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侠小说中的涌泉
㈠ 有谁整理过武侠小说中一般会提到哪些人体穴道,各有什么作用,有图形解释的更好
一、头颈部位要害穴(共9个)
1、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2、神庭
位置:头前部入发际五分处。
经属:为督脉、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之会穴。被击中后头晕、脑胀。
3、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4、耳门穴
位置:在耳屏上切迹前、张口呈现凹陷处。
经属:为手少阳三焦经。被点中后,耳鸣头晕倒地。
5、睛明穴
位置:在眼内眦角上方0.1寸处。
经属:为足太阳膀胱经。为手足太阳、足阳明、阳跷、阴跷五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昏眼花倒地。
6、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7、哑门穴
位置:在顶部后正中线上,第一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后发际凹陷处)
经属:为督脉、系督脉与阳维脉之会穴,被点中后,冲击延髓中枢,失哑、头晕、倒地不省人事。
8、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9、人迎穴
位置:喉结旁开1.5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被点中后气滞血淤、头晕。
二、胸腹部要害穴(共14个)
1、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2、鸠尾穴
位置:位于脐上七寸,剑突下半寸。
经属:任脉,系任脉之络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及肝、胆,震动心脏,血滞而亡。
3、巨阙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脐上六寸处。
经属:任脉、系心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胆、震动心脏而亡。
4、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5、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6、关元穴
位置:位于脐下三寸处。
经属:任脉、系三阴、任脉之会,小肠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下动、静脉及肋间神经震动肠管,气滞血淤。
7、中极穴
位置:体前正中线,脐下4寸。
经属:任脉、系足三阴、任脉之会,膀胱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乙结肠,伤气机。
8、曲骨穴
位置:腹下部耻骨联合上缘上方凹陷处。
经属:任脉,系足厥阴肝经与任脉之余。击中后,伤周天气机,气滞血淤。
9、鹰窗穴
位置:在胸骨中线第三肋间玉堂穴旁开四寸。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胸前神经及动、静脉,震动心脏停止供血、休克。
10、乳中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
经属:足阳明胃经。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和动脉充血破气。
11、乳根穴
位置:在乳头中央直下一肋间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左侧内为心脏。击中后,冲击心脏,休克易亡。
12、期门穴
位置:位于乳下两肋间当第六肋间。
经属:属肝经,肝之募穴。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击中后,冲击肝、脾,震动膈?⑵�1�7脱�1�7佟?
13、章门穴
位置:在腋中线,第一浮肋前端,屈肘合腋时正当肘尖尽处。
经属:足厥阴肝经,系足太阴、厥阴,阴维之会,肝之募穴。击中后,冲击肝脏或脾脏,破坏膈肌膜,阻血伤气。
14、商曲穴
位置:位于腹中部当任脉、下脘穴的外侧五分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系足少阴与冲脉之会。击中后,冲击肋神经和腹壁动脉、震动肠管,伤气滞血。
三、背腰骶部的要害穴位(共8个)
1、肺俞穴
位置:第三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第三胁动、静脉和神经,震动心肺、破气机。
2、厥阴俞穴
位置: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经属: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肺,破气机、易死亡。
3、心俞穴
位置:位于第五胸椎棘突、旁开1.5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心脏,破血伤气。
4、肾俞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伤气机,易截瘫。
5、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6、志室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棘突旁开三寸处(命门旁开三寸)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腰动、静脉和神经,震动肾脏,伤内气。
7、气海俞穴
位置:在第三腰椎棘、旁开1.5寸处。
经属:足太阳膀胱经。击中后,冲击肾脏,阻血破气。
8、尾闾穴
位置:位于尾骨端与肛门之间
经属:督脉、督脉之络穴,别走任脉。击中后,阻碍周天气机,丹田气机不升。
四、上、下肢要害穴位(共5个)
1、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2、太渊穴
位置:仰掌、腕横纹之挠侧凹陷处。
经属:手太阴肺经。肺之原穴,百脉之会。击中后,阴止百脉,内伤气机。
3、足三里穴
位置:外膝眼下三寸,胫骨外侧约一横指处
经属:足阳明胃经,足阳明之脉所入为合。击中后,下肢麻木、不灵。
4、三阴交穴
位置:在内踝尖直上三寸,胫骨后缘。
经属:足太阳脾经,系足太阴、厥阴、少阴之会。击中后,下肢麻木,失灵,伤丹田气。
5、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总之,以上36个要害穴,被点中后,都有性命危险,但初伤时,可能感觉不大,但后果严重,凡被点中者,不可轻视。
另附:
奇经八脉及十二经胳走向
武侠小说中常出现奇经八脉之说,那么到底什么是奇经八脉呢?
