 被称为五大家 其中黄易在新武侠时代的末期出道 开创了玄幻武侠的先河 可谓是新武侠时代的末代大豪 这一时期的司马残阳、卧龙生等也很著名。
四、大陆新武侠
这是由?《今古传奇武侠版》杂志社提出的概念
主要的写手有小椴 凤歌等
这些作者受金庸 古龙 温瑞安影响颇深 文风和内容在细微处能读出金古黄梁温的味道
但是这些年轻的作家在前辈的作品基础上也有所创新
如凤歌的《昆仑》 突破的金庸 梁羽生小说的民族犯愁 把术数、奇门遁甲真正的融入小说 也可谓是一种创新
又金寻者的《大唐乘风录》文风戏谑 武侠只是一个途径 一样可以是嬉笑怒骂 可以是悲欢离合 一样可以反映社会现实
❷ 有书共鸣:《武侠大宗师张彻》
魏君子主编《武侠大宗师张彻》
三联书店(香 港)有限公司
2012年6月第一版第一次印刷
我阅读的第二本魏君子主编的书,一切都是刚刚好,有缘才能遇见。张彻导演,大陆称之为张彻,
尊重港台习惯,本文跟随称张彻。
本书的最大特色,亦是魏君子的最厉害之处就是,:十三太保说张彻。由魏君子本人亲自釆访王习羽、姜大卫、狄龙、陈观泰、李修贤、戚冠军、郭追、刘家良、曾志伟、徐克、李仁港、杜琪峰、陈可辛,试问有哪个机构能有这样的心思,去为一位已经过去(过气)了的武侠导演做这样的策划?谁又能让这十三位功成名字者坐下来聊张彻?倘若傅声和罗烈他们都还在,也许就是十五太保聊张彻了。
各人访谈的中心思想,就是“没有张彻导演,就没有我的今天”。这是张彻弟子们的真心话,在六七十年代,出人头地都很难,不像互联网时代,有没有一张帅脸都有机会C位出道,娱乐圈更是难上加难,能被大导演赏识并因此改变人生,如果不懂感恩,岂不是忘恩负义欺师灭祖?
当然,十三太保之间,各有各的际遇,对同样的事有着不同的回忆。岁月亦会磨平棱角,有人选择式失忆有人粉饰太平,有人为师傅解释:他骂人多是因为那些人该骂,他在片场睡着了是因为人太累了……有人埋怨狄龙,葬礼都不来,你说不过去,有人说狄龙接拍李翰祥的戏对不起师传,那姜大卫也拍了李导演的戏呀?那是经师傅同意了。看上去都很快意江湖,实则是我只想说我想说的,我只信我所见的。
没有关系,一切早已成为回忆,魏君子任由各位尽诉心中情。最好的访谈其实最简单:懂得提问,真实记录。
最佩服王羽的“江湖气”,当年约好一起跳槽,他自己先离开,张彻临时反悔,王羽公开质疑。但恩师的葬礼,他作为大弟子到场并致辞。狄龙寡言,但回首往事,提起自己所受到的委屈,六十六岁的时候仍痛哭失声。狄龙说他的这部份访谈是可以完完整整的刊登的。魏君子的评论是:狄龙的说法尚算客观,却又不忍心问“为何只派儿子出席张彻葬礼”这个问题。蔡澜的《张彻的葬礼》说了,“狄龙还是有时客串电影,他人在大陆,赶不到,派了儿子谭俊彦前来拜祭。”,并提到,契仔之中没出现的有罗烈、午马、狄龙、王钟和陈星。有圈中人觉得哪怕你狄龙人在南极,也得回来,那为什么又不质疑另外几位?恩师提携弟子,既有慧眼识人的一面,但一代宗师也得有自己的班子吧?李翰祥导演也捧红很多人呢。“李翰祥在晚年还是大鱼大肉到处跑的时候,张彻已经连门口也不踏出一步了。”这句是蔡澜的原话,被。
《武侠大宗师张彻》一书借用却鲜有注明出处,容易让人误会,谁不希望张导演也大鱼大肉呢?可晚年的张彻,走不得,听不到,说不出,交流靠写字,人各有命,虽然邵氏时代张李有竞争,但张彻不能大鱼大肉,李导演不能背这锅呢。邵老板也精明,李翰祥几乎就没有拍过武侠片,拍风月片都不拍武侠,也许公司觉得,既然有了一代武侠大宗师张彻,也犯不着浪费李导演,总不能自己公司的人,自己打自己吧?
