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武侠小说 » 方鸿渐武侠小说

方鸿渐武侠小说

发布时间: 2025-02-17 15:47:59

⑴ 《围城》——看不懂是庆幸,读懂了是释然

我们从不起眼的起点出发,一路兼程,筚路蓝缕,也曾执著的去追寻过自己的方向,对世间万物充满了兴趣,到末了兜兜转转,不过由城外进来,从城里出去,并没有走出多远。

钱翁说“结婚像是一座围墙,城内的人出不来,城外的人想走进去。”其实结尾还有一句大概意思是说何止结婚这样,人间之事,莫过于此。

一本好书,实在是值得人们一读再读。我读书的习惯养成的晚,这样一来,别人读格林童话系列的时候我还在门口的大杨树下吹着晚风听从前有个山这样的循环故事,别人读鲁滨孙、格列佛系列的时候我又晚了他们一程。

十六岁,初读《围城》,当时确乎感受枯燥乏味,里面大抵没有我不认识的字,可是字连成了一块儿,似乎那些含义我就不甚明了,囫囵吞枣的一读,大抵也就记得见个简单的画面,在还是书山题海的学生时代,以为男主角都得像金庸古龙武侠小说里的大英雄那样,跟自己的恋人历经磨难然后终成眷属,方不枉人生一世当为大丈夫。

至于人们都记住的那段经典“围城”和“鸟笼”的道理,堪堪记住那两句话,道理还是道理,不明但是觉厉,别人都说好,就感觉倘若自己要说不好的话是要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因此不敢说不懂,于是不懂装懂,颇似为赋新词强说愁。待到真的懂得那句话的时候,已经离初读《围城》过去多年光景,这时倒像少年不识李宗盛,再听已是曲中人的意味儿了,于是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再读《围城》,心思比初读更加认真,曾经在丰裕的时间里让很多好书从匆匆从眼前划过,成过眼云烟,时至今日遗憾多于坦然。在没有真正体会到书中意趣的时候,也就只不过是你看看书上的字,书上的字看看你,两者在经过了相遇的刹那之后分道扬镳,似两个擦肩而过的路人,或一别无期。

若是你的眼睛在它的身上再停留多一会儿,留下了一些模糊的记忆,可能有一天你会遇到某种让你能够联想到那本书那段话的景象,它从你记忆深处跳出来和眼前的画面对应,这时候,该是体会故人重逢的喜悦了,书中的那个片段于是在脑海生根发芽,不易磨灭了。

再读《围城》,比以前快了许多,又慢了许多。快是因为初读对它无感,强忍着耐力只是想把它读完,凑个数目,好宽慰自己读了多少本书。但又不甚喜爱这类书,因此断断续续、隔三差五的读,前后耗时冗长。

再读《围城》,感觉里面的很多话都像在写自己,虽然知道了结局,但还是想一字字的看审视心路历程,和自己这些年来的情境相对照,念到心酸而又契合处不禁为自己遗憾,念到风趣活泼时也能发现几处自己的影子,在这悲哀与活泼中,道出了一个具备社会普遍性的人物出来,方鸿渐是我,赵辛楣是我,他们却又是千千万相似的普通人里的一个。

能言善辩又性格懦弱,稍遇挫折又踌躇不前,不甘平庸却缺少惊天动地的本事,兴趣比心胸大,想法比行动远。

钱翁正是描写了这样一个具备普遍性的人物形象,让太对的读者都感觉这是在写自己,文本的表现性与感染性在这里得到了完美的融合。

不久前我还特意上网去查了查,多少岁的时候适合读围城?网上观点见仁见智——高中,也有说大学或是毕业以后的。但更多的观点,还是建议成年以后再看,我觉得这倒不是因为书里有什么不好见人的地方。

书并没有没有好坏之分,只是里面所传达的上至人性人情、思想观念,下至写作技巧、文法造诣有高下之分。

钱翁博古通今,上看的了中外史学典籍,下观的了城乡通俗文章。有一次一位外国人让他开一些有关色情的外国书名出来,他一口气写了四十多本,由此可间博览之盛,另外他的夫人杨绛也在《钱钟书与围城》里提到过他读书之丰的事情。