其实,奇经八脉只是人体经络走向的一个类别。
所谓经,是指神经纵运行的在的干脉。所谓络,是指神经横运行的网络系统的小支脉。经络如环无端、内外衔接,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经分十二经脉,络无法计数。
人体主要有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
十二经络走向包括:
1、手三阴经:从胸沿臂内侧走向手。
2、手三阳经:从手沿臂外嘧呦蛲贰?
3、足三阴经:从足沿腿内侧走向腹。
4、足三阳经:从腹沿腿外侧走向足。
而奇经八脉包括: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
致晕11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致命36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㈡ 有谁能详细介绍下武侠小说中比较常用的人体穴位的
百会穴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线的交点处。 经属:为督脉,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被击中脑晕倒地不省人事。
太阳穴 位置:在眉梢与外眼角之间向后约一寸凹处。 经属:奇穴,被点中后头昏、眼黑耳鸣。
人中穴 位置:在人中沟偏上(沟下沿上量2/3处) 经属:属督脉,为手、足阳明,督脉之会。被点中后头晕眼昏。
风池穴 位置:在枕骨粗隆直下凹陷处与乳突之间,在当斜方肌和胸锁乳突之间取穴。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足少阳阴维之会。被击中后,冲击延髓中枢,晕迷不醒。
膻中穴 位置:在体前正中线,两乳头中间。 经属:任脉,是足太阴、少阴,手太阳、少阳;任脉之会。气会膻中心包募穴。被击中后,内气漫散,心慌意乱,神志不清。
神阙穴 位置:位于脐窝正中。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肋间神经,震动肠管,膀胱,伤气,身体失灵。
气海穴 位置:位于体前正中线,脐下1寸半。 经属:任脉。击中后,冲击腹壁,动静脉和肋间,破气血淤,身体失灵。
命门穴 位置:在第二腰椎与第三腰椎棘突之间。 经属:督脉。击中后,冲击脊椎破气机,易截瘫。
肩井穴 位置:在大椎穴与肩峰连线三中点,肩部最高处。 经属:足少阳胆经,系手少阳、足少阳、足阳明与阳维脉之会。击中后,半身麻木。
涌泉穴 位置:在足掌心前三分之处,当屈足趾时出现凹陷处。 经属:足少阴肾经。击中后,伤丹田气,气机不能上升,破轻功。
这些比较常看到。
㈢ 武侠小说中的睡穴具体是在哪里
武侠小说中的睡穴穴位在中医角度而言算是安眠穴。
本穴位于翳风穴和风池穴之间。(如上图,更具体的说在我们耳垂后的凹陷与枕骨下的凹陷连线的中点处。)属于经外奇穴,本穴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可治疗失眠、烦躁不安等病,使人能安然入眠,故名安眠。 日常点揉1-2min有助于睡眠质量的提高。注意中指点的力量要向前额方向,以按压穴位出现沉胀感为好,如出现疼痛,说明用力过大。
㈣ 求武侠小说中常见的穴位名
http://ke..com/view/20123.html?wtp=tt和