再说回狄龙和姜大卫,曾经也是好兄弟好朋友。奈何人红是非多,媒体和竞争对手巴不得他俩“失和”呢,各种报道难免有煽风点火挑拔离间之嫌,谁没年轻过呢,又年轻又当红,都没台阶可下只好尽量不同台了,但刚刚结束的TVB颁奖典礼上,姜狄不是在秦沛的牵引下,同台了吗?曾志伟的能力范围之下,捧个场。
话说我也不需要这么着急议论,《武侠大宗师》还有“正说张彻”、“戏说张彻”、“论张彻电影”几大部份呢,基本上是任人评说不求共鸣的立场。在过往的岁月里,或多或少也看见一些张彻导演的戏,但我可能更爱阅读武侠小说,小说里的侠士常有奇遇,遇高人遇习奇功,读着便觉有趣,然而电影里的刀光剑影我已觉打打杀杀太无聊,张彻“腹裂肠流、双目剐破、利器插肚、五马分尸……名场面,我不是掩目不看就是低头看书,无法欣赏这样的阳光暴烈之美,甚至觉得明明一刀即死的却在镜头前反反复复死来死去都死不了也太搞笑了。幸好读了《武侠大宗师张彻》,所谓的“幸好”,只有爱读书才能遇得上。书中各位行内人的表白,使我扭转偏见,一生只爱电影的人,一辈子也不懂理财的人,本来是陪张道藩过海的人亦是小蒋身边的人,本来可以有另一种结局,却跑去拍电影,初入行挨人骂,红了骂别人在《悼张彻》里写到四十出头的张彻,还是很愤怒,“在拍摄现场,张彻大骂人,骂得很凶。对副导演、道具和服装,一不称心即破口大骂。张彻似乎在徐增宏身上学到的是骂人。我觉得人与人之间总要保持一份互相的尊敬,但张彻绝不同意。每一个人都不同,只有由他去了。”也说“亲眼看到一些已经三十多岁的导演被张彻骂得淌出眼泪来。”,蔡澜说有一天和他碰上一定和他大打出手,张彻从不运动,打不过的。但两人之间“好像没有冲突过。”《武侠大宗师》里,本来老六也引用了蔡澜的话,说成“蔡澜力证张彻打演职员,这是误解了蔡的意思,是蔡澜想找机会揍张却没机会,偶尔约上张,还和金庸倪匡吃饭呢,张彻的班子成员,很多都是习武的,他还能打人?他能打人也不至于晚年身体退化那么厉害,连走路都走不了,照顾他的工人又因没有居港证被遣返,其实我都好奇,张太扶不动他了吗?或者没在身边?
坊间都说张彻晚年的作品只是在重复自己的过去,很多都是经流水作业线生产出来的俗品行货,款式陈旧。其实攀高峰容易
下山难呀。能拍一堆陈旧的戏已经圈内人士的关照了,那是张导演的用生命换来的戏缘。蔡澜一针见血:“我在张彻鼓励之下做很多与电影无关的学问,但张彻本人能劝人自己却停留着。动作片的潮流更换了又更换,李小龙的魄力、成龙的喜感、周润发的枪战等等,张彻的动作还是京剧北派式的打斗,一拳一脚。”
杜琪峰说张彻晚年的时候还一直给中国星寄剧本,一直都重复重复寄过来,他们就决定每个月寄薪水给他,当顾问,让他过得好比较好一点。“他没有金钱概念,除了电影以外什么都不懂。”陈可辛导演说张彻“一直在电影上赌自己的钱。”,邵逸夫方逸华一直让张导免费住在邵氏宿舍,张彻葬礼的挽联“高山传天籁,独臂树雄风”是黄沾为他写的。性格演员李寿祺,在张彻戏里出现多次,八十多岁步伐蹒跚也来送张彻最后一程,点点滴滴都是关爱,谁说戏子无情?读《武侠大宗师张彻》,记得把《悼张彻》,《张彻的葬礼》两文都找来读,如能读到张彻回忆录,张彻谈电影,就更好。真相不是越辩越越明,多看张彻的文字和电影,那是武侠大宗师留给世人的财富。
“老好人”、“老实人”或者会有岁月静好,但不具有“大师”的气质,命运在某些场合是公平的。不要介意这本书的出版时间是2012年,那正是最好的时机,十生于年后的今天,能回忆张彻的人已不多了。
王羽生于1944,狄龙1947,张彻疼爱的故人之子姜大卫生于1946年,请多多珍惜。
❸ 还珠楼主就写了一部<蜀山剑侠传>吗
《征轮侠影》 《北海屠龙记》 《武当异人传》 《天山飞侠》
《蜀山剑侠新传》 《铁笛子》 《柳湖侠隐》 《大漠英雄》
《青城十九侠》 《武当七女》 《卧龙峡风云》 《蜀山剑侠传》
《蜀山剑侠传》 《峨眉七矮》 《蜀山剑侠后传》 《黑森林》
《酒侠神医》 《万里孤侠》还珠楼主(1902一1961),本名李寿民,原名李善基,解放后改名李红。四川长寿人。17岁时父亲去世,家道中落。19岁时随母亲移居天津,在《大公报》供职,兼作家庭教师。23岁进入军界作幕僚。婚后为天津电话局局长秘书,兼写京剧剧本。他的小说处女作《轮蹄》署名“还珠楼主”,自述奔波经历和少年恋情,取唐代诗人张籍《节妇吟》“还君明珠双泪垂”诗意。当时北方武侠小说十分流行,李寿民本人也很想把所历的山水人物写成笔记。约在1930年前后,天津的《天风报》缺少一个武侠长篇,他在人家鼓动之下,就以《蜀山剑侠传》为篇名,一天天地写下去,而还珠楼主的名头也就开始响了起来。他的创作欲望因此高涨,再加上生活的压力,他最多的时候竟同时为8家报刊撰稿,过足烟瘾之后,指天划地,滔滔而谈,请人代录出来,即为美文。日寇侵占华北以后,日本人要他合办刊物,他不答应,结果被抓去关了两个月。出狱以后,生活十分困苦。抗战胜利后,他再次到上海,正气书局的陆先生劝他不要再涉足政界军界,还是住在上海写稿子,生活想来总是可以维持的。