一本好书,里面的每一个字串联起来组成的语言都值得人细细揣摩和体味,初读达其意,二读感其味,三读主观性与文本交融。

再读《围城》,我想方鸿渐从法国回来的那条邮轮应该跟钱先生回国那年与夫人杨绛同乘的那艘法国邮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那年的“秋老虎”似乎也能突破时空的限制穿越到方鸿渐所在的轮船所处的三伏天里去。而后钱先生又被困于已经是沦陷区的上海,于是那座“孤岛”变成了“围城”,想进的人进不去,想出的人出不来。

旭日东升,没人去抬头看看天,思索夜是如何为而太阳陶醉又染上酡红的。

再读《围城》,给我的感觉是这不仅仅是一篇描写男女情爱关系的著作,方鸿渐、苏文纨、孙柔嘉、唐晓芙这些新一代带着新生自由主义的观念试图去反对一切封建礼教来决定自己的爱情,最后却一个个都被撞的头破血流。

爱你的人你不感兴趣,你爱的人却又求之不得,偶尔有两个那么看上去貌似情投意合的,再加上运气好的话,也不过是有了搭伙过日子凑个十年八年的希望。

当激情转为平淡,平淡中滋生厌倦,在厌倦中相互忍让,忍让到极致最终爆发,爆发后的虚无,原本那桩被看做幸福和甜蜜的婚姻,终于变成了让人想要奋不顾身逃出的围城,如此兜兜转转,循环往复……

后来读张爱玲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总能联想到《围城》里面的一些情爱纠葛,二者虽有异同,可对描写都市男女心中一直渴望的爱情的求而不得,似乎是深刻一致的。

可能不是每个人都像方鸿渐一样从小说开始就有一个爱着他的苏文纨,但至少每个人内心都有一个在当代被称之为方鸿渐的女神的因种种阴差阳错而求之不得的——唐晓芙。

白玫瑰时间长了会变成饭粘子,红玫瑰时间长了是蚊子血,所以有了饭粘子的方鸿渐有时会想起那个他求而不得的唐晓芙,或是逃离逃离那个想对他不断加深掌控的孙柔嘉。可是谁能断定唐晓芙就一定是方鸿渐想要与之结婚的并不会改变的那个人呢?

与你结婚的人和你心里想要的人永远不可能是一个人——庆幸的是钱翁没写方鸿渐和唐晓芙在一起,不然文章更平添了沉郁和刺裸裸的讽刺意味。

想到这,我又想起前段时间某知名短视频平台经常见到的一个段子,当一个男性被问到愿意和谁一起度过愉快的周末?

A:妻子

B

结果B和没说出口,男子就急切的回答选B,尽管他并不知道B是谁。很多人把他当做一个段子来看一笑了之,之后还有很多人竟相模仿。

可不得不认真审视的是,在这个物欲横流、争分夺秒、时刻充满着压力与责任的时代,长久的情爱关系是否能禁得住多重社会压力的冲击,而维持爱情本真的模样?

张爱玲说人生是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多少人有勇气脱下袍子并把它拿到阳光下晒一晒,轻轻抖掉那看不见的虱子?

就算是有勇气来抖,联想到经常在朋友圈看到的很多男人下班后把车开到小区以后都愿意在楼下下面坐一会儿,抽支烟,或是发会儿呆,去享受一个人短暂的宁静。当代人身上的重担,怕也是难抖的掉罢。

再读《围城》,里面对人物生活的刻画做到了假定性和逼真性的统一,是一种高于现实生活的联想想象,创造出一个虚幻的生活,很多文学作品在还没有兴起的时候就已经湮灭,《围城》时过八十多年仍然为人称颂,与其表现社会生活的广阔性和揭示人性人情的深刻性不无关系。

单方鸿渐一行人坐汽车到三闾大学这一程,让人体会到文学语言区别于其他艺术特性的不同之处,车子颠簸在坑洼泥泞的公路上,车内乘客的东倒西歪;车子不能发动时司机的肆意谩骂;车子内各种不同类型的乘客的举止态度和表现,这些全部略写,只写孙柔嘉屁股下面“坐”的那一点立锥之地,就写出了万取收一的效果来,让那些即使处于当今社会能够方便快捷的坐在新式发达交通工具的乘客也能通过字里行间去发挥联想想象那些他们现在已经感受煎熬和折磨。