眉心穴太阳穴4.枕骨穴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㈤ 江湖穴位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肛门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肛门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要害打击】
头部要害及击打方法:头部是要害部位集中的地方,主要有十个要害区。
(一)耳:耳廊神经离大脑较近,受到击打后可损伤脑膜中的动脉。击打的穴位是面部神经主枝至耳顶端上部。击打方法:两手成杯状;同时拍击双耳。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叫“双峰贯耳”。击打后果:轻则击穿耳膜或耳内出血,重则致脑震荡或死亡。
(二)太阳穴:此部位骨质脆弱。在眼角后约5厘米,向上约2。5厘米处,有一根聂页神经,向内朝颅骨方向击打,极容易制敌。击打方法:用掌外侧、拳、肘等击打,如敌倒地则用足尖。 击打后果:轻则脑震荡,重则死亡。
(三)眼睛:击打方法:用食指,中指猛刺敌双眼,中国传统武术称“双龙取珠”。也可挖敌双眼。击打后果:造成双目失明,失去战斗力。
(四)鼻:击打方法;用掌外侧或拳头横击鼻梁。击打后果;可击碎鼻梁骨,使敌疼痛难忍。
(五)上唇:此处是鼻软骨与硬骨的连接处,神经接近皮层。击打方法:用掌的小指一侧猛击或用拳戳击。击打后果:轻则剧痛,重则能使人昏迷。
(六)下巴:击打方法;用掌根猛击敌下巴。因为用拳很可能损伤自己的手指关节,但如果拳头硬度不错,用拳头击打,往往一招就令敌腾空而倒。 击打后果:剧痛或脱位。
(七)喉结:喉结处有气管,颈动脉还有迷走神经。击打方法:用八字拳术或用掌外侧硬击,也可用手指抓捏。击打后果:轻则疼痛难忍,重则昏迷或死亡。
(八)咽喉:击打方法:用手指猛戳咽喉下部的凹处。 击打后果:可使敌感到剧痛,窒息。
(九)颈外侧: 击打方法:用掌外侧猛砍。击打后果:昏迷。
(十)颈后部:击打方法:用掌或拳的小指一侧劈砸。击打后果:可致敌死亡。
躯干要害部位及击打方法:躯干中有锁骨、腋窝、腹、裆、脊椎及心、肺、脾、胃、肾等要害部位。
(一)锁骨:肩部有“肩井穴”,用掌外侧砍劈后,伤及“云门”“中府”两穴,直接击打锁骨,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击打方法:用掌外侧向下猛砍。击打后果;可打断锁骨,使其瘫倒。
(二)腋窝:格斗时,很少有人想到击打这个部位。其实腋窝下有一条粗大的神经,很不经打。击打方法:敌倒地后,用脚尖猛踢。 击打后果:剧痛或短暂的局部瘫痪。
(三)心窝:击打方法:用尖拳猛戳,不宜用手掌或拳头。 击打后果;剧痛难忍,昏迷。
(四)腹部:腹部包括腹腔剑突以下肚脐以上的部位,肝、脾、肾、胃重要器官密布其中。击打方法;拳打,膝顶,肘击,脚踢。穿透力最理想是拳指关节猛击。击打后果;致伤,死亡。
(五)裆部:人体神经末梢最丰富,敏感的地方。 击打方法;膝顶,脚踢,手抓。击打后果:剧痛,甚至死亡
(六)肾部:击打方法:用掌外侧砍,拳打,脚踢,击打后果;肾部致伤。
(七)肋部:最理想是击打右肋部,因肝脏位于右肋下部,此处骨头也最细脆,容易折断。折断的肋骨很容易刺破内脏。 击打方法:掌砍,脚尖踢,膝顶等。击打后果:肝脏严重损伤,重则死亡。
(八)脊椎:它是人体支柱,受到击打,极易脱位。击打方法:敌倒地后,用膝,肘,脚顶,撞,踩,部位是皮带上方7—9厘米处。击打后果:瘫痪,死亡。