他于是住在上海老垃圾桥北面,一直写到1948年。解放后,他于1956年在报上写过关于神怪荒诞小说的公开检讨。后来任北京市戏曲编导委员会委员,写了一些戏,还写过小说《剧》。1959年他中风, 1961年3月去世。还珠楼主代表了民国武侠荒诞怪异的一派,融合神话、志怪、剑仙、武侠于一体,进行高度哲理化、艺术化的想象发挥,尤其是各种剑仙神术、奇幻法宝,显示了天纵奇才的大气魄,为中国小说界的千古奇观。对后世武侠作家影响巨大,几乎无人可以企及,如台湾武侠泰斗古龙,就曾说到他受还珠楼主的影响颇深。还珠楼主武侠小说共37种,。 《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后传》还珠楼主代表作。以此为中心,构成了还珠楼主武侠小说的一个庞大系列,计有: “蜀山剑侠正传”——《蜀山剑侠传》《蜀山剑侠后传》《峨眉七矮》;“蜀山剑侠前传”——《长眉真人传》《柳湖侠隐》《北海屠龙记》《大漠英雄》;“蜀山剑侠别传”——《青城十九侠》《武当七女》《武当异人传》,“蜀山剑侠新传”——《蜀山剑侠新传》《边塞英雄谱》,《冷魂峪》;“蜀山剑侠外传”——《云海争奇记》《兵书峡》《天山飞侠》《侠丐木尊者》《青门十四侠》《大侠狄龙子》《蛮荒侠隐》《女侠夜明珠》《皋兰异人传》《龙山四友》《独手丐》《铁笛子》《黑孩儿》《白骷髅》《翼人影无双》其余还有:《万里孤侠》《黑森林》《虎爪山王》《血滴子大侠甘凤池》《征轮侠影》《力》《拳王》《黑蚂蚁》《酒侠神医》
❹ 射雕英雄传幕后花絮
2001年8月,金庸先生将《射雕英雄传》京剧改编权授予武汉市京剧团,对此表示热烈支持,并亲笔送上象征性版权费用,仅为人民币1元。金庸先生对武汉市京剧团将《射雕英雄传》搬上京剧舞台的创意和努力表示了高度的赞赏和肯定。此消息在文化圈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热议。不久,《射雕英雄传》作为一出精心打造的京剧作品,在第三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上荣获优秀剧目奖,不仅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也为京剧艺术的创新和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此奖项不仅是对《射雕英雄传》团队的肯定,也再次证明了经典文学作品与传统艺术形式结合的巨大潜力和无限可能。
此次《射雕英雄传》京剧改编的成功,不仅标志着金庸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厚情谊和对京剧艺术的支持,也体现了武汉市京剧团在艺术创新方面的努力与实践。京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经典文学作品的结合,不仅丰富了京剧的艺术内涵,也为广大观众带来了全新的艺术体验。《射雕英雄传》的京剧版以其独特的表演形式和丰富的情感表达,成功地跨越了不同艺术形式的界限,吸引了众多观众的关注,进一步推动了京剧艺术的普及与传承。
《射雕英雄传》京剧改编的成功,不仅为武汉市京剧团赢得了荣誉,更为中国京剧艺术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路径。这一创新尝试不仅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也体现了艺术家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射雕英雄传》的京剧版不仅是一次成功的艺术实践,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价值的一次致敬与传承。通过这一作品,我们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艺术结合的可能性,也看到了艺术创新在推动文化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射雕英雄传》的京剧改编,为京剧艺术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也为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和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4)京剧武侠小说扩展阅读
《射雕英雄传》是金庸中期武侠小说创作的代表作品,也是金庸拥有读者最多的作品,本书的发表确立了金庸“武林至尊”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