子不语怪力乱神,千百年来人们对于鬼怪的兴趣却从未有减弱过。钱翁在描述围城的时候,也在这里轻描淡写的带了一笔,方鸿渐他们事先并不知道夜晚睡觉的屋子是在坟场上建起来的,但方鸿渐和孙柔嘉夜晚却梦到“不要压我的小红布袄”这一情境(孙柔嘉梦到有人推她),瞬间让我这种见过坟场的人确乎感到一种不可触摸与感受,又不可名状的恐惧来。很多人说世上没有鬼,鬼在人的心里,相比于赵梓眉的浑然不觉酣然大睡,可能钱翁更想表现出这样一个更加像平凡的人一样内心还有些敏感懦弱的方鸿渐吧。

《围城》全书里几乎没写出一个好人,各种揭示人心内部的阴暗面和性格缺陷,有的人甚至写到变态的程度。比如乍一看厚道老成的校长高松年,在最初给方鸿渐派来电报的时候着实给人一种翩翩学者正人君子的风范,让人实在不敢不去相信他说过的话做出的承诺会有不被履行的风险,可看到兔子都已经钻到自己的套子里面去了,转身就变了脸色,连精明狡诈的更和他有着多年交情的李梅亭都着了他的道,更莫说刚刚入世像待宰的羔羊一般的方鸿渐了。

钱翁通过高松年与方鸿渐谈话的寥寥几笔,辛辣犀利的勾勒出了一个虚伪狡诈的人物出来,再加上后面从侧面映衬出他似乎还和女学生有染,与汪太太微妙的关系,让人感觉这个人比无耻之极的李梅亭还要胜上三分了,至少李梅亭是明面上让人感觉的出来的无耻,比笑里藏刀的毒辣光明正大了不少。鲁迅先生那一句偌大的中国放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也不是没有缘故的了。

赵梓眉和方鸿渐有有段很经典的对话,说在结婚前可以试一个月时间看看,了解对方是不是合适,方鸿渐和孙柔嘉从来的路上到相处到在一起的时候,远不止一个月,也没试出来什么,结婚以后的小规模冲突到大范围爆发终于闹得不可收拾,这也摆在现代人面前一个问题,经年累月之后,当你发现你自己找的那个那个人并不是你心里想象的那个人的模样的时候,你是接受命运?还是分手道别?或者,还有其他的答案?

《围城》,读不懂是庆幸,读懂了是释然。它像是一坛深埋地下多年未开坛的古酒,少不经世事的毛头小子喝上一口,“噗的一声,哎哟!辣喉!”转过身又回去追寻甜品饮料去了。

领略了人间社会,世道沧桑,疲惫了生活的烦琐和工作的艰辛,兴许能感觉其醇厚与绵长,在古酒入喉如火烧般的辛辣间仿佛能追寻起当初的风光以及不堪。

不由自主的用那被古酒刺激得沙哑的嗓子大骂一句“哈哈,还有不少人和老子一个样呢,你看书中这些人,可不就是这熊样儿。”