四肢要害及击打方法;四肢骨共有100多块。施以正确的击打方法导致脱臼、骨折或韧带撕裂。在施用擒拿术时,对四肢关节是不能不高度重视的。
(一)指关节:都是单轴关节,活动范围较小,只能伸屈,伸直时,往后或往两侧猛折会造成脱臼或骨折。击打方法:用手猛折。 击打后果:骨折,脱臼。
(二)腕关节:腕关节有8块腕骨,骨小易碎。 击打方法:施用擒拿术时,用掌外侧扣压。击打后果:脱臼、骨折、剧痛难熬。
(三)肘关节:它由桡骨,尺骨和肱骨连接而成,完全伸直后,最怕从后施加压力或击打。击打方法;用拳或掌击肘后部,膝盖猛风吹草动或用小臂压击。击打后果:脱臼,韧带撕裂。
(四)肩关节:肩关节由肩胛骨,肱骨和锁骨连接而成,最怕左右猛拧和往后上板至极点。击打方法:敌倒地后,用膝顶压或用脚猛踩。 击打后果:脱臼、韧带和肌肉撕裂。
(五)膝关节;膝关节由两个关节复合而成,有膑骨,腓骨,胫骨,半月板和股骨。 击打方法:伸直时,从前方,侧方用脚猛力蹬踹。击打后果;脱臼或骨折,半月板破裂。
(六)脚背:脚背神经密布,肌肉较少,忌用脚踩。 击打方法;用脚后跟猛踩,或脚尖很戳。击打后果;骨头断裂,剧痛难熬。
㈥ 求武侠小说中的点穴指法
太阳穴;膻中穴;天灵盖:死穴
足底涌泉穴,腰部笑腰穴:大笑不止
我就记得这些……不好意思,贻笑大方
㈦ 武侠中所说人身上的死穴在哪
包括十四经脉(十二正经和任、督二脉),人体上共有409个穴位,包括14条经络上361个穴位和48个经外奇穴。这其中,有108个穴位遭受外力击打或者点击后会有明显的症状。而这108个穴位中,有36个大穴被历代武家称为“死穴”,意思是在遭受点击或击打后如果不及时救治,会有性命之忧之处。如果按照头面门、躯体部位、脊背门、腿足门四部分列出,它们分别是:
一、头面门:百会、印堂、睛明(左右双穴)、太阳(左右
双穴)、人中、耳门(左右双穴)、哑门、神庭(左右双穴)、人迎;
二、躯体部位:膻中、乳根、期门(左右双穴)、神阙、中极、关元、气海、章门、太渊(左右双穴)、膺窗(左右双穴)、乳中(左右双穴)、鸠尾、巨阙、曲骨;
三、脊背门:肩井、大椎、命门、长强、肺俞(左右双穴)、厥阴俞(左右双穴)、肾俞(左右双穴)、气海俞(左右双穴)、志室(左右双穴)、海底; 四、腿足门:足三里(左右双穴)、三阴交(左右双穴)、涌泉(左右双穴)。
㈧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穴位
(一)人体穴位大全——
中 会 脉 俞 臂 二间 十宣 八风 八华 八邪 人迎 人中(水沟) 三间 三里 三焦 上关 上星 上脘 上廉 上篌 下篌 下廉 下脘 下关 下聋 大巨 大包 大迎 大都 大抒 大横 大赫 大陵 大钟 大肠 大敦 大椎 小肠 小海 子宫 飞扬 太乙 太白 太冲 太阳 太溪 太渊 少冲 少海 少商 少府 少泽 少溪 中冲 中极 中府 中注 中封 中渎 中庭 中脘 中都 中渚 中枢 中篌 天井 天宗 天府 天鼎 天冲 天溪 天枢 天牖 天听 天窗 天池 天篌 天容 天柱 天突 风门 风市 风池 风府 气中 气冲 气穴 气海 气户 气舍 五号 五枢 五里 五处 五束 巨骨 巨阙 巨篌 水分 水泉 水道 水突 内关 内庭 支正 支沟 仆参 心俞 日月 止泻 长强 牙痛 历兑 丰隆 不容 孔最 尺泽 公孙 云门 四号 四白 四强 四渎 四满 四缝 外丘 外关 外陵 石门 石关 玉枕 玉堂 玉液 头维 头颞 禾篌 归来 申脉 本神 目窗 正营 丘墟 印堂 兰尾 阳白 阳交 阳池 阳谷 阳纲 阳辅 阳溪 阳陵 阴交 阴市 阴包 阴谷 阴郄 阴都 阴陵 阴廉 曲池 曲泉 曲差 曲垣 曲泽 曲骨 曲鬓 会阴 会阳 会宗 关门 关元 关冲 至阴 至阳 后溪 后顶 地仓 地机 冲门 冲阴 合阳 合谷(虎口) 次篌 华盖 囟会 耳门 行闻 交信 迈步 兴奋 光明 伏兔 血海 百会 列缺 夹脊 灵台 灵道 灵墟 听会 听宫 听灵 听穴(聋穴) 附分 附扬 医风 医明 扶突 肘尖 肘篌 肓门 肓俞 身柱 库房 完骨 条口 劳宫 极泉 间使 肝俞 迎香 志室 鸠尾 束骨 角孙 步廊 兑端 承灵 承泣 承光 承山 承扶 承浆 承满 承筋 肩井 肩贞 肩腧 肩篌 乳中 乳根 鱼际 鱼腹 侠白 侠溪 肾俞 肾脊 委中 委阳 京门 京骨 经渠 周荣 治瘫 忠阳 直立 府舍 金门 金津 环中 环跳 抬肩 青灵 秉风 居篌 建里 命门 和篌 肺俞 昆仑 定神 虎边 泽田 神门 神堂 神庭 神道 神封 神阙 神藏 前谷 前进 前顶 指掌 指缝 胃上 胃仑 胃俞 胞中 胞室 胞肓 复溜 举臂 眉冲 络却 胆俞 临泣 急脉 哑门 郄门 幽门 俞府 带脉 食窦 屋翳 陷谷 胛缝 通天 通谷 通里 脑户 脑空 消泻 消泺 浮白 浮郄 缺盆 殷门 秩边 脊中 涌泉 陶道 素篌 胸乡 窍阴 悬枢 玄厘 悬颅 悬钟(绝骨) 商丘 商阳 商曲 维道 维胞 梁门 梁丘 率谷 率角 球后 偏历 章门 辄筋 渊腋 趾平 隐白 液门 颅息 腕背(养老) 腕骨 阑尾 跗阳 温溜 筋缩 犊鼻 然谷 筑宾 颌厌 期门 厥阴 紫宫 落地 强间 腓肠 脾俞 颊车 提垂 喘息(定喘) 腋缝 腰俞 腰眼 腰奇 腹结 腹哀 解剪 解溪 意舍 意桌 睛明 督俞 魂门 廉泉 照海 跟平 跳跃 箕门 魄门 膏肓 龈交 膀胱 膈关 膈俞 漏谷 膝关 膝眼 横骨 璇玑 增音 镇静(安眠) 鹤顶 膺窗 髀关 膻中 翳风 攒竹 蠡沟 颧篌 十七椎 上阳关 上睛明 上廉泉 上膂俞 上巨虚 下巨虚 下膂俞 三阴交 三阳络 三焦俞 大肠俞 小肠俞 气海俞 中膂禹 手三里 手五里 白环俞 白环跳 四神聪 头临泣 头窍阴 丝竹空 外定喘 纠外翻 阳陵泉 阴陵泉 关元俞 血压点 百虫窠 地五会 足三里 足五里 足临泣 足窍阴 足通谷 肩中俞 肩外俞 结核点 通么骨 清冷渊 溃疡点 厥阴俞 滑肉门 腰阳关 腹通谷 膏肓俞 膀胱俞 膝阳关 瞳子篌
(二)人体穴位图——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C8%
㈨ 武侠小说中重要穴道有哪些
致命三十六穴部位:
1.眉心穴(又名印堂):位于两眉之间。
2.头额前穴:位于眉心上一寸正中。
3.太阳穴:眉外一寸陷中,即眉梢与眼外眦之间后的一寸陷凹中。
4.枕骨穴(又名脑户):位于枕骨粗隆上方。
5.厥阴穴(又名头窍阴):位于脑后两边,乳突后当浮白与完骨之间。
6.华盖穴:胸骨柄与胸骨体联合的中点,即天突穴下二寸。
7.黑虎掏心穴(又名建里):位于脐上三寸正中。
8.巨阙穴:脐上六寸,即鸠尾穴下一寸。
9.气海穴(又名丹田穴):脐下一寸五分。
10.关元穴:脐下三寸。
11.水分穴:位于脐上一寸。
12.中极穴:脐下四寸。
13.左膺窗穴:左乳上一寸六分。
14.右膺窗穴:右乳上一寸六分。
15.左乳根穴:左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6.右乳根穴:右乳直下,相当于第五肋间。
17.左期门穴:左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8.右期门穴:右乳下二肋,相当于七.八肋间。