于是那些往事最后都随着一坛好酒下肚,伴上两碟花生米和一盘猪头肉,一遍遍地消磨了遗憾。银月如辉,洒满东床。

⑵ 钱钟书的《围城》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我们从中学到什么

一部好的小说,一部意蕴深刻的小说,是可以不断地被解读,不断地进行剖析,见仁见智。我们读小说,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一定阅读之前就抱着一个受教育的姿态。
1,社会反映的层面
第一层我用比较常见的社会学的批评,也就是常说的反映论。中学语文老师都喜欢让同学概括,这是必要的,是一种训练嘛。概括是“通过什么什么,反映了什么什么”,它的主题是表达了什么什么。这种批评的方法来看,《围城》确实有它写实的一面,就是说它有反映生活的一面,它的生活描写呀,确实能够体现40年代中国战争时期社会生活的一些情景。确实,我认为通过读《围城》,是可以了解40年代中国的一些情况,比如说教育界的情况,比如说城市里面的情况,知识分子的状态。就是说它描写了现代中国的一些生活的情景。其实呀,钱钟书在他小说的开头序言里面就说了,他写现代中国的某一部分社会,某一类人物,那就可以说是世态人情嘛。这是我们读《围城》时应该注意的。有个批评家写过一篇文章,说《围城》所写的是旧社会的一个小小的漩涡,曲折深刻地反映了那个社会的一个角落,是行将崩溃的社会生动的写照,是对那个腐朽社会的抗议。对这种说法现在有的年轻的评论家可能不以为然。其实我认为《围城》是有这层意思,就是说《围城》它有揭露性的一面,就是写4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特别是对社会上那种陋习,精神上的落后,有些描写呢,是非常真实的。
如果我们从社会学批评这个层面理解,《围城》确实是有认识的作用,这个层面叫生活描写的层面。生活描写层面可以帮助了解现代中国一些我们不太熟悉的东西,有认识历史的价值。通常我们说“通过什么反映什么”,比如通过这个描写反映了40年代中国的一些情况,这个话大家不要一听就讨厌,它还是有它的道理。这种批评以前是主流批评,有它的功能、特色,比较重教化,重意识形态,把作品看成是一个镜子,就是社会学批评经常容易导致的一种状态。它有它的功能,刚才说的,通过什么反映了什么,这是这类批评的一个常见的公式,第一个层面可以用社会学的批评来认识。这个《围城》确实有对中国社会40年代那种落后、闭塞、混乱的提示,这是读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注意到的。但是这个生活描写的层面,一般小说都有,是比较浅层的。比较好的小说,比较深的小说,可能还有第二层,第三层,甚至是无数的层。《围城》起码还有二层,那么第二层是什么呢?是文化批判的层面。