19.左幽门穴:巨阙穴左开五分。
20.右幽门穴:巨阙穴右开五分。
21.左商曲穴(又名左肓俞):脐中左旁五分。
22.右商曲穴(又名右肓俞):脐中右旁五分。
23.左章门穴:左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4.右章门穴:右腋中线第十一肋端下际。
25.左腹结穴(又名左七劳):脐左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6.右腹结穴(又名右七劳):脐右侧四寸,再向下一寸三分。
27.左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左侧一寸五分。
28.右肾俞穴:第二腰椎棘突下右侧一寸五分
29.命门穴:第二腰椎棘突下正中。
30.左志室穴(又名志堂穴):位于命门穴左旁三寸。
31.气海俞穴:第三腰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32.鹤口穴(又名尾宫穴):位于尾骨宫下两腿骨尽处。
33.海底穴(又名会阴穴):前阴与***之间。
34.涌泉穴:位于第二.三趾跖关节后方,蜷足时所现的凹陷处。
35.右志室穴:位于命门穴右旁三寸。
36.藏血穴:位于脑后右玉枕穴下五分。
致晕十一穴部位:
1.脑户穴:位于百会穴后四寸五分。
2.囟门穴(又名囟会):位于百会穴前三寸正中。
3.上星穴(又名神堂):入发际上一寸陷中。
4.前顶穴:百会穴前一寸五分。
5.后顶穴(又名顶门穴):位于百会穴后一寸五分。
6.风府穴(又名天星):项后枕骨下两筋中间。
7.头维穴:位于额角,入发际角尖处。
8.耳后穴:位于耳后静脉中。
9.哑门穴:位于风府穴下一寸正中。
10.通天穴:位于前顶穴后五分,再外开一寸处。
11.玉枕穴:位于脑户穴旁一寸三分。
致残103穴部位:
1.心井穴(又名鸠尾):胸剑突骨下缘。
2.对门穴(又名不容):巨阙穴旁开六寸。
3.扇门穴:即男者左对门穴,女者右对门穴。
4.京门穴(又名气俞):第十二肋游离间处。
5.五定穴(又名天枢):平脐中旁开三寸。
6.伯劳穴(又名陶道):第一胸椎棘突下。
7.肺使穴(又名肺俞):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8.胆中穴:平第四肋间隙,两乳头之间正中。
9.对心穴(又名至阳):第七胸椎棘突下。
10.风门穴:第二胸椎棘突下。
11.环跳穴:股骨大转子后上方,当大转子与胝骨裂孔连线的内三分之二处。
12.盖膝穴:即膝盖骨。
13.膝眼穴:膑骨尖两旁凹陷处。
14.竹柳穴(又名交信穴):胫骨内侧缘内侧。
15.脚住穴:脚面上的高骨如豆者是也。
16.开腔穴:即两耳。
17.乔空穴:即两耳后根部。
18.左耳尖穴:即左耳尖峰。
19.右耳尖穴:即右耳尖峰。
20.眼角穴:即眼梢。
21.大中穴:即鼻中。
22.人中穴:即鼻沟正中。
23.驾梁穴:即鼻梁。
24.咽空穴:即两个鼻孔。
25.牙关穴:即唇口。
26.咽喉穴:即喉管。
27.将台穴:即咽喉左右。
28.舌咽穴:舌上咽腔。
29.童骨穴:位于风膊下处。
30.精灵穴:即两手虎口。
31.曲池穴:屈肘时肘桡侧横纹尽头处。
32.中脘穴:脐上一寸。
33.六宫穴(又名脐中.神阙):即肚脐。
34.气关穴(又名气门):左乳下二横指处。
35.血瘦穴(又名血关):右乳下二横指处。
36.挂膀穴:血瘦穴下一分处。
37.肚角穴:位于小腹盆弦之外。
38.命宫穴:位于血关穴之下,气海穴之右。
39.背心穴:即背部的中心点。
40.腰眼穴: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八分。
41.粪门穴:即***口。
42.冲阳穴:足背的最高点,动脉旁。
43.血囊穴:右侧十二肋骨下缘。
44.气囊穴:即小腹左边。
45.净瓶穴:即脐左肚角血腕下。
46.脊中穴:即第十一胸椎棘突下。脊骨的中点。
47.山根穴:即鼻梁之上。
48.对口穴:项后的风府与哑门之间。
49.气隔穴:脐下三分稍偏左。
50.血海门穴:右侧十二肋下三横指。
51.膈门穴:左侧十二肋骨下缘。
52.气舍穴:锁骨内侧端上缘。
53.开气穴:即气舍穴偏右。
54.转喉穴:即气舍穴偏左。
55.血仓期门穴:右侧锁骨下八分处。
56.气血囊合穴:左傍肋骨下。
57.督脉穴:枕骨正中。
58.正额穴:头额前正中。
59.后海底穴:肾俞穴下一寸八分。
60.攒竹穴:眉内端陷中。
61.正气穴:左侧乳上一寸三分。
62.上血海乳穴:右侧乳上一寸三分。
63.气血二海穴:左右乳下一寸三分。
64.下血海穴:右乳上一寸四分。
65.藿肺穴:中脘与建里之中点向下一寸三分。
66.翻肚穴:藿肺穴向左一寸三分处。
67.泰山穴:离梭子骨四寸处。
68.天突穴:胸骨柄的上缘凹陷中。
69.劳宫穴:第二.三掌骨之间。
70.神门穴:尺侧腕关节横纹头。
71.手三里穴:曲池穴下二寸。
72.颊车穴:下颔骨前咬肌中。
73.支正穴:尺侧腕上五寸。
74.下关穴:颧弓下与下颔关节切迹间凹陷处。
75.足三里穴:犊鼻穴下三寸,胫骨粗隆外侧陷中。
76.犊鼻穴:屈膝,膑韧带外侧陷中。
77.肩井穴:肩头高处,当大椎与肩峰之间。
78.日月穴:第九肋端下缘。
79.风市穴:大腿外侧膝上七寸。
80.阳陵泉穴:腓骨小头前下方。
81.委中穴(又名血郄):膝腘窝中动脉外。
82.承山穴:委中与跟腱之间。
83.昆仑穴:外踝与跟腱连线的中点。
84.血海穴:屈膝,膑骨内上缘上二寸。
85.大陵穴(又名腕心穴):掌后骨下,两筋间陷中。
86.尾宫上穴:即尾宫上一分许。
87.鹤顶穴:位于膝盖骨上缘上一寸正中。
88.外踝尖穴:即足外踝最高点。
89.内踝尖穴:即足内踝最高点。
90.膀胱穴:即膀胱。
91.泪孔穴:(又名睛明):目内眦头外一分。
92.所闻穴(又名听宫):即耳珠,大如赤小豆。
93.中府:第一肋间隙外侧近噱突处。
94.绝骨穴(又名悬钟):外踝上三寸。
95.膈俞:第七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6.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一寸五分。
97.太渊:腕关节横纹上,桡动脉外侧。
98.然谷穴:舟骨粗隆下方凹陷处。
99.曲骨穴:脐下五寸处。
100.大都穴:足拇趾内侧本节后。
101.魄户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三寸。
102.天窗穴:颈侧.胸销乳突肌后缘。
103.箕门穴:大腿内侧,血海穴上六寸。
㈩ 真气渡入膻中还是涌泉
真气渡入真气渡入。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真气从涌泉穴开始,沿着冲脉下肢端上行至会阴,再经中脉上达头顶,真气冲出头顶,循三阴三阳经、奇经八脉,徐徐下降至足跟,该问题出自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