2,文化批判的层面
《围城》所构筑的文学世界,包含有钱钟书对这个世界的一种看法,这种看法是带有他的文化立场的。他写这个小说,有他的出发点,或者叫“视点”,好的小说,往往都有独特的“视点”。钱钟书是以他的视点来构筑这个文学世界的,那就是文化批判,或者批判文化。钱钟书更多的时候是批判文化,他对现代中国的文化,不管是残留下来的传统文化,还是从外国进来的新文化,是老的还是新的,是流行的不流行的,一概批判。而且批判是非常辛辣。他把他的《围城》,整个写成是一个“新儒林”。我们知道古代有个《儒林外史》的小说,揭露科举制度丑恶的现象。那么钱钟书写的《围城》第二个层面,实际上是新的“儒林”。“五四”以来的文学作品中的知识分子大都是英雄,先躯桥梁,是社会发展的先知先觉的人,知识分子位置是很高的。但是《围城》里面不是这样,《围城》里面知识分子是处在一个被讽刺、被批判的位置。
钱钟书的批判呢,确实有他的特色,他的批判对象都是新式的知识分子。他写知识分子的困境、弱点,他通过这些知识分子的“新”,来看他们身上最旧的、最可怜的东西。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他这个“新儒林”是怎么来写的。他主要通过人物的文化心态剖析,第一号人物就是方鸿渐。方鸿渐不见得是一个坏蛋或者不好的人,他挺善良的。他也骗人,但是好像是有限度的,他挺老实,不切实际,聪明而没有勇气,没有什么用处,是一个眼高手低的人。有句话叫博闻识浅,他知道的东西太多,能侃,但是没有自己的见识;能言善道,没有自己主意,碰到什么事都优柔寡断,所以很多人都可以来批评他。像苏文纨批评他,说他大地方玩世不恭,小地方挺认真。赵辛楣是他的好朋友,所谓“同情兄”也批评他,说他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另外有一个人叫刘东方的批评他说,本质太坏,人还算伶俐。他的老婆孙柔嘉呢,批评他说,喜欢自做聪明,但是最终弄巧成拙。总之,方兄是善良而没有用处,聪明但是优柔寡断。在生活面前呢他最大的特点就是怯懦,碰到事拿不定主意,喜欢乱说,所以呢他不断地失去机会。
方鸿渐上大学的时候,看到新式恋爱他很羡慕,但是老父亲一吓他,就缩回去了,是个优柔寡断的人。他对苏文纨的态度也这样:不喜欢苏文纨,那就明说好了,但是他非常怯懦,结果自己落到那个套里边了。小说里边写一个情节,说方鸿渐虽然并不喜欢老姑娘苏文纨,但不好驳人家的面子,就跟苏小姐约会,在花前月下,不能自持啊,就吻了苏文纨。吻的面积非常小,轻轻地一点,就像清朝,场面上喝大盖碗的大碗茶,轻轻地拿嘴在茶杯的边上这样碰一下,表示意思了。明明自己不愿做的事就别做了,做了就要负责,结果呢,方兄就落了这个套了。最终苏文纨知道了真相,就在方鸿渐所相思的另一个女孩子唐晓芙跟前中伤方鸿渐,把方跟唐晓芙的关系给破坏了。
但是不要把它看成就是一般的三角恋爱,并不只是青年男女玩过家家,里面有一种文化批判。方鸿渐爱情问题上所代表这种性格,这种处世的原则,就出于一种文化批判。方鸿渐爱情问题上所代表这种性格,这种处世的原则,就出于一种文化。在钱钟书的心目中,就是中西文化的合璧,结晶了这样的一个方鸿渐,优柔寡断,没有主见。另外对方鸿渐的一些描写,很显然钱钟书是批判的。比如说方鸿渐非常懒,不想做事,喜欢得过且过,自我安慰,有点像阿Q,这是不是一种文化的惰性呢。我想这个是钱钟书的看法,认为传统文化再加上西洋文明,结合以后所形成的一种慵懒的性格,名份上很新,也喝牛奶喝咖啡吃面包,跳舞,但骨子里很旧,或者说是新旧杂拌,实际上就带有批判。钱钟书笔下很多人物啊,都可以找到文化批判的意图,像船上疯玩“杯水主义”肉欲游戏的那个鲍小姐,钱钟书明显在批判,方鸿渐当然更是一个批判的中心了。方鸿渐对传统文化是看不起的,但又很留恋,所以说他的心态啊实际上是中外文化冲突所产生的那种矛盾的心态,无所依持,没有主心骨。
我读这个《围城》也联想到,现在我们这个社会生活里面,现在好些人的精神状态啊,有时又多少有点回到方鸿渐,也好像无所依持,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挣钱就是目标吗?钱挣到以后又觉得没意思,方鸿渐就是这样的。钱也是一个“围城”啊。比如说我现在没钱,在做梦,梦到哪一天我有一百万,二百万,买房子买车子,也许我就成为天下最快乐的人。但目标都达到以后,可能你快乐的程度还比不上现在。无所依持,没有生活的目标,方鸿渐就是这样的一个人。那么在方鸿渐的身上呢,就带有钱钟书对文化的一种思考,一种批判。所以说钱钟书他这种批判呢,是很个别的,很尖刻的。他不像当时一般作家,认为反正是“五四”所带出来的一切都好,个性解放就是好的,民主就是好的,西方来的就是好的,他不是这样看的,他都有批判,写方鸿渐实际上就是写一种文化现象。
另外小说里面大量地描写那些最新式的知识分子,其实都带有某种乡村都市化特点,所谓落后的时髦。现在北京不也看到很多乡村都市化吗?钱钟书用一个比喻,也是很“损人”的,他说就像是一个中国的裁缝做了仿造的第一件西装,乡村都市化,什么都学外国,但学的又不像;表面上还去批评人家西方,事实上又不断地滴水穿石,学了又不像。钱钟书在小说里对这个有批评。这种批评当然主要是针对40年代的,但对现在也还有启示意义的。比如他讽刺的那些假博士假文凭,在这种讽刺的背后,就带有钱钟书的一种批判的眼光。干嘛什么事都要崇洋呢,崇洋本身就是一种迷信。当然西方的一些先进的文明科学技术,一些好的制度,是可以学习的。但一切都好,往往学的又是一种皮毛的东西,那么就没有自己的主心骨,是乡村都市化的心态。这都是批判,对方鸿渐包括他周围的那些人物都带有这种文化批判。
下面我还要讲到一个人物,我认为是小说里面写的最成功的人物,就是孙柔嘉。在孙柔嘉身上,钱钟书又带有他很深刻的思考。本来这个大学二年级学生,正处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但是钱钟书眼中啊,把这个小女孩写得特别的老练,特别有城府。方鸿渐根本不是她的对手。孙柔嘉这个人物是左右了方鸿渐一切的。小说一开头就写这个少女啊,是那么的柔弱,那么天真,那么温顺,怕生得说一句话脸腾的就红了;但是另一方面又很做作,矫饰。钱钟书对此给予尖锐的批评。结婚以前哪,孙是很温顺的,很柔弱的;结婚以后完全换了一个人,就变得非常专横,妒嫉自私,很刻薄,不容许方鸿渐跟外面任何人结交。不光是不能跟女的结交啊,连跟男的结交也不行。从心理学来分析呢,也可以谅解,但是钱钟书是从文化批评角度来写的。孙柔嘉本来也是个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受过“五四”新文化的教育,但是骨子里面是很旧的,她也不是什么东方女性美,完全是刻薄的,在家庭生活里面纯粹是一种占有欲。这个人物写得非常成功。
但是我又觉得作者是否有点过火,女孩有时候有点撒娇啊,是特定身份的一种显现,也许在她的男朋友或者她的长辈看来这是很正常、很美好的一种东西,虽然有点做作。但钱钟书不能容许。钱钟书是为了作文化批判,所以我说有时候他也写得有点过火。但是总的来说,他为什么要这样来写孙小姐呢?就是一种文化反思,像方鸿渐、孙柔嘉这些都不是坏人,都是生活区中普通的人物,是“非英雄”。回顾我们的现代文学啊,“五四”以后英雄太多了,写英雄的人太多,所以说为什么一看到钱钟书的小说我老想起老舍。老舍先生的笔下呢,也是很多“非英雄”,“五四”以后的英雄人物在他们笔下呢都“非英雄”化了。这“非英雄”带有一种新的文化视点,一种批评,这些“非英雄”,这些普通的人呢,就构成了作者所要审视批判的新的“儒林”。实际上是在新旧文明、中外文明的冲突之下的这样一群人物。
刚才我们讲了“视点”,就是写作的视点,钱钟书的视点很特别,他要通过这些新式的知识分子、留学生、大学生,通过对他们的心态的刻画,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批评,同时对新文化也进行批评。他认为新文化也有很多毛病,特别是从西方照搬过来的。这种角度跟其它作家不一样,是批判,但并非巅覆一切。这跟当下的王朔也不一样。王朔什么都批,无所不批,钱钟书当然也是无所不批,但是站得比较高,写作比较从容。王朔呢他自己说他是“码字”,一天要码五千字,都是计算好的,什么都写,他有时写电视剧也可以,写得很好,老百姓也可以接受,但不断地向前卫向精英挑战、骂人。现在连鲁迅也骂了嘛,这不见得是什么文化批评。钱钟书确实是用了一个很特殊的写作角度,刚才也说第一层我们可以从社会学的批评来看钱钟书作品里面写到一些什么生活表面情况,有没有揭露性批判性,有没有认识价值。那么第二层就比较深了,他通过这群人哪,写他们骨子里边的东西,写中外文化,确实有钱钟书自己特殊的眼光。

3,哲理思考的层面
那么还有没有第三层主题或作品意蕴呢?还可以往下挖,那么我们现在正在试图在挖一下,就挖到第三层。第三层就是哲理思考的层面,抽象一点,是哲理性的思考,很特别的。透过前面两层可以挖到第三层,我们用什么办法来挖呢?刚才说第一层用社会学批评,第二层用文化心理的批评,那么第三层我们试图用一下结构主义,或者符号学的方法。当然这不是一个很本色的结构主义和符号学,而是变通一下,看能不能部分地用在我们读《围城》上。我们先说一下结构主义的方法,这个结构主义是不考虑具体描写的细节,这里描写怎么好啊,怎么抒情啊,怎么讽刺,他不考虑这个。对人物有什么意义啊,有什么心理活动,它也不考虑,它是把一部作品啊非常粗略的、宏观的进行来分析,看它里边有几个组成部分,化繁为简,充分地简化,非常简练地把一部作品最基本的元素给抽离出来,然后看作家他要写什么?他的盲点是什么?这是结构主义的大致的方法,我是用一种比较通俗的语言来讲的这种方法,就是说结构主义有时候跟西方符号学也有关系,只关注作品里边的基本元素,不太考虑艺术性怎么样啊,思想是不是深刻啊,不考虑这些。我们现在用的并不是本原的结构主义,只是取其一点,可以说是仿结构主义,或者仿符号学,来试一试能不能挖掘《围城》第三个层面。
刚才我们述介《围城》的故事,如果把它展开来读,是没什么意思的,很平淡的,很琐碎的,没有什么英雄,没有很大的冲突,也没有像武侠小说那样激烈的血淋淋的刀光剑影和传奇的东西,只有很平凡的一些人,都是吃饭啊,婚姻啊,结婚啊,离婚啊这些;而且所有人都“失败”了,都无可奈何了。到底钱钟书要写什么,如果你读完这个小说以后,把它充分的简化,抽出几条来,我想呢可以注意两个词,或两个动作,一个动作呢叫“进城”,一个动作叫“出城”。这两个动作反复出现的,进城然后又出城,然后又进城,再进再出,整个小说就写这个。所以如果说把《围城》的结构,简化成类似于一个公式,那就是方鸿渐=进城+出城+进城+出城……。小说一开头那条船实际上就是围城。四周围都是大海,就剩下一个船在海上,坐船的人希望下船啊,坐累了以后都希望早点靠岸,从船上下来,是不是出城啊?到了上海呢又进城了。再说方鸿渐在上海待不住了,他又到湖南,到内地乡下去,他不是出城了吗?那么到了这个三闾大学一看哪,比上海差不了多少,甚至更糟糕,那又进城了。所以说整个方鸿渐的这个动作啊,他的经历啊,就是进城出城,出城进城。再说他们的爱情婚姻也是,方鸿渐没有结婚的时候想结婚,当然孙柔嘉不太理想,苏小姐是不太理想的,唐小姐理想但是没成,最终还是与孙结合了,没有结婚想结婚这是正常人的愿望。结了婚又后又想离婚。而且小说里很多这个描写,没有结婚想结婚,结了婚以后想离婚。那么婚姻在小说里面也变成一个围城。在外边的人想进去,进去以后想出来。西方有一个批评家说《围城》就是写了婚姻、爱情问题上的人性的弱点,人都是这样的。但是我不完全同意他这个意见,因为很多婚姻也很美满啊。不过,不美满的婚姻的确也很多,所以结婚以后就想离婚啊,或者虽然没有离婚,总是想着城外的事,这大概可以说是人性的一个弱点。所以整个《围城》啊就是这样,进城、出城、进城,好像呢这种进和出啊,不断重复的这个动作都是盲目的,受一种本能支配的,甚至可以说神差鬼使的,进来又想出,出去又要进,那么就是三个字:“无用功”。好像人生哪,往往就是这样:无用功。整个小说给人的一种感觉呢,如果你往深里分析,就说人生处处是围城,城外的想进,城里的想出,冲进去又出来。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整个人生啊,处处都是围城,但是每个人都是本能的驱使,要去寻找,要去寻梦,每个人都在寻梦,到哪一天你完全没有梦了,什么梦都没有了,特别清醒了,清醒得简直是那个境界一般人达不到,我看这也就没有意思了。
所以整个《围城》呢,如果把它抽象、高度地概括性,结构化,那就是发现写的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叫“围城”。一般人读这个小说啊,不太注意的,以为这个围城区抗日战争被围之城,当然这也是一个生活的场面。实际上看完以后啊,小说的秘密,就写在这书的封面上,就是书名。要看完整本书以后,透过刚才说的那两个层面再来思考,才发现钱钟书是一个智者,他有对人生的思考,就写了《围城》。
事实上钱钟书在该书一个情节描写中已点明了这个小说的含义。有一天,方鸿渐呢,跟朋友们一块喝酒,方鸿渐这个没有酒量的人,喝一点就先醉了。他就渐渐觉得好像灵魂啊离开自己的身子在说话,他同时也听到别人说话。有个哲学家叫褚慎明就说,关于你结婚、离婚的事我也和她谈过,我想引用一句英国的古话说,结婚仿佛是一个鸟笼,笼子外面的鸟想进去,笼子里边的鸟想飞出来,结果结了离,离了结,没有了局。苏小姐呢也描上一句话,她说法国也有这样一句话,不过说的不是鸟笼,是困境,是城堡,城外的人想冲进出,城里的人想逃出来。方鸿渐这时已经喝醉了,不知道,对这些谈话糊里糊涂的。其实这里呢就点明了整本书的秘密,所谓密码藏在这里,不仔细阅读,不透过刚才那两层,可能发现不了,这是更深一层哲理性意蕴的挖掘。
这小说确实写出了作为人都有弱点,说来也就有一种苦涩感,就是活着干什么呢?是不是就是做无用功啊,就是进城出城啊,人是不是就是受这个本能的支配,老是要做些什么事?当然这种世界观不一定对啊,但钱钟书确实进行了比较深层的思考。他不是讨论政治问题,或者讨论一般的做人哲学问题,他在更深地思考人类的某些弱点,人类的盲目性。所以看过这部小说,有时候我也觉得有一种苦涩感,一种隔膜感。当然在座有一些比较年轻的孩子,我们不希望你们那么年轻的时候就读懂了《围城》的第三层面,你们读第二层就差不多了。这个《围城》主要不是写给年轻人看的,它是中年人的小说,它要有一些人生的历炼以后,才能有体会。刚才我讲了三个层面,三种批评方法,还有没有别的呢,可能还有,比如刚才我说,心里分析批评,甚至现在很时髦的女性主义批评,可以不可以用来分析《围城》?我想都可以试试。不过如果用女性主义批评呢,这个《围城》就可能站不住了,为什么呢?钱钟书的写作姿态在女性主义看来,就是非常典型的大男权主义,你看看他写的小说啊,方鸿渐周围围着他转的,唐晓芙、苏文纨、孙柔嘉等等,还加上鲍小姐,好像这周围都是为他而存在的,这是不是男性中心呢?如果他方鸿渐比较能够有一种对妇女的酋重,他们的婚姻生活是不会那么糟糕吧?
所以我们讨论问题啊,千万不要把小说当成人生哲学来看,比如说方鸿渐,或者是钱钟书对方鸿渐的描写对人生有一种非常深的看法,觉得人生甚至是没有意思,人生就是进城出城,就是盲目的这种无用功。这只是一种认识,一种感受性的或诗性的哲学,但是这样的哲学呢,不一定用来干预、指导我们的生活,这毕竟是小说。还是回到刚才我们说的,一部好的小说,一部意蕴深刻的小说,是可以不断地被解读,不断地进行剖析,见仁见智。我们读小说,完全可以相信自己的感觉,不一定阅读之前就抱着一个受教育的姿态。当然学生要受教育,但是老是有一种这样心态,好像世界一切都是为了教育而存在的,这也很可悲。

热点内容
武侠小说赵枭语 发布:2025-02-23 01:47:14 浏览:689
求一本类似天命修罗小说下载 发布:2025-02-23 01:45:56 浏览:638
修真小说哪里找 发布:2025-02-23 01:45:52 浏览:302
民间小说神龙上天全集 发布:2025-02-23 01:42:57 浏览:601
武侠名气小说 发布:2025-02-23 01:42:55 浏览:70
小说紫雨阅读 发布:2025-02-23 01:27:29 浏览:491
女主空间修真小说 发布:2025-02-23 01:22:20 浏览:316
楚乔全集小说听书 发布:2025-02-23 01:03:50 浏览:761
小说修真狂徒系统 发布:2025-02-23 01:02:31 浏览:163
有关缱绻的古代小说 发布:2025-02-23 01:01:45 浏览:541